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孟子對人性的洞見

孟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對「性」提出了與別不同的新見解。

據傅斯年考證,「性」這個概念與「生」有密切關係,人出生而賦有的種種,便是「性」(《性命古訓辨證》。徐復觀進一步說明:「(性) 指人生而即有之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說之『本能』。」(《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告子直言「生之謂性」(<告子上>),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正名>),皆印證傅氏之說。

孟子言「性」,也不反對與生俱來,所謂「不學而知」、「不慮而能」。

不過,就「性」的內容說,他不贊成視本能為「性」,而傾向以四端之心為「性」。且看下列文字: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盡心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孫丑上>)

從第一條,可知孟子不以感官享受、本能反應為「性」。那麼在他眼中,什麼才算得上是「性」,便是第二條所謂惻隱、是非、羞惡、辭讓之心,簡稱「四端之心」。

「端」可有兩義,一取端緒義: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情性者也。端,緒也。因情之發露,而後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見。(《朱子語類卷五十三》)

一取端倪義:

仁言惻隱之端,程云:「端如水之動處。」蓋水平靜則不見其動流。(《朱子語類卷五十三》)

端緒,猶如端芽,是苗頭、是開始,卻非完成,中間需要一大段修養工夫。

然而,細讀孟子原文,他似更取端倪義,惻隱、是非、羞惡、辭讓是人「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的良心在特定機緣下,所表現的四個面向,每個面向都是良心的呈現,都是當下完滿具足。

以人作比喻,惻隱、是非、羞惡、辭讓就像一個人因應不同場合,穿上不同服裝所表現出來的形象,但每個形象非另有一人存在,而都是同一個人。

由於良心與生俱來,完滿具足,以此為性,故云「性善」。後天若有修養工夫,不過是保存這與生俱來的良心,使之不致埋沒喪失。孟子曰: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盡心上>)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捨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南宋陸象山「讀《孟子》書而自得之」(《陸九淵集》),他稱孟子求回放失了的良心的工夫,叫做「易簡工夫」,朱子不認同陸象山,覺得「易簡工夫」失於粗疏,這其實同時批評著孟子。

孟子「即 (不離開) 心言性」的創見,在後世可謂曲高和寡,除了陸象山及後來主張「心即理」的王陽明,朱子不了解,在朱子以前的儒者如董仲舒、揚雄等都不了解。董仲舒曰:

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揚雄曰:

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身》)

正因其曲高和寡,所以在思想史上極具革命性。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仙女灘的完美蛻變

Tania 陳紀澄 (以下簡稱灘姐) 最初加入 Lolly Talk,是以「官腔擔當」自居,傳統英中名校出身的她,一言一語拘緊古板 (猶記得一周年 fans meeting 「見到呢個『現象』」),加上天仙般的美貌,彷彿她從來是不吃人間煙火,與塵世有著一重隔閡。此一印象,團內另一位成員 MeiMei 曾美欣也有同感,「佢喺上面落黎架嘛,仙女下凡」。去年演唱會,八位姊妹數少了一個,灘姐被遺忘,正是因為她太完美,完美到沒有被人記得的記憶點。擅長英文,特別是英國文學,是很特別,但與幕前好像沒多大關係。「仙女灘」更似是一不好的稱呼,阻礙著波板糖去認識有血有肉的陳紀澄。

繼續當仙女,傲視一切,灘姐絕對有條件,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走出舒適圈,透過不同的嘗試將自己的真性情、真愛好帶給波板糖。換言之,她甘願卸下仙女的光環,蛻變成具體的人。

不當仙女的灘姐,原來很有幽默感。LT 全團赴日本旅行,路經心齋橋,眾人無感覺,她卻因看到橋上有很多人在結識朋友,俗稱「R Friend」,戲稱心齋橋為「R Friend 橋」,逗得眾人捧腹大笑。幽默之外還會搶口,一次電台訪問,鄭芷淇 Elka 解釋與阿妹黃敏蕎有更多的心靈交流,阿蛋黃詠霖只是性格投契的玩伴,灘姐冷不防對阿蛋拋出一句「你俾唔到 (幸福) 呀!」時間恰到好處。至新近 JY Outside Talk 中的「劇透?唔係」、「Yanny 沖涼問號」,灘姐基本上已融入其他姊妹的 vibe,沒有被仙女、官腔等標籤拘限,這是實實在在會講會笑的人,教波板糖們耳目一新。

閱讀、看電影是灘姐嗜好,Instagram 直播索性變成讀書分享和觀後評,不講的話,還以為她是被女團耽誤的專業書評人、影評人。波板糖開她和阿妹玩笑,灘妹不分,灘姐不但不介意,而且私底下與阿妹一起去旅行,促進友誼。她還不介意被稱呼「陳紀橙」、「阿橙」,且大方分享中學時堅持跳 Kpop的焦慮。凡此種種,都在拉近與波板糖、小澄人 (陳的支持者) 的距離,讓他們把她看真。

去年 TONE Music Festival 與周國賢同台演出,事後 LT 因失準備受批評,首先在 Telegram 群組感謝波板糖善意批評,並表示將來會努力做得更好的,其中一位就是灘姐。演唱會與 Yanny 劉綺婷同台出演,舞步偏向性感媚惑,可謂大突破。首次試演,竟虛心以隊友為學習對象,結果大獲好評。她又不時上跳舞堂,增值自己,要數 LT 中跳舞最有力而不生硬的,不能不數她。

相比仙界的高高在上,灘姐更願意走向群眾。簽書會後,她表示希望將來可與波板糖多些互動。她又想有機會參與類似「糖記大排檔」的棟篤笑演出,毛遂自薦。LOLLYTALKVISION「小丑女」的造型、新近團綜「台灣之旅 2」「順灘四」的形象,她完全放下偶像包袱,這對邁向全能、多棲藝人是很大的進步。

外在美固然吸引,但內在的奮鬥、改變其實亦值得大家去留意、去欣賞,陳紀澄絕對不是仙氣四溢的美女那麼簡單。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英倫音樂狂潮 England Music Wave (27-07-2024)

1. Destiny’s Child – Lose my breath

2. Beyoncé – Naughty girl

3. Britney Spears – Gimme more

4. Ashley Tisdale – Crank it up

5. Hilary Duff – With love

6. Jamelia – Superstar

7. Faithless + Estelle – Why go

8. Andy Bell – Crazy

9. Linkin Park – Fighting myself

10. Tata Young – Cinderella

11. Gareth Gates – Anyone of Us (Stupid Mistake)

12. M2M – The Day You Went Away

https://www.patreon.com/posts/ying-lun-yin-le-108914737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Lolly Talk 中有社會責任感的寵粉擔當

偶像不是男女朋友,不用時刻報備,向粉絲交代自己的行蹤。可以的話,在社交平台露一下面,與粉絲閒聊一兩句,粉絲應該感恩戴德。至疲憊極了,大可潛隱不見,畢竟粉絲不是自己的誰,僅為一批追捧自己的陌生人而已。會在忙碌完一整天,夜深人靜之時,跟粉絲交代自己未能「上水」的原因,盼粉絲體諒,這需要對粉絲有多少愛才能做到?偏偏 Ahyo 郭曉妍正是這樣的偶像,殊為難得。

誠然,Lolly Talk 八人都很寵粉,試觀一周內成員們接續在 Instagram 開直播,與波板糖分享生活點滴,時下不是太多歌手 / 組合願意如此做。不過,Ahyo 特別的地方在於,她幾乎每天都到「搖搖們的小天地」(她的 telegram 粉絲群組) 與一眾搖搖 (支持者) 互動。互動不是一句起兩句止的象徵式,而是發言數量相當多,須知這是她僅餘的私人時間!Ahyo 不計較的付出,換來搖搖們每晚守候,「掛住你」的呼聲此起彼落。她亦體會到粉絲的在乎,故願意向粉絲坦白未能露面聊天的原因。

且說前幾天,Ahyo 為準備即將來臨的「打 MEIYO」企劃 (與 Lolly Talk 另一成員 MeiMei 的泰拳比賽),積極操練以鍛煉體能。搖搖們在群組待了一晚,未見偶像蹤影,到了後來,已各自聊天,部份甚至離群睡覺。凌晨二時,群內搖搖已不多,按理緘默就可以,但 Ahyo 沒有,她說自己有事做,所以未能跟大家聊天,很掛住大家。搖搖們看見,心當然很甜,「早啲訓」、「休息要緊」的關懷備至,是因為偶像貼心待他們,未有對其愛理不理。

出席商台訪問,天文台預告會有狂風暴雨,歌迷會官方發出聲明,提醒前往應援人士帶備雨傘,注意安全。Ahyo 仍不放心,一再對支持者說要帶雨傘之餘,還暖心地附上一句「輕飄飄嘅你可以留喺室內聽電台」,言下之意,只要有心支持 Lolly Talk,不出席也沒問題。她念茲在茲,是每位波板糖、搖搖的安全,而不是有多少人在現場搖旗吶喊。這番心意相當難得。

日前作家王迪詩抱怨在香港從事專職寫作非常困難,她說:「香港的買書市場很小……作者稿費每月僅數百港元,難以為生……大量體力勞動加上海量瑣碎雜務令工時很長,睡眠嚴重不足……」香港文化創作行業的艱難,多少突顯讀者支持的重要。

書展幾天,Ahyo 特意抽出自己寶貴的時間,到場選購幾位香港本地作家的新書,更與他們合照,以示支持。「你嘅書俾到力量我,請繼續寫下去」,支持香港作家不是流於口號,而是身體力行支持。我們不是經常說偶像要有社會承擔嗎?要利用自己的名氣鼓勵、感染身邊的人做正確的事情嗎?郭曉妍大小姐做到了。

管理員半年未有更新 fans club Instagram 專頁的活動相片,Ahyo 予以寬容、體諒,「俾佢休息下」。存心耍手段建立正面形象,提高人氣?不如說她本來就心地善良。加上努力不懈令自己變得更好,不想辜負支持者的期望,誰不會被 Ahyo 郭曉妍迷倒呢?

