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及時行樂 (31-10-2022, 廣東歌)


陳慧琳 – Shake Shake

陳雅雯 – 烈火奔放 (Europe)

郭富城 – 狂野之城

王菲 – 情誡

張宇 – 大女人

鄭嘉穎 + 周麗淇 – 請講

亮聲 OPEN – 憶愛

葉振棠 – 勝利雙手創

陳百強 – 幾分鐘的約會

Beyond – 早班火車

李彩華、方力申、陳曉東 – 兩男一女 (百分百感覺主題曲)

楊采妮 – 但願你明白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改組政府架構及推動公務員本地化

為提升施政效率,麥理浩 1972 年聘請麥健時國際顧問公司研究港府內部的管治體制。麥健時公司 1973 年發表《麥健時報告書》,麥理浩按照其中建議,重整港府核心架構。

輔政司、財政司、律政司三司之下的輔政司署,重新改組為經濟科、環境科、民政科、房屋科、保安科、社會事務科六個決策科,另增設財政、銓敍兩個資源科。新管治架構令港府猶如私人公司,各決策科首長猶如公司經理,港督是執行長,三司猶如執行長的副手,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猶如主要股東。經此改組,港府變得更有效率。

之後,麥理浩又按報告書建議作下列改組:

(1) 1976 年將輔政司改稱布政司,把輔政司署改稱布政司署。

(2) 1980 年於布政司署增設教育科,由教育司任首長,原教育司署改稱教育署,受教育科管轄,首長改稱教育署署長。

(3) 1982 年裁撤環境科,另設地政工務科和交通科等。

針對新界發展,麥理浩 1974 年設立新界拓展署,負責新界的開發及規劃。同年,在原有的新界民政署之上設立新界政務科,由原新界民政署長出任新界政務司,負責總管新界政務,並制訂與新界有關的政策。

此外,麥理浩積極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特別是加快高級公務員本地化的步伐,即不再從英國招聘,而是大量招聘香港本地華人。麥理浩年代較有名的華人政務官有徐家祥、李福逑、何鴻鑾、徐淦等。今天大家熟悉的王永平、林煥光、葉澍堃、俞宗怡、尤曾嘉麗、林瑞麟、張建宗、林鄭月娥等,都是在麥理浩任內加入港府,成為政務官。

且看下表:

徐家祥父親徐仁壽,香港華仁書院創辦人。二戰時他曾協助賴廉士中校創立英軍服務團,戰後加入港府。
李福逑廣東鶴山人,李佩材家族成員,早年入讀香港華仁書院,畢業後升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先後取得理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返港後於聖保羅男女中學任教數學,不久成為官學生。
何鴻鑾何東家族成員,早年在聖若瑟書院讀書,因香港淪陷而被迫中斷學業。戰後入香港華仁書院讀預科,未幾考入香港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先加入「香港義勇防衛軍」,後成為港府官員。
徐淦就讀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後入讀羅富國師範學院。畢業後赴英國留學,就讀於倫敦大學,獲文學士及榮譽學士,又在牛津大學三一學院進修政治行政,返港後先任教於皇仁書院,後獲港府委任為政務官。

由於出身名門望族,經歷過十八日保衛戰及香港淪陷,且受西化極深,這批華人精英得到英國人相當程度的信任。

再看下表:

王永平1969 年於香港大學獲得經濟學榮譽學士,1969 – 1973 年間任職國際船公司,1973 年考入政府政務主任。
林煥光曾就讀威靈頓英文中學及皇仁書院,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畢業,主修經濟和社會學,1974 年 8 月加入港府成為政務主任。
葉澍堃廣東南海人,早年就讀沙田墟信義學校和聖保羅書院,1973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並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同年 11 月加入港府政務職系。
俞宗怡祖籍江蘇揚州,1964 年入讀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在該校畢業,1974 年於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加入港府。
尤曾嘉麗祖籍廣東惠州,在香港長大,夫婿是清末「四大寇」之一尢列曾孫,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1977 年加入港府政務職系。
林瑞麟曾就讀香港華仁書院,1978 年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同年 10 月加入政務主任職系。
張建宗祖籍廣東惠州,1972 年在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 7 月加入政府新聞主任職系。
林鄭月娥父母是上海移民和香港人。1979 年就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三年級時,曾作為清華大學交流團副團長赴北京交流。1980 年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不難發現,他們有若干共同特徵:

a. 中國大陸南來移民的後代,卻在香港土生土長;

b. 一律於七十年代在香港大學就讀並畢業,所讀學系為經濟、社會學、歷史,皆屬廣義人文學科;

據《港大建築歷史人文之旅 – 學生文化今昔》一小冊子記載:

 1960 年代以後,隨著政府助學金和貸款的增加,來自基層的學生也能入讀香港大學。這些來自基層的學生,不少以「認識祖國」和「關心社會」為己任,因此他們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

……明原堂是香港大學學生運動的搖籃。其中明原堂更有港大學運搖籃之稱,其宿生有不少為學運領袖。有別於其他舍堂,其宿生大多注重「認中 (認識中國關社 (關心社會)」。原因在於自 1968 年馮以浤擔任舍監以來,大多取錄家境貧困或關心社會的學生入住。

年輕時期的林鄭月娥,曾參與「金禧事件」,此顯然受當時香港大學氛圍影響,一葉知秋,不少後來加入港府的華人政務官,皆有「關社認中」、不滿英殖的傾向,這對英治香港無疑是一計時炸彈!嬰兒潮世代的華人精英,亦遠遜於戰前那批,後者有益,前者則對香港有大害!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市政局改革與區議會成立

市政局在麥理浩年代遭遇重大變革。1973 年,該局開始負責公共衞生和文娛康樂事務。局內原有十六個議席,一席官守主席、一席官守副主席、四席官守議席、十席非官守委任議席和十席民選議席。麥理浩大刀闊斧將所有官守議席裁撤,非官守委任議席和民選議席各佔十二席。此外,市政局獲給予更大的財政自主,主席和副主席分別由議員互選產生。改組後首任市政局主席為委任議員沙理士,1981 年,主席由民選議員張有興取代。

市政局是英治香港唯一民選機構。儘管成為選民的門檻極高 (符合一定教育程度,收入達至一定水平並需要納稅,屬專業團體成員) 令大部份基層市民對有關選舉反應冷淡,1973 – 1982 年,市政局議員辦事處平均每年收到的市民投訴,遠多於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所收到的,反映市政局代表市民申訴的角色明顯增強。市政局的選民限制要到區議會成立才逐步放寬。

區議會屬香港最基層的議政組織,其設立目的是希望鼓勵市民參與地區行政,增強官民溝通,提高政府的透明度。1981 年 1 月,麥理浩發表《地方行政白皮書》,落實各區區議會設立計劃。港島和九龍佔十區,新界佔八區。每區成立一區議會。區議員經選舉產生,候選人通常是各地區居民組成的互助委員會主席 / 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區議會主席方面,港島及九龍諸區由民政主任擔任,新界諸區則由理民官出任。

