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准許丁謂入中書視事。當時翰林學士劉筠早已草擬制書
(皇帝說的話稱為「制書」),稱李迪、丁謂一同罷相。俄而知悉丁謂得以留任,劉筠不接受真宗另草制書的命令。真宗改召學士晏殊草擬。劉筠後來在樞密院南門遇見晏殊,晏殊知道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惶愧萬分,不敢與劉筠正面作揖。丁謂官復原職,更加擅權專恣。劉筠以「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力求外調,出任廬州知州。
劉筠,字子儀,河北大名人。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 (今江西)
人。前者屬北人,後者屬南人。劉筠對丁謂避之則吉,晏殊卻助紂為虐,反映「南人在政治上勢力日擴,大非國家前途之福」(錢穆轉述北人對南人之觀感)
所言非虛。事實上,慫恿真宗封禪的王欽若也是南人。至於屬北人的寇準,一度阻止真宗賜晏殊同進士出身:「惜 (晏) 殊乃江外人」,陸游曰:「天聖 (仁宗年號)
以前多用北人,寇準持之尤力。」
真宗不久下詔「自今軍國大事仍舊親決,餘皆委皇太子同宰相、樞密等參議施行。」太子趙受益雖然在資善堂聽事,但一切都由劉皇后裁決,宰相丁謂又用事,中外俱以為憂。
王曾 (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先祖為太原王氏)
任吏部侍郎兼太子賓客,得知錢惟演是劉皇后義兄劉美之妻舅,遂「密語惟演曰:『太子幼,非宮中不能立。加恩太子,則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劉氏也。』惟演以為然,因以白
(告訴) (劉) 后」,劉皇后予以採納 (此有效杜絕女禍出現,故陳邦瞻稱讚王曾:「當國家危疑之勢,定社稷,安人主,此天下之所謂大忠也」)。
丁謂威權日盛,朝臣多攀附之,有一李垂,不願同流合污,曰:「謂為宰相,不以公道副天下望,而恃權怙勢。觀其所為,必遊朱崖,吾不欲在其黨中。」丁謂聽聞,非常憎惡李垂,把他罷為亳州知州。
寇準與丁謂有仇,一再被貶,越貶越遠。真宗身體不適,病情急轉直下,想見寇準一面,問左右曰:「吾目中何久不見寇準?」群臣畏懼丁謂,竟不敢多講寇準近況。
乾興元年 (公元 1022 年) 二月,真宗駕崩,太子趙受益於父親靈柩前即位,是為仁宗,改名趙禎。
王曾奉命入殿廬 (指殿旁廬幕,為朝臣候朝及值宿之所) 草擬遺詔:「以明肅皇后輔立皇太子,權 (暫且、姑且)
聽斷軍國大事。」丁謂主張去「權」字,王曾不贊成:「皇帝沖年,太后臨朝,斯已國家否運
(壞運)。稱『權』,猶足示後。且增減制書有法,表則之地,先欲亂之邪?」丁謂卒之不敢去。
仁宗尊劉皇后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
由於仁宗年僅 13 歲,群臣建議劉太后臨朝。王曾請如東漢故事,太后坐仁宗右邊,垂簾聽政。丁謂則希望仁宗只於農曆每月的初一 (朔日)、十五 (望日)
見群臣,大事由太后和朝臣議決,非大事由宦官雷允恭傳奏禁中,交仁宗許可。王曾反對,曰:「兩宮異處而柄歸宦官,禍端兆矣。」丁謂不聽。
雷允恭未幾因「擅移陵穴」罪被處死,丁謂也受牽連,禍患幸好沒有發生。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錢穆,《國史大綱》。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論香港的文化精神
香港人如能自成一民族,其必具有一獨特的文化精神。此獨特的文化精神為何?今嘗試簡單論之。
有別於中國人觀賞自然、跟自然相諧和,香港人傾向克服自然、改造自然。新儒學大師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引日本早稻田哲學教授金子馬治的話:
「歐游以前,予足跡未嘗出國門一步,至是登程西航,漸離祖國。途中小泊香港,登陸遊覽,乃大驚駭。蓋所見之物,幾無不與在祖國所習者異也。據在座之貴國某君言,香港本一磽確之小島,貴國人以廢物視之,及入英人之手,辛苦經營遂成良港。予至香港時,所見者已非濯濯之石山,而為人工所成之良港。予之所驚駭不置者,蓋在於是。日本諸港大都因天然之形勢略施人工所成,香港則異是,觀其全體幾於絕出人工,非復自然之原物。此余所不得不嘆服者。」
香港地處南方邊陲,氣候潮濕炎熱,本不適合人居住,加上帶破壞性的颱風不時襲來,四周山巒起伏,不作後天的人為的徹底改造,生存發展決不可能。
然而,克服自然、改造自然不等於要破壞自然,道路兩旁可種植大樹點綴,市區建設與保存郊野用地並行不悖,「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的引入,和英國人的效益主義思維密不可分 (促進社會上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
對自然克服、改造,對人生艱難咬緊牙關捱過去。
開埠初期的原住民許多被中原王朝視為叛逆、賤民,他們無法考科舉,朝廷海禁更令其生活無計,被逼鋌而走險,或淪落風塵。初到香港的洋人,不少是在英國本土失意,欲於遠東發財置富,衣錦還鄉者。逃避大陸戰亂南來的華人,他們亦需要適應商業社會的運作、英語較優越的地位、城市面貌的陌生等。
單打獨鬥,無大家族、大人物提攜,生命不免乾枯。於是洋人有與原住民暗通款曲,以求心靈慰藉,相濡以沫。其所誕下的混血兒,備受華洋歧視,要攀上高位,吃苦在所難免。他們也是香港人組成一重要部份。
南來華人孑然一身到港謀生,或尚未成家,或有妻兒子女在家鄉無從理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特別容易產生憐憫,由憐生愛,戰後很多家庭因而出現。另外,身體欲望需被安頓的強烈訴求,造就舞廳、夜總會、的士高之昌盛,國語流行曲則麻醉了思鄉之苦。
世途險惡,孤身上路,機靈、智巧、相機行事乃護身符,不可棄也 (有謂港人似韋小寶,即指此而言)。
又香港多山而難於防守,彷彿象徵港人天性外剛內柔。與海為鄰,孕育出港人好冒險 (投機炒賣賭博由好冒險派生)、往外闖、投資未來的習性,跟中國人「父母在,不遠遊」、重視歷史回溯的精神面貌迥異。
中國人講道德,香港人都講道德,但道德另有所在,即合約精神,即公民美德 (civic virtue)。中國人的道德以情為基礎,可以隨時轉變 (如小孩在車上撒尿不宜苛責),香港人的道德講究義和理,白紙黑字寫清楚,就要遵守,不能因人而異。
