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愛國情懷

爸爸喜歡聽收音機,時事節目及新聞報導更是其不二之選。他是商台《光明頂》的聽眾,及至香港政治氣氛轉變,陶傑移居英國,爸爸覺得節目變了質,彷彿搔不著癢處,他才不再收聽。我和弟弟介紹他聽港台《五十年後》,由前董建華特別顧問葉國華主持,論調傾向親中愛國,爸爸聽了幾次,發現內容有偏頗,而且立場鮮明,決定不聽,「唉,又葉國華呀」更成為我家笑料的一部份。

爸爸雖在內地出生、讀書,少年時正值中共建國之初,親眼目睹毛澤東的雄心壯志,但他對中共歷年暴行並非視而不見,更不願為其粉飾。六七暴動,左仔到處放「菠蘿」(土製炸彈),傷及一對無辜子弟,爸爸不以為然,談及曾鈺成,他總會提到其出身左派學校,昔日有份派傳單。至於工聯會,他認為其非真心為工人服務。在不同政黨選擇中,爸爸更傾向民主派,最記得 2004 年民主黨在立法會選舉大獲全勝,爸爸早上在電視觀看點票結果,非常高興。

2014 – 2019 年香港政治急劇轉變,本民前是什麼組織,爸爸固然不知道,但梁天琦在選舉論壇的表現,他是欣賞的。黎智英被捕、支聯會及教協解散、公民黨亡黨,爸爸看到相關新聞,有時也會對我說。我亦太不懂爸爸心情,「依家香港係咁架啦,冇得救架喇」,爸爸聽見,總是沉默,繼而不再說話。現在回想,或許我跟他一同訴說政府的不是,我們父子間會有多一些溝通交流,只可惜都錯過了。

不過,中共再有不是,無礙爸爸對中國存有深厚的情懷。這一種愛國情懷,不是我讀書後形成的那一種,而更接近對故鄉、故土的歸屬感。當然,沒有他祖母兒時的關愛,沒有童年至少年一段經歷,決不可能有這種情懷。

弟弟見香港狀況不佳,時常對爸爸說他朝移居外國,爸爸總是微笑以對。近年大灣區發展甚囂塵上,爸爸聽到弟弟訴說深圳如何進步,總是異常興奮,連大型超市 Costco 落戶深圳,他都有留意,可見其對大陸發展的留心。我不相信關於大陸的新聞,認為中間含有誇張失實的成分。爸爸轉而與弟弟交談。他離世前個多月,弟弟還對他說已兌換好人民幣準備北上。

弟弟說,爸爸不知是否意識到自己快離世,竟表示想吃家鄉惠陽縣的茶果。茶果是客家人食品,香港哪能容易找到?但由此可見爸爸至老死,仍想念著數十年未回到過的家鄉,也包括家鄉的親朋戚友。

在仁濟醫院的最後時光,弟弟給爸爸用智能手機看有線新聞,爸爸卻全無興趣。這是我出生以來從未見過。爸爸對新聞時事竟不感興趣,全無想知的意欲。原來人的壽命快將終結,再喜歡的東西,都會放下。就在爸爸不看新聞後一個星期,他便永遠離開世上。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重返家中

爸爸在法國醫院完成髖關節手術,可以恢復步行。2022 年 4 月中旬,弟弟安排爸爸回家,那時還有數天我才隔離完畢。由於爸爸不能蹲坐小櫈洗澡,我特別買了一張可調較高度的櫈子給他。另外,為免爸爸有機會感染新冠,弟弟買來地拖,我則買了消毒槍、酒精等,經過一輪清潔,確保無殘餘病毒,才許爸爸返回。

弟弟決意讓爸爸在家也能感受到法國醫院的舒適,毅然改動家中陳設,包括將櫃子移出,添置了一個「尿液轉運站」,透過在小櫈上放一膠兜,以便腎功能不佳的爸爸排尿 (後來我和弟弟亦經常使用)。此外,睡房、廁所添了地毯,久違的香精重新出現於浴室,散發出陣陣芳香。一切準備妥當,弟弟用新買的輪椅接爸爸返家。經過幾個星期住院,爸爸明顯瘦了,負責手術的郭醫生送他一四腳助行器,用作物理治療,過了一段時間,爸爸認為自己能夠安全走路,便不再使用。

據弟弟憶述,爸爸在醫院用平板電腦看電視,很是寫意,這應是他晚年比較享福的時光 (畢竟家中狹窄,電視不時被衣衫覆蓋,爸爸看不到,有時索性回房睡覺)。爸爸為人健談,即使是首次相識的,也能交際幾句。郭醫生會送助行器給他,是因為跟爸爸一見如故。惟對一八旬老人而言,動手術多少對身體元氣有損耗,往後日子,爸爸老得很快,生命力大不如前,這多少和做手術有關。

爸爸年老,卻不願認老,更不想被視為無用。起初煲水、買飯、抽廁紙、交生活雜費,都是我負責。未幾,他將這些重新拿來做,「成日係屋企,唔出去行下,隻腳仲痛」,適值我兼有痛風和風濕,行動不便,一年過去,爸爸再次成為家中的主力跑腿,他對此感到很滿意,我們則擔心他時常外出容易染上新冠,叮囑他留在荃灣中心範圍活動。

爸爸坐著輪椅回家的畫面,我仍記憶猶新。他返家翌日,我想更換浴室的抽氣扇,以往所用的是爸爸購入,中國製造,壞了很久 (因家中財困,爸爸盡選些便宜的,結果自然不耐用),洗熱水浴時水氣充斥浴室。我知會了爸爸,爸爸同意,下午師傅便上門安裝。

「什麼牌子呀?」

「KDK」

「哦,是日本貨,很耐用。」

我有點詫異,原來爸爸對抽氣扇的牌子和產地亦有研究。時至今日,抽氣扇已為我家服務逾兩年,爸爸卻已不在,教人傷感。

弟弟為爸爸的髖關節手術花費十多萬元,兩年前,無人會想到這個髖關節的服務日數竟是如此的短,我們擔心爸爸不適應,行得不順暢,從沒想過他會死。即使入仁濟前一日,他還有說有笑,這邊去那邊去,怎會想到如斯健康的一個人,會突然消失世上?

刻下爸爸坐過一次的輪椅、洗澡用的高櫈、地拖、地毯等仍存留家中,卻永遠喪失其主人,獨自承受歲月的洗禮。望著它們,想到弟弟昔日的心思,爸爸使用他們的片段,不禁感慨萬千。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禍不單行

近年荃灣中心被打造成上車盤,而且特別歡迎養寵物的兩小口子搬進。遇到修養好的新住戶,問題尚且不大,但部份縱容寵物隨處便溺,管理處又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結果尿跡處處,老人家首當其衝遭殃。本來媽媽計劃成功,我讀完大學有份穩定工作,有一筆可觀收入,「細屋換大屋」,爸爸在一較新的屋苑居住,未必會跌倒,奈何我不濟,爸爸終被連累,走不到路。

爸爸雙手拿著枴杖支撐,一跳一跳的移動,初時尚可應付,但已不能外出,買飯皆由我負責。及至一次我買東西回家,一開門,爸爸竟跌坐在地,無法起來。我頓時感到手足無措,推了一個箱子,讓爸爸雙手撐住,借力起身。他的肩膊有一骨頭隆起,顯然是脫位,原來他扶著摺椅的椅背步行,一不小心,椅子受不到力,他便跌倒。諷刺的是,前一天弟弟才叫他不要用摺椅借力。我不知如何是好,爸爸亦無可奈何,一切要待到弟弟回家才能作決定,他正在上班。驚惶之下,我買給爸爸的上海麵都倒瀉了,以後我再沒機會為他多買一次。

弟弟卒之回來,我告訴他情況,提議到港安醫院看醫生,但苦於移動爸爸身子。弟弟怪責爸爸不聽他勸告,搞出事來,爸爸性格不願連累人,流淚道:「送我去老人院囉!」「去老人院?你就想,我地邊有咁多錢?」這個困局最後由弟弟解決,翌日我上班去,弟弟請假送爸爸到聖德肋撒醫院 (俗稱「法國醫院」) 求醫,為了便於移動爸爸,他特別買了一架新輪椅,又召叫混能的士接送,這應該是爸爸第一次乘搭混能的士。

聖德肋撒醫院是私家醫院,所費不菲,投資讀哲學以來,我家的經濟水平根本承擔不起到這些地方求醫。到港安已經很勉強。爸爸可享受高質素的醫療服務,不久更做手術換了髖關節,可以重新走路,全賴弟弟透支他的青春、時間乃至整個人生換錢回家。不止於此,弟弟還買了一部 iphone 給爸爸「點點下」,閒時看新聞之餘,以備下次出事可第一時間通知。可惜預備充足,iphone 終究未有發揮其關鍵作用,爸爸中新冠,並未用它通知弟弟求救。

2022 年頭同時是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爸爸入院未幾,我即意外染疫,學校要我申請隔離令,我被迫關在家十四日,避免外出。到醫院探望爸爸的重任,全部落在弟弟身上。弟弟與我同住,我「中招」了,他怎能倖免?據他憶述,他當時在爸爸面前扮作很健康,一離開醫院便呼吸困難,須至附近公園吸一大口煙。回家至巴士站下車,更一度咳到吐血。弟弟的困窘,反映我家一個問題,人手極度短缺。以往爸媽是支柱,媽媽走後,爸爸獨力維持,至他不行了,本來我要出來承擔,奈何我病了,最後僅剩下弟弟獨力奔走。

四月中旬,爸爸返家,疫情高峰已過,我和弟弟也痊癒了。這段時間,許多高齡長者因感染新冠離世,偏偏爸爸在法國醫院留醫,法國醫院不收新冠患者,爸爸變相避過一劫。我們萬萬沒想到兩年後他會感染新冠,更間接因此離世。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中晚唐墓葬胡俑數目大減原因考辨

 前言

「昔珍薈舍虛擬中華文物館」中有對唐三彩胡人俑的介紹,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唐朝因安史之亂由盛轉衰,以致後來唐朝全國上下皆視胡人、胡俗為禍害, 用胡俑作為陪葬品也隨即不再盛行,這便是胡俑在唐後期墓葬中幾近消失的原因。

這段文字,與中國大陸學者高文文的文章的遣詞用字,如出一轍。

假如高氏解釋合符史實,為史學界普遍共識,尚無可爭議的地方。惟翻查關於唐代墓葬胡俑銳減的二手研究,不難發現其他學者提出截然不同的解釋,有些甚至更有文本的根據。據此,高氏的文章未必不值得商榷,「昔珍薈舍虛擬中華文物館」全面抄襲其說法,亦有欠史學上的嚴謹。

尤其不幸的是,「昔珍薈舍虛擬中華文物館」舉辦文物研習專題報告比賽,中小學教師紛紛鼓勵學生參加,學生在研習過程中若無足夠的一手史料及二手研究的鑒別、甄選能力,教師們又忙於教務及行政工作,把關不嚴,指導欠奉,莘莘學子隨時習非成是,忽略了箇中史實的部份關鍵面向。

本文嘗試指出高文文說法的由來及其局限,同時提出程玉萍、齊東方研究值得參考的地方,從而探索中晚唐墓葬胡俑銳減的較為確切的原因,以糾正視高氏說法為史實全部的錯誤見解。

安史亂後全國集體排胡,導致墓葬中胡俑數量大幅下降?

