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凱薩琳大帝的早年經歷

凱薩琳二世是繼彼得大帝之後,另一位俄國重要君主。她是彼得三世之妻。

凱薩琳二世原名蘇菲亞.弗雷德里卡.奧古斯塔.馮.安哈特 - 采爾布斯特 - 多恩堡 (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出生於普魯士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普魯士軍隊中的一位將軍,後被封為公爵,統治安哈特。

1742 年,她的遠房表哥,即後來的彼得三世,被伊莉莎白選為俄國儲君。安哈特公爵特意安排女兒與這位未來俄國皇位繼承人聯姻,有關做法意外地獲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支持。

原來腓特烈二世希望藉俄普聯姻,瓦解俄奧聯盟。1744 年,蘇菲亞抵達莫斯科,獲伊莉莎白熱情招待。蘇菲亞隨即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更因此染上肺炎。6 月,俄羅斯正教會為蘇菲亞施洗,蘇菲亞改信東正教 (之前隨父親信奉路德宗),更名凱薩琳。

1745 年 8 月,凱薩琳和彼得於聖彼得堡成婚。婚姻帶有政治性質,加上家世不對等,令二人婚後生活並不愉快。彼得在婚後五年未曾與凱薩琳同房,不久更包養情婦,凱薩琳則先後和多位男人有染,真可謂各自各精彩!1759 年,凱薩琳誕下孩子,孩子四個月就夭折了。當時彼得不但不相信自己是孩子的生父,而且還詛咒妻子「下地獄去」!兩人關係至此已經破裂。

面對婚姻不幸,凱薩琳除了尋找情夫慰藉,就是待在臥室讀書消遣。她喜歡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作品,還讀通了孟德斯鳩《法意》(The Spirit of the Laws) 一書。

凱薩琳回憶此段經歷時說:「我時常告訴自己,幸福或是悲痛都取決於內心。如果遇見不幸,那就鼓起勇氣去超越。即便眼前都是慘澹,人也可以快樂勇敢。」這可視為她的得著。

1762 年初,伊莉莎白去世,彼得三世繼位。彼得放棄在「七年戰爭」中取得的勝利果實,放過普魯士,令俄軍非常不滿。另外,他介入霍爾斯坦公國與丹麥的什勒斯維希爭端,把自己出身的霍爾斯坦家族的利益置於俄羅斯國家利益之上,引起俄國貴族反感。沒收修道院領地尤其令僧侶階層忍無可忍。

凱薩琳終於在 7 月 (舊曆 6 月) 集結各方反對勢力,於軍隊支持下,發動政變,逮捕彼得三世,強迫他簽署退位詔書。彼得於政變發生後第八日離奇死亡 (一說被人毒死,一說被縊死,一說消化不良而死)。

彼得三世雖然倒台,但凱薩琳仍需防範伊莉沙白敵對派系的復辟,畢竟伊凡六世並未過身。凱薩琳下令,如果有人嘗試營救伊凡六世,就將其處決。伊凡六世 1764 年在一次未成功的營救活動中被殺。

凱薩琳以普魯士媳婦身份,發動政變推翻俄國現任沙皇,自即沙皇之位,此舉無疑等同篡位。為了取得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凱薩琳對外宣稱彼得三世倒行逆施,直斥丈夫是俄國的叛徒、罪犯,解釋發動政變乃迫不得已。她甚至將自己的登基加冕稱作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凱薩琳身上無羅曼諾夫王朝的血統,她必須用事功和能力證明自己接任沙皇是合適的。此一心態,或許令凱薩琳比以前歷屆沙皇更能跟隨彼得大帝的步伐,繼續根據西歐模式對俄國進行現代化改造。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伊莉莎白的外交政策與短命的彼得三世

伊莉莎白登基,旋即解散內閣,恢復最高樞密院。

1741 - 1743 年,俄國與瑞典爆發戰爭。俄國在軍事上取得絕對優勢,迫使瑞典與之簽訂《奧布和約》(Treaty of Abo,又名圖爾庫和約),失去屈米河以東、芬蘭南部大片領土。俄國更藉此獲兩個要塞。

當時俄國的外交方針是:對抗法國、普魯士,積極建立英、奧、俄聯盟,此乃首相阿列克謝.別斯圖熱夫 (又譯貝斯圖佐夫) - 魯明 (Alexey Bestuzhev-Ryumin) 的功勞。儘管費德烈大帝、路易十五暗中派人中傷,伊莉莎白對這位能幹的首相始終給予無限信任,使其政策得以全面落實。

1746 年,俄國加入「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幫助奧地利對抗法國、普魯士。1748 年,《第二亞琛和約》(Treaty of Aachen,又稱《愛克斯.拉夏貝爾和約》Treaty of Aix-la-Chapelle) 簽署,俄羅斯得以在波蘭、土耳其、瑞典發揮影響力,孤立普魯士。

阿列克謝.別斯圖熱夫 - 魯明後來疑煽動伊莉莎白的繼承人與伊莉莎白不和,被伊莉莎白解除一切職務,囚禁家中 (一說是阿列克謝.別斯圖熱夫 - 魯明的競爭對手:舒瓦洛夫家族 Shuvalov family、副相米哈伊爾.沃龍佐夫 Mikhail Vorontsov 和法國公使造謠打擊)。不過,親近奧地利、對抗普魯士的方向大體未變。

1757 年,俄國參加「七年戰爭」,與奧、法結盟,對抗普英陣營。「七年戰爭」雖以普英聯盟徹底勝利告終,俄國儼然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練兵,不少他朝名滿天下的將軍,都是於這場戰爭中成長起來的。

伊莉莎白在「七年戰爭」期間 (1762 年初) 病逝,皇位由彼得三世繼承。彼得三世是伊莉莎白姐姐安娜和德意志貴族所生,本來就是德意志人,不會說俄語。他的立場親近普魯士,可想而知。他跟普魯士簽訂和約,放棄所有勝利果實,令頻臨亡國邊緣的普魯士鬆一口氣,史稱「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彼得三世任內,有不少德政,包括:

政治方面

保障宗教自由,停止對非東正教徒的迫害;

肅清政府內部的貪污腐敗,建立公開訴訟,廢除秘密警察;

教育方面

要求貴族為子女提供教育;

為中下層兒童建立技術學校;

軍事方面

重組軍隊,使之進一步現代化;

解除貴族的強制性兵役,並賦予他們出國旅行的自由;

經濟方面

建立了第一間國家銀行;

阻止貴族壟斷貿易;

鼓勵重商主義,增加糧食出口,禁止入口可能在俄國發現的糖和其他物質。

社會方面

立法懲處地主殺害農奴的行為;

提高農奴的社會地位。

可惜他沒收修道院領地、把軍隊普魯士化、將自己出身的霍爾斯坦家族的利益置於俄國利益之上,引起俄國僧侶、貴族、軍人反感。彼得三世卒之於 1762 年 7 月 (舊曆 6 月) 的政變中被廢黜,不久被毒殺,在位僅 185 日。

彼得三世的妻子,即凱薩琳二世 (Catherine II,又稱凱薩琳大帝)。她發動政變廢黜丈夫,繼而成為俄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女沙皇。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是民國自由主義學者胡適的名言。

學問,相當於知識。從事知識探索,最緊要曉得問問題,特別是能夠對普羅大眾習以為常的觀念、見解提出質疑,成就的知識的價值越高。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以前,歐洲人普遍相信地球中心說。哥白尼未有跟隨流俗,反而透過實驗、觀察質疑地球中心說的合理性,太陽中心說終於出台,地球中心說被取而代之。

另一例子是,康德以前,哲學界時常談論虛無飄渺的形上世界,柏拉圖講理型,教父們講上帝......康德劈頭就問:人類理性究竟能否理解形上實體?人類知識的界限何在?批判哲學的誕生,是西方哲學一大進展,其亦肇始於提問。

待人,即對待別人,跟別人交往、相處。人與人之間,難免有種種誤會、謠言。這些誤會和謠言的累積,往往會動搖一個人對另一人的信心,令其對對方人格有所懷疑。然而,再多誤會、謠言,皆敵不過彼此真誠的交心、如實的了解。人對朋友、親人乃至古人做到真誠的交心、如實的了解,誤會、謠言自然止息,疑慮漸消。

以胡適本人為例。他晚年提出「寬容比自由更重要」,惹起同道殷海光猛烈抨擊,指責他背離自由主義原則。可是,從鼓勵雷震組織政黨打破國民黨一黨獨大、參與連署反對蔣介石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連任總統,胡適怎會不恪守自由主義?是殷誤會了。

順帶一提,胡適有智識主義傾向,故把學問看成知識。按照中國儒家傳統,學問是融入生命,潤澤生命。學問因此是待人接物,不是寡頭的、乾枯的知識探索。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伊莉莎白即位

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是彼得一世與凱薩琳一世的第三女。年幼的伊莉莎白,身體和氣質都很像父親,致使彼得一世十分寵愛她。不過,她僅接受過正規教育,彼得一世並未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到她的學習上。

伊莉莎白精通意大利語、德語和法語,擅長跳舞和騎馬。她還喜歡狩獵、滑冰、園藝等,非常好動。

伊莉莎白的美貌亦是俄國數一數二,遺傳自母親,她擁有「均勻的淺啡色的頭髮,大大的明亮的藍色眼睛,潔白的牙齒和漂亮的嘴唇」(英國大使的形容)。有一次伊莉莎白穿上西班牙的宮廷禮服,令在場的歐洲使者為之傾倒。安娜一世登基,在宴會裡,各國使臣不約而同地指 23 歲的伊莉莎白為赴宴的女貴賓中最美。

彼得一世汲汲於俄羅斯西化,他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嫁入歐洲王室,對伊莉莎白也不例外。1725 年,彼得一世安排女兒嫁給奧伊廷 (Eutin,德意志邦國之一) 王國王子的長子。未婚夫不久去世,伊莉莎白被迫獨守空幃。

伊莉莎白一直未婚,卻和不少男人發生過情感和性愛上的關係。她最後選擇了拉蘇莫夫斯基 (Alexis Razumovsky) 作為終生伴侶。拉蘇莫夫斯基有一把優秀的低音,且個性善良、頭腦簡單、沒有任何個人野心,對國家事務也不感興趣 (即無干政的風險)。

彼得二世初即位,馬西可夫把持朝政。馬西可夫乃凱薩琳一世的情夫,伊莉莎白獲得寬厚及尊榮的對待。馬西可夫失勢,多爾戈魯基家族取而代之,後者不滿前者專橫跋扈,兼對彼得一世的改革路線反感,連帶痛恨伊莉莎白。安娜一世上場,伊莉莎白處境日益艱難,屢受排擠,既被大幅削減俸祿,又被削減封地。伊莉沙白乾脆離開莫斯科,移居聖彼得堡。

伊凡六世繼位,安娜一世的情人兼寵臣比里朗出任攝政,援引大量日耳曼貴族。伊莉沙白與俄軍友善,取得軍方支持。1741 年 12 月,在法國大使策動、俄軍配合下,伊莉沙白透過政變推翻伊凡六世母子,同時肅清宮廷內所有日耳曼勢力。

33 歲的伊莉莎白,政治經驗不足,為了取得合法性,她訴諸宗教,抹黑前兩任沙皇令「俄羅斯人民一直在基督教信仰的敵人面前呻吟,但她已將他們從有辱人格的外國壓迫中解救出來。」

另外,她 1754 年廢除國內關稅,設立貴族銀行和商人銀行,以及組織國際貿易公司。1755 年創建莫斯科大學。1757 年設立藝術院。貫徹彼得一世改革路線。

唯把伏特加酒壟斷權給予貴族、縱容地主任意把犯罪農民流放到西伯利亞,似加深了貴族和農民之間的矛盾。

俄國繼續現代化改革,但關鍵仍操在握有最高權力的沙皇之手。人亡政息的教訓,伊莉沙白看來未有吸收。

農奴制度的缺陷,農奴和地主貴族之間的矛盾,是彼得一世未曾處理的。伊莉沙白只令問題加劇,適時處理則欠奉,對羅曼諾夫王朝帶來不良影響。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不可行的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證並任教。

第一,接觸過跨境學童的人都知道,部份大陸小童比香港小童更頑皮、更喜歡打架,一旦港澳教師工作期間被打受傷,會否受法律及醫療保障?