來源:AHYO OFFICIAL FANSCLUB 郭曉妍粉絲後援會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誰是真正的「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的講法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下>: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但「五霸」具體指哪幾個人物?書中未有提及。直到戰國末年,荀子才有進一步說明。

《荀子.王霸》:

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據此,「五霸」清楚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穆公、宋襄公則未有包括在內。

同期有《墨子》,書中<所染>記曰:

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竊以為視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春秋時代五大霸主,乃戰國末期時人的共識。

又從《荀子》書中,可知戰國時人分判霸主的七大準則:

(1) 其所管治的國家在偏遠之地,卻有震動天下的威勢;

(2) 無健全的禮制教化,也不講究使人心悅誠服;

(3) 注重方法策略的運用;

(4) 使人民勞逸有時;

(5) 認真蓄積糧食;

(6) 強化戰爭武備;

(7) 任賢納諫,君臣上下互相信任配合。

(3) 用現代社會學的術語說,就是講究工具理性。因為講究工具理性,民力就不能浪費或亂用,故有 (4)。

至於 (5),即急耕。(6) 即厲戰。結合 (2),霸主其實已有一定程度的法家傾向,對儒家政治理念提出質疑及批判。

(1) 的偏遠是對中原而言,距離中原較遠。(7) 即《墨子.所染》想表達的意思。

不過,進入西漢,「五霸」人選開始有變動,王褒《四子講德論》:

三代以上,皆有師傅;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齊桓有管鮑隰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有咎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有王由五羖,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叔孫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渫庸,剋滅彊吳,雪會稽之恥。

刪去吳王闔閭,加入秦穆公,理由是穆公抵禦西戎,並為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作了個好開始。

至東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其中<五伯>:

《春秋》說: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五伯也。

一方面繼續承認秦穆公,一方面首以宋襄公代越王勾踐。同時代人如趙岐,在注《孟子》時,亦言:

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

應劭的見解在唐代仍被司馬貞《史記索隱》採納:

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只有顏師古在注《漢書》時去楚莊王而代之以吳王夫差。

究竟用秦穆公、宋襄公取代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是否恰當?我們可以這樣考慮:

秦穆公

崤之戰、彭衙之戰,秦軍皆被晉軍擊敗,穆公年代,秦東進之路被晉扼住,只能向西拓展,換言之,無法有震動天下、威脅中原的架勢。

此外,蹇叔哭師,正因為秦穆公不聽其勸阻,終於秦被晉打敗於崤山。任賢納諫,秦穆公亦做不到。

相比之下,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孫武,北上攻楚,楚國幾乎滅亡。闔閭明顯更適合歸入「春秋五霸」。

宋襄公

泓水一役,襄公堅持「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發動攻擊,結果宋軍為楚軍大敗,襄公亦因此重傷而死。不講實效,只知守禮,也無力震動天下,宋襄公怎能跟重用范蠡、文種,趁夫差北上,乘機消滅吳國的越王勾踐相提並論,遑論取而代之。

根據《荀子》的判準,西漢以後「春秋五霸」人選的變動,只是越變越不適切,越變越與戰國時人的看法背離。今人欲真正認識春秋時代有哪五個霸主,最好還是追本溯源,以戰國時人的看法 (即《荀子》、《墨子》書所示) 為根據。

順便一提,清代學者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中,提到:

五伯之稱有二,有三代之五伯,有春秋之五伯……若孟子所稱五霸,而以桓公為盛,則止就東周以後言之。如嚴安所謂周之衰三百餘歲,而五霸更起者也。然趙氏以宋襄並列,亦未為允。宋襄求霸不成,傷于泓以卒,未嘗霸也。史記言越王勾踐遂報彊吳,觀兵中國,稱號五伯……言春秋之五伯當列句踐而去宋襄。荀子以桓文及楚莊闔閭句踐為五伯,斯得之矣。

亭林以考證見長,其判斷大致可信。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天后有情

Sammi 鄭秀文舉行演唱會,邀請了不同具潛力的樂壇新力軍擔任表演嘉賓,如 Jace 陳凱詠、COLLAR 等,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不過,感動時刻不只發生在場內,更見於場外。

且說 Sammi 演唱會後願意留下為歌迷簽名,致使不少歌迷拿著唱片在紅館門外等候。歌迷許多都手持《SOUND OF MI》,這是 Sammi 最新推出的專輯。惟部份「死忠」粉絲拿著其昔日舊碟前來,此批粉絲的年紀已然不輕,無法上前擠擁,只能盡力叫喊。助手們也視而不見。惟 Sammi 看到有粉絲拿著《Never Too Late》,竟示意助手帶粉絲上前,替他簽名。粉絲固然滿心歡喜,Sammi 充滿人情味,亦見天后有情 (來自 Walter Lau 在 threads 的分享)。

《Never Too Late》是 Sammi 鄭秀文第三張粵語專輯,1992 年 7 月在香港發行。那時候,《Chotto 等等》尚未派台,Sammi 仍未是天后級歌手。換言之,那位「忠粉」其實是由 Sammi 初出道一直支持到現在。歷經三十二年寒暑,為時不可謂不長。一個簽名,可能輕於鴻毛,意義卻重於泰山。它標誌著該名粉絲的堅持是沒有白費的。

時下偶像歌手、組合如恆河沙數,但真正尊重粉絲、待粉絲如朋友的,屈指可數。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了是經典作品不絕,更重要是歌手都非常人性化。曾聽一個訪問,陳慧嫻是會待歌迷如朋友,一起慶祝生日。至於 Leon 黎明,對歌迷也是非常熱情。前輩歌手的親民作風,值得今天的後輩借鏡學習。

專輯封套早已泛黃,Sammi 也不再年輕,但三十多年前建立的連結,卻延續了下來,教人感動。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20-07-2024, 新舊廣東歌 / 日韓新歌 / 英國電音組合 Faithless Remixes)

1. 詹天文 - 麻煩彈開

2. 鍾柔美 - Crack!

3. 容祖兒 - One Last Time

4. 陳慧琳 - 一念天堂,二人結界

5. (G)I-DLE - Klaxon

6. YOASOBI - Idol (English Version)

7. Lolly Talk - 數到十

8. Ahyo @ Lolly Talk ig live 感言

9. Dear Jane - 多謝你自己

10. 黃妍 - 黃言

11. Faithless - Not Going Home 2.0 (Eric Prydz Remix Remastered)

12. Faithless - Music Matters 2.0 (Axwell Remix Remastered)

13. 王傑 + 趙學而 - 誰明浪子心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08476315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由官德祥師榮休想到的兩件事

官德祥師 (以下簡稱官 sir,我們都習慣這樣稱呼他) 在荃濟榮休,學生們給他做了個訪問,回想起二十年前身穿校服在課室聽官 sir 講課,確有不少難忘片段。刻下昔日同學已再無聯絡,腦中仍有回憶若干,今不妨分享一二。

官 sir 上課,從不擺架子,亦甚少標榜自己是博士。他愛閱讀,是荃濟早年閱讀推廣的中堅分子。那些年,余明威老師尚未成為副校長,與官 sir 一唱一和,推廣閱讀,教人難忘。區樂民醫生的一系列作品,是官 sir 至愛,經常向學生推介。中四、五時,官 sir 是我的班主任,他不時複印區醫生的精彩文字,在堂上跟我們分享。年少無知的我,不明白官 sir 苦心,總覺得教中史不是要推介中史讀物嗎?為何會推介一位醫生的散文集?今天回想,或許知識以外尚有人生,學問以外還有做人,官 sir 是想通過閱讀對我們做一些價值教育吧!

