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根本課題是解苦。苦從何來?在執著世間一切現象為實有、永恆,因而有所依戀,不願捨離。就世間一切現象的本身說,無所謂苦,苦是從人內心而言。世間一切現象,佛家稱為「法」,法是以變動不居為其特色,何解法會變動不居?因構成法的種種因、緣常轉變也。
法必待因、緣而生起。離開因、緣,無所謂法,佛家稱為「緣起」。因為「緣起」,當因、緣轉變,法即隨之而變,不能保留下去,故「性空」。「性空」即無自性、無本體,即一切現象皆非實有、不能永恆的意思。
舉一例以說明。我們要生火,必須同時有燃料和氧氣
(助燃物)。如果有燃料,卻無氧氣,火是生不出來的。調轉過來,有氧氣而無燃料,火亦生不起。必須兼具燃料、氧氣、因緣構合,才能生出火法,火的現象。離開了,火法即不復存在。此足證佛家「緣起性空」義。
「緣起性空」是佛家的中心命題,各門各派都得承認它。這是一個分析命題。講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即是承認萬法無自性,是「性空」。講萬法不能久住,即要透過萬法由因緣構成解釋。
人能明白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變動無常,隨因緣而生滅,其即不會心生執著,而能放下自在。這裡的「明白」,不是認識論 (epistemologically)
意義上的「明白」(understand),而是實踐意義上的「了悟」。
熊十力曰:「云何分別智、慧?智義云者,自性覺故,本無倚故。慧義云者,分別事物故,經驗起故。」(《新唯識論》文言文本)「慧」開出認識論意義上的「明白」,實踐意義上的「了悟」則是由「智」開出。「慧」相當於後來唯識宗所謂「識」(梵語:Vijñāna,了別義),「智」音譯為「般若
(波野)」。
般若智讓人看清「諸法實相」(世間現象都是變動無常,隨因緣而生滅),成就「真諦」。可是,它不會把諸法否定掉,視現實世界為虛無。現實世界仍然客觀存在,有其自身一套規律、秩序、知識,值得人去學習以生存,成就「俗諦」的是「慧」。
僧肇 (鳩摩羅什門下四大弟子之一)
曰:「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此等於說世間法俱無本體、無自性,乃因緣結合構成,不能久住。「欲言其無,事象既形」,此等於說世間法有種種形相,既有形相,就不是虛無。不著兩邊,把握「二諦」活出人生,這是中觀學派
(又稱為空宗 / 般若宗) 的要義,<不真空論>是中觀學派的名著。
不過,中觀學派始終側重於「融通淘汰,蕩相遣執」(牟宗三語,「融通淘汰」是將心中那些留戀、幻想淘空、汰除,以把握現象的真相,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蕩相遣執」是蕩除、遣去對事物的具體相狀的執著,不留纖芥於心胸之中),多「破」少「立」,未能正面對一切法作根源的說明,以及解釋人得以成佛的依據。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好水川之戰
以仁宗為首的宋朝君臣決定對西夏主動出擊,環慶副都部署任福奉詔前往涇原與韓琦商討行動細節。適逢有傳聞指李元昊打算侵犯渭州,韓琦於是盡出手上兵馬,且招募勇士
18,000 餘人,由任福率領,討伐西夏。
涇原駐泊都監桑懌、鈐轄朱觀、涇原都監武英、行營都監王珪等,各自率領部隊,隨同作戰。臨行前,韓琦親自授予任福方略:自鎮戎軍 (今寧夏固原) 經懷遠城、得勝寨 (今寧夏西吉東南) 直趨羊牧隆城 (今寧夏西吉西北),出敵之後對西夏軍發動攻擊。各堡壘相距才 40 里,道路便利,輜重在近,審時度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據險置伏,阻截敵人歸路。韓琦一再叮囑 (「福等就道,琦親至城外重戒之」),尤見方略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任福與桑懌率輕騎數千先行出發,「趨懷遠城、捺龍川」,途中遇到「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同巡檢內侍劉肅,與賊 (指西夏軍) 戰於張義堡南,斬首數百」。西夏軍棄馬羊橐駝假裝向北撤退,桑懌引騎兵上前追擊,任福亦率軍尾隨。追至好水川 (今寧夏隆德),宋軍已糧草不繼,人馬乏食三日。
孤軍深入向來是兵家大忌 (糧道容易被敵軍切斷),加上任福輕敵 (「邏者傳賊兵少,故福等輕之」),中了埋伏仍懵然不知,宋軍「至龍竿城北」,發現西夏軍主力「循 (好水) 川行,出六盤山下,距羊牧隆城五里,結陣以抗」,始知中計。
疲憊的宋軍跟養精蓄銳的西夏軍交戰,落得全線崩潰。「懌馳犯其鋒,福陣未成列,賊縱鐵騎衝突」,處境之困窘,不難想像。
突然,西夏軍陣中豎起大旗。揮左,左邊伏兵起。揮右,右邊伏兵起。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桑懌、劉肅戰死。西夏再派數千精兵斷絕宋軍退路,任福力戰,身被十餘矢,卻決不投降,說:「吾為大將,軍敗,以死報國耳!」他最後和兒子任懷亮一同陣亡。
王珪自羊牧隆城引 4500 名宋軍馳援,身先士卒,衝擊敵陣。奈何西夏兵多,「陣堅不可破」。王珪知大勢已去,東望再拜曰:「非臣負國,臣力不能也,獨有死報爾 (不是臣辜負了國家,實在是臣力有不逮,唯有一死報國)」,重新衝入敵陣,力戰至眼睛中箭為止,壯烈犧牲。
武英也死於戰場上,僅朱觀率領餘眾千餘人僥倖逃脫。
「好水川之戰」,宋朝幾乎全軍覆沒 (10300 餘人戰死)。自此,李元昊志得意滿,聲言「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手持故衣紙錢為烈士招魂,噩耗傳到汴京,關右 (潼關以西地區) 震動,仁宗為之旰食 (沒心情進食)。
仁宗怒貶夏竦、韓琦和范仲淹。可是,這做法完全委過於人,不知自省!
