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是什麼?自己也不是十分的清楚。
有人曾因為感動而創作大量的歌曲,也有人因為感動而寫下不少小說。可是,感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至今仍然是無人可以正確而清楚地說清。
「易受情感控制的人通常較易有感動的感覺。」
是真的嗎?若以此推斷的話,那麼不易受情感控制的人,他們便會較少的感動?
這倒不然。人要有感動的感覺,除了一個人自身以外,還受不少外在因素所影響。你或許會問這些因素是什麼呢?各人各有不同,但肯定和他們的經歷有關。
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小孩會為一首苦情歌而感動吧!
感動,是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和其他感覺相同,它需要雙方面的配合;可是,它又乎彷彿比其他快樂、悲傷等感覺更為複雜。或許它根本就是以上所有感覺的總和吧!
感動?還是不曾有過的好。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二十、記憶
記憶是人最重要的一種功能,人有記憶,故能保存美好的時光於心底;人有記憶,故能考試應試;人有記憶,故能在面對惡劣的未來時仍能有一永恆不變的安樂窩處其間。可是,當人不斷述說記憶如何如何的好時,你還記得記憶的壞處嗎?
近日,隨著世界盃的結束,與之相關的人、事及物均漸漸離開我們的生活之中。你不會再看見「天氣女神」黃婉曼在電視上報告當地球場的天氣,你不會看見洛賓、美斯、高路斯等一連串球星在球場上出現,當然,你不用再穿上球衣在家中看有線之直播。一切像回歸最初,回到未有世界盃之前,記憶依舊,人面卻全非。
你曾經為過這種人面全非而有一刻的失落的感覺嗎?
我有。
我在想,假如我忘記了今年曾經看過世界盃的四強賽事,忘記了世界盃所有的電視節目,我可能是沒有這種失落的感覺的,我是不用被此失落感折磨的。當然,或許我會因此而記不起四強是如何的精彩,我會因此不知今屆世界盃如何如何的特別(如用網上聽無線的旁述),可是,沒有如像跌至深淵的失落感,這不是更好的事麼?放棄少少記憶,又有什麼問題?
但,可能嗎?現實可以這樣嗎?
記憶原來不是你想它來就來,你想它走就走的,它會在你不想它纏繞你時拼命纏繞你,而當你想它來時,它早已溜之大吉。一切皆捉不住,找不到,這就是記憶。
不幸是記憶又同時盛載著我們思念的親人的面容,愛慕的情人的溫柔細心,但這些卻是飄忽不定的東西,要找是找不到的,如此,人遂長期陷入追逐記憶的困局中,追到很高興,追不到則傷感留淚,如一貓捕鼠般,這是何等的無奈,又何等的悲涼!
有記憶是好,它可令我們記下心動一刻,使人知道自己的過去,可是,請記緊,它是飄忽不定的,人捕捉不到的,它只令人不斷追逐,要擺脫麼?請在下次時不要再為一絲記憶的捉不到或殘存而耿耿於懷。
近日,隨著世界盃的結束,與之相關的人、事及物均漸漸離開我們的生活之中。你不會再看見「天氣女神」黃婉曼在電視上報告當地球場的天氣,你不會看見洛賓、美斯、高路斯等一連串球星在球場上出現,當然,你不用再穿上球衣在家中看有線之直播。一切像回歸最初,回到未有世界盃之前,記憶依舊,人面卻全非。
你曾經為過這種人面全非而有一刻的失落的感覺嗎?
我有。
我在想,假如我忘記了今年曾經看過世界盃的四強賽事,忘記了世界盃所有的電視節目,我可能是沒有這種失落的感覺的,我是不用被此失落感折磨的。當然,或許我會因此而記不起四強是如何的精彩,我會因此不知今屆世界盃如何如何的特別(如用網上聽無線的旁述),可是,沒有如像跌至深淵的失落感,這不是更好的事麼?放棄少少記憶,又有什麼問題?
但,可能嗎?現實可以這樣嗎?
記憶原來不是你想它來就來,你想它走就走的,它會在你不想它纏繞你時拼命纏繞你,而當你想它來時,它早已溜之大吉。一切皆捉不住,找不到,這就是記憶。
不幸是記憶又同時盛載著我們思念的親人的面容,愛慕的情人的溫柔細心,但這些卻是飄忽不定的東西,要找是找不到的,如此,人遂長期陷入追逐記憶的困局中,追到很高興,追不到則傷感留淚,如一貓捕鼠般,這是何等的無奈,又何等的悲涼!
有記憶是好,它可令我們記下心動一刻,使人知道自己的過去,可是,請記緊,它是飄忽不定的,人捕捉不到的,它只令人不斷追逐,要擺脫麼?請在下次時不要再為一絲記憶的捉不到或殘存而耿耿於懷。
十九、新與舊
人們多愛言去舊迎新,除舊開新之類,卻不愛言新承於舊,舊開出新,此實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彷彿新舊真為截然不同之二物。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歷史上告訴我們一個朝代之創建,前一時代遺留下來的東西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舉兩例以顯,唐初之貞觀盛世,其能達到經濟繁盛,多少是拜隋代所開的五條運河所賜;又如北宋之貧弱不振,多少也因於五代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所致。由此可見前一代之事,必影響後一代,前一代可謂是「舊」,後一代則是「新」,前一代既和後一代有影響,新舊何嘗是二物?
新舊從來就是如此的相依相靠,一新的出現,不可能是完全的新,它必依於舊的某些因素,才可發展出其為新。而舊亦然,無新,舊何以顯?於是,新舊一體,而非二物,顯而易見。而由此理,我們又可進而想到某些想法之不確不當。
「我要改變我自己,我要成為全新的人」
不時聽見人如此說,用在國家身上,則更多見,「我們要改變祖國,使之成為和以前不同的國家」,清末民初的改革家不是常如此說嗎?然而,新是由舊來的,這是必然的事實、規律,若我們妄自不理舊的一切,鄙視舊的一切,因而去求開新、進步,這到頭來只會開不出新,又即使開得新來,所留下的禍害亦深,此又何益可言?事實上,五四新文化運動及現今之道德觀念淡薄,正是清末民初之人不知舊而開新,生出的流弊。有史為鑑,今人實不宜再重蹈覆轍。
然而,人現在仍常說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全新的人,要使國家完全和以前的不一樣,歷史的教訓,又有多少人能明白?
「她不喜這樣的我,我要改得符合她的口味為止」
戀愛的朋友又很愛說上這句話,再加上一點的吹噓,說什麼愛情的魔力、偉大之類,人即能驟然信以為真,且為說此話的人之決心所感動。可是,真是如此簡單嗎?她可令你完全改變嗎?
與其說她能令你改變,不如說你本有潛質去改變,而這些潛質不是外在即時加上的,乃是你過往日積月累積存而有的,若你過往沒這些積存及傾向,你根本不可能變,你沒基礎去改變,既沒基礎,猶如建屋沒打好基礎,如是,新的你如何可建成?如何可成就?必是你有了某些習性及傾向,加上她的催促,你才可成就新的你,新的你建立後,她固有功,但你焉可忘記舊有傾向習性所出的功勞呢?就舊有習性一處說,新仍是來自舊,不是一新全新明矣。
當然,有人或問:「這是否表示我們需重視過去,重視歷史?」
沒錯,其實,此應是每個人的天性吧!沒人想做沒過去的人,也沒人想做沒回憶的人!重視歷史,審視過去,本不應其有開新的功用才被重視,它本身根本是人的天性使然。只是,人要從事開新工作的話,人更應重視過去,重視歷史,不可對之置之不理。
對國家,我們應重視其過去;對自己,我們也應重視自己之過去。重視過去,一些過激的行動才不會被要求發生,一些過份的行動才不會出現,人不會一下子要求一共產國家給予人民完全的自由平等,人(若醜陋的話)也不會一下子要求一美艷如花的女孩愛上自己,重視過去,人才有自知之明,才會謙虛,如是再依相應之路開出新格局,此無疑比盲目求新為佳,也少了犯錯。
但,現在的人有多少明白此道理?
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對史或過去的「知往」之功用已盡述無遺,但我現在不妨乘新一年將來,添上一句,「以史為鏡,可以開新風」,望來者深思。
歷史上告訴我們一個朝代之創建,前一時代遺留下來的東西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舉兩例以顯,唐初之貞觀盛世,其能達到經濟繁盛,多少是拜隋代所開的五條運河所賜;又如北宋之貧弱不振,多少也因於五代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所致。由此可見前一代之事,必影響後一代,前一代可謂是「舊」,後一代則是「新」,前一代既和後一代有影響,新舊何嘗是二物?
新舊從來就是如此的相依相靠,一新的出現,不可能是完全的新,它必依於舊的某些因素,才可發展出其為新。而舊亦然,無新,舊何以顯?於是,新舊一體,而非二物,顯而易見。而由此理,我們又可進而想到某些想法之不確不當。
「我要改變我自己,我要成為全新的人」
不時聽見人如此說,用在國家身上,則更多見,「我們要改變祖國,使之成為和以前不同的國家」,清末民初的改革家不是常如此說嗎?然而,新是由舊來的,這是必然的事實、規律,若我們妄自不理舊的一切,鄙視舊的一切,因而去求開新、進步,這到頭來只會開不出新,又即使開得新來,所留下的禍害亦深,此又何益可言?事實上,五四新文化運動及現今之道德觀念淡薄,正是清末民初之人不知舊而開新,生出的流弊。有史為鑑,今人實不宜再重蹈覆轍。
然而,人現在仍常說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全新的人,要使國家完全和以前的不一樣,歷史的教訓,又有多少人能明白?
「她不喜這樣的我,我要改得符合她的口味為止」
戀愛的朋友又很愛說上這句話,再加上一點的吹噓,說什麼愛情的魔力、偉大之類,人即能驟然信以為真,且為說此話的人之決心所感動。可是,真是如此簡單嗎?她可令你完全改變嗎?
與其說她能令你改變,不如說你本有潛質去改變,而這些潛質不是外在即時加上的,乃是你過往日積月累積存而有的,若你過往沒這些積存及傾向,你根本不可能變,你沒基礎去改變,既沒基礎,猶如建屋沒打好基礎,如是,新的你如何可建成?如何可成就?必是你有了某些習性及傾向,加上她的催促,你才可成就新的你,新的你建立後,她固有功,但你焉可忘記舊有傾向習性所出的功勞呢?就舊有習性一處說,新仍是來自舊,不是一新全新明矣。
當然,有人或問:「這是否表示我們需重視過去,重視歷史?」
沒錯,其實,此應是每個人的天性吧!沒人想做沒過去的人,也沒人想做沒回憶的人!重視歷史,審視過去,本不應其有開新的功用才被重視,它本身根本是人的天性使然。只是,人要從事開新工作的話,人更應重視過去,重視歷史,不可對之置之不理。
對國家,我們應重視其過去;對自己,我們也應重視自己之過去。重視過去,一些過激的行動才不會被要求發生,一些過份的行動才不會出現,人不會一下子要求一共產國家給予人民完全的自由平等,人(若醜陋的話)也不會一下子要求一美艷如花的女孩愛上自己,重視過去,人才有自知之明,才會謙虛,如是再依相應之路開出新格局,此無疑比盲目求新為佳,也少了犯錯。
但,現在的人有多少明白此道理?
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對史或過去的「知往」之功用已盡述無遺,但我現在不妨乘新一年將來,添上一句,「以史為鏡,可以開新風」,望來者深思。
十八、義命新說
人生必有可控制的地方,也有不可控制的地方。可控制之處,中國人稱之為義,又或稱之為性;不可控制之處,則中國人稱之為命。義命對揚,此說實源於孟子。
孟子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為性也」,又曰:「性也有命焉,君子不為命也」。此兩句,可說是他對性及命的最深刻之理解。君子者,既知其可控制之分際,又知其不可掌握者。由於其知此,故不會為不可得的而傷痛失望,也不會隨意視一切為已定、難以控制,其必能處人生眾事而感自如,而不會茫然若失。
後來魏晉玄學之王弼有一名言:「聖人繫於物而不累於物」,繫者,應事也,累者,不為事擾而有憂態呈現,此和孟子之意實相呼應。學者現在常把孟歸入儒而把王歸入道,其實二者於此點上不也是有相通之處嗎?中國思想貴在知命與盡義盡性,此實為儒道二家同時承認,不因其分二家而有異。
可是,至此,我不打算再談下去,因為再談下去的話,我們必涉及性是什麼,義又是什麼等,而性、義在中國思想上,除了道德自覺義外,基本上內容是很少的。我反而想借其些微的念頭,以說我想說的東西,當然,這樣做可能是有點借題發揮,但作為文人,從來就是愛如此的吧!所以,或容我說上一些東西,再看看我的見解對是不對。
義和命,其實可取其擴充義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之領域。何謂我所可以控制者?中國傳統言是道德義理之性,但其實,放在現代的眼光,任何我的已有能力之內的範圍,不就是所謂可控制的範圍嗎?
這樣說或嫌抽象,舉一例以明,一人學習過英文,有了解英文之能力,如是者,則英文能力就屬於其控制的範圍了。反之,一人從沒見過大佛,你卻要他畫出一佛,這對他而言就是不能控制之範圍,是屬於命了。
人生在世,怎會任何事皆由你可以控制,因此,命的限制是經常出現於我們的覺察中的。西哲斯賓諾沙言:「大自然一切活動皆逃不了自然規律,人為自然之一部分,故也同樣受著自然規律之約束」,此中之所謂自然規律亦是一種命限,人不能選擇逃,也不能控制之。可是,其又承認人可藉覺悟而得苦樂之解放,則在命限充斥的環境下,我們仍有自己成就自己之可能,而此則正為人類光輝耀目之所在處。
斯賓諾沙之哲學或嫌過深,但即使在中國,孔子亦言:「我欲仁,斯仁至矣」,沒錯,命限是多了,有很多的東西我們不能做,也沒有條件去做,可是,世上還有一些東西、一些能力,為我們可控、可掌、可成就,我們在可控、可掌、可成就處用力,不也是可以成就自己嗎?此在斯賓諾沙中或不明顯地被表達,但在中國儒家中則明顯多了。
我想說什麼呢?我不是要用哲學,用陳舊語去封閉你,封閉大家。但近年來,試觀年輕一輩,又試觀成年人,哪個不是混淆可控制與不可控制,因而得到極大之痛苦。
先就年輕一代言,自中一始,談戀愛之風即不絕,甚或更甚者有自小學已開始。本來談戀愛這行為本身不是錯,但弊則弊於小情侶不明可控與不可控,明明情人離你而去,你卻依舊苦纏不捨,結果割脈、吸毒等歪曲行為如狼似虎的湧至。當然,社工或因此可大派用場,政府也可藉此出面作些事,但這一切社會問題、青少年問題,其背後之根不就是不明可控制及不可控制麼?不明義和命麼?治病欲求斷尾必須治根,現在不少人只由支末處看,反對本原失了,本原既失,問題又何由可解,此誠為一憂。
又成年人方面,人人欲求富貴,求發達,於是,遂購買各項投資工具,結果,某些公司倒閉,令富貴夢頓然成為貧窮之厄運,但這些人仍沒發現問題之所在,一意將責任向外推,結果政府、銀行和苦主無休的抗爭。其實,這些人當初明白大富大貴之不可求,一心一意腳踏實地,厄運不就是不會出現嗎(除了那些被騙買投資工具的例外)?其不明此理,一昧用全力於求不可控制之處,因而得惡果,卻要怨這怨那,這種嚴重不明義命之分際之狀,實在令人啞口無言。
所以,我說這麼久,其實只是為了一目的:切記明白你能控制的地方在哪,不能控制之處又在哪?這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對人生也好,對社會也好,它都能令痛苦少些出現。人不免要處事應事,這是逃不了的。要應事,就有不能控制處,不如意處,有各式各樣的命限。如何不把力放在命上,而去充分發揮自己所能發揮,這是人要去學習的。而藉此學習,人必定多了樂而少了苦,社會也會因而多了樂而少了苦,這不是更好麼?是故我主義命當分清分楚,乃為了此。
當然,如上說,此說法已遠離孟子義十萬八千里,但我想,正因它遠離了孟子,我們現代人或能更易接受,更易對它反思一下。
最後,誠盼吾人真的細想一下可控制的與不可控制的分界,義與命的真正分界!
孟子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為性也」,又曰:「性也有命焉,君子不為命也」。此兩句,可說是他對性及命的最深刻之理解。君子者,既知其可控制之分際,又知其不可掌握者。由於其知此,故不會為不可得的而傷痛失望,也不會隨意視一切為已定、難以控制,其必能處人生眾事而感自如,而不會茫然若失。
後來魏晉玄學之王弼有一名言:「聖人繫於物而不累於物」,繫者,應事也,累者,不為事擾而有憂態呈現,此和孟子之意實相呼應。學者現在常把孟歸入儒而把王歸入道,其實二者於此點上不也是有相通之處嗎?中國思想貴在知命與盡義盡性,此實為儒道二家同時承認,不因其分二家而有異。
可是,至此,我不打算再談下去,因為再談下去的話,我們必涉及性是什麼,義又是什麼等,而性、義在中國思想上,除了道德自覺義外,基本上內容是很少的。我反而想借其些微的念頭,以說我想說的東西,當然,這樣做可能是有點借題發揮,但作為文人,從來就是愛如此的吧!所以,或容我說上一些東西,再看看我的見解對是不對。
義和命,其實可取其擴充義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之領域。何謂我所可以控制者?中國傳統言是道德義理之性,但其實,放在現代的眼光,任何我的已有能力之內的範圍,不就是所謂可控制的範圍嗎?
