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改組政府架構及推動公務員本地化

為提升施政效率,麥理浩 1972 年聘請麥健時國際顧問公司研究港府內部的管治體制。麥健時公司 1973 年發表《麥健時報告書》,麥理浩按照其中建議,重整港府核心架構。

輔政司、財政司、律政司三司之下的輔政司署,重新改組為經濟科、環境科、民政科、房屋科、保安科、社會事務科六個決策科,另增設財政、銓敍兩個資源科。新管治架構令港府猶如私人公司,各決策科首長猶如公司經理,港督是執行長,三司猶如執行長的副手,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猶如主要股東。經此改組,港府變得更有效率。

之後,麥理浩又按報告書建議作下列改組:

(1) 1976 年將輔政司改稱布政司,把輔政司署改稱布政司署。

(2) 1980 年於布政司署增設教育科,由教育司任首長,原教育司署改稱教育署,受教育科管轄,首長改稱教育署署長。

(3) 1982 年裁撤環境科,另設地政工務科和交通科等。

針對新界發展,麥理浩 1974 年設立新界拓展署,負責新界的開發及規劃。同年,在原有的新界民政署之上設立新界政務科,由原新界民政署長出任新界政務司,負責總管新界政務,並制訂與新界有關的政策。

此外,麥理浩積極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特別是加快高級公務員本地化的步伐,即不再從英國招聘,而是大量招聘香港本地華人。麥理浩年代較有名的華人政務官有徐家祥、李福逑、何鴻鑾、徐淦等。今天大家熟悉的王永平、林煥光、葉澍堃、俞宗怡、尤曾嘉麗、林瑞麟、張建宗、林鄭月娥等,都是在麥理浩任內加入港府,成為政務官。

且看下表:

徐家祥父親徐仁壽,香港華仁書院創辦人。二戰時他曾協助賴廉士中校創立英軍服務團,戰後加入港府。
李福逑廣東鶴山人,李佩材家族成員,早年入讀香港華仁書院,畢業後升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先後取得理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返港後於聖保羅男女中學任教數學,不久成為官學生。
何鴻鑾何東家族成員,早年在聖若瑟書院讀書,因香港淪陷而被迫中斷學業。戰後入香港華仁書院讀預科,未幾考入香港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先加入「香港義勇防衛軍」,後成為港府官員。
徐淦就讀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後入讀羅富國師範學院。畢業後赴英國留學,就讀於倫敦大學,獲文學士及榮譽學士,又在牛津大學三一學院進修政治行政,返港後先任教於皇仁書院,後獲港府委任為政務官。

由於出身名門望族,經歷過十八日保衛戰及香港淪陷,且受西化極深,這批華人精英得到英國人相當程度的信任。

再看下表:

王永平1969 年於香港大學獲得經濟學榮譽學士,1969 – 1973 年間任職國際船公司,1973 年考入政府政務主任。
林煥光曾就讀威靈頓英文中學及皇仁書院,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畢業,主修經濟和社會學,1974 年 8 月加入港府成為政務主任。
葉澍堃廣東南海人,早年就讀沙田墟信義學校和聖保羅書院,1973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並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同年 11 月加入港府政務職系。
俞宗怡祖籍江蘇揚州,1964 年入讀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在該校畢業,1974 年於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加入港府。
尤曾嘉麗祖籍廣東惠州,在香港長大,夫婿是清末「四大寇」之一尢列曾孫,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1977 年加入港府政務職系。
林瑞麟曾就讀香港華仁書院,1978 年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同年 10 月加入政務主任職系。
張建宗祖籍廣東惠州,1972 年在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 7 月加入政府新聞主任職系。
林鄭月娥父母是上海移民和香港人。1979 年就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三年級時,曾作為清華大學交流團副團長赴北京交流。1980 年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不難發現,他們有若干共同特徵:

a. 中國大陸南來移民的後代,卻在香港土生土長;

b. 一律於七十年代在香港大學就讀並畢業,所讀學系為經濟、社會學、歷史,皆屬廣義人文學科;

據《港大建築歷史人文之旅 – 學生文化今昔》一小冊子記載:

 1960 年代以後,隨著政府助學金和貸款的增加,來自基層的學生也能入讀香港大學。這些來自基層的學生,不少以「認識祖國」和「關心社會」為己任,因此他們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

……明原堂是香港大學學生運動的搖籃。其中明原堂更有港大學運搖籃之稱,其宿生有不少為學運領袖。有別於其他舍堂,其宿生大多注重「認中 (認識中國關社 (關心社會)」。原因在於自 1968 年馮以浤擔任舍監以來,大多取錄家境貧困或關心社會的學生入住。

年輕時期的林鄭月娥,曾參與「金禧事件」,此顯然受當時香港大學氛圍影響,一葉知秋,不少後來加入港府的華人政務官,皆有「關社認中」、不滿英殖的傾向,這對英治香港無疑是一計時炸彈!嬰兒潮世代的華人精英,亦遠遜於戰前那批,後者有益,前者則對香港有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