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西方文化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方文化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大光」系列的局限

當今知識界,能斬釘截鐵指出現代化 (西方化) 就是英美化者,寥寥可數,故余杰「大光」系列必為經典。余杰也大量吸收前人識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煉自己的觀點。最明顯如西方文明內部存有英美與歐陸的分裂,這是出自海耶克《到奴役之路》,又清教徒喜歡勞動榮神益人,成就資本主義,此乃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見解。

然而,「大光」系列不是沒有缺點 (或稱局限性)。細緻言之,缺點有三:

I. 過份看重思想對歷史變遷的影響

余杰相信,現代化成功與否,取決於對清教徒觀念秩序的適應與消化程度。

然而,吾人可追問,「對清教徒觀念秩序的適應與消化如何可能?」這裡便涉及一民族能否虛心理性地向外學習、對傳統文化能否放下乃至揚棄、有無外在助緣 (如被英美殖民) 等前提條件。

以中國大陸為例,余杰為華語世界無保守主義論述扼腕,但即使有了,以中國人對「性善論」及道德教化的執迷、對天朝大國的強調、對自身文化極具自信,其能踐行相關論述,脫胎換骨嗎?這是個問題。所以,劉曉波才會說:「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

余英時在《歷史與思想》自序有一段話,發人深省:「現代行為科學的長足進展,使我們瞭解人的思想和行為在某些層面上確然是被決定的……肯定決定論在某些層次上的有效性卻不等於否定思想在歷史上的積極功能……所以思想一方面固然是在決定論的基礎上活動,另一方面則也具有突破決定論的限制的潛能。」

余杰看到清教徒觀念秩序帶動歷史進步的一面,但對各國自身實現清教徒觀念秩序的助緣條件探討不夠,亦未具體指出其淨化、揚棄之路徑,只是浮泛地講自身民情與傳統影響著對清教徒觀念秩序的吸收。

II. 忽略其他關鍵因素

此在分析歐洲不同失敗模式時特別明顯。

以法國為例,其不能如英美平穩轉進,反採用暴力革命的方式,這與波旁王朝的高壓統治不無關係。

又衝擊巴士底獄後,並非馬上走入恐怖統治,有兩件事至為關鍵,一是路易十六口講支持制憲,暗地裡通過密信告訴西班牙國王他的言行全部無效,皆是處於逼迫下的無可奈何,且計劃出逃。另一是歐洲其他專制保守國家出兵鎮壓大革命,新成立的共和國隨時有傾覆之虞,遂要加緊「捉內鬼」,避免有人和外部勢力勾結。前者造成路易十六一家上斷頭台,後者造成恐怖統治。

把法國現代化出現暴力流血,歸因到啟蒙哲學家把理性、暴力革命和人自身當作「新宗教」、「新偶像」,這其實只講到史實的一個方面,卻非全相。

又例如俄國,沙皇體制不是一味暴虐,亞歷山大二世任內,便進行過改革,只可惜一旦改革,群眾就有期望,當期望落空,反應便大,亞歷山大二世卒之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 (人民意志黨) 成員炸死。兒子亞歷山大三世見父親厲行改革,反不得好下場,遂把心一橫,不再改革,堅持斯拉夫傳統,他下令建造的滴血救世主教堂,便是極傳統的建築,背後含有政治表態。

將俄國淪為無神論的共產主義極權國家,歸因到東正教教義未能軟化沙皇暴虐,阻擋共產主義思潮,這只能說是一個方面,事實上,整個轉變非常複雜,最簡單,德國不送列寧回俄國搞革命,赤色政權未必能成立。余杰對史事若干細節未能注意,此乃宏觀論述與思想史研究的局限。

III. 漠視中國文化的理想面及華夏轉型的具體執行

將中國文化歸結為「秦漢秩序」,此是從實然 (即歷史上發生過) 層面看。可是,中國文化還有應然層面,即理想的一面,孔子的仁、孟子的四端之心、荀子的性惡、墨子的兼愛非攻、莊子的逍遙齊物、老子的順其自然,果真一無是處?是該被全盤拋棄、清理的廢物?是待刮的毒素?筆者有所保留。

退一步,就算真的如此,「中國人要成為正常人、健康人、自由人,必須拋棄沉重的傳統,輕裝上陣,方能向著標桿直跑」,具體如何個做法?余杰指出了大方向,卻漠視轉型的具體執行。

美國華裔學者林毓生在七十年代提出「創造性轉化」,有別於新儒家主張「發揚固有文化」、「文化復興」,林氏重視英美價值與中國傳統的連續性而不是全盤斷裂,在連續中要有轉化,在轉化中產生新的東西,他稱之為「辯證的連續」。

林氏多次重申:「簡單說,是把那些這個文化傳統中的符號與價值加以改造,使經過改造的符號與價值轉變成有利於變遷的種子,同時在變遷中繼續保持文化認同。」簡言之,名仍是中國舊有的,內涵卻完全改為英美的。以「神」字為例,現代的「神」字是指新教的上帝。又如「仁」字,現代的「仁」字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愛護尊重,相當於博愛 (fraternity)。又如「禮」字,現代的「禮」字相當於外在的民主法制,其背後的人性基礎即為「性惡」,「性惡」相當於「原罪」觀。

通過「創造性轉化」,中國舊有思想觀念將發生根本的質的改變,「全盤拋棄」云云自不必說,對中國先賢留下的亦有所更新及交待。

林毓生的見解,與英美注重歷史沿革的保守主義傳統,可謂一脈相承。這也是一代一代中國人力所能及,而不易流於偏激。余杰的看法辛辣有餘,卻欠平正溫和。

總而言之,余杰「大光」系列見解精闢獨到,世所罕見。正所謂「瑕不掩瑜」,余杰表示,寫此系列時,「左派的觀念秩序讓歐洲的精神傳統千瘡百孔。大量伊斯蘭移民和非基督教文化的移民的湧入更讓歐洲的基督教根基搖搖欲墜」,「美國是清教徒觀念秩序最強大的國家,儘管也面臨左派思想的腐蝕」,「大光」系列之出世,真可謂應運而生,呼應時代訴求,「這本書原有的單一的初衷 – 為中國尋求清教徒的觀念秩序,變成了雙重初衷 – 首要的目標是幫助美國捍衛賴以立國的清教徒的觀念秩序」,由此也見余杰治學具有極強的經世致用面向、入世關懷,非固守書齋。

余杰「大光」系列要旨撮述

余杰出版「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系列,內有三卷新書,分別是:《清教秩序五百年》、《歐洲的歧路》、《華夏轉型兩百年》。有別於一般史著,余杰不只描述歷史的「然」,更要探究其背後的「所以然」,他把現代化與清教徒觀念秩序的適應連上關係,此乃思想史的進路,以思想解釋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變遷,是本系列一大特色。

余杰先界定清楚「觀念秩序」:「觀念秩序 (Ethos) 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使用的政治學概念,意指一個社區、國家的信仰傳統與公共精神,也就是一般常民所依循的社會倫理規範,而非高深的哲學思想或理論;現代的美國詩人及思想家艾略特 (T. S. Eliot) 更進一步指出,『人民的觀念秩序,決定了從政者的行為好壞』。」

何謂清教徒的觀念秩序?包括三個層面:

(1) 注重歷史傳統,並相信「人乃全然敗壞的罪人」,由此衍生出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以及權力必須分割和制衡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推動了三權分立、政教分離的憲政國家政體,產生共和制和聯邦制的現代政治模式。

(2) 清教徒強調人皆有其從上帝而來的呼召 (天職),故而勞動榮神益人,由此建立榮耀上帝的工作倫理,產生科學研究的動力和資本主義精神。

(3)「拿伯的葡萄園誰也不能奪去」,基督教文明率先確立私有產權觀念,故而人的自由、尊嚴及財產權不可被任何人間的統治者輕視乃至剝奪,神聖的契約觀念、近代人權與財產權的法律規範由此確立,奠定了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

余杰認為,清教徒的觀念秩序始於宗教改革中所誕生的喀爾文神學,故此,「真正的歷史大分流,始於宗教改革運動」,他又說:「清教徒的觀念秩序,是文明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更是今天世界秩序的基礎」、「清教徒的觀念秩序,是推動歷史進步、社會轉型、邁向現代世界的關鍵」、「清教徒基於宗教文化所形成的各種社會與政治規範,不僅推動了自身的社會轉型、民強國富,更推動了西方乃至於世界歷史的『現代化』發展」。

近代歐洲史中,擁抱清教徒的觀念秩序之後實現民強國富的「選國」有四:日內瓦 (十六世紀)、尼德蘭 (即荷蘭,十七世紀)、英國 (即大英帝國,十八、十九世紀) 和美國 (二十世紀至今)。

其中,英、美兩國更形成以「盎格魯圈」指稱的英美文明。推崇市場經濟、憲政民主、法治以及新教倫理,被視為盎格魯 – 薩克遜模式的普遍特徵。歷史證明一個現代國家想要繁榮發展、人類想要自由生活,最好是採用此模式。相比其他模式,這種模式更適合現代世界,堪稱全球最成功的體系。英美兩國因而可以相繼主導世界進程長達三、四百年之久。

屬於「英語民族」的核心國家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它們代表著自由世界。

與清教徒的觀念秩序背道而馳,有幾種歐洲近代化的「歧途」,分別是:

i. 拉丁路徑

由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為社會主流宗教,並在二十世紀淪為專制獨裁國家的意大利、西班牙與葡萄牙,以及作為西、葡殖民地的中南美諸國。

羅馬天主教強化了常備軍和專制權力的觀念,教廷甚至與極權政府親密合作,支持官方鎮壓民眾。

ii. 法國路徑

基於法國大革命的世俗主義、啟蒙主義、理性主義原則,所成立的法蘭西革命政權與拿破崙主義,將理性、暴力革命和人自身當作「新宗教」、「新偶像」。

革命者成功推翻舊制度,卻未能建立持久的新政體,甚至連理論上的新體制也並未確立,跟英國自由傳統著重連續性、法律及平衡相違。

他們還留下斷頭台、恐怖統治、現代化警察國家的精妙制度,並發明了「大規模戰爭」的概念,通過動員全民參與、大規模集中經濟與官僚資源,以達至軍事上的勝利。

iii. 德國路徑

馬丁路德神學有致命缺陷,如強調對國家政權絕對順服、聖俗二分的「兩國國度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使德國的宗教改革比起日內瓦、尼德蘭和英國來,乃是半截子的宗教改革,夾雜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色彩。

德國精神又傾向集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崇尚枯燥、單調無味的軍隊和森林。雖地處歐洲心臟地帶,但不完全認同西歐價值觀。在觀念上更接近東方,包括俄國和中國。這種態度終導致納粹主義出現,引發大災難及二次大戰。

希特拉曾在一次演講中狂妄地聲稱:「衰敗的盎格魯 – 撒克遜自由主義必將壽終正寢。」

iv. 俄羅斯路徑

試圖脫離傳統東正教威權社會,最終爆發俄國大革命,信奉馬列主義的布爾什維克奪權成功,使俄國淪為無神論的共產主義極權國家。

東正教與斯拉夫民族結合,致使空洞高韜的「愛鄰舍,也愛仇敵」的教導,並未軟化沙皇體制的暴虐,更無法抵禦風捲殘雲般的共產主義思潮和革命。

v. 日本路徑

雖於明治維新後迅速「脫亞入歐」成功,但最終陷入狂熱的軍國主義。

否定其他文明 (主要是基督教文明) 的普遍主義主張,強調集體主義精神的獨特性,追求純粹的日本精神,唯一看重是實際的 (即權力或經濟的) 利益。

太平洋戰爭的慘敗,讓日本獲得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契機。戰後,日本憲法和民主制度都是美國強加的。日本現行的《戰後憲法》為美國將軍麥克阿瑟制定。

日本雖從美國和西方移植來憲法、民主制度和科學技術,卻拒絕西方現代文明的根基 – 基督教文明及清教徒觀念秩序。這影響其外交政策:日本對中國等亞洲鄰國的人權和民主化不聞不問,無意充當亞洲民主化的倡導者和領頭羊。

余杰強調,這幾種現代化模式都是失敗的,遭遇重挫的,「背離宗教改革,走上歷史歧路的歐陸,最終陷入政治極權與精神解構的危機」,「這些地區或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均流於形式,而缺乏清教徒精神對心靈內在秩序的追求,容易被極端思想 (即無神論、唯物主義、虛無主義) 腐蝕,且最終都歷經了獨裁專制的悲慘命運」。

「西方文明內部的分裂,是英美與歐陸的分裂,是新教與天主教的分裂,也是基督教與無神論的分裂」,英美與歐陸的分歧主要表現為:

a. 英美信人權是上帝賦予,歐陸信人權是人自己賦予。

b. 英美信價值來源是上帝,歐陸信價值來源是人的理性。

c. 英美以宗教作為自由和道德、共和政府的先決條件,歐陸的自由、道德、共和政府是寡頭的。

d. 英美信奉個人主義,自由先於平等,歐陸信奉集體主義,平等先於自由。

近代以來,盎格魯 – 薩克遜模式通過不同途徑進入若干非英語國家,如印度、韓國、新加坡、台灣……這些國家或多或少採納清教徒的觀念秩序,至少達到「盎格魯圈」的基本標準,即有一套和平移交政府權力的機制,一個獨立於統治者意志的法律體系,以及一系列保護個人自由的財產權觀念。

其他在「盎格魯圈」以外的國家,如亞、非洲的伊斯蘭世界、亞洲的儒家與佛教國家等,即以不同方式實現經濟騰飛,卻離全盤性的現代文明十分遙遠。

「中國如何實現現代化?」是一個老問題。余杰先指出,今天所謂「中華文化」,肇始於二千餘年前的秦漢之際,秦始皇兼併六國後建立的皇帝獨裁制度,並由漢王朝承接,開啟了天下一統的「秦漢秩序」。「秦漢秩序」由五個要素組成:

A. 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

B. 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

C. 鹽鐵國營的國家經濟;

D. 小農為主體的農業文化;

E. 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模式。

在大一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發展為農業內陸文明,人民普遍缺乏冒險性格與精神自主性。

進入近代,中國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不得不「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偏偏中國在「尋求富強」的道路上,總是找錯老師和教材:以日為師、為德為師、以法為師、以俄為師,偏偏就是不以英美為師!