這樣說或嫌抽象,舉一例以明,一人學習過英文,有了解英文之能力,如是者,則英文能力就屬於其控制的範圍了。反之,一人從沒見過大佛,你卻要他畫出一佛,這對他而言就是不能控制之範圍,是屬於命了。
人生在世,怎會任何事皆由你可以控制,因此,命的限制是經常出現於我們的覺察中的。西哲斯賓諾沙言:「大自然一切活動皆逃不了自然規律,人為自然之一部分,故也同樣受著自然規律之約束」,此中之所謂自然規律亦是一種命限,人不能選擇逃,也不能控制之。可是,其又承認人可藉覺悟而得苦樂之解放,則在命限充斥的環境下,我們仍有自己成就自己之可能,而此則正為人類光輝耀目之所在處。
斯賓諾沙之哲學或嫌過深,但即使在中國,孔子亦言:「我欲仁,斯仁至矣」,沒錯,命限是多了,有很多的東西我們不能做,也沒有條件去做,可是,世上還有一些東西、一些能力,為我們可控、可掌、可成就,我們在可控、可掌、可成就處用力,不也是可以成就自己嗎?此在斯賓諾沙中或不明顯地被表達,但在中國儒家中則明顯多了。
我想說什麼呢?我不是要用哲學,用陳舊語去封閉你,封閉大家。但近年來,試觀年輕一輩,又試觀成年人,哪個不是混淆可控制與不可控制,因而得到極大之痛苦。
先就年輕一代言,自中一始,談戀愛之風即不絕,甚或更甚者有自小學已開始。本來談戀愛這行為本身不是錯,但弊則弊於小情侶不明可控與不可控,明明情人離你而去,你卻依舊苦纏不捨,結果割脈、吸毒等歪曲行為如狼似虎的湧至。當然,社工或因此可大派用場,政府也可藉此出面作些事,但這一切社會問題、青少年問題,其背後之根不就是不明可控制及不可控制麼?不明義和命麼?治病欲求斷尾必須治根,現在不少人只由支末處看,反對本原失了,本原既失,問題又何由可解,此誠為一憂。
又成年人方面,人人欲求富貴,求發達,於是,遂購買各項投資工具,結果,某些公司倒閉,令富貴夢頓然成為貧窮之厄運,但這些人仍沒發現問題之所在,一意將責任向外推,結果政府、銀行和苦主無休的抗爭。其實,這些人當初明白大富大貴之不可求,一心一意腳踏實地,厄運不就是不會出現嗎(除了那些被騙買投資工具的例外)?其不明此理,一昧用全力於求不可控制之處,因而得惡果,卻要怨這怨那,這種嚴重不明義命之分際之狀,實在令人啞口無言。
所以,我說這麼久,其實只是為了一目的:切記明白你能控制的地方在哪,不能控制之處又在哪?這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對人生也好,對社會也好,它都能令痛苦少些出現。人不免要處事應事,這是逃不了的。要應事,就有不能控制處,不如意處,有各式各樣的命限。如何不把力放在命上,而去充分發揮自己所能發揮,這是人要去學習的。而藉此學習,人必定多了樂而少了苦,社會也會因而多了樂而少了苦,這不是更好麼?是故我主義命當分清分楚,乃為了此。
當然,如上說,此說法已遠離孟子義十萬八千里,但我想,正因它遠離了孟子,我們現代人或能更易接受,更易對它反思一下。
最後,誠盼吾人真的細想一下可控制的與不可控制的分界,義與命的真正分界!
十七、願望與失望
任何人都曾經歷過願望,也曾經歷過失望。這可說是人生中最普遍的定律。
孔子曾求行道於世,這是他的願望,可是,其最終設教杏壇,以教學為業,至於其道,則仍不見用於世,其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雖言道之不行這結果是自己意料中事,可是,這不啻也是孔子的一番失望,只是其對失望的接受較一般人來得淡然自若而已。
換言之,孔子也曾願望過,失望過,至聖先師尚如此,何況是我們這一群凡夫俗子?
願望,可謂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我有時真不明白,何以哲學時常研究人性論,卻不認認真真研究一下願望?願望,不只影響人的行動,且往往牽動著人的情感,研究它,這不是比爭拗性善性惡更有趣,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哲學或有它的局限,致使它不能選擇願望作研究對象,可是,作為一篇文章,又作為一個不受任何限制之文人,我想,於這裡說上一些有關願望的無聊話,這還是可以的。
那麼我對願望是怎麼樣的理解呢?
如上所述,它當然是一種自然流露,且涉及情感。可是,這只是抽空說,要具體說的話,我們還需用一例子,以下我姑以自己之一經驗作例,以作說明。
這個經驗乃如此:還記得小學時很想跟一位女同學一起坐(我曾在版面說過很多遍),我也曾希望可以跟這位女同學一同升上同一所中學,這一切,在當時,可以說是我的小小的願望。可是,這個願望最終有沒有實現呢?當然沒有,她走了,我也走了,隔得很遠,從此亦沒再見過面。
我舉這經驗究是為了說什麼?讀者至此或仍不甚了解,我所說的其實很簡單。願望只是一時之情感流露,而這種流露斷不會因為流露出之在你,因而令此願望成真。
「我多麼想他跟我在一起,他卻對我不瞅不睬」曾聽一女子如此道。
顯然,此女子有一願望(欲他跟自己在一起),且怨恨願望不能成真。可是,願望本來就是不可以成真的,你因為它的不成真而怨聲載道,這不是有點可笑嗎?
當然,有人或說:「願望是可以成真的,有多少渴望成功的人最後成功了?」
沒錯,可以是如此說。可是,一來,這一類的人有多少呢?二來,這些成功的人真是因為願望本身而成功實現願望,還是因為自己努力預算準備,因而令自己願望可成真?
如此想的話,就可知願望之難成真,也知我們不能只因願望之本身而求願望之成真。
況且願望要延續一長時間是很難的,一延得長這就是志向,不是願望了。願望,就是吹生日蠟燭那刻所想的那個,通常都是想了便算,不再深究,這才是願望。
「你願望跟你的女同學坐也想了好幾個月吧,怎會一想便算?」
對這說法,我也接受,但我所指的延續是延至終生,願望,可以是延一星期,一年,一個少年期,但斷不會是一生吧?孔子之願及孟子之「乃我所願,則學孔子」或是較特別的願,但這些願嚴格言之已是屬志向之範圍,我只就一般人的願望說,一般人的願望,多是一想或數想即逝。
換句話說,對一般人而言,願望只是剎那的情感流露,它可以成為志向,也可以數想即過。它在某時曾令你有期待及盼望,某時令你失望絕望,但過了以後,願望消失,人即回復如故,如同從沒想過一樣,這就是願望,也是我對它的理解。
願望又不會因其自己出於思想者,因而令其自身真的成真,這在上文已說。由於願望不成真,依另一面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望出現了。
我也曾試過失望,當初或是異常痛苦的,如那年輕女子般,為何我所想望的不能落實於現實世界?但,回思再想,願望本來就只是我腦海的一絲想法,科學一些說,它甚至不佔空間,它什麼也不是,既然什麼也不是,它自然不會影響現世了,為何我仍妄想它可實現?
如此想起,不禁頓時豁然開朗,失望,原來只是人不明道理所生之幻覺,既明背後原由,又何來什麼幻覺?
所以,失望,某程度上是依著願望而來,但若閣下能明道啟悟,這邪魔仍是難以進入彼身的。
當然,有人是為著自己的一絲想法而奔走,也有人用力把這想法向他人宣傳推廣。可是,願望本來就不是現實的東西,這是事實。你推銷成功,令人接受你的想法,實現你的願望,這不過是因緣際會,令你的願望變身物質行動,再而影響現世,卻不是願望本身令自己出現於現世。
所以你有願望而不去行,終於願望不實現,這固不值得失望;你有願望且努力準備讓它成真,終於願望不實現,這也不值失望。因為願望本身本來就不能自我實現,你努力準備,或可令其化為物質行動,但必需有因緣際會的配合,可是,因緣何其少?所以,努力了,願望仍不成真,這其實也不值失望什麼的。
好了,說了這麼多,或許我是在說瘋話,又或許你根本不明我的話,不要緊,我只想說多最後二句:不要過份看重願望,也不要過份看重失望,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孔子曾求行道於世,這是他的願望,可是,其最終設教杏壇,以教學為業,至於其道,則仍不見用於世,其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雖言道之不行這結果是自己意料中事,可是,這不啻也是孔子的一番失望,只是其對失望的接受較一般人來得淡然自若而已。
換言之,孔子也曾願望過,失望過,至聖先師尚如此,何況是我們這一群凡夫俗子?
願望,可謂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我有時真不明白,何以哲學時常研究人性論,卻不認認真真研究一下願望?願望,不只影響人的行動,且往往牽動著人的情感,研究它,這不是比爭拗性善性惡更有趣,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哲學或有它的局限,致使它不能選擇願望作研究對象,可是,作為一篇文章,又作為一個不受任何限制之文人,我想,於這裡說上一些有關願望的無聊話,這還是可以的。
那麼我對願望是怎麼樣的理解呢?
如上所述,它當然是一種自然流露,且涉及情感。可是,這只是抽空說,要具體說的話,我們還需用一例子,以下我姑以自己之一經驗作例,以作說明。
這個經驗乃如此:還記得小學時很想跟一位女同學一起坐(我曾在版面說過很多遍),我也曾希望可以跟這位女同學一同升上同一所中學,這一切,在當時,可以說是我的小小的願望。可是,這個願望最終有沒有實現呢?當然沒有,她走了,我也走了,隔得很遠,從此亦沒再見過面。
我舉這經驗究是為了說什麼?讀者至此或仍不甚了解,我所說的其實很簡單。願望只是一時之情感流露,而這種流露斷不會因為流露出之在你,因而令此願望成真。
「我多麼想他跟我在一起,他卻對我不瞅不睬」曾聽一女子如此道。
顯然,此女子有一願望(欲他跟自己在一起),且怨恨願望不能成真。可是,願望本來就是不可以成真的,你因為它的不成真而怨聲載道,這不是有點可笑嗎?
當然,有人或說:「願望是可以成真的,有多少渴望成功的人最後成功了?」
沒錯,可以是如此說。可是,一來,這一類的人有多少呢?二來,這些成功的人真是因為願望本身而成功實現願望,還是因為自己努力預算準備,因而令自己願望可成真?
如此想的話,就可知願望之難成真,也知我們不能只因願望之本身而求願望之成真。
況且願望要延續一長時間是很難的,一延得長這就是志向,不是願望了。願望,就是吹生日蠟燭那刻所想的那個,通常都是想了便算,不再深究,這才是願望。
「你願望跟你的女同學坐也想了好幾個月吧,怎會一想便算?」
對這說法,我也接受,但我所指的延續是延至終生,願望,可以是延一星期,一年,一個少年期,但斷不會是一生吧?孔子之願及孟子之「乃我所願,則學孔子」或是較特別的願,但這些願嚴格言之已是屬志向之範圍,我只就一般人的願望說,一般人的願望,多是一想或數想即逝。
換句話說,對一般人而言,願望只是剎那的情感流露,它可以成為志向,也可以數想即過。它在某時曾令你有期待及盼望,某時令你失望絕望,但過了以後,願望消失,人即回復如故,如同從沒想過一樣,這就是願望,也是我對它的理解。
願望又不會因其自己出於思想者,因而令其自身真的成真,這在上文已說。由於願望不成真,依另一面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望出現了。
我也曾試過失望,當初或是異常痛苦的,如那年輕女子般,為何我所想望的不能落實於現實世界?但,回思再想,願望本來就只是我腦海的一絲想法,科學一些說,它甚至不佔空間,它什麼也不是,既然什麼也不是,它自然不會影響現世了,為何我仍妄想它可實現?
如此想起,不禁頓時豁然開朗,失望,原來只是人不明道理所生之幻覺,既明背後原由,又何來什麼幻覺?
所以,失望,某程度上是依著願望而來,但若閣下能明道啟悟,這邪魔仍是難以進入彼身的。
當然,有人是為著自己的一絲想法而奔走,也有人用力把這想法向他人宣傳推廣。可是,願望本來就不是現實的東西,這是事實。你推銷成功,令人接受你的想法,實現你的願望,這不過是因緣際會,令你的願望變身物質行動,再而影響現世,卻不是願望本身令自己出現於現世。
所以你有願望而不去行,終於願望不實現,這固不值得失望;你有願望且努力準備讓它成真,終於願望不實現,這也不值失望。因為願望本身本來就不能自我實現,你努力準備,或可令其化為物質行動,但必需有因緣際會的配合,可是,因緣何其少?所以,努力了,願望仍不成真,這其實也不值失望什麼的。
好了,說了這麼多,或許我是在說瘋話,又或許你根本不明我的話,不要緊,我只想說多最後二句:不要過份看重願望,也不要過份看重失望,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十六、物質繁盛與簡樸
現今的社會物質文明繁盛,衣食住行四方面,差不多有著不同的款式任君選擇。試觀櫥窗內的衣服款式,又試觀一餐廳的餐牌,閣下即知物質文明之繁榮是到達何種的地步。
物質文明之繁榮,多少又是經濟蓬勃之反映,經濟處於旺季,人的消費意欲才強,各生產商才願花大量人力物力開發不同種類的衣食住行的款式。因此之故,物質文明繁雜,似乎是一個好的現象。
然而,物質文明是經濟發展處於好勢之反映,它又是人的精神生活處於好勢之反映嗎?
這個問題,或是很難迅速作一答案。我們姑看看一些例子,再行分析。
甲君在網路上認識了乙小姐,甲對乙有愛意,欲認真,問乙,乙於時間A答她也是認真,且邀甲吃飯牽手,但不久,在時間B,乙卻失蹤了,只剩下甲不知為何的失起戀來。
電腦、互聯網幾乎是每人生活的必需品,多不勝數的社交網絡出現,如MSN、Facebook等,人似乎易於跟陌生人交流溝通起來,按此理而下,該是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擴張才是,因人的朋友圈大了。可是,此理的落實真是如此嗎?不是!人的情感更易受欺騙了,人對愛情這項原本大有益於精神生活的東西看得簡單了,甚至視為工具及手段,如此,人的精神生活只有更顯頹敗,又何來處於好勢?
從此例子,我們可見物質文明之盛反生出精神文明之頹靡。且再看多一例
A為了買名牌衣衫手袋,以及支付跟朋友們出街消遣(包括唱卡拉OK及吃飯等)的開支費用,遂透過網上登廣告,跟男士進行性行為,俗稱援交,歷數年後,A被驗出患上某種病患(跟性接觸有關),身心同遭傷害。
名牌手袋、電話、衣物,何不是每位女性之心頭愛好?莫說女性,即使男性,面對推陳出新之電話款式,心中也顯得有一種欲擁有而後快的衝動。但名牌衣袋、新款電話,這通通是需要大量金錢才可買得起的,男士們不能買,遂做不法勾當以積錢而買;女士,特別是少女不可買之,遂用自己之一身體及自尊作工具、手段以積錢而買。自我失去了,精神境界更不需再論,何況例子中的A更是身體也出現問題,人的精神不是獨立於身體而存在的,它是依於身體的,宋儒之所謂「理在氣中」也,如是者,A實是為物質之追求而捨精神,此又是物質文明之繁反摧毀人的精神生活之一證。
我們至此,或可肯定的說一句,物質生活之發繁實不能令人類的精神生活有所進步。
但有人或問:為何人到現在仍然願意犧牲精神生活以換物質文明?
此是一好問題,歸根結底,我們或可從人之性解之。何如?正因人好好的顏色、好美、好男女之情欲等,此才令人會毫不猶豫地去追名牌、去好美男美女,而這一切即令名牌、援交,甚至近期的少女模特兒大行其道,儼如無力可將其遏止般,換言之,是人之動物性令人不斷追物質文明,亦令物質文明大盛。人的動物性被互為因果的生開了,精神文化思想一面自開不出來,或是一開也只可依動物性而開,如是,精神生活自必被放在物質生活及文明之下,不被重視了,人犧牲精神生活以換物質或基於此。
然這是大有問題的,最簡單可見是整個社會必趨於求物質享受,現在的香港不斷出現飲食節目、豪宅介紹,此可謂是社會趨於物質化的表徵了。但這只是第一個,也是最初步的問題,再下去,就是社會風氣之敗壞了。
因人人同求動物性,即物質文明之滿足,在需一面,男士必然生出對女性胴體的欣賞(反之,女士亦然),在求一面,女生亦樂意在人前為金錢而裸露自己之身體(為少女模特兒),或跟陌生男子進行性行為(為援交少女),而少女模特兒之袒胸露臂及援交少女之自我摧殘,實是大令社會道德風氣敗壞,道德風氣不論在本質上,或是在社會下一代的教化上皆是重要的,如是,說得嚴重點,可謂物質文明之盛及精神生活之衰可令香港很快失去了一批出色的優秀的社會棟樑,此問題方是更嚴重的問題。
當然,到這裡,閣下或說:你未免說得過於嚴重吧!其他地區如日本也有近似風尚,難道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不好麼?