夏竦呈上攻守兩策任君選擇,彼何嘗鼓吹正面出擊西夏?至於范仲淹,堅決反對出兵,其力主堅壁清野的立場非常清楚。把夏、范牽連進去,純粹是遷怒,孔子不是教人「不遷怒」嗎?
即使韓琦主攻,沒有仁宗許可,能夠成事嗎?
陳邦瞻記:「帝以元昊勢益猖獗......取攻策,執政以為難......帝不聽,詔鄜延、涇原會兵,期以正月進討」。仁宗血氣方剛,一意孤行重挫西夏,對吳育「宜援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撫而收之」、張方平「國家自景德以來,將不知兵,士不知戰,驟用之必有喪師蹶將之憂;當含垢匿瑕,順適其意。雖元昊終於必叛,而兵出無名,吏士不直其上,難以決勝。小國用兵三年,不見勝負,不折則破,我以全力制其後,必勝之道也」置之不理,卒之招來大敗,仁宗自己果真沒有半點責任?
皇帝不聽忠言兼缺乏自省,朝中又彌漫輕敵之風 (「朝廷即議出兵,群臣爭言小丑可即誅滅」),低估西夏騎兵,高估宋軍戰鬥力,「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呂夷簡聞好水川戰敗反應) 其實並不可駭。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4. 梅毅,《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西夏的另類歷史》。
涇原駐泊都監桑懌、鈐轄朱觀、涇原都監武英、行營都監王珪等,各自率領部隊,隨同作戰。臨行前,韓琦親自授予任福方略:自鎮戎軍 (今寧夏固原) 經懷遠城、得勝寨 (今寧夏西吉東南) 直趨羊牧隆城 (今寧夏西吉西北),出敵之後對西夏軍發動攻擊。各堡壘相距才 40 里,道路便利,輜重在近,審時度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據險置伏,阻截敵人歸路。韓琦一再叮囑 (「福等就道,琦親至城外重戒之」),尤見方略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任福與桑懌率輕騎數千先行出發,「趨懷遠城、捺龍川」,途中遇到「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同巡檢內侍劉肅,與賊 (指西夏軍) 戰於張義堡南,斬首數百」。西夏軍棄馬羊橐駝假裝向北撤退,桑懌引騎兵上前追擊,任福亦率軍尾隨。追至好水川 (今寧夏隆德),宋軍已糧草不繼,人馬乏食三日。
孤軍深入向來是兵家大忌 (糧道容易被敵軍切斷),加上任福輕敵 (「邏者傳賊兵少,故福等輕之」),中了埋伏仍懵然不知,宋軍「至龍竿城北」,發現西夏軍主力「循 (好水) 川行,出六盤山下,距羊牧隆城五里,結陣以抗」,始知中計。
疲憊的宋軍跟養精蓄銳的西夏軍交戰,落得全線崩潰。「懌馳犯其鋒,福陣未成列,賊縱鐵騎衝突」,處境之困窘,不難想像。
突然,西夏軍陣中豎起大旗。揮左,左邊伏兵起。揮右,右邊伏兵起。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桑懌、劉肅戰死。西夏再派數千精兵斷絕宋軍退路,任福力戰,身被十餘矢,卻決不投降,說:「吾為大將,軍敗,以死報國耳!」他最後和兒子任懷亮一同陣亡。
王珪自羊牧隆城引 4500 名宋軍馳援,身先士卒,衝擊敵陣。奈何西夏兵多,「陣堅不可破」。王珪知大勢已去,東望再拜曰:「非臣負國,臣力不能也,獨有死報爾 (不是臣辜負了國家,實在是臣力有不逮,唯有一死報國)」,重新衝入敵陣,力戰至眼睛中箭為止,壯烈犧牲。
武英也死於戰場上,僅朱觀率領餘眾千餘人僥倖逃脫。
「好水川之戰」,宋朝幾乎全軍覆沒 (10300 餘人戰死)。自此,李元昊志得意滿,聲言「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手持故衣紙錢為烈士招魂,噩耗傳到汴京,關右 (潼關以西地區) 震動,仁宗為之旰食 (沒心情進食)。
仁宗怒貶夏竦、韓琦和范仲淹。可是,這做法完全委過於人,不知自省!
夏竦呈上攻守兩策任君選擇,彼何嘗鼓吹正面出擊西夏?至於范仲淹,堅決反對出兵,其力主堅壁清野的立場非常清楚。把夏、范牽連進去,純粹是遷怒,孔子不是教人「不遷怒」嗎?
即使韓琦主攻,沒有仁宗許可,能夠成事嗎?
陳邦瞻記:「帝以元昊勢益猖獗......取攻策,執政以為難......帝不聽,詔鄜延、涇原會兵,期以正月進討」。仁宗血氣方剛,一意孤行重挫西夏,對吳育「宜援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撫而收之」、張方平「國家自景德以來,將不知兵,士不知戰,驟用之必有喪師蹶將之憂;當含垢匿瑕,順適其意。雖元昊終於必叛,而兵出無名,吏士不直其上,難以決勝。小國用兵三年,不見勝負,不折則破,我以全力制其後,必勝之道也」置之不理,卒之招來大敗,仁宗自己果真沒有半點責任?
皇帝不聽忠言兼缺乏自省,朝中又彌漫輕敵之風 (「朝廷即議出兵,群臣爭言小丑可即誅滅」),低估西夏騎兵,高估宋軍戰鬥力,「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呂夷簡聞好水川戰敗反應) 其實並不可駭。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4. 梅毅,《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西夏的另類歷史》。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宋夏對峙
仁宗康定元年 (公元 1040 年) 八月,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兼知延州
(仁宗以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處理西北邊事。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則負責鄜延路。鄜延路的治所為延州)。
范仲淹改變了「分邊兵,部署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有寇則官卑者先出」的舊例,轉為「分州兵為六將,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 (輪流) 出禦賊」。延州宋軍在新編制下戰鬥力提升,「夏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 (范仲淹) 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 (范雍) 老子可欺也!』」不久,其他地方皆採取他的方法,西夏軍隊不敢隨便進犯。
鑑於「關中民苦遠輸」,范仲淹「請建鄜州之鄜城縣為軍,以河中、同、華中下戶稅租就輸之,春夏徙邊兵就食,可省糴價十之三」,「康定軍」遂設立。
他又進行屯田 (營田),准許互市以通有無,且建議復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還流亡」:「鄜延路入界,比諸路最遠,宜先修復城寨,請以二月半合兵萬人,自永平寨進築承平寨,俟承平寨畢功,又擇利進築,因以牽制元昊東界軍馬,使不得並力西禦環慶、涇原之師,亦與俱出三路無異」,自此「蕃 (羌人)、漢之民相踵復業」。
九月,西夏軍侵犯三川寨,楊保吉戰死。劉繼宗、李緯、王秉等分兵出戰,皆失利。王珪率領三千騎兵前來救援,被西夏軍隊重重包圍。珪孤軍血戰,「殺賊將二人,獲首級甚多」。雙方交戰三日,宋軍戰歿者高達五千餘人,戰況都算慘烈!