對於公元八世紀以後墓葬中的胡俑數量大幅下降,高文文在<唐代胡人與胡俑>中指出: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這種厚葬之風有所減弱,安祿山以胡亂華,使得當時的唐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胡俗看成是災禍的象徵。因此安史之亂後唐朝全國上下皆視胡人、胡俗為禍害,用胡俑作為陪葬品也隨即不再盛行,這便是胡俑在唐後期墓葬中幾近消失的原因。

安史之亂引發排斥胡人的心理,最早由傅樂成提出,在<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他說:

安史亂後,唐室對於武人,深懷顧忌;夷夏之防,亦因而轉嚴。然一種具有悠久傳統之觀念,往往不易於短時間完全改變,故有唐後期國人之夷夏觀念,猶不若宋人之嚴,如不細心體察,即難知其真相。故歷來史家,類皆強調唐人華夷一家之精神,以說明此段時間內國人民族思想之特色,然於此種觀念之演變,則鮮有論及。實則有唐後期國人之民族思想,已較前期頗有不同,殊不應混為一談也。

傅氏借用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上陽人》的觀察,指中晚唐人實存有深刻的夷夏觀念,換言之,排胡為當時主流價值觀。

唐代後期,唐人對異族文化,亦漸有歧視之意。玄宗時,士女多衣胡服。胡服之特徵,為窄衣短袖。安史亂後,唐人衣著已恢復舊風,改尚寬長……然胡風尚未盡滌,國人猶有椎髻赭面之習……至如韓昌黎之痛斥佛教,實亦有濃厚之夷夏觀念,存於其間也。

傅樂成的見解在榮新江手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安史之亂後粟特胡人的動向>,榮氏說:

安史亂後,一方面,唐朝出現排斥胡人的情緒,許多粟特人蒙受打擊,紛紛向河北三鎮轉移,尋求新的生存之地。大量粟特胡人遷居河北,加重了河北的胡化傾向,也增加了河北藩鎮的力量。

在安史之亂的平定過程中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唐朝境內出現了對胡人的攻擊和對「胡化」的排斥。

這種對胡人厭忌心理的極端做法,就是對胡人的殺戮。

這不能不說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君臣對胡人的厭惡,特別是對於與安祿山、史思明同種的粟特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這種由於對安、史以及胡人的厭惡感,逐漸形成了一種對唐朝前期胡化現象的否定,並且把這種胡化看成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

大陸學者普遍接納榮氏立場,而在其上予以引伸、發揮,除了高文文,還有李其平,<唐代胡商的社會地位考察>有以下文字:

由於唐代社會「胡風」濃厚,社會上曾一度出現「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的「胡化」浪潮,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受到胡風的浸染,包括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宗教、遊樂等諸多方面。在整個社會逐漸沾染「胡化」的同時,唐人逐漸認識到這種「胡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和對中原主導文化的衝擊與破壞……即認為范陽羯胡之亂根源在於胡風日烈。在唐人筆記中,甚至把當時社會生活中所呈現出的具有「胡化」特點的現象稱之為「妖異」。對「胡化」的排斥和抵制,也造成了民眾心理上疏遠胡商,抵制和排斥胡商。因此,在社會上時常出現歧視胡商,或打擊胡商的現象。

在這裡,我們要問的是,安史亂後對胡人及其風俗的排斥,是不是墓葬中胡俑數量急降的唯一 (one and only one) 原因?高文文似認為是,但實情未必如此。換句話說,中晚唐胡俑數目的下跌,是有其他因素導致。

程玉萍的兩點觀察

在<唐代絲路胡俑與喪葬制度關係蠡測 – 以兩京地區為例>,程玉萍提及兩個被人忽略的要點,值得注意。

I. 開元二十九年的《喪葬令》限制明器隨葬數量

《唐會要》卷三十八記載:

開元二年 (公元 714 六月二日敕。緣喪葬事,非崇舊德,別有處分,不得輒請官供。

程氏據此稱這是唐玄宗「縮小官供的物件範圍和朝廷支援力度,宣導個人承擔」的表示。

至開元二十九年 (公元 741 年),唐代喪葬制度出現大變革,《喪葬令》的頒佈,可視為唐代前期與中後期喪葬制度的分水嶺。《唐會要》卷三十八:

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古之送終,所尚乎儉。其明器墓田等,令於舊數內遞減。三品以上明器,先是九十事,請減至七十事。五品以上,先是七十事,請減至四十事。九品以上,先是四十事,請減至二十事。庶人先無文,請限十五事。皆以素瓦為之,不得用木及金銀銅錫。其衣不得用羅錦繡畫。其下帳不得有珍禽奇獸,魚龍化生。其園宅不得廣作院宇,多列侍從。其輀車 (喪車不得用金銀花,結彩為龍鳳,及垂流蘇,畫雲氣。其別敕優厚官供者,准本品數十分加三等,不得別為華飾。

此《喪葬令》一直延續至唐朝末年,並未進行大修改。令文主要是抑制厚葬之風,降低官員喪葬標準,

劉瀟<從胡俑看胡人在唐朝的生活>:

唐代胡俑多為明器。胡俑基本上都是在墓葬中出土的,多為陪葬時放入墓中的陪葬品。唐朝厚葬之風盛行,陪葬物品種類、數目更是驚人。

《喪葬令》規定「明器墓田等,令於舊數內遞減」,陪葬胡俑數目受影響,大幅減少,完全可以想像。程玉萍因此說:

該令文限制了明器,即俑的隨葬數量、材質等。之前喪葬制度中的「偶人」已不再出現…… 《喪葬令》中這些新的變化也許是造成這一時期隨葬胡俑出土數量驟減、造型尺寸變小的重要原因。

II.《封氏聞見記》所反映的中晚唐喪葬習俗的轉變

除了開元二十九年的《喪葬令》,中晚唐喪葬習俗的轉變亦令墓內胡俑銳減。

《封氏聞見記》卷六<道祭>記載熱鬧的喪葬場面:

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獸之屬。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喪亂以來,此風火扇。祭盤帳幙,高至八九十尺,用紙三四百張。雕鎸飾畫,窮極精巧。饌具性牢,復居其外。大歷中,太原節度辛景雲葬日,諸道節度使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與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祭訖,靈車欲過,使者請曰:「對數未盡。」又停車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象,良久乃畢。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觀戲。事畢,孝子陳語與使人:「祭盤大好,賞馬兩匹。」滑州節度令狐母亡,鄰境致祭,昭義節度初於淇門載船桅以充幕柱,至時嫌短,特於衛州大河船上取長桅代之。及昭義節度薛公薨,絳、忻諸方并管內,滏陽城南設祭,每半里一祭。南至漳河二十餘里,連延相決。大者費千餘貫,小者猶三四百貫。互相窺覘,競為新奇,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蓋自開闢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值得留意是「柩車暫過,皆為棄物」,全新的喪葬習俗,著重死者埋葬前一次性的表演儀式,娛樂儀式結束,物件便被丟棄,不隨葬於墓中。這麼一種喪葬習俗的變化,自然令人們對隨葬明器不再熱衷。換言之,胡俑不再受寵,取而代之是熱鬧非凡的娛樂性表演活動,成為厚葬的新形式。

高文文以為「安史之亂的爆發使這種厚葬之風有所減弱」,這其實是錯誤的,誠如張長臺<唐人厚葬風氣概述>所言:

天寶之後,雖經戰亂,然奢靡之風,似未衰歇。穆宗時,丁公署論時俗云:「國家自天寶以後,風俗奢靡,宴席以諠譁沉湎為樂,而居重位、秉大權者,優雜倨於公吏之間,曾無愧恥。公私相效,漸以成俗,由是物務多廢。」是則流俗之所趨向者,確然可明。厚葬固為奢侈之表現,而民生富庶,奢風倡行,更可助長厚葬之俗,則無可置疑。

另牛志平<論唐代的厚葬之風>:

面對厚葬之風越刮越盛,唐朝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厚葬……然而收效甚微,僅具文而已。

中晚唐厚葬並未消失,只是換了另一種形式繼續進行罷了,而此一新形式,因重視一次性,所以很少有隨葬胡俑在墓中出現。

中唐「李黨」領袖李德裕,有《論喪葬逾制疏》(收入《全唐文》卷七百零一),其中云:

應百姓厚葬,及於道途盛陳祭奠,兼設音樂等。閭里編甿,罕知教義,生無孝養可紀,沒以厚葬相矜,器仗僭差,祭奠奢靡,仍以音樂,榮其送終。或結社相資,或息利自辦,生產儲蓄,為之皆空,習以為常,不敢自廢。人戶貧破,抑此之由。

郝春文據此,指「唐俗重厚葬,所費往往超出民戶的負擔能力,是導致小農和小手工業者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五代宋初敦煌私社的社會功能>),這固然是一個方面。可是,更為關鍵,「道途盛陳祭奠,兼設音樂」,完全與隨葬明器無干,而為一次性的表演儀式。李氏說辭,恰好證明程玉萍的判斷屬實。

齊東方研究的啟發

齊東方在<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中雖反對《喪葬令》使明器減少:

制度規定一次次重複原有的內容,很少花樣翻新,但每次變化都在逐漸放寬,允許明器可以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多次重申都是步步退讓……可見每次規定後收效並不大。

卻同意中晚唐喪葬制度與習俗在形式上有側重點的轉變:

唐後期的墓葬規模小、形制簡陋、隨葬品大大減少等特徵,其原因不過是採用更為實際的做法,即以大張旗鼓的外在方式,來炫耀自己的權勢、孝道等。

唐後期喪葬活動的操作者意識到光天化日之下豪華的喪和祭更能達到宣教目的……一些原本應在墓內用壁畫或俑類表現的內容,拿到了墓外進行演示。

喪葬活動的主體與其說是死者,不如說更反映送葬的生人的思想行為,於是借葬禮表達生人的意圖更有直接的社會功能,也許在一些人看來,與其將「禮儀」埋在地下,何不讓路人皆知呢?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喪葬制度與習俗的形式做法終於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變革。這才是唐後期墓葬形制變化、隨葬品減少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亂爆發,雖然沒有導致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本質破壞,喪葬活動的具體做法的合理地位卻發生動搖,發生了操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的變革。八世紀中期唐代墓葬的變革,甚至可以擴展為中國古代墓葬演變上的大轉折。變化的關鍵,在於整個喪葬中的喪、祭地位被提升,使得葬的直接表現形式墓葬變得簡陋起來。

要之,他覺得

唐代墓葬厚葬之風越演越烈應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研究中的以政局動盪、經濟衰落等解釋唐後期簡陋的現象顯然缺乏堅實的論據。

高文文的說法並不可取,至低限度,不是史實的全部。

總結

錢穆在《國史大綱》「書成自記」有以下一段話:

學者所得惟系統、條貫,而無史實。卒之所謂系統、條貫者,皆空談,皆私見。空談私見可以萬異,而歷史事實只有一真。

言下之意,治史必須立足於準確的對歷史事實的把握,準確的對歷史事實的把握又不能離開整全歷史材料的搜集與鑒別。

高文文的觀點確能言之成理,亦有一定史料佐證。可是,一些關鍵的史料,其說法無法顧及,亦是事實。相反,程玉萍、齊東方的看法能植根於一些關鍵的史料,其應被看作對相關史實一個可能解釋,而不宜對之視而不見。

順便一提,趙維娜<從出土胡俑看唐代百戲>提到

目前可見到的百戲胡人俑主要集中於安史之亂以前的唐墓中。安史之亂後唐人對胡人的態度轉變很大,宮廷再度強調莊嚴肅穆的古典音樂,從官方途徑來到唐朝的百戲藝人減少,這樣一來就割斷了外來影響的潮流……這種狀況反映在墓葬中便是安史之亂後墓葬中出土的胡俑大量減少,胡人對唐代百戲的影響也隨之減弱。

劉高珅<唐代女性胡風服飾興衰>亦言:

初盛唐時期婦女胡風和男裝盛行背後,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上升時期、優勢地位的唐人自信下的寬容,而中晚唐對胡風服飾的排斥則是安史之亂後自信喪失的體現。

女性胡風服飾興衰背後,是唐朝文化深層次因素的影響。初盛唐時期婦女胡風和男裝盛行背後,固然有女性地位相對較高、文化上對外開放的因素,然而其背後的實質並非打破華夷天下觀或突破男權社會,而是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處於上升時期、優勢地位的唐人自信下的寬容。這種自信建立在初盛唐繁盛的基礎之上,當安史之亂如平地驚雷般打破了盛世大唐的美夢後,初唐時期的自信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帶有恐懼意味的保守,於是京洛士人表現出排外之思想,女性地位下降,胡風服飾便遭到排斥,而女著男裝幾乎消失不見。

綜合實力的升降,所衍生出來的國民心理上的自信與保守,也是影響墓內胡俑數目增減一重要因素。

及時行樂 (20-04-2024, 中文新歌)

1. 鍾舒漫 Sherman - What You Get

2. 鍾舒漫 Sherman - 小碎步

3. 張天穎 Jaime - 低調

4. 泳兒 - 撞到正

5. ALPHA TONE - 321

6. Anson Kong - 千億個或許

7. 周殷廷 - Louder

8. Depeche Mode - My Favourite Stranger (Boris Brejcha Remix)

9. FIESTER - 愛情當入樽

10. 洪嘉豪 - 黑玻璃

11. 徐嘉蔚 Emiko - 星河馳騁

12. 雲浩影 - 慢性分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02702072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爸爸倒下

2018 年以後,弟弟仍有嘗試入公營醫院體系,但年紀已大,遭人歧視,只好退到私營機構做化驗工作。他不久想轉文職,奈何文職薪金偏低,其頗為躊躇。眼見爸爸一天天年老,弟弟決意轉行,告別輪班,想抽多些時間陪伴爸爸。他還讀了個證書課程,加強自己轉文職的競爭力,可惜爸爸等不到他成功,已離開人世。

或許看到弟弟在為家付出,默默受苦,爸爸恤衫長期袋有弟弟兒童時的照片,面貌雖變,父親對兒子的擔心始終如一。弟弟跟他訴苦,他不時慨嘆「陰功囉」,年紀老邁,無能為力,這一嘆含有多少悲苦,多少無奈!

家中地方有限,有時弟弟衣衫阻礙我上床睡覺,我會叫他處理,他往往惡言相向,指我的文史哲書籍佔用地方更多,應該盡數丟棄,我耐不住脾氣,有次扔掉他的化驗書,「你再嘈,連你都掟埋出去」,弟弟聽了,自然記恨,最後是爸爸把弟弟的書籍拾回、放好。

我與弟弟鬧得面紅耳赤,爸爸則夾在中間做磨心,「唔好再嘈喇!家嘈屋閉,俾出面啲人睇到都唔好!」可悲這種情況出現不只一次,而是近年的常態。

我與弟弟交惡,對家庭有破壞無建設,但爸爸並未因此待我不好。隨著年紀漸大,身體肥胖,缺少運動,開始有痛風問題。每次痛風到訪,輕則不良於行,重則臥床不起。日常買飯、拿衣服到洗衣店、配藥,不時要年老的爸爸代勞,他從來無一句怨言。

最記得有一次,膝蓋痛得無法屈曲,雖告了假,但畢竟要下樓往診所看醫生取醫生紙。如何是好?我正苦惱。此時,爸爸拿了一支鐵打酒,替我慢慢揉起來,一邊揉,一邊叮囑我要嘗試屈曲、伸直,及後又叫我試試讓膝蓋受力,過了好幾個小時,膝蓋疼痛有所減輕,我即扶著爸爸的肩膊,下樓搭的士看醫生。

直至入院前一晚,他還用心為我的左膝搽上新買的藥酒。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感受到爸爸的溫暖,往後再沒有此一機會。

我有困難,總是爸爸替我解拆,令我反思以往追求的都是錯。為了心儀女神,我自問付出全部心力和時間。可是,當我被痛風纏擾,行不到路,人不似人時,誰去關心我、理會我?是爸爸。誰在意我有沒有飯吃,叮囑我要小心走路?是爸爸。誰二話不說給我幫助?是爸爸。偏偏我對他最為冷淡,最為忽略!想念至此,儘管我仍未能走出陰霾,「沉船」的痛楚已然減少,取而代之是愧疚。

2022 年 1 月,爸爸在買飯途中誤踩寵物便溺,跣倒在地。他忍著痛楚,一枴一枴回到家中,我起初以為他沒事,直至他行不了路,需要我買支架,我才知道問題嚴重。未幾,支架都助不了他,他再次在家坐倒地上,無法站立。爸爸絕望至極,我苦無對策,出來挽救局面的人,正是弟弟。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矛盾加深

我從未對爸爸透露過自己喜歡上哲學系的女同學,不知道他會如何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確實很想弄孫為樂。我家隔鄰有對新婚夫婦,誕下女嬰,每當爸爸開門看見,都會跟她互打招呼。女嬰一天天長大,會叫爸爸做「叔叔」、「伯伯」,刻下她已是高小,即將升讀中學,爸爸卻不在人世。一老一幼真摯的互動,令我知道他是想抱孫的,奈何我不爭氣,娶不到妻,更有甚者,這十多年,連一杯新抱茶也給不到他,我都算失敗。

弟弟不知從何處得知我「沉船」,告訴爸爸,爸爸的反應是「佢淨係識胳肋底」,言下之意,是我只知哲學,為人納悶乏味,「追女仔」怎能成功?事實上,與爸爸相比,我確實既無外形,亦欠風趣幽默。我卒之迎來失敗,爸爸則從自身的人生經歷,覺得三十多歲的成年男子心思向外望,在所難免,無特別怪責。

反而弟弟對我「沉船」反應極大。在他看來,家中財政已非常不堪,彼賺不到錢,長期被迫從事低薪工作,應該痛定思痛,把握年青的時間,上進奮發,或報讀提升職場競爭力的課程,如會計、電腦之類,或多打一份工,再不然,回家做乖兒子,照顧好健康不佳的爸爸。彼實在不應於賺不到錢的文史哲上用心,更不應全副精力做「熱狗」(即過份關心時政),工作無成就,原生家庭守護不住,還要去「追女仔」(我其實只出了三次街),這簡直是荒謬!