沒錯,但我可以肯定日本人若只是有水著女星及援交少女,加上不同的新物質潮流,而失了忍術、武士道精神等,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也是空虛狹窄,和動物無異。
事實上,不限香港及日本,任何地方,只要其所住的人們只知犧牲精神換物質,其精神生活,文化領域,思想空間即告狹窄。因為你只看見眼前所見、所聽,卻不知有另外一個世界,是你不可見、不可聽,卻可用文字及思想而得。莊子言:井底之蛙,即在此。
作為人,誰都不願為井底之蛙,既有另一世界,一精神文明之世界,何不闖出物質之所囿,而進入之。此實是一重要之關節,可把上述一切社會問題消解。
可是,或言:如何進入?簡易言之,即在逐步放棄物質之享受及追求。
舉一例以說,當你看見了新式電話,躍躍欲買之時,想一下你現在是否如此需要;又想下有了它,有了炫耀之機,滿足了物欲,但炫耀真是這般重要麼?謙虛不是更好嗎?又物欲真是非滿足不可嗎?這即令你超越物質之所囿,而入精神生活之擴充了,因你學懂反思,學懂價值的衝量。
又援交之例,光顧者在光顧前,該一想作為一個人,宜踐踏一年輕少艾的一生麼?此為人之作為人之所為麼?又性行為本是禽獸動物本領,我為堂堂正正一個人,人乃異於禽獸,我光顧她,不是不做人而去做禽獸麼?我為禽獸,就要被人罵不是人而不得還口了,這又值得嗎?依此,光顧者也是逐步擺脫物欲之所囿而入精神領域去。
而既重提了精神,物質需求自能放下,男性不再有需求援交了,援交女縱使拼命宣傳,也是枉然,這不是又直接解決了一社會重大問題嗎?
所以,人放棄對物質的盲目性追求,反省一下為人,為生活之應然要道,即可進入精神生活,使精神文化思想重振了,精神文化被重新重視,道德自我之類即可漸次形成,現時之社會問題多半出於失了自我、失了道德,道德及自我之重新建立,實可令社會問題一掃而空。社會問題之掃空及文化精神領域保存,此二好處全出於一法,可謂一石二鳥。
最後,盼閣下真能承此文之意,嘗試一下棄物質之繁雜,採簡樸的探求,以成就一新境界之進入。
物質文明之繁榮,多少又是經濟蓬勃之反映,經濟處於旺季,人的消費意欲才強,各生產商才願花大量人力物力開發不同種類的衣食住行的款式。因此之故,物質文明繁雜,似乎是一個好的現象。
然而,物質文明是經濟發展處於好勢之反映,它又是人的精神生活處於好勢之反映嗎?
這個問題,或是很難迅速作一答案。我們姑看看一些例子,再行分析。
甲君在網路上認識了乙小姐,甲對乙有愛意,欲認真,問乙,乙於時間A答她也是認真,且邀甲吃飯牽手,但不久,在時間B,乙卻失蹤了,只剩下甲不知為何的失起戀來。
電腦、互聯網幾乎是每人生活的必需品,多不勝數的社交網絡出現,如MSN、Facebook等,人似乎易於跟陌生人交流溝通起來,按此理而下,該是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擴張才是,因人的朋友圈大了。可是,此理的落實真是如此嗎?不是!人的情感更易受欺騙了,人對愛情這項原本大有益於精神生活的東西看得簡單了,甚至視為工具及手段,如此,人的精神生活只有更顯頹敗,又何來處於好勢?
從此例子,我們可見物質文明之盛反生出精神文明之頹靡。且再看多一例
A為了買名牌衣衫手袋,以及支付跟朋友們出街消遣(包括唱卡拉OK及吃飯等)的開支費用,遂透過網上登廣告,跟男士進行性行為,俗稱援交,歷數年後,A被驗出患上某種病患(跟性接觸有關),身心同遭傷害。
名牌手袋、電話、衣物,何不是每位女性之心頭愛好?莫說女性,即使男性,面對推陳出新之電話款式,心中也顯得有一種欲擁有而後快的衝動。但名牌衣袋、新款電話,這通通是需要大量金錢才可買得起的,男士們不能買,遂做不法勾當以積錢而買;女士,特別是少女不可買之,遂用自己之一身體及自尊作工具、手段以積錢而買。自我失去了,精神境界更不需再論,何況例子中的A更是身體也出現問題,人的精神不是獨立於身體而存在的,它是依於身體的,宋儒之所謂「理在氣中」也,如是者,A實是為物質之追求而捨精神,此又是物質文明之繁反摧毀人的精神生活之一證。
我們至此,或可肯定的說一句,物質生活之發繁實不能令人類的精神生活有所進步。
但有人或問:為何人到現在仍然願意犧牲精神生活以換物質文明?
此是一好問題,歸根結底,我們或可從人之性解之。何如?正因人好好的顏色、好美、好男女之情欲等,此才令人會毫不猶豫地去追名牌、去好美男美女,而這一切即令名牌、援交,甚至近期的少女模特兒大行其道,儼如無力可將其遏止般,換言之,是人之動物性令人不斷追物質文明,亦令物質文明大盛。人的動物性被互為因果的生開了,精神文化思想一面自開不出來,或是一開也只可依動物性而開,如是,精神生活自必被放在物質生活及文明之下,不被重視了,人犧牲精神生活以換物質或基於此。
然這是大有問題的,最簡單可見是整個社會必趨於求物質享受,現在的香港不斷出現飲食節目、豪宅介紹,此可謂是社會趨於物質化的表徵了。但這只是第一個,也是最初步的問題,再下去,就是社會風氣之敗壞了。
因人人同求動物性,即物質文明之滿足,在需一面,男士必然生出對女性胴體的欣賞(反之,女士亦然),在求一面,女生亦樂意在人前為金錢而裸露自己之身體(為少女模特兒),或跟陌生男子進行性行為(為援交少女),而少女模特兒之袒胸露臂及援交少女之自我摧殘,實是大令社會道德風氣敗壞,道德風氣不論在本質上,或是在社會下一代的教化上皆是重要的,如是,說得嚴重點,可謂物質文明之盛及精神生活之衰可令香港很快失去了一批出色的優秀的社會棟樑,此問題方是更嚴重的問題。
當然,到這裡,閣下或說:你未免說得過於嚴重吧!其他地區如日本也有近似風尚,難道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不好麼?
沒錯,但我可以肯定日本人若只是有水著女星及援交少女,加上不同的新物質潮流,而失了忍術、武士道精神等,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也是空虛狹窄,和動物無異。
事實上,不限香港及日本,任何地方,只要其所住的人們只知犧牲精神換物質,其精神生活,文化領域,思想空間即告狹窄。因為你只看見眼前所見、所聽,卻不知有另外一個世界,是你不可見、不可聽,卻可用文字及思想而得。莊子言:井底之蛙,即在此。
作為人,誰都不願為井底之蛙,既有另一世界,一精神文明之世界,何不闖出物質之所囿,而進入之。此實是一重要之關節,可把上述一切社會問題消解。
可是,或言:如何進入?簡易言之,即在逐步放棄物質之享受及追求。
舉一例以說,當你看見了新式電話,躍躍欲買之時,想一下你現在是否如此需要;又想下有了它,有了炫耀之機,滿足了物欲,但炫耀真是這般重要麼?謙虛不是更好嗎?又物欲真是非滿足不可嗎?這即令你超越物質之所囿,而入精神生活之擴充了,因你學懂反思,學懂價值的衝量。
又援交之例,光顧者在光顧前,該一想作為一個人,宜踐踏一年輕少艾的一生麼?此為人之作為人之所為麼?又性行為本是禽獸動物本領,我為堂堂正正一個人,人乃異於禽獸,我光顧她,不是不做人而去做禽獸麼?我為禽獸,就要被人罵不是人而不得還口了,這又值得嗎?依此,光顧者也是逐步擺脫物欲之所囿而入精神領域去。
而既重提了精神,物質需求自能放下,男性不再有需求援交了,援交女縱使拼命宣傳,也是枉然,這不是又直接解決了一社會重大問題嗎?
所以,人放棄對物質的盲目性追求,反省一下為人,為生活之應然要道,即可進入精神生活,使精神文化思想重振了,精神文化被重新重視,道德自我之類即可漸次形成,現時之社會問題多半出於失了自我、失了道德,道德及自我之重新建立,實可令社會問題一掃而空。社會問題之掃空及文化精神領域保存,此二好處全出於一法,可謂一石二鳥。
最後,盼閣下真能承此文之意,嘗試一下棄物質之繁雜,採簡樸的探求,以成就一新境界之進入。
十五、論童真
每個人皆有屬於他自己的童年。
童年,是人生一個必經的階段,亦是我們進入複雜多變的世界之前,難得的一個愉快、輕鬆的時期。在處於它之下,人沒有跟他人競爭的壓力,也沒有太多名及利的欲望,只懂直率地表露哭與笑,這種境況,實是何堪的難能可貴。
古時的人有童年,現代的人也有童年。古時人的童年,物質不及現代的富裕,僅就吃奶一面言,古代中國即要聘所謂「乳娘」,以作嬰兒的餵養;現代物質富裕了,有了奶粉等一系列嬰兒食品,父母即不需再用上乳娘,而可直接自己開奶餵養嬰兒。可是,不論古時還是現代的嬰兒,只要當他們吃上奶,飢餓被填空了,他們即會面上展現出微笑,他們所受的物質待遇固自別,但其笑,其因最簡單的生存欲望被滿足而真誠地笑,則二者均同,此即是童真。
童真是童年一個重要的成份,它是超越上下古今的,古今中外的人只要有過童年,即有童真。有了童真,童年方成可貴,否則,童年不過和成年無異,童年又如何值得額外稱道?
可惜的是,人越趨成長,童年時存有的童真卻漸漸消失了,人開始忘卻了以前的童真為何物,他們未必是不愛童真,只是忘卻了,因而不再去求,這是何等的悲哀。
還記得有一人曾道:「我很厭惡讀書,我不想考試,我不想跟人比成績」,這句話,仔細點看,其實是此人忘記了童年時所有的童真所致。
何以故?回想一下,你幼年時,當父母教你讀書認字,你為何會繼續此行為?必是成功認上一字時,你自心總覺自己學多了一東西,又或粗鬆而言,你自心覺得自己成功了,有了成功,有了學懂一東西之快樂,你方會繼續認其他的字,不就是如此嗎?只是越讀上去,要經不同考試,又要跟人比升班,再而比升中學大學,因而使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升學罷了,但事實上讀書真是如此嗎?顯然不是,只是你忘記了你童年讀書經驗,忘記了你的童真,因而得出這樣子的想法。
以上顯然是人忘記了童真的一例。其實,人每當成長,必會經過忘卻童真之過程,當童真一忘,童年期即告終,換來即是你在人生成年人場上的連番搏鬥。青少年常言獨立自主,另言之,其實就是欲快令自己身上的童真消失,快些走入成人的場地。進入成人埸,沒錯,確實可以得到兒童場所無的新鮮及快感,但青少年人有沒想過你快些入成人場,實是令自己早些喪失童真,早些靠近成人場的奸惡挑戰?你碰到挑戰,卻又不知如何處理,遂依一念而行,但此一念極有可能是惡念來,然則,如此早離開童真童年有何意思?有什麼價值?
有人常說:童真是不懂事的表現,故厭棄之,可是,孟子不是曾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嗎?老子亦言:「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之心者,童真也,如何可說童真就是不懂事了?
近日因常觀日本九十年代之戰隊劇,姑以戰隊為例舉證,我們兒時看戰隊,不論是哪個系列的戰隊,當我們看到正義一方勝利時,總會快樂拍手;邪惡一方佔優時則會悶悶不樂,心替戰隊們憂慮,這其實就是愛善、愛公義之反映,而且會替行善之人擔憂,由一己之情通至同情他人,此亦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儒家孔子提倡的做好人的「忠恕」的智慧,依此而看,童真又如何是不懂事,是該被厭棄?
反之,成人見善而甚少擇善固執,也多言「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專以一己之利害得失為務,不理他人,這比起童真不是更該被棄嗎?由此,即知童真該被棄、童年該快過一說是如何本末倒置,不可操持了。
不過,有人或云:假設童真真是如此的重要,我們如何可重拾它呢?
這一層不同形式的中國哲學是探討過的,但我的想法是,不是要你立刻回到童年,事實上這亦是不可能,只是,當你處事時,或讀書時,多想一點你童年時會如何做,又旁觀一下其他兒童是否也如你般做,而此一切即建基於你首先不看低小童一觀念上。
舉例說,你不知讀不讀書,你想一下童年的你為何讀書,又再看你現在身旁的小童為何讀書,再而世界上所有小童為何讀書,你即會得出對此問題的合符童真的答案,不只是以功利觀決定。又如現在流行的吸毒事件,吸毒乃一傷害人身的行為,你試想你兒時會不會吃毒藥,又想父母見你吃毒藥是如何千方百計阻止,又再證之以全世界所有的兒童,同樣,你亦會得出一合符童真的答案,不只是一時快感所致。
某程度上,現在的社會問題皆是人失去了童真所致,而童真之失又是人太快進入成人世界,離開童年而成。
童真失了,童真另一面就是赤子之心,王陽明稱之為「良知」,人失了良知而行事,行事自會乖張悖理,此亦勢所必然。現在各方人士皆欲整治社會問題,卻多言由不同角度分析,其實,如欲挽救,只怕不是徒靠剎那的所謂多角度分析可當,必由童真之收回處下入,才可立見成效,望有志者明之。
童年,是人生一個必經的階段,亦是我們進入複雜多變的世界之前,難得的一個愉快、輕鬆的時期。在處於它之下,人沒有跟他人競爭的壓力,也沒有太多名及利的欲望,只懂直率地表露哭與笑,這種境況,實是何堪的難能可貴。
古時的人有童年,現代的人也有童年。古時人的童年,物質不及現代的富裕,僅就吃奶一面言,古代中國即要聘所謂「乳娘」,以作嬰兒的餵養;現代物質富裕了,有了奶粉等一系列嬰兒食品,父母即不需再用上乳娘,而可直接自己開奶餵養嬰兒。可是,不論古時還是現代的嬰兒,只要當他們吃上奶,飢餓被填空了,他們即會面上展現出微笑,他們所受的物質待遇固自別,但其笑,其因最簡單的生存欲望被滿足而真誠地笑,則二者均同,此即是童真。
童真是童年一個重要的成份,它是超越上下古今的,古今中外的人只要有過童年,即有童真。有了童真,童年方成可貴,否則,童年不過和成年無異,童年又如何值得額外稱道?
可惜的是,人越趨成長,童年時存有的童真卻漸漸消失了,人開始忘卻了以前的童真為何物,他們未必是不愛童真,只是忘卻了,因而不再去求,這是何等的悲哀。
還記得有一人曾道:「我很厭惡讀書,我不想考試,我不想跟人比成績」,這句話,仔細點看,其實是此人忘記了童年時所有的童真所致。
何以故?回想一下,你幼年時,當父母教你讀書認字,你為何會繼續此行為?必是成功認上一字時,你自心總覺自己學多了一東西,又或粗鬆而言,你自心覺得自己成功了,有了成功,有了學懂一東西之快樂,你方會繼續認其他的字,不就是如此嗎?只是越讀上去,要經不同考試,又要跟人比升班,再而比升中學大學,因而使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升學罷了,但事實上讀書真是如此嗎?顯然不是,只是你忘記了你童年讀書經驗,忘記了你的童真,因而得出這樣子的想法。
以上顯然是人忘記了童真的一例。其實,人每當成長,必會經過忘卻童真之過程,當童真一忘,童年期即告終,換來即是你在人生成年人場上的連番搏鬥。青少年常言獨立自主,另言之,其實就是欲快令自己身上的童真消失,快些走入成人的場地。進入成人埸,沒錯,確實可以得到兒童場所無的新鮮及快感,但青少年人有沒想過你快些入成人場,實是令自己早些喪失童真,早些靠近成人場的奸惡挑戰?你碰到挑戰,卻又不知如何處理,遂依一念而行,但此一念極有可能是惡念來,然則,如此早離開童真童年有何意思?有什麼價值?
有人常說:童真是不懂事的表現,故厭棄之,可是,孟子不是曾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嗎?老子亦言:「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之心者,童真也,如何可說童真就是不懂事了?