第二,部份大陸小童的家庭有黨的背景,懲罰他們會否招致惡果?

第三,港澳教師能否如實教授粵語是中原雅言而普通語是外族胡語、蔣介石未有背叛孫中山「聯俄容共」理念等敏感內容?脫口而出要不要付出代價?

教師屬專業人士,受過培訓,算是社會精英,為何要將香港培訓出來的人才送往北國危險之地?就算北國真的不危險,人才向北流失始終不是一件好事,演藝界的歌手藝人向北流失,終致香港樂壇及電視界一潭死水,前車可鑑,何必重蹈覆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又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並鼓勵香港醫生到大灣區醫院工作。

第一,香港醫療人手已經嚴重短缺。如果還把大陸非急重病人移至香港急症室,這不是百上加斤麼?儘管林鄭澄清有關措施只為便利於大陸工作或居住的香港人,需求仍是比現在有所增加吧!需求上升而人手不變,醫療系統仍是會「爆煲」。公民黨郭家麒批評《綱要》沒考慮香港醫療情況是很對的。

第二,醫療人手不足尚要把僅餘的調上去,這完全非理性。除非潛台辭是援引大陸醫護人員來香港執業,否則該鼓勵香港醫生留下。而一旦大陸醫生南下、香港醫生北上,此變相拖垮香港原有的醫療服務質素,殘港以自肥,作為香港醫療服務受益者的我們,沒理由不反對。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大陸人佔用北區醫院急症室,甚至到港島養和醫院排隊打疫苗,從源頭上減人才是刻不容緩,而不是增加人流。

香港的大專院校在大灣區開分校更荒謬。敢問大灣區分校的師資、學位評審制度等是否和香港的相同?如果不同,畢業證書全部劃一,香港大學生不是變相花了更多時間和心力讀一個貶值的學位,大陸學生則可輕易取得香港認可的大學學歷?

僅上述三端,就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尊貴的官員、議員說些什麼?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到內地工作只是給老師提供多一個選擇。」

不好意思,具體細節欠奉,隨時中招出事,叫人玩倫敦金、炒孖展也是給人提供選擇,不過是給人提供自討苦吃的選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政府將與中央探討大灣區實施『港人港稅』。」

民建聯:「倡議在大灣區建港人專用房屋。」

香港政府有平等地位跟中央探討「港人港稅」?中央一定要聽香港建制派的提議?不自量力,真可笑。還有,不是應考慮大部份香港人有無到大灣區工作、居住的意願嗎?為何要捨本逐末?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等於打開了一個潘朵拉的盒子。很不幸,香港人所信賴的官員、議員們,並未嘗試盡力把盒子關上,反而趕緊把盒子開得更大。中港融合的大機器快速運轉著,卻無人按下保險掣煞停它,教人痛心。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安娜一世與伊凡六世

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是伊凡五世的女兒、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 17 歲嫁給庫爾蘭公爵 (Duke of Courland) 弗里德里希.威廉為妻,弗里德里希.威廉新婚不到三個月死去,安娜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統治庫爾蘭公國 (今拉脫維亞境內西部地區)。

年輕少婦,獨守空幃,不免寂寞。安娜一度和顧問彼得.別斯圖熱夫 (Peter Bestuzhev) 傳出緋聞,後來又跟比里朗 (Ernst Johann von Biron,又譯比隆、拜倫) 打得火熱。

彼得二世患天花而死,無子,最高樞密院 (Supreme Privy Council,共有七名成員,包括戈洛夫金公爵,四名多爾戈魯基家族 Dolgorukovs  成員,兩名戈利津家族 Golitsyns 成員,俱為反對彼得一世改革的保守勢力) 考慮到:

(1) 彼得一世兩名女兒代表改革路線;

(2) 彼得一世兩名女兒乃出身卑賤的凱薩琳所生,不如伊凡五世的女兒們有一個貴族出身、貞潔、有多種美德的母親;

(3) 安娜有二十年管理庫爾蘭公國的經驗;

(4) 安娜的大姊剛嫁給梅克倫堡-什未林公爵 (Duke of Mecklenburg-Schwerin) 卡爾.里奧波特 (Karl Leopold),她繼任沙皇,容易導致皇權旁落外人之手。

決定揀選安娜接任沙皇。

繼位前,最高樞密院要求安娜簽署一份協議書 (Conditions)。協議書規定,沒有最高樞密院同意,沙皇無權對外宣戰或媾和,加徵新稅或動用國家收入。沙皇亦無權干涉政府官員的任免升降,無權任命繼承人,不能擁有自己的領地,不能繞過司法審判剝奪貴族們的生命和財產。協議書其實就是限制皇權的憲法。

安娜初時簽字表示同意,但一返抵莫斯科,即發動政變,派兵包圍最高樞密院,並宣佈協議書無效。最高樞密院卒之被解散,保守勢力遭重挫,代之以內閣。她猶如歷任沙皇般,手握絕對權力。


安娜以殘忍、變態聞名。她曾迫逼戈利津王子 (Prince Mikhail Alekseevich Golitsyn) 娶一毫無吸引力的女僕為妻。婚禮於冬天一個非常寒冷的晚上,在一座高 33 英尺、長 80 英尺的冰宮舉行。安娜要求二人在冰床上做愛以保持身體溫暖,幸好宮內一名守衛願意把自己的羊皮大衣拿出以換取女僕的珍珠項鍊,否則二人難逃凍死的厄運。


另外,安娜喜歡狩獵,窗旁總是放有一把步槍,以便在任何時間射擊雀鳥。


安娜還成立秘密刑偵辦公室 (The Secret Office of Investigation),由情人比里朗擔任領導,對莫斯科貴族進行大清洗。流放至西伯利亞者有兩萬多人,被殺的有一千多人,五千多人下落不明。連彼得二世生前玩伴兼好友多爾戈魯基公爵之子伊凡也被殺害,貴族勢力遭肅清。

站在推動俄國現代化的立場,安娜依靠個人的獨斷掃蕩保守勢力、持續給予俄羅斯科學院經濟支持、吸納大量日耳曼貴族入宮從事文化交流,俱有助恢復、壯大現代化,促進知識傳播。當然,有關做法亦令俄國人對她很反感。

1732 年 1 月,安娜恢復聖彼得堡的首都地位。1740 年,她因病去世,沙皇之位由兩個月大的伊凡六世繼承,比里朗任攝政。

安娜之所以選嬰兒伊凡為繼承人,而不是伊凡已經成年的母親,主要是為了確保她的愛人能在她死後仍享有政治權力和影響力。可惜事與願違,伊凡父母乃至大多數貴族都對比里朗專權深感不滿。比里朗終於在一次政變中被迫下台,放逐到西伯利亞。伊凡母親成為新攝政。


1741 年 12 月 6 日清晨,彼得一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發動政變,推翻伊凡六世,自即皇帝位。她宣佈繼承彼得一世的改革路線,廢除內閣,恢復最高樞密院,並驅逐朝中的日耳曼權貴。

在伊莉莎白治下,伊凡六世母子被囚禁。民間有伊凡名字和頭銜的硬幣、公文和出版物,都被有組織地沒收和銷毀。換句話說,伊凡六世遭到除名毀憶的懲罰。

除名毀憶的懲罰,又名記憶上的懲罰,意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某一個人的存在,通常針對叛國者,是一種最嚴重的恥辱。

蘇聯管治時期,秘密警察首腦、「大清洗」主要執行者之一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葉若夫,被打成「德國間諜、托洛斯基陰謀集團成員,謀殺史太林」。其和史太林同行的影像立即從照片上被抹去,猶如他不曾和史太林同行一樣。除名毀憶,竊以為來自沙俄帝國傳統。

1764 年 7 月 5 日,伊凡六世在一次未成功的營救活動中被殺。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別了錚錚鐵骨

中共自由派元老李銳離世,終年 101 歲。他臨終前向家人交代後事安排,包括:不開追悼會、不覆蓋中共黨旗、不進八寶山革命公墓。偏偏中共在八寶山公墓為其舉行告別儀式,李銳遺體被蓋上黨旗。

連「三不」遺願都無法實現,中共有多尊重李銳,可想而知。美其名曰告別,實際是羞辱,做門面工夫,難怪李銳女兒李南央說:「如果他在天有靈的話,他會非常非常難受的,而且會非常憤怒」。

李銳強調不覆蓋黨旗、不進八寶山革命公墓,其實等於跟中共劃清界線。他解釋不覆蓋黨旗的原因:「黨旗沾滿人民腥紅的鮮血」。至於不進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因為「那些躺在八寶山裏的人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

獨立思考、本乎事實說話的知識分子性格,成就他直言極諫,同時亦令他與中共越走越遠,「那面鐮刀、斧頭的黨旗上沒有我的位置」。看在中共眼裡,李銳的做法當然不能被接受,故汲汲於對外貫輸他「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共產黨的正部級幹部」。

李銳 1917 年出生,1937 年入黨,在湖南、延安等地從事青年和新聞工作。前法國總理克利孟梭說:「三十歲以前不相信共產主義,沒有良心;三十歲以後還相信共產主義,沒有大腦!」年少的李銳是有良心的左傾青年。

1958 年,李銳任水利部副部長,兼任毛澤東政治秘書。1959 年廬山會議上,因響應彭德懷,被定為「彭德懷反黨集團成員」,扣上「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帽子,撤銷一切職務,不久更被開除黨籍。「文革」時又因得罪中央政治局常委陳伯達,被關押在秦城監獄,直至鄧小平復出才獲平反。

李銳八十年代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青年幹部局局長、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十三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離職後主管《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的編纂工作。「六四事件」後,他長年呼籲中共改革,實行民主憲政,「唯一憂心天下事,何時憲政大開張」,被視為黨內自由派人物。

中共黨內的自由派,以胡耀邦、趙紫陽最為人熟知。胡耀邦逝世,趙紫陽遭軟禁,自由派已被重挫。自此,自由派只能藉一些文章、雜誌發不平鳴,《炎黃春秋》就是其中一本帶有自由派色彩的政治歷史評論刊物。李銳是《炎黃春秋》撰稿的常客。

2016 年,《炎黃春秋》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接管後宣佈停刊,竊以為是習近平有意打擊自由派勢力。

中共喉舌雜誌《求是》公開習近平去年 8 月部分講話內容:「全面依法治國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要從中國國情及實際出發,不能照搬別國模式,決不能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中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用法治,在對外鬥爭要拿起法律武器,向破壞者及攪局者說不」。此無異於令自由派的夢想幻滅。

