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造神與善忘

「薯片叔叔」連續兩天在面書專頁刊登選舉廣告。其先援引六十年代 Simon & Garfunkel 名作《Sound of silence》帶出「沉默並非無聲,面對各種不同意見,我們應該繼續持續的撕裂,還是重新構建共融社會?」的反思,再而表示:「我的心願就是讓香港地不單止繁榮,並且要讓所有人能活出自己的人生。」一眾「薯粉」備受感動,急不及待稱「薯片叔叔」做「曾特首」,他們彷彿忘記自己沒有投票權。

回想 2012 年,689 大打基層牌,「一張凳、一本簿、一支筆」的承諾,為他贏得不少掌聲,出身商界的唐英年顯得相形見絀,結果敗選收場。狼英上台,迎來衰亂世,國教風波、雨傘革命、港獨成風、人大釋法......港人如夢初醒,卻已無從制止。

現在「薯片叔叔」要吸納多元意見,令每位香港人都可實現自己的人生大計,言辭十分動聽,但各位切勿忘記背後仍有一位喜怒不形於色的習帝,以及體積龐大加玻璃心的中共國。縱使順利勝選,他敢向北京主子說「不」嗎?依舊變面做奴隸,香港原有族群逐漸被邊緣化,恐怕才是實相!

香港人太喜歡造神,司徒華、黃之鋒、曾蔭權、梁振英......結果一次又一次給自己所造的神反噬。其實世上本沒有神,只有一個個人。而人多少受外在環境、親朋友好、身處制度、成長經歷左右。看看「薯片叔叔」出身如何,誰稱呼他做「老友記」,特首選舉是什麼性質的選舉,彼之花言巧語,根本全屬謊言!酣睡夢中者,要麼愚昧無知,要麼自欺欺人。

熱愛造神,還要善忘。「雨革」七十九天不是爭取特首選舉制度根本改變嗎?旺角佔領區當日甚至發展到主張建國以擺脫中共殖民。給予一罐薯片大家就收貨?不可能吧。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民國作家魯迅則呼喊:「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拒絕遺忘,選擇不作奴隸,香港方有獲救的希望。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美國「狂人」

「狂人」特朗普剛就任美國總統,先後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包括兌現若干具爭議性的競選承諾,例如:在墨西哥邊境興建圍牆、收緊移民入境政策。前者觸發教宗方濟各開火抨擊「(他) 不是基督徒」,後者惹起著名黑人歌手 Rihanna 譴責他為 "immoral pig"。「狂人」卻依然故我,不屑一顧。

大愛包容,消弭種族差異,一律平等對待,可謂方濟各及 Rihanna 所堅持,也是美國過去數十年向全球宣揚的價值觀,今人稱之為「普世價值」。不過,時移勢易,當歐洲因過份收容中東難民而導致強姦、盜竊頻生,限制難民入境未嘗不可取。況且,圍牆興建主要是為了「由今天起,美國重新控制其邊境,重奪其邊境」,「沒邊境的國家非國」,苛責實屬不必。

「狂人」並非得個講字,想做就去做,使一眾評論家、觀察家大跌眼鏡,乃美國歷任總統所罕見。就連英國首相文翠珊,訪美時亦笑稱跟「狂人」「異性相吸」,二人來個世紀牽手。有網友將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改成 "Make Anglo-Saxon Great Again",看著二人並肩同行,確實帶有半分列根和「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的影子。

「狂人」力鬥「左膠」,顛覆「普世價值」,又挑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一個中國」政策、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簡稱 TPP)。美國與東亞各國關係或會有轉變,可以預期。

Twitter 外交不可能,特朗普會收斂言辭?當美國版「萬里長城」都能夠變為真實,Twitter 外交有什麼大不了。須知道「狂人」心意永遠無法被看透,否則就不是「狂人」!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南華早報》創辦

1903 年,《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簡稱 SCMP) 首次出版,迄今已有一百一十三年歷史。

克寧漢 (Alfred Cunningham) 和謝纘泰是報紙的主要創辦人。

克為英國人,原本擔任《孖刺西報》(Daily Press) 編輯主任。

至於謝,祖籍廣東開平,1872 年出生於澳洲悉尼。16 歲跟從支持革命的父親來到香港,就讀中央書院,精通粵英雙語。畢業後於港府工務局任文員接近十年,又曾為洋行買辦、經理。1890 年與楊衢雲等人成立論政團體「輔仁文社」,推動排滿革命。孫中山草建「興中會」,「輔仁文社」與之合併,謝乃這個新革命組織的骨幹。

謝屬革命黨員,立場傾向支持推翻滿清,建立新政府。適值報館內一些英國編輯對革命投以同情目光。結果,初期的《南華早報》,基本上是一份推動革命的英文報章。

《南華早報》創刊時命名為《南清早報》,目標讀者群為在港英國人和華人,華人之中,尤以經商者為主。英文報章毋須新聞審查,令報內消息比較通達,隨著時日推移,報紙逐漸獲得一批讀者支持,對社會影響深遠。

《南華早報》辦公室最初位於都爹利街,後來改遷干諾道。11 月 6 日首發時,出紙對開一張,報費一角,日銷六百份,頗受歡迎。

不過,謝始終對暴力革命有保留,未幾更淡出政圈,《南華早報》卒之未淪為革命黨喉舌,相對客觀中立。

鄺健銘指出,早期香港有一種非常特殊的中華民族意識,「主張以英國模式革新現代中國的一種民族情懷」。蔡榮芳把它稱為「與外國強權協力的民族主義」。觀乎謝纘泰出身及辦報,他顯然具備這種意識,而此一意識或許源自中央書院教導栽培。

透過《南華早報》,特殊的中華民族意識開始在華人精英階層 (商人及專業人士) 普及。精英們覺得,英國所以富強,是因為她有民權思想、自由貿易、工業主義和立憲政治。他們希望中國師法英國,從而自強,卻沒否定自己中國人身份。

昔日親革命報章,今天替建制護航。2012 年 1 月,吉林省政協王向偉出任總編輯。6 月李旺陽「被自殺」,《南華早報》只用極小篇幅報道。2015 年 12 月,阿里巴巴集團花費 20 億港元收購《南華早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正是大陸商人馬雲。

《南華早報》名存實亡,可謂香港頹墮萎靡的縮影 (反襯出英治時代新聞、出版、言論自由之開放)。

順帶一提,謝纘泰 1924 年用英文寫成《中華民國革命秘史》一書,對孫中山有不少批評。1938 年 4 月 4 日,他在香港病逝,享年 66 歲。

[主要參考資料]

1. 黃志文,<四度易幟的南華早報>,收錄於《明報月刊》1993 年 10 月號。

2. 鄺健銘,《港英時代 - 英國殖民管治術》。

3.《香港歷史系列 III:香港報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_OZMk2BuA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但願香港不會變得好「雞」

今天是農曆大年初一,在此謹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很不幸,這句話好像不太適用於目前香港。

年三十晚,食環署竟然逾越分際,派人到維園年宵阻止「民族黨」陳浩天派揮春宣揚政治理念。食環署理應負責監管市面出售食物質素,以及環境衛生等事務,卻無權窒塞異見聲音發表。況且,真金白銀投得的攤位早被收回,有必要連半點喘息空間都不給予嗎?有必要趕盡殺絕嗎?食環署變得越來越似大陸城管,已經有好幾年,去年初一「魚蛋革命」爆發,亦跟食環署不當做法有關。一年過去,境況如舊,教人無奈!

筆者第三年往維園年宵光顧熱血普羅攤位,途經其他政黨攤位時,看見開口埋口「各位香港人」的黃之鋒自戀狂上身:「我係真黃之鋒,歡迎大家過黎攬攬、selfie」,難以想像他曾為成功號召港人反國教的年青領袖。「公民黨」賣「入閘紅綠燈」、余若薇墨寶,前者消費而非鞭撻特首假選舉,後者走司徒華舊路騙財。一群無所作為的政治「老千」,難為仍有市民上前支持,大家彷彿忘記了黃之鋒說過:「首先你要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以及高鐵撥款通過時楊岳橋的反應。人物如斯不堪,群眾如斯易欺,期望新一年香港政局出現新氣象,根本緣木求魚。

重溫「歌神」許冠傑 1978 年經典《財神到》MV,片中夫婦恩愛彌篤,與親友相處和睦,但害怕他們子女前來逗利是,令自己破財。小偷鋌而走險,可愛而不可怕。警察用心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百業興旺,處處都是發財機會。互讓成風,哪怕同性戀、聚賭,通通不是禁忌,只為生活增添趣味。做人最緊要誠實,一旦好品德被發現,必定有好報,切忌人格有虧。短短三分鐘,香港其地其人的美態表露無遺,這才是香港。

聽聞中聯辦稱政治局決定支持林鄭,「財爺」一句坦白話「休養生息」倒引來連番批評。雞年的香港,但願不會變得好「雞」(非常差勁)。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香港開埠 176 周年

今天 (1 月 26 日) 是香港開埠 176 周年紀念。由一群有心人組成的歷史文化組織 Blue Party,一如以往,2 月 4 日 (星期六) 舉辦活動為我城慶生。與昔日酒會、電車派對迥異,本年主題集中在香港歷史文化的研討。學術交流味重,相信會促進參加者對香港的客觀認知和理解。

香港開埠始於清廷在鴉片戰爭敗給英國。英國起初並不打算拿取這個小島,其虎視眈眈另一目標:舟山群島。礙於舟山有人組織義軍反抗及向英人下毒,加上駐華商務總監義律 (Charles Elliot) 堅決覺得香港較舟山為佳 (因有廣闊水深的海港,舟山附近的水域不利船隻航行),隨著英軍登陸上環水坑口,香港正式進入英治時期。

香港作為英國遠東殖民地,卻一點未有遭輕視、壓迫。殖民地大臣斯坦利勛爵 (Lord Stanley) 在 1843 年說得很清楚:「並非為了殖民,而是由於外交、商業和軍事目的」。第九任港督寶雲爵士稱呼香港做「東方直布羅陀」(Gibraltar of the East),理由是:他在香港看不見殖民地劣政,只看見英國海外駐地的良好經營。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 1923 年到香港大學演講,感慨道:「彼恆默念香山、香港相距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於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香港過去正是受英國庇蔭,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

《英皇制誥》(Hong Kong Letters Patent) 規定了香港的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組成。首席法官的任命或罷免,都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程序,以避免司法系統遭行政機關施壓而喪失自主,奠定「司法獨立」基礎。《皇室訓令》(Hong Kong Royal Instructions) 則提供了行政局及定例局運作的具體安排,進一步規範港督權力。兩份文件同在 1843 年 4 月 5 日對外公佈。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爆發大規模左派暴動,有論者謂與港府施政拙劣有關。然而,翻查史料,港府在「石峽尾大火」後急災民所急,開始興建公屋。柏立基甫上場,首推「廉租屋計劃」,以舒緩居住問題。又輕工業如紡織、膠花、假髮、玩具製造,皆獲得蓬勃發展,造就出 "Made in Hong Kong" 輝煌經濟成就。「六七暴動」之所以出現,中共在香港的潛伏、滲透及組織才是罪魁禍首!

