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日本戰國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本戰國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一部日本戰國史,就是對歷史宿命的詮釋

日本戰國時代並不長,只有一百五十多年時間。不過,當中令人掩卷嘆息、扼腕的地方多的是,每一個關節,如果不是出現岔子,日本可能早就統一,但統一又是否一件好事?

駿河國今川家,三代經營,至義元始有上洛本錢,「東海道第一弓」非浪得虛名。誰知一名初出茅廬的尾張大傻瓜,可在桶狹間制其死命,今川家因而覆滅。

織田信長全盛期,幾乎控有日本一半江山。跟豐臣秀吉不同,他是趕盡殺絕,朝倉家、淺井家、武田家破亡俱可為證。只差一步,全日本就可被織田政權統一,偏偏天正十年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信長灰飛煙滅,繼承人信忠亦喪命。光秀得到什麼?沒有,徒添千古罵名。奈何信長多年心力所投,竟在剎那間付諸東流!日本再度陷入分裂,無數生靈塗炭,可哀可哀!

豐臣秀吉 (題外話,秀吉善用水攻,備中國高松城之戰、越中征伐、忍城之戰,同採用引水灌他人城之水淹戰術) 幾經艱苦,總算建構出一勢力均衡的狀態,維持勢力均衡倒不容易。如果他能轉換思維,放下征戰,一心信任具政治才幹的養子秀次,以及一眾奉行,著手文治,豐臣政權未必二世而亡。可惜他堅持要打朝鮮,決意扶植親子秀賴做關白,不惜將秀次一族剷除,一念私心,導致得來不易的勢力均衡崩塌,苦了秀次一族、淀夫人與秀賴、石田三成等人,還有無數在戰場上死去的將士。他們做錯了什麼?落得如斯下場?

岡山天王寺一役,真田信繁差點置德川家康於死地,如果家康死了,局面也會不一樣。諷刺的是,家康逃脫,信繁被包圍切斷退路,歷史彷彿注定家康大器晚成,百忍成金,任信繁再衝鋒陷陣,筋疲力盡,皆屬徒然。

江戶幕府統一日本,歷秀忠而至家光,即施行獨裁統治,壓制天主教,行閉關鎖國,此遠不如信長、秀吉掌權之時。世襲將軍之位成常態,結果是體弱、癡呆均可做在上者。除了八代將軍吉宗及其孫稍有作為,其他表現平平,管治不見得優秀。

爭尊親父為「大御所」,與中國宋明兩朝爭尊親父為「皇考」有何分別?寬政異學之禁,何異於南宋「慶元黨禁」?寬政、天保改革受挫,跡近北宋。統一日本後偃武息戈,終致武備廢弛,轉向文治,亦和北宋太宗以後偃武修文相似。近古中國始於北宋,近古日本始於江戶幕府,非常清楚。

培里叩關,叩破了江戶幕府,王政復古,對日本是件好事,至少牢籠衝破了,綻放生機。由此回望戰國結束,江戶幕府統一,窒塞日本發展兩百多年,歷史冥冥中的主宰不是教人扼腕嗎?何不當初由信長、秀吉統一天下?

研讀日本戰國史,始於八年前。當時從電台節目聽到德川家康,又在電視中看到大河劇《江 - 公主們的戰國》、在書中發現茂呂美耶的《戰國日本》,因而醉心。寫唐睿宗提早讓位給兒子李隆基時,我曾援引伊達輝宗提早傳位給兒子伊達政宗之史例作對比。今天想來,仍覺精彩。昔日五頁的筆記早已塵封泛黃,現在竟成了五十篇文章。八年時間,斗轉星移,多少事物變遷,唯此顆好學不倦之心始終未變,亦一大幸事。

二十多歲讀戰國,常為諸大名、戰事所吸引,弄得頭暈目眩。三十多歲重讀戰國,內心更多添一份感慨,一份對歷史這樣走不那樣走的宿命的感慨!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江戶時代 (下)

德川家治能夠繼任將軍,一種說法是源自祖父吉宗的意願。家治重用田沼意次,推行改革,包括:著手下總國印旛沼的開墾工程、策劃開發蝦夷地、與俄羅斯帝國進行貿易、保護西學等。可惜他無子嗣,立一橋德川家的德川治濟的長男豐千代 (即後來的德川家齊) 為養嗣子。家治死,家齊繼位。一橋派馬上反田沼意次,改革中斷。

家齊初期重用松平定信,推行寬政改革。改革內容如下:

a. 重整幕府綱紀,重建老中 (大將軍直屬官員,負責統領全國政務) 協議制度。

b. 重農抑商,廢除商品專賣商行,整治御用商人,設立町會所調整物價。獎勵耕作糧食作物,限制經濟作物,屯糧以備荒、造林、治水。勸導城市遊民回鄉務農,禁止農民離鄉。

c. 重振武家綱紀,獎勵武士習文練武。

d. 取締娼妓,禁止色情文學、男女混浴。

e. 整頓財政,厲行節儉,削減幕府經費、將軍用度,以救濟貧民。

f. 奉朱子學為正學,頒異學禁令,遏制其他文化 (特別是西學) 傳播。

可是,由於寬政改革未能振興幕府經濟,加上家齊覺得改革太過嚴猛,兼因大御所事件 (寬政五年,即 1793 年,家齊欲尊封親生父親治濟為「大御所」,定信反對,指「大御所」乃當過將軍的人方能擁有的封號,性質類似中國宋代的濮議之爭、明代的大禮議) 與定信交惡,定信不久被罷免,幕府政治恢復腐敗。