李銳躺在病床上仍要大聲疾呼:「我那個時候不曉得他 (指習近平) 文化程度那麽低,你們知道吧?他小學程度……當然那個時候我也沒有甚麽看不起他,因為他是 (習) 仲勛的兒子」,甚至最後不惜和中共決裂,跟習近平肅清自由派、窒礙中國民主化不無關係。

李銳走了,留下許多名言,「毛澤東教育全體中共黨員,認清中國是蔣介石的,因而中國失敗得越慘越好,中國的領土被日本佔領得越多越好」、「對毛澤東繼續造神;對黨史繼續造假」。

新儒家學者徐復觀在<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中批評中國一般知識分子有純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的惡習。李銳是個例外,這也是他不平凡的地方。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什麼一回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爐。這是一篇值得玩味的文字。

以下嘗試抽取文中若干部份,加以評析,從而看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什麼一回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新時代」其實是指習近平主政的時代。習以為自己有別於鄧、江、胡,「新時代」之「新」從此處說。簡單講,「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及其智囊的構想。

後面一句重要,「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有新實踐,即有舊實踐。舊實踐為何?河水不犯井水,特首有最終話事權,如主權移交初期的老董是也。新實踐取代舊的,即是要香港和中共國「成日行埋一齊」(中聯辦王志民語),「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成為中共國的白手套。

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編制本規劃。

「共擔」、「共享」云云說得動聽,實際是以粵港澳大灣區支撐正在下行的中共國經濟發展。大灣區中又特別提到港澳,不排除「南水北調」,透過慫恿港澳人士北上投資置業,吸朘他們的血汗錢,藉此維持中共國經濟免於崩塌。

區位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沿海開放前沿......交通條件便利,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這麼說來,香港地位與廣州、深圳並列,廣州、深圳是市,香港還是特別行政區嗎?

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港澳只有服務業,而珠三角九市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哪個是主角有優勢,哪個是跟班黐金糠,一目了然。彼既要黐金糠,有什麼平等地位、自主、尊嚴可言?

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林鄭不是說香港的創科發展落後於其他周邊國家嗎?習近平要麼「離地」,不清楚香港搞創科的艱難,要麼是「以偏蓋全」,將廣州、深圳在創科方面的領先表現,籠統說成是粵港澳三地在創科方面都有優秀表現,以保全港澳的面子。

問題是,廣州、深圳創科厲害,所謂粵港澳合作,根本是港澳跟廣州、深圳「搵食」 / 廣州、深圳「帶摰」港澳。廣州、深圳當了老大,港澳要仰人鼻息,想理直氣壯?難了!

合作基礎良好。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近年來,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科技教育、休閒旅遊、生態環保、社會服務等領域合作成效顯著,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將港中矛盾、澳中矛盾完全忽視,隻字不提。發展規劃建基於錯誤認知上,矛盾激化是必然的。換句話說,「粵港澳大灣區」的推行,會助長分離意識。

「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大灣區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創新大灣區合作發展體制機制、破解合作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新契機。

供給側改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是偏向供應一邊,有助改善供應質素。可是,有供應,還要有需求。需求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它們的消費能力和意欲,怎可與英美澳紐等國家相比。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好事,但外來投資者要看得出,產生堅定的信心才行。他們始終心存疑慮,不願冒險,任你如何提升,都是徒然。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減退。

此段算是整份綱要寫得最好的一個部份,如實點出現時存在的問題。

但是,如果中共國產能過剩、經濟下行,香港產業空心,澳門資源有限,而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未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不是淪為空言、謊話嗎?「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只怕講就容易,做就艱難。

特別值得注意是「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這是否暗示港澳的社會、法律制度將會與深圳、廣州趨同?令人憂慮。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看似吸引,但前題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機會成功。如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乃一空想,「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其實不會實現。這也是車公簽文「石田為業喜非常,畫餅將來未見香;怎曉田耕耘不得,那知餅食不充腸」的意思。

「一國兩制」,依法辦事。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有機結合說和全面管治權,絕非新鮮,不過舊調重彈。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即是以「兩制」作為「一國」的白手套,更多何志平一類案件會出現。

尊崇「法治」的「法治」,不是西方的 rule of law,而是 rule by law,法管、法制之謂。法律為中共國服務,更多 DQ 立會候選人、更多政治異見者不准入境將會發生。

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依託粵港澳良好合作基礎,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協調協同發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是粵港澳合作的前線。香港將來有什麼地位?恐怕沒有了。

到 2035 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那種浮誇的筆鋒,「吹得就吹」的格調,不禁令人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的「大躍進」。「大躍進」後來失敗,接著就是大飢荒。

分析至此,真相很清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對香港來說,不是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而是糖衣毒藥。

假如它成功,香港人變跟班,永遠不敢頂撞大陸人,香港喪失自由、法治傳統,淪為二三線城市。

假如它失敗,香港人會受中共國經濟崩塌牽累,香港和中共國一同承受經濟發展失敗造成的惡果。換言之,香港再無法置身事外了。

香港未來有沒有希望?讀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筆者只感到無邊的絕望。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皇權旁落與俄國現代化改革夭折

凱撒琳一世死後,彼得二世繼任沙皇。他是亞歷西和夏洛特公主所生。

年幼的彼得二世痛失父母,成為孤兒,祖父彼得一世竟未有給予他良好的撫養和教育。凱撒琳即位,依靠馬西可夫輔政,馬西可夫安排奧斯特曼 (Andrey Osterman) 作為彼得二世的老師,彼得二世因而學習到歷史、地理、數學等知識。不過,整體而言,彼得二世接受的教育仍然淺薄、不足。

彼得二世天性好動,喜歡狩獵和宴客,對科學無甚興趣。他 1727 年登基,當時只有 11 歲,大權旁落至馬西可夫手中。馬西可夫對這位新君的一言一行予以全面控制。根據薩克森大使形容,馬西可夫的專橫傲慢,比彼得一世更甚,彼得二世心懷怨憤。機會終於到來,馬西可夫患病,在帝師奧斯特曼及多爾戈魯基 (Dolgorukov) 公爵支持下,彼得二世逮捕了馬西可夫,指控他叛國、貪污,馬西可夫一家最後被流放西伯利亞,一代權臣垮台。

可是,馬西可夫倒台未有迎來彼得二世親政。彼得二世雖和祖父一樣機智敏捷、頑固任性,卻不想學習如何治國。他甚至從未出現在最高樞密院。彼得二世荒廢朝政,給予多爾戈魯基公爵主宰大局的機會。多爾戈魯基公爵的兒子還誘使彼得二世縱情聲色,沉迷酒精,過揮霍無度的生活,變相助長父親坐大。

彼得二世任內,官員不敢承擔重要決策的責任,波羅的海艦隊被廢棄,農奴制被收緊,俄國呈現一片頹相。當時有外國觀察家說:「整個俄羅斯陷入了嚴重的混亂......沒有人支付任何錢。上帝知道財政將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都盡可能地偷竊。」

1728 年初,彼得二世下詔把皇宮移返莫斯科,未幾在克里姆林宮舉行加冕大典。此舉等於重新確立莫斯科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彼得一世的現代化改革正式夭折。

隨著聖殿、官方機構、貴族陸續搬返莫斯科,彼得一世昔日努力付諸東流。彼得二世為多爾戈魯基公爵勢力所籠罩,後者更迫逼前者娶 18 歲的女兒為妻。

史家尼古拉.科斯托馬洛夫 (Nikolay Kostomarov) 評價彼得二世:「雖然同時代人稱讚他的自然智慧和善良的心,但他們只希望將來有好事發生。彼得二世的行為無法令人寄望他會成為一位優秀的統治者。他討厭學習和思考國家事務。他全神貫注於娛樂活動,並受到別人的影響。」

1729 年 12 月,彼得二世患上天花,不久病死。彼得二世之死,象徵羅曼諾夫家族男系絕嗣,沙皇位置由伊凡五世 (曾與彼得一世共治俄國) 的女兒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接任。

安娜一世寵信德籍情人比里朗 (Ernst Johann von Biron,又譯比隆、拜倫),比里朗橫徵暴斂,人民苦不堪言。 1740 年,安娜一世因腎結石及腎病去世,她的外甥女之子伊凡六世繼位,比里朗任攝政。伊凡六世只有兩個月大,在位約一年,被彼得一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推翻。伊凡六世在 1764 年一次未成功的營救活動中被殺害。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美艷風騷卻目不識丁的凱薩琳一世

彼得一世死後,妻子瑪爾塔被擁立為新沙皇,是為凱薩琳一世 (又稱葉卡捷琳娜一世)。

瑪爾塔出身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個農民家庭。1689 年,瑪爾塔雙親離世,她被送到瑪麗婭堡,由路德會牧師兼教育家約翰.恩斯特.格勒克撫養長大。在格勒克家裡,瑪爾塔是個卑微的僕人,無人教她讀書寫字。換言之,她是個文盲。

瑪爾塔年輕貌美,格勒克母親擔心她會搭上自己兒子,遂把她嫁給一瑞典龍騎兵士,當時瑪爾塔僅 17 歲。俄軍佔據瑪麗婭堡,瑞典軍撤走,瑪爾塔曾在俄軍後方做一些洗衣工作。未幾,她成為魯道夫.費利克斯.鮑爾 (後來當上愛沙尼亞總督) 的情婦,更搭上陸軍元帥舍列梅捷夫。舍列梅捷夫的軍隊返俄,瑪爾塔跟隨入境。

往後的日子,瑪爾塔結識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 亞歷山大.達尼洛維奇.馬西可夫 (馬西可夫又譯緬什科夫)。馬西可夫是彼得一世最好的朋友,經他介紹,彼得一世 1703 年初遇瑪爾塔,次年瑪爾塔成為彼得一世的情婦,並誕下一個兒子。

1705 年,瑪爾塔皈依東正教,改名凱薩琳。兩年後,她和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秘密結婚。

除了美艷,凱薩琳還能夠讓頻頻盛怒的彼得一世冷靜下來。這是她獨有的優點。另外,俄軍被鄂圖曼帝國軍隊重重包圍,凱薩琳竟不惜放棄自己的珠寶,希望藉此賄賂鄂圖曼帝國首相,助俄軍解困。

雖不識字,卻有賢德,彼得一世卒之在 1712 年 2 月 9 日與凱薩琳正式結婚。凱薩琳至此坐上皇后寶座。

1724 年冬天,彼得一世因冒著風寒,親自搶救在尼華河的沉船,結果患了重感冒,一睡不起。彼得一世無子嗣,藉馬西可夫帶頭擁護,凱薩琳 1725 年加冕為俄國沙皇。她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沙皇。

問題出現,凱薩琳目不識丁,如何處理國家大事?舊相識馬西可夫順理成章充當權臣,年屆四旬的女沙皇則以步入虎狼之年的身軀回饋這位恩人。

事實上,凱薩琳也有生理需要,有待男人來滿足,尤其她是那種過去習慣享受歡愉性生活的女人,對性愛多少有要求,有論者指斥其為「淫蕩婦人」,未免太苛刻,就算真的淫蕩,又有何不可呢?

