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香港開埠 176 周年

今天 (1 月 26 日) 是香港開埠 176 周年紀念。由一群有心人組成的歷史文化組織 Blue Party,一如以往,2 月 4 日 (星期六) 舉辦活動為我城慶生。與昔日酒會、電車派對迥異,本年主題集中在香港歷史文化的研討。學術交流味重,相信會促進參加者對香港的客觀認知和理解。

香港開埠始於清廷在鴉片戰爭敗給英國。英國起初並不打算拿取這個小島,其虎視眈眈另一目標:舟山群島。礙於舟山有人組織義軍反抗及向英人下毒,加上駐華商務總監義律 (Charles Elliot) 堅決覺得香港較舟山為佳 (因有廣闊水深的海港,舟山附近的水域不利船隻航行),隨著英軍登陸上環水坑口,香港正式進入英治時期。

香港作為英國遠東殖民地,卻一點未有遭輕視、壓迫。殖民地大臣斯坦利勛爵 (Lord Stanley) 在 1843 年說得很清楚:「並非為了殖民,而是由於外交、商業和軍事目的」。第九任港督寶雲爵士稱呼香港做「東方直布羅陀」(Gibraltar of the East),理由是:他在香港看不見殖民地劣政,只看見英國海外駐地的良好經營。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 1923 年到香港大學演講,感慨道:「彼恆默念香山、香港相距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於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香港過去正是受英國庇蔭,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

《英皇制誥》(Hong Kong Letters Patent) 規定了香港的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組成。首席法官的任命或罷免,都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程序,以避免司法系統遭行政機關施壓而喪失自主,奠定「司法獨立」基礎。《皇室訓令》(Hong Kong Royal Instructions) 則提供了行政局及定例局運作的具體安排,進一步規範港督權力。兩份文件同在 1843 年 4 月 5 日對外公佈。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爆發大規模左派暴動,有論者謂與港府施政拙劣有關。然而,翻查史料,港府在「石峽尾大火」後急災民所急,開始興建公屋。柏立基甫上場,首推「廉租屋計劃」,以舒緩居住問題。又輕工業如紡織、膠花、假髮、玩具製造,皆獲得蓬勃發展,造就出 "Made in Hong Kong" 輝煌經濟成就。「六七暴動」之所以出現,中共在香港的潛伏、滲透及組織才是罪魁禍首!

況且,暴動過後,港府立即痛定思痛,成立「廉政公署」肅貪,加強官民之間溝通。以暴易暴,鬥爭為綱,英人從來不好此道。

三次「香港節」舉辦,甚至使香港人慢慢產生本土身份認同,開始願意以香港為家。惜乎中英談判未幾展開,主權移交中共國成為不可逆轉之定局,香港慘被遺棄、冷落!

米字旗下的香港,是最艷麗最具魅力的。李信佳《港式西洋風 - 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清楚闡述泰迪羅賓、Joe Junior、許冠傑等如何受英美樂隊組合 (如披頭四) 文化影響。我們平時喝奶茶、咖啡,吃麵包,童蒙時唱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凡此種種,亦反映香港文化深受英國文化影響,視後者為模範。共匪現在要去香港的殖,即是要消滅香港。

前宗主國早已遠去,香港是時候由我們來撐起,請銘記陳雲的名言:「世上只有我們是香港人」,身土不二愛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