英國管治下的香港政府,致力推動自由市場、公平競爭、法治 (rule of law) 社會、公民教育......多多少少強化了此一獨特的文化精神。
反觀近年的香港,紅色資本充斥、窮人家子弟永遠鬥不過富二代、法院隱約和行政機構配合、強國大媽唱歌跳舞竟被縱容......最要緊是,所謂「新香港人」,不再是刻苦耐勞的孤獨的個體,而是一批佔盡政經優勢的群體。他們實際上不配稱為香港人,因其文化精神不相應。
被譽為「香港國歌」的《獅子山下》,其中有幾句歌詞,頗能點撥出香港獨特的文化精神:
「人生中有歡喜 / 難免亦常有淚 / 我哋大家 / 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同處海角天邊 / 攜手踏平崎嶇 / 我哋大家 / 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 不朽香江名句」。
香港港台 1990 年「香港心連心」/「成長 90」活動主題曲《踏上成長路》:
「不要問昨天 / 為何眷戀 / 此際 / 應緊握明天 / 世事常變 / 嶄新的一切等待著 / 我去開創 / 你去拓展 / 熱熾的心燃點 / 用進取心同勉 / 沒羞 / 沒驕 / 沒失意的淚 / 漸暖的手同牽 / 邁向新的挑戰 / 路儘管艱辛 / 狂雨打得狠 / 仍然踏上我方向」
以及呂方《每段路》:
「海有幾深 / 卻淹不到這孤島 / 山外有山 / 應知總靠兩手鋪」
亦然。
勉強比擬,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往精神,庶幾近之,然此終非中國文化精神之主流、正途,棱角太露,不夠一團和氣。
謂香港無文化固然不對,謂香港文化僅限於拳頭 (暴力)、枕頭 (情色)、無厘頭 (搞笑) 也失於膚淺。香港自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精神,我們為此感自豪、感光榮,且堅毅地傳承下去,香港人自能成為一偉大之民族,有別於中華民族。
有別於中國人觀賞自然、跟自然相諧和,香港人傾向克服自然、改造自然。新儒學大師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引日本早稻田哲學教授金子馬治的話:
「歐游以前,予足跡未嘗出國門一步,至是登程西航,漸離祖國。途中小泊香港,登陸遊覽,乃大驚駭。蓋所見之物,幾無不與在祖國所習者異也。據在座之貴國某君言,香港本一磽確之小島,貴國人以廢物視之,及入英人之手,辛苦經營遂成良港。予至香港時,所見者已非濯濯之石山,而為人工所成之良港。予之所驚駭不置者,蓋在於是。日本諸港大都因天然之形勢略施人工所成,香港則異是,觀其全體幾於絕出人工,非復自然之原物。此余所不得不嘆服者。」
香港地處南方邊陲,氣候潮濕炎熱,本不適合人居住,加上帶破壞性的颱風不時襲來,四周山巒起伏,不作後天的人為的徹底改造,生存發展決不可能。
然而,克服自然、改造自然不等於要破壞自然,道路兩旁可種植大樹點綴,市區建設與保存郊野用地並行不悖,「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的引入,和英國人的效益主義思維密不可分 (促進社會上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
對自然克服、改造,對人生艱難咬緊牙關捱過去。
開埠初期的原住民許多被中原王朝視為叛逆、賤民,他們無法考科舉,朝廷海禁更令其生活無計,被逼鋌而走險,或淪落風塵。初到香港的洋人,不少是在英國本土失意,欲於遠東發財置富,衣錦還鄉者。逃避大陸戰亂南來的華人,他們亦需要適應商業社會的運作、英語較優越的地位、城市面貌的陌生等。
單打獨鬥,無大家族、大人物提攜,生命不免乾枯。於是洋人有與原住民暗通款曲,以求心靈慰藉,相濡以沫。其所誕下的混血兒,備受華洋歧視,要攀上高位,吃苦在所難免。他們也是香港人組成一重要部份。
南來華人孑然一身到港謀生,或尚未成家,或有妻兒子女在家鄉無從理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特別容易產生憐憫,由憐生愛,戰後很多家庭因而出現。另外,身體欲望需被安頓的強烈訴求,造就舞廳、夜總會、的士高之昌盛,國語流行曲則麻醉了思鄉之苦。
世途險惡,孤身上路,機靈、智巧、相機行事乃護身符,不可棄也 (有謂港人似韋小寶,即指此而言)。
又香港多山而難於防守,彷彿象徵港人天性外剛內柔。與海為鄰,孕育出港人好冒險 (投機炒賣賭博由好冒險派生)、往外闖、投資未來的習性,跟中國人「父母在,不遠遊」、重視歷史回溯的精神面貌迥異。
中國人講道德,香港人都講道德,但道德另有所在,即合約精神,即公民美德 (civic virtue)。中國人的道德以情為基礎,可以隨時轉變 (如小孩在車上撒尿不宜苛責),香港人的道德講究義和理,白紙黑字寫清楚,就要遵守,不能因人而異。
英國管治下的香港政府,致力推動自由市場、公平競爭、法治 (rule of law) 社會、公民教育......多多少少強化了此一獨特的文化精神。
反觀近年的香港,紅色資本充斥、窮人家子弟永遠鬥不過富二代、法院隱約和行政機構配合、強國大媽唱歌跳舞竟被縱容......最要緊是,所謂「新香港人」,不再是刻苦耐勞的孤獨的個體,而是一批佔盡政經優勢的群體。他們實際上不配稱為香港人,因其文化精神不相應。
被譽為「香港國歌」的《獅子山下》,其中有幾句歌詞,頗能點撥出香港獨特的文化精神:
「人生中有歡喜 / 難免亦常有淚 / 我哋大家 / 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同處海角天邊 / 攜手踏平崎嶇 / 我哋大家 / 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 不朽香江名句」。
香港港台 1990 年「香港心連心」/「成長 90」活動主題曲《踏上成長路》:
「不要問昨天 / 為何眷戀 / 此際 / 應緊握明天 / 世事常變 / 嶄新的一切等待著 / 我去開創 / 你去拓展 / 熱熾的心燃點 / 用進取心同勉 / 沒羞 / 沒驕 / 沒失意的淚 / 漸暖的手同牽 / 邁向新的挑戰 / 路儘管艱辛 / 狂雨打得狠 / 仍然踏上我方向」
以及呂方《每段路》:
「海有幾深 / 卻淹不到這孤島 / 山外有山 / 應知總靠兩手鋪」
亦然。