三川寨諸將敗陣的消息傳到韓琦耳邊,韓琦上言時為諸將說項:「劉繼宗、李緯等倉卒出戰,遂致退衄,望特免推鞫,但量其罪輕重等第削官,或更移降差遣,責其後效。王珪以孤軍血戰,身被重創,尚求益兵出鬥,雖失亡數多,望貸其罪。」仁宗採納。
西夏軍勢如破竹,連陷乾溝、乾福、趙福三堡。韓琦派環慶副都部署任福等領兵攻克白豹城 (西夏據點),「破四十一族,焚其積聚而還」。
戰爭不純粹是兵刃相交,還涉及龐大的軍費支出。十二月,「出內藏庫絹一百萬助糴軍儲」、「詔司農寺以常平錢百萬緡助三司給軍費」、「鑄大錢,一當十......以助邊費」,俱反映用兵西北對宋朝經濟構成沉重負擔。
本來,李元昊乞和出自真心誠意,宋朝將可鬆一口氣。
奈何「元昊使人於涇原乞和,又遣高延德詣延州與范仲淹約。仲淹既見延德,察元昊未肯順事,且無表章,不敢聞於朝廷,乃自為書諭以逆順 (痛陳利害),遣監押韓周同延德還抵元昊」。韓琦聞元昊乞和,亦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宋夏對峙的局面始終無法消解。
約和不成,要避免曠日持久,只好採取一勞永逸之計 - 正面擊潰敵方主力。夏竦派韓琦、尹洙詣闕呈上攻守兩個方案,仁宗與兩府大臣 (宰相) 認定要對西夏展開攻勢。杜衍不贊成,說:「僥倖成功,非萬全計」,未被理會。
尹洙至延州請范仲淹聯合出兵,仲淹認為:
(1) 宋軍人數雖多,但缺乏精兵悍將,戰鬥力薄弱;
(2) 西夏境內山川險惡,沙漠廣袤,興慶府地處黃河以北,不宜貿然深入。
堅持不可 (韓琦主攻,范仲淹主守,此見韓范之間有意見分歧)。
韓琦派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佯敗,任福下令急追,追至六盤山下 (西夏境內) 的好水川,糧草不繼,人困馬乏,饑渴交迫。西夏伏兵乘機發難,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史稱「好水川之戰」。
漢武帝能夠採取一勞永逸之計重挫匈奴,是由於其軍隊內部冗兵問題不嚴重。宋仁宗時,冗兵已然充斥。儘管正面進攻理論上可令戰事不再拖延、消減宋朝經濟重擔 (韓、尹等人主攻理由在此),實踐起來不免風險太高,難度太大,隨時「偷雞唔到蝕渣米」(故范仲淹堅持不可)。好水川慘敗,證明主動攻擊真的不合時宜,范仲淹堅持不出兵是對的。
有一著作佐郎、睦州通判張方平,曾上言:「國家自景德以來,將不知兵,士不知戰,驟用之必有喪師蹶將之憂;當含垢匿瑕,順適其意。雖元昊終於必叛,而兵出無名,吏士不直其上,難以決勝。小國用兵三年,不見勝負,不折則破,我以全力制其後,必勝之道也。」
當時「議者皆不謂然」,但事後回望,張方平哪裡有講錯?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4. 梅毅,《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西夏的另類歷史》。
范仲淹改變了「分邊兵,部署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有寇則官卑者先出」的舊例,轉為「分州兵為六將,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 (輪流) 出禦賊」。延州宋軍在新編制下戰鬥力提升,「夏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 (范仲淹) 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 (范雍) 老子可欺也!』」不久,其他地方皆採取他的方法,西夏軍隊不敢隨便進犯。
鑑於「關中民苦遠輸」,范仲淹「請建鄜州之鄜城縣為軍,以河中、同、華中下戶稅租就輸之,春夏徙邊兵就食,可省糴價十之三」,「康定軍」遂設立。
他又進行屯田 (營田),准許互市以通有無,且建議復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還流亡」:「鄜延路入界,比諸路最遠,宜先修復城寨,請以二月半合兵萬人,自永平寨進築承平寨,俟承平寨畢功,又擇利進築,因以牽制元昊東界軍馬,使不得並力西禦環慶、涇原之師,亦與俱出三路無異」,自此「蕃 (羌人)、漢之民相踵復業」。
九月,西夏軍侵犯三川寨,楊保吉戰死。劉繼宗、李緯、王秉等分兵出戰,皆失利。王珪率領三千騎兵前來救援,被西夏軍隊重重包圍。珪孤軍血戰,「殺賊將二人,獲首級甚多」。雙方交戰三日,宋軍戰歿者高達五千餘人,戰況都算慘烈!