1982 年,首屆區議會選舉舉行,共選出一百三十二名民選區議員。區議會選舉的投票資格較以往的市政局選舉大為放寬,任何年滿二十一歲、居港滿七年的香港市民,均符合投票資格。故此,當年選舉的投票率,較昔日的市政局選舉顯著上升。是次選舉為香港有史以來首個大型選舉,標誌著香港邁向民主普選的重要一步。市政局後來亦參考區議會的選舉模式和選民資格的規定。

港府向區議會提供撥款,舉辦社區活動,改善社區質素。區議員更不時與港府代表會面,拉近官民關係。

麥理浩本來還構思設立區域市政局,為新界八區及離島提供食物衞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自此,香港政制發展成為行政立法兩局、市政局和區議會的三層垂直層級架構,讓不少有意從政的人士由區議會逐步晉身市政局、再進入立法局。

誠如胡適所言,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麥理浩在區議會選舉中降低合資格選民的門檻,讓基層都有份參與,連帶影響市政局選舉,這是要給基層享受民主的好,繼而擁護民主。有謂扶植香港民主是英國與中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時所使用的籌碼,不排除這個可能性,要之,此舉確實是種下一顆很有價值的種子。雖然當時區議會和市政局並不是全部由直選產生,但香港普羅市民對民主選舉的嚮往,往後鍥而不捨地爭取,實肇始於此。

97 主權移交後,以行政長官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以改革市政服務為理由,宣佈廢除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代之以兩個新成立的官僚部門 – 食物環境衛生署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史稱「殺局」。董建華「殺局」的原因有二:

1. 市政局權力過大,擁有獨立財政、土地使用權,並有政府部門市政總署執行其決策,儼如獨立王國。

2. 民主黨在兩局擁有較多議席,特區政府為了打擊民主黨,故取締兩局,避免他們阻礙特區政府管治。

關於 2,民建聯成員鍾樹根接受訪問,提到:

……當時形勢上我們一定要支持殺局,因為連民主黨也一併殺了,他們在局內人多,我們想他們死,所以要殺局,連自己都賠上了,自己前途都堵塞了……(<鍾樹根痛失 24 年議席: 「我從政 Timing 不好」>)

本來市政局歷史悠久,經過麥理浩改革,更成為政黨發展及培育人才的土壤,豈料竟因董建華及建制派的私心,被消滅了。香港對民主普選的落實,始於麥理浩,卻受挫於「殺局」。「殺局」是特區政府無民主一象徵性標誌。

2021 年,中共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決定,強調要由「愛國者治港」,多名民主派區議員喪失議席,更有消息指可能重設委任議席。數十年過去,香港政制是進步抑或倒退,一目了然。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英倫音樂狂潮 England Music Wave (26-10-2022)

Yazoo – Nobody’s diary

Erasure – A little respect

Erasure – Breathe

Andy Bell – Crazy

Simple Minds – 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Simple Minds – Home

Marillion – Don’t Hurt Yourself

Bon Jovi – Always

Avril Lavigne – When you’re gone

Avril Lavigne – Innocence

Beyonce – Me, myself and I

John Lennon – Imagine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行政、立法兩局改革

麥理浩任內,行政、立法兩局所有議席仍維持委任制,非透過選舉產生。

行政局向來是港府決策機構,設十五個議席,主席由港督本人擔任,另有五席當然官守議席、一席官守議席和八席非官守議席。非官守議席 1978 年有所增加,但行政局整體議席佈局基本不變。非官守議席中,華人和外籍人士本來各佔四席,及後華人議席數目略有增加,反映華人越來越受港府重視,對施政的影響力有所提升。

立法局 1971 年設二十六個議席,主席由港督本人出任,另有四席當然官守議席、八席官守議席和十三席非官守議席。1972 年,官守議席和非官守議席各增兩席。1976 年,非官守議席大增,打破以往親建制和親市民各佔一半議席的平衡局面。官守議席由原來十席增至十五席,非官守議席由原來十五席大幅增至二十二席,加上主席和原來四席當然官守議席,非官守議席數目首次超越政府議席數目,為立法局一次重大的變革。往後的日子,官守議席與非官守議席數目皆有所增加,但總體上仍是非官守議席多於政府議席,此無疑將更多民間聲音帶入立法局。

不過,非官守議席雖佔多數,港督依舊大權在握,他可隨時委任臨時官守議員,確保港府所有議案獲足夠票數通過。與此同時,立法局議員對港督相當尊敬,非官守議員也要聽命於獲港督信任的首席非官守議員,港府施政因此未遇困難。

除上述所說,立法局又一改革,是盡量吸納社會各階層人士加入。在此之前,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主要由匯豐銀行、怡和及太古等傳統英資洋行的代表擔任。麥理浩未有改變委任英資洋行代表的做法,卻於 1973 年開始委任各行各業 (如工業界、保險界、社工界和教育界等) 的代表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 1978 年委任出身草根,本身任職九龍巴士售票員,後來升任公關經理的王霖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王霖祖籍廣東東莞,因不諳英語和擔心影響生計,初時推卻邀請。直至麥理浩鼓勵他在立法局以中文發言,並為他開先例,令當年每位議員可享 4000 元津貼,且教導他聘請翻譯,王霖才接受邀請,成為立法局代表基層勞工的議員。在任九年,王霖不時提出民生及房屋議題,例如當年雙層巴士已經面世,但交通燈仍然不夠高,對巴士行車帶來不便,兼且造成危險,他於是在立法局提出「加高交通燈」。

有謂英國人管治香港,民主無寸進。這固然是事實。可是,我們必須明白,英國人是有深厚的保守主義傳統,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應漸進改良,否則將造成大混亂。在行政局增加華人議席,立法局打破均衡,大幅增加非官守議席,儘管跳過了直選一環,但民意民情已較之前更能被聽見,更能被考慮甚至採納,這雖不是民主,已是以民為本,香港亦不復是純粹的殖民地,而類似自治領。

至於麥督對王霖的態度,更是親民至極,中外罕見。中國古代有「禮賢下士」的傳統,但士是擁有知識的,王霖無知識,純粹代表基層心聲,麥督竟連番邀請他入立法局,無他,反映麥理浩相當重視民間對各項施政的反應,以及關注老百姓生活質素是好是壞,從而謀求改善,調節施政。只有具備這一番心地,王霖方會獲得如此厚待。稱麥理浩為「香港人的父母官」,絕非過譽。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及時行樂 (24-10-2022, 廣東歌)