余杰認為,中國自生的民情與國民性,與日、德、法、俄都能契合,產生磁鐵效應中「同性相吸」的反應,偏與英美保守主義的觀念秩序最相異,出現磁鐵效應中「異極相斥」的反應,中國因而在歷史轉折與英美模式擦肩而過。

歐洲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利瑪竇、馬禮遜等傳教士相繼來華,成功傳播許多新知如數學、天文學,以及實用的科學技術,也推動廢除纏足與抽鴉片等社會陋習。奈何西方的進步主義、社會主義等左翼思潮已滲入社會和教會每個角落,傳教士所傳又不是全備的福音,中國人因而不知清教徒觀念秩序的真諦。

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等,雖號稱中國基督徒名人,但大都是偽善者,其政治實踐與基督教的觀念秩序南轅北轍。在中國建立的有基督教背景的各類機構,如燕京大學等,也未能改變中國,反被中國改變。

尤有進者,從晚清到民國,中國先後出現三次反基督教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和非基督教運動,它們為共產極權主義氾濫中國做好鋪墊。比觀之下,竟無一基督徒知識分子可以拿出完整、系統、論述嚴密且能說服民心的觀念秩序來,跟共產主義相抗衡。

近代中國錯失宗教改革,現代化屢遭挫折,最終淪落為無神論的共產極權國家。中國社會的轉型關鍵,在於清教徒觀念秩序的引入。華語世界僅劉曉波、劉軍寧、何清漣、王怡、劉仲敬、蘇小和、沈陽等對保守主義形成了具有一定的中國處境化的、完整性的和產生公共影響力的論述。清教徒的觀念秩序在中國浮出水面,中國謙卑地以英美傳統為師,實「路漫漫其修遠兮」。

余杰提到唐德剛的「歷史三峽論」,說:「引入清教徒的觀念秩序,讓基督新教在中國成為在美國已然形成的『公民宗教』。在此基礎上,建立自由市場經濟、憲政體制、人權保障、個人主義的公民意識,進而去大一統、中央集權而創立鬆散的聯邦或邦聯,最終融入盎格魯圈、融入英美文明,在國際關係層面上成為與日本和印度一樣的、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親密盟友,這才是中國的重生之路。如此,中土方能安然『出三峽』」,較唐氏的見解進一步。

「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系列的撰寫,其中一個目的,正是要為中國尋求清教徒的觀念秩序。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寫作緣起

我從來無意對西方文化作一系統的論述。《西方文化概論》之所以寫成,也有一段因緣。

且說去年 (2018 年) 八月,我身心俱疲。

自曉瑩 (我唸大學時的同系女同學,我心儀之對象) 2017 年 9 月 2 日跟我絕交後,我的情感生活得不到安頓,繼而是整個價值世界的倒塌,我覺得做什麼事都無意義、無價值。

儘管我如常上班、寫《中國近古簡史》及《香港史概述》,此無疑是一種生命的吊掛。我很辛苦,喘不過氣。《中國近古簡史》及《香港史概述》都是需要閱讀大量史料才能寫好,這對病中的我尤其構成負擔。加上述他人的成果多而發自己的議論少,在力不從心下,我懷疑自己要不要繼續寫下去。

八月二十日是一個關鍵。當晚,我吃下麥當勞餐後,竟徹夜不能眠。我過往從未經歷過如斯困境。二十一日早上我需要替工作的學校到觀塘招攬學生,我不能不睡覺,我已經很累。可是,我始終睡不著。什麼息念、數綿羊之類,全然無效。我恐懼,恐懼潛伏已久的高血壓是造成我失眠的真兇。

翌日,我拖著疲乏的身軀前往觀塘一商場。我不禁自問:我的生命是否快到盡頭了?如果是,我該做些什麼呢?我該繼續為學校賣命嗎?不該吧!我又該繼續寫《中國近古簡史》及《香港史概述》嗎?但我已沒太多時間和心力可浪費。我又不能見曉瑩......

直到最後,我想到,有沒有一些東西,我不寫我是會後悔的。如果要在世上留下最後一部著作,我該留下些什麼?就在這時,我想起幾年前寫的一部大綱,題為《中西文化概論》。

《中西文化概論》是我在 2011 - 2012 年左右動筆起草 (那時距離大學畢業僅數年),總共八頁。因方便誦覽,全用點列式,內容始於古希臘,至二戰結束,還有一小部份談中國哲學流變,屬未完稿。我一直認為此稿是我歷來學習的一點心得,我很想把它整理好,使它變得更完整。奈何人有惰性,文句之間亦不見通順流暢,改寫費時,結果此稿遲遲未獲得它應有的待遇。

八月二十一日早上我覺悟後,下午我馬上回家整理第一篇,這是我撰寫《西方文化概論》的開始。

最初的時候,我仍想做中西比較,故採用舊題《中西文化概論》,但寫至一半,發覺西方部份尾大不掉,遂乾脆集中講西方,改成《西方文化概論》。

我本來想用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作分析框架。可是,越往後寫,越偏重來龍去脈的歷史式的交代,以及思想觀念與現實的互動,這在進入現代後特別明顯。我唯有安慰自己,此乃資料本身的理路脈絡使然,我是「寫在文化與歷史之間」。

有別於寫《中國近古簡史》及《香港史概述》,寫《西方文化概論》帶給我很多樂趣。

當我寫基督教時,我想起中學時唸聖經科的日子。當我談《原富論》,我憶起高中苦讀經濟。至法蘭克福學派及一戰「slide into the Great War」,我想起唸劉國英教授的「應用哲學」和張學明教授的「西方歷史傳統與變革」。

時光飛逝,人去樓空,就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學問知識在我心徘徊,好讓我去回憶。既是快樂,也是失落。

我亦發現了許多過往不曉得的道理。

我向來是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同情的。法國大革命的激昂澎湃,我深感震撼。資本主義,我鄙視其自私和貪婪。保守主義,我痛恨其窒礙改變,助長專制。

然而,經過一番考查,我發現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才是人類合理的經濟活動方式。保守主義從不反對變革,它只反對激進的、一蹴而就的血腥的革命。法國大革命是動物性權力欲的大混合,馬克思主義是其衍生物,大革命影響所及,足以阻礙俄國現代化,造成中國全面赤化,甚至催生兩次毀滅性大戰。

我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精英政治、漸進改良等益信不疑,擺脫舊日思想窠臼,是寫《西方文化概論》最大的得著。

歷經大半年,我仍思念著曉瑩。坦白說,部份篇章下筆時,我常因內心創痛,抱頭大睡。《西方文化概論》某程度上是我面對殘酷現實的奮鬥紀錄。

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將來有機會我還是想寫一寫。讀者讀畢全篇,再讀我關於中國古代、近現代史的論述,該對中西雙方有一平情的了解,也知五四「全盤西化」的「西」當指西歐英、美諸國,而非俄、德等國。

唐君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是兩部我參考得最多的書,兩書頗多創見,值得閱讀。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困境與出路

(一)

自由主義學者海耶克 (F. A. Hayek) 撰寫《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正值二戰將近結束,在第一章<放棄了的道路>,他語重深長作出提醒:

「當我們把全副精力用於獲致戰爭勝利時,我們有時不易記得,即使在戰前,我們現在藉作戰來保衛的許多價值標準,在英國已經遭受威脅,在別處已經遭受破壞。雖然,代表著不同理想的國家是各自為其生存而戰,可是我們不能忘記這一爭鬥是起於觀念的衝突。這一觀念的衝突,在不久以前,是孕含在共同的歐洲文明裡的;並且,由於極權制度之創立而登峰造極的許多趨勢,並不限於目前陷入極權制度之下的國度中才有。雖然,我們現在首要的任務是贏得戰爭,可是贏得戰爭的目標僅僅是為得到另外的機會來解決這些基本問題,並且覓致一種方法來趨避那威脅相似的文明之命運。」

二戰結束了,「鐵幕」(Iron Curtain) 隨即拉開,英國首相邱吉爾說: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 - 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已受到莫斯科日益加強的控制。」

「鐵幕」以西是自由世界,崇尚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以美國為首。「鐵幕」以東是共產世界,崇尚一黨專政、一人獨裁、計劃經濟、人只是國家生產的螺絲釘,以蘇聯為首。「觀念的衝突」彷彿並未消除,而是用另一種形式繼續著。

1990 年,東西德統一。1991 年,蘇聯解體。共產陣營看似已土崩瓦解。

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89 年春夏之交用鎮壓手段對付民運人士,避過民主化浪潮。步入九十年代,儘管經濟上逐漸改行市場經濟,政治上仍然堅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近年,更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主義大旗,掛馬列的羊頭,賣納粹法西斯的狗肉。美國與之抗衡,展開中美貿易戰,此仍是上世紀「觀念的衝突」之延續。

(二)

實現民主自由乃近現代西歐演進一大主軸。1750 年工業革命後,不少人因掌握生產工具及工人而置富,稱為「資本家」,又稱「中產階級」。他們對君主專制的國家有經濟上的支持,需要交稅,現存制度卻不保證他們在政策制訂上有話語權。他們因而要求成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政黨、推選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議士,出現爭取落實代議民主制的訴求。

爭取落實代議民主制,等於要分享專制君主的絕對權力,專制君主當然要極力反對。開明如英、美,都經歷過戰爭才可成就憲政。封閉、保守如法國、奧地利、普魯士、俄國,人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往往演變成暴力革命與血腥鎮壓的拉鋸。

尤其甚者,他國出兵協助鎮壓,對民主自由的追求瞬間滑入對民族獨立自主的嚮往。這種對民族獨立自主的嚮往,始於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經拿破崙戰爭幅射至四圍如德國、意大利、俄國、比利時、巴爾幹。

民族國家次第建立,在資源有限和弱肉強食的氛圍下,彼此必然會出現競爭、矛盾、衝突,衍生極端民族情緒、軍事結盟制度、爭奪海外殖民地等。

即使落實代議民主制,「資本家」/「中產階級」利益獲保障,此只令他們進一步剝削工人,並幫助他們實現海外擴張。換句話說,代議民主制不過造就「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以及成為促進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工具。

一戰爆發,很大程度是「實現民主自由」、「實現民族獨立自主」導致,而「實現民主自由」恰好源於資本主義的蓬勃和工業革命。

二戰結束後,陸續有學者對兩次大戰的成因作根本的反省。其中,「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的見解最深刻。

賀爾克海姆 (Max Horkheimer)、亞登諾 (Theodor Adorno) 認為,資本主義蓬勃和工業革命源自啟蒙理性。啟蒙理性有下列特色:

(1) 以征服、支配自然為出發點;

(2) 以科學知識萬能、技術理性 (工具理性) 至上為特徵;

(3) 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核心;

(4) 以社會歷史進步為目標。

從一方面看,啟蒙理性成就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可是,從另一方面看,它導致技術理性 (工具理性) 的霸權,人文理性遭到貶抑。當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身之間只剩下赤裸裸的支配被支配、利用被利用的關係,社會實際上是徹底的異化。工具理性過度膨脹的結果,就是毀滅自然、毀滅人類、毀滅自己。啟蒙理性以非理性告終,具體表現就是兩次世界大戰。

「法蘭克福學派」畢竟曲高和寡,隨著各國領袖爭相研發大殺傷力武器,唯有採取一些防制性措施 (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以避免科學科技被濫用造成惡果,如要求解除核武等。

(三)

以往耶穌基督也好,真主阿拉也好,都教人博愛,跟私欲作鬥爭。偏偏兩次大戰反映出來的人性,全是為求一民族、一國家乃至一己之利益,不惜置他人生死於不顧,任由冷冰冰的理智去思慮計量、爭強好勝的獸性去盲目衝動。此斷非耶穌所許可,也非阿拉所許可也。