三川寨諸將敗陣的消息傳到韓琦耳邊,韓琦上言時為諸將說項:「劉繼宗、李緯等倉卒出戰,遂致退衄,望特免推鞫,但量其罪輕重等第削官,或更移降差遣,責其後效。王珪以孤軍血戰,身被重創,尚求益兵出鬥,雖失亡數多,望貸其罪。」仁宗採納。
西夏軍勢如破竹,連陷乾溝、乾福、趙福三堡。韓琦派環慶副都部署任福等領兵攻克白豹城 (西夏據點),「破四十一族,焚其積聚而還」。
戰爭不純粹是兵刃相交,還涉及龐大的軍費支出。十二月,「出內藏庫絹一百萬助糴軍儲」、「詔司農寺以常平錢百萬緡助三司給軍費」、「鑄大錢,一當十......以助邊費」,俱反映用兵西北對宋朝經濟構成沉重負擔。
本來,李元昊乞和出自真心誠意,宋朝將可鬆一口氣。
奈何「元昊使人於涇原乞和,又遣高延德詣延州與范仲淹約。仲淹既見延德,察元昊未肯順事,且無表章,不敢聞於朝廷,乃自為書諭以逆順 (痛陳利害),遣監押韓周同延德還抵元昊」。韓琦聞元昊乞和,亦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宋夏對峙的局面始終無法消解。
約和不成,要避免曠日持久,只好採取一勞永逸之計 - 正面擊潰敵方主力。夏竦派韓琦、尹洙詣闕呈上攻守兩個方案,仁宗與兩府大臣 (宰相) 認定要對西夏展開攻勢。杜衍不贊成,說:「僥倖成功,非萬全計」,未被理會。
尹洙至延州請范仲淹聯合出兵,仲淹認為:
(1) 宋軍人數雖多,但缺乏精兵悍將,戰鬥力薄弱;
(2) 西夏境內山川險惡,沙漠廣袤,興慶府地處黃河以北,不宜貿然深入。
堅持不可 (韓琦主攻,范仲淹主守,此見韓范之間有意見分歧)。
韓琦派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佯敗,任福下令急追,追至六盤山下 (西夏境內) 的好水川,糧草不繼,人困馬乏,饑渴交迫。西夏伏兵乘機發難,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史稱「好水川之戰」。
漢武帝能夠採取一勞永逸之計重挫匈奴,是由於其軍隊內部冗兵問題不嚴重。宋仁宗時,冗兵已然充斥。儘管正面進攻理論上可令戰事不再拖延、消減宋朝經濟重擔 (韓、尹等人主攻理由在此),實踐起來不免風險太高,難度太大,隨時「偷雞唔到蝕渣米」(故范仲淹堅持不可)。好水川慘敗,證明主動攻擊真的不合時宜,范仲淹堅持不出兵是對的。
有一著作佐郎、睦州通判張方平,曾上言:「國家自景德以來,將不知兵,士不知戰,驟用之必有喪師蹶將之憂;當含垢匿瑕,順適其意。雖元昊終於必叛,而兵出無名,吏士不直其上,難以決勝。小國用兵三年,不見勝負,不折則破,我以全力制其後,必勝之道也。」
當時「議者皆不謂然」,但事後回望,張方平哪裡有講錯?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4. 梅毅,《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西夏的另類歷史》。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韓范守邊
宋軍在「三川口之戰」慘敗後,仁宗於康定元年 (公元 1040 年)
二月以夏守贇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等使,入內副都知王守忠為陝西都鈐轄。富弼說:「唐以內臣 (即宦官)
監軍,取敗非一。今守忠為都鈐轄,與監軍何異!昨用夏守贇,已失人望,願罷守忠勿遣。」仁宗不聽。
西夏持續寇邊,適逢起居舍人、知制誥韓琦從四川歸來 (寶元二年,即公元 1039 年,四川旱災嚴重,飢民大增,韓琦被任命為益、利兩路體量安撫使,進行開倉救濟,並減免賦稅),對西北軍事形勢十分熟悉,仁宗起用他為陝西安撫使。
韓琦,字稚圭,相州安陽 (今河南安陽) 人,進士出身。史載他任職右司諫時「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前後七十餘疏」。其更獲王曾賞識:「今言者不激,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琦聞其語,益自信。」
黃德和誣奏劉平、石元孫投降西夏,韓琦仗義執言:「平以疲兵數千,敵賊十餘萬眾,晝夜力戰,為德和所累,既被執,猶詈賊不已,忠勇不愧於古人。今坐誣言所惑,憫忠恤孤之典未下,邊臣豈不解體乎!」他不久還大膽推薦越州知州范仲淹取代范雍鎮守延州。
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誣蔑「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罷為饒州知州。一年多後,他「徙潤州,又徙越州」。
仁宗接納韓琦的主意,召范仲淹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改陝西都轉運使。范馬上出謀獻策:
「今邊城之備十有五七,關中之備十無二三,若昊賊深入,乘關中之虛,東阻潼關,隔兩川貢賦,則朝廷不得安枕矣。為今之計,宜嚴戒邊城,使持久可守,實關內,使無虛可乘。若寇至邊城,清野不與大戰,關中稍實,豈敢深入?二三年間,彼自困弱,此上策也。今邊城請五路入討,臣恐承平歲久,無宿將精兵,一旦興深入之謀,國之安危,未可知也。」
堅壁清野,乃范仲淹解決西夏寇邊之精髓所在。
七月,范仲淹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充當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的副手。
在討論增加范仲淹官職時,呂夷簡傾向支持對范越級擢升 (超遷)。仁宗覺得呂夷簡不計前嫌,甚為難得,大為喜悅,視之為長者,且將事情告知范。范頓首 (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 謝曰:「臣向所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澄清自己過往只是針對事,並非針對人 (范、呂本為知識分子,對自己有基本的道德要求,他們當然不會對人不對事。二人之分歧僅在於:一為保守之史學頭腦,一為革新之儒學頭腦)。