譚詠麟 – 捕風的漢子
譚詠麟 – 暴風女神 Lorelai
譚詠麟 – 夏日寒風
譚詠麟 – 愛情陷阱
譚詠麟 – 知心當玩偶
亮聲 Open – 我熱情如火,你冰冷成河
鄧麗欣 + 方力申 – 好心好報
陳雅雯 – 黑街
林姍姍 – 連鎖反應「Don’t you fight it baby」
林志穎 – 今年夏天
亮聲 Open – 無人與我
黎明 Leon Lai – 人在黎明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再轉型

由葛量洪開始,輕工業出口貿易一直是香港經濟重要支柱。可是,進入七十年代,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歐美各國相繼加大對香港紡織和玩具等產品的入口限制,亦削減其貿易配額,加上 1977 年英聯邦特惠稅的撤銷,迫使麥理浩不得不另謀出路。

儘管港府多次與各國政府代表展開貿易談判,出口貿易的困境始終未解決。香港的成衣、玩具工業注定萎縮,麥理浩於是鼓勵發展電子零件、鐘錶和電器一類電子工業。在港府扶助下,電子工廠數目急增,電子工業成為僅次於紡織業的第二大支柱工業,連帶電子工業界別的聲音亦日益受到重視。

另一方面,葵涌貨櫃碼頭興建,以增加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

在葵涌貨櫃碼頭建成前,香港的貨運業務主要集中在尖沙咀九龍倉碼頭。九龍倉碼頭由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 (遮打爵士成立,今九龍倉集團) 與怡和洋行於 1886 年設立。

1969 年,有報告建議將葵涌建設為香港的專用貨櫃港,葵涌貨櫃碼頭的首三個碼頭於 1970 年開始興建,適逢港府有意擴展荃灣新市鎮,貨櫃碼頭遂選址於下葵涌醉酒灣的填海地上興建。

醉酒灣,又稱垃圾灣,原是荒蕪地區,十九世紀末本港的垃圾交由承辦商用木船運載到海上傾倒,若遇上惡劣天氣,垃圾便被卸入醉酒灣,「垃圾灣」因此得名。三十年代,駐港英軍為加強香港防禦,特意修築醉酒灣防線,防線的西部起點就是醉酒灣。五十年代,醉酒灣仍有垃圾傾倒。直至六十年代末,港府大力發展荃灣區,便在醉酒灣填海。隨著公共屋邨葵興邨、葵芳邨落成,還有地鐵「葵芳站」的啟用,垃圾灣易名為葵芳。

葵涌貨櫃碼頭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2003 年,貨櫃碼頭的範圍擴展至青衣南部。九龍倉碼頭地位被取代,碼頭拆卸重建,發展成集寫字樓、酒店及商場於一身的海港城建築群 (最早的部份 – 海運大廈於 1966 年落成)。

針對工業用地不足,麥理浩在新市鎮內劃出稱為「工業邨」的工業區域,鼓勵投資者到這些經過規劃的區域開設廠房。香港首座工業邨為大埔工業邨。

1975 年 10 月 15 日,港府開始興建大埔工業邨,1978 年落成,由香港工業邨公司 (前身為香港工業邨臨時管理局) 管理。

工業邨把已具備基礎設施 (如水電供應) 的工業用地,以接近成本的租金,租予引進全新或改良技術工序而又不能在多層大廈內設廠的公司,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租金便宜,卻租約期長,是工業邨一大賣點,旨在使這些公司逗留香港。工業邨的出現,無疑為香港工業引進新技術,也為新市鎮居民帶來就業機會。

新市鎮開發,加上私人地產市道暢旺,刺激建造業急速增長。麥理浩在任晚期,全港註冊建築公司多達三千多家,外資建築集團也有十多家。

麥理浩還奠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香港位處亞洲,其地利之便讓香港的金融市場填補美洲紐約和歐洲倫敦餘下的空白,加上港人英語水平在東亞地區較佳,使香港具備優勢發展成亞洲國際金融中心。

總之,麥理浩年代,香港經濟出現瓶頸,憑藉種種政策,香港方走出陰霾,更一躍與南韓、台灣、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經濟急速增長,造就新興華人富豪的崛起,如船運大亨包玉剛、地產大亨胡應湘和李嘉誠等。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七三股災與第一次石油危機拖累

關於「置地飲牛奶」事件,周錫年最初為增加持股量,大手買入牛奶公司股票,使牛奶公司股價暴漲。但置地為了成功吞併牛奶公司,竟推出「換股」計劃,以每一股置地送五股新股,引誘牛奶公司股東放棄手上股票。結果置地收購牛奶公司 80% 股權。

除了「置地飲牛奶」令股民「損手爛腳」,因港府對公司上市監管不足,致使大量空殼公司乘機混水摸魚,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香港天線。

香港天線由中文大學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樂秀章等人創辦,董事有會計師兼九龍證券交易所創辦人陳普芬、名醫方心讓等。公司宣稱經營及發展電視天線業務。1972 年 11 月 22 日宣佈即將上市,旋即獲大批股民瘋狂追捧。七三股災爆發前,香港天線的股價由大幅上升一轉而跌至停牌,最後倒閉清盤。股民因此稱其為「香港黐線 (神經病、發瘋的意思)」。電視劇《大時代》中,方進新經常罵垃圾股「世界天線」,即影射香港天線。

1973 年中,有三件事件導致恆生指數由高位急瀉:

1. 市場出現假冒合和實業的股票,股民擔心所持股票成為廢紙,出現恐慌;

2. 稅務局規定「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資本增值稅」;

3. 加息影響。

10 月,中東地區爆發贖罪日戰爭,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支援以色列的國家 (目標國家有加拿大、日本、荷蘭、英國和美國,後來擴展到葡萄牙、羅得西亞和南非),實施石油禁運,有關決定令全球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同時導致香港在內的環球股市進一步急跌。

市民恐慌,搶購白米,商人趁機囤積,導致 1973 年尾至 1974 年初米價暴漲,連帶其他糧油食品、日用品的價格騰飛。麥理浩於是成立消費者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 (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簡東浦之子。早年就讀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執業律師資格。戰後加入羅文錦的律師樓,逐漸於政壇活躍,曾組織香港革新會。簡悅強敢於為市民發聲,多番獲港府委以重任。六七暴動期間,他嚴辭批評左派,英女皇訪港,他更代表香港市民向女皇致歡迎辭,屬典型的華人精英) 擔任主席,負責平抑物價,避免商人囤積居奇,保障消費者權益。港府又收緊對股票市場的監管,規定新成立的交易所必須註冊。

平情而論,七十年代香港的股票市場並不成熟,投機風氣熾烈,加上容易受外圍因素影響,故常處於較為波動的狀態。1980 年 12 月,香港股市再次受外圍因素拖累,出現拋售,恆生指數下跌。隨著香港前途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港人對未來沒有信心,深感憂慮,也影響恆指跌勢持續。

順帶一提,石油危機令香港石油供應緊張,有見及此,麥理浩呼籲市民節約用電。石油供應處亦實施燈火管制,以減少消耗電力。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英倫音樂狂潮 England Music Wave (19-10-2022)

Manic Street Preachers – The Love of Richard Nixon

Depeche Mode – Ghosts Again

Editors – Karma Climb

Suede – The Only Way I Can Love You

Suede – What am I Without You?

