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遷都聖彼得堡與大北方戰爭

遷都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改革一個重要標誌,象徵俄國嘗試躋身西歐列強的行列。

1703 年 5 月 27 日,彼得一世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以防禦瑞典軍隊進犯。要塞後來擴建為城,「聖彼得」指耶穌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彼得,寓意彼得為新城市的守護聖徒。

聖彼得堡的建築洋溢著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味道,極富西歐特色,跟傳統大相逕庭。它的興建也充滿血淚。且說彼得一世從俄國各地徵召大量農民,以及強迫戰爭中的瑞典戰俘,晝夜不間斷從事城市的建造,捱不住沉重勞役而死者不知凡幾 (補充一點,該地原本是片沼澤,潮濕多蚊,不宜建築。有史家認為聖彼得堡是建築在人骨之上,絕無誇張)!一個示意俄國「西化」的地標,其實是用最不文明、最不人道的高度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帝國模式夾硬打造出來,都算諷刺。

事實上,俄國的「西化」,的確有賴彼得一世堅強的意志、無上的權力而達至。聖彼得堡的建造,不過反映出此一真相。問題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往後的君主利用其堅強的意志、無上的權力向保守斯拉夫傳統的方向走,「西化」能否繼續貫徹下去,頗成問題。這層彼得一世似乎未有留意。

聖彼得堡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工業城市,也是俄國通往歐洲的窗口。彼得一世還在此創建波羅的海艦隊,1712 年正式以此為首都。

彼得一世對內從事改革,對外跟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導致「大北方戰爭」。

瑞典在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領導下,成為北歐霸主。歷經三十年戰爭及第二次北方戰爭,瑞典更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傳至卡爾十二世,雖有軍事才華 (被譽為「十八世紀初的小拿破崙」),但畢竟年少輕狂,缺乏指揮經驗。波羅的海周邊國家遂趁機挑戰瑞典霸權,俄國因而與薩克森、丹麥結為「北方同盟」,向瑞典宣戰。

「大北方戰爭」始於 1700 年。起初,卡爾十二世在里加和霍爾斯坦擊潰薩克森、丹麥的軍隊,彼得大帝亦在納爾瓦戰役遭重挫。然而,自卡爾十二世搶先率領瑞典軍進攻俄國本土,形勢開始逆轉。俄軍採取堅壁清野戰術,瑞典軍長途跋涉,已呈疲態。彼得一世親率精銳截斷瑞典後援補給,卡爾十二世陷入孤立。1709 年 7 月,瑞典殘兵與俄軍決戰,大敗收場,俄軍乘勝追擊,瑞典全軍覆沒,史稱「波爾塔瓦會戰」。經此一役,瑞典再無能力與俄國爭霸。

1714 年,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在「甘古特會戰」大敗瑞典艦隊。1718 年,卡爾十二世入侵挪威 (以補償瑞典在大北方戰爭裡的損失) 期間陣亡。1719 年,波羅的海艦隊在「厄塞爾海戰」和「克琅加姆島海戰」再度大敗瑞典艦隊。兩國卒之於 1721 年簽訂《尼斯塔德條約》。瑞典喪失大片土地,從此在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俄國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812 年拿破崙征俄招致大敗,1941 年希特拉攻打蘇聯招致大敗,他們究竟有沒有聽過卡爾十二世的事跡?黑格爾說得好:「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