弟弟對爸爸抱怨我的不知所謂,同時積極用自己的方法去「穩住頭家」。他用工餘時間到理大進修化驗專業,積貯了一筆錢,預備申請進入公營醫院體系,從事化驗工作,成功的話,收入足夠支撐家中運作,大大減輕爸爸財政壓力。又他在理大讀書時結識了一心儀女生,只要有工作,水到渠成,屆時便可開展關係,成家立室。他萬萬沒想到此一如意算盤最後打不響,入不了公立醫院,心儀對象亦嫁人去了,而導致他功敗垂成的,正是我這個哥哥。

2018 年對我來說無甚特別,對爸爸、弟弟卻意義重大。弟弟能否入到公營醫院體系,便是看這年。惟同年亦是媽媽葬於和合石逾六年,按政府規定,需要執骨入金塔,再另覓新址造位。一番折騰,耗費金錢少不了,還要找石廠、請師傅做儀式,每項都要錢。弟弟回家,主張支出攤分,每人負擔幾萬。我的想法是,媽媽已去世多年,這只是一具遺體罷了,有必要花費幾萬重新放置、安葬嗎?當時我的月薪是萬餘元,幾萬元相當於我幾個月的收入,來年合約續期為未知數,銀行存款雖可觀,卻是失業時賴以為生的老本。加上爸爸還在節衣縮食,哪有人一心想著已逝者,棄在生者於不顧?故此,我堅決不出錢。

「你咁樣做,媽咪會俾人放去亂葬崗!」

亂葬崗即沙嶺公墓。

我嚴辭回答:「冇錢可以點?第日有錢,幫佢風光大葬,打造埋牌匾記述佢一生事跡都仲得。」

「到時媽咪條屍都唔見左啦,做呢啲形式野有咩用?」

我與弟弟鬧得很僵,他最後全數出十多萬為媽媽完成執骨入金塔和另造新位。爸爸有前列腺問題,無法親自往和合石。只有弟弟一人在場打理、見證,兼燒衣包、上香。堅持做孝子,下場是錢盡數花光,籌備多年的計劃,因為我一個決定,徹底破滅。他與我的關係逐漸不如從前。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沉錯了船

除了埋首工作和被政治氛圍牽動,我還執迷不悔地為一名女子「沉船」,竟致錯過了入職做小學教師的機會,令原生家庭更無法翻身。刻下回想,覺得自己很傻之外,亦對爸爸和弟弟有萬分愧疚。

一切須回到中大哲學系說起。

迎新日系內講座,我和她首次遇上,為其仙姿所吸引,怦然心動。之後因事休學,仍不時思憶其芳容。至重返校園,她身邊已有另一個他,二人形影不離,我心很酸。

當時媽媽尚健在,有時陪我上學,一日黃昏,見她和他離開馮景禧樓,媽媽拋出一句:「第日識女仔千祈唔好識呢種,有男朋友嘅女仔,你走去識,點知會唔會俾人打?」我正沉迷局中,旁觀者的睿智,怎聽得入耳?不過說也奇怪,如斯絕色,系內竟無男同學搭訕,後來我知原因了,她當時已在校外有一男朋友,三十多歲的,經常駕車管接送,男同學們都知她名花有主,自然不去招惹。可憐我懵然不知,一頭栽進去,結果弄得遍體鱗傷。

大學時的我有衝勁,相信世間一切障礙,只要透過自身努力和時間,便可克服。那時我沒想到「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認命更是我不情願。此一心態驅使下,我主動找那女同學的 email 地址、facebook 帳戶,更嘗試在 MSN 跟她聊天。儘管她每次都以覆 email、很忙來推搪,我始終一天一天的等。終於,我有機會結識她,但那時距離畢業只有年半。

2010 年 12 月 4 日黃昏,我在火車看見她跟一陌生男子甜蜜牽手,我始知她有男朋友。可是,我沒放棄,「有男朋友罷了,將來可以分開啊」,我利用工餘時間不斷寄電郵給她,對她敞開心扉,分享生活所思所想,愚公終能移山,只要我交出真心,她再冷傲,必有被融化的一天。我每星期日早上在電腦前打字,所吃的早餐,正是爸爸買給我。

印象中她約過我吃飯,我怕失禮她,推辭了。現在回望,她可能想在見面時拒絕我。但要來的始終要來,2012 年我在網上對她表白,她嚴正回覆「我大部份時間只會陪男友,其餘則陪神交」,言下之意,她的世界沒我的份。竹籃打水一場空,我一度將全部心思放到香港政治上。然而我尚未死心,猶如上癮的賭徒,「我們還年輕,或許有朝一日她會回心轉意,考慮我呢」,我萬萬沒想到另一邊廂她已和新男友前往澳洲展開 working holiday,我知道事情始末,她和他已環遊了半個地球,相處共對無數天。

人總是這樣,被冷落越久,便越渴望溫暖。2015 年在趙小工作,結識了一位女同事,雖無仙姿絕色,卻有委婉溫柔。那位女同學返回香港,與男友同居於太子,見我心思不在她身上,而在那位同事,有意協助我追求那同事,以便和我建立正常朋友關係。我卻誤認她態度有變,以為自己尚有機會。久別重逢,三次見面,昔日仙女已有婦人態,我視而不見。後來她覺得我心思好像又回轉到她身上,遂決意「斬纜」。2017 年 9 月,她借口我言辭「性騷擾」她,在 facebook 封鎖了我,遑論見面。

她最初表示會從輕發落,我則意志消沉,絕望失落到一個點,我認為就算當了老師,沒有她,我的人生都是不完滿的。我看不到爸爸年紀已經很大,他等不到我成才。我看不到弟弟已經捱得很辛苦,喘不過氣。我只看到自己失去了她,永遠地失去她。結果,我拒絕了趙小彭校長給我升格當教師的機會。

之後數年,我不時在自己的網誌表示思念她。她沒回應。2019 年我按耐不住,打電話給她,她由從輕發落轉為叫我 move on,說是她男友意思,cut 我線。2020 – 21 年前後,我說掛念她,可否出來見面,她交出「三個沒有」,「我沒結婚但已有終身伴侶。我從沒思念過你。我認為我們沒需要再見面。」2022 年 11 月,我在她 Instagram 輾轉找到類似結婚照,電郵她是否替婚紗公司拍照,她未有回覆。2023 年的年初四,偶然之下,我在一婚禮策劃師的 Instagram 看到 2022 年 2 月 4 日我的女神原來已經結了婚,大量的影片及相片,反映婚禮籌備經年,好不熱鬧,她嫁人了,卻對我一句都沒吐露過。

我反來覆去想種種可能,越想越見無出路。2023 年底,我認命,接受現實,學習放下。2024 年 2 月 3 日,爸爸入院,未幾離世。

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3-04-2024, 中英文新歌 / COLLAR 演唱會片段 / 韓式速遞)

1. Lolly Talk – 六度相隔理論

2. COLLAR – Back in the game

3. COLLAR – Chosen Family

4. 雲浩影 – 回憶半分鐘

5. 周殷廷 – 三生有幸

6. 周殷廷 – 遲了悔改

7. Candy@COLLAR – 說好的未來

8. 芯駖@COLLAR – 好時辰

9. LE SSERAFIM – Smart

10. ILLIT – Magnetic

11. Depeche Mode – Ghosts Again

12. Depeche Mode – My Favourite Stranger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02263928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健康轉差

文學、歷史是我個人生命一重要部分,由歷史又進而愛上哲學。讀書時,文史哲為我贏得好成績,奈何出來工作,這些知識全部報廢,不能應用。我一方面學職場要我學的,一方面嘗試用工餘時間保住自己的學問知識,以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整個過程是孤獨的,爸爸和弟弟不了解,同事亦不知。尤其甚者,花了時間在電腦前找資料寫文章,往往少了時間理會家中困難。文史哲需要參考書,偏偏家中地方狹小,金錢亦缺乏,好幾次因為買書及放置書籍,與弟弟爭吵,亦令爸爸有微言,「唔好再買書囉」。

或許看見我的事業沒起色,爸爸心中漸有一番盤算。適值弟弟在科大讀生物,爸爸決定典當媽媽的首飾,加上他僅餘的金錢,全力支持弟弟讀到畢業為止。勉力支撐,在第三年維持不住,要向學生資助辦事處申請借款,打破了媽媽生前「決不借錢」的原則 (此亦見爸爸因事制宜,靈活變通),慶幸弟弟出來找到工作,直到爸爸臨終,他仍訴說著是爸爸成就其事業,使他得以出人投地。

弟弟出身,爸爸健康卻開始轉差,有前列腺增生的問題。排尿困難,嚴重的話非同小可。那時我忙於工作,爸爸隱忍不發,發現問題乃至陪伴爸爸到醫院覆診者,正是弟弟。聽弟弟說,爸爸一個人在醫院,也有擔憂和害怕的時候,他因此責怪我為何不關心爸爸,為何由得爸爸自生自滅。往後的日子,爸爸覆診,總是自己一個人去,家中缺錢,被迫在公立醫院輪候,手術也不敢做,爸爸一直是依靠吃藥控制病情,他離世時腎功能特別差,不知與此長期病患是否相關。

除了前列腺增生,爸爸的牙齒逐漸退化,吃不到東西,要吃流質食物。2020 年前後一次農曆新年,我從愉景新城買了盆菜回家,拿得滿頭大汗,以為爸爸可以吃到,豈知爸爸竟拒絕,我起初心裡不快,但原來爸爸不是有意,他是牙齒無力,再吃不到,整個盆菜,他只吃了幾件芋頭,嚐了些汁,卻因看見我吃得快樂,滿足笑了。爸爸就是這麼一個人,可惜我對他不孝順。

長年累月沉迷文史哲,2014 年以後又被香港的政治氛圍牽動,2016 年我在大學時期心儀的女同學忽然變得親切,凡此種種,都令我的心思不斷向著外面轉。我擔心失業,但從未擔心過爸爸的健康,更對弟弟苦況視而不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是我的口頭禪,這番心境下,我慢慢契接自由主義 (實際是個人至上),哲學上的信仰復加深我對爸爸和弟弟的冷漠,視之為理所當然,我甚至嚴詞訓斥起弟弟來,批評他不應把家庭放第一位,要有自己的人生。弟弟當然覺得我發瘋,「讀完哲學,成個人變哂」。

2015 年底我轉到趙小工作,一年後,學校有意給我機會做教師,這是第二次難能可貴的機會。我膽怯,還有心儀女生突然失聯,心情失落,放棄了。我萬萬沒想到這決定對我家打擊甚大。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一場歡喜一場空

和讀哲學系不同,我報讀小學常識教育文憑,是詢問過同事們的意見,還有看到不少成功案例,才毅然投考。故此,那時我常說「今次一定會成功」。對爸爸和弟弟而言,他們也希望我的再出發會為家中困局帶來轉變,簡言之,我們三人都是充滿期望。奈何事情後來的發展遠超我們預期,我終於沒有執教鞭,爸爸、弟弟依舊在拮据下過日子。

本來我可兼修中文,中文加上常識,在小學取教席可謂十拿九穩。不知什麼緣故,我被評為不適合修讀中文。數學搭常識,成功率已低了一截。尤其不幸的是,也跟自己性格有關,我不願「埋堆」,文雅一點是不願交際應酬,偏偏常識其中一教授喜歡這一套,結果順理成章我實習的分數不太高,只有 B,其他同學在她協助推薦下,都找到教席,順利入行了,我卻因缺乏這一點助力,最後回到小學繼續當教學助理,時為 2014 年 8 月。

誠然,未有準備好教案、滿山放火求教席,自己的教學技巧不純熟,都是令我未有入行的因素。但姑勿論如何,最要緊是,我全職讀了一年書,爸爸、弟弟已捱得崩潰,刻下我竟任性要做回助理,薪金更要比以前少,願望落空都算,艱難未有逆轉,方是大問題。我的堅持己見,換來是爸爸、弟弟輾轉呻吟。弟弟性格不如我,比較顧家,眼看爸爸年老受苦,不忍心,畢業後決意投身化驗,不惜卑躬屈膝求他人給予機會入行,洗底褲、買奶茶、苦苦哀求,都不過是為爸爸有好生活,不致晚景淒涼,可悲我當時全然不知,還以為弟弟到港島工作是「攞苦黎辛」,冷嘲熱諷一番。

