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近東問題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巴爾幹半島一直由鄂圖曼帝國統治。鄂圖曼帝國在第五次俄土戰爭敗給俄國,頻臨瓦解的邊緣,有「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之稱。列強見鄂圖曼帝國衰敗,或支持巴爾幹諸民族爭取獨立 (如俄國),或極力捍衛帝國於不墮 (如英、法、奧),導致「近東問題」(Eastern Question) 的出現。

1804 年,塞爾維亞民眾率先發動獨立革命,試圖脫離鄂圖曼帝國的統治。塞爾維亞人屬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俄國鼓吹泛斯拉夫主義 (Pan-Slavism。在俄國領導下,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團結起來,對抗鄂圖曼帝國),變相給予塞爾維亞革命的信心。革命的結果是塞爾維亞公國 (Principality of Serbia) 成立,鄂圖曼帝國雖仍是其宗主,公國卻有自己的議會、政府、憲法等,距離全面獨立只差一步。

1821 年,希臘人展開獨立戰爭。鄂圖曼帝國派兵鎮壓,俄、英 (避免希臘一面倒親俄)、法 (同情希臘) 三國決定介入,各派一支艦隊馳援希臘。1828 年,第八次俄土戰爭爆發,鄂圖曼帝國戰敗。9 月,雙方簽訂《亞德里安堡條約》(Treaty of Adrianople),俄國取得更多黑海沿岸土地、商船獲准進入達達尼爾海峽、商業利益增加。1832 年,雙方再簽訂《君士坦丁堡條約》(Treaty of Constantinople),希臘正式獨立。

1853 年 7 月,俄國藉口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派兵攻佔摩爾達維亞 (Moldavia) 和瓦拉幾亞 (Wallachia)。宗教理由背後,是現實利益的考量:俄國想向歐洲擴張,獲得一個通往地中海的大門。英國和法國不希望見到俄國擴張,汲汲於保存自身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1854 年 3 月底,兩國與鄂圖曼帝國結盟,對俄宣戰。1855 年,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加入,以博取英、法對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同情。

隨著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俄國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Sevastopol) 要塞被圍攻,俄國向聯軍投降。1856 年 3 月 30 日,《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簽署,《條約》規定:

1. 同盟國把在戰爭中佔領的土地歸還給俄國,但俄國不得在塞瓦斯托波爾設立防禦工事;

2. 英國、法國、俄羅斯及其他交戰國撤軍,黑海改劃為中立地區,只對商船開放,禁止建立軍事設施,任何國家的軍艦都不得駛入 (黑海條款);

3. 和平時期,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均不准外國戰艦通過;

4. 俄國放棄對摩爾達維亞及瓦拉幾亞的控制權,並把南比薩拉比亞 (Bessarabia) 割讓予摩爾達維亞。名義上,鄂圖曼帝國為兩地的宗主國;

5. 鄂圖曼帝國同意推行改革以加強自身國力,同時承諾一如對待回教徒般平等對待國內基督徒。

俄國對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威脅大大減低。

不過,1871 年起,形勢有所改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放棄敵視俄國,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又支持俄國單方面廢除《巴黎條約》中的黑海條款,俄國因而得以重建黑海艦隊。

1875 年,黑塞哥維那 (Herzegovina) 爆發反鄂圖曼帝國叛亂,席捲波斯尼亞 (Bosnia) 及保加利亞 (Bulgaria)。俄國出兵支持叛亂者,趁機奪取鄂圖曼帝國領土。1878 年 3 月 3 日,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簽訂《聖斯提法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內容包括:

i.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門特尼哥羅 (Montenegro,黑山) 獨立;

ii. 給予保加利亞自治權,建立大保加利亞 (Big Bulgaria);

iii. 於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進行改革;

iv. 鄂圖曼帝國向俄國支付鉅額賠款。

其中,大保加利亞版圖過闊,引起歐洲列強不滿,恐怕它會成為俄國傀儡,令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及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大大增加。俾斯麥於是充當「誠實的調解人」(honest broker),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巴爾幹問題,平衡各方利益。

柏林會議 (Congress of Berlin) 對《聖斯提法諾條約》大幅修訂,俄國利益大減。《柏林條約》規定:

I. 原本的大保加利亞分割成三部份:保加利亞 (獲得自治權)、東魯米利亞 (屬鄂圖曼帝國擁有,但有自治權) 、馬其頓 (歸還鄂圖曼帝國);

II. 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門特內哥羅獨立;

III. 英國獲得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 (Cyprus);

IV. 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名義上由鄂圖曼帝國統治,行政上歸奧匈帝國統治。

造成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 (Sarajevo Incident),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被塞爾維亞槍手射殺,塞拉耶佛正是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