八月,延州知州張存改任澤州知州,由范仲淹兼知延州 (張存素不知兵,加上母親年邁,遂求內徙。范仲淹自請代替張存)。
范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加強訓練,新軍有多厲害?從「夏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 (指范雍) 老子可欺也!』」可想而知。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西夏持續寇邊,適逢起居舍人、知制誥韓琦從四川歸來 (寶元二年,即公元 1039 年,四川旱災嚴重,飢民大增,韓琦被任命為益、利兩路體量安撫使,進行開倉救濟,並減免賦稅),對西北軍事形勢十分熟悉,仁宗起用他為陝西安撫使。
韓琦,字稚圭,相州安陽 (今河南安陽) 人,進士出身。史載他任職右司諫時「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前後七十餘疏」。其更獲王曾賞識:「今言者不激,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琦聞其語,益自信。」
黃德和誣奏劉平、石元孫投降西夏,韓琦仗義執言:「平以疲兵數千,敵賊十餘萬眾,晝夜力戰,為德和所累,既被執,猶詈賊不已,忠勇不愧於古人。今坐誣言所惑,憫忠恤孤之典未下,邊臣豈不解體乎!」他不久還大膽推薦越州知州范仲淹取代范雍鎮守延州。
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誣蔑「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罷為饒州知州。一年多後,他「徙潤州,又徙越州」。
仁宗接納韓琦的主意,召范仲淹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改陝西都轉運使。范馬上出謀獻策:
「今邊城之備十有五七,關中之備十無二三,若昊賊深入,乘關中之虛,東阻潼關,隔兩川貢賦,則朝廷不得安枕矣。為今之計,宜嚴戒邊城,使持久可守,實關內,使無虛可乘。若寇至邊城,清野不與大戰,關中稍實,豈敢深入?二三年間,彼自困弱,此上策也。今邊城請五路入討,臣恐承平歲久,無宿將精兵,一旦興深入之謀,國之安危,未可知也。」
堅壁清野,乃范仲淹解決西夏寇邊之精髓所在。
七月,范仲淹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充當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的副手。
在討論增加范仲淹官職時,呂夷簡傾向支持對范越級擢升 (超遷)。仁宗覺得呂夷簡不計前嫌,甚為難得,大為喜悅,視之為長者,且將事情告知范。范頓首 (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 謝曰:「臣向所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澄清自己過往只是針對事,並非針對人 (范、呂本為知識分子,對自己有基本的道德要求,他們當然不會對人不對事。二人之分歧僅在於:一為保守之史學頭腦,一為革新之儒學頭腦)。
八月,延州知州張存改任澤州知州,由范仲淹兼知延州 (張存素不知兵,加上母親年邁,遂求內徙。范仲淹自請代替張存)。
范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加強訓練,新軍有多厲害?從「夏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 (指范雍) 老子可欺也!』」可想而知。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華人士兵
1941 年秋,陸軍部同意成立「香港華人軍團」(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計劃為機關槍營,由英籍軍官率領,以「保衛廬舍」為號召。
軍團 11 月 3 日起招收 50 名士官,吸引超過 600 人應募。11 月中,軍團開始招募士兵,每次 150 人,體格要求為:高 5 呎 7 吋、體重 125 磅、胸圍 34 吋,條件都算嚴格。
炮兵方面,1937 年起,港府已積極招募本地炮手,直至 1941 年,約有 150 人服役,他們參與了保衛香港的戰鬥,王志漢、鄭治平、蔡彼得 (Peter Choi) 俱為箇中代表。
王志漢 (華籍英軍皇家炮兵團) 當時 16 歲,據他回憶:
「當時日軍轟炸啟德機場的時候,我們尚且不知道,以為是演習。接著 12 月 9 日,我被調派到雞籠灣 (今華富邨,屬薄扶林區) 高射炮臺,那裡有一座 4.8 口徑的高射炮......初初幾天,yes,驚到『鼻哥窿都冇肉』,褲都濕了,後來,習慣看見炮彈,還有什麼好怕呢?它來,我就照擋。」
「機關槍陣地又稱為 Pill Box,因為那些 Pill Box 被日軍炸到爛,抬著死屍出來,那是不完整的死屍,你一生都會難忘,因為他有手沒有腳,有頭沒有手,真教人害怕。」
鄭治平 (Maximo Cheng,前義勇軍炮兵,防守鯉魚門) 說:
「當日軍向我們發炮,我們就匿藏在炮倉內,那時很疲累,我們一個一個的小睡片刻。一個炮彈飛來,第一個沒有事,因為力扯開了炮倉的門,卻打死了第二個。」
他一直盡忠職守,沒有投降,堅決抗日。
至於蔡彼得,原名蔡炳堯,受訓還未完畢,即被派駐雞籠灣高射炮臺。他曾於 12 月 13 日擊落第 2 遣支艦隊一架水上偵察機:
「日軍的航空母艦在擔杆山 (港島以南擔杆列島) 後面,艦隻能供飛機升降。我們校好尺寸,飛機一起飛,總指揮喊 fire,我們就打。」
值得注意是,王、蔡等人言談間不時夾雜著英語,這些皆是華洋隔閡消融的先聲。