2014 – 2015 學年,我在油天 (海泓) 工作,薪金低於一萬,根本連車費都填補不了,但因財政由爸爸掌管,我對實情並未了解,還以自己辛勞賺錢自豪。2014 年 9 月 28 日,香港爆發大型社會抗爭運動,基於高中至大學文史哲知識的薰陶,我雖未有身體力行參與其中,卻在輿論上寫過不少評論文章。我以為自己是在盡知識分子的責任,是做應該做的事,原來看在弟弟眼中,他覺得我是浪費時間,棄窮困的家、年邁的爸爸於不顧,他批評我不去進修、為人懶惰,「淨係識聽『熱狗』(網台熱血公民的節目,當時較緊貼社運動向)」,直至今日,他仍不時用此譏諷我。儘管當中不乏弟弟的主觀情緒,我對弟弟、爸爸不住也的確是事實。

重回小學做助理,乃至不斷在網上寫政治評論,爸爸始終未有苛責我。弟弟抱怨,他一兩句附和,是有的,卻始終未有正面責罵我,這是他大量,他包容。2015 年 9 月,油天 (海泓) 想轉我做支援老師,若那時入了職,光景亦不一樣,可惜我心高氣傲,覺得一年來被投閒置散,決意離開,輾轉在青衣趙小落戶,薪金回到一萬畢竟是杯水車薪,弟弟未幾在港大醫學院當研究助理,薪金比我高,他成為了爸爸的得力助手、好戰友,共同肩負起整個家,我則漸漸被排除在外。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彼此也在捱

2011 年在小學工作,發現有同事兼讀小學教育文憑,待遇相對較好,可入班代課,亦獲副校長、主任青睞。我初時認為自己不適合教小學,申請中學通識,未能成功。次年再試,改選小學常識,終於獲取錄。幫我交申請表格及文件者,正是爸爸,是他一人赴中大給我放信件。

除了同事鼓勵,報讀的另一原因是太久找不到工作。2012 年 8 月,我被迫離開小學。9 月欲找學校相關工作,大部份學校早已開課,人也請定了。我一度嘗試報考 Mphil,回中大哲學系找師長求救,但熟悉的都不太願幫忙,遑論陌生的,結果只能在職場大海無止境投信,無止境失落。爸爸也發現等下去不是辦法,建議我考政府,依然無功而還。讀書某程度上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避免賦閑在家,2013 年 2 月轉到另一所小學當助理,是後話了。

哲學系畢業的我,電腦知識本甚貧乏,只知酌量使用 Word 和 Power Point,Excel 完全是外行,此已令商業機構卻步。加上公開試英文口試成績不佳,膝蓋移位傷患等問題,許多服務性行業都難以勝任。我唯一可以做,是等待文職,但家中財困,每等待一日,實際就是加重爸爸負擔多一天。弟弟那時也要進大學,須交學費。爸爸要在極狹窄的隙縫中覓出路,對一個七旬老人而言,其實是極艱難。

慶幸弟弟在餐廳工作,自行料理生活費之餘,不時將收入拿回家協助爸爸交生活雜費。爸爸在長俸、生果金和弟弟的補助下,總算捱得過去。奈何弟弟賺錢是要付出代價的,年紀輕輕於餐廳做侍應,被客人奚落嘲笑讀書差不在話下 (他本來讀書還要比我好,所以才特別介意),最要命是為了在工作環境不被欺負,必須融入其中,染髮、講粗口、夜歸,這非弟弟意欲為之,卻不得不如此。媽媽在時,堅持家規,時有微言。弟弟感不悅。至爸爸,門禁稍寬,但弟弟仍覺內疚。原來窮人是沒家風可言,不是不去守,而是守不住。一個家窮,甚至連最基本的父慈子孝都無法做到,倘無弟弟,我又失業,爸爸一個人捱,我如何盡孝減輕爸爸的經濟重擔?

往後的日子,2013 – 2014 年,我雖有工作,但人工微薄,車費又貴 (在大角咀上班),實際等於貼錢返工。大學取錄我,我是全職去讀,連工作都放棄了。最初打算副修中文,將來有中文教,入行機會較大,豈料有關方面覺得我不適合讀中文,拒絕了我的申請,退而求其次副修數學,此已與副修中文不可同日而語,坊間數學、常識教師何其多!硬著頭皮讀下去,成績是不俗,家中困境更見嚴重,因我全沒收入,更需車費、生活費,添以弟弟的學費、家中雜費,爸爸根本無力承擔。弟弟加強補貼,卒之弄得本科成績一落千丈。second low 畢業,失去好工種的入場券,弟弟常引以為憾,覺得是我拖累他,令他沒選擇。此亦是我與他關係失和、他對我改變觀念的開端。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周殷廷唱出「無緣一起,但感恩遇見」的愛情哲理

從拿著 demo 逐間唱片公司叩門求簽約出道,到歌曲成績不佳被迫暫別,期間遭遇求婚失敗感情觸礁,再因《遲了悔改》(ViuTV 電視劇《太平紋身店》主題曲) 受歡迎而重返樂壇,周殷廷有著一般歌手所無的成長經歷。近年的他,在電影幕後發展之餘,亦積極鑽研市場營銷,更不時在不同 YouTube Channel 出現,跟其他 YouTuber Crossover,新歌《三生有幸》與《遲了悔改》、《意外現場》合為三部曲,深受樂迷歡迎,YANTING 總算苦盡甘來。

《三生有幸》的曲、詞、監都由 YANTING 自己負責。他明言創作時是想造一首 2000 年氣息的情歌。題材上,講新娘結婚了,新郎不是我。此絕非新鮮,陳奕迅《阿牛》便曾以此為題,感動無數聽眾。不過,YANTING 今次有些特別,除了滲入他自身與初戀情人的一段情,更重要是他希望藉歌曲帶出一個訊息:雖然無緣一起,卻感恩曾經遇見你,以及和你經歷過點點滴滴。此一豁達大度,遠非「不甘心」、「想過搶新娘,我差點講真」可以相比,實較勝一籌。

因為讀電影出身,YANTING 兼任 MV 導演,拍出來的製成品相當有電影感,為歌曲加分。最後一幕 YANTING 看畢新娘新郎熱吻後,放下一封信,還有戒指,寓意放下往昔,重新出發,但又心中永遠預留一位置給那心愛的女子,簡單的動作藏有多層深意,教人動容。

樂壇每年都有許多歌手,真正靚聲的少之又少,YANTING 是難得的一位。值得留意是他在東方昇《國家級任務》中於油麻地廟街「艷陽天歌座」的現場演出。在有限的設施下,竟有高水準的發揮,他在唱歌方面確實下過一番工夫,是非常有誠意的歌手。

5 月 14、15 日九展 Star Hall 將有周殷廷《WHO IS YAN TING LIVE 2024》,有興趣的樂迷,不妨支持一下。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弟弟早年

要談爸爸晚年,不得不提弟弟的角色,我和弟弟的關係亦似乎很複雜,可謂一言難盡,今且娓娓道來,亦見爸爸為人的一面。

弟弟和我都是爸媽親生,同一血緣,加上同一家庭成長,故異常親厚。兒時踏單車照,他便在我旁邊。幼稚園畢業相,我的隔鄰就是弟弟的,足證其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唯弟弟性格較剛烈,亦與沉常乖順的小孩子不同。兒時出外吃飯,乘車時竟說「拆了人地條橋」,被我家引為佳話。那時外公還沒去世,在門旁乘涼,見弟弟頑皮,臉現不悅之色。儒家的嚴肅與與生俱來的跳脫相碰撞,我是親眼見證,而這份跳脫從何而來,我覺得是遺傳自爸爸。

弟弟幼稚園又一傑作,是只穿泳褲拿著沙灘波拍照,雖說是幼稚園想拍一輯有夏日感覺的照片,換轉是我,未必有膽量在人前如此袒露。膽識與自信,也是天生的,驗證於後來的事,我則偏向拖泥帶水和猶豫不決,此亦為弟弟所詬病。

在媽媽主導下,她相信年長的我有責任帶領年少的弟弟,事實上,從投資的角度,首次創業所使用的模式,如無太大風險,第二次未嘗不可照板煮碗。所以,從讀綠楊幼稚園、海壩街官小至荃濟,弟弟基本上活在我這個哥哥的影子下,差在校服及書簿未有重用而已。我為人較乖順,又是嫡子,獲媽媽偏愛,久而久之,弟弟順理成章以我為行為的榜樣,這一狀況直到我讀完哲學系,賺不到錢養家,棄家不顧,他才轉變過來,對我由尊敬,轉為微言不斷 (故我稱讀哲學對我家是一大錯亂)。

弟弟入荃濟時,荃濟的 Banding 已不如前,據他說,班中混有背景複雜的學生。中三是關鍵一年,弟弟被當時的班主任指責擅自修改試卷答案,為此,弟弟抑鬱在家,沒有上學,爸媽甚為擔心。此一事件的始末因由,迄今仍無法知悉。總之最後是爸媽出面,為弟弟尋找學位,當時謝伯開校長為保良局姚連生中學校長,願意錄取弟弟,弟弟才避過一劫,在姚記一直讀書,至中七畢業。

荃濟的校風過於重視紀律,頭髮長會被罰,沒有帶功課即日要留堂。姚記則似乎比較自由,教師授課亦相對用心。弟弟在新學校讀書,如魚得水,跟我有別,他選理科,爸爸很開心。至中六,適值我讀哲學,他有感家中有財困跡象,媽媽愁眉不展,遂棄自己擅長的數學,轉而攻讀生物。那時他亦自有一番說辭,稱將來要當生物老師 (荃濟迫他走的班主任是教生物的)。媽媽和我都信以為真。到近年,他稱因家中沒錢,考慮出路才迫不得已,我為此感內疚,卻於事無補。

大學選科,弟弟高考成績比我好,落得無科可選,是因為家中真的沒錢了,哲學系那邊支出實在太大。他選科大生物,獲取錄,卻接二連三面對媽媽離世、爸爸年老、我找不到工作、家中窮困等難關,他才剛好二十歲,換言之,解難的重任便落在年邁的爸爸身上。