況且,暴動過後,港府立即痛定思痛,成立「廉政公署」肅貪,加強官民之間溝通。以暴易暴,鬥爭為綱,英人從來不好此道。

三次「香港節」舉辦,甚至使香港人慢慢產生本土身份認同,開始願意以香港為家。惜乎中英談判未幾展開,主權移交中共國成為不可逆轉之定局,香港慘被遺棄、冷落!

米字旗下的香港,是最艷麗最具魅力的。李信佳《港式西洋風 - 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清楚闡述泰迪羅賓、Joe Junior、許冠傑等如何受英美樂隊組合 (如披頭四) 文化影響。我們平時喝奶茶、咖啡,吃麵包,童蒙時唱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凡此種種,亦反映香港文化深受英國文化影響,視後者為模範。共匪現在要去香港的殖,即是要消滅香港。

前宗主國早已遠去,香港是時候由我們來撐起,請銘記陳雲的名言:「世上只有我們是香港人」,身土不二愛香港!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當委曲不能求全,何苦委屈?

中國《解放軍報》旗下《中國國防報》發表署名文章,斥責歌手張敬軒支持「港獨」、「台獨」乃「吃中國飯砸中國鍋」。

敢問強國軍媒,張不是於 2014 年「雨傘革命」期間親自送能量飲品給黃之鋒嗎?黃之鋒說:「革命是要軍火的。香港連槍也買不到,搞甚麼武力革命?你又何來金主買軍火?」且表示自己從來沒有主張「港獨」。據此,張何來支持「港獨」?

至於支持「台獨」,反服貿導演陳玉勳發表過聲明:「我從來就沒有台獨的理念,也不支持台獨、更不是台獨人士。」張聲援「反服貿」,不見得就是贊成「台獨」。

誠然,張敬軒在廣州出生,曾為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 5》向中共表忠「我是中國人」、「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行為」,並非土生土長香港人。

不過,是次軍媒故意小題大做,亂扣帽子,今次是張,下次難保是任何一位香港藝人,甚至普通市民。

事實上,另一歌手何韻詩亦被《環球時報》痛罵為「支持『港獨』、力挺『藏獨』頭目」,因而無法與化妝品品牌 LANCÔME 合辦音樂會。

中共已有前科,我們還是銘記十七世紀英國詩人多恩的話:「沒有人是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敲,喪鐘為你我而敲。」聲援張及鞭撻軍媒做法實屬必須!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林鄭沒有資格做特首

林鄭不懂如何使用八達通和買廁紙,這是一個重要指標,證明她沒有資格做特首。

英治時代,港督麥理浩在年宵市場買年花時會跟商販講價,彭定康主動落區飲涼茶吃蛋撻。與人民同步呼吸,急他們所急,可謂過去港府締造善治的要道。

無獨有偶,中共祖師爺毛澤東於 1934 年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國民黨最終失去大陸,蔣介石無奈遷台,脫離群眾是一大致命傷。

中國歷史上,隋煬帝楊廣為貴族習氣所蒙蔽,大肆建宮殿、開運河、征高麗,對山東及河南發生嚴重水災不聞不問,卒之導致群雄並起,將江山斷送。法國皇帝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皇后,據傳在天下大亂餓莩遍野時留下一句「何不食蛋糕?」其終於與夫君被革命軍送上斷頭台。

《大學》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林鄭缺乏與普羅大眾近似的生活經歷,永遠高高在上,與上帝神交,更遑論知悉港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了。比觀之下,「財爺」曾俊華至少會開面書玩自拍呃 like,到公共屋邨吃豆腐火腩飯,較林鄭「貼地」一些。

習近平曾說:「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林鄭遠離人民,還洩露國家機密 / 假傳聖旨 (《成報》漢江泄評論:「自從傳媒披露林鄭發表『中央不任命勝出的特首』的謬論後,引起社會人士震驚。假如她說是『屬實』,則犯了『洩漏國家機密』的『死罪』,不是寫悔過書就可免刑責;假如她說是『虛構』,則是『假傳聖旨』,陷中央於不義。故此,今次她已觸犯了中共最高『天條』」),她不配做特首!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垃圾不如的教育局長

教育局局長「唔得掂」自我感覺良好,稱「對得住學生、教師、家長」。STEM 是他標榜的政績之一。敢問局長知不知道,很多前線教師根本無法分辨「科技」(Technology) 與「工程」(Engineering)?m-Bot programming 亦不是間間學校發展成熟,常識科不時由中英文科任兼教?教師壓力大,學生知識吸收出問題,還要不為家長所諒解,製造人間煉獄而不知愧恥,不是「契弟」是什麼?

他又邀功締結了不少姊妹學校,並覺得「國教」現時有需要推行。香港年青一代之所以抗拒中國大陸,就是因為中港交流過於頻密。來自深圳河以北的劣質價值觀、生活習慣、言論氛圍,俱令其透不過氣,無法適應。作為教育局局長,不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只知擺出一副大家長口吻,「總之我係為你地好」,還要變本加厲,在學界本土意識高漲之下強推「國教」,彼要立壞心腸置莘莘學子於死地也不用這麼徹底吧!

被問及缺席 TSA 公聽會往日本旅行,「唔得掂」表示「條氣唔順」、「唔公道」,堅持「我就係我;如果想做啲嘢阻止我,sorry,you can not do that」。有權有勢的政府高官,理應受公眾輿論監督,反躬自省,非妄自尊大,視人民如仇敵。彼把「改良版」小三 TSA 推廣至全港小學,家長學生順氣嗎?好鬥成性,目中無人,林鄭奶媽真的要好好關照這個 baby,否則他注定沒有好下場。

什麼是教育呢?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造就『人』的事業正是教育。啟發、鍛煉『人』內在的無限潛能,把它導向創造價值的方向,就是教育。」在「唔得掂」主理下,教育只會摧毀人、窒塞人發展內在潛能,這是香港的悲歌!

不平則鳴很重要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出自宋人范仲淹的《靈烏賦》。耿直的性格,不向權貴屈服,令他敢於理直氣壯提出批評。民國學者胡適之非常欣賞這句話,將它與美國 Patrick Henry 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等量齊觀,視之為「專指諫諍的自由」。

香港六十年代也有一位敢言的人物 - 商台播音員林彬。「六七暴動」期間,他主持電台節目《欲罷不能》和《時事評論》,大力抨擊左派暴徒擾亂社會秩序,斥之為「死左仔」。土共連番恐嚇,《文匯報》甚至把其名字改為「臨殯」,示意要置他於死地。林彬一於少理,繼續不平則鳴,直到被潑以汽油縱火身亡為止。

今天從事政治及傳播行業的人,多少選擇委曲求全,不願做靈烏。「財爺」曾俊華這邊廂認同多元包容為香港核心價值,轉頭即指責青年搞「港獨」是非不分,怕得罪北京主子。主流媒體汲汲於分析哪個特首候選人勝算最高,卻對整個特首選舉為小圈子假選舉隻字不提,變相當幫閒維穩。

靈烏不畏自己折翼、被烹而堅持報凶訊,此種態度,為古時讀書人乃至近代知識分子一脈相承。香港過去亦有這個優良傳統,現在已買少見少了。人人選擇妥協退縮,喪鐘便為你我而敲。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我只在乎你


2007 年 8 月,我和曉瑩首次於中大哲學系的入學講座初見。2017 年 1 月,她跟我「最後道別」。不知不覺,我倆相知相遇,已經接近十年光景。

當初年少的我,面容都變得蒼老。她呢?依舊美艷動人,但言談間多了一層歲月留下的風霜,她都老了。

寫這篇文章,除了是交代我跟她的一段往事,也好讓自己理順情緒,對自己坦白。

我是研讀歷史的,我深切明白,當事人沉默不語,某些歷史片段將會在世間銷聲匿跡。我要對歷史,尤其是對自身生命史負責,唯有勉為其難,毅然動手。

客觀如實,未必完全稱得上。不過,它紀錄著我對她的種種主觀感受,傷痛而深刻的感受,則是無容置疑。

(一)

2007 年 8 月,剛完成高考的我獲派「第三志願」- 中大哲學系。

我原本打算到中大 / 浸大修歷史,但因高考科目中只有一「史」(未修「世界歷史」),加上整體成績不太理想,退而求其次,哲學系就哲學系吧!