天保八年 (1837 ),家齊把大將軍之位讓給次子德川家慶,四年後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家慶上場,面對的是個爛攤子。天保荒災,商人囤積居奇,百姓苦不堪言。生於大阪的大鹽平八郎,潛心鑽研陽明學,眼見百姓苦況,竟盡售藏書換錢購入武器彈藥,聚眾起事。雖然亂事迅速平定,各地餘波未了。幕府管治受到動搖。

家慶重用水野忠邦,進行天保改革,內容如下:

政治方面

A. 裁撤貪腐官員。

B. 迫使大名交出封地作幕府直轄地,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

A. 禁止農民流入江戶及強制在江戶的農民歸鄉。工匠須持有官府許可證才可進入江戶。

B. 發展大規模農田水利,鼓勵城市無家無業者返鄉耕作。

C. 禁止囤積居奇,打擊商人壟斷,穩定物價。

D. 強迫富商交「公務稅」,增加幕府收入。

E. 限制各種祭祀規模,並禁止生產、販賣及消費奢侈品。

軍事方面

A. 改變對異國船隻一律抵抗的強硬姿態,引進西洋炮術,加強江戶灣及伊豆島的海防。

文化方面

A. 施行儉約令,對娛樂文化,如浮世繪、歌舞伎、通俗文學加以限制。

天保改革激起既得利益者不滿,忠邦被罷免,改革宣告失敗。

家慶將朝政交給阿部正弘等人處理,且決定由四子德川家定繼任將軍。

嘉永六年 (1853 ),美國黑船來航,培里 (Matthew Perry) 叩關,家慶於商討對策的過程中病逝,享年六十歲。

這個時候,江戶幕府已失去統御各藩的優勢。長州藩、薩摩藩、佐賀藩 (前身為肥前國) 各自實行現代商業及軍事改革,致使財力及軍力急速上升。西南強藩不甘受幕府宰制,要求對國家大政有更大發言權,變相加劇與幕府的矛盾。開新與守舊之爭,邊陲與核心之爭,一觸即發。

嘉永七年 (1854 ),江戶幕府與美國締結《日美和親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日本鎖國體制崩解。

朝政由阿部正弘掌握,此後由井伊直弼指揮。井伊直弼推舉紀州藩主德川慶福 (即後來的德川家茂) 繼任幕府將軍,薩摩藩主島津齊彬 (養女篤姬嫁予家定) 則推舉一橋慶喜 (原為水戶德川家德川齊昭的第七子,後過繼給一橋德川家,改名一橋慶喜)。慶福卒之繼位,島津齊彬等大名被處分。安政五年 (1858 ),家定心臟病死。

阿部正弘生前,起用勝海舟等人,致力強化海防,並創設講武所、洋學所、長崎海軍傳授所等。他又推進西洋炮術、放寬大船建造的禁令,史稱安政改革。島津齊彬是阿部正弘的盟友。

家茂任大將軍,適逢「尊王攘夷」之風熾烈。所謂「尊王攘夷」,是指江戶幕府的軍政,必須奉還天皇,以抵抗侵犯日本的外夷 (強行叩關的外國人)。長州藩是「尊王攘夷」運動的中心,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等。

井伊直弼決定家茂繼任幕府將軍,未得天皇敕許。孝明天皇發出《戊午密敕》,號召各地剷除井伊直弼。井伊直弼先發制人,開「安政大獄」,肅清響應密敕者,以及懷有異見者。不少「尊王攘夷」派和「一橋派」(支持一橋慶喜的大名、公卿、志士等) 遭殃。安政七年三月三日 (1860 3 24 ),井伊直弼於櫻田門外被水戶藩 (一橋慶喜親生父親正是水戶藩主) 浪人暗殺,史稱櫻田門外之變。隨著井伊直弼死亡,安政大獄告一段落。

幕府提出「公武合體」,主張聯合朝廷 (公家) 和幕府 (武家),對抗外夷。「公武合體」很大程度是要壓制當時的「尊王攘夷」運動,避免幕府倒台。

奈何家茂二十一歲病死,末代將軍慶喜想借助法國之力進行西化,豈知法國與英國站在同一陣線,傾向倒幕。他重提公武合體,偏偏支持公武合體、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斃,美夢幻滅。

土佐、薩摩、長州、廣島四藩組成倒幕同盟,聯合出兵。慶喜為避免日本陷入內戰,主動在二條城將大政奉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

