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

「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出自「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黃宗羲<餘姚縣重修儒學記>。

黃宗羲,世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父親黃尊素萬曆年間中進士,為東林黨人,後受閹黨所害,宗羲一度懷錐入京伸冤,用錐擊刺閹黨黨人許顯純、李實,人稱「姚江黃孝子」,明思宗亦讚嘆其為「忠臣孤子」。

宗羲師從劉宗周 (世稱蕺山先生) 學習儒學,又苦讀史書,且為「復社」(明末一個政治、學術團體,以「興復古學」作號召,對清初經世致用思想傳承影響甚大) 領導人之一。明亡後,他積極參與抗清活動,曾組織武裝阻止清兵南下。

康熙皇帝兩度召宗羲赴京應博學鴻儒試,均遭拒絕。宗羲隱居著述講學,終身不仕,《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皆是他的代表作。

學校,在宗羲眼中,有特殊的意義。除了培養知識分子,還需要提供一套是非標準給統治者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令統治者不敢造次。宗羲認為,學校一旦沉迷「科舉囂爭,富貴薰心」,「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以為非」,學校即不成學校,而淪落為低一格的書院。

東漢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三萬餘人,不畏權貴豪強,臧否人物,針砭時弊。北宋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數百人,上書請願,要求朝廷恢復李綱原職。宗羲視上述二例為學校功能之展現。他說:「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君安而國可保也」。

可惜東漢、北宋太學生俱無好下場,東漢、北宋終致滅亡。宗羲根據史實,遂領悟出「學校盛衰」與「天下盛衰」緊密相連。

1957 年,毛澤東發起「反右運動」,把大批敢言的學者教授文化人劃為「右派」,予以打擊。「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飄揚,學者教授文化人「見過鬼怕黑」,再也不敢提出異議,卒之釀成三年饑荒,大量人民不正常死亡。

宗羲的話委實有劃時代的意義!

不過,他仍寄望統治者自己改過遷善,沒發展成藉民間輿論監督、制衡統治者作為,未免過份樂觀 (儒者一貫通病)。

另外,「公天下」、「私天下」的區分亦來自宗羲,見「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