勉強比擬,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往精神,庶幾近之,然此終非中國文化精神之主流、正途,棱角太露,不夠一團和氣。
謂香港無文化固然不對,謂香港文化僅限於拳頭 (暴力)、枕頭 (情色)、無厘頭 (搞笑) 也失於膚淺。香港自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精神,我們為此感自豪、感光榮,且堅毅地傳承下去,香港人自能成為一偉大之民族,有別於中華民族。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加國援兵
1941 年 7 月,駐港陸軍司令賈乃鍚 (Arthur Edward Grasett) 卸任返回倫敦,沿途經過加拿大渥太華。
賈乃鍚始終對增兵香港一事念念不忘,8 月初與加拿大陸軍總參謀長加利華少將 (Maj. Gen. Harry Crerar) 和加拿大國防部長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ce) 羅士頓 (James Ralston) 見面時,再次提到增加兩營步兵可令香港防衛能力大增的想法。
加利華 1934 年入讀帝國國防學院 (Imperial War College),曾分別從英、日角度詳細研究香港的戰略和戰術問題。他基本上認同,如果美、英、中、荷四國聯合牽制日本,日本的「南進」政策必定受阻 (這和陳策、樸芳、賈乃錫的看法一致)。而香港的安全既繫於皇家海軍,亦繫於美、美等國能否一致抗日 (他在 1936 年任職加拿大聯合參謀委員會秘書時,說:「如果英美結成盟友,則它們對日本的威懾作用可抵銷日本在香港附近建立基地」)。
在加利華眼中,條件許可的話,派兵支援香港未嘗不可。適逢加拿大首相麥根慈 (William Mackenzie King) 希望藉派兵海外重振加拿大及其本人在民主陣營中的聲譽,萬事俱備,只欠英國方面的批准。
賈乃錫返抵倫敦,向參謀長委員會提及加國願意派兵一事。除了殖民地部常務助理次官卡達 (John Calder) 不贊成 (擔心做法會引起不良政治後果),反應普遍正面。外相艾登 (Anthony Eden) 表示,日本不敢同時挑戰蘇、美、中、英四國,英國應該繼續向其施壓。邱吉爾則聲言若外相不反對加國派兵,他樂觀其成。
9 月 19 日,聯邦事務部 (Dominion Office) 向加拿大政府發出正式電文:
「我們與剛抵達本國的前香港駐軍司令討論後,重新思考了香港防務問題。現行政策視香港為『前哨』,並命令守軍於亞洲開戰時盡力延長抵抗時間。現時,香港守軍有兵四營,符合任務最低限度的要求,我們以往認為增加其數量並無實際效益。
可是,現時遠東情況有變。我們在馬來亞的防禦已有所改善,日本亦對我們和美國的態度轉趨軟弱。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為實有理由酌量增加香港守軍一至兩營。援軍將可以產生與其兵力不成正比的抵抗力,並大為鼓舞守軍和整個殖民地。此事更會在亞洲造成莫大的心理影響,並向蔣介石重申我們守住香港的決心。
加拿大政府應該了解我們難以派出全球各地均需要的部隊,雖然英聯邦已大力援助......從加拿大在北太平洋的特殊地位觀之,我們認為至少應該通知加拿大政府有關增援香港的需要,以及這個小規模增援的價值。不得不提,現時美國正派出援軍至菲律賓......」
澳洲對加拿大派兵協防也感滿意,其國防委員會有成員建議:加國派出一旅至香港、一旅至馬來亞,澳洲主動增兵兩營 (共 2,500 人) 至荷屬東印度的帝汶和安汶島,以相呼應。
11 月 16 日,加國援軍抵港。翌日,新任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 (Christopher Michael Maltby) 與在港加軍 (稱 C 部隊 C Force) 司令羅遜准將 (Brig. John Lawson)、樸芳等討論自加拿大再派出一營。樸芳 11 月底甚至要求英國增派飛機到啟德機場,可惜未能成事。
今天,提到香港抵抗日本的事蹟,一群東江縱隊老兵總會走出來邀功。其實,當時真正守護及保衛香港的,半數是加拿大的年輕將士,現葬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國共兩黨對香港抗日並無實際貢獻。即使是宗主國英國,受限於納粹德國的坐大,其亦無餘暇料理這一遠東殖民地。孤獨前哨之孤獨,決非誇張,乃是實情。
幸好在港任職的羅富國、賈乃錫處處為香港設想,念茲在茲香港的安全和利益,加上英聯邦兄弟國同心協力 (加國派兵支援,澳洲予以響應,都是例證),香港才不致在危難困厄裡楚楚可憐。
加國援兵共兩營: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 (Royal Rifles of Canada)、溫尼柏榴彈兵營 (Winnipeg Grenadiers),約 2,000 人,大多是青少年,而且是新兵,缺乏實戰經驗。有加拿大傳媒在戰後指責英國政府誘使加國貢獻炮灰。
補充一些加拿大的資料。十六世紀末,英國開始於加拿大建立殖民地。1867 年,憲法法令通過,規定加拿大省、新布藍茲維省、新斯科細亞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合組成為加拿大。加拿大為聯邦制度的自治領,擁有國會上下議院、法院等。1919 年,加拿大以獨立身份加入國際聯盟,外交上不再受英國控制。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賈乃鍚始終對增兵香港一事念念不忘,8 月初與加拿大陸軍總參謀長加利華少將 (Maj. Gen. Harry Crerar) 和加拿大國防部長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ce) 羅士頓 (James Ralston) 見面時,再次提到增加兩營步兵可令香港防衛能力大增的想法。
加利華 1934 年入讀帝國國防學院 (Imperial War College),曾分別從英、日角度詳細研究香港的戰略和戰術問題。他基本上認同,如果美、英、中、荷四國聯合牽制日本,日本的「南進」政策必定受阻 (這和陳策、樸芳、賈乃錫的看法一致)。而香港的安全既繫於皇家海軍,亦繫於美、美等國能否一致抗日 (他在 1936 年任職加拿大聯合參謀委員會秘書時,說:「如果英美結成盟友,則它們對日本的威懾作用可抵銷日本在香港附近建立基地」)。
