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埃及妖后傳奇一生

「埃及妖后」原名克麗奧佩脫拉七世 (Cleopatra VII Philopator),是托勒密王朝 (Ptolemaic Kingdom) 的末代女王。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將軍托勒密一世控制埃及,建立王朝,以亞歷山大港為首都。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為托勒密十二世所生,托勒密十二世死後,她按照托勒密王朝「近親通婚」傳統,跟弟弟托勒密十三世結婚,一同統治埃及。

公元前 48 年,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被迫離開中央權力核心,流亡在外,適逢龐培 (三位崛起的羅馬軍事領袖之一) 被凱撒追擊,來到亞歷山大港尋求庇護,少不更事的托勒密十三世竟把龐培殺死!

凱撒來到埃及要人,托勒密十三世奉上龐培的頭顱,凱撒不但沒有感到高興,反而心生忿恨 (龐培是凱撒獨生女茱莉亞的丈夫,加上他曾是羅馬執政官,不應被異國人擅自殺害)。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看準機會,暗中與凱撒會面,利用美色引誘凱撒提供軍事支持助她登上王位。托勒密十三世的效忠者率軍抵抗羅馬軍圍攻,遭受挫敗,托勒密十三世失蹤。戰後,凱撒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另一位弟弟托勒密十四世為新皇帝,但實權已然由克麗奧佩脫拉七世操控。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名義上嫁給托勒密十四世,實際卻與凱撒相好,成為愛侶 (克麗奧佩脫拉年僅 21 歲,凱撒 52 歲)。她為凱撒誕下一位兒子,名「凱撒里昂」,意思是「小凱撒」。公元前 46 年,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帶著托勒密十四世和凱撒里昂到羅馬居住,直至凱撒遇刺。

凱撒死後,羅馬爆發內戰,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站到安東尼、屋大維一邊 (親凱撒派)。安東尼被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迷人的風采和談吐吸引,成為她的新情人。公元前 40 年,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為安東尼誕下一對雙胞胎。

仗賴安東尼的軍事實力,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得以和兒子凱撒里昂一同共治埃及。然而,此時安東尼已與屋大維交惡,屋大維向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宣戰,派艦隊進攻埃及,大獲全勝 (史稱「亞克興角海戰」)。安東尼餘部又向屋大維投誠,亞歷山大港岌岌可危!

安東尼眾叛親離,還誤會愛人已死,萬念俱灰下持劍刺腹,傷重不治。克麗奧佩脫拉七世悲痛欲絕,不久被屋大維俘虜,服毒自殺 (一說讓毒蛇咬傷自己,一說為屋大維所殺)。

屋大維攻陷亞歷山大港,克麗奧佩脫拉七世本來派人送凱撒里昂到紅海邊的港口,準備逃亡印度。豈知屋大維搶先一步,凱撒里昂卒之被處死 (屋大維害怕凱撒里昂威脅他作為凱撒唯一繼承人的地位)。

托勒密王朝正式結束,埃及變為羅馬一個行省。

古羅馬史家狄奧 (Cassius Dio) 這樣形容一代妖后:

「她是一位國色天香的佳人,當她還是青澀的少女時就已引人注目,她擁有的黃鶯出谷般的聲音且充滿知性,懂得讓自己討任何男人喜歡。」

無獨有偶,普魯塔克 (Plutarch) 說:

「她曾經憑著無往不利的嬌媚,使得凱撒和龐培皆拜倒裙下,現在更能讓安東尼對她一見傾心,因為在她與凱撒和龐培相會之時,她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少女,而現在要與安東尼相見之刻,她已是花容月貌,女性之美到達光輝燦爛的階段,更有善體人意的成熟智慧。」

設想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尚在人世,真不知她會說誰才是她一生中最愛。是凱撒?抑或安東尼?或許,她會答:人在不同階段注定會愛上不同的人,只是每次投入去愛,都會傾盡全力,毫無保留。

順帶一提,著名影星伊利沙伯泰萊 (Elizabeth Taylor) 1963 年曾在電影《埃及艷后》中飾演克麗奧佩脫拉七世。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早期羅馬史與中國歷史的相似處