又某一年,荃濟流行舉辦讀書組,讀書組是大學的活動,中學已經有,足見當時荃濟的了不起。誠然,讀書組的導讀人很重要,當時荃濟文科有兩位博士。楊永漢老師開組,導讀旅美史家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官 sir 開組,導讀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不知是年級不到,抑或其他原因,兩組我都無緣參加。可是,就我當時的內心言,我確實想讀《中國大歷史》多於《史記》。當時的我始終不明白,為何要讀一本艱澀的古書,《中國大歷史》是著名史家的一家之言,能開闊視野,不是更值得讀嗎?現在回想,這種看法實在大錯,官 sir 開《史記》導讀是有深意的。

我現在的理解,凡認真研讀歷史,必然避不開對歷史材料的仔細閱讀,近人著作自然是一家之言,但既是一家之言,就會有主觀成分,就有可能存在偏見。偏見的鑑別與去除,仍是要回到材料,讓材料說話。明代儒者羅欽順早就提醒「學而不取證於經書,一切師心自用,未有不自誤者也」,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書成自記」說:「治通史必貴有『系統』,然系統必本諸『事實』。見仁見智,系統可以相異,而大本大原,事實終歸一致。不先通曉事實,驟求系統,如無錢而握空串,亦復失其為串之意。」事實則來自史料。余英時從鴻門宴坐次切入分析劉邦、項羽關係,鴻門宴正是《史記》最出彩的記述。研究秦漢歷史,《史記》是基本參考史料之一。這麼看的話,官 sir 為《史記》開導讀,就非常有意思,可以啟發學生從文獻材料中看出有別於教科書的秦漢史面貌。

人年青時總是貪多務得,不肯坐下來做笨功夫,近年偶然找官 sir 的歷史論文來讀,精義絡繹背後,辨入毫芒,處處有充足的歷史材料作根據。再想到他的《史記》讀書組,這未嘗沒有「把金針度與人」的意味。

官 sir 榮休,荃濟的師弟沒福了,少了一位良師益友。時光飛逝,作為舊生,亦只能將經歷過的留上一筆。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有郭曉妍做偶像真的很幸福

看 Ahyo 郭曉妍 (女團 Lolly Talk 成員) 的 ig live 及 threads 留言,很是感動,想到偶像與粉絲的關係,尤其覺得搖搖們 (郭的支持者) 十分幸福,有這麼好的一位偶像寵愛他們。

偶像與粉絲的關係,往往一開始就不純粹。偶像站到台前,雖是只有他 / 她本人,但由化妝、set 頭、衣著打扮、排舞乃至參與活動,都有不同幕後人士出力,偶像的風采實在是經過修飾,其亦背負著幕後眾人的期望上台。正因為此,偶像不能表演差,亦不能亂說話,破壞形象,受害的不只是偶像本人,更連累整個團隊。成為偶像,一言一行多少不能完全真誠,輕則略有隱瞞,重則以謊言掩蓋真實,最終目的旨在累積更多人氣,為自身及幕後團隊換取更大的利益。

相比幕後,粉絲無疑是次一級地重要。偶像能夠閃亮,主要依賴創作人寫好歌,攝影師拍好照,梳化服的貼心關照……粉絲支持,極其量是取得名聲與利益的橋樑、跳板,即粉絲在偶像眼中實只有工具的價值。故此,當粉絲不能再充當有效的工具,如不復出席活動撐場,或拿真金白銀購買偶像的產品,偶像一般是會放棄這些粉絲而另吸新客。又粉絲永遠是作為「類概念」而存在,「多謝咁多位支持我嘅 fans」經常聽到,卻未有聽過偶像道謝個別 fans,記得其姓名。偶像是台上的獨一無二,粉絲是台下的平平無奇,此一不平等,是偶像、粉絲關係一常見特徵。

當然,粉絲追星,也有著種種原因。或以偶像為 role model,或藉追星淡化現實生活的不如意。要之,其亦非以真誠待人的態度對待偶像。勉強比擬,偶像猶如消費品,粉絲猶如顧客、用家,中間是一種「提供服務—享用」的關係。所以偶像貨不對辦,粉絲會惡言批評。偶像對粉絲的個人人生也很少在乎、關心。用馬克思的術語,此乃人性在資本主義娛樂下的一種「異化」(alienation)。

Ahyo 郭曉妍之可貴,在於她用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偶像與粉絲的關係。她的想法是否足夠代表 Lolly Talk 全員,不得而知,但她本人應該確實如此想。且說 ig live 中她讀到一位搖搖的信,該名粉絲說日後要實現自己的音樂夢和攝影夢,可能會減少出席 event 的次數。Ahyo 是什麼反應?她反而鼓勵那粉絲去追夢,「我哋點都係度架嘛,得閒就黎見下我地。」此完全是將粉絲的個人人生置於女團的人氣之上,希望粉絲變得更好,這很難得。又有一搖搖來年要考公開試,不能再次次出席活動支持,Ahyo 也不怪責。有留言說「同埋你話我哋一路都會喺度……掛住我哋就嚟睇我哋,好似有個屋企會隨時等我哋返去咁,勁 warm。」,家的感覺,源自偶像的人性化。

希望給粉絲回信,儘管未成事,但那份心意,香港只怕沒太多偶像會有,以忙碌、疲累推搪過去一直是常態。Ahyo 又在直播說「每位波板糖都是特別的人」,並於 threads 留言「愛是平等的」,將粉絲當成有血有肉的人來看待,願意返過來給予支持和愛護,坦白說,此已顛覆偶像粉絲關係的套版印象,她簡直是把每位支持者當成好朋友。

Threads 中有人冷嘲熱諷,指「做偶像係厭惡性職業」,被「噁心嘅人」包圍,矛頭直指波板糖。LT 中只有 Ahyo 敢於仗義執言,她說:

唔好意思,你嘅諗法我唔係好認同。

波板糖同我哋之間嘅羈絆,本來就係互相支持鼓勵,先令彼此變得更加好。

佢哋會因為鍾意我地而覺得驕傲,

我哋都會因為佢哋而想去做得更加好。

這番話,試問多少偶像有勇氣說得出?想可能想過,但清楚表達出來,保護自己的粉絲,只有她做到。難怪有人說「Yo 咁搞法,好多人會轉哂會做搖搖」。

偶像與粉絲之間,也可以有一種真摰而深厚的感情,平等相待,你支持我,我支持你,活在香港久了,看得多虛偽矯飾,怎能不動容呢?

僅以這麼一句結尾「佢真係好錫 fans……有郭曉妍做偶像真係幸福」。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談「烽火戲諸侯」與周幽王之死

談起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大家都會想到他為博寵妃冷艷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烽火戲諸侯」這齣大戲記於《史記.周本紀》,原文如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扼要言之,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了讓她笑,決定在烽火臺上燃起烽火,令各地諸侯以為敵人來襲,紛紛率兵前來。諸侯折騰一番,發現原來根本無敵人,自覺被欺騙,神色落寞,褒姒竟覺好笑。幽王見此法奏效,遂多次運用以逗褒姒歡喜,終致失卻各地諸侯信任。

姑勿論紅顏是否禍水、幽王是否一愛妻號,當今史學界普遍有共識,認為「烽火戲諸侯」是虛構的。他們的論點,大致有以下幾個:

1. 烽火臺是漢代始有

錢穆早於《國史大綱》便已指出,「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李峰《西周的滅亡》更說沒有證據顯示先秦時期已有烽火臺的設施,目前發現的烽火臺遺跡全是漢代所留。尤其甚者,較《史記》成書為早的《呂氏春秋》,記有以下一段:

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疑似>)

沒有提及「烽火」,只有「擊鼓」。

2. 烽火傳遞困難

退一步講,就算當時有烽火,諸侯國遍佈各地,必須先有一套完善的烽火接力傳遞系統,諸侯才知道幽王有危險。問題是,西周末年,周幽王能否有這樣的權威,令各諸侯國全面服從,這是值得懷疑的。系統恐怕難以建立。

即使換成「擊鼓」,鼓聲也傳不了太遠,諸侯收不到資訊,又怎會前來?怎會被欺?