為何偏偏選哲學系?也有一番緣由可以說。我對中國思想史的佛道部份、宋明理學部份都一知半解,希望準確了解多一些,於是便選了哲學系。

就在那年的入學講座上,我和我的女神 – 曉瑩第一次碰面。

入學講座是哲學系自身舉辦的,不是大學本部或個別書院舉辦那一種。我很記得,當時的講者是高基存教授,他教邏輯的。講座一半時間在談邏輯問題,我感到非常納悶。拿起選科手冊,更教人吃驚,什麼形上學、知識論,我心想,我究竟未來三年要讀什麼?如何讀下去?亡母憂心我膝蓋傷患 (我中四那年受創,迄今未癒),當日她在場陪伴我,她柔聲安慰,我則不停訴苦喊要「退學」。

我向四周環顧,打算認識新同學。突然,一名女生走至課室左邊靠窗的尾排位置坐下。這一看,倒害得我苦了。我平生以來,從未見過如此美若天仙的女子。

我中學在荃灣一所男校就讀,校內不乏貌美年青的女教師,但與她相比,真箇是相形見絀。她的美,非來自體態豐盈,非來自衣著性感,非來自搔首弄姿,難以言傳,只能心領神會。近人有用「仙氣」一詞,庶幾近之。

系內也有其他女同學,帶著幾分姿色,但全屬庸脂俗粉,我看不上眼。北宋周敦頤《愛蓮說》有這麼一段:「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些女同學,好比牡丹,俗不可耐。唯獨她,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蓮花,令人一見難忘。

她就是曉瑩。

(二)

我的大學生涯充滿波折,尤以第一年為甚。

9 月開學日,上畢「中國哲學史 (一)」課堂後,我往錢穆圖書館讀勞思光《中國哲學史》。怎料經過幾個小時「閉關修練」,一出來就看不見門前石楷,仆倒在地了。我無法回校,拖了數個星期,再次回校時,又在馮景禧樓前仆倒了。這次嚴重得多,亡母替我申請休學養傷,我在家無奈苦讀錢穆《國史大綱》以遣時日。

那個時候,身體創痛固然難受,但曉瑩給我的印象仍舊深刻。揮之不去下,我寫了一篇數千字的小說 (已散佚不見),當中女主角的設定,正是建基於我對她的第一印象。貌若天仙,驚為天人,美不勝收……我不停找尋合適的形容詞,但彷彿沒有一個能完全概括她的美,至今如是。

到我再看見曉瑩時,已經是半年後的事。往昔單獨的她,現在身邊多了一位男同學。

機緣巧合,我跟那位男同學一組導修。男同學姓何,身型瘦削,但眼神可以懾人。言談間,頗有高傲囂張之態,據聞他是新亞書院辯論隊的人。那次合作很不愉快,他抱怨我哲學水平有所不及,覺得我連累他。我為人亦好記仇恨,彼對我不善,我對彼亦不善。我和那位何同學沒有再聯絡過,我的心卻記掛著經常和他出雙入對的女子。

曉瑩和何同學究竟有著什麼關係?我問過曉瑩,她說是普通朋友和同學,但姓何的是否如此想?面對百年難得一見的仙女,真是半分心動也沒有?要麼他是同性戀,要麼他上一輩子和尚修為太高。我倒不相信他會忠於自己女朋友而沒有絲毫念頭上的出軌,也不相信他會在知悉她有男朋友之下仍無私守候在旁。

姑勿論如何,我十分痛心,但無從表露,亦不可表露。看著他們二人在我面前有說有笑,我更是難受。

不知是神差還是鬼使,有一次亡母前來接我回家,當我離開「邵逸夫堂」時,他們倆竟亦同時離開。亡母當日一句話,至今令我難忘:「記住千祈唔好識呢 d 有男朋友嘅女仔,盞第日自己辛苦,你點知人地男朋友點諗?」

此番警醒,其實更像一則預言。我最後沒有聽亡母的話,盲目把頭栽進去,與曉瑩結識,很傻,但無悔。時為 2008 年春天。

(三)

2008 年 9 月,我要追修休學期間沒有修過的科目,跟曉瑩無緣見面了,但認識到一群態度友善、待人親切的師弟妹。

王慶節教授的「人生哲學」,是我唯一可以看見曉瑩的課堂。那是一個大一、二、三年級學生都可以選修的課,非常無聊。每周輪流作匯報,匯報完,一個學期的課就結束了。當時上課的生趣,全在於期盼她出現。

這個課沒有增進我多少哲學知識,它唯一貢獻是:讓我知道曉瑩的姓名,還有她的電郵地址。

為何我會在芸芸眾多女同學中知道她姓名?因為我下苦功嘛,將匯報名單裡女生的電郵地址逐個在面書輸入。慶幸她把照片放在面書上,「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把她加進面書朋友名單,同時在 MSN 中 add 了她。沒多久,她欣然接受,並與我在 MSN 聊天。我們總算在網上結識了。

可是,她不經常在線,令我無法親近,繼而胡思亂想。最教人心酸是,虛擬世界始終不是真實世界,任我倆前一晚在網上談得如何興高采烈,第二天早上一見面仍然如同陌路。我不表露,她不知道。後來她「走堂」次數越來越頻密,我如是空等了半年,在課堂上,也在網上。

有兩幕場面我印象很深。一幕是我看著穿長裙的她獨自上校巴,然後在本部下車。假如那時父親不在我身旁,我應該會上前搭訕。另一幕是預備上「邏輯」課的我在門外看著剛上畢「西方哲學史 (二)」的她。同一間課室,但就是欠了點 timing,我們錯失彼此。

(四)

2009 年 1 月是突破性發展的一個月。我和曉瑩相約見面。誰主動提出呢?年代久遠,不太記得。我只記得見面在王啟義教授的「形上學」第一堂發生,而且僅得小休短短數分鐘。

曉瑩愛穿黑色衫裙,那天卻是穿白色的,美艷如舊。

我們沒談得超過兩句,我只告訴她 TS David (我的網名) 就是我,便離開了。她勉強叫做認識我吧!

下課,乘校車往火車站。步行的一段,她主動上前跟我聊天。

是,她永遠都主動,我太被動。被動到目送她上樓梯搭火車,我竟連一句「不捨得你走」都沒有開口說。我覺得自己很失敗。

或許我太不懂得珍惜機會,曉瑩「形上學」第二課已經沒有再上,直到學期結束。我跟她見面,主要在系主任張燦輝教授的「愛情哲學」課裡。

談起「愛哲」,第一堂就令我肝腸寸斷。陳奕迅的成名作「K 歌之王」,我聽了無數遍,好聽但不感動。然而,課堂內歌曲響起的一剎那,我斜視著她,淚水不自覺從眼框湧出。「我只想跟你未來浸在愛河,而你那呵欠絕得不能絕,絕到溶掉我」,「K 歌之王」由那時開始成為我人生的「禁歌」,如非必要,不想再聽。

「愛哲」第一次導修讀 Irving Singer “Appraisal and Bestowal”。席間有同學譏笑單戀、暗戀不是愛情,其他同學紛紛拍手附和。我獨不以為然,背後的基礎就是我對曉瑩那份感覺。我覺得她很美,她一切都很好,她要我作出任何犧牲,我都非常樂意,只要她為意我存在就可以,不求什麼回報,難道這不是愛情嗎?一廂情願就等於自作多情,不是愛情?

多年心結,李怡一篇文章替我解惑,<愛情與幸福是一個人的事>引述英國作家撒加利所言:「愛人而得其人的愛最幸福;愛人而不得其人的愛,是其次的幸福。」他又說:「相親相愛誠然是幸福的極至,但任何美眷都有分離的一天,惟有心中的愛意長存。所以就算得不到被傾慕者的垂青,只要你情繫心間,那便是幸福了。」

曉瑩的出現,令我明白這個愛情道理。

張生教亞里士多德的「德愛」,提到友誼 (friendship),我想,我和她算是朋友啊,對她瞧了一眼,她沒有望我。她就是這麼冷若冰霜,令人不敢觸碰。

有一次,在網上聊天,知悉她導修打算探討「男女能否做到真正朋友?」那時的她堅決認為不可以,我微有猶豫。因為她,我回校看《90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 放映。我至今還感受到那堂課的冷清,她沒有到場。題外話,這是一齣發人深省的好戲。

又有一次,她難得不穿裙子,穿牛仔褲,戴上眼鏡,別有一番韻味。我決定對她說:「你今天很美!」怎知甫下課,她就溜走了,我想追也追不及。

我們之間,永遠存在著一些阻隔,缺少了一點緣份。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裡的她,常常在我跟前悄無聲走開,道別也沒半句。我初時感到異常痛苦,但久而久之,遂告麻木,再而安然接受。

(五)

我真真正正和曉瑩有多一點交流互動,是在 2009 年 9 至 10 月。當時我處於大學二年級下半年,還有一年半就畢業,跟曉瑩的互動,今天看來,其實有點相逢恨晚。

一切都是難得的緣分。「倫理學」導修課,導師阿 Cham 說曉瑩僅一個人負責《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章,還要第一個匯報,時間尚餘兩星期。我心想,一個女孩子,如何可於短時間內應付如斯沉重的工作?更何況這女孩不是別人,而是我傾心已久的她。我素來很少打電話給人,這倒是我首次主動打電話給她。她的聲音清脆爽朗,十分動聽。她很快同意我決定,結果,我放了一位姓伍的男同學飛機,讓他獨自感受密爾 (J. S. Mill) 效益主義的偉大 (我原來和他一組)。他說:「不如我同果個女同學一組丫?」,我連聲說不。當然啊,難得可以和曉瑩一起合作,我不需他人前來打擾。

合作,嚴格說其實講不上。我們既沒有統一用哪種文字寫報告大綱,也沒有一起思考要問 / 答什麼問題。果然,我個性刻苦謹嚴,竟用中文磨了兩頁多大綱。她呢,聰敏跳脫,用英文草了頁多而已。那份強烈的不協調、不諧和,我常引以為憾,但箇中實涉及我倆存在著無法拉近的差距。隨著時日推移,是次合作尤其具有指標性意義。

年青總是美好的,因為不會想太多、反省太多。既然大家合作過,傾談的確方便了。我曾主動提醒她取回「倫理學」考卷,實際我是想打開話題,跟她談話,可惜不太成功。

張生不教「愛情哲學」,改開「死亡哲學」,第一堂,我早到,於走廊外等候。曉瑩姍姍來遲,伴隨她身旁的是那位何同學與兩朵庸脂俗粉。我看在眼裡,不是味兒,回家寫了一篇談中國歷史轉折變動的長文以自遣,她開始用另類方式刺激我寫作。