細看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的歷史,其有許多地方跟中國歷史相類似。

布匿戰爭,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迫得迦太基軍隊回師,終於兵敗收場。此令人想起「圍魏救趙」。

且說戰國初期,魏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等人遂建議引兵攻魏都大梁,逼使龐涓趕返應戰,解邯鄲之圍。「圍魏救趙」後來又助韓國解圍。

中西方成功的經驗,反映這條「三十六計」的第二計確有妙用。它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具軍事智慧者能共見的真理。

羅馬因長期征戰,致使農地荒廢,繼而被貴族及有錢人兼併,小農戶無力抗衡,被迫賣地維生。此亦和西漢中後期相近似。

西漢自武帝開始南征北戰,伐匈奴、平南越、滅朝鮮......軍費開支龐大,必須以稅收方式轉嫁到農民身上。

適逢民間歷文、景「無為之治」,土地買賣變得普遍,自耕農將地賣給權貴、有錢人,土地兼併出現。董仲舒形容:「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可見兼併情況相當嚴重。

政府收不到足夠的稅,加強對其他自耕農施壓,他們要麼賣地,要麼逃亡做流民。

羅馬有「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爆發,漢朝有「黃巾之亂」。格拉古兄弟推行土地改革, 規定公民每戶佔有土地不能超過 1000 尤格,超過土地收歸國有,由相關委員會再分配給貧窮農民。董仲舒「限民名田,以澹不足」、王莽恢復公田,內容何嘗有異於格拉古兄弟?王莽、格拉古兄弟卒之不得好死,由此可知動搖豪強既得利益的社會經濟改革不易推行,舉步維艱。

馬略藉募兵制把大批無地 / 少地公民吸納入軍隊,疏導民怨,宋太祖也說:「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採取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用以防範人民起義和反抗。馬略、宋太祖唯一不同是,前者令羅馬軍隊戰鬥力提升,後者滋生冗兵加重國家財政負擔。

三名軍事領袖崛起,仗賴馬略軍事改革。晉獻公施行軍事改革,重用各家異姓大夫,終於趙、魏、韓、知、范、中行六家控制晉國政局,范、中行、知被滅,韓、趙、魏三家分晉。

中西方歷史發展雖然迥異,卻存有若干相似性,非常有趣。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從共和國到帝國

公元前 509 年,羅馬告別王政時代,實行寡頭共和制。

公元前 264 年 - 146 年,羅馬為爭奪地中海沿岸的霸權,跟迦太基發生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第一次 - 雙方初時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羅馬打敗。

第二次 - 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 6 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先戰敗,後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被迫回軍馳援,迦太基最終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所有戰艦,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 - 羅馬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行省。

「布匿戰爭」以迦太基滅亡、羅馬全勝作結,羅馬從此確立於地中海西部的霸權。

不過,龐大人力物力的消耗 (三次「布匿戰爭」動員人數超過一百萬,羅馬和迦太基俱損失數十萬壯丁),致使軍團衰弱。羅馬開始找僱傭兵參與作戰。

公元前 215 年 - 148 年,羅馬共和國又發動過四次「馬其頓戰爭」。

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跟隨亞歷山大東征的大將安提柯,於帝國東部建立政權,是為「安提柯王朝」。

「安提柯王朝」傳至腓力五世,已取代「安提帕特王朝」,控制馬其頓及希臘本土,有意向西擴張。適逢羅馬與迦太基交戰,腓力五世遂與迦太基結盟,對付羅馬。豈知首戰議和,再戰大敗,馬其頓失去在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和色雷斯所有領土,羅馬大幅干涉東地中海事務。

腓力五世逝世,兒子珀爾修斯繼位。公元前 168 年,珀爾修斯在「彼得那戰役」遭羅馬軍擊潰,王位被廢,馬其頓分成四個羅馬附屬的共和國,「安提柯王朝」(即亞歷山大以來建立的馬其頓帝國) 正式結束。