退一步想,一個不識字的鄉村女人要生存、要有榮華富貴,不靠美色靠甚麼?觀乎凱薩琳一生,由當魯道夫.費利克斯.鮑爾的情婦,到搭上舍列梅捷夫、馬西可夫、彼得一世,利用美貌、雙乳、陰道勾引男人不斷往上爬,根本是她一貫作風。當上女沙皇,要處理國事而不知如何是好,困難來了,長期積累的習性令她投向馬西可夫懷抱,其實很正常,有跡可尋。

有謂凱薩琳開啟了俄國色情政治。然而,政治無分色情不色情,只有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是否有利。對人民、國家、民族有利的政治,在上者私生活如何,有多少個情夫情婦,有無和他人通姦,無關宏旨。

可惜馬西可夫貪贓枉法,凱薩琳本人不久更沉迷享樂 (一說放縱色欲過度)。經過幾個月荒唐生活,她病倒了。在馬西可夫操控下,彼得一世的孫子、亞歷西的兒子被指定繼承王位,是為彼得二世。

古代中國,戰國後期的趙姬,風騷淫蕩,喜歡和性器官比一般人大的嫪毐天天胡混,跟凱薩琳不相伯仲。呂不韋估計質子異人他日有機會成為秦王,奇貨可居,把懷有身孕的趙姬送給他為妻。此舉簡直近似馬西可夫貢獻凱薩琳給彼得一世。趙姬有子嬴政,置深謀遠慮的呂不韋於死地。凱薩琳卻只剩下兩個女兒,流放馬西可夫的任務終究由彼得二世來完成。

凱薩琳在位僅兩年,任內按照彼得一世的遺願,建立俄羅斯科學院,並創立最高樞密院,未有令支持現代化改革的大臣們失望。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重看《男兒當入樽》有感

最近 viu ott 購入《男兒當入樽》的粵語配音版。這個版本是當年亞視播放的版本,看起來份外親切,回憶返哂黎。時值《男兒當入樽》動畫化 25 週年,viu ott 的做法特別有意思。

關於這套動畫,談論分析很多,我只想講講當年看的感受。

那時我在讀小學,九十年代中,不知是否社會風氣比較保守,打架總被人認為是不對的。適逢《男兒當入樽》有許多打架場面,媽媽總是覺得它教壞細路,於是有好幾次,她都轉台去了。

《男兒當入樽》的播放時間也很有趣,是在晚上七時播放的。印象中,日本動畫很少在一家大細吃飯時段播放。

重看《男兒當入樽》,我已經由小孩變成三字頭的成人了,越看下去,越有深刻體會。

幾年前,有人說,男人的浪漫就是豆腐火腩飯。森美的解釋最到位,因為豆腐火火腩飯象徵著男人在外的辛勞奔波 (辛勞過後在茶記點叫),而男人辛勞奔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家中的妻子和兒女。真正男人的浪漫是指男人無私為妻兒付出,不計較,無怨言,豆腐火腩飯是個 symbol。

男人無私為妻兒付出,固然是男人的浪漫。不過,這要到了一定年歲方能體會。男人的浪漫究竟還有沒有其他內容?《男兒當入樽》其實有答案。

櫻木花道不懂打籃球,卻為著心上人赤木晴子而堅持下去,沒有放棄。流川楓見不良分子欺凌籃球隊,侮辱籃球,馬上出手。三井壽再恃強凌弱,內心始終敬畏安西教練,想重返籃球隊打籃球,改過自新。赤木剛憲非凡的領導能力和鐵漢柔情......

見義勇為、堅毅不屈、敢於改過,還有很多很多,《男兒當入樽》是一部窮盡男人的浪漫的動畫,真不簡單。

網上有留言指《男兒當入樽》是他學打籃球的啟蒙、主題曲每次聽都令人熱血沸騰,這就是經典的威力了。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安娜與彼得大帝

克里斯蒂娜情傾阿佐利諾樞機,阿佐利諾樞機至少伴她終老。她沒有癡心錯付。同樣是女人,安娜 (Anna Mons) 的命運就不一樣了,愛上人渣,最後弄得鬱鬱而終。

安娜是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的情婦。1691 年,年輕的彼得大帝和安娜邂逅。兄憑妹貴,威廉 (Willem Mons) 得以進入俄國軍隊且參與「波爾塔瓦會戰」。第一任妻子柳多西亞被拋棄後,彼得大帝和安娜的關係日進一日。安娜儼然是彼得大帝半正式伴侶。他們的關係共維持了十二年之久。

1703 年,安娜 31 歲,開始步入中年。她發現愛郎逐漸對自己失去興趣,於是故意和普魯士公使凱澤林 (Keyserling) 調情,希望重燃彼得大帝的愛惜和關注 (一說安娜被凱澤林所描劃的有關婚姻的長遠前景吸引)。豈知凱澤林徵求彼得大帝成全他與安娜時,彼得大帝竟大發雷霆,把安娜及其母親、妹妹、朋友一同軟禁,安娜最後被禁錮至死。

從男性的角度,貪戀美色是天性使然,美色又多見於年輕女子身上。所以,對於年老色衰的女人,漸失迷戀是無可避免的。彼得大帝或許對安娜仍有親人般的關愛著緊,但她已然不能給予他墮入愛河的癡迷熱戀。

對安娜而言,她也很清楚自己到了皮膚鬆弛、臉現斑紋的年紀,本錢已所餘無幾。年輕之時有本錢,可以跟花花公子揮霍一下,無傷大雅,尤其是那花花公子有英俊美貌、健碩身形、全國權力。現在時移勢易,她只求盡快找一個接受到自己變老變醜的伴侶,哪怕嫁給的對象非自己所愛,最緊要是對方願意照顧自己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安娜的心境其實是女性步入中年的典型心境。凱澤林和安娜的關係之所以突飛猛進,主要是他的婚姻願景切中安娜的心事,給安娜一定心丸。奈何彼得大帝未能明瞭,以為安娜這個親人,受別國公使誘惑,背叛自己。安娜一家卒之被軟禁,這是一個愛情的悲劇。

愛一個人,究竟要不要佔有一個人的身體呢?常識好像告訴我們「要」,愛不能完全無親吻、撫摸乃至性交。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甚至認為身體活動的「吻」是「愛」的示現、徵兆。然而,曹孟德「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不是等於愛大喬小喬?彼得大帝軟禁安娜而不許她下嫁,又是否愛?好像不是吧!

愛會令人想佔有,但佔有未必就是愛。有些時候,退開一步,讓她給別人抱,亦是一種愛。愛情悲劇能否避免,有時此番覺悟至關重要。

安娜的遭遇令我想起西漢武帝的陳皇后阿嬌。

阿嬌年輕貌美,深得武帝歡心。武帝更說過「若能娶阿嬌為婦,願為其金屋藏之」,這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阿嬌不久被冊立為皇后。

可是,隨著時日推移,阿嬌年老色衰了。武帝結識絕色美人衛子夫後,對阿嬌日漸冷落。她終於以黃金千兩請司馬相如為自己寫一篇賦 (《長門賦》),冀望武帝看畢此賦後,能跟她舊情復熾。結果眾所周知,阿嬌悲傷地、孤寂地死去。

安娜也好,阿嬌也好,其希望愛郎不會嫌棄自己外貌變老、希望愛郎會一生一世愛惜自己,這份心意可謂跟普天下的女性相同。奈何兩人都遇人不淑,轟轟烈烈去愛,竟換來悲慘收場,未免有點兒可惜!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十七世紀的瑞典「女漢子」國王

女性給人的套版印象是溫柔婉弱、楚楚可憐、無理取鬧。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如十七世紀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克里斯蒂娜是「北方雄師」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國王的女兒。甫出生,小女嬰就被接生的人誤認為男孩子,國王卻十分歡喜:「這女孩一定很聰穎,看她作弄了我們所有人!」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很疼錫女兒,女兒也很敬愛父親。無奈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於呂岑會戰中陣亡,驟然喪父的克里斯蒂娜,為此哭泣了三天,她生平很少流淚,由此可見她與父親感情深厚。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早就指定女兒為王位繼承人。6 歲即位,卻未親政,而是用心向學。她學習劍擊、射術、宗教、哲學、希臘語、拉丁語、法語、意大利語、瑞典歷史等,教授她政治學的奧克森謝納曾讚揚道:「她完全不像女孩子,相反,她天資聰敏,遺傳了父親的智慧。」克里斯蒂娜最為人所知的一件事,是特意安排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到斯德哥爾摩跟她討論哲學。笛卡兒挨不住每天早上 5 時起床工作,加上冰天雪地的環境,終於患上肺炎病逝,克里斯蒂娜對他的死深感內疚。

克里斯蒂娜 18 歲親政,一改過去好戰作風,女王渴望和平。表哥卡爾對她有意,曾與她秘密訂婚。可是,克里斯蒂娜「對婚姻感到無比厭惡」,1649 年 2 月 26 日更公告以後打算不結婚。為了補償,她指定卡爾為王位繼承人。卡爾即後來的卡爾十世。

關於克里斯蒂娜獨身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學者覺得她是同性戀者,愛上女性好友艾芭.斯芭爾 (Ebba Sparre)。事實上,女王年輕時大部份空餘時間的確和艾芭.斯芭爾在一起,還時常稱讚她的美,指其才智與美貌都是驚為天人,會永遠愛著她。

不過,再往後看克里斯蒂娜的人生,「婚姻好得不能與愛情共存」或許才是關鍵,因為令她刻骨銘心的,始終是個男人。

克里斯蒂娜在自傳寫道,她「對女性所說和做的所有事感到無比厭惡」。她每晚只睡三至四小時,主要時間是在學習。她不時忘記梳頭,匆忙換上衣服,穿上方便的男裝鞋子。直至 1652 年 2 月,在一名法國醫生勸告下,她才改變長久以來的刻苦生活,睡眠充足,洗熱水澡,進食健康,好好享受生活。克里斯蒂娜一直喜歡戲劇和芭蕾舞,致使瑞典宮廷成為文化中心。

1654 年 6 月 5 日,克里斯蒂娜因自己的宗教信仰 (羅馬天主教) 跟國教 (新教) 相抵觸,禪位給表哥卡爾。在退位儀式中,她自行把王冠脫下,身穿塔夫綢白袍,猶如天使。克里斯蒂娜旋即換上男性衣服,騎馬越過丹麥,英姿颯颯。她似乎為找對了生活方式而愉快非常。

經羅馬教廷計劃,退了位的克里斯蒂娜展開意大利之旅。她一直仰慕有關文藝復興種種,此行委實大開眼界。她還遇上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德喬.阿佐利諾樞機。

阿佐利諾曾任駐西班牙大使的秘書,並負責教廷與歐洲各宮廷的聯絡。他也是天主教會內的自由思想運動「飛行小隊」的領袖。克里斯蒂娜與阿佐利諾的關係,幾乎包含所有浪漫愛情的成分:

(1) 遭受外力阻撓:二人頻密交往,致使教宗要求減少他探訪她的時間;

(2) 至死不渝的許諾:克里斯蒂娜以法文寫信給阿佐利諾,表示她無意冒犯上帝,也無意要他冒犯上帝,但「這無法阻止我愛你,至死不渝;虔誠使你無法成為我的愛人,那麼我也免除你成為我的侍從,因為我生死皆為你的奴婢。」情感的真摯直白,洋溢紙上。

(3) 無法開花結果:二人終生都是朋友。

深深愛上阿佐利諾,該是克里斯蒂娜終身未婚的真正原因。故此,她不是同性戀者,只是嚐到愛情的真正滋味。

克里斯蒂娜唯一的缺點是揮霍。瑞典沒有兌現繳付生活費的承諾,使她只得靠借貸和他人捐款過活。她未幾花光金錢並厭倦宴會,轉往法國遊歷,獲路易十四款待。路易十四甚至推舉克里斯蒂娜為那不勒斯王國的國王。

克里斯蒂娜在法國殺害了一位背叛自己的騎士統領,後把罪名推往桑蒂尼利 (一意大利貴族) 以活命。她本想拜訪英格蘭,但克倫威爾不鼓勵她到訪,她於是返回羅馬,繼續醉心藝術與科技。往後的日子,她被羅馬人斥之為「野蠻的女人」(因她間接害死桑蒂尼利),風光不再。孤獨地居住在里阿瑞歐宮,室內竟慢慢掛起好友的畫像,包括阿佐利諾、艾芭.斯芭爾、笛卡兒......這位男孩般的女生,歷遍現實的殘酷,竟懷起舊、想起家來。

她曾重返瑞典,不久又離開。1689 年 2 月,62 歲的克里斯蒂娜患有重病,阿佐利諾樞機一直陪伴在旁。4 月 19 日,這位傳奇的瑞典女王撒手人寰。

克里斯蒂娜一生剛強勇敢,堅毅好學,崇尚理性。用今天的流行用語說,她是一名「女漢子」。

不過,這位「女漢子」也有感性的時候,敢愛敢恨,例如:她會為亡父而哭、為愛人而寫綿綿情話、為好友不在身旁而獨自思念......