3. 行軍、補給需時

諸侯知道有敵人進犯鎬京,不可能赤手空拳前來勤王,而必帶有軍隊。調動兵馬、安排充足的糧草補給、行軍速度受地理位置限制,沒有至少一天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到。諸侯們趕至,軍隊疲憊不堪,褒姒也呆呆等了一整天,她還會笑得出嗎?按照我們常識對人性的理解,她或會大怒,但一定不會覺得好笑。

4.  諸侯不能同時抵達

諸侯封國有些距離鎬京較近,有些距離較遠,他們前來救援的時間,理應不一樣。錢穆說:「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況且,「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見前引書)

5. 諸侯不會屢次被玩弄

調兵行軍一次,浪費人力物力不知凡幾,諸侯還會再理會幽王的烽火嗎?「為數舉烽火」根本不可能。

不過,「烽火戲諸侯」雖然是假,歷史上的周幽王無疑深愛褒姒至極,據《竹書紀年》記載:

三年,王嬖褒姒。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

幽王不只愛褒姒,還愛她所生的兒子伯服。為了讓伯服繼承王位,不惜廢了申后及原太子宜臼。申后有父親申侯做依靠,積極防備,但未有行動,幽王卻先發制人,領兵攻伐申國,結果失算,喪命收場,禍及褒姒和伯服。

幽王之死,非死於他屢次說謊失信於諸侯,而死於他錯誤易儲,以及低估申侯實力。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2008 年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贈給母校的一批竹簡,經鑒定為戰國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 提到幽王之死,據羅運環分析:

從開頭「周幽王取妻于申」到「周乃亡」。主旨是講周幽王廢嫡立庶導致周乃亡。幽王、伯盤與原太子平王對立。(<清華簡《繫年》前四章發微>)

「清華簡」與《竹書紀年》的講法契合,兩相對讀,我們會更容易找到史實的真相。

2024年7月15日 星期一

娶得過的 LT 忙內

Lolly Talk 兩周年 fans meeting,很多催淚位,不知為何,很想為郭曉妍 Ahyo 寫一篇文章。八位成員中,她的蛻變最大,也最有進步,而且與波板糖關係親切 (特別是搖搖們),她實在值得更多人欣賞,也值得更多人去愛。

Ahyo 參加《造星 IV》時只有 16 歲。表演跳舞,太多類似的競爭對手,根本不容易突圍。進取的表現,甚至招致花姐狠批,Ahyo 為此一直耿耿於懷。坦白說,普通的女孩子,可能已經一蹶不振。儘管 A2 組《Candy Ball》大獲好評,換來是被淘汰,還有導師冷冷的評語。若那時真的聽話去讀書,不再堅持舞台表演,我們未必會看到今天的她。

Lolly Talk 成團,由拍 YouTube 片、年宵市集至《8SEC》,美其名是「忙內」,實際並不出眾,音樂才華不如 Sinnie,綜藝感不如 Elka,美不如灘姐,人氣不如妹……會妒忌,會沮喪吧,但 Ahyo 沒有。她只是努力不懈地學習。看書、練舞、開多些 ig live 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為免有朝一日幕前不受歡迎,積極考公開試,在大學修讀和幕後工作相關的學位,那份拼勁,懂得為自己未來打算,勝過當下許多年青人。

奈何互聯網世界充斥著偏見,往往惡言相向。或只著眼其身材,或嘲笑她的鼻是假,或批評其造型與屯門娜娜無異。影響所及,任 Lolly Talk 的歌再動聽,傳媒朋友再力撐,一談起她們,彷彿和「loser」、「騎呢」、「有病」等貶義詞掛鉤。偏偏 Ahyo 心靈較敏感,她在意波板糖感受,也在乎另外七位姊妹的,內疚自責,遂生孤獨感、疏離感。慶幸七位姊妹皆能打開心扉,互相扶持,Ahyo 才未有離隊。fans meeting 感言分享那位搖搖的話,因怕被旁人恥笑,只好埋藏深愛,連 event 都不出席,Ahyo 對此應該有相當深刻的痛感,所以才會念念不忘,淚流不已。

《Little Things Concert 2023》是 Lolly Talk 的里程碑,其實也是 Ahyo 成長的重要標記。她沒有被網上輿論嚇倒,反而在演唱會用「糖記大排檔」幽默自嘲的形式,消化過去,重新自信地站起來。波板糖、搖搖們的憂慮,她用加倍努力的演出,給予他們信心,讓其感到驕傲。往後的日子,Ahyo 變得健談、風趣,放開了很多,甚至願意在 lollytalkvision 擔崗 mean girl,又嘗試些小性感的穿著。個人的光芒、風采,是來自她敢於作出種種突破,這份勇氣相當難得。

《打 MeiYo》企劃,Ahyo 覺得最難受,不是身體上的痛楚,或訓練時的節食,而是要親手打自己的好姊妹,她不忍心。fans meeting 之後,化身暴龍的波板糖很沮喪,因為得不到心儀偶像阿蛋的青睞,開始懷疑人生。除了 Elka,就是 Ahyo 出言安慰,說看到他特意變裝的心思。還有,願意嫁給波板糖、叮囑波板糖勿太早到現場以免辛勞,她可以不說這些話的,喜歡她的人依舊會喜歡,為何她要這麼坦白都說了出來?當然,這可以是 acting class 的成果,但從天花板瞬間漏水,此更似是率真的表現。率真單純的天性,還見於為一眾姊妹拭去眼淚。

「我唔攰」、「我唔食」看似搞笑,實際反映著這位 20 歲不到、語調溫柔的小女生的堅毅。銘記母校校訓「登高見博」(Climb High See Wide),Ahyo 是有遠見的,會高瞻遠矚。傻 Yo 非真傻,她的傻,就只在於她真誠無修飾,想哭就哭。波板糖 Gmcorchestra 說得好:「佢係我所知喊得最靚嘅人,要好好珍惜可以欣賞佢喊嘅機會,呢 d 機會唔係成日有。」成人世界多少要求人控制情緒,不隨便落淚,謂之成熟懂事,其實流淚又有何不可?相信在波板糖、搖搖們心目中,大家更想見到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傻 Yo。投入大人世界,未必那麼迫切。

從處處負評,到走出陰霾,建立自信,Ahyo 的轉變本身就相當貼合《數到十》的哲理。隊友們有著各自的優勢,她則是從無到有逐步奮鬥,以望有朝一日能跟姊妹們同齊。再看其小學照片,吹奏牧童笛的樣子與今天相比,猶如醜小鴨變天鵝,能有如斯大轉變,亦離不開努力。

美麗動人的少女從來最得人歡喜,更何況 Ahyo 有內在美,她既願意「以波板糖為我合法丈夫」,波板糖們自然亦樂意娶這位娶得過的 LT「忙內」為妻,同享幸福的時光。

攝自 Gmcorchestra

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4-07-2024, 新舊廣東歌合集)

1. Lolly Talk - 數到十

2. 糖兄妹 - 一瞬間

3. 王家晴@COLLAR - 說好的未來

4. 周國賢 X TONICK - 時間的初衷

5. Dear Jane - 聖馬力諾之心

6. 戴祖儀 - 全集中呼吸

7. 陳慧琳 - 花花宇宙 (Glorious 80’s Remix)

8. 陳慧琳 - 一念天堂,二人結界

9. 郭富城 - Exit

10. 周殷廷 - 晨星

11. 李克勤 - 飛花

12. Lolly Talk - 四方帽之約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08055204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永不言敗,以生命影響生命 – 評 Lolly Talk 兩周年團歌《數到十》

女團 Lolly Talk 成軍兩周年,帶來新團歌《數到十》,為數字系列劃上完美句號。合作班底相當新鮮,吳林峰作曲,還有 Wyman 黃偉文填詞。此在 LT 以往作品中從未出現過,亦證 Sinnie 說未來會與不同音樂人合作所言非虛。

Wyman 為女團寫詞不是首次,COLLAR 的《Chosen Family》便是其手筆。眼看將被比下去,細聽整首歌,主旨、感覺截然不同。扼要言之,《Chosen Family》是說 COLLAR 團內的事,眾成員如何友好、團結。《數到十》除了是 Lolly Talk 八人兩年來的心路歷程,更彷如當事人現身說法,用歌聲及親身經歷,去鼓勵正處於失意絕望邊緣、打算放棄的你我他。

歌曲部份,是典型的台灣式搖滾風。十多年前,糖兄妹初出道,首張專輯有一首歌叫《一瞬間》,intro 及結他聲,跟《數到十》有異曲同工之妙。想當年糖兄妹亦是主打台式風格音樂。

Wyman 的詞,用拳賽比喻人生,已很精彩。最妙是以拳手倒下後必須在裁判數到 10 之前站起繼續戰鬥,喻人生永不言敗,屢敗屢戰。這既通於 Lolly Talk 八人未有被《造星 IV》的挫折擊沉,終修成正果,大紅大紫,亦讓刻下身處困境的人猛然醒覺,不致昏沈過去,輕易投降。

誠然,詞中有些地方是談老掉牙的人生哲理,例如「人生裡,難事事連勝」、「輸了某局,別要輸心境」,處理不好容易流於「老土」。但是,由八位妹豬的口中唱出,他們是過來人,曾經有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由她們帶出哲理,哲理就變得有生命,有力量,活潑而具說服力,不流於說教。

「你」字的大量運用亦值得注意,如「你尚有權,拾回自尊」、「別氣短,來重拾你身體碎片,砌更頑強的你,別為無力心酸」、「你最迷人的性格,源自你被擊倒的那天,起身再戰」、「不骨折數十遍,怎修正你弱點,危在旦夕捱過,你更難磨損」。歌者與聽眾之間,沒有隔閡,而是互相支持、一起同行的朋友夥伴。假如《四方帽之約》是用第三者角度談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數到十》是 Lolly Talk 用第一身向聽者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期望聽者有所啟發,鼓勵他們對人生重拾信心,所謂以生命感染生命。