公元前 150 年,珀爾修斯的親生子安德里斯庫斯企圖復辟失敗,羅馬併吞馬其頓,馬其頓成為羅馬一個行省。

羅馬共和國長期征戰,令農民無法維持耕作,不少農地被荒廢。貴族及有錢人兼併土地,用奴隸替自己耕作,成立莊園。小農戶無力與莊園競爭,被迫賣地維持生活,境內無業遊民人數大增。「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卒之爆發,格拉古兄弟於是提出土地改革方案 (限制佔有土地數目),馬略還推行軍事改革,以募兵制把大批無地 / 少地公民吸納入軍隊。

格拉古兄弟改革衝擊貴族、有錢人既得利益,落得失敗收場。馬略改革卻使羅馬兵源擴大,軍隊戰鬥力上升,為日後軍閥出現和軍事獨裁奠定基礎。

公元前 60 年,三名軍事領袖克拉蘇、凱撒 (Julius Caesar)、龐培秘密結盟,控制羅馬政局。

公元前 48 年,凱撒打敗另外兩人,被推舉為「終身執政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四年後遇刺身亡。

凱撒的甥孫和養子屋大維,與安東尼、雷必達結盟,為凱撒報仇。他不久打敗二人,被確認為「終身執政官」,再獲得「大元帥」/「皇帝」,以及「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 稱號。羅馬由共和國步入帝國時代。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從鬥獸場看羅馬文化若干特色

希臘文化將目光放在自然界,經過蘇、柏、亞,視線轉到人生界,關心道德、價值等議題。然而,其仍是用知性的、理性的方式講,脫略工夫,卒之成就一套套道德、人生哲學,竟無法成就一具體道德的、幸福的人。這是希臘文化的局限。

希臘文化是知性文化,羅馬文化則是感性、獸性文化。

欲研究羅馬文化,最好看看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又名羅馬競技場,建於公元 72 年 - 82 年,是使用洞石、凝灰岩、混凝土等建造的圓形劇場,估計可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

羅馬競技場主要是角鬥士競技表演的場所。角鬥士通常是戰俘或奴隸,他們在出場競賽前,經過專門、嚴格的訓練。進入競技場,他們即展開殊死搏鬥,搏鬥形式有數種:一人對一人、十人對十人、集體與野獸群搏鬥。角鬥士要麼存活,要麼身死。

角斗比賽之外,還有狩獵表演,被狩獵的野獸有:犀牛、河馬、大象、長頸鹿、野牛、巴巴里獅、豹、熊、鱷魚及鴕鳥等。競技場更會舉行「獸刑」,囚犯全身赤裸,在沒有攜帶武器的情況下,被送到鬥獸場和兇猛的野獸搏鬥,最後被野獸撕裂,場面血腥。

羅馬鬥獸場的出現,反映羅馬文化:

I. 非常追求感官刺激;

II. 喜歡好勇鬥狠,爭勝求生存;

III. 帶有強烈的非人性,即獸性之傾向。

簡言之,羅馬文化本身為一自然的、原始的氣質生命之發皇。

羅馬文化完全出自本能,其因此與雅典文化不在同一層次,反契接斯巴達、馬其頓的精神。

好勇鬥狠求生存,乃消極地說。積極地說,就是征服與擴張。羅馬帝國版圖空前遼闊,羅馬文化發揮著一定作用。

不過,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盲目、過份追求感官刺激,感官總有疲軟之時,當鐘擺反方向移動,精神世界之空虛、枯竭便顯露無遺。此一空虛、枯竭猶如深淵,直墮到底。基督教以外來宗教的姿態,迅速在羅馬帝國境內散播,除了政治因素 (狄奧多西一世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國教),羅馬文化自身之缺陷也是關鍵。

羅馬帝國終告分裂、無以為繼,此亦由於自然的、原始的氣質生命是「有限定之強度量」(牟宗三語),它會有筋疲力盡的一日。

將人同於禽獸,人之光輝、尊嚴根本無從說起。外在之賞罰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法律於是盛行,羅馬法正是今天大陸法系的遠源。有學者指出,大陸法系有集中化、以立法權為中心的特點 (普通法系有分散化、以司法權為中心的特點),容易與專制君主制相聯繫。

