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淺談新界六日戰爭

對於 1899 年新界六日戰爭,持「愛國史觀」者往往將之視為英人欺壓華人的鐵證,抗英分子所為乃合符道德的「義舉」。不過,細心爬梳相關史實,真相似乎另有內情,值得提出。

首先,鄉紳們聯手抗英是否真的出於無私保衛家園?根據資料顯示,他們更多是害怕既得利益受損 (土地會被充公不能繼續收租、港府會加稅及嚴禁伐木捕魚等)、原有風俗習慣被改變、閨中婦女遭侵犯。鄉民紛紛響應,則主要受到謠言蠱惑,以及大族燒村恫嚇。總之,自私、愚昧、怯懦心態造就出抗英分子,「義舉」一詞並不適用。

其次,港府接管新界前,曾派精通中國文化及操流利漢語的輔政司駱克往新界進行詳細調查及游說,寫成《新界調查報告書》。駱克建議,港府宜維持現狀,以不干預的方式管治新界。鑒於謠言滿天飛,港督卜力 4 月 7 日至 9 日發出中英文公告釋疑,曰:「凡確屬爾等自置田產,仍歸爾等自行營業。如爾等善美風俗利於民者,悉仍其舊,毋庸更改」,言辭誠懇真切。即使鄉民們手持武裝對峙,卜力仍拒絕視他們為「敵人」,要求前線使用最低限度武力,戰後他甚至不計前嫌委任上村謝香圃、屏山鄧青雲和泰坑文湛泉 (三人俱為抗英領袖) 加入分約鄉事委員會,來個「官民合作」。英人何嘗有半分羞辱華人?

其三,林村凹和石頭圍兩場戰役確實令數百名鄉民死傷,但這與前線將領錯判形勢為「叛亂」,誤用「小規模殖民戰爭」模式應對有關。燒村、拆吉慶圍鐵門,全屬駱克一意孤行,打算藉嚴懲收鎮懾之效。殖民地部卒之不許其出任港督,起用較和善的梅含理,由此可見鷹派作風非倫敦首肯。

新界鄉民在卜力離港前說:「吾等深知督憲大人宅心仁厚,以寬政溥被斯土,萬民無不感恩戴德」,當事人如斯表白,「愛國史觀」偏見可以休矣!

[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