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略談 Candy 王家晴演繹《說好的未來》

Collar 演唱會曲終人散,其中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是,Candy (王家晴) 深情演繹 Winka (陳泳伽) 的《說好的未來》,竟然有板有眼,一洗魔音形象。當然,也有人說她像讀書,但在我看來,她的演繹實在恰到好處,甚至表現出 Winka 所沒有的更貼近歌詞的味道。

《說好的未來》的歌詞出自黃偉文手筆,有見於近年香港自殺人數上升,身居英國的 Wyman 特別寫下這首詞,希望勉勵站在自殺邊緣的人愛惜生命,放棄自尋短見。全首詞彷彿一個好姊妹在開解另一姊妹,但更像一昔日的自己在與刻下失落絕望的自己對話。事實上,玩味歌曲 MV,由自殺到走出谷底,從來只有 Winka,Dear myself 或許更貼合 Wyman 的創作意圖。

Candy 是 MV 的女主角之一,飾演 Winka 的分身。MV 一開始,走進私家車內自殺的,正是她。由她親自去唱《說好的未來》,本身就有歷經磨難、劫後重生的感覺。Winka 唱功雖好,但這首歌的精髓在感情,如何用一過來人身份去看待自殺,繼而勸人不要自殺,此處歌手不能純靠唱功。跟 Winka 不同,Candy 唱歌未必最動聽,但她的聲線隱然帶有一陣失落,一種久病初癒。唸書般的喃喃自語,恰好最能展現其為自殺過來人的身份。接下來,輕彈細唱,猶如訴說自身的故事,這裡不需太多的唱功,聽者已然落淚,因已被曲中情緒感動。

坦白說,芯駖的《好時辰》亦唱得很好,但相比之下,Candy 仍稍勝一籌,她確實把 Wyman 詞中的深意帶了出來。我沒聽過她唱《紅綠燈》,不知她歌藝有否進步,僅就今次的表演而言,我禁不住一聽再聽。音樂可以很複雜、很豐富,但也可以很簡單,Candy 唱得簡單,卻感人至深。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父慈子不孝

在外工作,所有衫褲鞋襪,都是爸爸買給我。他對我亦確實有期望,希望我斯斯文文在學校做老師,不用做體力勞動捱苦。我當教學助理而非老師,他或許不太分得清二者,在他看來,反正都是在學校工作。恤衫、西褲、皮鞋、皮帶,那種 formal 與工作性質其實不配,卻多少反映爸爸內心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出人投地,在社會有角色。

奈何學歷所限,經驗缺乏,很快有老師對我處理 SEN 生的做法有微言,大概是覺得我幫不到她們。未幾,我的攝影技術也被批評。每天八小時的折磨,唯一生趣便是回家,當時我或寫些文史哲的東西,或在電腦前煲 1996 年版的《笑傲江湖》。我不知爸爸如何想,但弟弟後來回望,認為我太過份,置年老的爸爸於不顧。

我從沒打算畢生從事學術研究,之所以寫起文章來,初時是高中寫小說應試,後來是為日後有機會教學作準備。我總覺得,為人師表不能空無點墨,更不可自吹自擂,強不知以為知。故此,我寫的文章都是綜合別人的觀點多,自己創見則少之又少。畢業後,工作不順利,有意考哲學系 Mphil,幾經詢問,大學一位師長建議我讀讀《論語》,寫點論文,於是我工餘開始讀《讀》《孟》,同時就儒學、佛學等題目試寫論文。豈料一切盡是我一廂情願,隨著兩封機密推薦信不能到手,考 Mphil 一事告吹,論文亦作廢,花費的時間自然也追不回來。

至於看《笑傲》,是在精神疲乏下,連文章都寫不出,又不想一晚上平白過去,遂拿電視劇以安頓心神。令狐沖被趕出華山派,遭小師妹誤會,孤身一人憑靈活的獨孤九劍面對江湖險惡,於我心有戚戚然。人能力足夠,當然可承擔種種責任,但他能力有限,承擔不起,又可如何?家中缺錢,爸爸年老,撐得很辛苦,我通通都知道,但我可以怎樣?多做一份工?身體承受不來,也沒人聘請。靠做好助理加人工?合約工臨時位,依賴津貼而設,再做好也難保一天被裁撤。我能夠做,是盡力做好每日工作,多取一天的薪金,無奈上天不仁,一年後,校長以我攝影差、弄哭小一學生為由,迫我離職。他給我一個月時間改善,我不願委曲求全,八月借口進修辭職。

對於我離職,爸爸沒有譴責,也無抱怨。往後半年,我找不到工作,是他替我寄應徵信,到文具舖影印成績表副本。雪中送炭不是街外的陌生人,而是爸爸。他又特別買《明報》,為我看招聘廣告,「有份工好似幾好,試試寫下去」,海量的 GF340 (政府職位申請表格),是他親身到民政署拿取的。爸爸辛勞為我,我卻在電腦前看《資治通鑑》寫筆記自娛,美其名研讀唐史,實際跟打機成癮者沒有分別。如果當時拿些少時間陪伴爸爸,現在或許會少點後悔和內疚。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初入職場

每次買玩具,媽媽總愛問我和弟弟,日後會否孝順父母。我們當然答「會」。至於爸爸,很少會這般問,除了因為他甚少買玩具給我們,更重要是他傾向實際行動,他會用行動關懷、照顧我和弟弟。弔詭的是,雖然爸爸沒叫我們承諾,我和弟弟卻異口同聲愛這位父親。有時要人作口頭承諾,不如默默用行為打動人。爸爸的做法教我反思。

媽媽走後,家中財政困窘的局面再無法被遮掩,喪禮耗費了一筆費用,加上之前讀哲學系的支出,現在家中儲備只有數萬元。荃灣中心是私人樓宇,每月須定期繳交管理費,還有水電費、差餉……當時我們又有一感受,總以為較媽媽年長的爸爸可能也會隨時離世,動輒要多花一筆錢。支出大,弟弟未出身,我的求職信石沉大海,後來雖有幾封換得面試機會,但都是落第收場,朝不保夕、徨徨不可終日的感覺,至今依然難忘。

全家唯一的收入,便是爸爸的退休公務員長俸,以及生果金。其肩上負擔之沉重,可想而知。弟弟那時在餐廳工作,賺生活費。2011 年 8 月,我獲小學聘請為教學助理,月薪一萬,我滿以為可為家庭出一分力,但後來發現事實不是這樣。

一切還需由我的財政自主說起。讀書時,基本上是爸媽給我生活費,所謂「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爸媽很擔心,給我自行理財,我可能會揮霍。事實上,我買心頭好,如書、唱片,有時亦確實過了火。結果,我出來工作,銀行卡長期由爸爸保管,生活費則由爸爸每天提供,一言以蔽之,就是和讀書時沒什麼分別。日常生活既不急於到銀行取錢,爸爸亦沒開口求救,我星期六有時要返工,久而久之,銀行是有存款,卻只是存,未曾用過。好聽一點說,是爸爸替我打算,助我存好得來不易的薪金,以備他朝不時之需。難聽一點說,是他陷我於不義,我以為自己工作出了力,到頭來竟是對家一點貢獻也沒有,由始至終,只有爸爸一個人頂硬上,後來還有弟弟。牽涉到弟弟都要捱,他對我的微言與不滿,亦由此起。

我被聘專門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我之所以被看中,純粹因為我身型較肥胖,可阻擋某男同學的暴力行為。缺乏特教知識,亦不知如何進行社交小組,所有都要重頭來過,重新學習,哲學系乃至中小學一直以來建立的文史哲知識,瞬間變成廢物,我只能憑本能、憑直覺去應對,很是無奈。學校更要求我幫忙拍照、早會控制音響系統,試問我如何懂相機、音響系統的運作?工作上充滿挫折感,我不時回家向爸爸訴苦,但爸爸是鐵漢,加上久歷職場辛酸,冷冷拋出一句「返工係咁架啦」,我自討沒趣,漸漸就不再說話,自行用電腦「煲劇」,或寫文史哲文章自娛算了。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尢列與孔教

「四大寇」之一的尢列,晚年提倡以孔孟之教挽救世道人心,1935 年發表的《孔聖堂宣言》有以下一段:

居今之世,道德淪胥,人心陷溺,有心世道,莫不惄然憂之,有識之士,均以非提倡孔道,無以挽既倒之狂瀾,使民眾得以日趨正軌。

此可視為尢氏最後的思想立場,他在民國二十五年  (1936 年) 離世。

尢列主張用儒學救世,有家學淵源的因素。他為廣東順德富家子弟,從小熟習儒家經典,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其因此不如一般知識分子,採取激進的「全盤西化」價值觀。

1922 年,57 歲的尢列選擇到香港定居,當時香港資訊流通,他又有意離開政壇,從事文化教育事業,遂於旺角創辦「皇覺書院」,進行公開講學。據李金強《中山先生與港澳》記載:

……1921 年始返港定居,結束其奔走革命之生涯。

居港期間,目睹時艱,內有軍閥混戰,國共鬥爭,外則日本侵華。遂起而闡揚孔子遺教,謀求以倫理救國。於九龍旺角廣華街 2 號,創設「皇覺書院」,出任院長,每逢週日正午公開講學,闡揚孔教,由其門人筆記講章,編成《孔教革命》(案:1928 年冬出版,見「開卷樂:《人間到處有青山:四大寇之尢列傳》– 中國革命運動先行者」節目稿一書,繼而發起籌建孔聖堂於港島加路連山道,藉以立會興教,作為孔教團體集會、辦學之地,用是宏揚聖道,振興儒術……由此可見,尢列青年時為四大寇,倡導革命,謀求政治救國。至其晚年則起而宏揚孔教,鼓吹中醫,以傳統文化濟世。尢列遂得於南天海角之香港一隅,獲得名聲。

在<為籌建香港孔聖講堂宣言>中,尢列提到:

近年以來,同僑之中,子逆其親,妻薄其夫,兄弟鬩牆,主賓涉訟,朋友搆怨,甚至少年男女,不知平等之在法律,誤自由以為口實,而蕩檢踰閑者,均數數見,無可諱言者也。

正因為有見於社會道德淪喪,他才要重提孔孟「倫理之學」,主張「教之而使其皆至於善」。

他又說:

我旅港華僑同胞,當共急起直追,合群力以振興孔教。即以書冊具存之道,講其有教無類之方。蓋父兄之教不先,斯子弟之率弗謹,寡廉鮮恥,而風俗不長厚也。

扶大雅以重斯文,表同情而匡盛舉,功同不朽。……物阜民康,化行俗美,行見海濱鄒魯,遠紹述聖人治世之深心,而羈旅絃歌,復助饗於祖國維新之雅奏,實同僑永久之一大幸福。(以上兩條引文見於尤曾家麗、黃振威《人間到處有青山:四大寇之尢列傳》,轉引自楊永漢<香港孔聖堂與國學推廣>)

扼要言之,尢列希望透過振興孔教,蕩滌香港社會過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歪風,進而嘗試利用香港作為前哨 (相對國內較為穩定),將孔孟之道幅射至中國大陸,所謂「羈旅絃歌,復助饗於祖國維新之雅奏」。

尢列前半生提倡革命救國,晚年轉以孔道救國,中間的轉折,或許可用他的文字來解釋:

余方從於福國之事業,輓近道德衰微,宜將經書所載之政治要義,廣為傳播。

欲求永久和平,當捨武力而用孔聖之遺教。(<尤烈之國民黨總理談>,轉引自尤曾家麗、黃振威《人間到處有青山:四大寇之尢列傳》)

按照尢列的看法,政治與道德是相輔相成,分不開的。要避免人治失序的社會,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必須以「仁」作為最高行事準則。社會亦應提供機會給所有人。可以說,綰合英美自由平等與中國儒家倫理道德,乃尢列念茲在茲。

戴季陶 1925 年撰《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認為孫中山高度珍視中國固有仁愛思想,以之作為全人類得真正解放的關鍵。愛中國人的心,生出救中國的行為。要把中國從世界帝國主義的鐵鍊束縛之下解放,產生民族主義。要拯救最受痛苦又為最大多數的農夫工人,產生民生及民權主義。孫中山因此是「孔子以後第一個繼往開來的大聖」。

細觀尢列思想,其與孫中山可謂志同道合,竊以為這也是興中會乃至同盟會的核心思想。1936 年,尢列抱病前往南京中山陵拜祭「老友」孫中山,既是珍惜友誼,亦是思想投契,同年年底在南京病逝,享年 72 歲。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告別媽媽

媽媽喪禮由爸爸負責,他找來當年媽媽辦理外公身後事的禮儀師鄧生協助,猶記得偌大的靈堂,放有媽媽年輕時的證件照,後面房間放有媽媽的遺體,側邊有一火爐,供我們燒紙錢。我們不斷接金銀元寶,盼媽媽在陰間有錢用,堂內卻只有我、弟弟和爸爸。我們家是這樣的,與外公一邊固然不太親 (主要是媽媽覺得外婆偏袒舅舅),與祖父那邊更加疏遠 (爸爸是第三子,兩位兄長疑似欺負爸爸,多取爺爺遺產)。兩邊斷去之下,一家四口,實際是彼此相依為命,靈堂是冷清,花牌也不多,但我們相信媽媽是安慰的,因為有她最愛的人在陪伴她。

媽媽很討厭被人說她老,她曾自白,不願人叫她婆婆。她離世時 58 歲,因駐顏有術,生前頭上不見有白髮,死後白髮方出現。她走時,醫院護士稱呼她做婆婆,我們在靈堂瞻仰遺容,媽媽兩鬢是斑白的。原來人一生不願發生、不想面對的,它要到來,我們亦只能承受,無可如何。媽媽又愛整潔,每一天都要洗澡才入睡,她中風失去知覺當日,剛好還未洗澡。換言之,她人生最後一次沖涼,是他人幫她沖的,我相信她在世時萬萬料想不到。

爸爸為媽媽土葬,葬在和合石,面向深圳河,示意北望神州,思念家鄉。選土葬,是因為怕媽媽受火燒之苦,弟弟為爸爸選土葬,也是這個原因。完事後,吃了一頓飯,拿碌柚葉洗身,全程爸爸都能忍住情緒,關照著每個細節。及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家中洗手間放有媽媽慣常用的漱口杯和牙刷,門後則掛有媽媽每天用的面巾。直至今天,漱口杯雖因歲月磨蝕破裂丟了,面巾卻仍舊高懸,只是已啡啡黃黃,不復當年乾淨。廚房媽媽用來斬瓜切菜的菜刀,未有丟棄,只是生銹。客廳始終還是那幅婚紗照。

靈堂守夜,我和弟弟在媽媽相前談了許多,一如在家般,我們都感覺媽媽是在聆聽,故不感到特別恐怖。近日弟弟批評我,說我當年在媽媽面前承諾,會生性會長進,到頭來十多年過去,當日那句話根本是假的,從沒兌現。或許是吧!承諾很容易,尤其是在情感上頭,更加會衝口而出。人往往忽略了際遇、外在環境、性格的左右及影響。之後的日子,我賺錢不多,不時失業,進修無成,原地踏步,六年後媽媽骸骨要移入金塔,我竟以錢銀難賺為理由,斷然拒絕,讓弟弟獨自承擔高昂費用,他亦間接因此錯過入公營醫院系統做化驗的難得機會。媽媽走了,我沒有生性,反而多累一個身邊親人。

爸爸設靈時,「昊靝罔極」旁邊有一「孝男」,「孝」這個字,我自問受之有愧。爸媽為人大量,他們不會怪責我,但我實在內疚至極。與「孝」相反,我更多是「忤逆」,這是我畢生都必須承認。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關於媽媽

說到媽媽離世,雖然已過十三年,但昔日母子相處仍彷如昨日,未能忘記,今且略記一二。

和爸爸在外工作不同,幼時媽媽總在家照顧我們。她擅長英文,亦懂彈琴。家中有一電子琴,她以前常用來練習,迄今我尚依稀認得那些旋律。每逢大熱天時,媽媽又會在廚房弄啫喱,用羅拔臣啫喱粉加水,再放雪櫃凝固,我和弟弟則在旁觀看,次次都吃得很滋味。因為爸爸有工作,有時我們一家人會同枱吃西瓜,有一次買了個烤雞爐,媽媽聚精會神看著雞被烤熟,陣陣香味則傳到我和弟弟鼻裡。烤爐現在仍於廚房,主人卻已不在。

我高中時,媽媽入醫院「大修」,過了一段時間才回家。媽媽回到家,身型消瘦了,也憔悴了。她常對我們說,是向觀音菩薩苦苦哀求,多得幾年壽命,好讓她能帶大兩個兒子,她才能回家。又說蕃茄是「仙果」,多吃有益。牛肉茶、利賓納,媽媽當時常常喝,我卻對媽媽所說半信半疑。

在媽媽人生最後幾年,正值我讀中大哲學系。她帶我上學,為我拭去汗水,我不願給同學看見,叫她別再拭。後來我跌倒,無法返中大,整個休學及留位手續,是媽媽一手包辦,她可是位胖胖的媽媽啊!大學通識科「電影與人生」趕不及完成期終論文,媽媽親自操刀幫忙。她從不認為我將來會找不到工作,「只係一時未搵到姐」是其口頭禪。

2008 年《功夫熊貓》上映,弟弟十分喜愛,常打開網頁給媽媽看主角阿寶拋麵,哄得媽媽很開心。2010 年糖兄妹出道,我不時給媽媽觀賞糖兄妹在朗豪坊的演出片段,媽媽對糖妹亦非常欣賞,她平時主要在 YouTube 聽陳松齡唱《天涯歌女》。同年,適值世界盃決賽週,無線沒有轉播,但冠軍戰有網上評述,我、弟弟和媽媽擠到電腦桌前,觀看荷蘭大戰西班牙。我和弟弟怎會想到,一年後媽媽便撒手人寰 (我至今仍記得在荃灣中心麥當勞遇見媽媽,託媽媽替我買新地,媽媽一口答應的畫面)。

爸爸生活健康,從不會夜訓,亦未曾喝過啤酒 (真不知如此健康的人為何會病逝)。媽媽卻比較有彈性,有時看到我和弟弟尚未睡覺,她會陪我們聊天。最記得 2011 年的農曆新年,我、弟弟、媽媽三人聊天,至凌晨三時左右,我和弟弟喊肚餓,媽媽二話不說為我們煮湯圓,結果我們有暖笠笠的湯圓吃。又弟弟嗜酒,媽媽有時也會「試喝」,「都幾暖胃喎」。總之,媽媽未離世前,我們和爸爸的關係反而不及跟媽媽的,媽媽過身,爸爸父兼母職,是以後的事了。

近日弟弟憶及媽媽喜歡按摩手臂及「挖眼珠」。因家務辛勞,她有時會叫我們替她揼骨。至於「挖眼珠」,其實是輕按雙眼,此一花名乃弟弟兒時的嬉笑傑作。這段日子確實很歡樂。奈何歲月無情,媽媽開始睡不到覺,常在客廳坐到天光,或因血壓高,或愁我讀哲學令家中金錢銳減,入不敷支。她為人又緊張,五月底就這樣別我們而去。

媽媽去世時,我二十二歲,弟弟二十歲,「帶大個仔」剛好兌現。守夜當晚,我和弟弟在靈堂內媽媽的車頭相前照舊聊天,我們都希望讓媽媽感受到在家中的感覺。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晚年喪妻

中學時,穿校服需要帶領呔,我不懂如何打呔,每天都是爸爸替我弄好,為我帶上。他會把領呔帶到他頸上,慢慢打結,索起。直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這一門學問,爸爸卻離開人世了。慶幸我從事的工作低下,不用帶領呔,否則真不知如何是好。不過,話分兩頭,中學以後,我再未見過爸爸拿起領呔,他直至臨走都再沒帶過領呔了,最後一次竟是中學為我弄的。

大學三年,我們兩父子經常坐小巴 481 至火炭,再搭鐵路到中大。由小巴站到火炭站,需要經過一條長樓梯。我為人性急,總是衝向前,落樓梯去了。爸爸卻永遠跟隨在後,關顧著我。至出來工作,到銀行提款,爸爸亦是在我身後,從不在我身前,棄我不理。可憐他的兒子我從未想到他已經年逾七旬,一個老人家沒人理,還要主動去理兒子,現在想來,實在慚愧。