「上帝已死,一切都被允許」(尼采語,「上帝」可泛指一切傳統道德宗教人文價值),這令知識分子的心靈極為失落,主張「堅持奮鬥,對抗人生的荒謬」(卡繆語) 的存在主義因此成為二戰後的顯學。

但是,人生應該有奮鬥的目標、方向,它不能永遠停留在無目的、血氣的、自然氣質的掙扎。部份學者提出復興基督教、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 (如社群主義大師麥金泰爾 Alasdair MacIntyre 在《德性之後》After Virtue 所講)、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甚至引入中國儒學 (如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所說),「新人文精神」之重建、「新人文主義」之重提,未嘗不是西方文化斷港絕潢的一條出路。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二次大戰

跟 1815 年維也納會議不同,1919 年的巴黎和會並不能有效維持歐洲的長期和平與穩定。意大利得不到阜姆等地,憤而離場。「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 成立,美國卻不擔任主導角色,維和部隊亦欠奉,徒靠外交施壓迫逼虎狼國家收手,軟弱無力。《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 的苛刻條款,尤其令德國人深感被羞辱,汲汲於東山再起。

歷經大規模戰事,英、法已元氣大傷。1929 年的華爾街股災 (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對兩國更是一重挫。它們加緊要求德國償還賠款,德國經濟頻臨崩潰。人民生活無以為生,一部份投向共產主義的懷抱,一部份則仇恨富有的猶太人,強調要維護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實現民族與文化復興。後者逐步發展成納粹主義 (Nazism)。

納粹主義宣揚種族優越論,認為雅利安人種 (Aryan race) 是最優秀的、對人類進步唯一有貢獻的民族。「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猶太人 (Jews) 屬於「劣等種族」,故殺害猶太人是必須的。世界乃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各民族必須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求勝,為此,實行對外侵略擴張,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民族世界霸權,乃不可避免。

希特拉 (Adolf Hitler)《我的奮鬥》(Mein Kampf) 把納粹主義系統地表述出來。美國民間學者賴貝克 (Timothy Ryback) 撰《希特拉的私人藏書》(Hitler's Private Library),提到:希特拉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與費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的學說下過功夫鑽研,特別是費希特的「德國例外論 (德國人從語言到思維都有自己一套德國模式,和其他歐洲國家大不相同)」、「反猶太人論 (猶太人永遠是日耳曼統一的障礙)」,對希特拉思想帶來極大震撼。希特拉曾在費希特著作上留下過百頁眉批。

另外,希特拉從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的超人哲學 (Übermensch) 吸取養分。總之,和馬克思主義一樣,納粹主義也是一頭思想的怪物。

希特拉生於奧地利,一戰時曾為德軍服役,獲授鐵十字勳章 (Iron Cross)。1919 年,希特拉加入「德國工人黨」(German Workers' Party)。1921 年,他成為該黨的領袖,「德國工人黨」改稱「納粹黨」(Nazi Party)。1923 年,他在慕尼黑發動「啤酒間叛變」(又譯啤酒館政變,Beer Hall Putsch) 失敗,並捕入獄,期間寫成《我的奮鬥》。1924 年獲釋後,憑藉個人魅力、演說才能及政治宣傳,希特拉獲得廣泛民眾支持。1933 年,納粹黨於威瑪共和國 (Weimar Republic) 國會選舉獲勝,希特拉被任命為德國總理。

納粹主義重視民族、國家,反對平等,其因此和「工人無祖國」、講究平等的共產主義勢不兩立,予以排斥。國會縱火案 (Reichstag fire),納粹黨將矛頭直指共產黨,左派勢力遭連根拔起。

「長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 把不受控制的衝鋒隊 (SA) 全部肅清,代之以親衛隊 (SS) 及蓋世太保 (Gestapo)。至此,希特拉已然一人獨裁。

1934 年 8 月 2 日,總統興登堡 (Paul von Hindenburg) 病逝,希特拉成為元首 (Führer)。他旋即大規模武裝擴軍,並屠殺猶太人。英、法、國際聯盟予以譴責,始終未採取實際行動,有心無力。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是希特拉效法的前輩,也是希特拉重要盟友。

墨索里尼原本是一名記者。一戰結束後,他在米蘭建立法西斯 (Fascism) 組織,以武力鎮壓農民和工人運動。

法西斯,按照一般定義,是:

「一種具革命形式的極致民族主義,此民族主義決心要動員所有『健康的』社會和政治能量,以抵抗其認定造成民族衰敗的威脅,以實現國族或民族脫胎換骨的目標。該民族主義方案涉及政治文化的復興,包括支撐政治的社會及倫理文化的重生,而在某些案例此重生包括了基於種族學說的優生學概念的復興重生。」

墨索里尼補充:

「即使假定十九世紀是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的世紀,這並不表示二十世紀也必須是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的世紀。政治原理會消失,國家則會繼續存在。我們能相信這將是一個權力的世紀、『右翼』的世紀、一個法西斯的世紀。如果十九世紀是個人的世紀 (自由主義意味著個人主義),那我們能相信這將是一個『集體』的世紀,也因此必然是國家的世紀。」

換言之,法西斯主義為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反對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和個人主義。

1922 年 10 月 28 日,墨索里尼發動「進軍羅馬」(March on Rome),國王伊曼紐三世 (Victor Emmanuel III) 29 日任命他為首相 (Prime Minister)。他未幾獲任命為總理並組建內閣。

墨索里尼擅長演說,自稱 Duce,Duce 一詞源自拉丁語 Dux,指古羅馬執政官乃至古羅馬皇帝。加上旗幟有古羅馬侍從官束棒 (fasces),墨索里尼明顯以復興古羅馬的光榮與輝煌為己任。

墨索里尼二十年代就成為意大利獨裁者 (dictator),較希特拉早十年。不過,意大利軍事實力遠不如德國。其入侵非洲阿比西尼亞 (Abyssinia)、利比亞 (Libya) 等地,後者在軍事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全無反抗餘地。納粹德國用少於四十日攻陷巴黎,空襲倫敦令英國喘不過氣,跟法西斯意大利不可同日而語。法西斯意大利在二戰後期還成為納粹德國的負累。

1936 年,希特拉指示德軍進駐萊茵河沿岸非軍事區 (Rhineland),暗中突破《凡爾賽條約》。同年,德國和意大利建立「柏林 - 羅馬軸心同盟」(Rome-Berlin Axis)。西班牙內戰 (Spanish Civil War),德、意兩國出兵援助當地法西斯領袖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德、意此舉旨在試探英、法的反應。

1938 年初,希特拉以奧地利和德國同為日耳曼民族國家,兼併奧地利。9 月,英、法同意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 割讓領土蘇台德區 (Sudetenland) 給德國 (《慕尼黑協定》 Munich Agreement。英、法行綏靖政策 Appeasement policy,是因為當時兩國俱無足夠經濟及軍事實力重啟另一場大規模戰爭),德國反而趁機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不久,德軍入侵波蘭,二次大戰爆發。

德軍採用「閃擊戰」(Lightning War),以機動性強的裝甲部隊衝散敵軍防線,空軍優勢火力支援,再由機械化步兵與炮兵殿後,實現高度協同作戰。波蘭守軍仍停留在騎馬的層次,遇戰即潰。希特拉和蘇聯史太林約定互不侵犯 (Nazi-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彼此瓜分波蘭。東線暫時安全,德軍矛頭即指向世仇法國。巴黎快速陷落,英法守軍被迫至鄧寇克 (又譯敦克爾克,Dunkirk),狼狽撤退。

德軍發動「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原意是摧毀英軍戰鬥機,豈知一次失誤,德軍所投擲的炸彈炸到了英國市區,英軍施以報復性空襲,德軍轉為對倫敦等各大城市狂轟。「不列顛空戰」以德軍損失大量戰機和飛行員,英國戰力未被瓦解告終。

1941 年是二戰的轉捩點。希特拉展開「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德軍越過蘇德邊界,入侵蘇聯。蘇聯採取堅壁清野戰術,引誘德軍深入,待其補給線延長,再施以截斷、圍攻。隨著天氣寒冷,大雨不止,地上滿是泥濘,德軍裝甲部隊全無用武之地。勞師遠征令士氣消沉,紅軍終於反撲,德軍兵敗如山倒。史太林格勒一役 (Battle of Stalingrad),二十二個德軍師團被全殲。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 (Attack on Pearl Harbor) 刺激美國參戰,加入盟軍對抗軸心國。在美國支援下,盟軍 1943 年登陸意大利西西里島,法西斯政府倒台,墨索里尼被軟禁,輾轉被殺。1944 年 6 月,盟軍在諾曼第 (Normandy) 登陸。1945 年 4 月底,蘇聯紅軍進入柏林外圍。30 日,德國國會大廈被紅軍佔領,希特拉自殺身亡。5 月 8 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次大戰歐戰結束。

有評論認為,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世界大戰其實打了三十一年 (1914 - 1945)。這說法未嘗沒有根據。至少,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的變種,而極端民族主義正是導致一戰的第一義的、根本的原因。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捲入一戰

美國史學家西德尼・布拉索・費伊 (Sidney Bradshaw Fay) 在其成名作《世界大戰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World War) 中指出,一次大戰是一場意外 (accident),它不是任何國家的統治者所計劃或預見。「捲入 / 滑入大戰」(slide into the Great War) 命題後來被英國首相勞萊・喬治 (Lloyd George) 引用而廣為流傳。

各國如何捲入 / 滑入一戰?現在我們嘗試分析一下。

(一)

普法戰爭後,法國被迫簽訂《法蘭克福條約》(Treaty of Frankfurt),割讓阿爾薩斯 - 洛林 (Alsace-Lorraine) 予德國,並賠款五十億法郎。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登基大典,尤其對法國造成極大的羞辱。自此,法國矢志復仇,德國深感憂慮。

俾斯麥篤信「現實政治」(Realpolitik),為免法國報復令德國腹背受敵,他採取「同盟制度」(alliance system),孤立法國。

德國先與奧匈帝國 (1867 年,奧地利因接連在意大利統一戰爭和普奧戰爭中失利,國際地位相對下降,致使境內各民族紛紛要求自治。奧地利皇帝卒之與匈牙利相妥協,建立奧匈二元帝國,避免帝國分裂)、俄國結成「三帝同盟」(League of the Three Emperors)。

1878 年柏林會議,德國大削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跟俄國交惡,1879 年 10 月遂與奧匈帝國秘密締結「德奧同盟」(Dual Alliance),視俄國為假想敵。

儘管德國 1887 年 6 月與俄國簽訂《再保條約》(Reinsurance Treaty),三年後俾斯麥黯然下台,《條約》未有續簽 (renew)。俄國終於在 1892 年與法國結盟,俾斯麥「法國突破孤立的噩夢」成真。

法國打破外交上的孤立,1904 年 4 月又與英國簽訂「英法協約」(即摯誠協定,Entente Cordiale),停止爭奪海外殖民地,展開對抗德國的合作。1907 年,「英俄諒解」(Anglo-Russian Entente) 簽署,「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 形成。

而早在 1882 年 5 月,德國、奧匈帝國跟意大利王國結盟。「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 和「三國協約」對壘,歐洲正式分裂成兩個敵對陣營。

「同盟制度」要求,陣營內某一國家被另一陣營的國家攻擊,該陣營的其他成員國必須出兵協助。這容易令一局部的、地區性的戰事演變成世界大戰。

(二)

資本主義蓬勃,工業迅速發展,催生殖民主義 (colonialism) 和帝國主義 (imperialism)。

列寧 1917 年發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系統地探討了帝國主義的本質。他表示,帝國主義是壟斷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和最後階段。

列寧解釋,為了使資本主義產生比國內市場更大的利潤,資本往往被出口和投資於經濟欠發達的國家,謂之「殖民」。在「殖民」經濟欠發達國家的過程中,企業和政府難免對當地民眾進行經濟剝削,間接容易捲入地緣政治衝突。帝國主義因此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包含 (a) 出口金融資本 (b) 對勞動力和自然資源開發的壟斷兩部分。部份企業及政府會利用剝削所得的超級利潤,賄賂當地知名領袖和貴族,在政治上消弭反抗意識,維持殖民地穩定。

列寧的理論框架大抵適用於闡述英、法、德等國的海外擴張。

另外,英國左翼史家艾瑞克・霍布斯邦 (Eric Hobsbawm) 在《帝國的年代:1875 - 1914》(The Age of Empire:1875 - 1914) 中認為,有別於傳統帝國主義,出現在 1875 - 1914 年的新帝國主義,主要是為了舒緩 1873 - 1896 年嚴重的經濟蕭條,歐洲各國藉大幅向亞非地區殖民,從而獲取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並向本國人提供就業機會。商品傾銷殖民地復能獲取暴利。新帝國主義基本上是以資本和商業行為驅動的。

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導致列強時有衝突,彼此關係變得緊張。具體例子有:

(1) 1881 年突尼西亞事件:法國、意大利爭奪突尼西亞,意大利未能成功,因而投身德國、奧匈帝國的陣營。

(2) 1882 年埃及事件:英、法兩國爭奪埃及,矛盾直至 1904 年「英法協約」簽署才得到解決。

(3) 1898 年法紹達 (Fashoda) 事件:英、法因爭奪法紹達一地,陷入國際爭端,最終以英國的外交勝利告終。

(4) 1899 - 1902 年第二次波耳戰爭 (Second Boer War):英國與川斯瓦共和國 (南非共和國)、奧蘭治自由邦 (位於非洲南部的一個獨立國家) 爆發戰爭。德國對英國展開輿論攻擊和外交孤立。

(5) 1905 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First Moroccan Crisis):法國欲把摩洛哥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摩洛哥惶恐不安,援引德國抗衡法國。1905 年 3 月 31 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 (Tangier) 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獨立及其領土完整,德、法對立。

(6) 1911 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Second Moroccan Crisis):摩洛哥發生叛亂,法國乘機出兵,德國亦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名,將豹號戰艦 (SMS Panther) 駛至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 (Agadir),戰爭一觸即發。不久,英國因忌憚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支援法國,法、德談判。1912 年 3 月,德國同意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可是,事後德國與英、法兩國結怨更深。

(三)

德皇威廉二世是英國維多利亞長公主的長子,維多利亞長公主乃統治英國長達六十三年的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換言之,維多利亞女王是威廉二世的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皇同時是愛德華七世的母親。愛德華七世次子喬治五世是英國國王。威廉二世因而時常以表弟為假想敵,希望德國超越英國。

英國有皇家海軍,威廉二世不甘在海軍上落後,於是大量擴建海軍,建造多艘無畏艦 (dreadnought),積極爭取海上霸權。英國擔心德國坐大,又倍增軍備。

其他國家也積極擴充陸軍、空軍規模以爭取優勢。稍一不慎,即墮入「擦槍走火」的邊緣。

(四)

塞爾維亞公國打算把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 (Bosnia-Herzegovina) 吞併,偏偏奧匈帝國在 1878 年柏林會議取得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的行政統治權,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交惡。

1908 年 10 月 6 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吞併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危機」(Bosnian Crisis) 刺激塞爾維亞強烈的反奧情緒。尤其甚者,鄂圖曼帝國的軟弱無能、任由他人宰割,加強巴爾幹諸民族對其輕蔑,「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便是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門特尼哥羅聯合攻打鄂圖曼帝國。

塞爾維亞原先在戰爭中取得阿爾巴尼亞 (Albania),因奧匈帝國從中作梗,阿爾巴尼亞獨立建國。奧、塞矛盾加深。

保加利亞在戰後覺得受到不公平對待,攻打塞爾維亞,「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揭開序幕。塞爾維亞聯合門特尼哥羅、希臘、羅馬尼亞等攻打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大敗。塞爾維亞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大幅擴張領土,威脅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既得利益。俄國奉行「泛斯拉夫主義」(Pan-Slavism),向來支持塞爾維亞。結果俄國與奧匈帝國發生矛盾。

在巴爾幹戰爭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及保加利亞,為向塞爾維亞報復,加入德奧陣營。

(五)

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在塞拉耶佛 (Sarajevo,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首都) 遭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 (Gavrilo Princip) 槍殺,奧匈帝國旋即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 (ultimatum)。1914 年 7 月 28 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30 日,俄國總動員支持塞爾維亞。31 日,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十二小時內取消總動員,俄國置之不理,德國決定向俄國宣戰。

德國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未獲回覆,8 月 3 日向法國宣戰。

按照「施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德國必須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身國土安全極為重要,於是向德國宣戰。6 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12 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基於「同盟制度」,其他國家陸續加入,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及保加利亞地處歐洲的中心地帶,故稱 Central Powers,中文叫做「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則叫做 Allied Powers「協約國」。

1915 年 5 月是一戰的轉捩點。意大利因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 (Fiume) 和達爾馬提亞 (Dalmatia),轉投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導致從美國出發的英國郵輪「路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 遭擊沉。由於郵輪上大部分乘客是美國人,加上德國向墨西哥發出齊默爾曼電報 (Zimmermann Telegram) 煽動其反美,美國決定參戰,支持英、法對抗德國。

雖然 1917 年「十月革命」(October Revolution) 使俄國退出一戰,但美國龐大的軍事及經濟支援對同盟國構成嚴重不利。1918 年 9 月起,同盟國陸續宣告投降,一戰 11 月 11 日正式結束。

(六)

德國之所以建立,源於拿破崙戰爭激發日耳曼人的民族意識。法國銳意復仇,亦是民族自尊和光榮感使然。由此衍生「同盟制度」,「同盟制度」實屬第二義,第一義的、根本的禍根是民族主義。

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乃資本主義和工業發展過盛的後遺症,由爭奪海外殖民地再造成軍備競賽,資本主義和工業發展過盛實為另一個第一義的、根本的禍根。

弔詭的是,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工業革命都和「啟蒙理性」有關,有學者指「一戰是歐洲文化的自我毀滅」,非常有道理。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近東問題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巴爾幹半島一直由鄂圖曼帝國統治。鄂圖曼帝國在第五次俄土戰爭敗給俄國,頻臨瓦解的邊緣,有「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之稱。列強見鄂圖曼帝國衰敗,或支持巴爾幹諸民族爭取獨立 (如俄國),或極力捍衛帝國於不墮 (如英、法、奧),導致「近東問題」(Eastern Question) 的出現。

1804 年,塞爾維亞民眾率先發動獨立革命,試圖脫離鄂圖曼帝國的統治。塞爾維亞人屬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俄國鼓吹泛斯拉夫主義 (Pan-Slavism。在俄國領導下,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團結起來,對抗鄂圖曼帝國),變相給予塞爾維亞革命的信心。革命的結果是塞爾維亞公國 (Principality of Serbia) 成立,鄂圖曼帝國雖仍是其宗主,公國卻有自己的議會、政府、憲法等,距離全面獨立只差一步。

1821 年,希臘人展開獨立戰爭。鄂圖曼帝國派兵鎮壓,俄、英 (避免希臘一面倒親俄)、法 (同情希臘) 三國決定介入,各派一支艦隊馳援希臘。1828 年,第八次俄土戰爭爆發,鄂圖曼帝國戰敗。9 月,雙方簽訂《亞德里安堡條約》(Treaty of Adrianople),俄國取得更多黑海沿岸土地、商船獲准進入達達尼爾海峽、商業利益增加。1832 年,雙方再簽訂《君士坦丁堡條約》(Treaty of Constantinople),希臘正式獨立。

1853 年 7 月,俄國藉口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派兵攻佔摩爾達維亞 (Moldavia) 和瓦拉幾亞 (Wallachia)。宗教理由背後,是現實利益的考量:俄國想向歐洲擴張,獲得一個通往地中海的大門。英國和法國不希望見到俄國擴張,汲汲於保存自身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1854 年 3 月底,兩國與鄂圖曼帝國結盟,對俄宣戰。1855 年,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加入,以博取英、法對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同情。

隨著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俄國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Sevastopol) 要塞被圍攻,俄國向聯軍投降。1856 年 3 月 30 日,《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簽署,《條約》規定:

1. 同盟國把在戰爭中佔領的土地歸還給俄國,但俄國不得在塞瓦斯托波爾設立防禦工事;

2. 英國、法國、俄羅斯及其他交戰國撤軍,黑海改劃為中立地區,只對商船開放,禁止建立軍事設施,任何國家的軍艦都不得駛入 (黑海條款);

3. 和平時期,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均不准外國戰艦通過;

4. 俄國放棄對摩爾達維亞及瓦拉幾亞的控制權,並把南比薩拉比亞 (Bessarabia) 割讓予摩爾達維亞。名義上,鄂圖曼帝國為兩地的宗主國;

5. 鄂圖曼帝國同意推行改革以加強自身國力,同時承諾一如對待回教徒般平等對待國內基督徒。

俄國對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威脅大大減低。

不過,1871 年起,形勢有所改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放棄敵視俄國,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又支持俄國單方面廢除《巴黎條約》中的黑海條款,俄國因而得以重建黑海艦隊。

1875 年,黑塞哥維那 (Herzegovina) 爆發反鄂圖曼帝國叛亂,席捲波斯尼亞 (Bosnia) 及保加利亞 (Bulgaria)。俄國出兵支持叛亂者,趁機奪取鄂圖曼帝國領土。1878 年 3 月 3 日,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簽訂《聖斯提法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內容包括:

i.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門特尼哥羅 (Montenegro,黑山) 獨立;

ii. 給予保加利亞自治權,建立大保加利亞 (Big Bulgaria);

iii. 於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進行改革;

iv. 鄂圖曼帝國向俄國支付鉅額賠款。

其中,大保加利亞版圖過闊,引起歐洲列強不滿,恐怕它會成為俄國傀儡,令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及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大大增加。俾斯麥於是充當「誠實的調解人」(honest broker),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巴爾幹問題,平衡各方利益。

柏林會議 (Congress of Berlin) 對《聖斯提法諾條約》大幅修訂,俄國利益大減。《柏林條約》規定:

I. 原本的大保加利亞分割成三部份:保加利亞 (獲得自治權)、東魯米利亞 (屬鄂圖曼帝國擁有,但有自治權) 、馬其頓 (歸還鄂圖曼帝國);

II. 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門特內哥羅獨立;

III. 英國獲得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 (Cyprus);

IV. 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名義上由鄂圖曼帝國統治,行政上歸奧匈帝國統治。

造成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 (Sarajevo Incident),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被塞爾維亞槍手射殺,塞拉耶佛正是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的首都。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東方的憂鬱

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具有唯我獨尊、威權獨裁的色彩,加上列寧提出以先鋒黨去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先鋒黨黨員不得對其領導層有異議,蘇俄專制獨裁之嚴重,可見一斑。

更不幸是,蘇俄乃「雙料中毒」,除了馬列主義,俄國有極悠久的君主專制獨裁傳統。

由俄羅斯沙皇國的伊凡四世起,權力牢牢掌握在沙皇手中,臣民動輒被屠殺。即使開明如彼得大帝,他是利用君主專制的優勢,帶領俄國走向現代化,對於為興建聖彼得堡而喪生的老百姓,彼得大帝何嘗有所憐惜?以後的沙皇大體是政策方向上傾向西化、現代化,體制則專制獨裁如舊,直至二月革命前仍未中斷。

列寧建立的新政府,雖云一黨專政,實際仍是一人獨裁,後來的史太林,儼如赤色沙皇。托洛斯基甚至說:「紅軍的組織原則與沙皇軍隊的組織原則是非常相似的」。沙俄政府的陰魂寄居在蘇俄體內,揮之不去。

與俄國類似,中國也有極悠久的君主專制獨裁傳統,君主視人命如草芥。

清朝覆亡後,民國始建,民國的共和體制乃美國的舶來品。這本來是件好事。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伴隨反傳統而來的,是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此尚且無問題。

然而,英美於巴黎和會支持德國在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致使中國知識分子痛恨英美,連帶把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棄如敝屣,一面倒投向當時釋出善意的蘇俄與馬列主義。他們既對馬列主義一知半解,亦不清楚蘇俄有專制獨裁傳統,不能與英美等民主國家相提並論。「全盤西化」演變成「一面倒親蘇」,中國自此都「雙料中毒」。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爾巴喬夫 (又譯戈巴卓夫) 宣佈蘇聯解體,俄國總算去除馬列主義的毒素。可是,從今天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打虎」形象,以及他獲選俄羅斯最受歡迎的人,俄國始終未能走出一人獨裁的陰霾。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誠堪可惜!