在加利華眼中,條件許可的話,派兵支援香港未嘗不可。適逢加拿大首相麥根慈 (William Mackenzie King) 希望藉派兵海外重振加拿大及其本人在民主陣營中的聲譽,萬事俱備,只欠英國方面的批准。
賈乃錫返抵倫敦,向參謀長委員會提及加國願意派兵一事。除了殖民地部常務助理次官卡達 (John Calder) 不贊成 (擔心做法會引起不良政治後果),反應普遍正面。外相艾登 (Anthony Eden) 表示,日本不敢同時挑戰蘇、美、中、英四國,英國應該繼續向其施壓。邱吉爾則聲言若外相不反對加國派兵,他樂觀其成。
9 月 19 日,聯邦事務部 (Dominion Office) 向加拿大政府發出正式電文:
「我們與剛抵達本國的前香港駐軍司令討論後,重新思考了香港防務問題。現行政策視香港為『前哨』,並命令守軍於亞洲開戰時盡力延長抵抗時間。現時,香港守軍有兵四營,符合任務最低限度的要求,我們以往認為增加其數量並無實際效益。
可是,現時遠東情況有變。我們在馬來亞的防禦已有所改善,日本亦對我們和美國的態度轉趨軟弱。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為實有理由酌量增加香港守軍一至兩營。援軍將可以產生與其兵力不成正比的抵抗力,並大為鼓舞守軍和整個殖民地。此事更會在亞洲造成莫大的心理影響,並向蔣介石重申我們守住香港的決心。
加拿大政府應該了解我們難以派出全球各地均需要的部隊,雖然英聯邦已大力援助......從加拿大在北太平洋的特殊地位觀之,我們認為至少應該通知加拿大政府有關增援香港的需要,以及這個小規模增援的價值。不得不提,現時美國正派出援軍至菲律賓......」
澳洲對加拿大派兵協防也感滿意,其國防委員會有成員建議:加國派出一旅至香港、一旅至馬來亞,澳洲主動增兵兩營 (共 2,500 人) 至荷屬東印度的帝汶和安汶島,以相呼應。
11 月 16 日,加國援軍抵港。翌日,新任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 (Christopher Michael Maltby) 與在港加軍 (稱 C 部隊 C Force) 司令羅遜准將 (Brig. John Lawson)、樸芳等討論自加拿大再派出一營。樸芳 11 月底甚至要求英國增派飛機到啟德機場,可惜未能成事。
今天,提到香港抵抗日本的事蹟,一群東江縱隊老兵總會走出來邀功。其實,當時真正守護及保衛香港的,半數是加拿大的年輕將士,現葬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國共兩黨對香港抗日並無實際貢獻。即使是宗主國英國,受限於納粹德國的坐大,其亦無餘暇料理這一遠東殖民地。孤獨前哨之孤獨,決非誇張,乃是實情。
幸好在港任職的羅富國、賈乃錫處處為香港設想,念茲在茲香港的安全和利益,加上英聯邦兄弟國同心協力 (加國派兵支援,澳洲予以響應,都是例證),香港才不致在危難困厄裡楚楚可憐。
加國援兵共兩營: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 (Royal Rifles of Canada)、溫尼柏榴彈兵營 (Winnipeg Grenadiers),約 2,000 人,大多是青少年,而且是新兵,缺乏實戰經驗。有加拿大傳媒在戰後指責英國政府誘使加國貢獻炮灰。
補充一些加拿大的資料。十六世紀末,英國開始於加拿大建立殖民地。1867 年,憲法法令通過,規定加拿大省、新布藍茲維省、新斯科細亞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合組成為加拿大。加拿大為聯邦制度的自治領,擁有國會上下議院、法院等。1919 年,加拿大以獨立身份加入國際聯盟,外交上不再受英國控制。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
「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出自「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黃宗羲<餘姚縣重修儒學記>。
黃宗羲,世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父親黃尊素萬曆年間中進士,為東林黨人,後受閹黨所害,宗羲一度懷錐入京伸冤,用錐擊刺閹黨黨人許顯純、李實,人稱「姚江黃孝子」,明思宗亦讚嘆其為「忠臣孤子」。
宗羲師從劉宗周 (世稱蕺山先生) 學習儒學,又苦讀史書,且為「復社」(明末一個政治、學術團體,以「興復古學」作號召,對清初經世致用思想傳承影響甚大) 領導人之一。明亡後,他積極參與抗清活動,曾組織武裝阻止清兵南下。
康熙皇帝兩度召宗羲赴京應博學鴻儒試,均遭拒絕。宗羲隱居著述講學,終身不仕,《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皆是他的代表作。
學校,在宗羲眼中,有特殊的意義。除了培養知識分子,還需要提供一套是非標準給統治者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令統治者不敢造次。宗羲認為,學校一旦沉迷「科舉囂爭,富貴薰心」,「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以為非」,學校即不成學校,而淪落為低一格的書院。
東漢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三萬餘人,不畏權貴豪強,臧否人物,針砭時弊。北宋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數百人,上書請願,要求朝廷恢復李綱原職。宗羲視上述二例為學校功能之展現。他說:「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君安而國可保也」。
可惜東漢、北宋太學生俱無好下場,東漢、北宋終致滅亡。宗羲根據史實,遂領悟出「學校盛衰」與「天下盛衰」緊密相連。
1957 年,毛澤東發起「反右運動」,把大批敢言的學者教授文化人劃為「右派」,予以打擊。「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飄揚,學者教授文化人「見過鬼怕黑」,再也不敢提出異議,卒之釀成三年饑荒,大量人民不正常死亡。
宗羲的話委實有劃時代的意義!
