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不平則鳴很重要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出自宋人范仲淹的《靈烏賦》。耿直的性格,不向權貴屈服,令他敢於理直氣壯提出批評。民國學者胡適之非常欣賞這句話,將它與美國 Patrick Henry 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等量齊觀,視之為「專指諫諍的自由」。

香港六十年代也有一位敢言的人物 - 商台播音員林彬。「六七暴動」期間,他主持電台節目《欲罷不能》和《時事評論》,大力抨擊左派暴徒擾亂社會秩序,斥之為「死左仔」。土共連番恐嚇,《文匯報》甚至把其名字改為「臨殯」,示意要置他於死地。林彬一於少理,繼續不平則鳴,直到被潑以汽油縱火身亡為止。

今天從事政治及傳播行業的人,多少選擇委曲求全,不願做靈烏。「財爺」曾俊華這邊廂認同多元包容為香港核心價值,轉頭即指責青年搞「港獨」是非不分,怕得罪北京主子。主流媒體汲汲於分析哪個特首候選人勝算最高,卻對整個特首選舉為小圈子假選舉隻字不提,變相當幫閒維穩。

靈烏不畏自己折翼、被烹而堅持報凶訊,此種態度,為古時讀書人乃至近代知識分子一脈相承。香港過去亦有這個優良傳統,現在已買少見少了。人人選擇妥協退縮,喪鐘便為你我而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