我們沒有多談,但我內心明明是有很多話想說,只是「未說的話,留在萬呎天牢」。

(六)

大學最後一年,曉瑩和我導修合作,就只有「中國佛學」一課。

2010 年初,「先秦儒學」第一堂,她遲到了,在沒有位置可選擇下,她坐在我身旁,我很歡喜,儘管她當天不停按手機。

「西哲原典導讀」第一堂,我意識到她想與我合作,但何同學不知趣想跟她一組,她最後決定和另一個女同學匯報。我故作提問,惹她注意。

2010 年 12 月 4 日六時左右,最後一次「中國佛學」導修結束了。事隔七年,我仍清晰記得,她背著背包慢慢走遠的情景,教人神傷。

上了火車,我依稀見到她與一陌生男子一起。自那一刻始,我估計她有男朋友。

(七)

2011 年是我人生全幅倒塌的一年。用上「全幅倒塌」,一點也不誇張。

在亡母鼓勵下,我持續寄求職信找工作,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結果待了半年也沒有一個面試機會。亡母擔心我喪失鬥志,囑咐我考 CRE (綜合招聘考試及基本法測試),入政府找工作。怎料不幸接踵而來,5 月底,亡母操勞過度,晚上突然中風,送院已然危殆,昏迷不醒。

我和弟弟、父親用盡各種方法「招魂」,包括留在醫院不停跟她說:「快 d 返屋企啦,屋企冇左你唔得」、唸她最愛的《心經》經文,全然無效。拖了一個星期,亡母撒手人寰。晚上家中笑聲不再,黑暗籠罩客廳,弟弟哭了,我也哭了。

父親鼓勵我考畢 CRE,以慰亡母在天之靈。我考了,成績不俗,但境況無變。接著我又往《東方日報》應徵見習編輯、TVB 應徵見習編劇,俱石沉大海,無功而還。直到八月底,荃灣一所小學聘用我做教學助理,專責照顧自閉症學生,我的前路才稍為明確。不過,家中財困,無力支撐弟弟上大學,弟弟不時與父親反目,我深感愧疚。

這樣一種勢態,一種折墮到底的勢態,我憑什麼想念曉瑩?我沒有資格!我不配!

於小學工作的年頭,受了不少氣,但尚算穩定。我一方面讀《論語》、《孟子》以安頓自己破碎心靈,一方面嘗試重新和曉瑩聯絡。一段段長篇留言,經面書送出,偶然我也會寄短訊給她。最記得我說我很想她,她笑我「很傻」,她不知道,我只會對她「很傻」,對其他人我挺聰明的。又她邀約我吃飯,我反覆思量後拒絕,我怕襯她不起,令她蒙羞。我不是帥哥。

畢業禮 2011 年 12 月舉行,我本來打算前往,跟曉瑩聚聚,卻因須用信用卡付租借畢衣袍費用,而亡母生前千叮萬囑勿申請信用卡,未能成事。我後悔萬分,不是錯過拍攝畢業照機會,而是見不到她。

一年過後,學校不滿我工作表現,我離職了。經過一番折騰,我自知無法在中大哲學系讀碩士,退回職場當教學助理,時為 2012 年 2 月。

上一份工作磨練出來的功夫,終於有用武之地。我跟曉瑩分享日常種種,她永遠「只讀不回」。

「只讀不回」是很要命的懲罰,與古代酷刑相若。處死 (即絕交) 傷痛大,但一時陣痛,未幾即可復原。「只讀不回」卻會磨蝕你意志,摧折你心靈,令你逐漸心息 (不是死心,而是心力耗盡竭止)。留言留到後來,我已不想再留,有次我索性對她道出所有愛意,她一句「所有時間只會用來陪伴男朋友,其餘會用來陪伴相識多年的神交」,我徹底絕望了。

2013 -14 年,我修讀小學常識教育文憑。曉瑩那時好像已赴外地 working holiday,我們溝通機會不多,只有簡短問好。2014 年 9 月,我沒有入行執教鞭,於油麻地一所小學做文書工作。適值香港發生大事,內心不安迫使我關心時局大勢,我忙於寫文章,開始放下她。

(八)

雖云放下,但談何容易。

暑假的時候,在學校電腦室跟一名單身的 IT 哥哥探討愛情。我對他說,愛情是一種感覺,令你終身忘不掉某人。基本上你認定那人才有資格做你伴侶,其他鮮花,縱使嬌美絕倫,你是不會看得上眼的。他聽罷,似懂非懂。或許他覺得,為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並不值得。我的看法是:值得,因為我親身經歷過。

我介紹蔣嘉瑩《假如真的再有約會》給他聽,其中幾句歌詞:「人清醒,難感性,迷失方能找到期待愛情」。我後悔,假如當初放下矯揉造作,拋開理性冷靜,任由感情行事,遺憾可能會少些。

麥浚龍主打《羅生門》,引來「單戀十年是否應該?」熱議。我不只向一位同事透露我明白歌詞裡那份苦澀。癡線?變態?何時長情被人視作怪胎?

「若路上重遇,會笑笑問你近況,你每晚更新的臉書,卻無謂看」

我與曉瑩沒有機會重遇吧!她亦應該沒有看我的面書了。我想。

懷著這份永久的刺痛,我轉到青衣工作,時為 2015 年 9 月。

(九)

我與曉瑩再沒聯絡。我只記得她在面書上貼了一張跟男朋友玩的自拍照,連她已回港我都不知道。

大家各走各路,怎知到了 2016 年 8 月底,曉瑩與我恢復傾談,我才知道她過往曾用心看我的留言,甚至為我所寫的動容。她後來甚至一口氣回覆我多年留言,非常有心。

不過,她對我也有種種不滿。她說我從不認識真實的她,我一直不過在幻想、誇張 (我都沒機會接觸了解,不幻想可以怎樣?誇張?應該指失實吧)。盛怒之下,她甚至認為,我不懷好意,過去留言傷害她與前男朋友關係,影響她情緒。我無從辯白,真箇「跳入黃河水洗都唔清」。她又好語理邏輯分析,步步進逼,攻擊我用字不精準,我受不了,唯有封鎖她。

封鎖她,我極不情願。內心好像被挖了一個洞,行屍走肉般。

大約過了一段日子,她用另一個面書帳戶向我致歉。情意真摯,言辭懇切,我斷定詞鋒銳利、步步進逼是她皮相,真實的她內心依然待人友善。

有了這樣一種認識,我盡量嘗試不動怒火與曉瑩交談,了解她倔強之所以然。儘管有時也會爭吵到反目,我們始終能和好,這是非常奇怪的緣分,往日從未出現過。

2016 年 11 月 26 日該是我個人生命史最重要的一天。六年前她的邀約,六年後我卒之兌現了。她依然很美麗,很吸引,風姿不減當年。我則老了很多。

不過,思想取態上,我逐漸發現她的老態,例如:(1) 她極度重視實踐和可行性,所以不認為香港可以脫離中國。(2) 她強調經驗,故此,視我的愛情觀「離地」、稚嫩,「你都冇拍過拖」。

對實踐、經驗重視,復令她傾向採取科學和心理學觀點剖析問題。我不禁懷疑,眼前這位女生,還是當年我心儀的那個中大哲學系的她嗎?

我是理想主義者,無論政治、道德抑或愛情,一些原則、立場是永遠不能有所妥協。經驗、實踐很重要,但太膠著於經驗、實踐,就容易催生妥協,繼而投降。我決不妥協、投降,經驗沒有,就由我去創造,實踐無人試過,就由我來試。當然,她可能覺得我發瘋。

價值觀分歧尚屬閒事,重點是她已發展到與男朋友共同居住生活。她起初也沒有說,是我估計的,後來獲她親口證實,那份感覺,不是晴天霹靂,而是感慨。

我沒有怪她,也不能怪她。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嘛。

我試圖看開一點,慢慢適應,但到了某些關鍵位置,我不能騙自己。她失去神交與重新跟我聯絡的時間重疊,如非男朋友父母要求未必回香港……說到底,她始終以男朋友為最後歸宿。我的角色極其量相當於昔日她的神交友好。兩者失救的話,她會先在乎男朋友。

留下給我的問題僅得一個:即使如此,我願意繼續愛她嗎?

(十)

2017 年 1 月 18 日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決定「揮慧劍斬情絲」,留言以後不再見面。翌日早上,被淘空的感覺重新浮現,世上所有人、事、物,我都不想再理會,我很累了。

下午,在趙小校門前,看見曉瑩。我問她為何前來找我,她說她不捨得 (我跟她的朋友情誼)。一小時的短聚,她談了很多,都是我以往估計到的內容。她跟我永遠沒有可能成為情侶,朋友的愛也可以獨一無二……我聽著,沒有太多悲痛,或許幾年前就悲痛過,不再有感覺。我問她我倆如何走下去,她給我兩條出路:(a) 接受朋友身份,以後與她互相分享、扶持 (b) 堅持只可與她發展為情侶,她會永遠消失,不再見我。

她又在我面前感懷身世,哭訴已經失去一個相識十二年的好友,以及自幼疼愛她的爺爺。我想安慰她,減少她痛苦,但實在不知如何反應。

飯後,曉瑩堅持陪我走到校門前。難道她堅決以後不見我?她送我賀年食品,我心中更是創痛,因為我知道最後只有我獨自一人流著淚吃笑口棗,年糕我、弟弟、父親都不懂得弄。

臨別時,她給我擁抱,囑託我要堅強,照顧年老父親。我很無奈。

沒有她的日子,我可以堅強嗎?能活下去嗎?