蔡彼得更指成功擊落敵機,印籍戰友煮了一大煲咖喱羊肉,16 人飽吃一頓。
「華人軍團」在「保衛戰」爆發時只有 46 名華人士兵 (現時僅 29 人姓名可考)。英軍自九龍撤退,他們奉命維持秩序。英軍離開九龍,他們前往深水灣保護守軍的車庫與糧庫,並協助皇家後勤兵人員建造裝甲車、於赤柱構築野戰工事。
12 月 18 日晚,「華人軍團」在黃泥涌峽遇上日軍,雙方交戰兩天,軍團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不久,軍團在赤柱峽附近遭日軍伏擊,死傷枕藉。英軍投降,軍團解散,成員轉入地下,伺機反擊。總計接近 30 名華人士兵在「保衛戰」中死傷。
英印軍醫官施基文上尉 (Capt. Douglas Scriven) 於 1942 年報告:
「自投降後,我未聽說有任何一個香港團 (即「華人軍團」) 的生還者加入日軍......如這個團隊有足夠的時間成為完整部隊,1941 年香港戰役將是它引以為傲的戰功 (battle honour)。」
麥道高 (Mr. David Mercer MacDougall) 也認為,在英軍各部參戰的華人表現甚佳。
「華人軍團」成員戰後獲港府優待,其中數人官至警司。
不過,蔡彼得表示,華人士兵待遇始終不公,他因而拒絕再入伍,轉行當司機,從此再沒向英女皇像敬禮 (這反映港府招募華人士兵,純粹是「臨時抱佛腳」,優待亦是一次性,非定制)。
蔡彼得說:「我對英國佬無感覺。我在殖民地當兵,不是幫英國佬,而是為香港」。
港府面對日軍進犯,而英方無能為力,遂採取權宜之計,在本土臨時組軍。豈知戰場上的出生入死、同仇敵愾、互相照應,竟令軍隊各成員打破種族隔閡,印兵可與華人共享羊肉,華人願意講英文。港府實在意料不及。
戰後,港府恢復殖民宗主樣相,「對英國佬無感覺」由此而來。可是,華人士兵只討厭英國,卻不憎恨昔日同僚 (蔡氏言:「當年英軍在歐洲自顧不暇,留下香港孤軍抗日,死傷最慘重的反而是加拿大兵,其次是各種國籍的留港英兵」,可以為證),因大家都「是為香港」。此處一個以香港為家的意識其實已經形成。
李怡先生說:「回歸前,香港人除了所謂高等華人,和港英培植的高級公務員,一般市民對英國可以說沒甚麼感覺......香港社會過去有崇美、崇日等風潮,但沒有崇英。港人過去戲稱英女王為『事頭婆』,英國國歌則改詞為『個個揸住個兜』,諷刺英國經濟不景......英國定國籍法,排拒大多數英籍華人有在英國的居留權,香港反對聲音並不強烈......香港人過去並不親英,只有少數認識英國的人或會有英國情結」。
竊以為是華人士兵的本土意識的進一步延伸。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 <解密百年香港 - 黑色聖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Id-rjbyKQ&feature=youtu.be&list=PL28EB244B06D7B081
3. <衞港老戰士嘆未獲官方尊重>,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50831/19276672
4. <城門碉堡失守,血戰黃泥涌>,http://paper.wenweipo.com/2005/08/13/HK0508130079.htm
5. 李怡,<香港沉淪還是奮起的關鍵時刻>。
軍團 11 月 3 日起招收 50 名士官,吸引超過 600 人應募。11 月中,軍團開始招募士兵,每次 150 人,體格要求為:高 5 呎 7 吋、體重 125 磅、胸圍 34 吋,條件都算嚴格。
炮兵方面,1937 年起,港府已積極招募本地炮手,直至 1941 年,約有 150 人服役,他們參與了保衛香港的戰鬥,王志漢、鄭治平、蔡彼得 (Peter Choi) 俱為箇中代表。
王志漢 (華籍英軍皇家炮兵團) 當時 16 歲,據他回憶:
「當時日軍轟炸啟德機場的時候,我們尚且不知道,以為是演習。接著 12 月 9 日,我被調派到雞籠灣 (今華富邨,屬薄扶林區) 高射炮臺,那裡有一座 4.8 口徑的高射炮......初初幾天,yes,驚到『鼻哥窿都冇肉』,褲都濕了,後來,習慣看見炮彈,還有什麼好怕呢?它來,我就照擋。」
「機關槍陣地又稱為 Pill Box,因為那些 Pill Box 被日軍炸到爛,抬著死屍出來,那是不完整的死屍,你一生都會難忘,因為他有手沒有腳,有頭沒有手,真教人害怕。」
鄭治平 (Maximo Cheng,前義勇軍炮兵,防守鯉魚門) 說:
「當日軍向我們發炮,我們就匿藏在炮倉內,那時很疲累,我們一個一個的小睡片刻。一個炮彈飛來,第一個沒有事,因為力扯開了炮倉的門,卻打死了第二個。」
他一直盡忠職守,沒有投降,堅決抗日。
至於蔡彼得,原名蔡炳堯,受訓還未完畢,即被派駐雞籠灣高射炮臺。他曾於 12 月 13 日擊落第 2 遣支艦隊一架水上偵察機:
「日軍的航空母艦在擔杆山 (港島以南擔杆列島) 後面,艦隻能供飛機升降。我們校好尺寸,飛機一起飛,總指揮喊 fire,我們就打。」
值得注意是,王、蔡等人言談間不時夾雜著英語,這些皆是華洋隔閡消融的先聲。
蔡彼得更指成功擊落敵機,印籍戰友煮了一大煲咖喱羊肉,16 人飽吃一頓。
「華人軍團」在「保衛戰」爆發時只有 46 名華人士兵 (現時僅 29 人姓名可考)。英軍自九龍撤退,他們奉命維持秩序。英軍離開九龍,他們前往深水灣保護守軍的車庫與糧庫,並協助皇家後勤兵人員建造裝甲車、於赤柱構築野戰工事。
12 月 18 日晚,「華人軍團」在黃泥涌峽遇上日軍,雙方交戰兩天,軍團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不久,軍團在赤柱峽附近遭日軍伏擊,死傷枕藉。英軍投降,軍團解散,成員轉入地下,伺機反擊。總計接近 30 名華人士兵在「保衛戰」中死傷。
英印軍醫官施基文上尉 (Capt. Douglas Scriven) 於 1942 年報告:
「自投降後,我未聽說有任何一個香港團 (即「華人軍團」) 的生還者加入日軍......如這個團隊有足夠的時間成為完整部隊,1941 年香港戰役將是它引以為傲的戰功 (battle honour)。」