羅馬尚有公共浴場,顧名思義,該處是大眾洗澡的地方,也是社交場所之一。公共浴場的設置,透露羅馬人講究肉體感受。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雖是馬其頓腓力二世的兒子,其少年時代卻對荷馬 (Homer) 史詩《伊利亞德》(Iliad) 著迷,腓力二世又聘請亞里士多德作為亞歷山大的導師,亞歷山大可謂深受希臘文化薰陶。

亞歷山大 16 歲代父親治理馬其頓。在喀羅尼亞戰役,他擔任左翼指揮官,率軍擊敗雅典及底比斯聯軍,馬其頓從此崛起,奠定在希臘的霸權。公元前 336 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被推舉為新國王,年僅 20 歲。

雅典、底比斯乘機擺脫馬其頓控制,亞歷山大領兵滅亡底比斯,雅典不久放棄抵抗。

波斯帝國曾向西擴張,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戰爭」更焚燒雅典,亞歷山大繼承父親遺志,以「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號召,向波斯進攻。公元前 334 年,亞歷山大率禁衛騎兵,在小亞細亞西北方的格拉尼庫斯河,大敗波斯多個地方總督、將軍。戰場上有一支協助波斯的希臘僱傭軍,亞歷山大把他們屠殺 (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以儆效尤。

亞歷山大攻克小亞細亞後,向敘利亞北部推進。公元前 333 年,他擊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大軍 (從各地招集,數量比馬其頓軍多一倍),史稱「伊蘇斯戰役」。大流士三世母親、妻子被俘,大流士三世逃亡。

亞歷山大未幾因泰爾 (Tyre) 市民不許其入城,怒火中燒,領兵圍攻泰爾。「泰爾圍城戰」歷時 7 個月,馬其頓軍承受不少損失,亞歷山大竟在城破後,大肆屠殺泰爾人,戰死及被屠殺者合計有 8,000 名。

埃及不戰而降,亞歷山大東征之聲勢一時無倆。公元前 331 年,大流士三世率領「百萬」(實際只有二十萬步兵及四萬五千騎兵) 大軍阻止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亞歷山大率步兵四萬、騎兵七千迎戰。「高加米拉戰役」以大流士三世逃跑,波斯軍全線潰敗告終。大流士三世後來被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領土許多被併入馬其頓版圖。

至此,亞歷山大基本上已征服整個波斯帝國。長期征戰令將士精疲力竭,開始有厭戰情緒。公元前 323 年,亞歷山大死於巴比倫,死因不明。

日本史學家內藤湖南在分析中國「五胡亂華」時指出,匈奴人劉淵、劉聰等以漢家後人 (王昭君以漢室公主身份跟匈奴單于和親) 自居,透過武力將得國不正的西晉消滅,這是一種「漢文化的向外輻射與反饋」。

亞歷山大受希臘文化影響,不惜大動干戈,將波斯征服,為希臘一雪前恥,此何嘗不是「希臘文化的向外輻射與反饋」?有趣的是,馬其頓向來被希臘人視為蠻族,跟匈奴人被漢族視為蠻夷一樣。

從西方文化發展的脈絡看,米利都、伊利亞、雅典,開出理性、科學、民主。「伯羅奔尼撒戰役」欺巴達擊敗雅典,是野蠻戰勝文明的標誌。到馬其頓東征,這完全是自然氣質生命 (動物本能、獸性) 之發皇 (觀亞歷山大動輒發怒屠城可知)。自然氣質生命是有限定之強度量,它會有力竭筋疲之一日,故將士們終於厭戰思歸,東征亦卒之無以為繼。

馬其頓後,接續此自然氣質生命之發皇者,為羅馬帝國。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被部下們迅速瓜分。公元前 146 年,羅馬共和國征服希臘本土。

[主要參考資料]