中國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中國共產黨一黨領導。黨員幾年前必須看《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紀錄片,從中汲取教訓,反映中共領導層不認為蘇聯解體是好事。習近平上台後,揭櫫「中國夢」大旗,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搭配權貴資本主義 (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夾雜馬列獨裁遺毒,跟西方英美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可謂格格不入。

難怪美國副總統彭斯說:「蘇聯垮台之後,我們認為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自由國家。帶着這份樂觀,美國在廿一世紀前夕向中國敞開大門,將中國納入世界貿易組織......希望中國的自由將蔓延到各個領域 - 不僅僅是經濟,更是政治上,希望中國尊重傳統的自由主義原則、尊重私人財產、個人自由和宗教自由、尊重人權。但是這個希望落空了。」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赤色恐怖

1917 年 11 月 7 日爆發的十月革命能夠成功,源於 (1) 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繼續參與一戰 (2) 布爾什維克用「和平、土地、麵包」作招徠。全球第一個共產政權建立,不在資本主義爛熟的國度,而在東方農業古國,變相令馬克思大跌眼鏡。

內戰未幾爆發,列寧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戰爭平息,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停止配給制度,允許商品買賣,鼓勵外商投資,一時間,連遠在中國的孫中山都以為蘇聯放棄共產主義,俄人總算獲得一段美好光景。

奈何列寧 1924 年病逝,黨內發生托洛斯基和史太林的權力鬥爭。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支持史太林,令托洛斯基備受孤立。托卒之在鬥爭中失敗,史掌控大局後並未念舊情,聯合布哈林,對抗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1927 年 12 月,蘇共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後,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先後被開除出黨。不久又因推行農業集體化 / 堅持新經濟政策的分歧,批評布哈林是黨內右傾投降主義,將布逼出政治局。至此,史太林大權獨攬。

假如史太林懂經濟,並知道要和人民同步呼吸,問題仍不大。可惜史根本強不知以為知,覺得富農刻意不賣糧致使國家糧食收購出現短缺,遂採取特殊手段打擊他們,包括:(a) 強迫其低價賣出糧食 (b) 沒收其財產並將其放逐 (c) 不准其加入集體公社。不少中農貧農被錯誤劃成富農,慘遭剝奪。

農業集體化煞有介事,結果是未有給農業生產效率帶來顯著提高,更造成嚴重饑荒 (農民入社非甘願,他們因此於入社前屠殺和出售牲畜,且在絕望中毀壞工具、焚燒穀物,還時常參與縱火、暗殺等破壞活動)。1932 – 33 年,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地區、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等地先後有大批人餓死 (僅烏克蘭就有 240 – 750 萬不正常死亡)。政府強制不許農民向城鎮轉移,激發暴動,暴動最後遭血腥鎮壓。

「和平、土地、麵包」,後兩者已然落空,唯一剩下的也不見得被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發展重工業,第三個五年計劃集中經營軍事工業,不斷製造火炮、坦克、飛機,日常消費品生產反遭忽視。1941 年,德國向東進犯,和平不再。

另外,史太林任內,對黨、政、軍、中央、地方幹部進行「大清洗」,受害者超過 70 萬。斥孟德爾遺傳學說為「資產階級偽科學」,改為宣傳李森科生物學說,尤其導致農業減產。在「無神論」的意識形態下,天主教、伊斯蘭教等皆受迫害。

十月革命未為俄人締造幸福,卻迎來了一個可怕的噩夢。史太林「不要忘記東方」則間接造就出中共,滲透、分化、顛覆國民黨,赤化全中國。

蔣介石上世紀 50 年代撰《蘇俄在中國》,說:「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乃是蘇俄共產帝國的螟蛉。蘇俄的共產主義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不適於中國的氣候,所以他發育的初期,必須寄生於中國國民黨內,施展其滲透、分化、顛覆的陰謀,透過本黨的機關來組織其工農群眾,並假借本黨的名義來隱蔽其階級鬥爭,而其目的是在中國國民革命的獨立戰爭過程中,建立其蘇維埃傀儡政權,製造其在亞洲第一個典型的附庸。」

神州陸沉,赤禍熾烈,迄於今日。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917 年 3 月 8 日,聖彼得堡工人因麵包嚴重短缺、工廠環境惡劣,發動罷工,進行示威遊行。工人走上街頭,呼喊著「給我們麵包!」罷工獲社會主義者支持。不久,學生、教師等亦加入其中。杜馬為了防止革命發生,決議迫使沙皇退位。尼古拉二世卻不知事件的嚴重性,把部份前線軍隊調返聖彼得堡鎮壓,局勢轉趨緊張。

3 月 11 日,俄軍接到尼古拉二世的命令。然而,他們不想遵從,決定叛變。3 月 12 日早晨,許多俄軍將士選擇同情示威者,在街頭向維持秩序的警察開火。警察不敵,倒戈加入動亂行列。羅曼諾夫王朝大勢已去。

尼古拉二世在前線指揮作戰,「坦能堡戰役」(Battle of Tannenberg) 的慘敗,令他意志消沉。面對國內反政府浪潮熾熱,沙皇心生恐懼。於是他在 3 月 15 日退位,臨時政府成立,俄羅斯帝國變為俄羅斯共和國。

臨時政府的總理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 (Alexander Kerensky)。克倫斯基實行資本主義政策,兼繼續參加一戰,令人民非常不滿。

一戰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陣亡,五百九十萬人受傷,士氣低落。後方出現嚴重饑荒,物資短缺,彈藥武器俱不足夠。更有甚者,俄國經濟被戰爭拖垮。1917 年的工業生產總值大幅下降,企業倒閉,釀成大規模失業。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負債累累,財政將近破產。

9 月開始,俄國境內陸續有工人發動大規模罷工。10 月,農民起來反抗地主。與此同時,前線將士、各城市的衛戍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拒絕承認臨時政府的合法性,不再執行其任何命令。臨時政府岌岌可危。

二次革命爆發時,列寧獲德國安排,從瑞士重返俄國。德國這樣做,是要引爆俄國的內部問題,以瓦解俄軍在東線的攻勢。

1917 年 4 月 16 日,列寧乘坐鐵路列車抵達彼德格勒 (即聖彼得堡)。他發表演講,譴責臨時政府,並呼籲實行無產階級革命。數天後,列寧發表《四月提綱》,公開譴責社會革命黨 (克倫斯基所屬政黨),以及支持臨時政府的孟雪維克,批評兩者背叛社會主義。

列寧主張:

1. 馬上與德國、奧匈帝國恢復和平狀態;

2. 工業和銀行國有化;

3. 土地一律收歸國家。

此對貧苦工人和農民無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接著幾個月,他不斷通過文章、演講,宣揚其理念。隨著臨時政府漸失民心,布爾什維克的激進主張慢慢獲得支持。

1917 年 8 月,陸軍總司令拉夫爾・格奧爾基耶維奇・科爾尼洛夫將軍嘗試發動政變推翻臨時政府,克倫斯基允許布爾什維克組織工人,建立赤衛隊 (Red Guards,日後蘇聯工農紅軍的前身),保衛城市。

政變失敗,布爾什維克聲勢越來越大。孟雪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因親近臨時政府,失去大量民眾支持。10 月 23 日,列寧參加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會議,再度主張政黨應領導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結果獲得 10 票支持、2 票反對。

10 月 24 日,布爾什維克於斯莫爾尼宮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成立軍事革命委員會。軍事革命委員會責令赤衛隊有組織地佔領政府主要機構、關鍵通訊及軍事設施。11 月 7 日,赤衛隊圍攻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8 日凌晨,冬宮失陷,克倫斯基出逃。列寧草擬《告俄國公民書》,宣佈臨時政府被推翻,組建新政府。

1918 年 3 月 3 日,新政府與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 - 立陶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 ,俄國正式退出一戰,東線戰事告一段落。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巴黎公社始末

列寧認為,1871 年的巴黎公社 (Paris Commune),是無產階級政府的雛型。究竟巴黎公社是什麼一回事?一切都要回到普法戰爭說起。

法國在普法戰爭慘敗,導致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帝國瓦解。1870 年 9 月 4 日,巴黎爆發革命,第三共和成立。

普魯士軍隊不斷炮轟巴黎,激化了巴黎市民的不滿情緒。偏偏新政府打算和普魯士簽訂停火協定,官民之間矛盾日益尖銳。約 30 萬名「國民自衛軍」(National Guard) 成員 (市民武裝部隊) 決定另組政府,選舉自己的官員 (來自工人階級,包括激進分子和主張社會主義的領導者),共同保衛巴黎,對抗普魯士的進攻。新政府憂心忡忡。

德意志帝國成立,德軍進入巴黎不久便馬上撤離,連帶第三共和政府亦離開巴黎,投身德軍保護。巴黎出現權力真空。「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於是在 1871 年 3 月發動叛亂,自稱是巴黎唯一合法政府,26 日還舉行公社選舉,兩日後巴黎公社成立。

巴黎公社議會有 92 名成員,成分包括:技術工人、專家、醫生、記者等。他們有的是共和派,有的是改良主義者,有的是社會主義者,還有的是前雅各賓黨人。布朗基 (Louis Auguste Blanqui) 則被選為公社議會主席。

巴黎公社恢復使用從前被廢棄的法蘭西共和國曆法 (法國大革命時期制定),並採用象徵社會主義的紅旗和裝飾有紅邊的三色旗,兼以曾被禁唱的《馬賽曲》為國歌。

初時公社議會運作暢順,法令帶有進步的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包括:

1. 實行政教分離,所有教會財產變為公共財產,把宗教教育從學校剔除;

2. 給予婦女選舉權;

3. 巴黎圍城期間,人民所欠房租獲免除;

4. 廢除數以百計的巴黎麵包店的夜班;

5. 向「國民自衛軍」陣亡者的家庭發放撫恤金;

6. 推遲商業債務的償還,廢除借款利息;

7. 由工人接管並營運被原主人放棄的企業;

8. 廢除官員高薪制,規定公社委員最高 (「國民自衛軍」總司令) 年薪不超過 6000 法郎,相當於當時巴黎中等收入工人的年收入)。

然而,4 月 8 日起,效忠第三共和的政府軍展開反攻。巴黎公社為求生存,決心把「國民自衛軍」變成一支有效的抵抗力量,期間接受了波蘭前軍官雅羅斯拉夫・東布羅夫斯基 (Jaroslav Dombrowski) 的加盟。

巴黎公社篤信國際主義,旺多姆圓柱為紀念拿破崙一世勝利而建造,公社覺得它是波拿巴主義和極端愛國主義的象徵,將其拉倒。

可是,公社的運氣似乎越來越壞。在巴黎以外居住的法國人對巴黎公社一直抱持觀望態度,不肯提供實質援助。危機感籠罩下,「公共安全委員會」(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 成立 (模仿 1792 年雅各賓派建立的同名機構)。

政府軍兵力持續增長,加上採取逐個擊破戰術,令巴黎公社處境嚴重不利,岌岌可危。政府軍又對「國民自衛軍」和平民進行大屠殺,曾經拿過槍的戰俘 / 被懷疑曾經戰鬥過的人士,馬上遭槍決,集體屠殺不時發生。

儘管公社頒佈「人質法令」(政府軍一旦處決戰俘或巴黎公社正規政府的游擊隊員,將導致三倍的「人質」,即任何政府軍的幫凶被處決),法令實際並未執行。隨著政府軍勝劵在握,巴黎公社 1871 年 5 月 23 日下令焚毀巴黎各主要建築,包括:杜伊勒里宮、羅浮宮、盧森堡宮、巴黎歌劇院、巴黎市政廳、內政部、司法部、王宮、香榭麗舍大街兩旁的豪華飯店和高級公寓樓,「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

「國民自衛軍」頑強抵抗到 5 月 28 日。接著,政府軍開始大規模報復行動,凡以任何方式支持過巴黎公社的人,都被視為政治犯罪,一律判處槍決 / 監禁 / 流放。據康乃爾大學教授本立德・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指出,「7,500 人被監禁 / 流放」,「大約 20,000 人被處決」。

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浪費了寶貴時間去組織民主選舉,竟忘記及時將政府軍趕盡殺絕,是其失敗一大原因。另外,未有沒收法蘭西國家銀行的資產 (存放著數以十億計的法郎),亦未派人保護銀行,致使銀行資產都轉到政府軍手上,為公社失敗又一原因。

列寧汲汲於組建紅軍,強調黨員必須服從黨的領導,集中決策,竊以為受到巴黎公社血腥的歷史教訓影響。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列寧返國

史托里賓 (Pyotr Stolypin) 將土地從地主手中交給農民,這相當於「耕者有其田」,屬中間偏左的政策,既不全盤廢除私有制,又可收窄貧富差距,緩和農民、地主之間的矛盾。農民在自己土地上耕種,得享全部勞動成果,生產意欲容易上升,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建立忠君與保守的富農階級、僅容許富人和貴族有杜馬選舉權、對革命分子趕盡殺絕,俱有助俄國恢復秩序,維持穩定。可惜史托里賓 1911 年遭槍殺,自此,俄國再走不到漸進改良的道路。

1914 年,尼古拉二世帶領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協約國 (成員有英國、法國) 陣營。由於戰況不利、糧食困難等,激起人民不滿。1917 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協助列寧 (Vladimir Lenin) 返國,好讓其發動革命,使俄國退出戰爭。3 月,聖彼得堡市民發起反飢餓遊行,二月革命展開。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中產家庭,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 (Aleksandr Ulyanov) 是激進組織「人民意志」成員。1887 年,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暗殺亞歷山大三世未遂,被處以絞刑,列寧因而轉投革命,積極參與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抗爭,更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尤其是階級鬥爭推動著社會發展的觀點。

列寧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俄語,並閱讀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 (Georgi Plekhanov) 的著作。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認為,俄國要從封建制度過渡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必須憑藉無產階級或都市工人階級才能實現,並非仰賴農民階級。列寧對此觀點深表贊同,卻和「人民意志」「農民階級組建農民公社,以越過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立場迥異。

1893 年,列寧搬往聖彼德堡,擔任馬克思主義革命組織的高級幹部。該組織受「德國社會民主黨」(1863 年,「全德意志工人聯合會」創立。1869 年,「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創立。在馬克思調和下,兩黨合併整合成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 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 影響,也同樣自稱為「社會民主黨」。列寧公開宣揚馬克思主義,並鼓勵在各工業重鎮建立革命組織。1897 年,他因煽動叛亂被逮捕,遭流放。