麥道高 (Mr. David Mercer MacDougall) 也認為,在英軍各部參戰的華人表現甚佳。
「華人軍團」成員戰後獲港府優待,其中數人官至警司。
不過,蔡彼得表示,華人士兵待遇始終不公,他因而拒絕再入伍,轉行當司機,從此再沒向英女皇像敬禮 (這反映港府招募華人士兵,純粹是「臨時抱佛腳」,優待亦是一次性,非定制)。
蔡彼得說:「我對英國佬無感覺。我在殖民地當兵,不是幫英國佬,而是為香港」。
港府面對日軍進犯,而英方無能為力,遂採取權宜之計,在本土臨時組軍。豈知戰場上的出生入死、同仇敵愾、互相照應,竟令軍隊各成員打破種族隔閡,印兵可與華人共享羊肉,華人願意講英文。港府實在意料不及。
戰後,港府恢復殖民宗主樣相,「對英國佬無感覺」由此而來。可是,華人士兵只討厭英國,卻不憎恨昔日同僚 (蔡氏言:「當年英軍在歐洲自顧不暇,留下香港孤軍抗日,死傷最慘重的反而是加拿大兵,其次是各種國籍的留港英兵」,可以為證),因大家都「是為香港」。此處一個以香港為家的意識其實已經形成。
李怡先生說:「回歸前,香港人除了所謂高等華人,和港英培植的高級公務員,一般市民對英國可以說沒甚麼感覺......香港社會過去有崇美、崇日等風潮,但沒有崇英。港人過去戲稱英女王為『事頭婆』,英國國歌則改詞為『個個揸住個兜』,諷刺英國經濟不景......英國定國籍法,排拒大多數英籍華人有在英國的居留權,香港反對聲音並不強烈......香港人過去並不親英,只有少數認識英國的人或會有英國情結」。
竊以為是華人士兵的本土意識的進一步延伸。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 <解密百年香港 - 黑色聖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Id-rjbyKQ&feature=youtu.be&list=PL28EB244B06D7B081
3. <衞港老戰士嘆未獲官方尊重>,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50831/19276672
4. <城門碉堡失守,血戰黃泥涌>,http://paper.wenweipo.com/2005/08/13/HK0508130079.htm
5. 李怡,<香港沉淪還是奮起的關鍵時刻>。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為中共所欺的陳憐兒
陳璉是蔣介石機要秘書陳布雷的次女,原名陳憐兒。由於母親早逝,加上在家中排行最小,陳布雷非常寵愛她。她一度不顧父親反對考入杭州高等學堂。
反叛性格孕育激進思想,陳璉開始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專制獨裁深惡痛絕。三十年代蔣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抗日方針,尤其令陳璉不滿。1939 年 7 月,陳璉考入昆明西南聯大。在那裡,她認識改變其一生的人 - 袁永熙。
袁是中共地下黨負責人,也是學生運動的活躍分子。陳璉跟他結識,不久亦加入中共。1947 年 8 月 10 日,她與袁成婚。
兩小口子一同為國家民族奮鬥,多麼美好。奈何現實總是殘酷,國府以二人涉嫌為共黨間諜,將他們逮捕,押赴南京。幸好陳布雷得蔣介石諒解,二人才被釋放。
不過,陳布雷苦惱女兒與自己效忠大半生的黨國為敵,久久不能釋懷,卒之仰藥自殺。陳璉因為共黨痛失父親。
滿以為中共能令中國走上光明之路,豈知一場「反右」,丈夫被劃為「右派」。最悲慘是:在中共壓力下,陳璉被迫與袁永熙離婚。美好幸福家庭被中共一手拆散。
還不止,「文化大革命」展開,一張蔣介石、宋美齡跟陳布雷家屬 (包括陳璉) 合影的照片,令陳璉被批為「叛徒」。陳璉無從辯白,留下絕筆後,1967 年 11 月 19 日早晨,在上海泰興路華東局宿舍 11 樓一躍而下,自殺身亡,年僅 48 歲。
儘管胡耀邦 1979 年替陳璉平反 (稱之為「家庭叛逆,女中英豪」),這有什麼作用?死者已矣!
一個將自己奉獻給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從未背叛過馬恩列史的「偉大的共產主義信念」的人,落得埋葬親父、幸福家庭和性命的下場,今人不是應該警惕嗎?
陳璉殉道,為著一個「共產主義」謊言,太可惜了!
反叛性格孕育激進思想,陳璉開始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專制獨裁深惡痛絕。三十年代蔣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抗日方針,尤其令陳璉不滿。1939 年 7 月,陳璉考入昆明西南聯大。在那裡,她認識改變其一生的人 - 袁永熙。
袁是中共地下黨負責人,也是學生運動的活躍分子。陳璉跟他結識,不久亦加入中共。1947 年 8 月 10 日,她與袁成婚。
兩小口子一同為國家民族奮鬥,多麼美好。奈何現實總是殘酷,國府以二人涉嫌為共黨間諜,將他們逮捕,押赴南京。幸好陳布雷得蔣介石諒解,二人才被釋放。
不過,陳布雷苦惱女兒與自己效忠大半生的黨國為敵,久久不能釋懷,卒之仰藥自殺。陳璉因為共黨痛失父親。
滿以為中共能令中國走上光明之路,豈知一場「反右」,丈夫被劃為「右派」。最悲慘是:在中共壓力下,陳璉被迫與袁永熙離婚。美好幸福家庭被中共一手拆散。
還不止,「文化大革命」展開,一張蔣介石、宋美齡跟陳布雷家屬 (包括陳璉) 合影的照片,令陳璉被批為「叛徒」。陳璉無從辯白,留下絕筆後,1967 年 11 月 19 日早晨,在上海泰興路華東局宿舍 11 樓一躍而下,自殺身亡,年僅 48 歲。
儘管胡耀邦 1979 年替陳璉平反 (稱之為「家庭叛逆,女中英豪」),這有什麼作用?死者已矣!
一個將自己奉獻給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從未背叛過馬恩列史的「偉大的共產主義信念」的人,落得埋葬親父、幸福家庭和性命的下場,今人不是應該警惕嗎?
