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最後的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四位沙皇中積極推動改革者。他即位時,俄國正經歷克里米亞戰爭的挫敗。俄軍裝備落後、後勤補給緩慢、指揮失當......戰鬥力遠比不上西歐國家。尤其關鍵的一點是,俄軍主要由農奴組成,數量龐大而質素差劣。亞歷山大二世要強兵,不得不先處理農奴制。

1857 年,亞歷山大二世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著手籌備廢除農奴制。1861 年,《農奴解放宣言》發表。《宣言》規定:

(1) 莊園農奴與家用農奴獲得解放,享有人身自由,具遷徙、婚姻 (無需獲得地主許可便能結婚)、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公民權利;

(2) 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不過,農民可向地主購買一小塊土地。農民支付部份費用,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為支付,農民必須在四十九年內還清本息。

(3) 獲得自由的農民被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廢除農奴制讓農奴首度成為自由人,獲得平等政治權利,經濟上亦得以完全獨立。

然而,被解放的農民缺乏資金,要他們負擔高昂費用以購買土地耕種,變相令其無法生存。縱使部份農民買得起土地,土地數量之少、質素之低,根本不夠耕種、不夠養家糊口。生活壓力驟增,以前依附地主而得的安定感失去。廢奴導致農民反感,起義頻率急升 (1860 年農民騷動 126 次,1861 年增至 1,176 次),此似乎超出亞歷山大二世所預期。

更為嚴重的是,亞歷山大二世敢於改革,導致人民 (特別是知識分子) 對他抱持極高的期望。

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中指出,法國大革命雖然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它同時不斷引發人民提出難以滿足的改革訴求,致使社會矛盾激化,革命走向極端,迎來恐怖血腥統治。

如果亞歷山大二世不走開明路線,始終如一地專制,人民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問題仍不大。可惜他要在開明與專制之間找一個平衡、傳統與西化之間找一個平衡,稍一不慎,很容易兩面不討好,甚至招惹殺身之禍。

早在廢除農奴制不久,地主貴族們便覺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損,對改革表示強烈不滿。換言之,亞歷山大二世已得罪了傳統的地主貴族。西化派方面,亞歷山大二世遲遲未能落實憲政,令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感到氣憤。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們竟轉為支持推翻帝制,策劃暗殺沙皇的行動。「人民意志」(又稱民意黨)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恐怖組織。

「人民意志」對亞歷山大二世進行過多次暗殺,未有成功。1881 年 3 月 13 日,「人民意志」打算趁沙皇馬車通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向沙皇投擲手榴彈。亞歷山大二世其實已臨時改變行車路線,無奈「是禍躲不過」,「人民意志」成員第一次投彈,誤中副車,炸傷馬匹、隨從和幾個過路的人。該名成員被警衛逮捕,亞歷山大二世走出車外,正想向那成員詢問為何要暗殺他。說時遲那時快,另一名「人民意志」成員 (格林尼夫斯基 Ignaty Grinevitsky,在路邊旁觀,距離沙皇僅三步之遙) 已向他投擲第二枚手榴彈。這一次,亞歷山大二世遭受重創,雙腿被炸斷,倒在血泊之中。「死也要死在家裡,很冷......冷......」不到一個小時,下午 3 時 30 分,有「解放沙皇」美譽的亞歷山大二世傷重不治,享年六十二歲。

父親汲汲於改革 (據說已準備推行君主立憲),下場卻是遭人暗殺,令亞歷山大三世採取極為保守、頑固、獨裁的方式治國,並反對維新。他故意在西化地標聖彼得堡內 (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地點) 修建滴血救世主教堂,以紀念亡父。教堂是十六、十七世紀俄羅斯傳統教堂風格,跟其他建築的西歐氣味格格不入。彼得大帝所開展的由上而下實行西化、現代化,至此壽終正寢。

「人民意志」推翻帝制、建立農村公社等觀點,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其恐怖行動加劇沙皇的鎮壓,間接助長二月和十月革命。順帶一提,「人民意志」其中一位成員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Aleksandr Ilyich Ulyanov),乃日後蘇聯創建者列寧之兄長。

我們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遺毒禍害,中止了俄國的西化、現代化改革,使俄國急速倒退。蘇聯得以建立,造成種種不人道的大屠殺、大清洗、大迫害,亦拜法國大革命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