近日因常觀日本九十年代之戰隊劇,姑以戰隊為例舉證,我們兒時看戰隊,不論是哪個系列的戰隊,當我們看到正義一方勝利時,總會快樂拍手;邪惡一方佔優時則會悶悶不樂,心替戰隊們憂慮,這其實就是愛善、愛公義之反映,而且會替行善之人擔憂,由一己之情通至同情他人,此亦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儒家孔子提倡的做好人的「忠恕」的智慧,依此而看,童真又如何是不懂事,是該被厭棄?
反之,成人見善而甚少擇善固執,也多言「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專以一己之利害得失為務,不理他人,這比起童真不是更該被棄嗎?由此,即知童真該被棄、童年該快過一說是如何本末倒置,不可操持了。
不過,有人或云:假設童真真是如此的重要,我們如何可重拾它呢?
這一層不同形式的中國哲學是探討過的,但我的想法是,不是要你立刻回到童年,事實上這亦是不可能,只是,當你處事時,或讀書時,多想一點你童年時會如何做,又旁觀一下其他兒童是否也如你般做,而此一切即建基於你首先不看低小童一觀念上。
舉例說,你不知讀不讀書,你想一下童年的你為何讀書,又再看你現在身旁的小童為何讀書,再而世界上所有小童為何讀書,你即會得出對此問題的合符童真的答案,不只是以功利觀決定。又如現在流行的吸毒事件,吸毒乃一傷害人身的行為,你試想你兒時會不會吃毒藥,又想父母見你吃毒藥是如何千方百計阻止,又再證之以全世界所有的兒童,同樣,你亦會得出一合符童真的答案,不只是一時快感所致。
某程度上,現在的社會問題皆是人失去了童真所致,而童真之失又是人太快進入成人世界,離開童年而成。
童真失了,童真另一面就是赤子之心,王陽明稱之為「良知」,人失了良知而行事,行事自會乖張悖理,此亦勢所必然。現在各方人士皆欲整治社會問題,卻多言由不同角度分析,其實,如欲挽救,只怕不是徒靠剎那的所謂多角度分析可當,必由童真之收回處下入,才可立見成效,望有志者明之。
十四、時代與風氣
一時代必有一其特有之風氣。風氣屬人為,是人人心之所趨所往,繼而動之所行而形成;時代則屬先天,我們處於何時何代,我們自身多不可決定。
這樣說或是有一點抽象,姑舉一例以言,中國歷史上,東漢、明兩代皆是宦禍熾烈之時代,當時之士人,身處這樣的一個時代中,他們不可以說:「我們不願為東漢或明代之士人」,即其不可變易己之所處之時代可見。可是,他們卻用清議(如東漢)、講學(如明之東林)之方式,批評宦官,以圖澄明政治源流,易一代之歪風。歪風屬風氣,則人只可易風氣,卻不可易時代,從自古之人的行為上已見到此理。
究竟我要說些什麼呢?何以要把時代及風氣分得如此精細呢?這其間實是有深意的。
不知大家有否聽過一句話:「現今的人的行為是如此的了,見怪不怪吧!」,始勿論當中所指的行為為何,僅就此一句言,立言者主要是望人不要對現今人之不當行為採取過於偏激之立場,甚至意圖阻止,其理由為何?現今個個都是如此!簡言之,就是因:現今個個都是如此,結論:見怪不怪,不用理會,不用動怒......
可是,這種想法合理嗎?
用上我們對時代及風氣之分解,人人不當行為如此實屬人事上,非先天便是如此,則其屬之風氣可見。而既屬風氣,人即可易之,人何以不加理會、改易,而圖用撒手不幹之態度對待之?風氣透過人力是可以改的,不是已定的,人只冷眼旁觀,卻不願涉足參與改易,這一來是出於自私,二來就是出於概念混淆,把風氣當作時代去了。前一個原因是人天生自私使然,但後一個原因,不良風氣人人欲改易,卻因誤把風氣作時代,因而絕手不幹,終使自己招吃不良風氣帶來之果,這就真是無辜之至了,這亦為我何以分得如此精細之原因。
換言之,說上面這一句話的人,他固然是自私,但他亦可能不明時代和風氣之不同,因而說出殆誤世道之話來。而這句話背後的想法既是誤風氣為時代,自然亦是不合理的想法了。
或問:這一種混淆也不是帶來極嚴重之問題吧?
這是很難說得定的,近年,有不少謂「現今這個世代是如此開放的了,男女做此等事也管不到多少」,又言「時代是如此重視金錢的地位,難道我們可以例外麼?」、「這個世代讀書不過是為考試,我何必花上時間讀考試不考的東西?」,這些語句之背後,簡捷地說,全是混淆了風氣及時代。但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卻是龐大的,性開放、重金錢利益、考試主導,便是這些語句帶來之結果也,依此,我們或可說此混淆之影響是大的也未可知。
其實,性開放、重金錢利益、考試主導,這通通不是先天而來的,而是人人心之如此想,因而形成的,這是風氣,非時代,可改易,非注定。人誤認這些為時代使然,因而不作變改,遂使歪風加劇,流毒甚深,概念之混淆生出重大問題,這不是可悲可哀嗎?
所以,時代與風氣之分,不可不知,擴而為思考上的各個領域,亦宜條分縷析,不宜以一面擊打另一面。
這樣說或是有一點抽象,姑舉一例以言,中國歷史上,東漢、明兩代皆是宦禍熾烈之時代,當時之士人,身處這樣的一個時代中,他們不可以說:「我們不願為東漢或明代之士人」,即其不可變易己之所處之時代可見。可是,他們卻用清議(如東漢)、講學(如明之東林)之方式,批評宦官,以圖澄明政治源流,易一代之歪風。歪風屬風氣,則人只可易風氣,卻不可易時代,從自古之人的行為上已見到此理。
究竟我要說些什麼呢?何以要把時代及風氣分得如此精細呢?這其間實是有深意的。
不知大家有否聽過一句話:「現今的人的行為是如此的了,見怪不怪吧!」,始勿論當中所指的行為為何,僅就此一句言,立言者主要是望人不要對現今人之不當行為採取過於偏激之立場,甚至意圖阻止,其理由為何?現今個個都是如此!簡言之,就是因:現今個個都是如此,結論:見怪不怪,不用理會,不用動怒......
可是,這種想法合理嗎?
用上我們對時代及風氣之分解,人人不當行為如此實屬人事上,非先天便是如此,則其屬之風氣可見。而既屬風氣,人即可易之,人何以不加理會、改易,而圖用撒手不幹之態度對待之?風氣透過人力是可以改的,不是已定的,人只冷眼旁觀,卻不願涉足參與改易,這一來是出於自私,二來就是出於概念混淆,把風氣當作時代去了。前一個原因是人天生自私使然,但後一個原因,不良風氣人人欲改易,卻因誤把風氣作時代,因而絕手不幹,終使自己招吃不良風氣帶來之果,這就真是無辜之至了,這亦為我何以分得如此精細之原因。
換言之,說上面這一句話的人,他固然是自私,但他亦可能不明時代和風氣之不同,因而說出殆誤世道之話來。而這句話背後的想法既是誤風氣為時代,自然亦是不合理的想法了。
或問:這一種混淆也不是帶來極嚴重之問題吧?
這是很難說得定的,近年,有不少謂「現今這個世代是如此開放的了,男女做此等事也管不到多少」,又言「時代是如此重視金錢的地位,難道我們可以例外麼?」、「這個世代讀書不過是為考試,我何必花上時間讀考試不考的東西?」,這些語句之背後,簡捷地說,全是混淆了風氣及時代。但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卻是龐大的,性開放、重金錢利益、考試主導,便是這些語句帶來之結果也,依此,我們或可說此混淆之影響是大的也未可知。
其實,性開放、重金錢利益、考試主導,這通通不是先天而來的,而是人人心之如此想,因而形成的,這是風氣,非時代,可改易,非注定。人誤認這些為時代使然,因而不作變改,遂使歪風加劇,流毒甚深,概念之混淆生出重大問題,這不是可悲可哀嗎?
所以,時代與風氣之分,不可不知,擴而為思考上的各個領域,亦宜條分縷析,不宜以一面擊打另一面。
十三、天長地久與曾經擁有
天長地久與曾經擁有,兩種全然不同的戀愛觀,你會選擇哪一個?
不知為何,人總愛追求長久,用老子言即是「常」,常又和恆連言,故又稱恆常。恆常長久不是不好,哪個求愛只求一夜的歡快燦爛?但過份了,又是有益嗎?
要作評價,多少要先了解一下天長地久的愛情觀有什麼好。不知好,焉知壞。
其第一個優點當然是對方會因此更能投入去愛你。因你願意為她/他承諾,愛她/他不只一生一世(需知天長地久的時間長度是高於一生一世),她自不願負了你,只要其有多少道德責任感,她必以同等之愛回報予你,她也願為你承諾。如此而往,愛必恆久,這顯由天長地久的愛情觀而來,此實為其一大優點。
第二優點則是未來的障礙必因而有所減少,二人相愛的道路來得容易步行。何以故?試想二人皆渴望天長地久的話,他們之間必為將來作出一切的打算,何時置業?何時見雙方家長?何時生育下一代等,一一將被仔細考慮,而當中二人實帶著歡愉來談論,卻不是出於一種責任、負累。當有一天這一切盡數出現,真的要見翁姑了,真的要生孩子了,他們因有著之前談論過的作準備,自不需再為此感煩惱,或因此而起爭執,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能令雙方之愛更穩定,這又是天長地久戀愛觀另一好處。
第三個優點,說起來或很哲學,但其實也可以很容易理解。人是有限的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身體會死亡,有一天化為塵土,我們的事業成就也可能有一天因我們自己的一個決定而全然潰敗。人一切都是有限,面對有限,有人選擇和道冥合(我對人生便是採此路),有人選擇信上帝或各方神靈,但更多是信男女之愛。
當你跟她摟抱、親吻時,那一刻你只知這一刻是屬於你們倆,你卻不會想她是有一天會腐朽的、會消失的,這即是忘卻有限以達無限。但這只是單就男女之愛言,再更深一步,一個天長地久的戀愛觀,當你選擇了,且設法用力完成,又你的愛人也知你這戀愛觀,又同樣跟你一同努力的話,這實表示雙方用力打破有限、追求無限的理想,而這理想是崇高的,至少在中西哲學上看是。巴門尼德仰拜的存有、柏拉圖最歌頌的相皆是永恆,老子依持的道也是常。天長地久的戀愛觀令人成就崇高理想,這自是其優點。
不過,它真是沒過失嗎?真的操持它就美好嗎?你或已於此感到迷惑。這可能就促成你轉持另一立場的戀愛觀-曾經擁有。
曾經擁有,個人認為多少是後現代的產物。當男對愛情不再專一,女權主義又鼓吹平等,女士們也要站起來時,其所謂站起來不是比男性更專一,令男性感羞愧,而是說:「你男性可以女朋友成千上萬,我女性何嘗不可?」,這種山陰公主式的要求,結果只是導致男女對長久愛情失去信心,既不再相信男女之愛有長久的可能,所有相關的說話及價值觀自成空話,追憶往昔的快樂來得更重要,這即轉入曾經擁有一路了。
某程度上,曾經擁有也有其好處,可補天長地久的不足。
天長地久的一壞處在於當雙方有著衝突的對未來的期望時,二者該如何溝通。二者在多數情況下多不能相互了解而發生爭執,結果憧憬還未來得及實現,二人已又復返有限了。
在曾經擁有之愛情觀下,此問題必不產生。我愛你只是希望我跟你現在的每一刻成為我日後記憶之一部份,既有意要成為記憶,必花盡心思以美化各細節,好讓日後回味,這自然生出很多浪漫的構想,有助二人愛情的加深。又即使是愛人的一怒一憤,因你要把它寫上自己回憶的目錄中,你又多少會將其細節寫得特別美好。這用Irving Singer之說,就是你在賦予她價值,你使用你的想像令她變得更美、更重要,在這情況下,你只會見對方更美,不會怨、不會恨,愛自生得更艷麗。
天長地久又會令戀人背負很多憂慮,因而反失去了很多樂趣。舉一例以說明,戀人在天長地久下必然想到日後如果對方變得難以相處,我應用何種方式繼續跟她/他相處。這問題的思索是好的,但若現在的關係已出現溝通問題時,更關切的問題似是解決現在的,而非未來的,又再由解決現在問題中得出樂趣。若只重未來的,可能你即失去解決現在問題而帶來的樂趣,甚至因對未來溝通之意見不合,加速你們二人現在的問題,終至分手。
這在曾經擁有中又是可避免的,因曾經擁有重視把現在當成日後美好回憶的一部份,即當你遇到現在出現溝通問題時,你必想盡法子以消除問題,以免日後你的回憶中留有一污點。如此而往,愛情雖無長遠目標要達,卻必然比有長遠目標的來得要長久,來得和諧,這又是曾經擁有一優點。
第三優點可言的,又是偏於哲學化,我認為基本上是儒道對立的愛情化,何解?儒家《易.繫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進非退,又孔孟言義命,命中不能令道行,基於義之故,君子仍該免力行道。此亦是孔子被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但道家不然,老子言:「後其身而身先」,又言:「反者道之動」,以退為進,為其主要宗旨,目的是使自己免受傷害。用於愛情上,天長地久好比儒的只進不退,曾經擁有好比道的以退為進。
天長地久是可建立較完滿的愛情,但只限於雙方皆願為對方付出時。可是,當任一方已放棄,甚至宣稱結束,若仍以天長地久為名,不斷苦纏,這既令對方厭煩,也令自己受屈,人生何苦如此悲劇?反之,只是曾經擁有,哪怕你不再愛我,你已往愛我這個事實、這些回憶是洗不去、抹不掉的,通通成為宇宙永恆的一部份,我何必因你之不愛而心痛苦纏?為何不跟回憶中的你把酒談心,重拾舊夢?這可能是自我欺騙的一種,但至少令你的人生快樂,失戀也失得有自尊,日後即使再見也不致低頭害怕,孟子言:吾善養浩然之氣,養氣在於頂天立地,愛情何嘗不然,愛得頂天立地,這才不失人之為人,而曾經擁有的愛情觀多少是有助人向這方面發展的,可見其好處。
說了這麼久,或問哪種觀點較好?如上分析,二者實各有利弊(曾經擁有的缺點乃是天長地久的優點)。個人認為,一段戀愛,多少是二者之和合為一。如何說?當二人一同相戀時,可先採曾經擁有的觀念,及至一段時間,相互了解深入後,方慢慢加上天長地久的觀念,但又不是全棄曾經擁有不用,而是二者配合,最後一種混合的新的觀點可能出現以主導二人的愛情,卻又不離此二觀點,即二以言三,此第三者,可能才是我們該採用,但了解它,實又接受一、二了。
總言之,天長地久的愛情觀固好,但有流弊;曾經擁有雖有點不負責任,吊兒郎當,但也有其可取之處,宜和合為一,方可見箇中真蹄。中國人主和合,這精神又再一次於此被體現了。
不知為何,人總愛追求長久,用老子言即是「常」,常又和恆連言,故又稱恆常。恆常長久不是不好,哪個求愛只求一夜的歡快燦爛?但過份了,又是有益嗎?