(十一)

我不知以後能否看見曉瑩,亦不知我倆能否繼續做到好朋友。我只知道,看過她一眼之後,我一生注定走上霉運,無法再愛其他女子。

我曾引鄧麗君 1986 年的經典《我只在乎你》向曉瑩表明心跡,今亦以此歌歌詞終結全文:

「如果沒有遇見你,

我將會是在哪裡?

日子過得怎麼樣,

人生是否要珍惜?

也許認識某一人,

過著平凡的日子。

不知道會不會,

也有愛情甜如蜜。

任時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

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求求你,

別讓我離開你。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

一絲絲情意。

如果有那麼一天,

你說即將要離去。

我會迷失我自己,

走入無邊人海裡。

不要什麼諾言,

只要天天在一起。

我不能只依靠,

片片回憶活下去。

任時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

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求求你,

別讓我離開你。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

一絲絲情意。

任時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

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求求你,

別讓我離開你。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

一絲絲情意。」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先施百貨、電車與天星小輪

卜力任內,先施百貨創立,電車及天星小輪投入服務,香港邁向一個新紀元。

先施百貨是香港第一間華資百貨公司,由馬應彪 1900 年 1 月 8 日創辦。

馬祖籍廣東香山,17 歲隨同鄉到澳洲發展,於菜園工作。其後經營果欄,賺取第一桶金。1894 年,馬到香港從事出入口及僑匯生意,六年後與數名澳洲華僑合資 25,000 港元,在中環皇后大道中 172 號開設先施百貨。

「先施」一名,音譯自英文 “Sincere”。《中庸》有「先施以誠」,馬取其意解釋「經營之道」:「必先以誠施於人,而取信於人」(此即信義通商,為中國商業一大特色)。

馬應彪妻子霍慶棠更親自負責售貨,為香港首位女售貨員。

先施乃香港首間推行貨品不二價及向顧客發出收據的百貨公司。每逢星期日,員工獲准休息,聽講基督教義 (霍慶棠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創辦人之一)。先施業務不久拓展至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倡議香港自治的先驅人物馬文輝,為馬應彪第四子,先施的少東。

電車系統的建造,始於 1901 年 8 月 29 日《香港電車條例》頒佈。港府鼓勵私人財團營運港島北電車系統,卒之促使「香港電線車公司」於 1902 年 2 月 7 日成立。公司在同年年底被「香港電車局」接管,開始進行路軌鋪設工程,初期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鋪設單軌,後來延長至筲箕灣。

電車車廠設於銅鑼灣羅素街。1904 年初,電車車身以組件形式由英國運抵香港裝嵌。首批電車共有 26 輛,分別為 10 輛頭等及 16 輛三等,全部為單層設計。頭等電車頭尾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中間則是密封,每邊設有兩行長椅,可載客 32 人,收費每位 1 角。三等電車採用全開放式設計,設有 6 排背對背長椅,可載客 48 人,收費每位 5 仙。

經過多次測試,電車在當年 7 月 30 日啟用。

天星小輪前身為「九龍渡海小輪公司」,創辦人米泰華拉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印度巴斯人,信奉拜火教 (即祆教)。公司專門提供來往尖沙咀與中環的渡輪服務,1898 年被九龍倉集團 (遮打爵士和怡和集團合作成立) 收購,正式改名。

天星小輪初時只有 5 艘以燃燒煤炭發動的單層船隻。渡輪班次約 40 分鐘一班,船費每位港幣 5 分。

1904 年,天星碼頭在九龍角 (今海運大廈一帶) 興建 (用木材建造),1906 年 4 月 1 日落成。

先施百貨的命名及營運 (營商態度講求誠信,運作模式則西化),充分反映過去香港華英並茂,缺一不可。而電車由英國運送過來裝嵌,渡輪公司創辦者是印度人,可見英國對香港現代化貢獻至鉅,國際化也是我城一大特色。

主權移交後,部份先施百貨分店因經濟不景氣結業。退休城市規劃師薛國強向城規會申請取消中環至金鐘電車路軌以紓緩交通擠塞問題。天星小輪一些航線已告停辦,漸趨式微。香港變得跟從前不再一樣,令人黯然神傷!

對特首選戰的一些觀察與猜想

林鄭、「財爺」同時辭職選特首。林鄭得到老董、689、范婦人、建制派加持,以及《文匯》《大公》兩份「左報」製造利好輿論。「財爺」呢?遭中共部份官員勸退,不夠票謠言滿天飛。可是,請各位注意,二人獲批辭職未幾,林鄭即否認自己要延續「梁振英路線」,宣稱與 689 為兩類人。她又表示會「以民為本」,甚至重啟政改都要審時度勢。態度、立場刻意軟化,不是為了爭取市民大眾支持 (事實上,西九故宮已令她民望一落千丈),因北京主子可能不好鬥爭 (否則「財爺」就不獲准辭職),預先投其所好多少有益處。

「財爺」獲批辭職數天才宣告參選,憂慮以林鄭為首的陣營攻擊抹黑,明顯為一大主因。他毅然站出來,勇氣固然可嘉,但背後沒有具實力人士力挺,於台上談笑風生始終不容易。富商、專業人士俱為「財爺」堅強後盾。至於民意支持,林鄭高傲自大,與民為敵,先天不足,無法爭取,「財爺」遂乘機動之以情:「我今天不是一個人走出來宣布參選,我今日是要向全港七百三十五萬市民發出一份邀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令香港變得更加好。」加上面書自拍表現親民,他主要靠群眾對抗林鄭陣營施予的壓力,非常清楚。

林鄭「好打得」、有所作為、不怕異議,這是「以鬥爭為綱」,怎樣淡化都淡化不去。「財爺」走的則是「群眾路線」,毛澤東所謂「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現在且看習帝是緊記中共賴以建國的「活的靈魂」,抑或打算重蹈極左路線,摧毀香港。按照常理推測,美國特朗普上台,對華不甚友善,香港出現亂局,受害始終是中共。鍾祖康估計習屬意「財爺」做特首,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天威難測,中共以往亦試過不按常理出牌。不過,有一點值得留心,《成報》迄今仍持續攻擊林鄭、689、老董等人,卻未遭查封控告。署名「漢江泄」的評論文章據傳由老闆直接交給編輯部發表。毛澤東發動「文革」鬥倒北京官僚系統 (以劉少奇、鄧小平、彭真為首) 前夕,曾借助上海《文匯報》刊登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因北京官媒已被操控。目前歷史是不是重演,啟人疑竇。

「財爺」獲習帝祝福做特首,香港會不會好呢?觀乎他說重啟政改應以人大八三一決定為基礎、「大家都要做一些妥協」,表面開明自由內裡殖民如舊才是香港的未來吧!好?不見得。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薯片還是少吃為妙

「財爺」曾俊華宣告參選特首,泛民評論人及一眾黃絲洋洋自得,彷彿忘記了是次選舉為一場小圈子假選舉,最終決定權操於剛升格做核心的習帝手中。

誠然,「財爺」較林鄭、葉劉和胡官風趣。用薯片叔叔手機外殼、唔係「好打得」但係「幾打得」、休養生息不等於叫人「訓晏覺」等,俱有英治時期官員的幽默感。

不過,觸及「港獨」議題,「財爺」立即原形畢露:「今日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的人,我想知道憑甚麼否定我們歷史,侮辱香港人的感情,其實他們根本不曉得香港是甚麼,因為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從不固步自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是真正偉大的香港,一個更好的香港。」

作家雲海在面書專頁評論:「睇佢參選記招,聽到佢用『大陸』呢個字唔用『內地』,都開心咗一陣;但好快就表示反港獨言論,最諷刺佢之後又話會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包括多元、包容!吓?!我都唔支持港獨,但多元包容之下,唔講得嘅?!唔討論得嘅?!唔信仰得嘅?!唔表達得嘅?!佢又話支持不同政見?!......果然,都係建制心態!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妄想換了「財爺」香港就會回復正常,多少有點自欺欺人。

遠的不說吧,中史科課堂擬撥二十四個小時教授《基本法》序言,特別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財爺」勝選後會否阻止相關安排?又普教中、移民審批權等議題,「財爺」敢違逆過往慣例,頂撞北京主子嗎?還有 689 剛推出的「一帶一路印尼獎學金」(資助印尼學生來港讀書)、「福建計劃」(津貼長者到福建省養老),「財爺」可不可以說不?

明白大脈絡,「財爺」抑或林鄭做特首,根本沒有分別。甚至林鄭強硬自大反而會為街頭抗爭帶來更多空間。

薯片香脆可口,少吃無妨,多吃始終無益。要令香港免受赤禍,港人不再移民,關鍵仍在宣揚「身土不二」之意識,以及爭取改變不合理制度。不斷為「財爺」吶喊助威有什麼意思?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替萬曆翻案

明神宗萬曆皇帝 30 年不上朝,後世治史者斥之為「怠政」。不過,最近台灣收藏家何國慶撰寫新作《萬曆駕到 - 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嘗試打破這個套板印象。何利用珍貴的晚明文物書畫,側寫萬曆年間 80 個精彩人物,從而立論:萬曆皇帝並非「昏君」。他不上朝,正好令權力能夠下放至大臣與民間,締造出多元包容、細緻富創意的文化。

新書發佈會上,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獲邀發言。楊指出,萬曆皇帝的政績在於「非比尋常的不作為」。可是,他的「無為」不等於懶惰,「而是無為而無不為」。救濟災荒、治理河道、發展經濟等,在萬曆一朝如常進行。樊樹志《晚明史》甚至說:「在以後的幾個月中,神宗雖身患重病,但對熊廷弼仍分外關注,別的奏疏可以不看,惟獨熊廷弼的奏疏非看不可,而且無一不批答。」昏庸無能一類論斷不攻自破。尤有進者,不上朝不代表不見大臣,只是避免人多口雜,互相吵架。