Hard-Fi – Living for the Weekend ·

Alizee – La Isla Bonita

Madonna – Hollywood

Editors – Strawberry Lemonade

Craig David – Teardrops

Craig David – Rise and fall

James Blunt – Goodbye My Lover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遠東交易所成立與「置地飲牛奶」事件

1973 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股災,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破產,繼而自殺。而這一切可由遠東交易所的成立說起。

遠東交易所 (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 是首家由華人創辦的證券交易所,李福兆聯同兄長李福慶、王啟銘,胡百熙、白光等十一人創辦。在此之前,香港只有一家由英國人創辦及經營的香港證券交易所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簡稱香港會。1891 年,香港經紀協會成立,1914 年易名香港經紀商會。1921 年,香港股份商會成立。二戰結束,兩所於 1947 年合併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因帶壟斷性質,華資企業要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集資,非常困難。這種狀況至遠東交易所成立才有改善。

1969 年 10 月 31 日,遠東交易所成立。同年 12 月 17 日,交易所正式開業,會址設於中環皇后大道中華人行 201 室,當時會員經紀行有 35 家,共 46 位經紀。開業首日成交額達 211 萬港元,香港證券交易所則為 456 萬。

李福兆,香港名門李佩材家族後人,李國寶、李國章的叔父,早年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1946 年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翌年到美國留學,先後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取得會計師資格。一言以蔽之,他是香港本地華人精英。

遠東交易所創立,李福兆為首任主席。相比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迎來多項創新性突破,包括:

(1) 不以英語進行交易,改以華人較常用的廣東話進行。

(2) 容許女會員及女性擔任出市員 (遠東交易所是英聯邦國家中首家容許有女會員的交易所);

(3) 容許多於一名出市員於交易大堂擔任出市工作;

(4) 設有「金魚缸」,即在交易大堂外加設一層玻璃,讓公眾人士在玻璃外清楚看到交易大堂內的一舉一動,包括價位及成交等,以提高透明度,吸引更多人參與股票買賣。

遠東交易所發展迅速,在數據上也有所反映,開業頭一年,成交額已達 29.96 億港元,1970 年股市總成交額中佔 49.5%,已與香港證券交易所平分秋色。未幾,遠東會的總成交額更有超越香港會的趨勢,因地方不敷應用,遠東交易所遷往雲咸街 8 號。

遠東交易所成功打破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壟斷局面,刺激其他華人證券交易所的成立:

1971 年 3 月 15 日 – 金銀證券交易所成立 (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由當時的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

1972 年 1 月 5 日 – 九龍證券交易所成立 (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由陳普芬等人創辦)。

四會時代的出現,標誌著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異常興旺。

為避免監管困難,港府必須阻止更多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其因此在 1973 年 3月 1 日緊急頒佈《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規定自 1973 年 3 月 2 日起,創立任何交易所,必須先得到財政司或港督的批准。經營未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將被重罰。港府又向四家交易所施壓,希望四會合併。

1969 – 1971 年,恆生指數節節上升,多次創下歷史高位。進入 1973 年,股市繼續瘋狂,未有冷卻跡象,民間開始出現一些奇怪荒誕的現象,例如:「魚翅撈飯」、股民辭工全職炒股、「鮑魚煲粥」、「用老鼠斑製魚蛋」、「用大牛 (港幣 500 元鈔票) 點菸」、老師上課用收音機聽股市分析等。

股票在普羅大眾普及,是件好事,但去到一個地步,群眾只知炒股,工作都放一旁,就很有問題,未免玩物喪志。港府為冷卻股市,曾出動消防員以消防條例禁止股民進入華人行買賣股票,所謂「消防員到交易所救火」。此一有趣場面,後來在無線九十年代電視劇《大時代》被拍攝出來,主角方進新拿消防喉向瘋狂股民射水,便是以「消防員到交易所救火」為濫觴。

恆生指數扶搖直上,多間華資地產公司上市,其中有「地產五虎」,即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英資地位受到動搖。

1972 年 10 月 30 日,香港出現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向牛奶公司提出收購行動 (「置地飲牛奶」事件),身為牛奶公司董事長的周錫年加以拒絕,結果置地與周錫年就牛奶公司控制權展開爭奪戰。最後置地於 12 月成功收購牛奶公司 80% 股權,控制了牛奶公司及旗下的惠康等,周錫年喪失牛奶公司,黯然辭去董事長的職位。

「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及周錫年各出奇招,致使股價波動,不少參與其中的股民損失慘重,這其實已為 1973 年股災埋下伏線。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及時行樂 (17-10-2022,廣東歌)

謝霆鋒 – 第二世

許志安 + 鄭融 – 與神對話

周杰倫 – 四面楚歌

KOLOR – 公路之星

鐵樹蘭 – 生命

張國榮 – 大熱

譚詠麟 – 情緣巴士站

黎明 – 愛情影畫戲

陳慧琳 – 星夢情真

陳慧嫻 – 秋色

鄺美雲 – 堆積情感

泳兒 – 黛玉笑了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月旦時事六十載的老作家

老作家在這個城市筆耕超過六十年,從年輕時創作文藝小品,到中年月旦時事,至今未休,可謂見證城中無數重大事件,也見證無數人性醜惡。他早年站到當權者的一邊,為當權者講說話,後來逐漸覺醒,明白無權無勢的人民才是寫作人的依歸,思想的轉變,有人不諒解,也招來無數禍患,但老作家卻心安理得,因為他仍在書寫自己所相信,本乎自己的信念處事做人。

老作家有一位妻子,年少便結識,大家一同成長,一同共甘苦。奈何天意弄人,妻子十多年前便離開人世,每次想到這件事,老作家都老淚縱橫,彷彿筆下寫出再多睿智的文章,都彌補不了這個情感上的缺損。自從妻子逝世,老作家已再無認真過除夕、新年,只是靜靜留在家中,好好追憶、思念,是傻,是走不出過去的陰影,但他樂意這樣做,因為愛情本來就是一個人的事。

近年來,因為城市對言論自由的收窄,老作家隻身離鄉別井,來到陌生的國度展開新生活。儘管如常寫作,但身體健康確實大不如前。入院做手術後,老作家的身體更虛弱了,不幸染病,就這樣,病魔無情地將他帶走,他臨終前一個月,還在寫自己的回憶錄,他還未寫完呢!