要作評價,多少要先了解一下天長地久的愛情觀有什麼好。不知好,焉知壞。
其第一個優點當然是對方會因此更能投入去愛你。因你願意為她/他承諾,愛她/他不只一生一世(需知天長地久的時間長度是高於一生一世),她自不願負了你,只要其有多少道德責任感,她必以同等之愛回報予你,她也願為你承諾。如此而往,愛必恆久,這顯由天長地久的愛情觀而來,此實為其一大優點。
第二優點則是未來的障礙必因而有所減少,二人相愛的道路來得容易步行。何以故?試想二人皆渴望天長地久的話,他們之間必為將來作出一切的打算,何時置業?何時見雙方家長?何時生育下一代等,一一將被仔細考慮,而當中二人實帶著歡愉來談論,卻不是出於一種責任、負累。當有一天這一切盡數出現,真的要見翁姑了,真的要生孩子了,他們因有著之前談論過的作準備,自不需再為此感煩惱,或因此而起爭執,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能令雙方之愛更穩定,這又是天長地久戀愛觀另一好處。
第三個優點,說起來或很哲學,但其實也可以很容易理解。人是有限的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身體會死亡,有一天化為塵土,我們的事業成就也可能有一天因我們自己的一個決定而全然潰敗。人一切都是有限,面對有限,有人選擇和道冥合(我對人生便是採此路),有人選擇信上帝或各方神靈,但更多是信男女之愛。
當你跟她摟抱、親吻時,那一刻你只知這一刻是屬於你們倆,你卻不會想她是有一天會腐朽的、會消失的,這即是忘卻有限以達無限。但這只是單就男女之愛言,再更深一步,一個天長地久的戀愛觀,當你選擇了,且設法用力完成,又你的愛人也知你這戀愛觀,又同樣跟你一同努力的話,這實表示雙方用力打破有限、追求無限的理想,而這理想是崇高的,至少在中西哲學上看是。巴門尼德仰拜的存有、柏拉圖最歌頌的相皆是永恆,老子依持的道也是常。天長地久的戀愛觀令人成就崇高理想,這自是其優點。
不過,它真是沒過失嗎?真的操持它就美好嗎?你或已於此感到迷惑。這可能就促成你轉持另一立場的戀愛觀-曾經擁有。
曾經擁有,個人認為多少是後現代的產物。當男對愛情不再專一,女權主義又鼓吹平等,女士們也要站起來時,其所謂站起來不是比男性更專一,令男性感羞愧,而是說:「你男性可以女朋友成千上萬,我女性何嘗不可?」,這種山陰公主式的要求,結果只是導致男女對長久愛情失去信心,既不再相信男女之愛有長久的可能,所有相關的說話及價值觀自成空話,追憶往昔的快樂來得更重要,這即轉入曾經擁有一路了。
某程度上,曾經擁有也有其好處,可補天長地久的不足。
天長地久的一壞處在於當雙方有著衝突的對未來的期望時,二者該如何溝通。二者在多數情況下多不能相互了解而發生爭執,結果憧憬還未來得及實現,二人已又復返有限了。
在曾經擁有之愛情觀下,此問題必不產生。我愛你只是希望我跟你現在的每一刻成為我日後記憶之一部份,既有意要成為記憶,必花盡心思以美化各細節,好讓日後回味,這自然生出很多浪漫的構想,有助二人愛情的加深。又即使是愛人的一怒一憤,因你要把它寫上自己回憶的目錄中,你又多少會將其細節寫得特別美好。這用Irving Singer之說,就是你在賦予她價值,你使用你的想像令她變得更美、更重要,在這情況下,你只會見對方更美,不會怨、不會恨,愛自生得更艷麗。
天長地久又會令戀人背負很多憂慮,因而反失去了很多樂趣。舉一例以說明,戀人在天長地久下必然想到日後如果對方變得難以相處,我應用何種方式繼續跟她/他相處。這問題的思索是好的,但若現在的關係已出現溝通問題時,更關切的問題似是解決現在的,而非未來的,又再由解決現在問題中得出樂趣。若只重未來的,可能你即失去解決現在問題而帶來的樂趣,甚至因對未來溝通之意見不合,加速你們二人現在的問題,終至分手。
這在曾經擁有中又是可避免的,因曾經擁有重視把現在當成日後美好回憶的一部份,即當你遇到現在出現溝通問題時,你必想盡法子以消除問題,以免日後你的回憶中留有一污點。如此而往,愛情雖無長遠目標要達,卻必然比有長遠目標的來得要長久,來得和諧,這又是曾經擁有一優點。
第三優點可言的,又是偏於哲學化,我認為基本上是儒道對立的愛情化,何解?儒家《易.繫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進非退,又孔孟言義命,命中不能令道行,基於義之故,君子仍該免力行道。此亦是孔子被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但道家不然,老子言:「後其身而身先」,又言:「反者道之動」,以退為進,為其主要宗旨,目的是使自己免受傷害。用於愛情上,天長地久好比儒的只進不退,曾經擁有好比道的以退為進。
天長地久是可建立較完滿的愛情,但只限於雙方皆願為對方付出時。可是,當任一方已放棄,甚至宣稱結束,若仍以天長地久為名,不斷苦纏,這既令對方厭煩,也令自己受屈,人生何苦如此悲劇?反之,只是曾經擁有,哪怕你不再愛我,你已往愛我這個事實、這些回憶是洗不去、抹不掉的,通通成為宇宙永恆的一部份,我何必因你之不愛而心痛苦纏?為何不跟回憶中的你把酒談心,重拾舊夢?這可能是自我欺騙的一種,但至少令你的人生快樂,失戀也失得有自尊,日後即使再見也不致低頭害怕,孟子言:吾善養浩然之氣,養氣在於頂天立地,愛情何嘗不然,愛得頂天立地,這才不失人之為人,而曾經擁有的愛情觀多少是有助人向這方面發展的,可見其好處。
說了這麼久,或問哪種觀點較好?如上分析,二者實各有利弊(曾經擁有的缺點乃是天長地久的優點)。個人認為,一段戀愛,多少是二者之和合為一。如何說?當二人一同相戀時,可先採曾經擁有的觀念,及至一段時間,相互了解深入後,方慢慢加上天長地久的觀念,但又不是全棄曾經擁有不用,而是二者配合,最後一種混合的新的觀點可能出現以主導二人的愛情,卻又不離此二觀點,即二以言三,此第三者,可能才是我們該採用,但了解它,實又接受一、二了。
總言之,天長地久的愛情觀固好,但有流弊;曾經擁有雖有點不負責任,吊兒郎當,但也有其可取之處,宜和合為一,方可見箇中真蹄。中國人主和合,這精神又再一次於此被體現了。
十二、厄困與奮鬥
厄困,人生必經的過程,有厄困,人才有機會奮鬥,而奮鬥成功後,若自傲自誇,不知謙遜,結果可能又是自造厄困。厄困和奮鬥的關係,由上述數句話,實可見出當中的深意。
人怕厄困,這是人的天性,荀子言: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又言人好逸惡勞,這實是人天性之寫照。
然而,這乃就人之所以同於禽獸一方面言。若就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方面言,人之貴在能自覺地追求價值,以意志毅力衝破困境,在厄困中,人的自主性才能充份顯現,自由亦只能於此體現,即此,則厄困實成就人之所以為人,該被人所愛好。
現代人對厄困的理解有多少能見出上述的看法來,我不知道,但就中國歷史而言,古人聖賢倒對這番道理有一層體會。姑略述如下:
春秋時,孔子由魯至衛,欲令其道行於天下,惜無人可對其長加重用,此對孔子而言即為一厄困,但孔子對此困境的態度如何?非怨天,非尤人,乃視其道不能行於天下為命也,自己不可控制,既不可控制,何必仍為此苦惱?故終退歸杏壇設教,得門弟子七十有二人,且著了令亂臣賊子懼之《春秋》。
困厄在孔子手中,反成了刺激其成就一生的原因,這當中全是出於孔子自身的選擇、意志與自由。選擇合義的事,堅決而行,一生不倦,其述自學經歷:「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即是合義行事一生後,所得的心靈的舒暢自由,至此境界,即使再遇厄困,也不再感苦惱,故從心所欲。
從孔子之例,我們見出厄困如何成就人的特別之處,人的堅持、選擇、自主,我們亦可謂厄困就是令人由自然走向人文的途徑。
又如北宋之蘇軾,其多次受黨爭拖累,先是新舊黨爭,再是舊黨內部洛、蜀、朔三黨之爭。黨爭令其多次被貶,這對他而言也是一厄困,但他仍能恬淡自守,以一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昂首步過其人生。
試觀其《前赤壁賦》,以眼前之風光美景為自己所有,為自己之伴,這或於一般人來說是自我滿足,但自我滿足之內層,實仍含有孔子所表現的對人生厄困的精神,既對宦海仕途無法掌握,何必仍要為此而耿耿於懷,何不相忘於江湖?這亦道亦儒之人生觀,同時也是中國人以厄困成就人之為人的方法。
其他的尚有曾受跨下之辱的西漢開國名將韓信,苦讀兵書以掌六國丞相佩印的蘇秦等,厄困令人表現意志、堅持、選自己能做(即合義)的事去奮鬥的特徵,全於這些例子上反映。這些例子於中國史中充斥,形成一種精神,一種以厄困成就人文的態度,這實為中國人所獨有。
張載言:天人合一,錢穆言:自然人文化,厄困之中奮鬥,正是為了如此。
人怕厄困,這是人的天性,荀子言: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又言人好逸惡勞,這實是人天性之寫照。
然而,這乃就人之所以同於禽獸一方面言。若就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方面言,人之貴在能自覺地追求價值,以意志毅力衝破困境,在厄困中,人的自主性才能充份顯現,自由亦只能於此體現,即此,則厄困實成就人之所以為人,該被人所愛好。
現代人對厄困的理解有多少能見出上述的看法來,我不知道,但就中國歷史而言,古人聖賢倒對這番道理有一層體會。姑略述如下:
春秋時,孔子由魯至衛,欲令其道行於天下,惜無人可對其長加重用,此對孔子而言即為一厄困,但孔子對此困境的態度如何?非怨天,非尤人,乃視其道不能行於天下為命也,自己不可控制,既不可控制,何必仍為此苦惱?故終退歸杏壇設教,得門弟子七十有二人,且著了令亂臣賊子懼之《春秋》。
困厄在孔子手中,反成了刺激其成就一生的原因,這當中全是出於孔子自身的選擇、意志與自由。選擇合義的事,堅決而行,一生不倦,其述自學經歷:「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即是合義行事一生後,所得的心靈的舒暢自由,至此境界,即使再遇厄困,也不再感苦惱,故從心所欲。
從孔子之例,我們見出厄困如何成就人的特別之處,人的堅持、選擇、自主,我們亦可謂厄困就是令人由自然走向人文的途徑。
又如北宋之蘇軾,其多次受黨爭拖累,先是新舊黨爭,再是舊黨內部洛、蜀、朔三黨之爭。黨爭令其多次被貶,這對他而言也是一厄困,但他仍能恬淡自守,以一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昂首步過其人生。
試觀其《前赤壁賦》,以眼前之風光美景為自己所有,為自己之伴,這或於一般人來說是自我滿足,但自我滿足之內層,實仍含有孔子所表現的對人生厄困的精神,既對宦海仕途無法掌握,何必仍要為此而耿耿於懷,何不相忘於江湖?這亦道亦儒之人生觀,同時也是中國人以厄困成就人之為人的方法。
其他的尚有曾受跨下之辱的西漢開國名將韓信,苦讀兵書以掌六國丞相佩印的蘇秦等,厄困令人表現意志、堅持、選自己能做(即合義)的事去奮鬥的特徵,全於這些例子上反映。這些例子於中國史中充斥,形成一種精神,一種以厄困成就人文的態度,這實為中國人所獨有。
張載言:天人合一,錢穆言:自然人文化,厄困之中奮鬥,正是為了如此。
十一、義命與哲學的局限
義、命一對概念乃源於儒家孟子。義指正當性,自己有足夠能力可求,並且必可求得,即「求則得之」;命則繫屬於天,天命連言,此思想可謂是孔子的延續,孔子自述學習之歷程,即云:「五十而知天命」,命既在天,自不為人所控,故人求而未必可得。依此,可見二者之異。
孔孟皆主張以義安命,實強調自己所可以控制的部份,而不以那些不為自己控制的部份所困擾。如此,人自沒有什麼的掛慮,生命即能安定愉悅。此是儒家的理想人生,不比道家的不爭消極,但又不會因過於積極而自困。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這種理想人生在多少程度上可被體現呢?
試舉一例,若你參加一考試,努力的讀書溫習,最終卻成績強差人意。於此,義上面,你盡了可能盡之力,只是一命令你得不到好結果,你明白了這道理,但能因此而心安嗎?
又再言一例,若一窮書生愛上一身家富裕的大戶的千金,他向她做出種種的追求,她也對他不抗拒,但當二人各自對其父母言要跟對方結成夫婦時,二人的父母皆不應允,結果二人只有一生分離。這又是一命,義方面二人皆盡了,命,你心息嗎?
「單憑此二例並不足推翻儒家學說,儒家為一工夫理論,必須修習方可達到理論所說的理想境界,以上兩例的人物皆無修習,如何可相提並論?」
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回應。合理,合符對儒家哲學的了解。可是,我所要質疑的,卻是儒家這個理論的實踐可能,多大可能。
閣下可以放一大堆解釋:例如看經書二十四小時、迫自己靜坐反省四十八小時等,這些具體的規則是可給予的,你可跟著做的,但做到何時?我照著做是否多少有所得?
「宋儒也言氣質稟受影響修習成果嘛,怎會保證你實能成聖,實有理想人生?」
但既不保障,何以仍要繼續,這若再追問,可能涉及對心性的理解,但,還是那問題,儒家思想令人心安的方法是否真能令我人生變得無擾無懼,多少程度?
至此,或有一個現象可被照察,哲學好像是對人生各面向進行探討,但到最後,除了一堆精緻嚴密的理論外,某些基本問題卻好像尚未被解開。
曾有一同學言道:「生死問題就是這樣解決了嗎?為何還沒答案似的?」讀哲學的會知這說法有一方法回答:「哲學問題從來沒答案」,但明白了,我們仍好像想解開,能力上卻又不可,這當中背後的動力,可能仍是對生命理想化、美好化的嚮往,用英文言即人想beautify自己的life。
人有美好人生的憧憬,故想避免自己的不快受苦,不快多源於生老病死、成敗得失,要解決它們,遂思考關於它們的各個問題,然而,思考了,答案是無的,甚至你可能會因思考而迷失,結果你又不再想,但你的美好憧憬又會再迫令你去想......不休不止,沒了沒完。沒錯,你學了義命分立、不爭、無為,又知人是理性的動物,不該做非理性之事,但你好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令自己陷入死胡同。
這是否指哲學無用,哲學無價值?不是,只是其學術用途多於實際使用,哪怕是已經談到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愛情、生死。
在無止境的循環中,我算是看到了一絲微弱的暗光,只是它由慘白組成而已。
孔孟皆主張以義安命,實強調自己所可以控制的部份,而不以那些不為自己控制的部份所困擾。如此,人自沒有什麼的掛慮,生命即能安定愉悅。此是儒家的理想人生,不比道家的不爭消極,但又不會因過於積極而自困。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這種理想人生在多少程度上可被體現呢?
試舉一例,若你參加一考試,努力的讀書溫習,最終卻成績強差人意。於此,義上面,你盡了可能盡之力,只是一命令你得不到好結果,你明白了這道理,但能因此而心安嗎?
又再言一例,若一窮書生愛上一身家富裕的大戶的千金,他向她做出種種的追求,她也對他不抗拒,但當二人各自對其父母言要跟對方結成夫婦時,二人的父母皆不應允,結果二人只有一生分離。這又是一命,義方面二人皆盡了,命,你心息嗎?
「單憑此二例並不足推翻儒家學說,儒家為一工夫理論,必須修習方可達到理論所說的理想境界,以上兩例的人物皆無修習,如何可相提並論?」
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回應。合理,合符對儒家哲學的了解。可是,我所要質疑的,卻是儒家這個理論的實踐可能,多大可能。
閣下可以放一大堆解釋:例如看經書二十四小時、迫自己靜坐反省四十八小時等,這些具體的規則是可給予的,你可跟著做的,但做到何時?我照著做是否多少有所得?
「宋儒也言氣質稟受影響修習成果嘛,怎會保證你實能成聖,實有理想人生?」
但既不保障,何以仍要繼續,這若再追問,可能涉及對心性的理解,但,還是那問題,儒家思想令人心安的方法是否真能令我人生變得無擾無懼,多少程度?
至此,或有一個現象可被照察,哲學好像是對人生各面向進行探討,但到最後,除了一堆精緻嚴密的理論外,某些基本問題卻好像尚未被解開。
曾有一同學言道:「生死問題就是這樣解決了嗎?為何還沒答案似的?」讀哲學的會知這說法有一方法回答:「哲學問題從來沒答案」,但明白了,我們仍好像想解開,能力上卻又不可,這當中背後的動力,可能仍是對生命理想化、美好化的嚮往,用英文言即人想beautify自己的life。
人有美好人生的憧憬,故想避免自己的不快受苦,不快多源於生老病死、成敗得失,要解決它們,遂思考關於它們的各個問題,然而,思考了,答案是無的,甚至你可能會因思考而迷失,結果你又不再想,但你的美好憧憬又會再迫令你去想......不休不止,沒了沒完。沒錯,你學了義命分立、不爭、無為,又知人是理性的動物,不該做非理性之事,但你好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令自己陷入死胡同。
這是否指哲學無用,哲學無價值?不是,只是其學術用途多於實際使用,哪怕是已經談到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愛情、生死。
在無止境的循環中,我算是看到了一絲微弱的暗光,只是它由慘白組成而已。
十、嚴格與寬鬆
嚴格和寬鬆,可以是兩種做人的態度,也可以是兩種學術分類的方式,更可以是父母教子女的方法。
本文於此處無意說及第三種,只言一、二。
做人,有人愛嚴格,一小時迫自己完成一百道習題,接著學習課外活動,又或近常見的於大學一個學期四個月中修上七、八科各系所開的三學分科目。嚴格,目的可能只有一個,不想讓光陰虛過。然而,如此的生活快樂嗎?美好嗎?
我不是要指出嚴格的人生態度是完全錯誤,事實上,人多少對自己一生有要求是一件好事。但,嚴格得過份的人生,有時或許就是因其過份的嚴格,使自己錯過了不少世界的快樂之處。
我最愛用的一例,有云:「遲到是一浪費人生時光之表現」,可是,過份講求不遲到,你可能便不會有機會嘗試到因過時而遑恐、因怕錯過了約定而追趕公車的經驗了。這不是令人生有了點點的遺憾麼?