音樂可以很花巧,但也可以很純粹、很簡單,尤其是要感動人心,有時感情的真摯比高超的歌藝重要。全首歌聽下去無違和感,無突兀處,估計現場演出時,她們也不會編舞。就這麼在台上純粹地用簡單的歌聲感動你,用歌聲帶給波板糖乃至所有人力量,這對慣於跳唱的 Lolly Talk 也是一項挑戰。

《數到十》屢敗屢戰的概念,令人想到港台 DJ 艾力去年底給 Lolly Talk 做的一個訪問,「我地最大既優勢係唔怕輸,因為我地本身就係輸嗰一隊」,此猶如《數到十》的注腳。

聽《數到十》,波板糖想到偶像兩年來的奮鬥是必然的,但放開一點看,每個人的一生,多少會面對種種困難、生活上的不如意,自己亦默默作出過種種奮鬥,時而堅持,時而沮喪。很多人 (包括筆者) 聽這首歌聽到熱淚盈眶,甚至老淚縱橫,是因為它觸及到我們內心深處一些難以言喻的痛楚 (故此這首歌其實屬療癒系作品),畢竟為數不少的人在那十秒內選擇了妥協,儘管心中帶著萬分不情願。

關於歌詞,兩大金句,「能撐多遠,多不死心,就撐得多遠」,堅持的主動權從來操於自己手上,內心不屈,堅持即可成就。內心的強大是對抗逆境的關鍵。「人應該好勝」,這裡的「好勝」並非勝過別人以取得虛榮感,而是日新又新,勝過昔日不濟的自己以活得更精彩,變得更完美。Wyman 寓有深意於其中。

MV 在台灣屏東取景,呼應一周年團歌《四方帽之約》在台灣拍攝。回憶片段橫跨兩年多,日常惹笑趣事見出真性情,這也是 Lolly Talk 吸引之處。眾人分手及 MeiMei 哭一節,有波板糖估計是模擬他朝 Lolly Talk 解散及 MeiMei 離隊眾人的感受。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最重要是把握現在,留下更多珍貴美好的回憶。眾人微笑的特寫相當有意思。

數字系列走向尾聲,希望是 Lolly Talk 音樂路的開始。Wyman 的加持是非常有意義的標誌。期待她們日後展現更多的面向給大家看,也密切留意兩周年團綜《台灣之旅 2》。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管叔、蔡叔發動「三監之亂」?

關於「三監之亂」由誰發動,錢穆和楊寬有不同理解。

錢穆說:

管叔不了解周公之苦心,武庚乘機煽惑,三監轉聯殷同畔。(《國史大綱》)

楊寬卻認為:

這場叛亂,主要是由管叔、蔡叔發動的。

管叔是帶頭煽動叛亂的。

武庚的叛亂是出於管叔、蔡叔的開導啟發。同時東夷的叛亂也是出於管叔、蔡叔的招誘。

管叔主謀發動叛亂,具有爭奪王位的性質。(四條見《西周史》)

兩種說法,哪一個貼近史實,我們可以先看《尚書.金縢》: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驟眼看來,管叔、蔡叔率先散播謠言,煽惑群眾。然而,此乃目睫之論。

第一,「周公將對年幼的成王不利了」並非無端捏造,而是合理懷疑。一個證據是召公奭的不悅,另一個證據則為成王的反應。同在《尚書.金縢》記有成王自白「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另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王亦未敢誚公」,成王幼時不知周公辛勞為國,反映童年時代的他與周公有隔閡、有芥蒂 (《史記.魯周公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不信任周公,在此也可窺見)。至於未敢責備周公,源自其對周公的畏懼、害怕,他之所以畏懼、害怕,是因為周公大權在握,倘若他此時有言行上的失當,只怕對自己的處境極為不利。成王視周公如芒刺之在背,不敢造次,試問作為旁觀者,怎不產生周公篡奪的錯覺?

第二,從字面意思看,「周公將對年幼的成王不利了」更似是一警告,一預言,一不平鳴。「將不利」不代表「已經不利」,更不代表主張馬上採取反制行動。管蔡只是要人提防周公有進一步的僭越舉措。關於這一方面,孔安國《尚書正義》有這麼一段:

殷法多兄亡弟立,三叔以周公大聖,又是武王之弟,有次立之勢,今復秉國之權,恐其因即篡奪,遂生流言。不識大聖之度,謂其實有異心,非是故誣之也。但啟商共叛,為罪重耳。

按照孔氏意見,他也認同管叔未有散播謠言,煽動叛亂,只是不明白周公用意,有所顧慮。管叔之罪更多在「啟商共叛」。什麼叫「啟商共叛」,下文另詳。要之,錢穆「管叔不了解周公之苦心」是對的,楊寬「管叔是帶頭煽動叛亂的」、「管叔主謀發動叛亂,具有爭奪王位的性質」則經不起史實考驗。

再看《史記.管蔡世家》:

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

表面看來,武庚是被「挾」以作亂,處於被動位置,但須知道,三監之所以設立,旨在監視殷商遺民勢力。倘若殷商遺民勢力並不龐大,三監何用設置?武庚何需善待?以武庚為首的殷商遺民勢力既大,而管蔡僅為輔相,管蔡憑什麼能「挾武庚以作亂」?退一步,即使真是「挾」,武庚本身無意反叛,管蔡能「挾」得成嗎?

關於武庚反叛原因,宋人蘇軾論之詳矣 (見《東坡志林》),扼要言之,難忘家亡國破、親父被殺,而汲汲於謀故國之恢復。至於淮夷、徐諸國參與,可參考《尚書大傳》:

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已死,成王幼,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

之前談到管叔罪在「啟商共叛」,正因為管叔不斷呼籲要人提防周公,致使殷商遺民勢力誤以為周朝內部不穩,有可乘之機,繼而起兵反叛。「啟商」的「啟」,是觸發、刺激的意思。殷商遺民勢力一旦被刺激作反,負責監視工作的管叔、蔡叔,失職是必然的,更無奈是他們不能置身事外,於是有「共叛」的出現。

楊寬謂「武庚的叛亂是出於管叔、蔡叔的開導啟發」,有這個可能性,但如上言,武庚決意不作反,任管蔡如何開導啟發,亦無可如何。至謂「東夷的叛亂也是出於管叔、蔡叔的招誘」,管蔡何德何能有此本事?這些都是親商朝的勢力,《尚書大傳》的說法更見合理。

錢穆指武庚煽惑管叔,此難從史料上證實,但武庚有反心是顯然的,只待時機來臨。「三監轉聯殷同畔」,這是確切的事實陳述。換句話說,對比楊寬,錢穆的說法較貼近史實。

一個旁證是,亂事結束後,周公將殷商頑民移至東都洛邑,嚴加看管,同時增加姬姓封國的數目,令其向東伸展,作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 (見錢穆前引書)。周公心裡似乎亦以殷商遺民在東方勢力過大為三監亂起的主因,而不認亂事由管叔、蔡叔發動。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當代新儒家的政治取態 – 牟宗三論大陸學運及香港前途

前言

當代新儒家第二代人物中,唐君毅在 1978 年逝世,徐復觀卒於 1982 年,只有牟宗三,於 1995 年離世,親眼目睹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學生運動,以及中英雙方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儒家向來重視外王,牟宗三本人亦不時對時政發不平鳴,他不可能對大陸學運及香港問題緘默其口,不發一言。筆者從《時代與感受續編》發現若干牟氏對學運及香港主權移交的評論,旁及對中共政權始終反對的理由,細讀其中文字,當可窺探新儒家政治取態之一斑。

以下是所參考的文章編年:

<肯定自由、肯定民主 – 聲援大陸青年人權運動>(1979 年 6 月)

<理解與行動>(1986 年 8 月)

<「唐君毅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會」講辭>(1988 年 4 月)

<中國文化的過去與未來>(1989 年 5 月)

<談世運、論時局>(1989 年 7 月)

<九十年來中國人的思想活動>(1990 年 7 月)

<在中國文化危疑的時代裡>(1995 年 4 月)

評西單民主牆事件及魏京生<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大字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大陸進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時期。1978 – 1979 年間,北京西長安街和西單北大街交會處,西單體育場的圍牆,先後貼有多張表述不同政見的大字報,被稱為「民主牆」。魏京生 1978 年 12 月 5 日凌晨在牆上貼出名為<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的大字報,提到:

中國人民要現代化,首先必須實行民主,把中國的社會制度現代化。民主並不完全像列寧編造的那樣,僅僅是社會發達的結果。它不僅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達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這個發達階段以及更加發達的階段中得以存在的條件。

此可謂對馬列主義的顛覆,嚮往英美自由民主思想。

他還認為自由民主比改善生活更重要,要求反省個人獨裁。在 1979 年 3 月 25 日貼出的大字報<要民主還是要新的獨裁>,魏京生寫道:

任何政治領導人作為個人都不應獲得人民的無條件信任。假如他實行的是對人民有利的政策,他領導人民走的是通向和平繁榮的道路,我們就應當信任他,我們信任的是他的政策和他要走的道路。假如他實行的是損害人民利益的政策,他要走的是獨裁和反人民的道路,人民就應當反對他。同樣人民反對的是他損害人民利益和侵害人民正當權利的政策和反人民的道路。按照民主的原則,任何權威也必須在人民的反對面前低頭。

魏京生的敢言,終於招致中共當局的禁聲,1979 年 3 月 29 日,魏被逮捕。

牟宗三在台灣《聯合報》看到魏京生文章的轉載,有感而發,他說:

這確是一個很好的信息,這代表大陸青年的覺醒。「亡共在共」,這些青年就是未來的「亡共」之人。但是我們發現他們雖然反對共黨暴政,但對馬克斯主義總還有或多或少的幻想,對真正的自由、民主涵義總還有那麼「一間之隔」。(<肯定自由、肯定民主 – 聲援大陸青年人權運動>)

言下之意,魏京生的初心是值得肯定,其對馬克思主義、自由民主的理解卻不盡透徹。能對自由民主有真理解,必不復對馬克思主義心存幻想,如此方可有力反對共黨暴政,此大概為牟宗三的立場。

牟氏說:

像魏京生這樣的年輕人,正因為其身受共黨極權專制的災難與罪惡,所以對民主、自由便有真切的嚮往與要求。所以他不以共黨的四個現代化為滿足而要求「第五個現代化」,即人權、平等與民主的政治現代化。這「第五個現代化」事實上是其他四個現代化的根本。這一個問題既不解決,不僅如魏京生所說「一切有待解決的其他問題,都只能永遠是有待解決的」,而且共黨極權專制的災難與罪惡必更深沉,這就是「近代化」的共黨極權專制比希特勒、秦始皇更荼毒生民的原因所在,大陸反共青年必當深切認識清楚。再更進一步說,大陸反共青年不可像自由世界那些幼稚而愚蠢的所謂知識分子一樣盲目附從鄧小平、華國鋒把卅年來中國人民所受到來自共黨的荼毒與災難,都歸咎於「四人幫」。應知那是所有共產黨人都應該負的罪責!而且,共產黨人之所以造下如此滔天罪行還自以為「當然」,根本就是馬克思主義那個「意底牢結」(ideology) 在作祟!(<肯定自由、肯定民主 – 聲援大陸青年人權運動>)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改革開放後鄧小平以此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心、進而提出「小康」及「小康社會」的概念。

按照牟氏的見解,「四化」要成功,自由民主必不可缺席,「人權、平等與民主的政治現代化」是「四化」茁壯成長的土壤,這一點,他與魏京生是一致的。

不過,「人權、平等與民主的政治現代化」更是醫治「共黨極權專制的災難與罪惡」的良方,救生民於水火的解藥,此層則魏京生未明言,而為牟宗三特別強調。

在牟宗三看來,魏京生乃至覺醒的大陸青年,有一致命弱點,即把共黨一切罪惡,皆歸咎於個別的人或群體,如「四人幫」、毛澤東。他們始終不知道「中國人民所受到來自共黨的荼毒與災難」,是來自黨的意識形態本身。共黨的壞,壞在意識形態,故全體共產黨人都要負責。共黨要變好,只有一途,即摒棄馬列那一套。

英國觀念史家伯林 (Isaiah Berlin) 曾經指出,哲學家的任務在於審視何種哲學或社會思想,用於改造人類現實時,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通過反思這些觀念,暴露出它們的殘酷本性,教世人予以警惕,是哲學家必須念茲在茲 (<自由的兩種概念>)。牟宗三對魏京生的批評,恰好反映其為一盡責的哲學家,他是在哲學思想的高度反對共產黨。

評紀錄片《河殤》

1988 年 6 月 11 日,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河殤》首播。紀錄片繼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反傳統的精神,對諸多中國文化符號,包括黃河黃土文明、長城、龍,進行批判。同時表達出對海洋文明的嚮往。片中一再指出,中國以河流、大地為根基的內向式「黃色文明」導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後。為了生存,中國必須向以海洋為根基的「藍色文明」學習,並應該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經濟體系。有謂此片反映了改革派對改革開放陷入經濟困局的解讀 – 困局源於中國文化有太多傳統包袱。

《河殤》播出後,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廣泛討論,一般民眾也熱烈關注,對中國未來的出路與發展重新思考。牟宗三對《河殤》亦有意見,他說:

最近大陸流傳的《河殤》,說中國黃河流域的奶水給汲乾了,不能再創造文明,這是妄言。奶水並未汲乾,用佛敎的講法,奶水沒有乾,是你自作孽的結果。佛教有所謂餓鬼,餓鬼並非沒飯吃:明明是大米飯,你看來卻是沙,不能吃,因你造的業,沒有福;你口渴;明明是水是奶,而你看來卻是土,不能喝。在此,是因你的文化生命通不上去,隔斷了。明朝亡國,文化跟著亡了。顧亭林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天下即是亡文化。劉蕺山是中國最後一個理學家,絕食而死,內聖之學由此斷了。《河殤》的觀點實同於斯賓格勒的觀點,一次文化只開一次花,黃河流域已開過了,所以早就沒有了。斯賓格勒寫 Decline of the West 即持此觀點。假定從自然生命上看,不單只奶現在汲乾了,早就在經春秋戰國而至秦漢大一統時就完了;黑格爾也這樣看,英國人說到中國的史學,謂只有歷史的材料,沒有史學,因為沒有時間觀念,時間才代表發展。秦漢以後的歷史,照黑格爾講,是非歷史的歷史,只有空間的重複。照中國傳統的說法,「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亂。」,即是循環,那有發展?這是非常表面的,為何大家相信此觀點?文化不是自然生命,不是一棵草、一棵花,所以我們要離開自然生命看文化生命看歷史。(<中國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簡單講,他不同意《河殤》的論調,徹底地摒棄傳統只是觀念障的結果,非中國傳統客觀上真一無是處。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綿延不絕,非一閃即逝,而可不斷的返本開新。用自然生命解釋中國文化的存續,根本不適切。

關於觀念障,牟宗三在<「唐君毅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會」講辭>有進一步闡釋:

大家現在都知道了,甚至鄧小平也知道要反對毛澤東,但反對是反對,他畢竟還是共產黨呀!他還要四個堅持,他的祖宗還是馬、恩、列、史,提到中國文化,就是一聲「封建」!這不是太無理了嗎?但現在中華民族子孫無論海內外有幾個人能從「封建」這一個口號中解脫出來呢?我且說一個故事來證明這一點:徐復觀先生在世時,廖承志曾到香港對他做統戰工作。徐先生畢竟是精明的,他反過來問廖承志說:「你們以前對中國文化糟蹋得這麼厲害,現在已經知道要反毛澤東、四人幫了,為什麼不把中國傳統文化仔細再講一點呢?」廖承志卻回答說:「中國傳統已經夠封建了,你為什麼還叫我們講中國文化呢?」他不知道中國文化是在人情人性之常道中有曲折搖擺的表現,並不如一般人所了解的封建。

共產黨改革派也好,一般民眾也好,始終擺脫不了「用邪眼看世界」,深中五四以來「全盤西化,打倒孔家店」的遺毒,堅決全盤否定傳統。牟宗三因此說:

鄧小平出來說尊重知識份子,但仍不重視教育、學術,知識份子連起碼的生活都過不去,這那裡像尊重知識份子?寫《河殤》的人為何不在這裡說話,你駡老祖宗幹什麼呢?共產黨的錯誤是共產黨的錯誤,傳統的缺點是傳統的缺點,有哪一個傳統是沒有缺點的呢?傳統的缺點要由傳統來解決,怎能兩者混在一起?《河殤》不准播放,為什麼不批評共產黨呢?卻要罵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與共產黨打成一片了!這誰能相信?(<中國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河殤》後來被中共官方視為宣傳「資產階級自由化」、「虛無主義」思想、「反革命暴亂」的藍圖,乃八六學潮、八九民運的思想導源。牟宗三對《河殤》的批判,或多或少於當時大陸青年學生身上亦同樣有效:只知憑藉舶來的自由主義理論資源反對共產黨,卻不能站到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主流價值上去反共。如此生出的反抗力度必然是薄弱的,也是乏力的。

評八九民運及六四清場

1989 年 4 月中旬,胡耀邦逝世,北京高校學生以悼念胡耀邦為名,在天安門廣場聚集,發起持續近兩個月的學生運動,要求中共進行體制內改革。共黨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反革命暴亂」,採取強硬手段應對。6 月 3 日晚上至 6 月 4 日凌晨,中共調動解放軍戒嚴部隊、武裝警察部隊等進入天安門廣場,對留守學生及群眾施以武力清場,期間在木樨地、西長安街六部口發生血腥屠殺。事後,大批學生、民運人士及參與群眾被捕,中共政治步入嚴冬。

