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再轉型

由葛量洪開始,輕工業出口貿易一直是香港經濟重要支柱。可是,進入七十年代,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歐美各國相繼加大對香港紡織和玩具等產品的入口限制,亦削減其貿易配額,加上 1977 年英聯邦特惠稅的撤銷,迫使麥理浩不得不另謀出路。

儘管港府多次與各國政府代表展開貿易談判,出口貿易的困境始終未解決。香港的成衣、玩具工業注定萎縮,麥理浩於是鼓勵發展電子零件、鐘錶和電器一類電子工業。在港府扶助下,電子工廠數目急增,電子工業成為僅次於紡織業的第二大支柱工業,連帶電子工業界別的聲音亦日益受到重視。

另一方面,葵涌貨櫃碼頭興建,以增加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

在葵涌貨櫃碼頭建成前,香港的貨運業務主要集中在尖沙咀九龍倉碼頭。九龍倉碼頭由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 (遮打爵士成立,今九龍倉集團) 與怡和洋行於 1886 年設立。

1969 年,有報告建議將葵涌建設為香港的專用貨櫃港,葵涌貨櫃碼頭的首三個碼頭於 1970 年開始興建,適逢港府有意擴展荃灣新市鎮,貨櫃碼頭遂選址於下葵涌醉酒灣的填海地上興建。

醉酒灣,又稱垃圾灣,原是荒蕪地區,十九世紀末本港的垃圾交由承辦商用木船運載到海上傾倒,若遇上惡劣天氣,垃圾便被卸入醉酒灣,「垃圾灣」因此得名。三十年代,駐港英軍為加強香港防禦,特意修築醉酒灣防線,防線的西部起點就是醉酒灣。五十年代,醉酒灣仍有垃圾傾倒。直至六十年代末,港府大力發展荃灣區,便在醉酒灣填海。隨著公共屋邨葵興邨、葵芳邨落成,還有地鐵「葵芳站」的啟用,垃圾灣易名為葵芳。

葵涌貨櫃碼頭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2003 年,貨櫃碼頭的範圍擴展至青衣南部。九龍倉碼頭地位被取代,碼頭拆卸重建,發展成集寫字樓、酒店及商場於一身的海港城建築群 (最早的部份 – 海運大廈於 1966 年落成)。

針對工業用地不足,麥理浩在新市鎮內劃出稱為「工業邨」的工業區域,鼓勵投資者到這些經過規劃的區域開設廠房。香港首座工業邨為大埔工業邨。

1975 年 10 月 15 日,港府開始興建大埔工業邨,1978 年落成,由香港工業邨公司 (前身為香港工業邨臨時管理局) 管理。

工業邨把已具備基礎設施 (如水電供應) 的工業用地,以接近成本的租金,租予引進全新或改良技術工序而又不能在多層大廈內設廠的公司,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租金便宜,卻租約期長,是工業邨一大賣點,旨在使這些公司逗留香港。工業邨的出現,無疑為香港工業引進新技術,也為新市鎮居民帶來就業機會。

新市鎮開發,加上私人地產市道暢旺,刺激建造業急速增長。麥理浩在任晚期,全港註冊建築公司多達三千多家,外資建築集團也有十多家。

麥理浩還奠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香港位處亞洲,其地利之便讓香港的金融市場填補美洲紐約和歐洲倫敦餘下的空白,加上港人英語水平在東亞地區較佳,使香港具備優勢發展成亞洲國際金融中心。

總之,麥理浩年代,香港經濟出現瓶頸,憑藉種種政策,香港方走出陰霾,更一躍與南韓、台灣、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經濟急速增長,造就新興華人富豪的崛起,如船運大亨包玉剛、地產大亨胡應湘和李嘉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