所以,沒錯,嚴格人生確是值得提倡,它能令人得一非常有規律之人生;不過,偶爾一次寬鬆、放過自己一次,這亦未嘗不是一良機讓人能感受到和平時不一樣之人生。
做人如是,學術分類亦如是。當然,由人生跳至學術未免有些突然,但其背後所呈現之理,個人認為,實是如出一轍。
學術分類,早自五四以來,把中國傳統學術分成文史哲,此外又另立社會學、政治學、人文學等,這種嚴格精細的分類可謂現代學術專門化的開始。
當然,這種形式之嚴格,確令中國學術能從不同的角度被了解、探討,可是,亦因分類嚴格得過份,不少不良後果遂相繼出現。
顯而易見的是,影響中國差不多二千五百年的經學,因於分類上不能被歸類,終至無人研讀、學習。另外,亦因中國傳統學術的和合性,古人有身兼政治、文學、歷史、哲學等工作於一身,這遂促成現代各專科可能是對同一古人之學作研究,卻又以不同稱號灌以此古人,最不幸的是,某一專科的學者又會對另一專科之學者之灌以古人的某一稱號感失當,從而加以批評,堅稱自己的理解方是合理。
孔子就是這一類的例子,讀歷史的言他是周禮傳承者,又作春秋,是史家;讀哲學的言他是第一個中國哲學系統創立者,是哲學家;社會學家言他是解決秩序問題而立說的,是一社會學家。
事實上,了解中國文化者皆知道,以上對孔子的評價既無一錯,亦無一對。無一錯,是因孔子思想及行為確有以上的特色;無一對,是他們僅只見得孔子學問的一部份,而非全部。只能見部分,而忽略整體,不能不說是嚴格學術分類之弊,錢穆便曾對此痛疾之。
試想,留一寬鬆的想法,不把中國學術看得如此的專門,這不是既能客觀見出事實真相,又能避免不少無謂的爭執麼?
總言之,人生如是,學術如是,嚴格之中實該有寬鬆,若只偏嚴而不寬,最後結果,可能就只會如法家的商鞅般-作繭自縛。
本文於此處無意說及第三種,只言一、二。
做人,有人愛嚴格,一小時迫自己完成一百道習題,接著學習課外活動,又或近常見的於大學一個學期四個月中修上七、八科各系所開的三學分科目。嚴格,目的可能只有一個,不想讓光陰虛過。然而,如此的生活快樂嗎?美好嗎?
我不是要指出嚴格的人生態度是完全錯誤,事實上,人多少對自己一生有要求是一件好事。但,嚴格得過份的人生,有時或許就是因其過份的嚴格,使自己錯過了不少世界的快樂之處。
我最愛用的一例,有云:「遲到是一浪費人生時光之表現」,可是,過份講求不遲到,你可能便不會有機會嘗試到因過時而遑恐、因怕錯過了約定而追趕公車的經驗了。這不是令人生有了點點的遺憾麼?
所以,沒錯,嚴格人生確是值得提倡,它能令人得一非常有規律之人生;不過,偶爾一次寬鬆、放過自己一次,這亦未嘗不是一良機讓人能感受到和平時不一樣之人生。
做人如是,學術分類亦如是。當然,由人生跳至學術未免有些突然,但其背後所呈現之理,個人認為,實是如出一轍。
學術分類,早自五四以來,把中國傳統學術分成文史哲,此外又另立社會學、政治學、人文學等,這種嚴格精細的分類可謂現代學術專門化的開始。
當然,這種形式之嚴格,確令中國學術能從不同的角度被了解、探討,可是,亦因分類嚴格得過份,不少不良後果遂相繼出現。
顯而易見的是,影響中國差不多二千五百年的經學,因於分類上不能被歸類,終至無人研讀、學習。另外,亦因中國傳統學術的和合性,古人有身兼政治、文學、歷史、哲學等工作於一身,這遂促成現代各專科可能是對同一古人之學作研究,卻又以不同稱號灌以此古人,最不幸的是,某一專科的學者又會對另一專科之學者之灌以古人的某一稱號感失當,從而加以批評,堅稱自己的理解方是合理。
孔子就是這一類的例子,讀歷史的言他是周禮傳承者,又作春秋,是史家;讀哲學的言他是第一個中國哲學系統創立者,是哲學家;社會學家言他是解決秩序問題而立說的,是一社會學家。
事實上,了解中國文化者皆知道,以上對孔子的評價既無一錯,亦無一對。無一錯,是因孔子思想及行為確有以上的特色;無一對,是他們僅只見得孔子學問的一部份,而非全部。只能見部分,而忽略整體,不能不說是嚴格學術分類之弊,錢穆便曾對此痛疾之。
試想,留一寬鬆的想法,不把中國學術看得如此的專門,這不是既能客觀見出事實真相,又能避免不少無謂的爭執麼?
總言之,人生如是,學術如是,嚴格之中實該有寬鬆,若只偏嚴而不寬,最後結果,可能就只會如法家的商鞅般-作繭自縛。
九、長大
曾有人說過越是長大了的人越是害怕長大。用哲學的角度解釋,或是由於人長大了,開始懂得自覺,越是發現已往不成問題的事成一問題,已往不是負擔的反成了沉重的負累。
就個人而言,我是同意這解釋的,可是,同意又如何,不同意又怎樣?問題仍在,是須要解決的,知道何以害怕長大著實對消除這種害怕感覺影響不大。
「你沒有自覺有問題和負擔不就行了嗎?」
這是一個方法。然而,我們可以控制自覺的出現麼?這好比要控制天下雨一樣的困難。自覺就如一不能被拆卸的計時炸彈,時候一到,問題、負擔、壓力遂現,無從抑制,無從消滅。
個人決擇權正是自覺出現才產生的問題。
你還記得兒時所穿著的服飾麼?所上學的校園?購買的玩具?大多數是不在於自己的選擇。父母的、老師的一言一語,彷彿成了百分百的真理,只聽不逆,這就是原則,結果是父母開心,你亦不知不覺發出天真的微笑。可是,人大了,開始求自由選擇權,先是和父母鬥爭,鬧個各不退讓,後是為了使自己仍可生存,只好臥身嘗膽,來個委曲求全。問題原是沒有的,卻因一刻的自覺長大,因而平添煩惱。
悲慘的是,人長大是必然要經過自我決定階段,擺脫他人為己而立的影子,這即表示問題就根本性言是不可避免,也注定出現。
工作,又是一有自覺方會生出痛苦的問題。
過去儘管害怕讀書,基於父母不可違抗的旨意下,我們仍要硬著頭皮去做這個不為己所歡喜之事。可是,亦正因我們無選擇反抗的餘地,我們並不覺內心有大幅度的掙扎。但長大過後,知道父母的話未必盡對,可以有違背的可能,加上有自己的一套理想、工作立場,這反使自己當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時更感失落,更感世態荒謬,有不願生存的感覺﹝因有過一個希望卻又突然失去﹞。
同樣的,它也是成長避不了的過程,是根本性的存在。
辛棄疾有詞曾言自己少年不懂愁滋味,獨上高樓強作多愁善感。但強作尚是虛構,可以擺脫,當愁思成了真正的愁思,那時候倒是揮之不去。而真正愁思之源,就是成長的自覺。
道家及西方某些主張認為人能和大自然合為一體即可解除一切個人愁苦。可是,一般人能天天的玄想與道合一麼?他們仍要面對世界,生活在世界。與道合一,不過是陳義過高的產物,在哲學理論層上的「解苦議題」可以說,實際施行倒不容易。
成長自覺的必然,形成重擔不可解之必然,越自覺,越感負擔重。這正是越長大的人越怕長大之由。但是,當一切法門均無法生效之時,人面對此境,唯一可做的,除了冷笑,實無其他。
說到底,還是我在為自己的冷笑大說道理!
就個人而言,我是同意這解釋的,可是,同意又如何,不同意又怎樣?問題仍在,是須要解決的,知道何以害怕長大著實對消除這種害怕感覺影響不大。
「你沒有自覺有問題和負擔不就行了嗎?」
這是一個方法。然而,我們可以控制自覺的出現麼?這好比要控制天下雨一樣的困難。自覺就如一不能被拆卸的計時炸彈,時候一到,問題、負擔、壓力遂現,無從抑制,無從消滅。
個人決擇權正是自覺出現才產生的問題。
你還記得兒時所穿著的服飾麼?所上學的校園?購買的玩具?大多數是不在於自己的選擇。父母的、老師的一言一語,彷彿成了百分百的真理,只聽不逆,這就是原則,結果是父母開心,你亦不知不覺發出天真的微笑。可是,人大了,開始求自由選擇權,先是和父母鬥爭,鬧個各不退讓,後是為了使自己仍可生存,只好臥身嘗膽,來個委曲求全。問題原是沒有的,卻因一刻的自覺長大,因而平添煩惱。
悲慘的是,人長大是必然要經過自我決定階段,擺脫他人為己而立的影子,這即表示問題就根本性言是不可避免,也注定出現。
工作,又是一有自覺方會生出痛苦的問題。
過去儘管害怕讀書,基於父母不可違抗的旨意下,我們仍要硬著頭皮去做這個不為己所歡喜之事。可是,亦正因我們無選擇反抗的餘地,我們並不覺內心有大幅度的掙扎。但長大過後,知道父母的話未必盡對,可以有違背的可能,加上有自己的一套理想、工作立場,這反使自己當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時更感失落,更感世態荒謬,有不願生存的感覺﹝因有過一個希望卻又突然失去﹞。
同樣的,它也是成長避不了的過程,是根本性的存在。
辛棄疾有詞曾言自己少年不懂愁滋味,獨上高樓強作多愁善感。但強作尚是虛構,可以擺脫,當愁思成了真正的愁思,那時候倒是揮之不去。而真正愁思之源,就是成長的自覺。
道家及西方某些主張認為人能和大自然合為一體即可解除一切個人愁苦。可是,一般人能天天的玄想與道合一麼?他們仍要面對世界,生活在世界。與道合一,不過是陳義過高的產物,在哲學理論層上的「解苦議題」可以說,實際施行倒不容易。
成長自覺的必然,形成重擔不可解之必然,越自覺,越感負擔重。這正是越長大的人越怕長大之由。但是,當一切法門均無法生效之時,人面對此境,唯一可做的,除了冷笑,實無其他。
說到底,還是我在為自己的冷笑大說道理!
八、論道德
廿一世紀的香港究竟有沒有人重視道德呢?又或許直接一點問:「你知道道德是什麼嗎?」。相信除了「你真保守」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答案。
然而,真的如此嗎?說道德就是保守?道德真的和保守畫上了等號,一說道德即是保守?
於此,實是大眾﹝特別是年輕的一群﹞對於二詞之不了解所致。何以他們不願去了解?當中可能和中國歷史發展有關。
自清末以來,中國的國力衰弱,時值西方新思想傳入,國人皆以為乃因西方思想優於中國本土的,遂致力於學習西方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包括道德﹞加以摒棄、排斥,五四運動亦由此而來。
當時若有人談上中國孔孟儒學,多被貫以「保守」、「古舊」之口號,故「保守」好像是因對西方的盲目推崇,因而用以貶抑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包括道德﹞的一名詞。
可是,誠如中國新儒家唐君毅於《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書中所言,「保守」一詞就字義言,實是中性的,並無褒貶之意。保守之一行為只要保的是值得保的,有何不妥之處?反之,只懂跟隨流俗,毫不對自己合理之所執加以堅持,這種「開放」倒是對整體人類帶有危險性。
有些人或許會問這些歷史發展和哲人論斷對我們了解何以年輕港人不願聽「保守」、「道德」等詞有何關係?
關係陳述如下。
無容致疑新儒家已經提出過對「保守」一詞精確而合理的解釋,從而對「道德」也加以保住。可是,隨著「現代化」、「國際化」的提倡,教育政策又缺乏對中國傳統道德學問的傳授﹝僅中六、七時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涉及少量傳統道德學問﹞,只重視實用科目的教導﹝如會計、經濟等﹞,於這種環境下,年輕港人哪裡可對道德、保守有所體會、了解?
結果,他們或對傳統道德莫不關心,或如五四時的眼光,用保守為據指斥道德該被放棄、摒除。哲人的卓見,反被埋掩起來了。
事實上,這些年輕港人均不甚了解「保守」、「道德」的真義,甚或可以斷言,他們根本不清楚中國傳統道德的各種學說。這是很有問題的,須知要以言語批評一事,必先要對此事有確切分析及了解,若未加以分析及了解便下言批評,這只會流於過份武斷的斷言,失去了客觀性。
「你說得那麼動聽,你又很清楚道德麼?又很懂得保守麼?」一些年輕港人或許以此問難。
假如以莊子的答法,他該會說:「你不是我,你怎知我不懂道德,不懂保守?」﹝可參考《知魚之樂》中莊子答惠子之方法﹞。然而,本文欲論道德及保持,遂姑且順著問題的問難,予以確切解答,從而作為對二詞的清淅說明。
二詞中以「保守」一詞較易說明,皆因上述唐君毅的說法已充分對此詞加以闡釋,故無須另加細說,以致畫蛇添足。大概來說,保守是中性詞,指對舊的人、事、態度予以保留、持守﹝這些人、事、態度或該守或不該守﹞。對該守的作保守,是值得提倡的。
由於保守並非一面倒的壞,故即對舊人、事、態度予以持守也並非全壞。道德雖是中國舊有的文化特徵,但只要它有自身的價值,對之保守依然是合理的。從何處見到它的價值呢?可從道德的根源及其作用見得。
道德,於中國本有儒、道二家不同的說法。一般慣常而言,多是指向儒家之解法。一個人被稱道德意識強,多是指他能對儒家不同的德行守則自律地遵行,不受外界而左右。
此思想起於孔子,成於孟子。孔子言人皆具有仁心,依仁心覺得合理的而行之,社會的秩序遂可和諧整齊而不混亂。仁心何以立?可從外在﹝如接受教化、參加制禮作樂等﹞及內在﹝如自我反省等﹞而立,後者更是具極大的重要性。
然人為何會作自我反省,又教化如何必能使人從善,孔子並未詳言。孟子遂補四端及性善說,以確保人行善是具必然性,同時也說出人為何會自省之因﹝因人有性善,故當生出惡的念頭或所做的事被外界視為惡之時,他切然反省自己有否真的做錯,這念頭是否真的不該﹞。
以上可算是孔孟德性之學的最簡略的概要,當中固可涉及不少重大的哲學問題,如人的心真的能自覺,並可借此作行事準則?還是心根本不可自覺,人均必須透過廣泛閱讀聖賢書及行古禮方可知恰當的行事法則?﹝即南宋陸九淵之心即理及朱熹的性即理之別﹞等。
然而,拋開高深的哲學思考,從中可見「道德」﹝或稱德性之學﹞之目的﹝可視為價值﹞在於使社會有一正常、和睦﹝指最具普遍定義的正常、和睦,這些定義多受古代傳統影響﹞的秩序﹝泛指一般倫理、社會、政治秩序﹞,而同時,一個人自覺地對道德的追求、重視,也是在把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發揮,使自己既對得住國家社會,也不忽視自己人生的完美。
「古代就是這樣,現今的社會倒不受這套了!」
如何不受這套呢?近年的家庭暴力事件,大部份是由於丈夫妻子互不體諒,又或子女父母之間互不了解。何以他們互不了解呢?正是因丈夫妻子各不自願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又不願反省自身之有否錯誤,子女、父母也如是。結果,各持己見,遂一發不可收拾,形成倫常慘劇。
假如父母盡其本份,多予時間了解子女,從而知得從何處立場關懷子女,並自覺到不該對自己一己之見作無謂堅持,子女反之亦然,哪會出現什麼隔賅?大眾傳媒埋怨社工、支援不充份,實則他們根本不能清淅觸及問題,而用道德智慧,予以合理處置。
又如近年不斷嚴重化的未婚懷孕問題,何以年輕人具如此的觀念?何以女方願意犧牲自己的前途予男方?男方又覺得可以如此對女方?皆因女方缺乏一強烈的道德自覺及反省,她們只視此為愛之表現,卻不知若每個人皆像她們般,社會會出現不少有問題的家庭或為其他少女成長開了一條艱辛的歧途。男方也視此為戀愛的一環節,卻不知此行為若擴而充之,將成一不良之風,同時也對女方造成極大的傷害﹝除非男方願意負上責任,女方也接受其負責﹞。
若男方對女方持一尊重及敬意,又自知此行不利於良好的社會風尚,因而不作;女方也明白愛之表現不獨涉及此一行為,鼓勵對方及自己以其他不害人卻利己的方式表現愛﹝如訂下紀念日子、彼此關心扶持等﹞。未婚懷孕自必解決。徒靠推廣各類避孕方式根本不是從根源對治,而是治枝葉不治其根。
由上述可見,本身自覺向善於現今這時代仍適用的。這個「善」,是人顧慮到個人及社會以後,行以適當之行為,從這些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自覺求善,家庭得以和睦,倫常不會歪曲,社會的風氣也較清純簡樸,不致污濁混亂。這正是對道德保守的可貴之處。
「這豈不是扼殺人類自由,傷害個人的獨特存在性麼?」
這可能是年輕人對道德強烈反感之理由。
年輕人多少欲追求一些理想上完美的目標,有些追求道德之完滿,有些求自由的獲得,有些求個人的獨特性。對於一心求道德之完滿的人,他們的獨特存在性表現於實現道德的行為上,他們的自由表現於選擇行善的決擇上,自無道德扼殺自由及存在之獨特性之理。可是,對於只求自由及存在獨特性而不求道德的人而言,道德的說教形式無疑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自由及獨特存在性。
不過,這本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於世,便受著世上各人的影響,而己之所言所行也影響著後代及現世之人。所以,當人欲作一切行為之時,除了想及自身利益以外,還該顧及此行為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害,有利則為,有害則不為,這正是儒學道德之自覺之真義。
不只為私,也要為及公。私公合一,絲毫不偏。
基於此點,自由及存在之獨特性必須依於道德之下而爭取,有違道德地爭自由及存在獨特性,是不值得提倡及支持的。
對道德保守,本身既不是錯誤,也沒有缺點,反之可帶來不少好處。然世界時代之變化迅速,日新月異的文化思想各佔山頭,這是不爭的事實。
個人愛看本地音樂錄影帶,八十年代至現在零七年的,當中的舞姿、情節顯然越趨於纏綿、誘惑性,純真、爛漫、僅拖手親吻而不擁抱倒少了。若以上述已說對道德的說明,基於社會風氣上,後者﹝即廿一世紀﹞的音樂錄影帶是該被控制、刪剪的,但反對的極可以西方的比本港的差不多為名,從而指斥這種基於道德而行的舉動是有違開放,不能接受新思想。
於道德之自守及開放思想之接納上,該如何取捨呢?個人有一看法。
沒錯,只偏重於任何一方均出現問題,如重道德輕開放思想,會導致泛道德主義而排斥各項新思想,這只會走回清中葉以前的舊路。但若一昧開放,不給予自身道德限制,閣下固可吸收大量新知,可是,卻極可能墮入新思想文化自身的缺點裏去,而不知如何自拔。
所以,最合理之法還是守一廣義的「中庸之道」,任何均各取其優點,棄其缺點。如拍攝一音樂錄像,西方的性感尺度放於本地上,可否有一收緊呢?收緊不是完全摒棄,不可混淆。性感得健康、陽光的,有何不可?誘惑是由眉梢眼角處來,有何不可?只是若拍得和色情電影無異,或近似於色情電影的情節、橋段,這便不行了。
而對於道德追求的人,他們也不可以一種一乘不變之態度以看事物,而該思考新時代之趨勢。如批評同性戀之時,我們該先明暸現今不同國家對同性戀之接受程度,再了解戀愛之本義是否必然只接受一男一女的戀愛模式,加上那對戀人的戀情是否堅固,從而加以最合理的評價。假如每個國家皆對此廣泛合法化,同性戀自可合法,只是就傳統風氣保存而言,這對戀人的婚禮未必可大舉鋪張罷了。
總括而言,港人對於道德、保守的歪曲,引致不少問題發生,而其自以為開放、新潮的思想,本身實也不免有弊端。以一種含有道德自醒的開放態度、或以開放合理的道德自律觀事、行事,方可扭正這一時代之隱憂。
然而,真的如此嗎?說道德就是保守?道德真的和保守畫上了等號,一說道德即是保守?