不過,他仍寄望統治者自己改過遷善,沒發展成藉民間輿論監督、制衡統治者作為,未免過份樂觀 (儒者一貫通病)。
另外,「公天下」、「私天下」的區分亦來自宗羲,見「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黃宗羲,世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父親黃尊素萬曆年間中進士,為東林黨人,後受閹黨所害,宗羲一度懷錐入京伸冤,用錐擊刺閹黨黨人許顯純、李實,人稱「姚江黃孝子」,明思宗亦讚嘆其為「忠臣孤子」。
宗羲師從劉宗周 (世稱蕺山先生) 學習儒學,又苦讀史書,且為「復社」(明末一個政治、學術團體,以「興復古學」作號召,對清初經世致用思想傳承影響甚大) 領導人之一。明亡後,他積極參與抗清活動,曾組織武裝阻止清兵南下。
康熙皇帝兩度召宗羲赴京應博學鴻儒試,均遭拒絕。宗羲隱居著述講學,終身不仕,《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皆是他的代表作。
學校,在宗羲眼中,有特殊的意義。除了培養知識分子,還需要提供一套是非標準給統治者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令統治者不敢造次。宗羲認為,學校一旦沉迷「科舉囂爭,富貴薰心」,「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以為非」,學校即不成學校,而淪落為低一格的書院。
東漢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三萬餘人,不畏權貴豪強,臧否人物,針砭時弊。北宋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數百人,上書請願,要求朝廷恢復李綱原職。宗羲視上述二例為學校功能之展現。他說:「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君安而國可保也」。
可惜東漢、北宋太學生俱無好下場,東漢、北宋終致滅亡。宗羲根據史實,遂領悟出「學校盛衰」與「天下盛衰」緊密相連。
1957 年,毛澤東發起「反右運動」,把大批敢言的學者教授文化人劃為「右派」,予以打擊。「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飄揚,學者教授文化人「見過鬼怕黑」,再也不敢提出異議,卒之釀成三年饑荒,大量人民不正常死亡。
宗羲的話委實有劃時代的意義!
不過,他仍寄望統治者自己改過遷善,沒發展成藉民間輿論監督、制衡統治者作為,未免過份樂觀 (儒者一貫通病)。
另外,「公天下」、「私天下」的區分亦來自宗羲,見「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李迪被逐出朝廷
周懷政擁太子為帝一事,令真宗極為忿怒。真宗想責罰太子,群臣莫敢言,唯李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真宗卒之打消念頭,僅誅懷政等。
李迪,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徙至幽州。「迪深厚有器局」,曾攜帶自己撰寫的文章見柳開 (宋初文學家、政治及軍事人物),獲柳開讚賞:「公輔材 (輔助主上的人才) 也。」真宗景德二年 (公元 1005 年),「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歷通判徐、兗州。改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為三司鹽鐵判官。」天禧年間,官拜給事中、參知政事。
真宗寵愛劉娥 (即後來的章獻明肅皇后),欲立為皇后,李迪屢次上疏諫止,其理由是:劉氏出身寒微,不可母儀天下。劉娥對李迪深感痛恨。
真宗受風疾困擾,政事一律由劉氏裁決。寇準建議讓皇太子 (天禧二年,即公元 1018 年,真宗立趙受益為皇太子) 總軍國事,以避免女禍出現,李迪深表贊同。丁謂以為不便,李迪曰:「太子監國,非古制邪?」據理力爭。二人始有隙 (丁謂乃一趨炎附勢之小人,劉皇后掌權,支持太子豈不是得罪她?故「以為不便」。李迪則是士人出身,以經史為尚,不畏強權,故曰:「太子監國,非古制邪?」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二人不咬弦,勢所難免)。
寇准罷相,真宗欲以李迪為相,李迪堅持不受。真宗最後任命李迪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靈宮使、集賢殿大學士。
懷政謀反事敗,李迪阻止真宗遷怒於太子。丁謂借「乾佑天書」事件向寇準報復,迫逼真宗貶寇準到偏遠的小州,李迪曰:「曏者 (從前的人) 聖旨無遠字。」識破丁謂的詭計 (準之貶也,帝命與小州,謂輒云「與遠小州。」迪言:「曏者聖旨無遠字」)。
丁謂擅權用事,竟至暗中任免小吏而不向朝廷稟報。李迪知悉,憤然向身邊同僚說:「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報國,死猶不恨,安能附權幸為自安計邪!」對丁謂的做法不以為然。
未幾,丁謂要求劉皇后准許「二府皆進秩兼東宮官」,加他門下侍郎兼太子少傅,加李迪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故事,左、右丞非兩省侍郎所兼」,丁謂此舉旨在壓抑李迪之權勢。李迪極為不滿。
另外,丁謂欲引攻於心計的林特 (「五鬼」之一) 為樞密副使,李迪終於在真宗面前大爆發:「東宮官屬不當增置,臣不敢受命。丁謂罔上弄權,私林特、錢惟演 (吳越末代國王錢俶第十四子,劉皇后義兄劉美的妻舅) 而嫉寇準,特子殺人,事寢不治,準無罪遠謫,惟演以皇后姻家,使預朝政,曹利用、馮拯相為朋黨。臣願與謂俱罷,付御史臺劾正。」真宗大怒 (此見其昏庸),「罷謂為戶部尚書,迪為戶部侍郎;尋 (不久) 以謂知河南府,迪知鄆州」。
翌日,丁謂入宮謝罪。真宗詰問他與李迪爭拗什麼,丁謂乘機說:「非臣敢爭,乃迪忿詈 (因憤怒而罵) 臣爾,願復留。」真宗信以為真,「自出傳口詔,(批准丁謂) 復入中書視事」,「仍進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天章閣成,拜司空。乾興元年,封晉國公。」