1. 阿里安著,《亞歷山大遠征記》。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論的修正

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柏拉圖手指向天 (抽象的理型世界),他卻偏指向地 (具體的殊別世界),其思維面貌迥異於柏氏,可想而知。

亞氏不贊成每個事物皆有其客觀獨立自存的理型 (又稱共相),理型不過是人類感官建構出來的概念,存在於人類的經驗與感官之中。這一看法,等於宣判柏氏「實在論」的死亡,開出「唯名論」。

柏氏謂工匠神根據理型,使用質料創造世界。亞氏則提出「四因說」闡述世界上事物的變化與運動:

I. 質料因:構成事物的材料、元素;

II. 形式因:決定事物「是什麼」的本質屬性 (形構之理);

III. 動力因:事物的構成動力;

IV. 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目的。

柏氏無法證明工匠神的存在,也解釋不到形上界如何施作用於形下界。亞氏省去了工匠神、形上界,「四因」乃人類運用其理性剖解經驗世界一切事物而得出,柏氏的理論困難一掃而空。

所有事物皆有動力因和目的因,誰是終極的動力源頭、究竟目的?亞氏回答:第一原動不動者 (The First Unmoved Mover),基督教後來將其演繹為「上帝」。

亞氏著重具體的個別的殊異世界,他因此喜歡歸納分類,生物學、動物學等經驗科學,都由他奠基。

他又有「十範疇」,分別為:

a. 實體

b. 數量

c. 性質

d. 關係

e. 場所

f. 時間

g. 姿勢

h. 狀態

i. 動作

j. 承受

經典的「三段論」,亦為亞氏發明,對傳統邏輯影響極大:

所有人都是會死的 (大前提)

蘇格拉底(小前提)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的 (結論)

倫理學方面,亞氏反對蘇、柏以降「知識即道德」的傳統,覺得不能把倫理學等同邏輯或數學,看成一種「精確的」知識。它不是純粹理論性的,必須躬行實踐。

亞氏認為,人任何行為都有一目的,其終極目的即為:追求一己之幸福 (eudaimonia)。人要幸福,就要令自己所有行為都能達到其所當達到之目的。行為受著人所承擔的一系列社會角色規定,如父親要愛鍚子女、哲學家要捍衛真理、士兵要保家衛國......人能做到自己承擔的一系列社會角色所要求,即能建立種種美德 (virtue),如仁慈、聰明、忠誠等。種種美德同時可令人過上美好的生活,即成就幸福。

亞氏顯然把德、福連在一起,相信德福一致。

人要有德,不能無知識和技能,父親要知道為人父親該做些什麼,要懂得去做相關的事。士兵要知道身為士兵該做些什麼,要懂得去做相關的事......此處理性認知 (know what、know how) 就有發揮作用的地方。人充分運用理性認知,去理解去實踐,完成各種責任,便可修德享福。

值得注意的是:美德的發展、實現,不可能脫離政治社群。它往往要求人的生活是在城邦內部度過的,而且是與其他志同道合 (同樣志在追求一己之幸福) 的人一起度過的。

亞氏的倫理學被後世稱為「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其也是現代「社群主義」的思想遠源。

不過,亞氏雖汲汲於實踐,《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 卻無切實可行的工夫次第可供依循,不如中國之宋明儒者。某種意義上,他仍然和蘇、柏無根本分歧,他僅講明道德是什麼、倫理學是什麼,而非實際助人成就道德行為、建立人倫秩序。

亞氏還有一「黃金中道」(Golden Mean) 說:某一美德 (如勇氣) 是兩種過偏情感 (如恐懼、自信) 之平衡、幸福的關鍵是找出事物的平衡點。此完全是理性發用的結果,德性、幸福之成就必須仰賴人之理性。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空襲啟德