老作家走了,遺下一堆著作,也有一堆正面及負面的評價。但他不在乎,既然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後世自有公論,何必在乎他人一時三刻的褒貶。豁達的他終於豁達地走完他的一生。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夏鼎基與「積極不干預」政策

1971 年 7 月,夏鼎基接替郭伯偉擔任財政司。和郭伯偉不同,夏鼎基認為港府應在財經事務上承擔更多的責任。1980 年,他首次提出「積極不干預」政策。在對香港工業總會發表演說時,夏鼎基清楚闡述政策內涵:

當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預的建議時,不會純粹因為其性質而慣性認為建議不正確。剛好相反。一般而言,政府會因應當前和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形勢,權衡輕重,仔細考慮支持和反對採取干預行動的理據 – 在經濟的任何環節以及在需求或供應方面。然後,政府才作出積極的決定,研判利害所在。

所謂「積極不干預」,分成「積極」及「不干預」兩部份。「積極」方面包含:

1. 政府的預算和貨幣政策會影響整個經濟市場,當政府操作失誤,它有責任進行適度干預。

2. 政府應準備向銀行和證券業者施加指導及約束。

3. 政府應成立諮詢機構,使私人利益最大化及公眾利益能夠受保障。

4. 政府應提供市場生活的基本保障,包括法律、醫療保障、滅火服務、衛生管理、興建更多道路及排污系統等,以及向房屋、教育、醫療、衛生服務及社會福利等範疇注資。

「不干預」方面包含:

a. 政府不應控制自由市場的資源供應,擾亂市場運作;

b. 投資失敗的惡果讓自由市場承受,政府只在特定範圍盡其義務。

總之,一般情況下,政府以審慎理財為大原則,不採取主動干預的經濟政策,而須相信市場有自行調節的機制。可是,在必要時候,為免社會經濟紛亂,政府仍須適度介入。對一些自由市場未能顧及的民生事務也要提供協助。竊以為此乃夏鼎基理財哲學的精髓。

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在西方並不新鮮,「新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 (F. A. Hayek) 一方面極力反對政府干預自由市場,進行社會資源再分配,一方面也不贊成「經濟上的獨斷放任態度」,而認為政府在這裡有角色 (《到奴役之路》) 。有謂「積極不干預」是受當時英國本土工黨執政影響,工黨以左翼自由主義 (又稱自由平等主義) 為理論根據,但須知道,右翼自由主義也不反對政府適度介入。夏鼎基更多是上承郭伯偉的「自由放任」政策而予以揚棄,採其長補其短。

麥理浩任港督期間,港府是全香港最大的僱主、土地發展機構、房東、教育和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火速上升的政府開支,常令夏鼎基心急如焚。政府連續三年錄得巨大赤字,尤其令夏鼎基覺得這是「顯然不能接受的」。當然,麥理浩這樣做也有理由。第一,六十年代以來,政府已積聚豐厚財政儲備 (輕工業與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令收入連年增加。又從事製造業的華商趁機投資房地產,房地產市場反彈,他們賺取巨額利潤,再把利潤投資到股市等項目,財富越滾越大。加上勞工階層亦儲有財富,新興的中產階級已具規模,財政儲備因此變得豐厚)。第二,他希望盡快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令其對香港更有歸屬感。

此外,夏鼎基有意透過稅制改革以增加政府收入,如加設利得稅、增加股息稅等,惟受到商界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強烈反對,最後擱置。

1981 年 11 月,夏鼎基晉升為布政司,在任期間,監督區議會成立,見證區議會選舉。1985 年,夏鼎基退休,返回英國。1999 年 9 月 27 日心臟病發逝世。

位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夏鼎基運動場」,便是為紀念夏鼎基對香港的貢獻而命名。

香港首位華人財政司曾蔭權,1977 年獲夏鼎基推薦,借調到菲律賓亞洲發展銀行總部工作一年,從事地區財務分析工作,曾因此大開眼界。主權移交初期,他動用外匯儲備於股市及期貨市場入市,大量購入港股,打擊國際炒家操控市場、狙擊港元,維護聯繫匯率不致崩潰,獲前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和主要狙擊者索羅斯稱許。

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與郭伯偉友好,多次指香港是「自由經濟的最後堡壘」,「如果想了解自由市場的真正運作,就應到香港去。」(《選擇的自由》) 主權移交後,他先對曾蔭權耗資千億入市有意見,批評特區政府「瘋狂」、欲將香港「公有化」,再於 2006 年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香港錯了>(Hong Kong Wrong) 一文,抨擊特區政府令「積極不干預」政策夭折,從此香港「不再是自由經濟的閃亮象徵」。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改變社會風氣

上文提到麥理浩年代不少歷史建築被拆卸,不得不提是屹立尖沙咀六十多年的九龍車站,也在 1975 年 11 月 30 日被拆卸,只剩下鐘樓及六條羅馬石柱被保留 (石柱置於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內)。

關於是次清拆,亦有一段故事可說。且說有九龍居民組織曾去信要求保留九龍車站,尖沙咀街坊福利會也提出同樣要求。奈何港府不為所動,成立獨立調查小組,小組研究竟指出新的文化綜合設施可替代車站角色,發展比保留車站更佳。古蹟學會事後指控港府用卑劣手法誤導公眾。收集市民簽名,直接向英女王請願,希望王室出面介入。可惜事與願違,拆卸工程如期展開。

由這件事,可見英殖年代港府不完全聽取民意,香港當時只有自由而無民主。

麥理浩任內,還推行了一系列運動,改變香港社會風氣。其中較大型有清潔香港運動。

早於 1948 年起,港府已呼籲市民注意家居清潔、防治蚊患及養成吃飯先洗手的習慣。1970 年 12 月,全港清潔運動委員會成立。1972 年 8 月,委員會展開宣傳及教育,通過不同渠道 (包括:電視宣傳短片、電台聲帶、海報及橫額、報章特稿及報道、潔淨比賽、巡迴展覽、小冊子等) 宣傳清潔環境信息,期間設計不少海報和象徵標誌。1974 年,教育署鼓勵學生參與清潔環境的工作。接續數年,一方面鼓勵野餐或遠足人士自行清潔遺下廢物,一方面呼籲公眾改善沙灘清潔。怒目而視的雙眼、「亂拋垃圾、人見人憎」的口號,加上垃圾蟲 (由政府新聞處總創作主任許敬雅設計),現已成為港人集體回憶,宣傳讓市民留下深刻印象,反映效果顯著。自此香港市容變得整潔,年青一代也逐漸培育出一種公民意識。

另外,禁毒處於 1972 年成立,設有禁毒專員。1973 年,撲滅罪行委員會成立,推動撲滅罪行。家計會的出現,宣傳「兩個夠哂數」,令控制生育成為風尚。1975 年,香港獎券管理局成立,以多重彩彩票 (六合彩前身) 取代馬票,並取締市面上由黑社會操控的字花賭博。凡此種種,皆令香港風氣為之一新。