美艷惹火的女子,其美是短暫的,隨著時日遠去,她就失去吸引力。只有具個性美、智性美的女子,其美是永恆的。當我們細讀克里斯蒂娜的事跡,隱約仍可感受到那份美。

2016 年,德國有一部電影《The Girl King》,正是以克里斯蒂娜的故事為藍本。可惜影片過份強調她和艾芭.斯芭爾的一段情,儼如「皇家出櫃史」,此未免有違歷史真相。其實,按照克里斯蒂娜一生認真拍一部電影,就已經足夠精彩了,不是嗎?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香港再容不下童真

「Lulu 姐姐」蓋世寶離開無線,對我們這群看她主持兒童節目成長的一代,是特別感傷的。

眾所周知,蓋世寶今天的遭遇,是由 2015 年無綫兒童節目大改革開始。《放學 ICU》被《Think Big 天地》取代,連帶資深兒童節目主持亦被連根拔起,當中包括長青樹譚玉瑛。

筆者有兩個疑問。

第一,觀乎坊間反應,《Think Big 天地》有人連聽都未聽過,《放學 ICU》還有個「蔥蔥」為人所認識,改革是否真的有必要?

第二,退一步,就算要改革,保留部份資深兒童節目主持帶領新人,不是更好嗎?全用新面孔未必是一件好事。

根據維基百科,《Think Big 天地》「內容具有四個基礎理念,分別為『正面樂天 (Think Positive)』、『認識科學 (Think Science)』、『啟發創意 (Think Creative)』及『愛護環境 (Think Green)』......有別於過去多年無綫電視兒童節目的製作模式。而有關模式相信是源自於現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部非戲劇製作總監余詠珊,於 1993 年擔任監製的亞洲電視兒童節目《德尊老師》」。

看慣無線兒童節目的人都知道,傳播資訊通識向來非其著重,烏卒卒、大鼻子偵探的騎呢搞笑,日本動畫之掀起熱潮 (筆者還記得《熱血最強》),加上高質的土炮兒歌 (如熊熊兒童合唱團、李家仁陳以誠兩醫生的作品),更為其賣點。動畫沒了,兒歌消失,騎呢搞笑變推廣科學、創意云云。坦白說,各小學已不停推正向思維、科學、創意、環保,用得著電視台去做?站在小朋友的立場,我一天上學累了,補完習,學完興趣班,最希望是看些輕鬆有趣的東西鬆弛一下,又是學校的科學、創意、環保,oh my god,不尋死才怪!

只有不是從小朋友的立場製作兒童節目,兒童節目的內容才會如此。它針對什麼受眾呢?渴望小朋友變精英、變尖子的怪獸家長。這樣一轉,兒童節目實際是協助家長洗孩子腦的工具,是催逼孩子快速成長變大人 (請注意,以前人覺得人細鬼大不是一件好事),早已喪失兒童節目的真精神。

如果改革是小修小補,沒問題。問題是,在錯誤觀念引領下進行大改革,小朋友固然遭殃,一群資深兒童節目主持亦無端承受無妄之災,蓋世寶就是受害者之一。

從事兒童節目主持,本身就和演藝界有很大的距離。以往一種講法,唱歌不成,演戲不好,方會做兒童節目。工作性質使然,主持們當然不會識這個編劇那個監製,更不明白演藝界的潛規則,這是他們的局限性。他們唯一可貴是口才,還有爽直率真的心靈。

作為大台,對待一群服務貴機構那麼久的主持,是不是多少要明白他們的處境、局限,替他們設想?不是,依舊安排你拍劇、計 show 錢。幾廿歲人先出道,加上編劇、監製們早有一批常用的藝人,怎會有機會給你?沒戲拍,人氣低,連帶出 show 少,靠底薪過活,還要減人工。是主持錯嗎?不。是大台不負責任!過橋抽板!

只要留部份主持在新的節目,他們就不用徬徨無助,還可令新的兒童節目傳承舊日優點,偏偏無線有關負責人就是不做,何必如此冷酷無情?

看著蓋世寶訴說減薪金至七千但仍無半句怨言,她為人都算厚道。她又說:「擦鞋,其實我兜口兜面見住人哋點樣擦鞋嘅,我係好欣賞,亦有記住嗰啲說話,袋咗入腦,但當我埋牙嘅時候,呢場戲原來我係做唔到!其實係一場戲嚟!我會用另一個態度,可能同一番對白,但係我嘅態度一定唔係嗰款!」或許,童真是她發展事業的障礙。不過,有趣的是,童真是無價的。

香港現在發展到什麼模樣?兒童節目不再站在兒童的立場製作,兒童節目主持保守童心只剩下七千元薪金,原來不知不覺,香港這個地方已經再容不下童真了......

不要常常說共產黨破壞香港,無線電視負責兒童節目的,大部份是香港人。

蓋世寶今年步入四字頭,十八年的青春,對女孩子來說,很寶貴,一去不返,奈何已耽擱了。據說她還錯過一段良緣.....

希望「Lulu 姐姐」努力,世界那麼大,總有地方可以讓你隨心所欲,盡情展露才能,錯不在你。

黃翠如、洪永城、李佳芯、陸浩明等長做長有,星夢旗下女藝人吳若希、菊梓喬唱盡劇集歌,勁歌變星夢幫派對,而星夢娛樂行政總裁是余詠珊配偶何哲圖。

無線電視變味了,香港也變味了。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殘忍的父親?堅毅的改革家? - 談亞歷西之死

彼得一世與長子亞歷西的關係向來不佳,亞歷西為柳多西亞所生。

彼得一世對柳多西亞的厭惡,令亞歷西從小就鄙視父皇。柳多西亞進入修道院,亞歷西被迫離開母親,接受西式教育。亞歷西成年,彼得一世安排他迎娶夏洛特公主。為了滿足父皇意願 (彼得一世曾去信兒子:「你為什麼不寫信告訴我你對她的看法?」),亞歷西 1711 年 10 月成婚。

亞歷西與新婚妻子相處六個月,便滿口怨言,覺得她麻子臉,身材太瘦。他更堅持分房睡,並在公開場合漠視她。1714 年,亞歷西搭上情婦葉夫羅西尼婭。

1715 年 10 月,夏洛特公主逝世,死前誕下一嬰兒。彼得一世敦促亞歷西積極參與國家各項事務,以便日後繼承王位,豈知亞歷西竟回覆願意把王位繼承權交給自己剛出生的孩子。

彼得一世本來亦不介意亞歷西放棄太子之位,但考慮到不少貴族及大臣支持亞歷西,柳多西亞又在修道院集結了一群反對宗教改革的神職人員,他必須把俄國現代化的阻力減至最小。亞歷西要麼跟從他的腳步走下去,要麼不可再作一方勢力之長。1716 年 8 月,彼得一世最後一次探問亞歷西的意願,亞歷西的選擇是出逃。

彼得一世無所不用其極迫逼亞歷西回國。在父皇承諾不會懲處他兼容許他與葉夫羅西尼婭成婚後,亞歷西返國。亞歷西一返,彼得一世即對他嚴刑拷問,原來彼得一世懷疑兒子陰謀叛亂奪位。亞歷西抵受不住酷刑折磨,加上葉夫羅西尼婭親口證實他有意終止父親展開的戰爭、將俄國舊傳統恢復、把首都遷回莫斯科,亞歷西卒之被判死刑。

死刑還未來得及執行,亞歷西離奇死於獄中,有傳聞指他被人毒殺,以免彼得一世遭後世指罵殺害親兒。

表面看來,這是一宗家庭悲劇,無甚希奇。可是,把它置於俄國現代化改革的大脈絡審視,價值就不一樣了。

中國中古時期,北魏曾統一北方。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為了加強管治、消弭漢人的抗拒,孝文帝毅然從平城遷都洛陽,隨即進行漢化。當時太子拓跋恂不滿父親遷都,嫌河南酷暑,穿回胡服。未幾逃返平城,獲反對漢化和南遷的鮮卑貴族支持。孝文帝出兵平亂,廢拓跋恂為庶人,囚禁於河陽,不久派人將他賜死。

彼得一世把首都由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不是孝文帝遷都的摹本嗎?遷都,除了軍事戰略需要,還有一層象徵意義:希望俄國成為西歐列強之一。他的全方位改革,就是要令俄國脫胎換骨,以博取歐洲各國承認其地位。

奈何俄國有深厚的傳統文化 (斯拉夫文化),貴族們受傳統文化薰陶尤其深刻。當改革徹底打破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甚至衝擊著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心生不滿是難免的。而當不滿者累積兼視某一人為精神領袖時,反對力量便告形成。很不幸,那位被不滿者視為領袖的人是亞歷西。

彼得一世未嘗沒有注意到反對力量,遷都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擺脫傳統勢力對改革的羈絆,此與孝文帝要擺脫鮮卑舊勢力對漢化的羈絆一樣。

可惜反對力量已經壯大,更以王位繼承人亞歷西為護符。彼得一世嚴肅要求亞歷西表態,亞歷西模稜兩可,始終不願出家當僧人,放棄政治影響力。反對力量易摧毀初生的改革苗芽。一旦亞歷西繼位而他不支持改革,改革甚至很大機會夭折。彼得一世不想功虧一簣,特別是從葉夫羅西尼婭口中證實亞歷西有意停止現代化改革,他基本上判定亞歷西不可再留在世上。在彼得一世看來,俄國要貫徹現代化,亞歷西必須死。

重返父親的控制範圍,沒有起兵造反,此亞歷西有別於招跋恂。不過,二人同是因為改革 (代表反對改革的一方) 而死,這是非常清楚的。

彼得一世和孝文帝都不是好父親,卻是意志堅定的改革家。為了改革,不惜犧牲自己的親兒和名聲,稍欠決心者不能有此作為。清末康有為撰《彼得變政記》,稱許彼得一世的改革事功,是很恰當的 (彼得一世和孝文帝手握大權,改革尚且吃力,汲汲於防止反對力量復辟。光緒手中無權,反對力量有慈禧太后撐腰,其焉能成功?)。