對於大陸青年學生的遇害,牟宗三悲痛不已,他說:

這是道德的競賽。青年學生是以不怕犧牲的精神來與獨裁的共產政權作道德的競賽。(<談世運、論時局>)

在道德的、應然的層面,正面肯定學生的付出。

有見於「四二六社論」將學運定性為「被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學生、工人所製造的動亂」,牟宗三嚴詞駁斥:

首先,我們看到學生是自發的對當前社會、政治不滿,要求改革,打倒貪污,後來才要求民主。他們是很單純的、很真誠的,不能說他們有預謀。但到上百萬人上街遊行,學生們自己指揮交通、維持秩序,這便形成一股力量。共產黨要鎮壓,便是把他們看成一股現實的反對力量。結果這麼多學生、市民被壓死在坦克車下,不是太悲慘了嗎?血肉之軀怎能擋得住坦克車呢?照一般人看法,中國現代化要流血,但流血只是工具的價值,不能要流就流。這亦反映了學生本身的單純性,不知道共產黨人是不講人性的、不講道理的,聚成一股現實力量以招他們之忌。結果共產黨用軍隊把天安門廣場包圍起來,對學生聚而殲之,這種事只有鄧小平等人才能做出來,太悲慘了。在中國民主化的進程,我們肯定學運的價值,肯定學生的道德勇氣。但這麼多優秀份子死去,太不幸了。(<談世運、論時局>)

不過,就民運分子對自由民主乃至共產黨本質的覺悟,牟宗三不免有微言,認為「他們並沒有多少覺悟」。牟氏說:

六四以後的民運分子有許多逃到海外。這次的民主運動,使社會主義的意識消失了,使左傾的意識消失了。大陸社會上呈現的是自由民主的意識,但這意識表現在民運人士,由大學的知識分子到大學教授,再往上數到民國三十八年這些老一代的知識分子如馮友蘭和費孝通,這些老、中、少三代大概都不相信左傾了,但究竟有多少覺悟卻很難說。從正面上說,他們對於從西方傳統開出近代化的自由民主能有多少了解,很有問題。民主運動的憑藉,當然在自由民主,而非馬、恩、列、史;正面是自由民主,反面當然是針對共產黨。但他們對共產黨的本質究竟能否透徹的了解,也很難說。因為他們反對的是共產黨的「官倒」、貪污這些腐敗的現象,卻不一定反對共產黨的本質。(<在中國文化危疑的時代裡>)

又說:

民運人士佔據天安門時,自始至終認自己是理性的,決非叛亂分子,也根本不反共。就像劉賓雁也是社會主義的意識,他只是反對共產黨表現出官倒等現象,卻並不反對共產黨的本質;他被共產黨開除黨籍,都仍然如此,肯定共產黨是個標準,何況是佔據天安門的民運人士呢?

就從這些地方看,這些民運人士從正面上來看,他們對於西方文化所開出的自由民主能有多少了解,頗成問題;從反面上看,他們對所反對的共產黨能有多少了解,也很成問題。對如此殘暴的政權,如果要反,當然是十分贊成。以前贊成,現在可以不贊成,這代表覺悟,所謂覺今是而昨非。這些民運人士的覺悟能到什麼程度,頗成問題;我看他們並沒有多少覺悟。(<在中國文化危疑的時代裡>)

在<九十年來中國人的思想活動>,牟宗三有以下一段話:

他們學運分子雖然反對貪污、黑暗、官倒,或者反對毛澤東、四人幫,其實這並非共產黨的本質,但共產黨即使對於這種反對也絲毫不讓步,真是十分可惡。這些青年人犯了什麼罪呢?就給坦克車輾成肉醬!當時連共產黨幹部也參加了,有幾百萬人,共產黨當時是真的駭怕。中南海的要人們,全都躲到北平西山的秘密軍事基地中,準備逃跑。他們害怕學運會「打」到中南海去,當時沒有打進去,真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當理性的力量發展到那麼大時,應該打到中南海去,就像法國大革命一樣去劫牢,怎能在那裡等死,這不是迂腐嗎?佔著天安門兩個月,不進也不退,這不算理性;理性發展到相當程度,就要革命。當時沒有政治人物來指導這股政治力量,以致白白犧牲。發動幾百萬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後什麼時候才有這種機會呢?

對學生汲汲於靜坐絕食以求共黨收回成命、積極爭取與共黨高層會面不敢苟同,視為不理性。

按照牟宗三的看法,共產黨的邪惡本質,源自「平等」觀念。他說:

共產黨這種變態心理,仇恨觀念,不是憑空的,它後面有觀念作領導。這觀念康德最能了解,就是「平等」這觀念。自由世界講自由,不講平等;共產黨講平等,不講自由。自由、平等兩者本來可以同時存在,但結果有分別。在自由世界,自由、平等一定有,但共產黨說,你的平等是假的,有剝削關係就不平等,所以你的自由也是假的。我們要人民吃麵包,不要選票。他是從第四階級來歪曲平等觀念。康德說一切罪惡就從這裡出來。為何有這歪曲?因為心理不正常,這些人都是《中庸》所說的「賤而好自專」的賤。賤民在社會上當然值得同情,他們原來受壓迫。他受壓,自然要求公平,要革你的命。所以康德稱這種罪惡為「文化上的罪惡」(cultural evil),從平等觀念的歪曲而發生的仇恨與嫉妒。同樣是人,你為何吃兩個麵包而我吃一個?由這種嫉妒仇恨一轉,便發展到文化上的惡。甚麼是文化上的惡?文化大革命便是一例子,發展到把一切文化都毀掉。再進一步,文化上的惡發展到最高峰是魔鬼的惡魔道。康德講文化的惡以至魔鬼兩名詞,都是從人性中要求「平等」這觀念轉出來的……

……共產黨所犯的是由平等這觀念歪曲下來的惡,即文化上的惡。根惡是人人都有,只是顯與不顯;有人容易顯,有人容易化掉。文化上的惡卻是對神聖觀念的歪曲。

平等的觀念不可歪曲地了解。正常的講法不妨看中國聖人的講法。《論語》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賢思賢,這是平等觀念的正當的講法。所以孟子亦有「不恥不若人」的說法,都是盡性的觀念,想和其他人一樣。若因不如人便退縮的是沒用的。但共黨反過來他比不過你時,他不想自己努力和你一樣,而是他做不到也不讓你做到。這是由嫉妒而進為仇恨,康德的「文化上的惡」應如此理解。(<談世運、論時局>)

要對抗共黨,靠的是道德,更準確說是理想性、人性、常道。

和共產黨競賽,除原子彈外,最重要的就是道德競賽。道德是籠統的說法,其實就是理氣問題……剛才說道德,廣義的道德就是理想性。你的理想性強,就能夠把共產黨比下去。(<談世運、論時局>)

對治共產黨要靠理想性,恢復人性、常道……在自由世界,我犯了錯,下台就罷了,你不能把我全家都殺掉。由於這兩者後面的精神不同。自由世界不會這樣做,國民黨也不會這樣做,因為他們至少有些人性之常、自然之常。共產黨卻是變態的,現實社會上也有這種人。這亦合《中庸》所說的「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這兩句話。他一點知識都沒有,卻要獨霸眞理,所以說他「愚而好自用」。他屬於第四階級 (印度的賤民階級),這種從第四階級上來的人,是野蠻人,一朝得志,反過來生起報復心理。一個貴族階級,他受貴族教養,儘管他很壞,但他的壞不會是這個樣子的。因為第四階級屬於 slave,這種人反常起來可怕得很。他們充滿仇恨,要報復,心理變態,一見你資產階級就討厭。他不承認科學,不會給你正常的教育;他狡猾,自己可能一點科學都不懂,但他可以利用科學來整你。中華民族正好落在這劫數上。所以共產黨不了解道家的智慧,道家要你少管,而他偏偏甚麼都要管。這樣無知妄作下去,中華民族的前途太可悲了。(<談世運、論時局>)

中國先哲的智慧中,儒家著重人性之常,道家著重自然之常,其因此是抗共的思想利器,不能以全盤西化一筆抹殺。

自由主義講究價值多元,理想性不夠強,空隙太多,容易讓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乘虛而入。故此,單單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抗共是不足夠的。

自由世界之所以吃虧,就是因為理想性不夠強,不夠明顯。因為自由世界講多元化,包袱太多,空隙亦太多。共產黨乘虚而出,把你承認的各個界限抹掉,讓他自己一個凸顯出來。本來在小資產階級的矜持中,仍保留一些人性、人道,但在鬥爭時,便變成包袱。共產黨便抓住這一點,把你吃掉。因此要永遠保持警覺,不能睡覺;你一睡覺,他就出來把你吃掉。這是長期的鬥爭。這些話我從前在《民主評論》上講過多少次,但那時沒人聽。(<談世運、論時局>)

他又說:

殺這麼多人,文化大革命殺那麼慘,居然還有人不以共產黨為罪惡,還相信那些宣傳,有什麼覺悟呢?