列寧逐漸從事理論建構與書寫的工作。他研究 1871 年的巴黎公社,覺得這是無產階級政府的雛型。他又注意到俄國工商業迅速發展,將導致大量農民移往城市,形成無產階級。只要無產階級發展出階級意識,必定會採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沙皇專制制度、貴族政治和資產階級,建立朝向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1900 年,流亡結束,列寧開始籌集資金辦《火星報》( 俄文 Iskra ,英文譯 Spark,「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的機關報)。1902 年,他發表《怎麼辦?》(What Is To Be Done? ),主張需要先鋒黨 (vanguard party) 領導無產階級發起革命。不久,他結識托洛斯基 (Leon Trotsky)。

1903 年 7 月,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和尤里・馬爾托夫 (Julius Martov) 的支持者出現意見分歧。後者堅持政黨成員能夠表達對於政黨領導階層的個人想法,列寧反對,強調黨員必須服從黨的統一、強力的領導。列寧支持者佔大多數,被稱為「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馬爾托夫支持者屬少數,被稱為「孟雪維克」(Mensheviks)。

「孟雪維克」重視意見自由,容許一切願意入黨的人加入,不需高度集中化組織化,其實比較合符人性,比較文明。然而,列寧一心一意建立革命先鋒黨,革命先鋒黨不是一般意義下的政黨,「孟雪維克」的看法未免太容易令黨為敵對勢力所滲透、顛覆。

「布爾什維克」和「孟雪維克」分裂,「布爾什維克」指責「孟雪維克」是「缺乏紀律的機會主義者和改良主義者」,「孟雪維克」則指控列寧是專制獨裁統治者。列寧未幾辭去《火星報》編輯部的職務,創辦《前進報》。

「血腥星期日」發生,列寧鼓勵「布爾什維克」發動暴力革命。此時,他已使用「武裝起義」、「大恐怖」、「沒收士紳土地」等口號,遭「孟雪維克」極力指責。1905 年 8 月,列寧出版《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Two Tactics of Social Democracy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預言:自由派資產階級將滿足於君主立憲制的過渡階段,因而背叛革命。無產階級必須與農民階級建立聯盟,以推翻沙皇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換言之,他對尼古拉二世的讓步、沙俄政府釋出善意,全不接受。

《十月宣言》頒佈,以史托里賓為首的政府施行一系列改革。列寧卻不斷招納新血,力主暴力升級。「布爾什維克」展開犯罪行動,包括:搶劫郵局、銀行、鐵路車站等。最著名是 1907 年 6 月史太林 (Joseph Stalin) 帶領人馬搶劫喬治亞梯弗里斯 (Tiflis) 的國家銀行分行。

1908 年起,「布爾什維克」內部分裂。列寧因不滿亞歷山大・波格丹諾夫 (Alexander Bogdanov) 部份觀點,指斥後者背離馬克思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動派。1913 年 1 月,列寧與史太林會面。1914 年一戰前夕,列寧搬到中立國瑞士居住。

馬克思講「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從資本主義社會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而已,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無階級的新社會。至於先鋒黨以領導無產階級發起革命,更是馬克思從未提及,乃列寧首創。

設立先鋒黨去領導,革命時期無可厚非,問題是:當新政權建立,先鋒黨握有權力,還願意和無產者平起平坐嗎?願意自行解散以實現真正的無產階級專政嗎?列寧理論上的僭建,正是造就喬治・奧威爾 (George Orwell)《動物農莊》所說:「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的荒誕局面。

另外,規定黨員必須服從黨的領導,不得對黨的領導層有異議,這完全是專制獨裁,「孟雪維克」的批評是對的。汲汲於暴力革命,不惜到處搶劫犯罪,此乃社會之破壞者、秩序之摧毀者。敢問一專制獨裁、有破壞無建設的所謂「革命」政團,有能力帶給人民幸福嗎?可令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嗎?史托里賓幾個月內絞死數千革命分子,不是兇殘,而是為國家、為國民的前途著想。

威廉二世安排列寧返國,等於為俄國引爆一枚致命炸彈。俄國果然退出一戰,威廉二世如願以償。可是,蘇聯建立,隨即掀起內戰、權鬥、史太林的獨裁恐怖統治,導致大量俄國人不正常死亡,史托里賓所締造的輝煌經濟成就全被毀於一旦。威廉二世及德意志帝國,百死不足以贖其罪!

德意志統一,受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刺激。列寧的極端思想,源於馬克思主義和巴黎公社,兩者都來自法國。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輾轉變成納粹德國,俄國變成赤色蘇聯。大陸 (指歐洲大陸) 文化 (有別於英美型的海洋文化,英美型文化強調個人基本自由、憲政民主、人權法治,反對民族主義、集體主義、平均主義) 當真害人不淺!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日俄戰爭、血腥星期日與史托里賓的土地改革

俄國內部千瘡百孔。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因太平洋艦隊在黃海海戰遭重創、黑海艦隊要對抗鄂圖曼帝國並受條約限制無法抽調,只好派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前往遠東作戰。勞師遠征令艦隊作戰能力嚴重下降,日本聯合艦隊以逸待勞,終於取得對馬海峽海戰勝利,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沒。俄國輸給新崛起的日本,被迫簽訂《樸茨茅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放棄在中國東北的一切特權。

俄國軍事力量大為削弱,令局勢動盪不安,加上「血腥星期日」事件 (Bloody Sunday Incident) 的發生,革命可謂如箭在弦。

1904 年底,聖彼得堡有工廠發生罷工,響應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人數竟高達八萬人。1905 年 1 月 22 日清晨,東正教加本 (Gapon) 神父率領三萬工人遊行至冬宮廣場,打算向尼古拉二世遞交請願信。他們要求選舉民意代表、禁止超時工作、獲得合理待遇等。適逢尼古拉二世不在冬宮,負責守衛的武裝士兵與示威群眾對峙,期間向群眾開槍,群眾慌忙走避,死的死,傷的傷。事後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 96 人死 333 人受傷,示威者則宣稱死亡人數超過 4,000 人。「血腥星期日」事件引起公眾憤怒,他們對沙皇主動改革失去信心,大大小小的罷工、集會、暗殺、起義於是在各地此起彼落。

尼古拉二世一方面大力鎮壓,一方面作出若干讓步。10 月 30 日,《十月宣言》(October Manifesto) 發表。《宣言》承諾給予公民自由 (包括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另外,成立國家杜馬 (Duma 國會),由各界廣泛參與組成,掌握監督行政及立法大權。又男性普選權獲得普及 (《宣言》性質等同憲法)。

《宣言》由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 (Sergei Witte) 等人撰寫,交尼古拉二世批閱。正當自由派 (資本家和知識分子組成) 滿意《宣言》的結果,準備參加國家杜馬選舉,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卻譴責選舉,始終堅持武裝起義推翻沙皇統治。

多個政黨因應杜馬選舉而組成,有憲政民主黨、勞動團體、十月黨等。十月黨特別值得談一談。其正式名稱為十月十七日聯盟,是堅定的君主立憲制的擁護者,得到自由派貴族、商人和部分官員支持。他們後來和謝爾蓋・維特、彼得・史托里賓 (Pyotr Stolypin,又譯斯托雷平) 建立合作關係,屬溫和改革派政黨。

1906 年 5 月,史托里賓入閣出任內務大臣,7 月拜相,升任帝國大臣會議主席 (即首相,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他隨即推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從地主手中交給農民,並給予農民選舉代表參加地方政務會議的權利。農民更容易取得土地,兼有渠道向政府表達訴求,此有助消解他們對政府的仇怨,形成一個新階級,發揮保守安定的力量,對管治有利。

同時,史托里賓對革命分子 (社會主義者) 予以審判,幾個月內絞死數千人。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尼古拉二世面對的問題

亞歷山大三世 1894 年逝世,兒子尼古拉二世繼位。尼古拉二世所接手的俄國,基本上是一個爛攤子。

I. 農民與地主的矛盾

尼古拉二世急需處理祖父解放農奴所造成的後遺症。

亞歷山大二世原本安排被解放的農奴可以從地主手中購買土地。可是,農民收入很小。他們既不能購買所需的食物,也不能償還欠政府的債 (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農民支付購地的費用,農民必須四十九年內還清本息)。農民飢寒交迫,出外尋找工作,稍遇不順利,滿腔絕望化成憤恨,遂有搶劫地主家園,大規模破壞其財產的暴力行動。

儘管政府設立委員會調查成因,明智而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始終無人提出。

II. 勞工問題

亞歷山大三世奉行保守、專制路線,反對政治改革,鐵腕治國。然而,社會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俄國趕緊追上西歐工業化步伐,致使資本家、工人次第出現。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在財政部長謝爾蓋・維特 (Sergei Witte) 領導下,俄國加快工業化,政策包括:政府大量投資鐵路建設及營運、私營工業家獲補貼、徵收高關稅以保護俄國本土工業 (特別是重工業) 等。

工業化的成功,導致越來越多人成為工人。不過,工人待遇並未受到充分保障。工人每天工作十一小時、工廠不安全、工作失誤或缺席往往要承受任意和過度的罰款......偏偏他們被禁止組織工會及罷工。抑鬱難平,令工人思想變得激進,他們於是參與非法罷工和抗議表達訴求。

III. 被壓迫民族的反抗

俄國是多民族帝國。非俄羅斯人及其文化雖被包容,但不一定受到尊重。以住在俄國的猶太人為例,他們長期過著悲慘和受限制的生活,不准在城鎮以外定居或獲得土地,不准從事法律職業,沒有選舉市政委員的投票權,不准在海軍或衛隊任職......不公平的對待令猶太人越來越不滿。特別當亞歷山大三世加劇推行「俄羅斯化」,打算從文化上滅絕他們,他們的怨恨達至鼎峰,成為俄國一大隱憂。

波蘭 1863 年的起義亦對俄國構成威脅。自此,俄國對西部邊境嚴加關注,一方面加強當地的俄羅斯化,一方面避免德國利用反俄勢力對俄國不利。

IV. 學生的激進思想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並對俄國法律和行政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革。這些改革令大學生對國家前途充滿希望。他又解除了許多對大學的限制,加上大學數目增加,報紙、期刊、公共講座、專業協會等組織蓬勃發展,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逐漸覺得發表屬於自己的意見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1861 年政府禁止學生成立組織,導致俄國首次出現學生示威。學生強調自己有特殊責任和使命,必須積極參與政治,將自由擴展至社會,尤其令他們時常與政府發生衝突。他們抵制考試、發起騷亂、安排遊行聲援罷工工人和政治犯、遞交請願書、撰寫反政府宣傳......政府加強古典語言及數學教育,兼把滋事學生驅逐、流放,學生的反抗意識卻越燒越旺。

問題盤根錯節,複雜難解,加上對日本戰爭失敗,「血腥星期日」軍隊屠殺示威工人,1905 年革命終於爆發。

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觀念的災害

1818 年,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 創作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 -《科學怪人》(又名《法蘭克斯坦》Frankenstein)。

故事主角維多・法蘭克斯坦 (Victor Frankenstein) 是一名科學家。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完美的人。於是,他在墳場精挑細選,挖出不同屍體,以專業知識判斷屍體內哪些部份還能使用,再將之集合拼湊成人形,通過電擊賦予其生命。人造人誕生了,卻長相極醜,猶如怪物。法蘭克斯坦嚇得離怪物而去。怪物樣貌雖醜,心地則很善良,無奈世人以貌取人,怪物歷盡歧視、冷眼後,心生寂寞,希望創造他的主人能另造一個女性怪物作為他的配偶。豈知法蘭克斯坦在完成之際竟將女性怪物毀滅,怪物把心一橫,展開大報復,殺害法蘭克斯坦的弟弟和未婚妻。法蘭克斯坦追殺怪物,怪物也本能地逃亡。最後,來到北極,法蘭克斯坦死去,怪物亦因生無可戀 (仇人已死,再沒仇可以報) 而死。

之所以要提這個故事,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好比那頭怪物,馬克思好比維多・法蘭克斯坦,構成馬克思主義的元素如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法國社會主義思想等好比不同屍體的器官。怪物卒之導致維多・法蘭克斯坦家破人亡,馬克思主義卻導致俄國、中國乃至其他奉行共產的國家大量人民不正常死亡。馬克思本人已來不及遏止它了。

從思想源流說,馬克思主義已不是什麼好東西。

唯物辯證法源自德國,歷史唯物論源自法國,偏偏德法兩國俱無法讓民主、憲政、人權、法治、平等、自由等先進概念開花結果,反而催生盲目的愛國主義、排他的民族主義。

再從學理分析。

唯物辯證法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

黑格爾相信,實在事物的秩序和聯繫,跟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是同一的。故此,理清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便可以把握實在事物的秩序和聯繫。而「正 - 反 - 合」辯證法正是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

黑格爾的錯誤不在把「正 - 反 - 合」辯證法視作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而在把實在事物的秩序和聯繫等同於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以為世間一切真理都可以為我所掌握、所知曉,繼而產生獨斷、排他的意識。

觀乎馬克思的揚棄,「事物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不以人主觀意志為轉移」,這是對的,但事物自身固有的規律是否「正 - 反 - 合」辯證法,即事物發展是否必然按照「量變到質變」、「對立的統一」、「否定的否定」三條規律?此似不盡然。夾硬將事物發展的規律看成符合「正 - 反 - 合」辯證法,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為基礎的「正 - 反 - 合」辯證法解釋世上所有事物的發展,這仍是一種獨斷、排他,以主觀為客觀。

歷史唯物論是對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的高度歸納。

然而,我們過去講過,「整場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基本上是動物本能和權力欲望的暢遂發皇,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正義、共和,全成為合理化動物本能和權力欲望的暢遂發皇的藉口」。它因此不是一種正常的、應然的發展,而是一種病態的、實然的發展,不能視作合理。

馬克思言社會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階段,當中必須經過階級鬥爭與暴力革命。這是將不合理的殘酷的現實,誤看成應該的、理所當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一切階級敵人,竊以為受法國大革命啟發。可是,無套褲漢左右政局是因緣際會的偶發事件,讓 - 保爾.馬拉肅清反革命使大批無辜者枉送性命,馬克思竟將之合理化。

退一步看,「五階段社會」放在東方並不適用。中國無明顯的「奴隸社會」(參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資本主義社會」爛熟而至「共產主義社會」,俄國是以農業為基礎,非工商業。

批判資本主義勞動是萬惡亦不恰當。如金里卡 (Will Kymlicka) 所說,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成果,或可換取一些極高價值的活動 (結婚養育小孩) / 東西 (擁有昂貴的立體聲設備),使人獲得更大滿足感及幸福感,何惡之有 (參《當代政治哲學》)?