然而,改革不是一人的事。改革要持續,必須制度化、常規化。彼得一世憑個人專斷成就俄國現代化,羅曼諾夫王朝後期幾位帝王則極力拉倒車,把俄國變回保守、閉固、封建、傳統的國家。彼得一世的惡夢,終究實現了。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世仇鄂圖曼帝國與情婦安娜

俄國北方的強敵為瑞典,南方的強敵為鄂圖曼帝國。

伊凡四世在位時,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國,並在當地建立了一個新堡壘。鄂圖曼帝國首相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建議國王塞利姆二世,在伏爾加河與頓河之間掘一條運河,支援阿斯特拉罕韃靼人。1569 年夏天,鄂圖曼、韃靼聯軍圍攻阿斯特拉罕,俄軍屢次擊敗他們。兩年後,聯軍撤退,俄國和鄂圖曼帝國 1570 年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第二次俄國和鄂圖曼帝國的軍事衝突發生於 1676 年。鄂圖曼帝國入侵烏克蘭地區 (曾為基輔羅斯的核心地域),俄國聯合烏克蘭人予以抵抗,戰爭持續五年,鄂圖曼帝國未能達到目的,遂於 1681 年和俄國簽訂《巴赫奇薩賴和約》,和約規定:參戰國家彼此停火二十年、以第聶伯河為鄂圖曼帝國和俄國之分界線、鄂圖曼帝國承認俄國在左岸烏克蘭地區的主權等。

俄土戰爭結束才兩年,鄂圖曼帝國 1683 年聯合對哈斯堡王朝不滿的一部分匈牙利貴族,展開對奧地利的戰爭。7 月,鄂圖曼帝國的軍隊圍攻維也納。1684 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結成反鄂圖曼帝國的「神聖同盟」,1686 年,俄國加入「神聖同盟」。

儘管彼得一世 1695 - 1696 年兩次遠征亞速海 (Sea of Azov) 失敗,俄軍 1697 年佔領頓河河口。「神聖同盟」的勝利 (主要是奧地利的功勞) 迫使鄂圖曼帝國簽署《卡爾洛維茨和約》,鄂圖曼帝國第一次向歐洲國家割讓土地。1700 年,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簽訂《伊斯坦堡和約》(即《君士坦丁堡和約》),俄國獲得亞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個出海口 (不過亞速海冬季會大幅冰封)。

「大北方戰爭」爆發,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征俄受挫,尋求鄂圖曼帝國協助。1710 年,鄂圖曼帝國出兵收復頓河河口,與俄國再次發生戰爭。1711 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被鄂圖曼、韃靼聯軍圍困。俄國戰敗,被迫放棄亞速,並需拆毀亞速海沿岸的防禦工事。同年 7 月,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簽訂《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鄂圖曼帝國統治。

彼得一世先後娶過兩位妻子。第一任妻子柳多西亞.盧普金娜非他所愛,乃母親安排迎娶 (柳多西亞是傳統俄國貴族出身,此已為性格西化的彼得一世所不容。加上婚姻的政治性質較重,彼得一世更無愛她的理由)。彼得一世掌權後,日漸厭惡她,她卒之被送進修道院。彼得一世亦搭上荷蘭藉美女安娜 (Anna Mons)。

1691 年,年輕的彼得一世和安娜邂逅。兄憑妹貴,威廉 (Willem Mons) 得以進入俄國軍隊且參與「波爾塔瓦會戰」。柳多西亞被拋棄,彼得一世和安娜的關係卻日進一日,安娜儼然是彼得一世半正式的皇家情婦。他們的關係共維持了十二年之久。

1703 年,安娜 31 歲,開始步入中年。她發現愛郎逐漸對自己失去興趣,於是故意和普魯士公使凱澤林 (Keyserling) 調情,希望重燃彼得一世的愛惜和關注 (一說安娜被凱澤林所描劃的有關婚姻的長遠前景吸引)。豈知凱澤林徵求彼得一世同意他與安娜成婚時,彼得一世竟大發雷霆,把安娜及其母親、妹妹、朋友一同軟禁,安娜最後鬱鬱而終。

從男性的角度,貪戀美色是天性使然,美色又多見於年輕女子身上。所以,對於年老色衰的女人,漸失迷戀是無可避免的。他或許對她仍有親人般的關愛著緊,但已不是當初墮入愛河的癡迷熱戀了。

當然,換轉女性的立場,年輕之時亦是最有本錢之時,稍為跟花花公子揮霍一下,無傷大雅,尤其是那花花公子有英俊美貌、有健碩身形、有全國權力。然而,到了皮膚鬆弛、臉現斑紋的年紀,本錢已所餘無幾,第一下反應是自信驟失,第二下是猜疑愛郎變心,第三下是盡快找一個接受到自己變老變醜的伴侶,嫁給的對象是否自己所愛,無關宏旨,最緊要是對方願意照顧自己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安娜的心境是女性步入中年的典型心境。奈何彼得一世未能明瞭,至凱澤林求婚,他猛然驚覺枕邊親人背叛自己,受別國公使誘惑,於是狠下心腸,把安娜一家軟禁。這是一個愛情的悲劇。

彼得一世究竟還愛不愛安娜?從他再娶瑪爾塔.斯卡烏龍斯卡婭 (為其美色所迷),答案顯而易見。可是,瑪爾塔頭髮的顏色被刻意弄成黑色而非金色,竊以為是彼得一世不想憶起金髮的安娜。果真完全無愛念?又不盡然。

瑪爾塔在彼得一世死後繼任沙皇,是為凱薩琳一世。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遷都聖彼得堡與大北方戰爭

遷都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改革一個重要標誌,象徵俄國嘗試躋身西歐列強的行列。

1703 年 5 月 27 日,彼得一世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以防禦瑞典軍隊進犯。要塞後來擴建為城,「聖彼得」指耶穌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彼得,寓意彼得為新城市的守護聖徒。

聖彼得堡的建築洋溢著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味道,極富西歐特色,跟傳統大相逕庭。它的興建也充滿血淚。且說彼得一世從俄國各地徵召大量農民,以及強迫戰爭中的瑞典戰俘,晝夜不間斷從事城市的建造,捱不住沉重勞役而死者不知凡幾 (補充一點,該地原本是片沼澤,潮濕多蚊,不宜建築。有史家認為聖彼得堡是建築在人骨之上,絕無誇張)!一個示意俄國「西化」的地標,其實是用最不文明、最不人道的高度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帝國模式夾硬打造出來,都算諷刺。

事實上,俄國的「西化」,的確有賴彼得一世堅強的意志、無上的權力而達至。聖彼得堡的建造,不過反映出此一真相。問題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往後的君主利用其堅強的意志、無上的權力向保守斯拉夫傳統的方向走,「西化」能否繼續貫徹下去,頗成問題。這層彼得一世似乎未有留意。

聖彼得堡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工業城市,也是俄國通往歐洲的窗口。彼得一世還在此創建波羅的海艦隊,1712 年正式以此為首都。

彼得一世對內從事改革,對外跟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導致「大北方戰爭」。

瑞典在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領導下,成為北歐霸主。歷經三十年戰爭及第二次北方戰爭,瑞典更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傳至卡爾十二世,雖有軍事才華 (被譽為「十八世紀初的小拿破崙」),但畢竟年少輕狂,缺乏指揮經驗。波羅的海周邊國家遂趁機挑戰瑞典霸權,俄國因而與薩克森、丹麥結為「北方同盟」,向瑞典宣戰。

「大北方戰爭」始於 1700 年。起初,卡爾十二世在里加和霍爾斯坦擊潰薩克森、丹麥的軍隊,彼得大帝亦在納爾瓦戰役遭重挫。然而,自卡爾十二世搶先率領瑞典軍進攻俄國本土,形勢開始逆轉。俄軍採取堅壁清野戰術,瑞典軍長途跋涉,已呈疲態。彼得一世親率精銳截斷瑞典後援補給,卡爾十二世陷入孤立。1709 年 7 月,瑞典殘兵與俄軍決戰,大敗收場,俄軍乘勝追擊,瑞典全軍覆沒,史稱「波爾塔瓦會戰」。經此一役,瑞典再無能力與俄國爭霸。

1714 年,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在「甘古特會戰」大敗瑞典艦隊。1718 年,卡爾十二世入侵挪威 (以補償瑞典在大北方戰爭裡的損失) 期間陣亡。1719 年,波羅的海艦隊在「厄塞爾海戰」和「克琅加姆島海戰」再度大敗瑞典艦隊。兩國卒之於 1721 年簽訂《尼斯塔德條約》。瑞典喪失大片土地,從此在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俄國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812 年拿破崙征俄招致大敗,1941 年希特拉攻打蘇聯招致大敗,他們究竟有沒有聽過卡爾十二世的事跡?黑格爾說得好:「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

2019年2月8日 星期五

彼得大帝的現代化改革

由於俄國要從瑞典手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決定以西歐國家為楷模,進行一場全方位的改革,以增強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

(一) 政治方面

i. 削弱貴族權力

彼得一世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 9 名參政員組成。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範圍。參政院成立後,再有 11 個院次第建立,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每個院由 10 名重要成員組成。遇上重要議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彼得一世又頒佈「官秩表」,詳列文武官員等級。文官方面,從 14 等到 1 等。武官方面,從准尉、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有助打破貴族壟斷高級官職,刺激平民出身的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ii. 地方行政改革

地方行政上,把全國分成 8 個省。各省設總督 1 人 (由沙皇任命),擁有行政和軍事實權。8 至 12 名專業公務員協助總督施政。同時,各省成立參議會,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出。

(二) 經濟方面

i. 開闢財源

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例如:鹽、酒、橡木、焦油。彼得一世復用人頭稅取代家庭稅、向紙製品課徵印花稅,並規定傳統習俗如沐浴、垂釣、養蜂、蓄鬍均須徵稅,以應付龐大戰爭開支。

ii. 扶植工業發展

彼得一世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對國內地下資源,包括:鐵礦、銅礦、銀礦、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採。另外,他把一些國營的手工工場轉為私營,並獎勵 (提供勞力和貸款) 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家投資建立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工業。

為保護年輕的民族工業,彼得一世徵收很高的進口稅。工場場主及其親屬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工場的勞動力。貴族領主擁有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採者,處以死刑。

iii. 促進商業貿易

彼得一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透過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他還大力整治交通,開鑿運河,興建通商港口,以加強國內市場的聯繫,使商業更加蓬勃。

(三) 軍事方面

i. 義務兵役制

1700 年,彼得一世下令廢除射手衛隊,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

ii. 學習西方先進軍事

為了提升軍隊的技術及指揮能力,彼得一世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大利、法國、英國、荷蘭等地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 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 14 名是外國人。

iii. 開辦軍事學校

彼得一世在國內開辦各式各樣的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致力培養軍事人才。

iv. 改革軍隊編制及組織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 年頒佈著名的《軍事法規》,內裡包含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且確定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 年成立「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

v. 建立現代化海軍

1720 - 1722 年,陸續頒佈《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係、海軍官員的權利和義務,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vi. 改善武備