1941 年 11 月 21 日,第 38 師團開始第一階段集結,準備進攻香港。

第 229 聯隊首先離開中山,在唐家灣乘船往虎門。其他主要部隊於 26 至 29 日離開廣東、佛山及三水,由陸路經石龍南下虎門。

12 月 4 日,師團主力齊集虎門,5 日起南下深圳。

為避過英軍、國軍、游擊隊耳目,日軍刻意於晚上行軍,並分割部隊。其又把預定陣地分散設於布吉、李朗、沙糖布、橫岡墟等地的山谷。師團分成左、右翼隊,兵分兩路進入香港。

7 日,師團作最後休整,只有第 228 聯隊尚在寶安,正急行軍與主隊會合。

駐港英軍方面,11 月 28 日完成「部署演習」,各部暫時返回軍營,醉酒灣防線的整備工作則仍然繼續。

香港炮兵團 12 月初就位,各炮配備 100 發炮彈。九龍西炮台彈藥庫儲備每門 100 發,還有 200 發存放於馬頭角軍火庫。

香港防衛軍在粉嶺新圍接受訓練,12 月 5 日被召回。與此同時,其餘隊員亦收到動員消息。

6 日晚上 7 時 20 分,駐港皇家空軍接到新加坡命令,進入一級戒備狀態。

7 日上午,莫德庇下令駐港部隊進入作戰狀態,負責爆破任務的第 22 工兵連也已集合,一切準備就緒。

香港時間 12 月 8 日凌晨 12 時 45 分,日軍在馬來半島登陸。一小時後,日本海軍飛機出發偷襲珍珠港。

1 時 30 分,第 2 遣支艦隊司令部接到南方軍確認馬來作戰開始的通訊,艦隊進入作戰狀態。

2 時 21 分,第 23 軍司令部接到參謀本部電報,確認進攻馬來半島的作戰正式展開。第 23 軍司令部隨即於 2 時 30 分下達暗號「鷹」,下令香港作戰開始。

駐港遠東三軍情報署於清晨 4 時 45 分截聽到東京電台發報有關即將對英開戰的暗號,所有駐港英軍一小時內收到通知。「大陸旅」工兵隨即破壞深圳河上的橋樑,以及青山道、大埔道的渡河點。

5 時 50 分,日軍第 45 戰隊在第 10 獨立中隊護航下,從廣州天河機場起飛,發動入侵香港的第一階段行動。

上午 7 時 40 分,土生秀治率領 26 架九八式輕轟炸機進入香港,共帶上 162 個 50 磅炸彈。

當時,香港及鄰近地區上空皆為雲層覆蓋,土生等人在 4,200 米高空上飛行,竟未能發現啟德機場上的戰機,以為駐港空軍已經撤離。

土生指示戰隊下降至 2,000 米高度,攻擊九龍灣的船隻。此時,他終於發現啟德機場西側停泊著若干雙引擎及三引擎飛機 (民用客機,非戰機)。土生下令領先的第 3 中隊改變目標,向眼前的飛機投彈,可惜第 3 中隊各機的投彈技術差強人意,炸彈大多落在九龍城附近。

緊接的第 2 中隊也把炸彈投到附近街道,僅一枚未爆彈擊中民用機庫。排列最後的第 1 中隊未有擊中九龍灣任何船隻。

土生無功而回,護航的高月光中隊急降至離地十多米,掃射地面飛機。守軍奮力還擊,依舊無阻日軍摧毀機場上 8 架客機、擊沉 2 架海象式水上偵察機、燒毀 1 架角羚式魚雷轟炸機。高月光中隊奪去「殲滅」啟德機場飛機的「戰功」。

由於香港憲報 12 月 1 日曾刊登英軍將於 8 至 11 日進行演習,日軍轟炸啟德時,不少市民和士兵誤以為是英軍演習。

從效果看,日軍空襲雖摧毀了機場上的民用客機,卻未能破壞跑道 / 癱瘓其運作。假如沒有高月光率領戰機低空掃射,空襲可謂徹底失敗。

空襲後,皇家空軍的希爾少校及格萊空軍中尉 (Flying Officer Hector "Dolly" Gray) 曾兩度提議,利用剩下的 2 架角羚魚雷轟炸機,對九廣鐵路及廣東的日軍機場,實施近乎自殺式的轟炸,被莫德庇以「避免無謂傷亡」為理由拒絕。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