丁謂官復原職,益擅權專恣,朝中正人為之一空,僅王曾較為可觀 (初,帝欲謫準江、淮間,謂竟除道州,同僚莫敢言,王曾獨以帝語質之,謂顧曰:「居停主人勿復言。」蓋指曾嘗以第舍假準也)。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李迪,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徙至幽州。「迪深厚有器局」,曾攜帶自己撰寫的文章見柳開 (宋初文學家、政治及軍事人物),獲柳開讚賞:「公輔材 (輔助主上的人才) 也。」真宗景德二年 (公元 1005 年),「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歷通判徐、兗州。改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為三司鹽鐵判官。」天禧年間,官拜給事中、參知政事。
真宗寵愛劉娥 (即後來的章獻明肅皇后),欲立為皇后,李迪屢次上疏諫止,其理由是:劉氏出身寒微,不可母儀天下。劉娥對李迪深感痛恨。
真宗受風疾困擾,政事一律由劉氏裁決。寇準建議讓皇太子 (天禧二年,即公元 1018 年,真宗立趙受益為皇太子) 總軍國事,以避免女禍出現,李迪深表贊同。丁謂以為不便,李迪曰:「太子監國,非古制邪?」據理力爭。二人始有隙 (丁謂乃一趨炎附勢之小人,劉皇后掌權,支持太子豈不是得罪她?故「以為不便」。李迪則是士人出身,以經史為尚,不畏強權,故曰:「太子監國,非古制邪?」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二人不咬弦,勢所難免)。
寇准罷相,真宗欲以李迪為相,李迪堅持不受。真宗最後任命李迪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靈宮使、集賢殿大學士。
懷政謀反事敗,李迪阻止真宗遷怒於太子。丁謂借「乾佑天書」事件向寇準報復,迫逼真宗貶寇準到偏遠的小州,李迪曰:「曏者 (從前的人) 聖旨無遠字。」識破丁謂的詭計 (準之貶也,帝命與小州,謂輒云「與遠小州。」迪言:「曏者聖旨無遠字」)。
丁謂擅權用事,竟至暗中任免小吏而不向朝廷稟報。李迪知悉,憤然向身邊同僚說:「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報國,死猶不恨,安能附權幸為自安計邪!」對丁謂的做法不以為然。
未幾,丁謂要求劉皇后准許「二府皆進秩兼東宮官」,加他門下侍郎兼太子少傅,加李迪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故事,左、右丞非兩省侍郎所兼」,丁謂此舉旨在壓抑李迪之權勢。李迪極為不滿。
另外,丁謂欲引攻於心計的林特 (「五鬼」之一) 為樞密副使,李迪終於在真宗面前大爆發:「東宮官屬不當增置,臣不敢受命。丁謂罔上弄權,私林特、錢惟演 (吳越末代國王錢俶第十四子,劉皇后義兄劉美的妻舅) 而嫉寇準,特子殺人,事寢不治,準無罪遠謫,惟演以皇后姻家,使預朝政,曹利用、馮拯相為朋黨。臣願與謂俱罷,付御史臺劾正。」真宗大怒 (此見其昏庸),「罷謂為戶部尚書,迪為戶部侍郎;尋 (不久) 以謂知河南府,迪知鄆州」。
翌日,丁謂入宮謝罪。真宗詰問他與李迪爭拗什麼,丁謂乘機說:「非臣敢爭,乃迪忿詈 (因憤怒而罵) 臣爾,願復留。」真宗信以為真,「自出傳口詔,(批准丁謂) 復入中書視事」,「仍進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天章閣成,拜司空。乾興元年,封晉國公。」
丁謂官復原職,益擅權專恣,朝中正人為之一空,僅王曾較為可觀 (初,帝欲謫準江、淮間,謂竟除道州,同僚莫敢言,王曾獨以帝語質之,謂顧曰:「居停主人勿復言。」蓋指曾嘗以第舍假準也)。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孫中山無疑比毛澤東更偉大
文憑試歷史科問:「你認為孫中山和毛澤東哪一位是更偉大的中國領袖?」 按照春秋時期叔孫豹提出的「三不朽」,孫明顯比毛更偉大。
在「立德」方面,孫中山一生為國家民族的富強幸福而奮鬥。清朝末年,華興會、光復會次第成立,革命力量分散,孫於東京成立同盟會,予以統合。袁世凱脅北洋陸軍的威勢跟革命軍議和,孫為保革命成果,不戀棧權位,二話不說把臨時大總統位置讓出。進入二十年代,有見國民黨暮氣沉沉,孫決定和蘇俄合作,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儘管黨內同志有不諒解者,孫仍苦口婆心釋除他們疑慮。把共黨當成死敵對付,此非孫的立場,他比較傾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毛澤東早年熱衷於為國家民族的富強幸福謀出路,推動過湖南獨立運動。晚年發動「文革」,卻純粹是個人權力欲作祟,不甘心劉少奇、鄧小平奪去自己的權力。延安整風強調「領袖至上」、「集體至上」,毛為此不惜殺害超過一萬人。「反右」、「三面紅旗」......毛的專斷及自以為是,造成不少家庭支離破碎,知識分子受盡屈辱,平民百姓生活困苦。對於黨內持不同意見的同志,毛沒有循循善誘,沒有包容尊重,反而是扣人帽子,大批特批一番,如彭德懷。兩相比較,孫較毛無私,且有仁愛之品德。
在「立功」方面,孫中山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帝王統治,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中華民國。黃埔軍校的構想與設立,為日後北伐統一乃至抗戰勝利提供堅實的軍事基礎。毛澤東以井岡山作為工農紅軍休養生息之地,繼而建立江西蘇區,用游擊戰、運動戰跟國軍周旋,對中共有利,無功於中國。1949 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某程度上是蘇聯「契弟」,中國邁向獨立自主遭遇挫折。一句「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就不能團結起來對付你們,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所以,日本皇軍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教員」,甚至揭示出趕走蔣介石一半是日本人功勞。毛事功不如孫明矣!