著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四) 文教方面

彼得一世下令興辦各類學校,更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紛紛被翻譯引介至俄國。

(五) 宗教方面

彼得一世將部份東正教會財產及土地收歸國有 (公元 9 世紀左右,東斯拉夫部落開始和東羅馬帝國有了接觸,東正教因而傳入)。1721 年,他取消牧首一職,代之以神聖宗教會議。會議由沙皇任命的多位主教及俗人官員組成,自此,教會完全受國家管轄,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改革後的俄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備之士有晉升之途。工商業發展繁盛,令生產力解放,催生資產階級。軍事上,俄國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 20 餘萬人的現代化常備軍。波羅的海艦隊擁有戰艦 895 艘,水兵 28000 人。俄羅斯沙皇國一躍而為俄國斯帝國。

「大北方戰爭」以俄國稱霸波羅的海告終,是有原因的。

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彼得大帝親政

阿列克謝死,兒子費奧多爾三世繼位。費奧多爾三世年幼,朝政為納雷什金家族所把持。費奧多爾三世二十歲便死去,納雷什金家族支持十歲的彼得一世 (納雷什金是他的舅舅) 為新沙皇。

米羅斯拉夫斯基家族對此感到不滿,蘇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 (阿列克謝的女兒、彼得的異母姐姐,屬米羅斯拉夫斯基家族) 借射手衛隊 (伊凡四世 1545 - 1550 年間創立,裝備著鉤銃,隊員來自工匠與農民) 的力量,發動政變,將納雷什金殺死 (彼得一世親眼目擊整件事發生) ,擁立同母弟伊凡五世為新沙皇,自己任攝政。未幾,全俄羅斯縉紳會議確認伊凡五世為第一沙皇,彼得一世為第二沙皇。

伊凡五世 (低智體弱) 和彼得一世二人共治,朝政實際上卻由蘇菲亞和她的情夫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里津所把持。1686 年,俄國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簽訂永久和平條約。1689 年,俄國與清廷簽訂《尼布楚條約》,都是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里津的功勞。

不過,隨著彼得一世完婚並準備親政,而蘇菲亞決意不打算還政,射手衛隊的首領沙克洛維蒂更建議她稱帝,彼得一世卒之發動政變推翻蘇菲亞。蘇菲亞最後被軟禁在一所修道院中,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里津被流放,沙克洛維蒂被處決。1696 年,伊凡五世病逝,彼得一世成為唯一的沙皇。

早於伊凡四世時,俄國已想奪取不凍港 (ice-free port),把勢力延伸至歐洲。伊凡四世、戈東諾夫、阿列克謝汲汲於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則為了黑海的出海口向克里米亞汗國開戰。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國是鄂圖曼帝國。彼得一世特意派遣使節團前往西歐,以加強俄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聯盟關係,藉此與鄂圖曼帝國抗衡,並增加俄國在黑海地區的影響力。他更故意隱藏自己身份,假扮成使節團之中的一個成員。

從結果上看,「大出使」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法國與鄂圖曼帝國結盟,奧地利也不願得失鄂圖曼帝國。可是,過程中,彼得一世在荷蘭的造船廠花費大量時間與工匠們一起工作,學習到造船的工藝技術,此為俄國日後組建海軍奠下基礎。另外,彼得一世與使節團到訪英國,參觀過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皇家造幣局、皇家學會、牛津大學等,這些新鮮的見聞刺激俄國現代化 (西化) 改革。

1698 年夏,射手衛隊趁彼得一世不在國內,擁立蘇菲亞為沙皇。彼得一世聞訊,提早結束行程返國,且對射手衛隊施以血腥鎮壓。參加叛亂的人遭到嚴厲處罰,全被吊死,屍體示眾,射手衛隊本身亦被解散。蘇菲亞被迫出家,六年後逝世。

內部矛盾消解,彼得一世把目光轉移向外。1700 - 1721 年的「大北方戰爭」,俄國擊敗瑞典,正式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兩年了

初七快到了,轉眼間,我與曉瑩已兩年沒見面。腦海中鮮活生動的畫面慢慢變得模糊,甚至我根本分不清那次聚會究竟是否真實發生過,抑或只是我過份孤寂下的幻想。或許,自離開大學後,她就沒再與我見過面,一直都沒有了......

自去年聖誕起,我按照往常的電話號碼找她,電話筒另一邊始終傳來冰冷的「嘟、嘟、嘟......」。這幾個星期,我上她的個人網站,temporarily unavailable,這是什麼意思?起初我滿心歡喜,她是要放下她的 perfect match 嗎?可是,我想深一層,不禁沮喪,不是的,她是要歷史重演,數年前她就「潛隱」過了,而那幾年正是她和他感情、關係突飛猛進之時。歷史重演,只是進一步告訴我我和她再沒可能了。

想起曉瑩往昔談他男友時眼神的堅定,我心更灰。兩年,可以發生太多事,可以由不願結婚變成說我願意,可以由不願生小孩到試試無妨。說不定,她已是可愛小朋友的母親了。我還想她幹什麼?為何還要念下去?「念瑩」一開始就是個大錯,為何我不肯承認?

家裡的冰箱依然存放著兩年前曉瑩給我的年糕和笑口棗。她曾叫我別浪費食物,試試煎來吃,我沒有聽她的。笑口棗,她送我是希望我開心,我沒多吃,事實上,這些年來,我亦不開心,我的人生本來就是不開心,本來就是咬緊牙關用蠻勁苦撐下去的,這點我在中小學時就有深刻認識了。

在她看來,心意是白花了,我是冥頑不靈。然而,在我看來,我就是始終願意留一位置給她,哪怕年糕已經不能吃、笑口棗都變壞了。

今年的農曆新年,曉瑩究竟過得怎麼樣?是避年去了,還是享受滿滿的家庭氣氛?

我最近飽受嚴重風濕困擾,已再無法逛維園年宵。呼吸的急促、心跳的加快,時刻提醒我生命隨時終結。如父親所言,連累自己倒好,別連累他人。我下半生注定要獨居,愛情的甜蜜只怕永遠不屬於我。

我曾說,唸大學最有意義是認識到曉瑩,曉瑩離開,大學於我再無意義,以後當沒讀過就是。

這段日子我更發現,沒有曉瑩,我人生做任何事都是無意義和價值的。我曾打算擱筆抱頭大睡好了。始終未有擱下,某程度上是天生的蠻勁和後天的慣性使然,我很清楚,此不會長久,有一天,彈簧用力過度而疲乏起來,就維持不下去,也是我離世之時了。

浪費生命,吊掛生命,我也不想,我也想和心愛的人過些歡樂的時光,奈何她不愛我,我被迫浪費、吊掛,這就是命運,就是人生的無奈。

所以,我真的很羨慕那個他,真的很羨慕......

「尖沙咀距離荃灣那麼遠,你怎會前往?坐船,你的膝蓋有問題,一定是幻象。你連坐船都坐不到,怎會去到長洲呢?作故仔罷了。」

或許這才是真實。我眼中確實發生過的事,在其他人眼中不過是虛構,是我癡情過甚,自我幻想,誰知道這些事真實發生過?誰能證明?唉!

初七適逢不久就是情人節,願遠方的她永遠幸福快樂。

混亂時期

1584 年,伊凡四世中風病逝,兒子費奧多爾一世繼位。費奧多爾一世對朝政毫不關心,唯一的嗜好就是到各地的教堂去「敲鐘」,人稱「敲鐘者」。費奧多爾一世無子,晚年體弱多病,神智失常,朝政為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所把持。費奧多爾一世死後,戈東諾夫獲推舉為第三任沙皇。

戈東諾夫韃靼貴族出身,曾侍奉過伊凡四世。他即位後,向北攻打瑞典,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東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向南跟克里米亞汗國交戰,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又大力推進農奴化進程,規定 (1) 一個自由人為他人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即淪為該人的奴僕 (2) 公佈逃亡農奴的追捕期限為五年,致使後期不斷發生農奴起義。

1604 年,俄國的仇敵波蘭,利用伊凡四世的幼子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 8 歲離奇身亡一事,支持偽德米特里一世 (自稱是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 入侵俄國。戈東諾夫逝世,兒子費奧多爾二世以 16 歲之齡繼任沙皇。1605 年 6 月,偽德米特里一世兵臨城下,一些不願效忠費奧多爾二世的貴族叛變,佔領克林姆林宮並逮捕費奧多爾二世。費奧多爾二世及其母親被殺,在位僅五十八天。

偽德米特里一世在「外國勢力」波蘭軍隊支持下進入莫斯科。可是,他原來是天主教徒,與俄人一直信奉的東正教相抵觸。他縱容天主教徒糟蹋東正教教堂,且無力阻止波蘭軍隊在莫斯科的胡作非為,令莫斯科人民心感忿怒。莫斯科人民卒之發動起義推翻偽德米特里一世。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叔伊斯基有份策劃推翻和謀殺了偽德米特里一世,1606 年 5 月 17 日,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叔伊斯基接任沙皇,史稱瓦西里四世。波蘭派軍隊干涉,軍隊攻入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帶回波蘭囚禁。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的祖父是伊凡四世的中央顧問,亦是其皇后的兄長。戈東諾夫在位時,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的父親被強行送進修道院,當了僧侶。波蘭入侵,他始終拒絕合作,遭長期關押。羅曼諾夫家族的背景和言行,贏得貴族們的讚賞,1613 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推舉年僅 16 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建立。

米哈伊爾一世將波蘭軍隊趕出俄國。波蘭 1618 年整軍動員再度包圍莫斯科,始終無法攻下。至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任沙皇,俄國全面收復西部失土。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時期的經濟政策,有兩大主軸:(a) 維護商人利益,振興工業 (b) 加強對農民剝削、搜刮。有關政策導致起義頻生,危害國家統治。

阿列克謝有兩位妻子:瑪麗亞.米羅斯拉夫斯卡婭、娜塔莉.基里爾洛夫娜.納雷什金娜。前者生費奧多爾三世、伊凡五世和蘇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後者是彼得大帝的生母,兄長為權臣納雷什金。

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從基輔羅斯到俄羅斯沙皇國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 (East Slavs)。公元六世紀,東斯拉夫人分佈於第聶伯河中上游,奧卡河、伏爾加河上游,西德維納河一帶。公元七、八世紀,東斯拉夫人在諾夫哥羅德建立政權。由於內部出現權力爭奪,戰爭不休,瓦良格人 (來自北歐的維京人,又稱羅斯人) 首領留里克獲邀擔任大公處理各部落的糾紛。

留里克死,奧列格接任大公。奧列格認為,諾夫哥羅德地勢偏僻,不利發展,覬覦南方的基輔。公元 882 年,他率兵南下,佔領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在弗拉基米爾大帝任內成為強國,奈何未幾陷入大分裂。1240 年,基輔羅斯亡於蒙古遠征軍 (以拔都為首,屬蒙古第二次西征) 之手,金帳汗國 (欽察汗國) 建立。

諾夫哥羅德原為基輔羅斯一部份,十一世紀中葉,諾夫哥羅德逐漸擺脫基輔統治,變為諾夫哥羅德公國。1263 年,諾夫哥羅德大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把莫斯科分給自己最小的兒子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作為領地。從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開始,莫斯科大公國慢慢壯大。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死後,兒子尤里.丹尼洛維奇跟金帳汗國的月即別可汗 (又譯烏茲別克汗) 結成姻親,迎娶大汗的妹妹。在蒙古支持下,他成為諾夫哥羅德大公,得以干涉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事務。