何國慶、楊儒賓替萬曆皇帝翻案,於今天別具意義。良好管治是否只能透過「有為」達至?「hea 做」是否不應該?衡諸中外歷史,毛澤東高舉「三面紅旗」,搞「大躍進」,不是「有為」嗎?結果迎來三年大飢荒,餓死者無數。又希特拉要為日耳曼人爭取生存空間,恢復國家民族光榮,不是「有為」嗎?結果導致二戰爆發,歐洲一蹶不振。相反,「無為」的年代,如西漢「文景之治」、歐洲中世紀,經濟繁榮,文明昌盛,大災難倒不多見。

「財爺」曾俊華數個月前回應葉劉譏諷:「hea 到 10 年都幾有天才」,不以「hea 做」為恥,此乃深明管治之道。英治時期,港督向來不謀求「有為」,經營新界靠當地鄉紳,經濟政策強調積極不干預。臨陣應變、善後較事前計劃周詳要緊,可謂英人處事風格,與其海洋民族性格好冒險不好未雨綢繆或有關係。

97 主權移交後,港共什麼都要刻意去做,八萬五、中藥港、一帶一路......弄到一團糟。回望萬曆皇帝的「無為」,反思昔日香港,我們可能會找到道路令香港重回正軌。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批准辭職,鬧劇上演

國務院同時批准林鄭和「財爺」辭職,林鄭旋即高姿勢宣告參選特首,「財爺」則人影也不見,僅發表聲明感謝而已。接照常理,「財爺」應面見傳媒,表白心跡:「我參選了!」猶豫不決,畏縮怯懦,不禁令人懷疑他有否堅決出選的意欲,難怪胡官要被安排做開路先鋒。

張建宗及陳茂波分別接任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尤以後者令公眾起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與「財爺」一直緊密合作,擁有豐富公共財政管理經驗,該是最合適人選。現在殺出個「囤地 / 劏房波」,689 過去曾打算透過重組政府架構,推薦陳擔任「財政司副司長」,後因立法會「拉布」而未有成事。人被 DQ,殘餘影響力仍在,689 果真厲害!

當下香港群魔亂舞,李嘉誠說得好:「有能力的人不出聲,無能力的人爭著做」,劣勝優汰,前景注定黯淡。

奉勸「財爺」聽從毓民建議,斬釘截鐵、擺明車馬宣佈參選。《孟子》有以下一句:「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缺乏「當仁不讓」的勇氣,什麼「以香港為念」都是沒有意義之說辭。何況很多泛民支持者已經押重注,彼叫他們情何以堪?

從抗爭者角度看,無論如何,這場選舉都是一場假選舉,做好準備作長遠計更為合宜,知道有那麼一齣鬧劇上演就可以。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林鄭比葉劉更不堪

林鄭說奉上帝旨意辭職選特首。聽聞中共是主張無神論,馬克思甚至表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不知習近平看見後會有什麼反應?批准其請辭,即違背馬列主義基本立場,不批准的話,強硬治港路線又貫徹不下去,難道真的打擾在棺材房酣睡的 Regina Ip?

講起葉劉,雖然大家都是女人,但林鄭比葉劉更加不可愛。葉劉至少會炫耀自己讀過經濟、跟隨過大師學習民主理論,猶如妻子在丈夫面前撒嬌:「我夠識洗衫煮飯做家務啦,由細我就跟阿媽學喇!」林鄭卻少了這份天然酸葡萄氣,一句「我值得被欣賞,我值得有點傲慢」,那份妄自尊大,任何男士看見,只能避之則吉,絕無半點憐惜。

沒錯,她十分重視老公讚自己靚,對 689 無法兼顧家庭事業亦心存不忍。可是,前者屬於自欺,後者屬於矯情。觀乎丈夫兒子俱安置於北京做「人質」,689 遭取消資格後急忙宣佈考慮出選,她重視家庭嗎?她替 689 不值嗎?頻頻接收到天國訊息,恐怕是魔鬼呼召吧!

葉劉喜歡卸責,2003 年強推廿三條導致 50 萬人上街,她歸咎宣傳手法出錯。林鄭也喜歡卸責,全民退保成不了事,她指斥周永新教授研究時「感情用事」,有違客觀中立。煮飯煮得不好,一個怨自己煮飯手藝不純熟,一個怪賣米給她的米舖老商人。哪個沒有爛透頂,各位可以比較得到。

中國人對女性干政向來忌諱,斥之為「牝雞司晨」。女人原本很可愛,但主了事,可愛就減少半分,走到前台搞政治耍手段玩陰謀,面目變得猙獰可怖,倒連男人都不如了。

我不喜歡葉劉,更厭惡林鄭!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成功不靠父幹的「創二代」

陳明憙 (Jocelyn C) 去年底推出首張個人專輯《童裝高跟鞋》。自稱「輕音創二代」的她,絲毫沒有「靠父幹」(其父親為陳少祺) 氣味,多才多藝、別具一格才是她魅力所在。僅一人懂得鋼琴、結他、打鼓等多種樂器,於當今樂壇新人已不多見。

全張專輯共十首作品,主要訴說自身成長故事,從中頗能窺探這位小妮子的價值觀和性格。

主打歌《拼圖》,曲式充滿起承轉合,情感層層遞進,陳形容歌詞要旨:「其實完美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如果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去生活,就是做最勇敢,最真實的自己。」令人共鳴。《囚鳥》則借鳥兒突破環境限制追求自由,寓意自己擺脫父親反對,堅決實現音樂創作夢。《童裝高跟鞋》最有意思,成熟女性的象徵,竟要來個童裝,反映出年幼時渴望成熟、長大後渴望不失天真的矛盾心態。

其他如英文歌《Daybreak》、《October Snow》都非常悅耳,輕彈細唱,後者更是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插曲。

二十多歲的陳,大學時期原來主修中世紀歐洲歷史,因喜歡那個時代的神祕感。華麗弦樂結合硬朗搖滾,歌德黑色衣著搭配標緻五官,很格格不入吧,但這個就是她!她甚至表示,為了親眼看到喜歡已久的樂團,曾穿著高跟鞋去看搖滾演唱會呢!

頒獎禮上聽見她承諾會創作廣東歌,筆者期待其新作面世,亦向諸位誠意推薦此一用心的新力軍。

管治新界、九龍城寨與外交失誤

(一)

港督卜力認為,管治新界有別於管治都市化的香港島和九龍。他決定採取「間接管治」的手段:除徵稅外,盡量不加干涉,主要依靠鄉紳父老處理地區事務。

其又把新界劃分為不同區域,各設由鄉村耆老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維持治安。整個新界則由一名身兼警察司、巡理府和行政首長的英國官員統管。

港府不積極介入新界事務,原因在於:新界已和廣東省其他地區密切結合。勉強插手只會帶來許多行政管理上的問題。所以,英國一開始接管,新界即獲豁免許多關於屠房和街市、公共衛生、鴉片、牌照及登記的法例。反抗聲音因而消失。

(二)

九龍城寨 1847 年由清政府興建,主要負責監察維多利亞城的動靜。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城寨於清政府據理力爭下,成為外飛地 (exclave),保有駐軍,「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

「新界六日戰」爆發,清政府曾派兵支援鄉民抗英,致使英軍入城寨將官員及官兵全數驅趕。九龍城寨自此無人居住,慘遭荒廢,直到二戰結束。

(三)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租借期為九十九年,預告 1997 年英國必須把新界交還。歷史學者曾銳生認為,該條約是「英國外交的一大失誤」,因為它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最後令它原本想保衛的殖民地受到傷害 (香港島、九龍與新界交流越來越緊密,1997 年竟連同新界一併交給中共)。

不過,筆者想指出:

a. 九十九年頗有取中國人「長長久久」的意思,暗示永久佔有租借地,僅免用「割讓」二字,以顧全清廷體面而已。這樣看,「租借九十九年」根本等同「割讓」,此亦是當時列強們不明文之共識;

b. 二戰結束後,英國國力大不如前,無暇料理遠東。加上解殖浪潮熾烈,香港未幾更發生「六七暴動」,迫逼英國不得不考慮「光榮撤退」,間接造就主權移交出現。

與其責難英國租借新界失誤,不如慨嘆上世紀七十八年代種種客觀條件 (英國勢衰、港人大中華意識旺盛、鄧小平堅決收回香港等) 不利英屬香港 (British Hong Kong) 生存!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特首跑馬仔現況簡評

林鄭辭職參選特首,鷹派路線有玄門正宗做代言,旁門左道可以休矣,葉劉 R.I.P. 幾乎能夠斷言。現在且看「財爺」能否順利被批准辭職,有三個可能性:(1) 同時批准林鄭和「財爺」辭職,但機會不大,因中共未必想看見港府兩個司長位置懸空。(2) 只批林鄭不批「財爺」,這意味著中共貫徹強硬治港路線,是次選舉乃一場欽點遊戲,民意全遭漠視。(3) 只批「財爺」不批林鄭,此代表中共有意改弦易轍,嘗試避免紛亂 (特朗普改變對華態度,中共未必想香港再添煩添亂)。

值得注意是「故宮事件」所造成的民情反彈及《成報》的取態。自林鄭強推西九故宮以來,支持度急劇下滑,劣評如潮,「梁振英 2.0」、「梁鄭月娥」等罵名傳遍網絡,形象遠不如「財爺」討好。又《成報》漢江泄連續多日發表評論文章,指責林鄭剛愎自用,過度自信,「聰明反被聰明誤」,致使「上錯賊船」。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曾列出特首四大條件:愛國愛港、獲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歷經「故宮事件」,林鄭顯然不符合後兩個條件。習近平會否請林鄭 (及其幕後派系,即中聯辦系統) 入甕,利用其獻媚、自大心理,令她盡失民心之餘,也可增加「財爺」聲望,使「財爺」當特首更順理成章?有待觀察。

不過,無論林鄭抑或「財爺」跑出,香港前景依舊黯淡。前者「官字兩個口」,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語言偽術造詣較 689 有過之而無不及,強硬手段甚至令人心寒。後者則不知民間疾苦,曾發「我唔知粟米斑塊飯幾錢」偉論,看待本土思潮,視之為名校喇沙仔精神,純粹歸屬感而已,卻忽略背後中共殖民大背景。如斯人物,做特首後可貼心照顧基層生活需要麼?敢頂撞北京主子麼?二人皆「爛燈」,香港沒運行,太清楚了吧。

香港人多年爭取民主,今天理應享有提名及選舉特首的權利,落得只能做看客,吃花生,聊以自慰,誠堪可悲可憐!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中共竄改「八年抗戰」為「十四年抗戰」可恥

中共教育部棄「八年抗戰」不用而改成「十四年抗戰」,此完全與史實不符,旨在奪取抗戰史論述的話語權!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藉口「南滿鐵路」被毀,派兵攻佔瀋陽。當時東北軍在「少帥」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之下,全數撤離,退守山海關內,滿洲因而失陷。時人甚至有評論曰:「大帥 (指張作霖) 在,必不至此。」敢問如斯做法,可以稱得上進行抗戰麼?