馬克思主義極力擺脫黑格爾哲學的陰影,反而逃不了黑格爾哲學的弊病;極力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反而將現實與價值混淆,兼漠視東方國家的發展軌跡;極力鞭撻資本主義,反而不知資本主義是人性最自然的發展......它還不是一個不成熟、錯誤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又吸收了法國社會主義,如聖西門等人的思想。海耶克 (F. A. Hayek) 說:

「社會主義,在其初期,彰明皎著地就是權威主義性質的東西。奠定現代社會主義之基礎的法國著作家們,都堅信他們的種種主張,唯有靠強大的獨裁政治才能付諸實行。在他們心目中,社會主義之實行,不過是想如何終止革命而已。而其終止革命的方法,是依據階級層層管制之原則,細心將社會組織重加改造。他們又主張用強迫性的精神力量加諸社會各階層以達到這一目標。當牽涉到自由問題時,那些社會主義的創建者,對於他們所欲實現之企圖,絕不躊躇。他們認為,思想自由就是十九世紀社會罪惡之根源。聖西門 (Saint Simon) 是近代計劃主義者之第一人。他甚至警告說,凡不服從他所創立的設計局的人,將『予以畜牲的待遇』」(《到奴役之路》)

日後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共產國家,清一色是一黨專政的權威主義的獨裁政權,專搞計劃經濟,迫死、餓死許多人,視人命如草芥,此原來蘊含在馬克思主義之中,是馬克思主義合理地發展。說馬克思主義會帶來人民的解放、英美式民主和憲政,是欺人之談!

馬克思主義憑藉烏托邦 (共產主義天堂) 教人獻身,落實時需要透過層級分明的黨團組織,頗有傳統基督教的色彩。基督教以死後世界作招徠,羅馬天主教會也是層級分明,各級不可逾越。

總之,好像《科學怪人》的怪物一樣,馬克思主義結合了德國黑格爾哲學的唯我獨尊、法國大革命動物本能和權力欲望的暢遂發皇、法國社會主義的威權獨裁及計劃經濟、基督教的烏托邦和嚴密組織結構。

如果馬克思不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極其量是一個大雜燴,一個不成熟、錯誤的思想。然而,他要行動,即造成「觀念的災害」。

伯林 (Isaiah Berlin) 說:

「在現代史上,也許從未存在過這樣的時刻:那麼多的人,不管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他們的觀念,事實上,還有他們的生活,被狂熱的社會與政治學說如此深刻地改變,在某些地方是如此猛烈地傾覆。它的危險之處在於,當觀念被那些理應對其保持關注的人 - 也就是那些受到訓練能夠對觀念進行批判性檢查的人 (案:指專業哲學家) - 忽視的時候,它們便可能獲得一種未被制約的動力,對無數變得太激烈以致不受理性批判影響的人產生無法抵擋的力量。」(<兩種自由概念>)

馬克思主義正是其中一種被專業哲學家忽視,卻有極大號召力的狂熱的社會政治學說。它與法西斯主義 (由極端民族主義演變而成) 同被稱為「二十世紀人類文明兩大逆流」。

《共產黨宣言》劈頭就說:「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盪。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現在回頭看,「幽靈」的確恐怖、邪惡得很,難怪當年「舊歐洲的一切勢力」都要「聯合起來」圍剿了。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馬克思主義簡介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唯物辯證法」,以及「歷史唯物論」。

「唯物辯證法」的「唯物」指唯物主義,包含以下四個基本觀點:

1.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派生出來的。

2. 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依賴於客觀世界,不能脫離客觀世界,物質決定意識。但是意識也反作用於物質,如人類對於改造世界的行動。物質與意識是對立統一的。

3.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主觀意志為轉移。

4.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事物在絕對的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在一定條件下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靜止是運動的表現形式。

「辯證」是物質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共有三條基本規律:

I. 量變到質變

事物具有質、量兩種屬性。當事物在數量上累積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 (量變) 至某個臨界點,事物便會出現一種質的飛躍,由一種性質轉到另一種性質 (質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而經過質變,新的量變又開始……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

II. 對立的統一

一切存在事物都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如光影、正負、生死、得失等。事物的矛盾給予其發展的動力。

III. 否定的否定

吸收了黑格爾的「正 - 反 - 合」,事物本來的狀態叫做「正」,事物基於內部矛盾而過渡至自身的反面,謂之「反」。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再基於內部矛盾過渡至反面,是為否定的否定。經過否定的否定,事物非純粹回到原本的「正」的狀態,而是螺旋上升在更高一層達到「正」,一種更上層樓的「揚棄」。

「唯物辯證法」應用到人類歷史領域,即形成「歷史唯物論」。

「歷史唯物論」的大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下層建築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決定著歷史的一般進程。

當生產力急速上升,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係伴隨而來。然而,隨著生產力上升到一定程度,生產關係無法與之相適應,這個時候,不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後的生產關係,會阻礙生產力的上升。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全新的生產關係必須取代舊者,階級鬥爭於是出現,暴力革命完成後,全新的先進的生產關係確立,社會走入另一新階段。馬克思據此說明人類社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下層建築對上層建築起著決定性作用,前者左右著後者的變革。所謂下層建築,即經濟基礎,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至於上層建築,泛指一切文化、藝術、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總是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故云「唯物」。可是,它有時也會發揮鞏固 / 損害經濟基礎的作用。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資產階級是剝削階級,無產者是被剝削階級。後者奮力與前者鬥爭,奪前者的權,結果必然帶來無產階級專政。不過,無產階級專政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終極目標為:消滅一切階級,進入無階級分野、「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天堂。

除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異化」也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概念。

資本主義經濟的勞動帶來四種「異化」:

a. 工人與他的「類本質」的異化 (不能成為自主、自我實現的人類);

b. 工人之間的異化,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將勞動化約為市場上待價而沽的商品,而非社會關係;

c. 工人與其勞動成果的異化,產品脫離工人自身的控制,成為異己的、敵對的關係;

d. 工人與其勞動行為本身的異化,勞動成為無意義的活動,無法帶來真正滿足。

資本主義因此是萬惡,必須被推翻。

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到了馬克思死後,恩格斯將之變成「在民主國家裡,組織無產階級合法政黨社會民主黨,在憲法的框架下為工人爭取具體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恩格斯指出,工人階級一定要利用選舉權跟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席位,用選票來證明無產階級的力量。今天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肇源於此。

但是,恩格斯始終未有全盤否定暴力革命,他說:「我認為,如果你們宣揚絕對放棄暴力行為,是決撈不到一點好處的。沒有人會相信這一點,也沒有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政黨會走得這麼遠,竟然放棄拿起武器對抗不法行為這一權利。」

馬克思相信,只有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才可以實現共產主義。弔詭的是,全球第一個共產國家竟是蘇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馬克思的生平

馬克思 (Karl Marx) 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亦是現代社會學主要奠基者之一,撰有《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

1818 年,馬克思在普魯士一個中產家庭出生。父親是啟蒙主義者,喜歡康德和伏爾泰等人的哲學。他從古典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要求普魯士推行君主立憲。

17 歲的馬克思先在波昂大學旅行,再轉學到柏林洪堡大學。期間,他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見解產生興趣。「青年黑格爾派」對黑格爾在形上學的斷言持批判態度,卻接納其辯證法觀點。他們積極評論既有的社會、政治和宗教體系,企圖改變醜陋的現實以開創更好的未來。

1840 年,馬克思完成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異見份子,收緊出版和學術自由。

馬克思 1842 年搬到科隆,開始為激進派報紙《萊茵報》擔任主編。他曾發表一篇強烈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起尼古拉一世不滿,要求普魯士政府予以取締。1843 年,普魯士政府查禁《萊茵報》,馬克思失去工作。

馬克思後來在法國巴黎創辦激進派期刊《德法年鑑》,《年鑑》唯一非德國籍作家是流亡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馬克思為期刊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民族問題》兩篇文章的草稿。其中,《論猶太民族問題》首次介紹其共產主義信念,提到無產階級將是革命的力量。《年鑑》不久亦被禁售,馬克思轉為《前進周刊》寫稿。

在《前進周刊》工作時,馬克思消化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逐步建立其辯證唯物主義。1844 年 8 月,他認識恩格斯,恩格斯既是馬克思終身的戰友,亦是他的「金主」,給他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恩格斯向馬克思介紹自己的作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本書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並指出工人階級將是歷史上最後的革命的組成成員,觀點獲馬克思認同。

馬克思同時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閱讀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詹姆士・密爾等人的作品)、法國社會主義運動 (克勞德・昂列・聖西門和夏爾・傅立葉等人) 及法國歷史。1844 年底,馬克思寫成《1844 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對德國古典哲學 (包括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亞當・斯密) 以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進行系統性、批判性整合,且詳細闡述勞動、異化概念。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架構、對資本主義內部運作的理解,已然形成。

1845 年 2 月,馬克思因在《前進周刊》對普魯士的專制主義發表尖銳批評,導致普魯士要求法國查禁《前進周刊》。馬克思被驅逐出境,從巴黎搬到比利時布魯塞爾,恩格斯倍伴在側。

這時候,馬克思對早期篤信的費爾巴哈唯物論越來越不滿,陸續撰寫十一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綱》其中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清楚點出哲學家的概念僅能解釋已有世界,世界的改變則依賴實際的、具體的、物質性的行動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是一套牽涉實際行動的新哲學,於此可見端倪。

7 月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離開布魯塞爾,前往英國訪問憲章運動 (1838 - 1848 年持續十年在英國發生的一場工人階級要求社會政治改革的群眾運動) 領導人。馬克思趁機大量閱讀收藏在倫敦和曼徹斯特的有關經濟的文獻資料。

1846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撰《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系統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兼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張、理想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不徹底性。《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成後,馬克思覺得自己已表達對科學社會主義 (有別於空想社會主義) 的認識,遂轉為探索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1847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馬克思建議,正義者同盟該放棄地下性質,組織革命政黨,以促進歐洲各地工人階級發起群眾運動,進而擴大成為工人階級革命。馬克思的主張獲正義者同盟成員接受,6 月,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馬克思和恩格斯旋即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共同行動綱領,此即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宣言》指出,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 (勞動的工人階級) 的利益才得到真正保障。

歐洲爆發革命浪潮 (1848 年革命),馬克思三度支援比利時工人發動武裝革命,遭比利時政府驅逐,返回巴黎。1848 年 4 月,馬克思和恩格斯至普魯士科隆,創辦《新萊茵報》。由於內容具煽動性,二人被驅逐出境,輾轉流亡至英國倫敦。

馬克思一家在倫敦度過最為艱困的日子。因面對債務問題,馬克思變得焦慮,加上受疾病煎熬,情緒不佳。1849 - 1850 年,共產主義者同盟內部分裂。馬克思支持德國工人教育協會,得不到會內大部份成員支持。

政治能量下降,馬克思一邊依靠恩格斯接濟,一邊為多家報社寫文章,賣文為生。

他撰寫《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擴闊了對歷史唯物主義、階級鬥爭概念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解,認為無產階級最終將能夠粉碎資產階級的國家而獲得勝利。

另外,他也花費大量時間在大英博物館閱讀室進行研究,重新審視先前讀過的政治經濟學家的作品,以及蒐集到的經濟數據。直至 1857 年,馬克思已累積超過八百頁筆記和短文,內容包括:資本、不在地主所有權、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國際市場。此即日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1859 年,馬克思出版首部嚴肅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書中採納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倡導的勞動價值理論,明確界定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之間的實際關係,提出金錢和貨幣流通的資本主義經濟之科學理論。