因為腳傷休學,我在 2010 年 12 月畢業,翌年的畢業禮,媽媽想我穿畢業袍跟她和爸爸合照,我則以「影黎無謂」、「要工作」推辭。及後得知大學要用信用卡支付費用,媽媽一直不建議我申請信用卡,出席畢業禮一事就此作罷。2011 年初,我開始找工作,不斷寄應徵信,卻石沉大海。家中金錢已然很少,從何得知?媽媽自言自語「再唔掂咪出黎洗碗囉」,又勸爸爸出來駕車賺錢,媽媽那時已經五十八歲,爸爸已經退休十年。錢沒有了,弟弟在高中,預備升大學。媽媽畢竟要面子,不願講出真相,常顧左右而言他,甚至說工程、護理等學系都可以照選,弟弟則心知不妙,他最後選了生物,理由是生物可以有的就業出路比較多,不會太專門。

理應承擔家中財政重擔的我,天天在家中等不到消息,媽媽鼓勵我考政府 CRE,說做公務員也好,時為三、四月。豈料五月底,媽媽在一頓晚飯後,為弟弟熨返工衣服 (他返兼職賺生活費),期間突然中風。我們扶媽媽坐下,媽媽先是頭暈,後聽到雜音,「你哋唔好嘈啦」,沒多久,她將之前吃下的飯菜嘔出,昏迷不醒。整個過程,我和弟弟見證著,爸爸當然也在旁。媽媽失去知覺的一刻,爸爸哭喊了媽媽的名字,他以往一直稱呼媽媽做「老婆」,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聽他喊媽媽的名字。

媽媽腦中風,心臟還未停,接著幾日,我們到仁濟醫院,基本上是待媽媽心跳停止,簡言之就是等媽媽離開人世。我和弟弟都是二十多歲,感受未必深刻,只知以後都見不到媽媽。可是,爸爸陪伴媽媽多年,他內心的傷痛,應該比我們更大,只是不說出口而已。

一星期後,媽媽離世,從此我家再無清脆的歡笑聲。猶記得一個晚上,我和弟弟在哭泣,全家沒開燈,一片死寂。那時我們怎會想到爸爸十三年後也會步媽媽後塵,在仁濟去世。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從「釣魚嶼」到「釣魚臺」- 琉球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緣起

有北區跨境生於過關時,遭中國大陸海關截查,搜出香港出版的中史教科書後,撕毀其中印有中國地圖的一頁,原因是地圖將「釣魚島」寫成「釣魚臺」,亦無顯示南海「十段線」。

「十段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傑作,大陸最新版的全國地圖在南海標注「十段線」,事在 2023 年 9 月。在此之前,如史家王賡武所講,只有「九段線」,「九段線」最早在十九、二十世紀由日本歷史學者所劃定,1947 年國民政府予以接受,自此成為南中國海的界線。

從歷史源流講,「十段線」是近年產物,未經過時間考驗,亦不排除有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姑且撇開不論。可是,「釣魚島」和「釣魚臺」的字眼分歧,值得深入研究,「釣魚島」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港台地區則傾向稱呼「釣魚臺」。異名同謂,背後會否涉及歷史變遷,這是本文嘗試探討。

沒有「釣魚島」/「釣魚臺」,只有「釣魚嶼」- 明朝的稱呼

查「釣魚島」/「釣魚臺」的早期記載,會發現「釣魚嶼」一名更加常見。

成書於明朝初年的海道針經 (航海導航手冊)《順風相送》,有這麼一段:

……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

謝必震估計,《順風相送》最早的鈔本應該早於明朝初年,「極有可能是元朝時就流傳並應用於航海的福建籍船員手中」(<從中琉歷史文獻看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則「釣魚嶼」一名在元明之際已出現。

明嘉靖十三年 (1534 年),陳侃出使琉球,撰《使琉球錄》,其中提到:

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

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

午後,過釣魚嶼。

依舊使用「釣魚嶼」,未有改變。二十八年後,郭汝霖著《重編使琉球錄》,仍用陳侃的說法,可見嘉靖年間「釣魚嶼」是通行名稱。

再看幾條旁證。

1. 鄭若曾十六世紀編撰《琉球圖說》中<琉球國圖>部分,圖中用「釣魚嶼」字樣。

2. 嘉靖三十五年 (1556 年),鄭舜功奉命赴日本考察後,撰寫《日本一鑒》,書中記載「釣魚嶼,小東 (即台灣) 小嶼也」。

3. 繪於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收錄於《籌海圖編》卷一的<福建沿海山沙圖>,明確標明「釣魚嶼」。

總括而言,直到嘉靖為止,只有「釣魚嶼」,並無「釣魚島」/「釣魚臺」。

「釣魚臺」的稱呼見於清朝文獻

徐葆光撰琉球國史書《中山傳信錄》,引用汪楫《使琉球雜錄》,說:

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冊使夏子陽及本朝汪楫二人。考「夏錄」則云:『……取釣魚嶼……』。「汪錄」則云:『……單卯十更,取釣魚臺……』。

不過,細讀《使琉球雜錄》,書中主要沿用「釣魚嶼」,例如:

酉刻,遂過釣魚嶼,船如凌空而行。

十更船,取釣魚嶼……四更船,取釣魚嶼……

「釣魚臺」反而未見。事實上,《中山傳信錄》有注釋如下:

本錄不載,見「洋舶針簿」內

《洋舶針簿》出自何年,是否由汪楫所寫,不得而知。然而,《使琉球雜錄》並無「釣魚臺」三字,這是非常清楚的。那麼「釣魚臺」三字首出於中國哪部文獻?答曰: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臺海使槎錄》卷二<武備>有以下一段:

山後大洋,北有山名釣魚臺,可泊大船十餘。

黃叔璥生於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較汪楫後起。《臺海使槎錄》始撰於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 6 月,乾隆元年 (1736 年) 刊刻。我們有理由相信,「釣魚臺」三字的出現,是 1722 年前後的事。

適值徐葆光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年) 赴琉球,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年) 回國。未幾撰《中山傳信錄》,當中有「取釣魚臺」,這更見「釣魚臺」三字是 1722 年前後才有人使用。

有趣的是,往後的日子,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書籍,使用「釣魚臺」三字的頻率漸漸增加。

周煌《琉球國志略》(成書於乾隆二十四年,即 1759 年):

福州自東湧開洋,至釣魚臺;北風,用單卯並乙辰針,可達。

至鄭若曾所著「琉球圖」,以針路所取,去國都二、三千里之彭家山、釣魚臺、花瓶嶼……

郭汝霖「使錄」:……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臺……

李鼎元《使琉球記》(成書於嘉慶七年,即 1802 年):

申正,見釣魚臺,三峯離立如筆架,皆石骨。

但望見釣魚臺,即酬神以祭海。

惟雞籠山後不見彭家山而即見釣魚臺,又不可解……且自雞籠嶼至釣魚臺應得十五更,而七更即至,記載有誤。

陳壽祺《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海防>(修於道光九年,即 1829 年):

北有釣魚臺

「釣魚臺」於是逐漸取代「釣魚嶼」,今天香港、台灣地區仍普遍使用,此乃清朝文化的後遺。

「釣魚臺」三字來自琉球

黃叔璥、徐葆光等人為何懂得使用「釣魚臺」?此分明不是中國本土的慣常講法,其必來自外地,自無可疑。

查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提到一部書,

「指南廣義」云:『福州往琉球……用乙卯並單卯針十更,取釣魚臺……』

《指南廣義》由琉球國的儒學學者程順則所著,是一部航海針經,成書於 1708 年。徐葆光到過琉球,又知引述此書,其必在琉球看過這本書,受該書影響。

至於黃叔璥,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在台灣,台灣與日本為近鄰,日本則與琉球淵源甚深,《清史稿・琉球傳》有這麼一段:

琉球國小而貧,逼近日本,惟恃中國為聲援。又貢舟許鬻販各貨,免徵關稅,舉國恃以為生,其貲本多貸諸日本。國中行使皆日本寬永錢;所販各貨,運日本者十常八九。其數數貢中國,非惟恭順,亦其國勢然也。

另外,美國培里和琉球簽訂《琉美修好條約》,整個過程並無和中國商量。培里顯然覺得,琉球實際上就是日本的一部分,琉球受日本控制比受中國的更深,其對日本的依附遠比對中國的要多。在此一背景下,琉球的文化思想與日本全無互動交流,有點不可思議。

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思想家林子平,著有《三國通覽圖說》,其中<琉球國全圖>顯示福建省前往琉球中山南北 2 條海路路線,其南路便標示有「釣魚臺」三字。《三國通覽圖說》成書較後,1785 年刊行,但由此足證日本和琉球在文化思想上是有互動的。

黃叔璥用「釣魚臺」三字,或受徐葆光的書影響,或受日本傳播,要之,「釣魚臺」三字定然來自琉球,特別是程氏的《指南廣義》。從「釣魚嶼」到「釣魚臺」,背後涉及琉球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琉球的外交政策:在中國、日本之間周旋

何以康熙晚年琉球與中國關係特別友好,致使中國受琉球文化影響?且說琉球一直向日本薩摩藩稱臣,卻於 1654 年 (順治十一年) 遣使到清朝請求冊封,順治帝遂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國亦成為清朝藩屬。礙於鄭成功擁有制海權,琉球使臣不敢向清廷朝貢。可是,到了鄭成功逝世 (1662 年,康熙元年),清朝逐漸擁有制海權,康熙帝於是屢次派使者赴琉球進行冊封,兩國交往也因而頻密。至 1683 年 (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成功驅逐鄭氏政權出台灣,琉球與中國往來更緊密,可以想像。

琉球雖與清朝展開朝貢貿易,但誠如周煌觀察:

臣間覽其國所置經書,悉係日本所刻;仍用漢文,旁印鉤挑字母。且有寶歷、永祿、元和、寬永、天和、貞亨、元祿諸名色,又皆日本僭號:則與日本素相往來,明矣。(《琉球國志略卷四上》)

在日本與中國之間周旋,以保住自己,竊以為是琉球外交上的生存之道。而此一外交政策下,自然成就琉球文化對中、日兩國的流通與傳播,「釣魚臺」三字輸入中國、日本便是一顯著例子。

總結

「釣魚島」、「十段線」由中共官方自創,屬後起。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必言「九段線」。至於「釣魚臺」,中國本土文獻初名「釣魚嶼」,康熙時受琉球程順則《指南廣義》影響,始用「釣魚臺」,後逐漸普及。見「釣魚臺」而覺有問題,堅持要用「釣魚島」,彼根本不識歷史,要麼彼用「釣魚嶼」。同理,堅持「十段線」而棄「九段線」,彼對歷史亦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