復次,三十年代初正值中共不斷擴展勢力的時期,蔣介石出動國軍五次圍剿,俱無功而還。蔣深切明白,日本侵略只是外感,共匪坐大才是隱疾。又日軍擁有先進武裝,國軍則連手槍都不足夠分配,部份仍握著大刀騎馬向前衝鋒,實力懸殊,迫使「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出台,未剿共之前切忌魯莽對日本動武。直至 1937 年 7 月 17 日的《廬山聲明》,蔣始終說:「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抗戰怎會 1931 年已經開始?

中共刻意修改課程教材,打破家喻戶曉的理解,用意在於:引入自身視野和尺度,重新詮釋、建構抗戰歷史。這番嘗試其實並不陌生,著名紅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有歌詞「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堅持抗戰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設了敵後根據地,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也是一種重新詮釋。

以政治強力扭曲歷史教育,有口譴責日本右翼分子竄改教科書,卻無力反躬自省,中共誠然非常可恥!陳寅恪 1953 年開出任職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的條件「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可謂刺中了中共戕賊真理的死穴。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張敬軒無法成為香港人

判別一個人是否香港人,關鍵在於:他能否不畏怕愛國分子指罵,堅決守護自己難能可貴的身份,以及這片土地的語言、文化、風俗、歷史、核心價值等。張敬軒,很抱歉,他做不到,故此,他不是香港人!

張原本在廣州出生、接受教育,2003 年隻身加入香港樂壇,憑《My Way》一曲火速走紅。細膩紮實的唱功固然是他的賣點,但不時就政治議題表態,亦令樂迷對他另眼相看。2014 年佔領期間,他曾在 Instagram 發文購買能量飲品支持絕食學生。其又高調宣稱「以香港為家」、「努力做好廣東歌,守護香港樂壇」。態度坦誠,立足本土,令他贏盡掌聲。

可惜一日中國人,一輩子都是中國人,到了重要關頭,真面目始終會露出來。

參加湖南衛視舉辦《我是歌手 5》,已經略見端倪,軒仔兩年前不是說過:「呢啲專業推介比賽有啲危險,我冇勇氣參加……內地興飆高音,我出道嗰陣嗌得下,27、8歲開始唔嗌得喇」?忠心粉絲紛紛護主:「公司比你言論創作自由,你就要搵錢比公司,我覺得如果佢唱廣東歌都 OK 嘅。」怎料「愛國論」旋即出台,「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由始至終都不是『港獨』,我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行為,這是我的原則。」給大陸網軍扣扣帽子,圍攻一下就急急忙忙「割蓆」,粉絲們還有什麼話好說?

張敬軒的例子,或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中國人理論上可融合成為香港人一分子,實踐上卻不容易。所以,嚴分族群仍然有必要!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最壞的時代

林鄭強推西九故宮,純粹為了賣港獻媚選特首,卻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相,將狼子野心收藏得極隱密,矯揉造作,令人側目!葉劉亦不遑多讓,死屍般睡棺材房就等於感受到低下階層苦況?根本是做戲給北京主子看,假裝對窮人體恤關懷!真誠惻怛,傳統中國引以自豪的美德,今天於香港政圈完全找不到,我城淪喪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豈會沒有原因?

「故宮壁」惹起港人反感,坦克車貼紙被貼在行人輸送帶扶手上,用來揶揄中共 1989 年血洗天安門。怎料「支聯會」李卓人等竟依樣劃葫蘆,港鐵香港站內高調上演「八九民運全接觸」,高呼「平反六四」,舉起「媽媽我餓,但我吃不下」標語。敢問這樣做能收到甚麼抗爭效果?六四真的被平反?不會吧!「故宮壁」真的被拆除?你們那麼愛悼念六四,一於保留,好讓親歷其境。不斷追求自我感覺良好,爭取傳媒曝光,撈政治資本,「契弟」、「政棍」俱不足形容這群垃圾。

英治時代,港督衛奕信曾推出「玫瑰園計劃」,興建新機場。和林鄭動機迥異,是次計劃旨在穩定港人信心,消除六四屠城留下的陰影。取名「玫瑰園」,更是寄望主權移交後香港前景可像玫瑰園般美好。無私為香港付出、貢獻,英人作出了最佳示範!又低下階層確實受惠於廉租屋出台、徙置大廈重建等政策,居住質素改善。

長期獲文明大國蔭庇,抗爭可有可無,甚至還可抽空聲援他國民主運動。然而,文明大國業已遠去,屠夫成為新主人,不改弦更張,只有死路一條!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香港被香港人親手埋葬

林鄭強推西九故宮博物館,未幾傳出將宣告辭職參選的消息,「賣港獻媚」原來才是實相,難怪不用諮詢港人意見,她始終在意的,只有北京主子。

耗費 158 萬建造大型廣告板「故宮壁」,卻弄得不倫不類,「故宮全接-觸」的破折號究竟是什麼意思?難道「支爆」臨近,北京故宮全部「摺 (通『接』音) 埋」,日落西山前讓港人與文物來個親密接觸?還有,香港有故宮,往北京故宮「朝聖」就變得不再必要,這算不算變相搞分離主義呢?

林鄭表示,自己是喜歡採取主動的官員,近年在領導的位置都比較有為,希望替香港多做點事。為香港抑或為私利,大家一目了然,口舌便給於事無補。

人民反抗無力,遂出現種種「惡搞」,宣洩內心不滿。有將八九學運領袖王丹手持「平反六四」標語的圖像貼在「故宮壁」照片前,有親自拿著「悼念六四」紙牌於「故宮壁」前留影,有不知用何種方法在「故宮壁」打上血手印......魏徵曾引《荀子》一段話勸誡唐太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群情洶湧,明顯為林鄭逆水行舟所激發。

官員甘心做權力奴隸,歌者亦自願為五斗米放棄自尊。

作為 90 年代前衛女 Diva,林憶蓮有不少名作,至今仍令人難忘,如《傾斜》、《灰色》等。不過,她最近竟答應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 5》,給人評頭品足。歌迷紛紛表態反對:「Sandy 你唔使上去呢啲假比賽去證明自己」、「身為忠實粉絲,真係心痛不已」,但人民幣在前,要像發哥瀟灑講句「那就少賺點囉!」談何容易。前衛的憶蓮都變得保守了。

彭督 1996 年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他說:「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林鄭、憶蓮舉措,只是反映大多數人言行的冰山一角。香港被香港人親手埋葬,認真諷刺!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淺談新界六日戰爭

對於 1899 年新界六日戰爭,持「愛國史觀」者往往將之視為英人欺壓華人的鐵證,抗英分子所為乃合符道德的「義舉」。不過,細心爬梳相關史實,真相似乎另有內情,值得提出。

首先,鄉紳們聯手抗英是否真的出於無私保衛家園?根據資料顯示,他們更多是害怕既得利益受損 (土地會被充公不能繼續收租、港府會加稅及嚴禁伐木捕魚等)、原有風俗習慣被改變、閨中婦女遭侵犯。鄉民紛紛響應,則主要受到謠言蠱惑,以及大族燒村恫嚇。總之,自私、愚昧、怯懦心態造就出抗英分子,「義舉」一詞並不適用。

其次,港府接管新界前,曾派精通中國文化及操流利漢語的輔政司駱克往新界進行詳細調查及游說,寫成《新界調查報告書》。駱克建議,港府宜維持現狀,以不干預的方式管治新界。鑒於謠言滿天飛,港督卜力 4 月 7 日至 9 日發出中英文公告釋疑,曰:「凡確屬爾等自置田產,仍歸爾等自行營業。如爾等善美風俗利於民者,悉仍其舊,毋庸更改」,言辭誠懇真切。即使鄉民們手持武裝對峙,卜力仍拒絕視他們為「敵人」,要求前線使用最低限度武力,戰後他甚至不計前嫌委任上村謝香圃、屏山鄧青雲和泰坑文湛泉 (三人俱為抗英領袖) 加入分約鄉事委員會,來個「官民合作」。英人何嘗有半分羞辱華人?

其三,林村凹和石頭圍兩場戰役確實令數百名鄉民死傷,但這與前線將領錯判形勢為「叛亂」,誤用「小規模殖民戰爭」模式應對有關。燒村、拆吉慶圍鐵門,全屬駱克一意孤行,打算藉嚴懲收鎮懾之效。殖民地部卒之不許其出任港督,起用較和善的梅含理,由此可見鷹派作風非倫敦首肯。

新界鄉民在卜力離港前說:「吾等深知督憲大人宅心仁厚,以寬政溥被斯土,萬民無不感恩戴德」,當事人如斯表白,「愛國史觀」偏見可以休矣!

[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中共正在融化香港

西九興建故宮博物館,林鄭全沒諮詢港人意願。各界紛紛質疑北京故宮文物價值遠不如台灣、香港何故不弘揚自己特有的文化歷史,港共卻一於少理,強推如舊。還不止,康文署斥巨資夥 CCTVB 拍攝《觸得到的故宮》,為新建博物館宣傳,來個「留取丹心照中共」。英殖時代,英人強行興建屏山警署,該警署成為殖民地標。今天的西九故宮,何嘗不是夾硬植入 (偽) 中華文化於香江之另一殖民地標?