1864 年,馬克思參與第一國際成立大會,進入領導委員會,有份起草《成立宣言》。1867 年,《資本論》第一卷正式出版。

馬克思晚年健康每況愈下,《哥達綱領批判》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是馬克思對共產天堂的想像。

1883 年 3 月 14 日,馬克思於倫敦寓所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墳墓,墓碑上雕刻著《共產黨宣言》最後一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註記《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作為對馬克思生平的概括,是很合適的。

------
[附錄]

馬克思生平重要著作一覽: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1841 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 年)

《論猶太民族問題》(1843 年)

《1844 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1844 年,於 1927 年出版)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 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 年)

《共產黨宣言》(1848 年)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 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 年,於 1939 年出版)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 年)

《資本論・第一卷》(1867 年)

《哥達綱領批判》(1875 年)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最後的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四位沙皇中積極推動改革者。他即位時,俄國正經歷克里米亞戰爭的挫敗。俄軍裝備落後、後勤補給緩慢、指揮失當......戰鬥力遠比不上西歐國家。尤其關鍵的一點是,俄軍主要由農奴組成,數量龐大而質素差劣。亞歷山大二世要強兵,不得不先處理農奴制。

1857 年,亞歷山大二世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著手籌備廢除農奴制。1861 年,《農奴解放宣言》發表。《宣言》規定:

(1) 莊園農奴與家用農奴獲得解放,享有人身自由,具遷徙、婚姻 (無需獲得地主許可便能結婚)、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公民權利;

(2) 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不過,農民可向地主購買一小塊土地。農民支付部份費用,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為支付,農民必須在四十九年內還清本息。

(3) 獲得自由的農民被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廢除農奴制讓農奴首度成為自由人,獲得平等政治權利,經濟上亦得以完全獨立。

然而,被解放的農民缺乏資金,要他們負擔高昂費用以購買土地耕種,變相令其無法生存。縱使部份農民買得起土地,土地數量之少、質素之低,根本不夠耕種、不夠養家糊口。生活壓力驟增,以前依附地主而得的安定感失去。廢奴導致農民反感,起義頻率急升 (1860 年農民騷動 126 次,1861 年增至 1,176 次),此似乎超出亞歷山大二世所預期。

更為嚴重的是,亞歷山大二世敢於改革,導致人民 (特別是知識分子) 對他抱持極高的期望。

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中指出,法國大革命雖然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它同時不斷引發人民提出難以滿足的改革訴求,致使社會矛盾激化,革命走向極端,迎來恐怖血腥統治。

如果亞歷山大二世不走開明路線,始終如一地專制,人民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問題仍不大。可惜他要在開明與專制之間找一個平衡、傳統與西化之間找一個平衡,稍一不慎,很容易兩面不討好,甚至招惹殺身之禍。

早在廢除農奴制不久,地主貴族們便覺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損,對改革表示強烈不滿。換言之,亞歷山大二世已得罪了傳統的地主貴族。西化派方面,亞歷山大二世遲遲未能落實憲政,令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感到氣憤。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們竟轉為支持推翻帝制,策劃暗殺沙皇的行動。「人民意志」(又稱民意黨)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恐怖組織。

「人民意志」對亞歷山大二世進行過多次暗殺,未有成功。1881 年 3 月 13 日,「人民意志」打算趁沙皇馬車通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向沙皇投擲手榴彈。亞歷山大二世其實已臨時改變行車路線,無奈「是禍躲不過」,「人民意志」成員第一次投彈,誤中副車,炸傷馬匹、隨從和幾個過路的人。該名成員被警衛逮捕,亞歷山大二世走出車外,正想向那成員詢問為何要暗殺他。說時遲那時快,另一名「人民意志」成員 (格林尼夫斯基 Ignaty Grinevitsky,在路邊旁觀,距離沙皇僅三步之遙) 已向他投擲第二枚手榴彈。這一次,亞歷山大二世遭受重創,雙腿被炸斷,倒在血泊之中。「死也要死在家裡,很冷......冷......」不到一個小時,下午 3 時 30 分,有「解放沙皇」美譽的亞歷山大二世傷重不治,享年六十二歲。

父親汲汲於改革 (據說已準備推行君主立憲),下場卻是遭人暗殺,令亞歷山大三世採取極為保守、頑固、獨裁的方式治國,並反對維新。他故意在西化地標聖彼得堡內 (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地點) 修建滴血救世主教堂,以紀念亡父。教堂是十六、十七世紀俄羅斯傳統教堂風格,跟其他建築的西歐氣味格格不入。彼得大帝所開展的由上而下實行西化、現代化,至此壽終正寢。

「人民意志」推翻帝制、建立農村公社等觀點,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其恐怖行動加劇沙皇的鎮壓,間接助長二月和十月革命。順帶一提,「人民意志」其中一位成員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Aleksandr Ilyich Ulyanov),乃日後蘇聯創建者列寧之兄長。

我們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遺毒禍害,中止了俄國的西化、現代化改革,使俄國急速倒退。蘇聯得以建立,造成種種不人道的大屠殺、大清洗、大迫害,亦拜法國大革命所賜。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向保守、專制倒退

法國大革命衝擊傳統君主專制,令亞歷山大一世非常憂慮。路易十六一家的悲慘收場,尤其震撼沙皇內心。1815 年 12 月,作風保守的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 (Aleksey Arakcheyev) 被任命為部長委員會首長,其實已反映亞歷山大一世思想出現轉變。

有別於斯佩蘭斯基,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恢復報禁、嚴刑拷問,廢止言論及集會自由。他還熱衷於推行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個人崇拜,並強化中央集權。文藝活動被打壓,跟亞歷山大一世有過節的貴族不得好死,文明、開放瞬間消失。

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設立軍屯制度,將基層人民束縛在土地上,定期給予軍事訓練,使其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禁止其自由流動。他又限制貴族的領地和農奴數目。貴族只有一個小莊園,擁有幾十至幾千名農奴,再無條件犯上作亂。其他措施尚有:強迫人民接受三年義務教育、嚴格執行法律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沙皇除外)、剷除一切秘密組織 (如共濟會)、勞役罪犯及俘虜無償採礦等。

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推翻自由主義改革,某程度上揭示俄國對革命浪潮、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感虛怯。1818 年底開始,亞歷山大一世的立場轉變越見明顯。衛兵軍官受革命思想影響,陰謀叛變 (趁亞歷山大一世前往開會,途中綁架他),令他對自由主義產生懷疑。他慢慢傾向保守主義,因而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 (Metternich) 友善。

不過,從亞歷山大一世說:「自由應該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自由的限制是秩序的原則。」他未必要全盤否定自由,只是秩序應該凌駕於自由之上,規限著、導引著自由,使之免生惡果。這當然是目睹周邊國家因革命而動蕩,反省所得的結果。

俄軍雖然打敗了拿破崙,但在前線與法軍作戰,親眼看見西歐的先進與繁榮,使其對自己國家的落後深感不滿。1825 年底,三千名官兵屯駐聖彼得堡的元老院廣場,打算發動武裝起義。由於這場起義發生在 12 月,參加起義的士兵被稱為「十二月黨人」。適逢亞歷山大一世突然駕崩,三弟尼古拉一世繼位。新沙皇採取強硬手段,調動一萬名士兵鎮壓起義軍,「十二月黨人起義」最終失敗收場。

尼古拉一世高度提防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特別請來教育部長謝爾蓋・烏瓦羅夫 (Sergey Uvarov) 提出一套官方意識形態,揭櫫「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Orthodoxy, Autocracy and Nationality) 大旗,以對抗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座右銘。謝爾蓋・烏瓦羅夫解釋「民族性」:要堅持自己的傳統,拒絕外來影響,打擊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此完全違逆彼得大帝的改革方向。

有學者指出,「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乃俄人對拿破崙戰爭的意識形態的反應,它後來成為俄國斯拉夫主義的思想根源。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亞歷山大一世早期施政和斯佩蘭斯基的自由主義改革

保羅一世是凱薩琳二世之子。他即位後,確立了「長子繼承法」,消弭由王位傳承所引起的紛爭。農奴制度亦被修改,農奴每週只需為地主工作三天,以減輕其工作壓力。另外,保羅一世崇尚普魯士的軍事制度,規定俄軍一律改穿普魯士服飾的軍裝。

法國大革命散播民主、共和、憲政等新理念,衝擊著傳統的君主專制政體,保羅一世深感憂慮,1798 年參加反法同盟,協助鎮壓革命。拿破崙上台,南征北戰,恢復帝制,保羅一世佩服他的軍事才能,兼覺得其不會對俄國君主制構成威脅,改與法國友好,跟英國斷交。有關做法引起向來與英國有交往的貴族、商人不滿。

保羅一世又喜歡大興土木,且性格殘暴反覆。終於,他在 1801 年被人用枕頭悶死,兒子亞歷山大一世接任沙皇。

亞歷山大一世幼時被祖母凱薩琳二世親自撫養。或許保羅一世實在太像彼得三世,凱薩琳二世對他無好感,竟將希望寄託在孫兒身上。

亞歷山大一世從瑞士籍的導師 (Frédéric-César de La Harpe) 接觸到盧梭對人性的理解,從軍事總督尼古拉・薩爾蒂科夫 (Nikolay Saltykov) 學習到俄國的專制傳統。他本人比較傾向前者,此由其厭惡歷屆沙皇濫用手中權力,說:「這個國家已成為瘋狂的玩物」、「絕對權力擾亂了一切」,可以為證。

保羅一世被殺,有人懷疑是亞歷山大一世幕後主使。然而,凱薩琳二世在生時,欲奪保羅一世皇儲之位,亞歷山大一世強烈反對。傳聞未必真確。

亞歷山大一世登基時僅 23 歲,他需要建立自己的羽翼。「非官方顧問委員會」(Private Committee) 成立,委員有:維克多・寇楚貝 (Viktor Kochubey)、尼古拉・諾沃斯策夫 (Nikolay Novosiltsev)、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 (Adam Jerzy Czartoryski) 等。這批人大多是新沙皇的親密好友,年輕有熱情。在他們建議下,亞歷山大一世打算開展政制改革,實行君主立憲。

不過,亞歷山大一世似乎不接受憲法作為君主權力的制衡。思想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Alexander Nikolayevich Radishchev) 主張參考英式君主立憲制度,馬上被亞歷山大一世罷免其憲法委員會委員職位。

亞歷山大一世還推行下列新政:

(1) 設立部長委員會內閣,九位部長直接由沙皇任命,向沙皇負責;

(2) 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大學,允許撤銷學術審查;

(3) 放寬對文學作品審查,保障出版自由;

(4) 恢復與英國的貿易,跟英國和解;

(5) 頒佈《自由農民法令》,宣告農奴在支付地主認可的贖金後,便能獲得自由 (逐步消解限制俄國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農奴制度)。

(5) 值得講一講。我們曾說,農奴和地主之間的矛盾,乃沙皇必須正視一大問題。農奴制不能頃刻廢除,亞歷山大一世的漸進改良是合理的。

問題是,即使可恢復自由身,原來大多數農奴仍甘願委身地主以換取兩餐溫飽。《自由農民法令》不但遭地主反對,而且效果也不彰顯 (只有 5% 農奴通過贖身手段獲得自由),這正好反映處理農奴制流弊之棘手 (全廢、漸廢俱不可,不廢又不可)。

1809 年,自由主義改革家米哈伊爾・斯佩蘭斯基 (Mikhail Speransky) 被提拔為部長委員會首長,地位相當於首相。他深得亞歷山大一世信任,實施一連串改革,包括:

I. 政治方面

著手創設「俄羅斯國家下議院」(即日後的國家杜馬),完善立法。

打擊歷史悠久的大貴族,奪去其兵權,削減其領地,扶植新貴族。

II. 社會方面

禁止地主殺害農奴和對農奴犯下性罪行。殺害農奴者必須處死,農奴犯罪需交給法庭按法律審判,不可私自殺害。

III. 軍事方面

改革軍制,制訂十大紀律,嚴明軍紀,強調軍隊從屬於沙皇,必須向沙皇效忠。

IV. 刑法方面

廢除俄國傳統的酷刑,改為歐洲盛行的絞刑、斷頭台、斬首、槍斃,較為人道。

如果改革得以持續,俄國將進一步西化。可惜改革不得人心。適逢拿破崙大軍壓境,亞歷山大一世需要爭取俄國保守派支持,對抗法國。加上斯佩蘭斯基鋒芒太露,私底下發表過尖銳的批評,如建議亞歷山大一世不要在抗法戰爭中親任總司令。種種因素累積,卒之令這位俄國自由主義之父,於 1812 年被解除公職,改革中止。

俄法戰爭以法國戰敗告終。可是,經此一役,俄國亦元氣大傷。1815 年底,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 (Aleksey Arakcheyev) 出任部長委員會首長。他全盤推翻斯佩蘭斯基的改革,推行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個人崇拜,強化中央集權。俄國倒退為保守、專制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