慶喜本來打算以退為進,在新政體下保留實力。可惜倒幕同盟堅持斬草除根,要求朝廷沒收慶喜官位及領地,成立由天皇主導的新政府。慶喜迫於無奈,率一萬五千幕府軍與為數五千的政府軍決戰,鳥羽伏見之戰以幕府軍大敗收場,慶喜投降,交出江戶。江戶幕府二百六十五年統治正式劃上句號。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江戶時代 (中)

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廢止綱吉頒下的生類憐憫令和酒稅,獲平民讚賞。他又將柳澤吉保免職,推行文治,實施財政改革。可惜其在任三年即死去,四歲的家繼繼位,江戶幕府大權再次旁落。家繼八歲過世,由吉宗任第八代將軍。

吉宗出自御三家中的紀州德川家。所謂「御三家」,是指德川氏中除德川將軍家外擁有幕府將軍繼承權的三大旁系:

1. 尾張德川家 (尾張家・尾張藩),始祖是德川義直 (德川家康的九子)

2. 紀州德川家 (紀州家・紀州藩),始祖是德川賴宣 (德川家康的十子)

3. 水戶德川家 (水戶家・水戶藩),始祖是德川賴房 (德川家康的十一子)

吉宗是德川賴宣的孫子,紀州藩 (和歌山縣) 藩主的第四子。

寶永二年 (1706 ),吉宗成為紀州藩主。他皮膚黝黑,強壯有力,身材高大,健康的體魄是其本錢。任內有效整頓紀州藩的經濟和天災人禍,具豐富地方行政經驗。體恤老百姓、興修水利改善農業、過著儉樸的生活,尤其令吉宗深得民心。 享保元年 (1716 ),吉宗繼任第八代將軍。

吉宗為免大權旁落,積極清除前朝舊臣,包括新井白石 (儒學家、歷史學家,致力革除弊政,不少提議被德川家宣採納。吉宗嫌白石太從禮教出發、太講究繁文縟節,並懷疑儒者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下決心撤換之)。任用的新人中,有一大岡忠相,正直清廉,辦事認真,堪稱一代賢臣。他被吉宗任命為江戶町奉行。這是一個集江戶的行政、治安和司法於一身的職務。忠相儼然成為吉宗的左右手,對享保改革作出很大貢獻。

享保改革是吉宗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I. 精簡架構

削減多餘官位,廢除俸祿世襲制,裁撤御家人,以節省開支,加強將軍集權。

II. 務實行事

吉宗反對依據儒家經典行事,他認為,幕府本來就應該像個武人的政權,強調辦事要切合實際,果斷迅速,「諸事權現様御掟之通」,意即「諸事 (任何事) 以如同權現 (德川家康) 所定的方法處理」。

III. 聽取民意

享保四年 (1719 ),幕府宣佈,所有來自下層的提議和訴求,都會被考慮和調查。即使是證據不足的指控,投訴者也不會受懲罰。享保六年 (1721 ),吉宗又在江戶、京都、大阪設置目安箱,鼓勵老百姓投書,揭發貪官污吏,以便聽取民意。

IV. 制定法度

推出首部法典《公事方御定書》,分兩卷,上卷明確規定司法和員警機構的關係,下卷陳列種種刑罰和判例,對各刑事案件進行了詳細歸納,從法律上減少不公刑罰。

經濟方面

I. 規定年貢

發佈「上貢稻米制」,規定各藩上交的年貢為每一萬石中交給幕府一百石。

II. 鼓勵儉約

發佈儉約令,要求幕臣節省各類開支。大名參覲交代的時間縮短一半,以減少在江戶的開銷。

III. 放寬限制

放寬長崎的對華貿易限制,日本向中國輸出銅、鯊魚翅和漆器等,其中銅是利潤最大的出口貨。結果,幕府賺得十二萬兩金幣的財政盈餘。「上貢稻米制」亦因此而取消。

IV. 穩定物價

吉宗極力處理米的生產和定價問題。他又整頓混亂的貨幣制度,改鑄新幣,統一幣制。

軍事方面

I. 重整軍備

針對江戶到各藩武備懈弛,吉宗強化了幕府軍隊的訓練,並在關東平原和富士山區多次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另外,他又增加日本沿海的守備。

社會方面

I. 成立火消組

享保五年 (1720 ),吉宗建立由四十七人組成的江戶町火消組,由大岡忠相指揮,乃日本最早的直屬於政府的專業消防隊。

文化方面

I. 發展科學

自然科學是吉宗的愛好。在他推動下,日本科學技術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

II. 放寬禁令

享保五年 (1720 ),吉宗放寬禁書令,為西學研究奠下基礎

儘管問題未完全解決 (如農民負擔仍然沉重,高利貸、土地兼併、投機倒把風氣日盛),吉宗無疑令整體社會生產力向上提升。

延享二年 (1745 ),吉宗辭去大將軍職,由長子德川家重繼任。

和父親不同,家重體弱多病,言語困難。任內農作物失收,引發暴動,社會再次不安。他又重用大岡忠光,忠光乘機濫用權力,實施暴政。寶曆十年 (1760 ),大岡忠光去世,同年,家重讓位給長子德川家治,翌年病逝,享年四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