我們自己要開近代文明,為什麼卻要反對中國文化呢?中國文化哪裡會妨礙近代化呢?孔夫子並非科學家,也不能把所有學術全都完成;不能又要他當聖人,也要他當牛頓。這要求實在太多了,我們自己幹什麼呢?孔夫子幾時妨礙我們去念科學呢?孔夫子並沒有家天下啊!他言必稱堯、舜,堯、舜之所以為堯、舜,是禪讓。講民主政治為什麼要打倒孔子呢?這是不肖,中華民族子孫的不肖,廣東話所謂「衰仔」。(兩段文字見<在中國文化危疑的時代裡>)

一言以蔽之,「只反貪官 (共黨弊政),不反皇帝 (共黨本身)」的態度是錯誤的,應該了解共黨賴以建黨的意識形態與自由民主價值勢不兩立,再援引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理想性與人性之常以抗衡之,方為適切有力的應對共黨之道。可惜學生及民運人士不能有此洞見,遂遭遇悲劇下場。

評香港主權移交

租借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期滿,為解決香港前途問題,港督麥理浩 1979 年 3 月到北京與鄧小平會面。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並堅決表示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直至 1984 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為止,中英雙方多次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香港始終無代表參與其中。《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進入過渡期。適值 1989 年發生六四事件,香港人對中國大陸信心動搖,移民潮出現。牟宗三在香港經歷整個過程,他對香港主權移交乃至當時的輿論也有自己想法。

首先,他從一開始便懷疑「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以及鄧小平的道德人格。

鄧小平比毛澤東還壞,因為毛還有一套意識型態,而鄧則不成格,只會權術,顛倒是非。這次鎮壓學運,招致全球譴責,鄧小平卻說美國當年打越戰,學生反對,與警察衝突,也打死了學生,也流了血,所以你們沒有資格來批評我。我們沒殺學生,我們只打反革命份子。共產黨人便是這樣,有勇氣睜眼瞎說。你以為證據確鑿,拍有紀錄;他說沒有這回事,完全顛倒過來。現在鄧小平還說繼續開放,但又要四個堅持,殊不知這兩者是互相衝突的……鄧小平以為一國兩制可以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好處兼容並收,其實這兩種制度是相剋,將來必起巨變。不過巨變何時發生就很難說,這沒有時間上的一定……不過我們亦不必悲觀,這巨變的種子已埋下,巨變就有一日會到來。(<談世運、論時局>)

其次,他認為,英國人一旦撤出香港,香港百年來賴以安定繁榮的制度必不復存在。

香港之所以能安定、繁榮,是因為它的社會中有一制度存在。共產黨拚命瞎吹,說英國人能做到的事,他們也能;他們不知道這不是英國人或中國人的問題,而是屬於制度的問題。英國對香港採取自由、民主政策,香港自然安定、繁榮;但是只要「五星旗」一掛,安定、繁榮也就隨之消失。這也就表示:能不能使一個社會安定、繁榮不是個人本事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理解與行動>)

其三,香港的普羅大眾、資本家、知識分子皆意識不到英國提供的充分自由的制度的可貴。

英國人提供充分自由的制度,一般人並不太意識得到,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的好處,平時還常常罵英國是殖民主義,等到英國人快走了,才想到充分自由的好處。一般投資的資本家在這樣一個自由世界中,他不一定能感受到這個自由制度,反正只要能投資賺錢就好了。然而從事敎育、文化的知識份子當該瞭解到充分自由的可貴,但還是有很多知識份子仍然不能感受到。所以社會上不是還有好多知識份子天天盼望共產黨來嗎?知識份子盼望共產黨來,這叫做「自殺」,也有人說這叫做「集體自殺」。這個時代有好些怪現象,而集體自殺也是怪現象之一。(<理解與行動>)

或受大中華民族主義情緒影響,或對中共執政抱持樂觀的希望,或用鴕鳥心態面對人生,要之,香港人對主權移交中共無大痛感。尤其甚者,部份香港報章甚至以共產黨為標準。牟宗三說:

香港的左傾報如《大公報》或《文匯報》,當然是肯定共產黨是正統和標準,金庸所創辦的《明報》,也還是以共產黨為標準;只有《香港時報》和《快報》是以台灣為標準;《華僑日報》則在左右之間。當以共產黨為標準而來反共產黨,這樣的反,究竟有多少覺悟?他們還是在共產黨的圈圈轉,仍然肯定共產黨是標準,證明他們沒有覺悟;那麼他們對所號召的自由民主,由西方文化傳統所開出者,也就不能深刻了解,也不能領悟。開出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傳統,並不容易了解,並非一個時髦的玩意,而是有思想、有文化内容的價值。潮流可以東流西盪,但真理不可以。(<在中國文化危疑的時代裡>)

商人、市民愚昧無知,知識階層「集體自殺」,香港歷史走向新一頁,實際是窮途末路,牟宗三早已點破。

其四,他覺得鄧小平堅持在香港駐軍是另有盤算。

鄧很狡猾。他不是明朝那些昏君,他頭腦清楚得很。九七問題和英國人談判的時候,耿飆、黃華等人說九七年後不在香港駐軍,鄧小平不是罵他們「胡說八道」嗎?他為了經濟利益,可以暫時不管你,但把軍隊擺在那裡,但必要時一下子就可以把你吃掉。(<談世運、論時局>)

1995 年,美國《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九七之後香港大倒退。所謂「香港之死」,並非經濟上完蛋,香港仍是富豪的樂園,仍是一個「能賺很多錢的地方」,卻會「變成北京的殖民地」、「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以裙帶關係與貪腐方式管治」、「不再重視法治」。

1981 年 9 月,勞思光在《七十年代》雜誌發表<一九九七問題與香港前途>,提到:

一九九七問題並不是一個遙遠的、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會直接影響香港居民當前和未來的生活的大事。

在香港經濟未嚴重惡化以前,香港居民應當面對問題,形成一種代表香港人意願的共同主張。

1982 年 3 月,香港革新會民意調查顯示,70% 香港人希望香港維持現狀,15% 希望成為英國托管地,只有 4% 同意將香港交給中國。1983 年一項調查顯示,四成受訪者堅持維持現狀,24% 受訪者支持將香港主權交予中國 (參考東講西讀<1982 年一項有關香港未來的民意調查>及徐承恩<香港人千年史(五):民主回歸的期望與哀愁>)。

牟宗三以為港人對主權移交無感覺,甚至歡迎,未必是事實,但無可否認,他對香港前途的判斷,跟《財富》雜誌的預期是一致的,也和勞思光一類篤信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聲應氣求。

總結

當代新儒家從來不是象牙塔中的學術流派,其更有強烈的政治、社會、文化關懷。提倡儒學,重視傳統,主張返本開新,更多是要蕩滌政治之隆污。徐復觀 1979 年 11 月為雜文集寫的自序,提到:

我的雜文,包括的範圍相當廣泛;許多是由各個方面,各種程度的感發才寫了出來的。但以受到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及其遺毒的震盪為最大。這一震盪,直接間接,波及到我精神活動的各方面。震盪是發自良知所不容自已;在震盪中堅守國族的立場,維護國族的利益,不知不覺地與大陸人民共其呼吸,同樣也是來自良知的不容自已。良知是中國文化的根源,是每個人所以成其為人的立足點。先秦已有人指出,人民是「愚而神」的。人民所以在愚蠢中能發出不可測度的神智,以判斷政治社會上的大是大非大利大害,就是因為人民在自己生命之中能發出他隨生命以俱來的良知的作用。這是任何人在擺脫私利私見的一念之間,即可在自己生命內得到證明的最真實地存在。我不了解對這種基性的文化,如何可用過時的,架空的,實際關連不上的唯心唯物的濫調,來加以扭曲、誣衊、禁錮以致使整個國族的文化,走上絕域,永遠要靠警察,特務,來維持廣大而深刻的道德危機。

這番話,跟牟宗三的時政評論,在精神上、大方向上如出一轍。

李金強<新亞研究所師友雜記>:

復觀師受聘於研究所後,講授《史記》及《文心雕龍》兩科,至為叫座。其後新開《漢書》,余即選讀,然講至<后妃傳>,因江青與四人幫專擅,話題一轉,竟然談論中共政治,直至學期結束。故該科實為《漢書》與當代中國政論合講,由於復觀師曾與中共領袖接觸,講論時栩栩如生,如見其人。復觀師於東海大學任教時弟子蕭欣義為其編刊文錄,其中一冊為《論中共》,即復觀師於堂上所講論者。

據此,文史哲在當代新儒家眼中,不純粹是知識 (knowledge) 那麼簡單,更寓有道德人格。

今天有所謂新儒家第三、四代人物,要判別名實是否相符,最好是回到牟、徐等人的文字。又新儒家大師生於當下,會否附和當權者推動愛國主義民族復興大業,亦可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