有見於專上學生多年來爭取中文作為法定語文,港府 1970 年成立委員會研究相關議題。1972 年 1 月,委員會發表報告書,積極推動中英雙語並重政策,獲港府採納。同年開始,立法局和市政局准予議員使用中文方言發言,並引進廣東話和英語即時傳譯服務。鍾士元成為首名在立法局會議使用中文的議員。1974 年,立法局正式通過中文、英文為香港法定語文,具備同等地位,一改過往以英文為重的情況。

麥理浩順應民意本是好事,但問題是,這批專上學生許多具有「關社認中」(關心社會,認識中國) 的思維,對中共同情,對中國文化尤其推崇。提升中文地位,實際不只關乎語言文字,更牽連到文化歷史和思考方式的轉換。陶傑說:

學好英文,可以鍛煉邏輯,培養獨立人格,除了因為語言本身文法嚴謹,亦因背後承載崇尚理性、自由的文化。中文則句式鬆散,且處處充斥父權,壓制人格養成。

又說:

感知型的語文,文法很鬆散,句子的結構,不必講求上文下理的邏輯關係。中國語文屬於此型……

中、英文的問題,後來在《基本法》的解讀上都浮現了。英方認為寫得清楚的條文,翻成中文原來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意思,更遑論不同形式的「僭建」,對「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民主」的理解都是箇中顯例。中文運動的成功,某程度是香港步入死局的開端。

又清潔香港運動雖見成績,香港整潔市容得以維持,仍有賴一代代港人的傳承。偏偏主權移交後,大量新移民來港,他們將在大陸的陋習 (隨地大小便) 帶過來,卻不願接受香港的一套。尤其甚者,他們人數眾多,加上自由行實施滋生水貨客,街道不時遺留有散貨後的紙箱。麥督未有考慮到鄰國對香港的不良影響,終致其十年整頓功虧一簣。

至於將城市發展凌駕古蹟文物保育,此無疑下開一壞先例。皇后碼頭在 2007 年因中環填海計劃而被拆卸,特區政府所訴諸的理由便是香港需要發展,麥督可謂種下禍根而不自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英倫音樂狂潮 England Music Wave (12-10-2022)

Oasis –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idle

Miley Cyrus + Joan Jett – Bad Karma

Beyonce – Cuff it (promenade people extended mix)

Sam Smith + Kim Petras – Unholy

Slipknot – The Chapeltown Rag

Slipknot – Psychosocial

Steve Lacy – Bad Habit

George Michael – Jesus to a child

Depeche Mode – Ghosts Again

Depeche Mode – Enjoy the silence (acoustic version)

Maroon 5 – She Will Be Loved (acoustic version)

Alicia Keys – No One (acoustic version)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增購東江水與推動康樂文化

六十年代,香港飽受天旱缺水困擾,一度實施「四天供水四小時」的制水政策。儘管港府與中共達成協定,增購東江水供港,又建船灣淡水湖 (位於大埔東北),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麥理浩上任後,在西貢闢建萬宜水庫,1971 年動工,1978 年 11 月啟用。水庫為全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塘。

有見於人口持續增長對食水供應構成壓力,麥理浩又大膽嘗試海水化淡。1972 年 8 月,港府向亞洲發展銀行申請貸款,在青山一帶興建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化淡廠規模為當時全球最大,奈何投入運作不久,成本超出港府預期,化淡廠服務僅三年,至 1978 年宣告停產。1981 年一度重開,翌年再度關閉,自此港府放棄以海水化淡的方法解決食水問題。

增加東江水供港雖令香港更加依賴中國大陸,卻是較為務實、成效較顯著的解決食水供應不足的方法。麥理浩任內,逐步增加購水量,1974 年,廣東省政府展開東深供水工程第一期擴建。1978 年 7 月,港府與中共進一步磋商擴充東江水供港計劃。隨著輸水系統擴充完備,東江水源源不絕供港,有效解決香港長久以來面對水荒的問題。然而,香港對東江水的倚賴越來越嚴重。尤其甚者,1997 主權移交以後,出現有過剩的東江水白流大海的情況,變相浪費特區政府公帑,流弊迄今仍未解決,而源頭則始於麥理浩。

康樂文化方面,麥理浩成立康樂體育事務處和康樂文化署,統籌康樂文化發展事宜。任內增建公園、游泳池、運動場、體育館等各類休憩設施,包括:

1973 年 – 興建紅磡體育館

1977 年 – 興建伊利沙伯體育館

1980 年 – 荃灣大會堂落成

1982 年 – 沙田大會堂奠基動土。

另與賽馬會合作,在黃竹坑興建海洋公園,公園 1977 年落成。沙田馬場 1978 年揭幕。在尖沙咀海傍的香港文化中心,以及位於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演藝學院,也是在麥理浩支持下籌建。

麥理浩熱愛遠足郊遊,1976 年制定《郊野公園條例》,劃定郊野公園範圍 (包括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等),香港仔、大埔滘、大尾篤、新娘潭等地亦設有自然教育徑,萬宜水庫附近則有麥理浩夫人度假村,務求令新市鎮與市區的發展與郊野的保育取得平衡。事實上,郊野公園的劃定,確實使園內自然生態得到保育,不少綠化地帶免受破壞。

惟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在麥理浩任內被拆卸,如郵政總局、告羅士打行、公爵行、溫莎行、公主行、連卡佛總行、香港滙豐總行大廈、香港會會所等,代之而起的,是設計風格新穎、規模更大的商業樓宇。富殖民地色彩的地標相繼消失,體現著香港解除英殖的進程。

近年有官員及政黨建議開發郊野公園以解決房屋問題,他們大概早已忘記麥督「城市發展、郊野保育必須取得平衡」的初衷。又英殖解除,然後呢?麥督未有細想,一種殖民去除後,可以是另一種更殘暴、更專制的殖民緊接而至,香港今天的死局,麥督得置身事外乎?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及時行樂 (10-10-2022, 新舊廣東歌)

陳慧嫻 – 不羈戀人 (remix)

陳百強 – 偶像 (remix)

Rachel – 虎山行

亮聲 Open – 玩

糖兄妹 – 跑出天際

盧巧音 – 三角誌

徐小鳳 – 隨想曲

Mp4 + 黃泆潼 – 女殺手

Mp4 – 你老豆索K

MP4 + 張茵 – 乜野係戀愛

亮聲 Open – 下輩子不一定還能遇見你

魏新雨 – 百花香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船務公司資深員工陳仔

陳仔在船務公司工作逾二十年,每天早出晚歸,影印、跟單、聽電話……說實在,也蠻悶的,但勝在薪金高,可以糊口,唯有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過得一天是一天。有時他也會想,這樣做算不算是浪費青春,但為了生活,不是這樣可以如何,誰叫自己不是「百萬未開頭」?