最後,在「立言」方面,孫吸收、消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統」,以仁愛為理論核心,再接通西方的社會契約論、主權在民、權力制衡、分配正義等觀念,建構出獨一無二的內聖外王的思想體系。毛「新 /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劃分不過拾列寧牙慧,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據說來自朱德的經驗實踐,至於《矛盾論》、《實踐論》,根底仍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抄襲有餘,創新欠奉。
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毛皆不如孫,孫中山當然是更偉大的中國領袖了。
試觀網民一些留言:「毛澤東一手破壞國家,孫中山沒破壞」、「一個推翻獨裁走向民主,一個推翻民主走回獨裁」、「國父是推翻幾千年帝制,走向民主的先烈,毛賊是令中國走向腐敗的創造者」、「孫較毛偉大。孫推翻滿清八百年统治,毛只趕走老蒋幾十年的民國」。
孫、毛的歷史地位非常清楚。
在「立德」方面,孫中山一生為國家民族的富強幸福而奮鬥。清朝末年,華興會、光復會次第成立,革命力量分散,孫於東京成立同盟會,予以統合。袁世凱脅北洋陸軍的威勢跟革命軍議和,孫為保革命成果,不戀棧權位,二話不說把臨時大總統位置讓出。進入二十年代,有見國民黨暮氣沉沉,孫決定和蘇俄合作,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儘管黨內同志有不諒解者,孫仍苦口婆心釋除他們疑慮。把共黨當成死敵對付,此非孫的立場,他比較傾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毛澤東早年熱衷於為國家民族的富強幸福謀出路,推動過湖南獨立運動。晚年發動「文革」,卻純粹是個人權力欲作祟,不甘心劉少奇、鄧小平奪去自己的權力。延安整風強調「領袖至上」、「集體至上」,毛為此不惜殺害超過一萬人。「反右」、「三面紅旗」......毛的專斷及自以為是,造成不少家庭支離破碎,知識分子受盡屈辱,平民百姓生活困苦。對於黨內持不同意見的同志,毛沒有循循善誘,沒有包容尊重,反而是扣人帽子,大批特批一番,如彭德懷。兩相比較,孫較毛無私,且有仁愛之品德。
在「立功」方面,孫中山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帝王統治,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中華民國。黃埔軍校的構想與設立,為日後北伐統一乃至抗戰勝利提供堅實的軍事基礎。毛澤東以井岡山作為工農紅軍休養生息之地,繼而建立江西蘇區,用游擊戰、運動戰跟國軍周旋,對中共有利,無功於中國。1949 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某程度上是蘇聯「契弟」,中國邁向獨立自主遭遇挫折。一句「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就不能團結起來對付你們,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所以,日本皇軍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教員」,甚至揭示出趕走蔣介石一半是日本人功勞。毛事功不如孫明矣!
最後,在「立言」方面,孫吸收、消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統」,以仁愛為理論核心,再接通西方的社會契約論、主權在民、權力制衡、分配正義等觀念,建構出獨一無二的內聖外王的思想體系。毛「新 /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劃分不過拾列寧牙慧,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據說來自朱德的經驗實踐,至於《矛盾論》、《實踐論》,根底仍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抄襲有餘,創新欠奉。
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毛皆不如孫,孫中山當然是更偉大的中國領袖了。
試觀網民一些留言:「毛澤東一手破壞國家,孫中山沒破壞」、「一個推翻獨裁走向民主,一個推翻民主走回獨裁」、「國父是推翻幾千年帝制,走向民主的先烈,毛賊是令中國走向腐敗的創造者」、「孫較毛偉大。孫推翻滿清八百年统治,毛只趕走老蒋幾十年的民國」。
孫、毛的歷史地位非常清楚。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未來香港還有真歷史、真是非可言嗎?
教育局長楊潤雄批「香港位於中國南方」及「中國收回香港主權」不恰當,應改為「香港位於中國境內的南方」及「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關於前者,李怡駁得最好:「如果『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不清晰,一定要改為『香港位於中國境內的南方』,那麼是否教科書提到上海、北京,也一定要改為『上海位於中國境內的東方』、『北京位於中國境內的北方』呢?」
至於後者,鄧小平 1982 年曾對希思 (Sir Edward Heath) 說:「我們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如果中國到那時不把香港主權收回來,我們這些人誰也交不了帳。」他又對戴卓爾夫人表示:「到 1997 年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的主權,這一點是肯定的,不能有別的選擇」。即使到了最近,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長李魯仍言:「香港主權當然要收回啦。」「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是習以為常的講法,轉成「恢復行使主權」反覺突兀。
退一步,假設我們接受「收回主權」不精準、「恢復行使主權」準確些,香港主權原屬大清帝國,清朝滅亡後,《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正本交中華民國保管,中共建政,國府遷台,三條約之正本連帶被移至台灣。台灣,根據「一中各表」,也可稱為「中國」。汲汲於講「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台灣 (即中華民國) 不是比 1949 年始創建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具資格嗎?改變字眼只會令人懷疑中共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合法性,打擊中共在香港的管治威信,百害而無一利。
偏偏曾鈺成、林鄭紛紛表態挺楊局長,筆者不禁要問,為何兩人十多年前不提出相關問題,予以糾正?要待楊局長發表高見,方爭相附和?