尤里.丹尼洛維奇的繼承人為伊凡一世。因金帳汗國無法維持有效統治,月即別可汗委託伊凡協助管理。伊凡儼如蒙古可汗意志的執行者,莫斯科大公的地位大大提升。1328 年起,伊凡更掌握替金帳汗國收取貢獻和賦稅的權力。他常把部份貢賦據為己有,有「錢袋」之稱。所得財富全用於購買更多的領地上,使莫斯科大公國版圖大幅擴張。蒙古人人數太少,每到一處,皆需要一中介幫助管治,莫斯科大公國正是乘此一機遇崛起。另外,伊凡安排東正教的都主教由基輔遷移至莫斯科,莫斯科自此成為政治、宗教中心。

伊凡三世 1478 年吞併諾夫哥羅德公國。金帳汗國內部分裂,他 1480 年停止對它納貢。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完成統一,兼併了許多土地。至伊凡四世,對政治、軍事等皆進行改革,包括:

(1) 打擊地方貴族割據勢力,建立君主專制政體,實行中央集權;

(2) 完善軍事指揮體系,建立常備軍,整頓地方部隊的勤務,調整邊境的守備與屯紮。

1547 年,莫斯科大公國正式改名俄羅斯沙皇國,伊凡四世加冕為俄羅斯沙皇 (「沙皇」為羅馬帝國「凱撒」的俄語發音)。俄國先後攻滅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 (金帳汗國瓦解後所產生),完成擴張令它成為地區大國。

伊凡四世很有魄力,卻飽受妄想和抑鬱症困擾,常有極端暴力的舉動。

他建立「特轄制度」,將全國土地分成兩部分:北部、西部、中部和南部,氣候較溫和的領域,直接歸沙皇管理,其餘地區歸沙皇的親信 / 貴族們。「特轄制度」施行了七年,導致貴族們的反抗,伊凡四世用大屠殺的方式應付 (共四次)。自此,沙皇得以權傾天下,橫行無忌。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總評德意志及意大利統一

民主、憲政、人權、法治、平等、自由一連串概念,在英國、美國得到實現,傳至法國,大革命更多是催生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拿破崙把勢力延伸至德意志地區及意大利半島,變相把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輸往兩地。

拿破崙固然有把民主、憲政、人權、法治、平等、自由一連串概念輸出。可是,在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籠罩下,民主、憲政等通通被看成手段、工具,失去本身原有的價值和意義。普魯士不是施行君主立憲嗎?憲法容許國王擁有任命大臣部長的權力,可以操縱軍隊與官僚。這樣的憲政已失去制衡君主濫用權力的意義,而純粹為君主服務。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不是經常舉行公投嗎?在軍隊監控下的公投究竟多大程度反映真實民意,值得深思。

德意志地區和意大利半島同樣受拿破崙入侵刺激,引發空前澎湃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汲汲於謀求民族自主。雙方不同的地方是:

(1) 普魯士比較專制 (見俾斯麥「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相對開明 (加富爾曾留學英國,同情自由主義者。伊曼紐二世始終貫徹真正的憲政,並願意和革命黨人如加里波的會晤);

(2) 曾魯士軍事實力強大,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主要依靠靈活的外交手腕爭取盟友。

三場統一戰爭,普魯士給人的感覺是「以力假人」。「力」能夠摶成一德意志帝國,也能夠推動此新生的國家向四圍擴張,惹事生非 (即滋長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一戰的禍源,其實早已暗藏 (用中國歷史做參照,秦統一六國之後,賴以統一之「力」亦有待消散排解。有別於德意志帝國的做法,嬴政把「力」轉向內部用,卒之導致暴政出現,民不聊生)。

比觀之下,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是有先進成分的。一戰意大利始終站到英法一邊,未必完全關乎利益。

意大利統一,有兩條路線在鬥爭:革命共和、君主立憲。雖然歷史沒如果,但假設由馬志尼、加里波的等革命黨人建立共和國,結局不一定理想。

英國保守主義者伯克 (Edmund Burke) 反省法國大革命的教訓,認為:變革必須透過有系統、有條理的改變達至,而非突然爆發的革命。革命憑藉某種理論或學說,試圖改變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健全穩定的體制,將會造成無法預料的災難。1911 年武昌起義,中國一夜之間取消帝制,創建共和,終致軍閥混戰,共和不成共和,此或許證實了伯克的話。

法國大革命在世界歷史上是件大事。不過,它的不良影響遠大於正面貢獻。

大革命期間,對「無套褲漢」(低下層老百姓) 的讚揚,成就日後「無產階級專政」。為了維護革命果實於不墮,不惜殺盡前朝貴族,手段兇殘血腔,變相給「消滅一切階級敵人」的階級鬥爭提供濫觴。結合基督教傳統對上帝的崇拜、嚴密的組織黨團的方式,卒之孕育共產主義與共產黨。

另外,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激發德國人及意大利人的民族主義。其中,德國人的民族主義,藉威廉大帝於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充分展現。法國人視此為奇恥大辱,加上阿爾薩斯 - 洛林 (重要的煤礦、鐵礦區) 被奪,遂立志報仇,終於導致 1919 年《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重罰。重罰未有壓服德國人,反而令希特拉及其納粹主義得以抬頭。納粹主義是法西斯主義,是極端民族主義。追源溯始,法國大革命脫不了關係。

故此,二十世紀兩大逆流 - 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無不與法國大革命有關。

海耶克說:「在低地國家和不列顛,這種新的生活觀 (指民主、自由、人權等) 在一個長時期之內得到充分的發展,並且首次得有機會自由成長,而且變成這些國家的社會與政治生活之基礎。而且,自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以來,這種新的生活觀,又從這些國家以更較充分發展了的形式向西與東擴張,擴張到新大陸,擴張到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區。可是,在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區,時常發生戰亂,並且有強大的政治壓力存在;這使得與英國相似的自由果實不能早早成長。」(《到奴役之路》) 是很有道理的。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意大利王國成立

公元 1859 年 4 月,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在法國支持下,動員軍隊至邊境挑釁奧地利。奧地利向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宣戰,未幾戰敗,喪失倫巴底。正當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打算乘勝追擊,法國竟私底下和奧地利簽訂《維拉富蘭卡停戰協定》。11 月 10 日,《蘇黎世條約》再次確認《維拉富蘭卡停戰協定》有關停戰之條款,奧地利割讓予法國的倫巴底正式轉讓給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

倫巴底脫離奧地利控制的消息,刺激了帕爾馬、摩德那、都斯加尼三個邦國人民的統一訴求。自 8 月起,三國統治者陸續被當地革命黨人驅逐,親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政權次第建立。12 月,三國聯合組成中意大利聯合省,表態希望併入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之內,英國對此表示支持。1860 年 1 月,加富爾重掌權力。他以容許法國取得薩伏伊和尼斯為條件,爭取拿破崙三世同意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吞併聯合省。公民投票終於在三國舉行,投票結果是伊曼紐二世統一三國。

當時,還有三個政權獨立於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之外,分別是:威尼西亞 (受奧地利控制)、教皇國和雙西西里王國。

雙西西里王國爆發反抗暴政的起義,加里波的有意介入事件,支持起義者,乘機奪取西西里島 (加里波的不滿家鄉尼斯被法國吞併,打算借西西里島做跳板,向法國發動反攻)。他率領「千人紅衫志願軍」(Thousand Red Shirts) 於西西里島西岸登陸,9 月全面征服西西里島之餘,更輕易奪取那不勒斯城,控制意大利半島南部。

加里波的意圖在羅馬建國。然而,羅馬是教皇國的首都。加富爾擔心加里波的舉動將引起其他天主教國家不滿,遂要求伊曼紐二世與加里波的會晤。加里波的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他卒之願意退隱,把意大利半島南部轉讓給伊曼紐二世 (加里波的不信任加富爾,因為對方曾容許尼斯被法國吞併。不過,他承認伊曼紐二世的領導地位)。

1861 年 6 月,加富爾逝世,意大利統一運動失去一「大腦」。幸好奧普戰爭 1866 年爆發,意大利王國 (1861 年 3 月 17 日,伊曼紐二世成為意大利的國王,意大利王國成立) 藉著與普魯士結盟,順利取得威尼西亞 (威尼西亞經過公民投票才併入意大利王國。有學者指出,是次公投很可能在軍隊監控下進行。對支持威尼西亞獨立的威尼斯人來說,公投無疑是場阻止威尼西亞獨立的騙局)。

1870 年 7 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召回在羅馬的駐軍,令教皇國失去軍事保護。色當會戰後,法蘭西第二帝國瓦解。意大利王國軍隊包圍羅馬,對城牆炮轟。不久,意軍入城,統一宣告完成。

意大利能夠統一,全賴:

(1) 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 (加富爾) 靈活的外交手腕;

(2) 加里波的無私為國奉獻;

(3) 激進的革命共和主義未成主流,循序漸進的君主立憲始終佔主導位置。

另外,舉行公民投票是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實現意大利統一的常用手段,此有別於普魯士實現德意志統一之全靠軍事武力。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意大利統一運動展開

加富爾出任首相,施行一系列新政:

a. 推動新興工業發展;

b. 展開大部份公路和鐵路的基建工程;

c. 架設全國電報網絡;

d. 改革貨幣、稅務、海關、法制等,以刺激貿易;

e. 與英國等歐洲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

短短八年間,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的貿易量急升兩倍,其亦成為意大利半島工業化的領頭國。

在取得工業化成功後,加富爾把目光放在意大利的政治統一上。他明白單靠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的軍事實力,不足以統一意大利。於是,他開始向外尋找盟友,1855 年出兵介入克里米亞戰爭 (Crimean War),以爭取英法兩國的支持。

俄國向來想將勢力延伸至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適逢鄂圖曼帝國內部瓦解,遂出兵爭奪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權。英法兩國不想俄國取得這些戰略要地,傷害它們在東南歐的既得利益,加富爾猜中英法的憂慮,故站到英法一邊對抗俄國。

克里米亞戰爭以俄國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對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來說,參與是次戰爭最大的得益:取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支持。

克里米亞戰爭後,列強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會中拿破崙三世同情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的處境,並和加富爾私底下有過交談。1858 年 1 月 14 日,一名意大利燒炭黨黨員試圖行刺拿破崙三世失敗,被捕入獄,在獄中,這位燒炭黨黨員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幫助。拿破崙三世年輕時曾加入燒炭黨,經過這件事後,他堅信自己該為意大利的民族前途做些事 (一說想平息意大利內部高漲的革命情緒)。終於在同年夏天,拿破崙三世跟加富爾會面,雙方簽訂密約,約定:

(1) 法國將協助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重新統一意大利北部 (倫巴底、威尼西亞);

(2) 當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遭受奧地利侵犯時,法國派兵支援;

(3) 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把薩伏伊 (Savoy) 和尼斯 (Nice) 割讓給法國。

加富爾獲法國支持,旋即動員軍隊至邊境挑釁奧地利。奧地利 1859 年 4 月 23 日發出最後通牒,命令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停止一切軍事動員,但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未予理會。奧地利卒之在 4 月 29 日向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宣戰。

拿破崙三世遵守諾言出兵協助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奧地利戰敗,撤出倫巴底。

不過,這時拿破崙三世突然改變主意,決定中止戰爭 (既擔心強大的意大利於法國邊境崛起,也害怕和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開戰會惹起國內天主教徒不滿)。《維拉富蘭卡停戰協定》的簽署,一方面要求奧地利把整個倫巴底割讓給法國 (法國再將這些土地轉交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一方面規定法國必須撤軍。

由於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並不知道雙方已簽署停戰協定,加富爾知悉被盟友背叛,深感憤怒,一度辭職以示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