其實,中共從無資格談傳承中華文化,「文革」「破四舊」,寫字用殘體,黨組織結構源自蘇聯老大哥,哪一處有孔子、老子的影子?建故宮於西九,純粹出自政治考慮,以大中華情懷,消弭年青人分離意識。可是,誠如李怡所言:「(有關做法) 不僅無法提升香港人對中共國的認同,而且恐怕有反效果,就是這種硬塞進來的文化認同,反而更刺激了香港人對本土的認同。」適得其反會帶來無法挽回之沉重代價,林鄭有預計過嗎?中共又能否看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育局堅持修訂初中中史科課程,略去起義、動亂不提,其竟引用「社會意見」指「青年日趨激進的政治行為源於不熟中史」。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長口吻,旋即招致鄺澔儀同學絕妙反撃:「政府咁講係以為讀咗中史就唔會激進,但青年激進嘅原因唔係因為佢哋唔熟歷史,其實係因為喺建制內無渠道表達意見」。這是我們的中四學生,可以說出如此高質素的話!試問故宮多建幾座,中史科多番修改,有何作用?

想起鍾祖康一段話:「殖民統治雖壞,但由於中國人的統治更是壞得匪夷所思,所以,基本上任何殖民統治,相對於中國人的統治,都是較可取的。」英國人頂多興建警署,不會搬一座大英博物館到香港耀武揚威,更不會逼每個少年「熟讀」英國史,大憲章、光榮革命則無故失蹤。

西九故宮、洗腦中史教育,加上深港合作建科技園,謂香港正被中共融化掉,一點也不誇張。如果下一代缺乏鄺同學的勇氣,前路將會十分悲慘!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抗日神劇得啖笑

《巾幗梟雄 3》自播映以來,笑料不斷。30 年代有日文電腦打印字和 RPG-7 肩托式火箭推進反坦克榴彈砲 (1961 年面世),用「中國」而不用「支那」等。最「騎呢」是為了合理化國民黨和共產黨聯手推翻滿清,索多隆 (李成昌飾) 竟向韞凌公主 (馬賽飾) 說:「孫中山和瞿秋白與大清有不共戴天之仇」。考諸史實,瞿君 1899 年出生,1911 年才得 12 歲,試問如何武裝革命推翻滿清?倒不如高舉祖師爺毛澤東 (毛曾參加革命軍) 算吧。

有違史實尚且小事,扭曲古人言行方可悲,中華歷史文化蕩然無存。

「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亡三傑之一文天祥《過零丁洋》。丹心指一片赤誠之心,汗青指古代寫有文字的竹片,代表歷史。傳統儒學認為,無私地本乎赤誠之心行事說話,其人格光輝將永遠見於史冊,垂範後世,所謂「三不朽」中的「立德」。充滿儒門睿智的名言,神劇改成「留取丹心照大清」,級數旋即低了一截。原來講到底都是作一家一姓奴隸,用今天話語就是「愛國愛黨」。謂整套劇無政治意涵,吾不信之矣。

還未夠,小蘭 (謝雪心飾) 竟於索多隆背部刻上「留取丹心照大清」七個大字。岳飛母親姚太夫人擔心兒子長大後忘記金人南侵之國恥,所以刻字。索多隆不是已日唸夜唸嗎?刻字來幹什麼?

據聞《巾幗梟雄 3》是胡杏兒和馬賽在 CCTVB 的告別作,落得如斯收場,真不知她們有何感想。

又全劇以共產黨為主軸,仿傚大陸抗日神劇,不倫不類。遙想「六叔」在世時,電視劇製作怎會如此不堪?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

民陣元旦遊行,參與人數不高,僅數千人而已。訴求不清不楚是一大致命傷,在香港爭取「主權在民」究竟是什麼回事?難道律政司突然取消司法覆核梁國雄、羅冠聰、劉小麗等人宣誓有效性,「主權在民」即可實現?訴求模糊,加上「雨革」大型佔領無功而還的陰霾,級數次一等的遊行示威無人有興趣,份屬正常。重新設定具體政治訴求,以及反思昔日抗爭方式是否可行,乃今後「自決派」、「泛民」必須急做的事。

政治淪落,處於挨打局面。文化層面也不見得有希望,問題重重。

剛過去的叱吒樂壇頒獎禮,大打「本土」牌。愛護廣東歌、留在香港發展......不絕於耳。可是,叱吒唱作人金獎竟由年屆 49 歲的林海峰奪得,林笑言:「我攞獎證明樂壇已敲響喪鐘,希望台下的努力一點,唔好再畀我上嚟!」雖是自嘲,卻暗示一關鍵問題:青黃不接。

天后容祖兒第 11 次奪得奪得叱咤女歌手金獎,36 歲的她,較銀獎得主 Gin Lee 李幸倪大 7 歲,銅獎得主 JW 王灝兒大 10 歲。Gin Lee 出道地點更是馬來西亞而非香港,為過江龍。本地女 Diva 交棒出問題,非常明顯。

值得注意尚有容一番感言:「其實我上年出咗一隻廣東碟,冇機會宣傳,依家除咗演唱會真係好少機會唱歌。好多謝大家播我嘅歌,每一次返到嚟一開收音機聽到我嘅歌,就知大家都記得我。」廣東歌全盛年代,歌手甫出專輯,哪會沒有機會宣傳?沒有機會唱自己新作?CCTVB一台獨大,對音樂節目輕視,單靠收音機推介,年青一代又少聽收音機,無法入屋,遑論上網搜尋。本地樂壇頹唐不堪,這是另一癥結所在。

當「歌神」陳奕迅唱 live 都甩嘴,無奈連呼:「so bad」,不禁想起達明一派《今夜星光燦爛》最後一句歌詞「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




讀痞子蔡《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有感

最近讀了台灣網絡作家「痞子蔡」蔡智恆的成名作《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該小說 1998 年 3 月開始在網上發表,合共 34 回。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舞台劇,掀起熱潮。

作者以第一人稱書寫,身份為成功大學水利系博士生。個子矮小,加上做人拘謹有禮,令他缺乏異性緣,渴望結交女孩子。因緣際會,他在網上邂逅了一位網名「輕舞飛揚」的女生。「輕舞飛揚」就讀外文系四年級,聰明慧黠,漂亮動人。兩人經過三個月網絡聊天,1997 年 12 月 30 日相約在台南市大學路的麥當勞初見。翌日他們又到南台戲院欣賞電影《鐵達尼號》及參加跨年晚會。可惜好景不常,「輕舞飛揚」遺傳紅斑性狼瘡復發,被迫返回台北接受治療。最後,「輕舞飛揚」在「痞子蔡」陪伴下病逝,年僅 22 歲。

純真、浪漫、遺憾是小說賣點,不過,顛覆「網路上全是矯情偽裝,虛幻不實,沒有真愛」或許更為小說核心思想。

有幾幕畫面令筆者印象深刻。

第一幕是麥當勞約會時,「輕舞飛揚」胡吹了一套「咖啡哲學」,解釋自己身上衣著為何全是咖啡色。「痞子蔡」亦不遑多讓,用「流體力學」還招,女冰雪聰明,男反應敏捷,躍然紙上。

第二幕是看電影時,「痞子蔡」不要「輕舞飛揚」跟他一起排隊,「輕舞飛揚」仍堅持站在他身旁,沒有離開半步。她又要保存 11 排 13 號的座位票根 (因「痞子蔡」11 月 13 日生日),並要「痞子蔡」在票根後簽名,好好留念。一場香水雨,浪漫之餘,透露「痞子蔡」不解女生心事。「痞子蔡」未幾在台北買了一大瓶香水,打算重施故技,「輕舞飛揚」此時卻走到生命盡頭,美夢可一不可再。

第三幕是「痞子蔡」讀到「輕舞飛揚」留給他所有電郵。原來「咖啡哲學」並無其事,咖啡色等於「我戀愛了」才是實情。每晚凌晨三時一刻上線,是默契而不是偶然。雙方手臂觸碰,紅斑已然浮現。電影院內「輕舞飛揚」哭成淚人說:「電影終究會散場,但人生還是得繼續」是感懷身世。既然時日無多,於是要製造種種回憶,留票簽名猶如簽下承諾一生相愛的婚書,象徵甜蜜的香水灑滿二人身上標誌雙方經歷過最親密的接觸。惜乎「痞子蔡」終究知道得太遲,簽名時始終沒簽下真名,且抱怨香水太貴,直至看到咖啡色信封內存有昔日票根,票根上多了「輕舞飛揚」四字簽名,傳來熟悉香水氣味的藍色信紙上有「如果我還有一天壽命,那天我要做你女友......如果把整個浴缸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燄。整個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嗎?..可以。所以,是的。我愛你...」,「痞子蔡」方恍然大悟。女主角早就撒手人寰,他卒之決堤崩潰,以後不再「叫春」(渴望結交異性) 了。

元好問曰:「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稹有詩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愛情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兩個人相識、熱戀、共同經歷與磨合、長相廝守,這才叫做愛情嗎?抑或愛情有另外一種表現方式?

「痞子蔡」和「輕舞飛揚」交往,雖然短暫 (三個多月)、虛幻 (二人皆不知對方真實姓名)、時間錯配 (「輕舞飛揚」早就傾心「痞子蔡」,「痞子蔡」到「輕舞飛揚」病發後才真正愛上她,之前只抱著結識一異性之態度),但那份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相信雙方永遠都不會否認。文末「我輕輕地舞著,在靜謐的天堂之中。天使們投射過來異樣的眼神。詫異也好,欣賞也罷。並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亂。因為令我飛揚的,不是天使們的目光。而是我的青蛙王子。」假如是「輕舞飛揚」在天國的心聲,「痞子蔡」下半生會孤獨終老,幾乎可以斷言。

李怡說:「愛情終究是一個人的事」,沒錯,兩個人的愛情固然完滿,一個人的愛情也不見得不幸福。這是筆者讀畢全書後一大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