另外,楊局長此時此刻 (中共嚴厲打壓港獨) 才主張改教科書用字,且與李魯說法不盡一致,背後會否涉及「想擦鞋而擦錯」的問題?
如果中共執意要篡改歷史,香港人是可憐的。如果香港人因媚共而自行篡改歷史,這是自作孽!
今年文憑試中史科有一道題目,同樣教人沮喪。「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其中一題問到毛澤東思想,指毛澤東思想蘊含中國文化元素,要求考生從「矛盾論與陰陽學說」和「實踐論與知行合一思想」兩方面說明。
熟悉中國學術思想的人都知道,「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是: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天地萬物。而陰陽二氣乃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狀態,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張載所謂「氣本之虛,湛一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毛澤東的矛盾論脫胎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講對立的統一,講否定的否定,最重要是鬥爭永遠必須 (must),「仇必仇到底」(馮友蘭晚年對毛澤東思想的判斷),「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這怎會是繼承陰陽學說,蘊含中國文化元素?
把「實踐論與知行合一」相提並論尤其荒謬。「知行合一」為明代心學大儒王陽明的思想。人能做出種種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才算得上明白良知,而良知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孟子語,陽明思想遙承孟子學)。實踐論的副題卻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用西方哲學的術語,是探討 knowing what 如何保證 knowing how,後天學習的理論知識怎樣貫徹於 (革命) 生活的各方面。此跟王陽明原意「風馬牛不相及」,真不知繼承、蘊含從何說起!
請注意,題目是要求考生從兩方面說明,不准考生對兩方面作根本否定。設題者媚共已經可恥,還要強不知以為知,錢穆、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泉下有知,定必破口大罵,他們倒是一生反毛反共以捍衛中國文化。
歷史科問「你認為孫中山和毛澤東哪一位是更偉大的中國領袖?」問得很妙,但試問有多少老師懂得評改?不懂,非因歷史知識不足,而是欠缺氣節、風骨,飯碗要緊。
想起陳寅恪出任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前提出「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習政治」兩條件,他的確是一位研究真歷史的學者。
他朝香港還是一個可以讀到真歷史、判別到真是非的地方嗎?
關於前者,李怡駁得最好:「如果『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不清晰,一定要改為『香港位於中國境內的南方』,那麼是否教科書提到上海、北京,也一定要改為『上海位於中國境內的東方』、『北京位於中國境內的北方』呢?」
至於後者,鄧小平 1982 年曾對希思 (Sir Edward Heath) 說:「我們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如果中國到那時不把香港主權收回來,我們這些人誰也交不了帳。」他又對戴卓爾夫人表示:「到 1997 年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的主權,這一點是肯定的,不能有別的選擇」。即使到了最近,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長李魯仍言:「香港主權當然要收回啦。」「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是習以為常的講法,轉成「恢復行使主權」反覺突兀。
退一步,假設我們接受「收回主權」不精準、「恢復行使主權」準確些,香港主權原屬大清帝國,清朝滅亡後,《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正本交中華民國保管,中共建政,國府遷台,三條約之正本連帶被移至台灣。台灣,根據「一中各表」,也可稱為「中國」。汲汲於講「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台灣 (即中華民國) 不是比 1949 年始創建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具資格嗎?改變字眼只會令人懷疑中共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合法性,打擊中共在香港的管治威信,百害而無一利。
偏偏曾鈺成、林鄭紛紛表態挺楊局長,筆者不禁要問,為何兩人十多年前不提出相關問題,予以糾正?要待楊局長發表高見,方爭相附和?
另外,楊局長此時此刻 (中共嚴厲打壓港獨) 才主張改教科書用字,且與李魯說法不盡一致,背後會否涉及「想擦鞋而擦錯」的問題?
如果中共執意要篡改歷史,香港人是可憐的。如果香港人因媚共而自行篡改歷史,這是自作孽!
今年文憑試中史科有一道題目,同樣教人沮喪。「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其中一題問到毛澤東思想,指毛澤東思想蘊含中國文化元素,要求考生從「矛盾論與陰陽學說」和「實踐論與知行合一思想」兩方面說明。
熟悉中國學術思想的人都知道,「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是: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天地萬物。而陰陽二氣乃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狀態,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張載所謂「氣本之虛,湛一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毛澤東的矛盾論脫胎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講對立的統一,講否定的否定,最重要是鬥爭永遠必須 (must),「仇必仇到底」(馮友蘭晚年對毛澤東思想的判斷),「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這怎會是繼承陰陽學說,蘊含中國文化元素?
把「實踐論與知行合一」相提並論尤其荒謬。「知行合一」為明代心學大儒王陽明的思想。人能做出種種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才算得上明白良知,而良知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孟子語,陽明思想遙承孟子學)。實踐論的副題卻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用西方哲學的術語,是探討 knowing what 如何保證 knowing how,後天學習的理論知識怎樣貫徹於 (革命) 生活的各方面。此跟王陽明原意「風馬牛不相及」,真不知繼承、蘊含從何說起!
請注意,題目是要求考生從兩方面說明,不准考生對兩方面作根本否定。設題者媚共已經可恥,還要強不知以為知,錢穆、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泉下有知,定必破口大罵,他們倒是一生反毛反共以捍衛中國文化。
歷史科問「你認為孫中山和毛澤東哪一位是更偉大的中國領袖?」問得很妙,但試問有多少老師懂得評改?不懂,非因歷史知識不足,而是欠缺氣節、風骨,飯碗要緊。
想起陳寅恪出任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前提出「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習政治」兩條件,他的確是一位研究真歷史的學者。
他朝香港還是一個可以讀到真歷史、判別到真是非的地方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