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從鬥獸場看羅馬文化若干特色

希臘文化將目光放在自然界,經過蘇、柏、亞,視線轉到人生界,關心道德、價值等議題。然而,其仍是用知性的、理性的方式講,脫略工夫,卒之成就一套套道德、人生哲學,竟無法成就一具體道德的、幸福的人。這是希臘文化的局限。

希臘文化是知性文化,羅馬文化則是感性、獸性文化。

欲研究羅馬文化,最好看看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又名羅馬競技場,建於公元 72 年 - 82 年,是使用洞石、凝灰岩、混凝土等建造的圓形劇場,估計可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

羅馬競技場主要是角鬥士競技表演的場所。角鬥士通常是戰俘或奴隸,他們在出場競賽前,經過專門、嚴格的訓練。進入競技場,他們即展開殊死搏鬥,搏鬥形式有數種:一人對一人、十人對十人、集體與野獸群搏鬥。角鬥士要麼存活,要麼身死。

角斗比賽之外,還有狩獵表演,被狩獵的野獸有:犀牛、河馬、大象、長頸鹿、野牛、巴巴里獅、豹、熊、鱷魚及鴕鳥等。競技場更會舉行「獸刑」,囚犯全身赤裸,在沒有攜帶武器的情況下,被送到鬥獸場和兇猛的野獸搏鬥,最後被野獸撕裂,場面血腥。

羅馬鬥獸場的出現,反映羅馬文化:

I. 非常追求感官刺激;

II. 喜歡好勇鬥狠,爭勝求生存;

III. 帶有強烈的非人性,即獸性之傾向。

簡言之,羅馬文化本身為一自然的、原始的氣質生命之發皇。

羅馬文化完全出自本能,其因此與雅典文化不在同一層次,反契接斯巴達、馬其頓的精神。

好勇鬥狠求生存,乃消極地說。積極地說,就是征服與擴張。羅馬帝國版圖空前遼闊,羅馬文化發揮著一定作用。

不過,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盲目、過份追求感官刺激,感官總有疲軟之時,當鐘擺反方向移動,精神世界之空虛、枯竭便顯露無遺。此一空虛、枯竭猶如深淵,直墮到底。基督教以外來宗教的姿態,迅速在羅馬帝國境內散播,除了政治因素 (狄奧多西一世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國教),羅馬文化自身之缺陷也是關鍵。

羅馬帝國終告分裂、無以為繼,此亦由於自然的、原始的氣質生命是「有限定之強度量」(牟宗三語),它會有筋疲力盡的一日。

將人同於禽獸,人之光輝、尊嚴根本無從說起。外在之賞罰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法律於是盛行,羅馬法正是今天大陸法系的遠源。有學者指出,大陸法系有集中化、以立法權為中心的特點 (普通法系有分散化、以司法權為中心的特點),容易與專制君主制相聯繫。

羅馬尚有公共浴場,顧名思義,該處是大眾洗澡的地方,也是社交場所之一。公共浴場的設置,透露羅馬人講究肉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