以前在公司,工作再辛苦,同事乃至上司都對自己頗好,至少不會無理取鬧。但最近數年,請了一位新人做上司,情況就變得有點不一樣,這位新來的中年女人凡事都喜歡講究效率,同事之間聊天不准許,做錯些少事不准許,更加莫說她增設了許多規矩,陳仔從未試過做一份工做到如此難受。

數個月前,有位同事跳樓自殺,聽說是給這個女人迫死。坦白說,到了陳仔的年紀,四十多五十歲,在外面再找過一份工實在很難,但再捱下去,又隨時壓力崩潰,要做取捨實在不是那麼容易……

但為了女兒,為了妻子,陳仔真的不想做那個同事的第二,當放下辭職信的一刻,陳仔內心異常舒暢,但同時又茫然若失,畢竟自己在這裡工作了許多年,到頭來,彷彿一樣東西都沒辦法帶走,確實教人無奈、唏噓。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崇尚自由民主的謙謙君子 – 悼李怡先生

李怡先生病逝,享年八十六歲。坊間不乏悼念文字,一如既往,筆者只談自己所理解的,至於其他,則有賴他人補充。

講李怡,可從四個身份切入:政論家、雜誌 / 報章總編輯、文人、思想家。

政論家

毫無疑問,李怡先生確為香江一大論宗,從事政論寫作逾六十年,見證四人幫倒台、九七香港主權移交、台灣民主化乃至近年香港反送中。有別於陶傑的意在言外、毓民的尖銳犀利,李怡的政論常用冷靜理性的態度,具體深入剖析問題,並提出若干可行建議,儘管遣詞用字有過激處,這都是針對事件而發,人身攻擊、陰謀論等,從不見於其政論,此為大中至正之體現,乃傳統文化人的風範。早期持論傾向中共,及後經歷變故,重新認識中國,轉為支持自由民主,再到近年覺悟自由民主必須在地爭取,不能寄望中國民主化,李怡先生邊寫政論,邊對舊日的政治立場加以反省、修正甚至摒棄,這份理性至上、虛心自省,實在難能可貴。

印象最深刻莫過於 2016 年梁游 Refucking 支那事件。當全世界 (包括本土派內部,也包括筆者本人) 都對梁游口誅筆伐,李怡先生連續多篇文章為梁游辯解。他的理由很單純:我年輕時尚且不敢做他們所做的,我現在又憑什麼責怪他們,向他們丟石?政治權謀,李怡先生或有不及,但政治道德、人文情懷,他遠勝其他政論作家。又如新東補選,梁天琦、楊岳橋相爭,《蘋果日報》盧峯之流在社論撰文詆毀梁及勇武抗爭,惟李怡依舊對二人中立,不作任何偏袒。他能成為《蘋果日報》的清泉,絕非偶然。

雜誌 / 報章總編輯

李怡先生辦政論雜誌,始於《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他屢次提到自己編採的大原則:不因為投稿者的立場、意見與雜誌宗旨相違而拒絕刊登或強行刪削。不合理的意見,自有他人看了,寫文章回應,雜誌也一併刊登。相信讀者眼睛是雪亮的,相信言論自由所帶來的思想激盪能成就進步,此直至他做《蘋果》論壇版編輯仍未改變,當時本土派如盧斯達的文章被拒絕刊登,在李怡手上,文章如常見報。竊以為這正是自由主義精神的體現。

他又強調辦雜誌不是單向灌輸,最好是令讀者同時也是作者,互相交流,增進了解。只要有理,哪怕名不經傳,照舊採納。反之,任名聲再響,都要提出商榷。不被權威牽著鼻子走,崇尚意見多元,乃李怡當編輯的處事作風,他作為身體力行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亦在此奠定。

文人

李怡中學畢業後,在左派文藝機構工作,負責編輯文學、哲學類叢書。可以說,其未有時事評論人、雜誌總編等身份之前,已具有文人的身份。他曾透露,文章越寫越好,是因為給愛妻梁麗儀寫情信寫得多。「李怡」二字,原是筆名,取「麗儀」之諧音而來。其又用「齊辛」,共同辛勤耕耘,他對愛妻之深情,不言而喻。麗儀逝世,李怡先生悲不自勝,寫下多篇懷念亡妻的文章,集為《念情》。他一度欲隨亡妻而去,後雖看開,但仍立一墓碑,碑上寫有他和愛妻的名字,以示未來共穴而葬。至情至性是文人一重要特徵,李怡先生明顯具備。

又他的深情不只對家庭,更對已過世的先賢、年青人,也對香港和中國。他引以為傲的三篇訪問稿,專訪新儒學大師徐復觀先生、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及哲學家勞思光先生,謙虛而不傲慢,與其說專訪,不如說是請益。其中如實記下徐復觀「國家越困窮我越愛。現在你把黨放在國家之上,先愛我,你才算愛國,我愛你愛哪一點呢?」、余英時「不能武斷地、不加思索地認為統一就是天經地義……如果用政治強力來統一香港、台灣,恐怕不用幾年,現在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便都消失了」,等於「為往聖繼絕學」。至於反送中後他每為年青抗爭者的不幸落淚,八十年代加入「香港前景研究社」探討香港未來出路,乃至對中國近年貪腐問題予以揭露及鞭撻,無深沉的愛,焉能如此?

他在「蘋論」以外累年為副刊寫小品文章,聞一多、王國維、胡適、黑澤明、馬爾羅、托爾斯泰……如數家珍,更是作為文人的鐵證!

思想家

儘管李怡先生不稱自己是思想家,他無疑較接受存在主義式的人生觀,故有「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的總和」之說。現實是荒謬的,「真理往往敵不過強權」,但仍有奮鬥、努力的空間,因為「強權永遠沒法代替真理」。悲觀而積極,是其人生座右銘。迥異於陳雲汲汲於城邦理論的建構及驅蝗論述,李怡更多是把哲理融入生活,並且傾向「香港人優先」。香港政府應該以香港人的本土權益為第一優先考慮,此乃其念茲在茲,排蝗、發起族群鬥爭反而是其次,相對溫和 (泛民主派的本土主張,其實以李怡先生的論述為基礎展開)。

在<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他提到:

我必須坦誠地說,當我們看到殖民主義告別離去的場面,我也含著淚光。如果沒有殖民主義,我們何嘗可以享有自由、法治、人權?香港何來優秀的文官制度?何來沒有受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左右的務實管理?倘若香港早就回歸中國,我們怎能避過反右、大躍進、大飢荒、文革等等災難?香港人怎能夠在法律保障下發揮個人所長?