於此,實是大眾﹝特別是年輕的一群﹞對於二詞之不了解所致。何以他們不願去了解?當中可能和中國歷史發展有關。
自清末以來,中國的國力衰弱,時值西方新思想傳入,國人皆以為乃因西方思想優於中國本土的,遂致力於學習西方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包括道德﹞加以摒棄、排斥,五四運動亦由此而來。
當時若有人談上中國孔孟儒學,多被貫以「保守」、「古舊」之口號,故「保守」好像是因對西方的盲目推崇,因而用以貶抑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包括道德﹞的一名詞。
可是,誠如中國新儒家唐君毅於《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書中所言,「保守」一詞就字義言,實是中性的,並無褒貶之意。保守之一行為只要保的是值得保的,有何不妥之處?反之,只懂跟隨流俗,毫不對自己合理之所執加以堅持,這種「開放」倒是對整體人類帶有危險性。
有些人或許會問這些歷史發展和哲人論斷對我們了解何以年輕港人不願聽「保守」、「道德」等詞有何關係?
關係陳述如下。
無容致疑新儒家已經提出過對「保守」一詞精確而合理的解釋,從而對「道德」也加以保住。可是,隨著「現代化」、「國際化」的提倡,教育政策又缺乏對中國傳統道德學問的傳授﹝僅中六、七時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涉及少量傳統道德學問﹞,只重視實用科目的教導﹝如會計、經濟等﹞,於這種環境下,年輕港人哪裡可對道德、保守有所體會、了解?
結果,他們或對傳統道德莫不關心,或如五四時的眼光,用保守為據指斥道德該被放棄、摒除。哲人的卓見,反被埋掩起來了。
事實上,這些年輕港人均不甚了解「保守」、「道德」的真義,甚或可以斷言,他們根本不清楚中國傳統道德的各種學說。這是很有問題的,須知要以言語批評一事,必先要對此事有確切分析及了解,若未加以分析及了解便下言批評,這只會流於過份武斷的斷言,失去了客觀性。
「你說得那麼動聽,你又很清楚道德麼?又很懂得保守麼?」一些年輕港人或許以此問難。
假如以莊子的答法,他該會說:「你不是我,你怎知我不懂道德,不懂保守?」﹝可參考《知魚之樂》中莊子答惠子之方法﹞。然而,本文欲論道德及保持,遂姑且順著問題的問難,予以確切解答,從而作為對二詞的清淅說明。
二詞中以「保守」一詞較易說明,皆因上述唐君毅的說法已充分對此詞加以闡釋,故無須另加細說,以致畫蛇添足。大概來說,保守是中性詞,指對舊的人、事、態度予以保留、持守﹝這些人、事、態度或該守或不該守﹞。對該守的作保守,是值得提倡的。
由於保守並非一面倒的壞,故即對舊人、事、態度予以持守也並非全壞。道德雖是中國舊有的文化特徵,但只要它有自身的價值,對之保守依然是合理的。從何處見到它的價值呢?可從道德的根源及其作用見得。
道德,於中國本有儒、道二家不同的說法。一般慣常而言,多是指向儒家之解法。一個人被稱道德意識強,多是指他能對儒家不同的德行守則自律地遵行,不受外界而左右。
此思想起於孔子,成於孟子。孔子言人皆具有仁心,依仁心覺得合理的而行之,社會的秩序遂可和諧整齊而不混亂。仁心何以立?可從外在﹝如接受教化、參加制禮作樂等﹞及內在﹝如自我反省等﹞而立,後者更是具極大的重要性。
然人為何會作自我反省,又教化如何必能使人從善,孔子並未詳言。孟子遂補四端及性善說,以確保人行善是具必然性,同時也說出人為何會自省之因﹝因人有性善,故當生出惡的念頭或所做的事被外界視為惡之時,他切然反省自己有否真的做錯,這念頭是否真的不該﹞。
以上可算是孔孟德性之學的最簡略的概要,當中固可涉及不少重大的哲學問題,如人的心真的能自覺,並可借此作行事準則?還是心根本不可自覺,人均必須透過廣泛閱讀聖賢書及行古禮方可知恰當的行事法則?﹝即南宋陸九淵之心即理及朱熹的性即理之別﹞等。
然而,拋開高深的哲學思考,從中可見「道德」﹝或稱德性之學﹞之目的﹝可視為價值﹞在於使社會有一正常、和睦﹝指最具普遍定義的正常、和睦,這些定義多受古代傳統影響﹞的秩序﹝泛指一般倫理、社會、政治秩序﹞,而同時,一個人自覺地對道德的追求、重視,也是在把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發揮,使自己既對得住國家社會,也不忽視自己人生的完美。
「古代就是這樣,現今的社會倒不受這套了!」
如何不受這套呢?近年的家庭暴力事件,大部份是由於丈夫妻子互不體諒,又或子女父母之間互不了解。何以他們互不了解呢?正是因丈夫妻子各不自願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又不願反省自身之有否錯誤,子女、父母也如是。結果,各持己見,遂一發不可收拾,形成倫常慘劇。
假如父母盡其本份,多予時間了解子女,從而知得從何處立場關懷子女,並自覺到不該對自己一己之見作無謂堅持,子女反之亦然,哪會出現什麼隔賅?大眾傳媒埋怨社工、支援不充份,實則他們根本不能清淅觸及問題,而用道德智慧,予以合理處置。
又如近年不斷嚴重化的未婚懷孕問題,何以年輕人具如此的觀念?何以女方願意犧牲自己的前途予男方?男方又覺得可以如此對女方?皆因女方缺乏一強烈的道德自覺及反省,她們只視此為愛之表現,卻不知若每個人皆像她們般,社會會出現不少有問題的家庭或為其他少女成長開了一條艱辛的歧途。男方也視此為戀愛的一環節,卻不知此行為若擴而充之,將成一不良之風,同時也對女方造成極大的傷害﹝除非男方願意負上責任,女方也接受其負責﹞。
若男方對女方持一尊重及敬意,又自知此行不利於良好的社會風尚,因而不作;女方也明白愛之表現不獨涉及此一行為,鼓勵對方及自己以其他不害人卻利己的方式表現愛﹝如訂下紀念日子、彼此關心扶持等﹞。未婚懷孕自必解決。徒靠推廣各類避孕方式根本不是從根源對治,而是治枝葉不治其根。
由上述可見,本身自覺向善於現今這時代仍適用的。這個「善」,是人顧慮到個人及社會以後,行以適當之行為,從這些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自覺求善,家庭得以和睦,倫常不會歪曲,社會的風氣也較清純簡樸,不致污濁混亂。這正是對道德保守的可貴之處。
「這豈不是扼殺人類自由,傷害個人的獨特存在性麼?」
這可能是年輕人對道德強烈反感之理由。
年輕人多少欲追求一些理想上完美的目標,有些追求道德之完滿,有些求自由的獲得,有些求個人的獨特性。對於一心求道德之完滿的人,他們的獨特存在性表現於實現道德的行為上,他們的自由表現於選擇行善的決擇上,自無道德扼殺自由及存在之獨特性之理。可是,對於只求自由及存在獨特性而不求道德的人而言,道德的說教形式無疑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自由及獨特存在性。
不過,這本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於世,便受著世上各人的影響,而己之所言所行也影響著後代及現世之人。所以,當人欲作一切行為之時,除了想及自身利益以外,還該顧及此行為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害,有利則為,有害則不為,這正是儒學道德之自覺之真義。
不只為私,也要為及公。私公合一,絲毫不偏。
基於此點,自由及存在之獨特性必須依於道德之下而爭取,有違道德地爭自由及存在獨特性,是不值得提倡及支持的。
對道德保守,本身既不是錯誤,也沒有缺點,反之可帶來不少好處。然世界時代之變化迅速,日新月異的文化思想各佔山頭,這是不爭的事實。
個人愛看本地音樂錄影帶,八十年代至現在零七年的,當中的舞姿、情節顯然越趨於纏綿、誘惑性,純真、爛漫、僅拖手親吻而不擁抱倒少了。若以上述已說對道德的說明,基於社會風氣上,後者﹝即廿一世紀﹞的音樂錄影帶是該被控制、刪剪的,但反對的極可以西方的比本港的差不多為名,從而指斥這種基於道德而行的舉動是有違開放,不能接受新思想。
於道德之自守及開放思想之接納上,該如何取捨呢?個人有一看法。
沒錯,只偏重於任何一方均出現問題,如重道德輕開放思想,會導致泛道德主義而排斥各項新思想,這只會走回清中葉以前的舊路。但若一昧開放,不給予自身道德限制,閣下固可吸收大量新知,可是,卻極可能墮入新思想文化自身的缺點裏去,而不知如何自拔。
所以,最合理之法還是守一廣義的「中庸之道」,任何均各取其優點,棄其缺點。如拍攝一音樂錄像,西方的性感尺度放於本地上,可否有一收緊呢?收緊不是完全摒棄,不可混淆。性感得健康、陽光的,有何不可?誘惑是由眉梢眼角處來,有何不可?只是若拍得和色情電影無異,或近似於色情電影的情節、橋段,這便不行了。
而對於道德追求的人,他們也不可以一種一乘不變之態度以看事物,而該思考新時代之趨勢。如批評同性戀之時,我們該先明暸現今不同國家對同性戀之接受程度,再了解戀愛之本義是否必然只接受一男一女的戀愛模式,加上那對戀人的戀情是否堅固,從而加以最合理的評價。假如每個國家皆對此廣泛合法化,同性戀自可合法,只是就傳統風氣保存而言,這對戀人的婚禮未必可大舉鋪張罷了。
總括而言,港人對於道德、保守的歪曲,引致不少問題發生,而其自以為開放、新潮的思想,本身實也不免有弊端。以一種含有道德自醒的開放態度、或以開放合理的道德自律觀事、行事,方可扭正這一時代之隱憂。
七、現實與幻想
現實,幻想,二者之間彷彿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但又有機會完全的脫了節。有時二者可以連在一起,但有時卻各走各路。
自己是一個愛接受現實的人,童話般的夢早已不存在於自己的腦子了。在這個思維的引領下,我很早失卻了天真,也很早失卻了希望。黑色成了自己的標誌。
「我一生也擺脫不了黑色。」我曾如此的想。
我所見的,現實是殘酷。可是,雖然如此,偶然仍有生出幻想來。曾經出現過的幻想,有來自事業上的,有來自感情的,也有對世界變遷的。幻想的類型是多元化,但均是建基於現實的一切而成立。
「那麼現實和幻想不就是完全的相互依全,不是各走各路麼?」有人聽了我以上所說或許會如此的質疑。
沒錯,在建立幻想的立場上,現實經驗所提供的一切線索,確是幻想得以形成的主要成分,這種關係是依存的;而幻想形成以後,人在現實世界的行事也因而有所改變,這種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關係。
以一例子以證明,當一少年感受到一女子對他特別好的時候,他便會把她對他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加以想像,通常這些想像是徹底的理想化,未必可實現,但幻想仍是形成了。而他又要令這些幻想成真,故會付諸行動,如寫情信、打電話等,幻想於是影響現實世界的行事了。
可是,這只是在兩個的立場上看,但事件本身往往出現著多於兩個的立場。
幻想何時和現實各走各路呢?就是在人在現實實現幻想的過程中,覺醒現實和幻想始終不同,而腦中仍是不肯放棄幻想。這個立場下,現實和幻想不再有統一的可能,而是雙線發展,終至各走極端。
再用以上的例子以說明,假如那少年寫了數十封情意綿綿的信、打了很多電話給那女子,卻不但不能握上那女子的手,反而引來她無聲無息的逃避。於現實上,她對少年無意已成定局。但那少年真是如此想嗎?他只幻想各項藉口,又幻想他和她終可在一起等。至此,現實和幻想是各走極端。
立場上的不同,以致現實和幻想之間的關係可靠近,也可走遠。而當中牽涉人的情感更是難免。
我雖為免情感的過份起伏而減少幻想,但人的腦子始終不能消滅生出幻想的全部可能性,我至今雖寫下了如此多的客觀分析,卻無人知曉我正處於現實和幻想各走極端的情況吧!
感性份子愛幻想而得的美,不理現實;理性份子則接受現實,視一切幻想為虛構、假的。二者有好處,也有不足,當中功過,實難以道出。
然而,相比於我站在二者之間,所受的痛苦會較少吧!
自己是一個愛接受現實的人,童話般的夢早已不存在於自己的腦子了。在這個思維的引領下,我很早失卻了天真,也很早失卻了希望。黑色成了自己的標誌。
「我一生也擺脫不了黑色。」我曾如此的想。
我所見的,現實是殘酷。可是,雖然如此,偶然仍有生出幻想來。曾經出現過的幻想,有來自事業上的,有來自感情的,也有對世界變遷的。幻想的類型是多元化,但均是建基於現實的一切而成立。
「那麼現實和幻想不就是完全的相互依全,不是各走各路麼?」有人聽了我以上所說或許會如此的質疑。
沒錯,在建立幻想的立場上,現實經驗所提供的一切線索,確是幻想得以形成的主要成分,這種關係是依存的;而幻想形成以後,人在現實世界的行事也因而有所改變,這種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關係。
以一例子以證明,當一少年感受到一女子對他特別好的時候,他便會把她對他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加以想像,通常這些想像是徹底的理想化,未必可實現,但幻想仍是形成了。而他又要令這些幻想成真,故會付諸行動,如寫情信、打電話等,幻想於是影響現實世界的行事了。
可是,這只是在兩個的立場上看,但事件本身往往出現著多於兩個的立場。
幻想何時和現實各走各路呢?就是在人在現實實現幻想的過程中,覺醒現實和幻想始終不同,而腦中仍是不肯放棄幻想。這個立場下,現實和幻想不再有統一的可能,而是雙線發展,終至各走極端。
再用以上的例子以說明,假如那少年寫了數十封情意綿綿的信、打了很多電話給那女子,卻不但不能握上那女子的手,反而引來她無聲無息的逃避。於現實上,她對少年無意已成定局。但那少年真是如此想嗎?他只幻想各項藉口,又幻想他和她終可在一起等。至此,現實和幻想是各走極端。
立場上的不同,以致現實和幻想之間的關係可靠近,也可走遠。而當中牽涉人的情感更是難免。
我雖為免情感的過份起伏而減少幻想,但人的腦子始終不能消滅生出幻想的全部可能性,我至今雖寫下了如此多的客觀分析,卻無人知曉我正處於現實和幻想各走極端的情況吧!
感性份子愛幻想而得的美,不理現實;理性份子則接受現實,視一切幻想為虛構、假的。二者有好處,也有不足,當中功過,實難以道出。
然而,相比於我站在二者之間,所受的痛苦會較少吧!
六、陳舊
陳舊,是令人喜愛,還是令人厭惡呢?
有人為著保留以往的古董,不惜花盡家當;可是也有人要求把這些阻礙時代發展的「跘腳石」清除。陳舊,是珍貴,還是多餘的呢?
電台播放著八十年代的英文歌曲,其中主持總是愛說上一句,「我和天真浪漫的八十年代過不去」。我不敢說我是和過去的事、回憶過不去,可是過去的、陳舊的、經典的一切,於我的眼中,總有著洗擦不去的印記,這卻是事實。
「往事是陳舊而沒用的,人應該向前的看。」
一句完全是冷酷現實製造下來的產物,但又是多麼的實際,多麼的有用。
自己或許是唸歷史出身吧,一些公式化的句子,如「沒有以往的事,怎會有將來的美好」、「向前看也要以前人的路為基礎」等,總仍保得著陳舊一段時間。可是,唸歷史的人越見減少了,對古舊物件,甚或往事有心回望的人也少了,陳舊,值得存在嗎?
看著那些保護集體回憶的報導,心中是一陣興奮,又是一陣悲涼。興奮是因為終於有人開始重視我們港人過去的歷史,悲涼的是在這個過份商業化、數據化的年代,這類人的努力會否只是曇花一現。
陳舊,本質上就是過去的,挽救不到的,由於這獨特的本質,它有存在的價值。可是,也因為這獨特的本質,它於日新月異的科學層面和商業層面上,顯得沒有意義。
就個人而言,仍是偏愛舊的,不只是自己所學的均和舊事有關,而是可以念舊也是一種情的表現,中國人向以情濃以自傲,陳舊的物事、回憶,不就是正把這優點保存了嗎?
還有於根源考慮上,陳舊也可使後世認祖歸宗,對國家、社會有一定的承擔感,比花上不少金錢邀請歌手高唱國歌更合乎經濟效益,節省不少economic costs,deadweight loss也少了。
陳舊,還是好的。
現在不少年青人厭棄歷史、不看古蹟,視舊歌為「土氣」,卻只盲目求出路好、收入高,往迪士尼遊玩,下載最新的歌曲。這一些怪現象,和整個社會不明陳舊的意義何在有極大的關係。
十年慶典是好,不過,一刻思考,尋回一些失去的、保護一些已有的,總比高瞻遠矚來得更有用,也更有意義。
有人為著保留以往的古董,不惜花盡家當;可是也有人要求把這些阻礙時代發展的「跘腳石」清除。陳舊,是珍貴,還是多餘的呢?
電台播放著八十年代的英文歌曲,其中主持總是愛說上一句,「我和天真浪漫的八十年代過不去」。我不敢說我是和過去的事、回憶過不去,可是過去的、陳舊的、經典的一切,於我的眼中,總有著洗擦不去的印記,這卻是事實。
「往事是陳舊而沒用的,人應該向前的看。」
一句完全是冷酷現實製造下來的產物,但又是多麼的實際,多麼的有用。
自己或許是唸歷史出身吧,一些公式化的句子,如「沒有以往的事,怎會有將來的美好」、「向前看也要以前人的路為基礎」等,總仍保得著陳舊一段時間。可是,唸歷史的人越見減少了,對古舊物件,甚或往事有心回望的人也少了,陳舊,值得存在嗎?
看著那些保護集體回憶的報導,心中是一陣興奮,又是一陣悲涼。興奮是因為終於有人開始重視我們港人過去的歷史,悲涼的是在這個過份商業化、數據化的年代,這類人的努力會否只是曇花一現。
陳舊,本質上就是過去的,挽救不到的,由於這獨特的本質,它有存在的價值。可是,也因為這獨特的本質,它於日新月異的科學層面和商業層面上,顯得沒有意義。
就個人而言,仍是偏愛舊的,不只是自己所學的均和舊事有關,而是可以念舊也是一種情的表現,中國人向以情濃以自傲,陳舊的物事、回憶,不就是正把這優點保存了嗎?
還有於根源考慮上,陳舊也可使後世認祖歸宗,對國家、社會有一定的承擔感,比花上不少金錢邀請歌手高唱國歌更合乎經濟效益,節省不少economic costs,deadweight loss也少了。
陳舊,還是好的。
現在不少年青人厭棄歷史、不看古蹟,視舊歌為「土氣」,卻只盲目求出路好、收入高,往迪士尼遊玩,下載最新的歌曲。這一些怪現象,和整個社會不明陳舊的意義何在有極大的關係。
十年慶典是好,不過,一刻思考,尋回一些失去的、保護一些已有的,總比高瞻遠矚來得更有用,也更有意義。
五、權力、富有與鬥爭
權力的威力何等的厲害?我沒做過某學會的主席,也沒做過領袖生,實在不大了解。
然而,權力和富有、鬥爭等關係,不妨可說一說。
先說富有和權力,他們的關係是相連的。掌財權的政府機關,在歷史上,往往擁有最後的決策權。而宰相能掌握國家財權的話,更一定是權傾朝野,張居正便是出色的例子。
而地方上的富商,對地方的控制權就更大了。權力即使在地方太守手中,透過大量的金錢巴結,權力也自然落入地方富商之手。雖然歷代政府均行重農抑商的手段,但老實說,抑得多少的商呢?受苦還不過是平民百姓。
所以富有是權力的來源,而有了權力,自然積極斂財,於是又生出更多的財富。這個循環生出什麼的結果?苦了窮民,苦了平民百姓。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又怎會只是現今香港的寫照呢?
至於坐擁大權後,又是否安然無事地可漁肉低下的人一生呢?當然不是。失了勢以後怎麼辦?所以為免被報復,手必須永遠握緊權力。而權力鬥爭,往往是爭權及免除人奪自己權力的過程。著名的莫過於蘇共的鬥爭,每次鬥爭均死了不少人,權力鬥爭所利的,就是掌權者,不是掌權,或是反對派,他們的下場倒苦了。
富有、權力、鬥爭,必然存在世界每一角落。可以不受三者操控固然快樂自在,但又有多少呢?
商業味濃的地方,只怕更多人走進這個死胡同裏。
我能做的,可能只可說一句「祝你好運!」
然而,權力和富有、鬥爭等關係,不妨可說一說。
先說富有和權力,他們的關係是相連的。掌財權的政府機關,在歷史上,往往擁有最後的決策權。而宰相能掌握國家財權的話,更一定是權傾朝野,張居正便是出色的例子。
而地方上的富商,對地方的控制權就更大了。權力即使在地方太守手中,透過大量的金錢巴結,權力也自然落入地方富商之手。雖然歷代政府均行重農抑商的手段,但老實說,抑得多少的商呢?受苦還不過是平民百姓。
所以富有是權力的來源,而有了權力,自然積極斂財,於是又生出更多的財富。這個循環生出什麼的結果?苦了窮民,苦了平民百姓。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又怎會只是現今香港的寫照呢?
至於坐擁大權後,又是否安然無事地可漁肉低下的人一生呢?當然不是。失了勢以後怎麼辦?所以為免被報復,手必須永遠握緊權力。而權力鬥爭,往往是爭權及免除人奪自己權力的過程。著名的莫過於蘇共的鬥爭,每次鬥爭均死了不少人,權力鬥爭所利的,就是掌權者,不是掌權,或是反對派,他們的下場倒苦了。
富有、權力、鬥爭,必然存在世界每一角落。可以不受三者操控固然快樂自在,但又有多少呢?
商業味濃的地方,只怕更多人走進這個死胡同裏。
我能做的,可能只可說一句「祝你好運!」
四、美好化
美好化,是人的思維傾向,也是人類痛苦的根源。
由人在這世上哭出第一聲開始,人就有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著將世上各種事物美好化的幻想力。沒有人會在年幼時怨天怨地,只會有覺得身邊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有趣和充滿生氣的狂想。然而,隨著你可和公園的大樹比高,你的頭上滿是白雪,你開始明白世事本是醜陋不堪,美好是不可能存在,你知道你被騙了,你狠狠地推它、踢它、打它,但這得來什麼?苦。
少女戀愛痛苦很明顯就是因「美好化」所造成。情竇初開的女孩總是對愛情有盲目的崇拜,認為自己的男朋友必是玉樹臨風,又對自己一心一意,且會營造成千上萬的浪漫場景給予自己,這不就是把愛情「美好化」的思維嗎?有些甚至把第三者的介入美好為男方的一時糊塗或第三者的錯。
「美好化」這條害蟲蠶食著她們純淨的現性,使她們像吃了毒品般,不能自拔。縱然她們終窺探出現實中的戀愛非自己所想時,她們仍會堅持,繼而才質疑,最末才懂後悔後,但那時候已太遲了,她們已吃盡苦頭了,只能咬牙切齒地恨著三個字-「美好化」。更可憐的是人人如是,「美好化」真是害人不淺。
你或許會為你不是女性而拍手歡呼,但我告訴你,你也會被「美好化」這魔鬼纏身的,我也會。除非你坐在一棵樹下求悟道,否則為人的你必然要談話、要為理想作出追求、要和人溝通。這些行為動作又往往使你引起對所處環境情況的「美好化」(這是人的天性吧!),繼而和現實陋惡打起大架來,痛苦的根從而乘機越隙而長。這一切哪裏跟性別不同有絲毫關係?只要你是人,你就受著「美好化」的束縛。
有一群人自稱是老莊、釋迦、耶穌的跟隨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從負面處思索,不求童話化的結局,只想平凡的渡過。對於一切事物都希望做到不發任何幻想,只求接受。雖然這些行為實在難以考證,但無疑這些方法確是對付「美好化」的最佳武器。可是,這又有什麼用,方法是有了,道理是知了,成效是大了,人卻來個「不為」,來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誰可救?
「人要經歷過痛苦才算是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嘛!」
友人在談著他的哲學理念。我不是反對痛苦的存在,只是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實在可免則免。人太脆弱了,受不了的,還是減少一切不切實際的「美好化」思維吧!
由人在這世上哭出第一聲開始,人就有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著將世上各種事物美好化的幻想力。沒有人會在年幼時怨天怨地,只會有覺得身邊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有趣和充滿生氣的狂想。然而,隨著你可和公園的大樹比高,你的頭上滿是白雪,你開始明白世事本是醜陋不堪,美好是不可能存在,你知道你被騙了,你狠狠地推它、踢它、打它,但這得來什麼?苦。
少女戀愛痛苦很明顯就是因「美好化」所造成。情竇初開的女孩總是對愛情有盲目的崇拜,認為自己的男朋友必是玉樹臨風,又對自己一心一意,且會營造成千上萬的浪漫場景給予自己,這不就是把愛情「美好化」的思維嗎?有些甚至把第三者的介入美好為男方的一時糊塗或第三者的錯。
「美好化」這條害蟲蠶食著她們純淨的現性,使她們像吃了毒品般,不能自拔。縱然她們終窺探出現實中的戀愛非自己所想時,她們仍會堅持,繼而才質疑,最末才懂後悔後,但那時候已太遲了,她們已吃盡苦頭了,只能咬牙切齒地恨著三個字-「美好化」。更可憐的是人人如是,「美好化」真是害人不淺。
你或許會為你不是女性而拍手歡呼,但我告訴你,你也會被「美好化」這魔鬼纏身的,我也會。除非你坐在一棵樹下求悟道,否則為人的你必然要談話、要為理想作出追求、要和人溝通。這些行為動作又往往使你引起對所處環境情況的「美好化」(這是人的天性吧!),繼而和現實陋惡打起大架來,痛苦的根從而乘機越隙而長。這一切哪裏跟性別不同有絲毫關係?只要你是人,你就受著「美好化」的束縛。
有一群人自稱是老莊、釋迦、耶穌的跟隨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從負面處思索,不求童話化的結局,只想平凡的渡過。對於一切事物都希望做到不發任何幻想,只求接受。雖然這些行為實在難以考證,但無疑這些方法確是對付「美好化」的最佳武器。可是,這又有什麼用,方法是有了,道理是知了,成效是大了,人卻來個「不為」,來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誰可救?
「人要經歷過痛苦才算是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嘛!」
友人在談著他的哲學理念。我不是反對痛苦的存在,只是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實在可免則免。人太脆弱了,受不了的,還是減少一切不切實際的「美好化」思維吧!
三、介入
任你有通天本領,皆不可能做一件事。這件事叫介入陌生人的生活。陌生人的定義,不一定是和你毫不相識的人,而是那些曾在你生命中留過一道微得看不清的痕跡,但現在已消失於你生活中的人,也算是陌生人的一種。
上星期作了一無聊至極的動作,又或許人越大越念舊吧!將小學同學的名字打在搜尋器上搜了又搜,結果是一如所料-一無所得。人是多麼的蒼涼,多麼的無力。連舊人的消息也沒有聽得一分一毫,更不用什麼介入,這不是和陌生人的性質相同嗎?只是這個「陌生人」的名字你知道罷了。
在這互聯網風行全球的時代,互不相識的人已經可在彼此的網站相談,可是曾經蒼海的人呢?依然飄浮在茫茫人海中,不曾談,不曾見,不曾聽。科技的確進步了,卻不能助人往返舊時。這算是它的缺點吧!
不知哪個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歷史是有不同階段的特色,我卻想說人生也是一樣,過去的一個階段走到了盡頭,當時的人、事也會隨之灰飛煙滅,你雖用盡辦法,仍不可介入他們的生活,也不能出現於他們的生活。你唯一可做只是在過去的地點憑弔已死的回憶,以及欣賞新階段之美。
上星期作了一無聊至極的動作,又或許人越大越念舊吧!將小學同學的名字打在搜尋器上搜了又搜,結果是一如所料-一無所得。人是多麼的蒼涼,多麼的無力。連舊人的消息也沒有聽得一分一毫,更不用什麼介入,這不是和陌生人的性質相同嗎?只是這個「陌生人」的名字你知道罷了。
在這互聯網風行全球的時代,互不相識的人已經可在彼此的網站相談,可是曾經蒼海的人呢?依然飄浮在茫茫人海中,不曾談,不曾見,不曾聽。科技的確進步了,卻不能助人往返舊時。這算是它的缺點吧!
不知哪個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歷史是有不同階段的特色,我卻想說人生也是一樣,過去的一個階段走到了盡頭,當時的人、事也會隨之灰飛煙滅,你雖用盡辦法,仍不可介入他們的生活,也不能出現於他們的生活。你唯一可做只是在過去的地點憑弔已死的回憶,以及欣賞新階段之美。
二、存在
在人誕生於地的一刻,人便屬於這世界的一份子。不論他日後如何痛苦受挫,他依然佔據著這世界的一角,除非他死了,他永不能否定他的客觀存在。可是,他的感受呢?他的意志有選擇存在的可能性嗎?答案是有的。
友人曾對我抱怨:「我覺得我自己好像不存在於這學校裏,老師只讚賞別人,同學們又不和我玩。」聽著,有一份同情,也有一份可笑。
同情是由於本人也是被丟下不理的一群,感同身受。可笑的地方卻多了。被老師忽視、同學不理睬就算是你不存在於學校的證據,未免不合邏輯了。而這一切之所以出現,實源於你心中的求不得,是主觀情緒,主觀心情是可變的,為何總要想著自己的不存在,不曾想一下老師、同學在你身上的不同做法是特別尊重你、認同你、重視你呢?人生在世,執著一點不停地鑽的做法未必正確。
客觀的存在與否是不可改變的,主觀(即心神上)的存在卻是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思想。或許中國人五千年來受著老子影響多了,儘管自己是存在,心理上依然要故作不存在,要和世界隔絕,以致痛苦不堪得要向人申訴,仍死命不捨自己的故見,這於人於己於世,又有何益。
友人曾對我抱怨:「我覺得我自己好像不存在於這學校裏,老師只讚賞別人,同學們又不和我玩。」聽著,有一份同情,也有一份可笑。
同情是由於本人也是被丟下不理的一群,感同身受。可笑的地方卻多了。被老師忽視、同學不理睬就算是你不存在於學校的證據,未免不合邏輯了。而這一切之所以出現,實源於你心中的求不得,是主觀情緒,主觀心情是可變的,為何總要想著自己的不存在,不曾想一下老師、同學在你身上的不同做法是特別尊重你、認同你、重視你呢?人生在世,執著一點不停地鑽的做法未必正確。
客觀的存在與否是不可改變的,主觀(即心神上)的存在卻是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思想。或許中國人五千年來受著老子影響多了,儘管自己是存在,心理上依然要故作不存在,要和世界隔絕,以致痛苦不堪得要向人申訴,仍死命不捨自己的故見,這於人於己於世,又有何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