此番對英國殖民的正面肯定,可以媲美劉曉波「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同為萬古長夜之思想燈塔。

關於李怡,還有很多地方值得細訴,如他的幽默 (自嘲不是 Paul Newman,而是 Poor old man。自稱「失敗者」。說凡推動什麼,現實都往相反方向走)、他對閱讀不遺餘力的推廣等。

對中小學生來說,更重要可能是他的讀書法。他推崇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以培養閱讀興趣,遇有名言佳句,用一筆記本抄錄下來,慢慢細味,好讓日後寫文章時使用。他文章內的引用,便是由平時讀書積厚而來。這對今天的莘莘學子仍有相當啟發。

好幾年前,筆者與網上幾位同道一同出書,探討香港與英國的關係,以及香港未來可行出路,李怡先生不介意我們寂寂無名,欣然賜序,今思念及此,實既感激又感慨。序文寫到「歸英」在香港無人提倡,卻是不少香港人心中所想望,觀乎英女皇逝世無數港人前往弔唁,李老確實有先見之明。女皇遠去,哲人其萎,想我香江凋零,能不悲乎!

英倫音樂狂潮 England Music Wave (05-10-2022)

Modern Talking – Brother Louie

Modern Talking – You’re my heart. You’re my soul

Modern Talking – Cherry Cherry Lady

Jennifer Lopez + Pitbull – On The Floor

Pussycat Dolls – Buttons

Sugababes – Push the Button

亮聲 Open – 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RockNMob – Final Countdown

RockNMob – Numb

Linkin Park – From the inside

Keane – This is the last time

Editors – Smokers outside the hospital doors (acoustic live version)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發展交通運輸系統

六十年代開始,港府已積極舒緩人口上升對交通構成的壓力。麥理浩上任後,繼續貫徹此一大方向,包括:

i. 1972 年 8 月,紅磡海底隧道落成啟用,這是香港首條橫越維多利亞港的海底隧道,該隧道於 1969 年動工興建,從此汽車無需再依賴汽車渡輪橫渡維港,有效疏導市區交通,加強九龍與香港島的交通連繫。

ii. 1974年2月28日,青衣大橋 (即青衣南橋) 開通,讓車輛由陸路往返市區和青衣島。

iii. 1974 年 6 月 10 日,批准耗資興建連接九龍市區和屯門新市鎮的屯門公路;

iv. 1975 年 5 月 5 日,訪港的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主持新落成的紅磡火車站的揭幕儀式,同年 11 月,紅磡火車站正式啟用,取代舊有的尖沙咀火車站,作為九龍一方的總站。

v. 1978 年 1 月 18 日,擴建連接沙田新市鎮與九龍的獅子山隧道;

vi. 1981 年 4 月,全新雙管行車的筆架山隧道啟用,來往紅磡和沙田。

vii. 1981 年 9 月,交通諮詢委員會通過港府建議,在屯門和元朗之間興建輕便鐵路。

交通網的完善,跟發展新市鎮互相配合,自此以後,新市鎮與市區有著緊密的交通連繫。

此外,麥理浩著手實行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計劃,購入全新電氣化列車,取代行車緩慢的柴油火車。首階段紅磡至沙田的電氣化工程在 1982 年 5 月宣告完成,而沙田至大埔墟段、以及大埔墟至羅湖段的電氣化工程則相繼在 1983 年 5 月和 7 月啟用。他又將原本單軌行駛的鐵路擴充成雙軌行車。九廣鐵路電氣化和雙軌化後,載客量大增,火車速度大幅提升,加上班次頻密,遂成為市民往返新界北部 (粉嶺和大埔等新市鎮) 至九龍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1972 年 6 月,麥理浩委任財政司夏鼎基為地下鐵路臨時管理局主席,負責籌備地鐵工程的前期工作。臨時管理局於 1975 年初宣佈興建一條稱為「修正早期系統」(Modified Initial System) 的地鐵路段,由觀塘出發、途經石峽尾、旺角、尖沙咀、金鐘,最終通往中環。1979 年 9 月 30 日,「修正早期系統」北段通車,由麥理浩主持揭幕。1980 年 2 月 12 日,南段啟用,由雅麗珊郡主揭幕,雅麗珊郡主對地下鐵路的修建讚嘆不已,她說:「有高度聰明智慧和毅力,只有港人得如斯成就。」

隨著海底隧道和地鐵的出現,香港交通發展揭開新的一頁,傳統的過海渡輪服務逐漸被取代,以往碼頭人山人海的情況不再,與之配合的巴士路線亦紛紛改以鐵路站為總站。地鐵同時帶動沿線商住項目的發展。

「修正早期系統」維持至 1982 年 4 月 26 日,及後分拆為二,觀塘至油麻地段成為觀塘綫,旺角至中環段併入荃灣綫,同年 5 月 17 日,荔灣站 (即美孚站)、荔枝角站、長沙灣站、深水埗站、太子站正式啟用,標誌著「修正早期系統」告一段落。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及時行樂 (03-10-2022, 新舊廣東歌)

陳奕迅 –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ver.)

草蜢 – 世界會變得很美

Sherman 潘靜文 – 明天開始

周杰倫 – 青花瓷

區瑞強 – 漁火閃閃

陳慧嫻 – 戀戀風塵

李國祥 – 為什麼

亮聲 open 陳澳平 – 暗裡著迷

張學友 – 月半彎

黃凱芹 + 周慧敏 – 情未了

黎明 + 周慧敏 – 真愛在明天

黎明 – 一生幸福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事業、愛情失意的威廉

威廉與慧慧在中學時期便相識,拍拖已經拍了好幾年,對威廉來說,慧慧善解人意,賢良淑德,是不可多得的好女生。數年前流行一篇潮文<男人一世,只為尋覓一個願意與自己挨 M 記的女人>,慧慧絕對就是願意挨 M 記的那種女孩,還有,她凡事都為威廉著想,又鼓勵威廉進修,增值自己,這些都令威廉很感動,自然也就更加愛她。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慧慧變了,變得不再想和威廉出街吃飯,連打電話閒聊都少之又少,有人對威廉說,慧慧身邊多了一名陌生男子,他們出雙入對,不說還以為他們才是戀人。威廉初時亦半信半疑,但有一次,在街上差點碰個正著,這就不由他不相信,他最後選擇躲藏在一角,可能始終膽怯吧,他不想面對現實。

大學畢業後,慧慧更加疏遠了,每次威廉約她,她總會說自己工作好很忙,沒有時間,但威廉心想,再沒時間,重要的人,你都始終會去見,慧慧不想見自己,答案實在太明顯。

重遊昔日熱戀的舊地,威廉百感交集,每處地方,都有許多慧慧的身影,但又好像一無所有,想到星期一又要回到陌生的辦公室,做住「賺雞碎咁多」的工作,威廉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