陳璉殉道,為著一個「共產主義」謊言,太可惜了!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三川口之戰
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消息傳至汴京,「朝廷即議出兵,群臣爭言小丑可即誅滅」(此見宋之輕敵)。
有一右正言吳育,力排眾議:「元昊雖名藩臣,其尺賦斗租不入縣官,窮漠之外,服叛不常,宜外置之,以示不足責。且彼已僭輿服,夸示酋豪,勢必不能自削,宜援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撫而收之。」可惜被張士遜譏為迂腐可笑。
仁宗不久「詔削奪元昊官爵,絕互市,揭榜於邊,募人禽元昊,若斬首獻者,即以為定難節度使。元昊界蕃、漢職員能率族歸順者,等第推恩。」正式跟西夏決裂。
寶元二年 (公元 1039 年) 十一月,西夏入侵保安軍 (治所在今陝西省志丹縣),鄜延鈐轄盧守勤等擊走之。西夏又以三萬騎兵包圍承平寨,許懷德「率勁兵千餘人突圍」。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善騎射。盧守勤抗擊西夏軍時,狄青主動要求擔任先鋒,其「臨敵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仁宗後來以狄青屢立戰功,召見他問以方略。
康定元年 (公元 1040 年) 正月,元昊聲言將攻延州。延州是夏軍出入必經之地,地闊寨疏,兵力薄弱。延州知州范雍聞訊,甚為恐懼,向朝廷請求援兵。元昊重施故技,派人前來詐降,范雍信以為真,竟給予厚禮,且不復設置防備。
元昊派大軍「攻保安,自土門 (今陝西安塞西北) 路入」。未幾攻克金明寨 (今陝西安塞南部),都監李士彬父子俱被擒。西夏軍乘勝直抵延州城下,范雍才如夢初醒。
劉平、石元孫奉命領兵救延州,黃德和、万俟政、郭遵等也伴隨以為外援 (五將合共有步騎萬餘人)。劉平素來恃勇輕敵,對麾下將士說:「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猶平地,況國事乎!」日夜兼程加速行軍。至三川口 (今陝西延安西北) 西十里,遭西夏軍隊偷襲。
是時地上積雪數寸,宋軍奮力作戰,稍佔上風 (「時平地雪數寸,官軍爭奮,殺賊騎五七百人,乃退。賊復蔽盾為陣,官軍擊卻之,奪盾,殺獲及溺水死者又八九百人」)。可是,當西夏軍改以「輕兵薄戰」(派出輕裝部隊殺到宋軍陣前),宋軍立時陣腳大亂,向後退卻二十餘步。
黃德和在陣後見前軍後退,率領部隊第一時間逃走。劉平派遣兒子劉宜孫追德和,執其轡拜之曰:「當勒兵還,並力拒賊,奈何先引去!」德和未有理會,繼續策馬遁走。其他士兵跟從德和逃之夭夭,宋軍全面崩潰。
劉平「以劍遮留士卒,得千餘人」,與西夏軍激戰三天。史載「賊環寨大呼曰:『幾許殘卒,不降何待!』平使人應之曰:『狗賊,汝不降,我何降也!明日救兵大至,汝眾庸足破乎!』己卯,黎明,賊復招降,不從」,可見劉平亦是個寧死不屈的人物。
奈何寡不敵眾,劉平、石元孫卒之被俘。
幸好「是夕大雪」,西夏軍缺少禦寒衣物,被迫撤離,延州之圍得以解除。
黃德和初時誣奏劉平、石元孫投降西夏。經過一番調查,龐籍言:「黃德和退怯當誅。劉平等力戰而歿,子孫宜賞恤。」韓琦亦言:「平以疲兵數千,敵賊十餘萬眾,晝夜力戰,為德和所累,既被執,猶詈賊不已,忠勇不愧於古人。今坐誣言所惑,憫忠恤孤之典未下,邊臣豈不解體乎!」黃德和最後被判腰斬,梟首於延州城下。
「三川口之戰」暴露了宋軍以下毛病:
(1) 輕敵冒進;
(2) 協調組織出現問題;
(3) 部份將士貪生怕死。
回看吳育主張避開戰爭、「順撫而收之」,其建議都算高明,未可視之為怯懦也。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有一右正言吳育,力排眾議:「元昊雖名藩臣,其尺賦斗租不入縣官,窮漠之外,服叛不常,宜外置之,以示不足責。且彼已僭輿服,夸示酋豪,勢必不能自削,宜援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撫而收之。」可惜被張士遜譏為迂腐可笑。
仁宗不久「詔削奪元昊官爵,絕互市,揭榜於邊,募人禽元昊,若斬首獻者,即以為定難節度使。元昊界蕃、漢職員能率族歸順者,等第推恩。」正式跟西夏決裂。
寶元二年 (公元 1039 年) 十一月,西夏入侵保安軍 (治所在今陝西省志丹縣),鄜延鈐轄盧守勤等擊走之。西夏又以三萬騎兵包圍承平寨,許懷德「率勁兵千餘人突圍」。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善騎射。盧守勤抗擊西夏軍時,狄青主動要求擔任先鋒,其「臨敵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仁宗後來以狄青屢立戰功,召見他問以方略。
康定元年 (公元 1040 年) 正月,元昊聲言將攻延州。延州是夏軍出入必經之地,地闊寨疏,兵力薄弱。延州知州范雍聞訊,甚為恐懼,向朝廷請求援兵。元昊重施故技,派人前來詐降,范雍信以為真,竟給予厚禮,且不復設置防備。
元昊派大軍「攻保安,自土門 (今陝西安塞西北) 路入」。未幾攻克金明寨 (今陝西安塞南部),都監李士彬父子俱被擒。西夏軍乘勝直抵延州城下,范雍才如夢初醒。
劉平、石元孫奉命領兵救延州,黃德和、万俟政、郭遵等也伴隨以為外援 (五將合共有步騎萬餘人)。劉平素來恃勇輕敵,對麾下將士說:「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猶平地,況國事乎!」日夜兼程加速行軍。至三川口 (今陝西延安西北) 西十里,遭西夏軍隊偷襲。
是時地上積雪數寸,宋軍奮力作戰,稍佔上風 (「時平地雪數寸,官軍爭奮,殺賊騎五七百人,乃退。賊復蔽盾為陣,官軍擊卻之,奪盾,殺獲及溺水死者又八九百人」)。可是,當西夏軍改以「輕兵薄戰」(派出輕裝部隊殺到宋軍陣前),宋軍立時陣腳大亂,向後退卻二十餘步。
黃德和在陣後見前軍後退,率領部隊第一時間逃走。劉平派遣兒子劉宜孫追德和,執其轡拜之曰:「當勒兵還,並力拒賊,奈何先引去!」德和未有理會,繼續策馬遁走。其他士兵跟從德和逃之夭夭,宋軍全面崩潰。
劉平「以劍遮留士卒,得千餘人」,與西夏軍激戰三天。史載「賊環寨大呼曰:『幾許殘卒,不降何待!』平使人應之曰:『狗賊,汝不降,我何降也!明日救兵大至,汝眾庸足破乎!』己卯,黎明,賊復招降,不從」,可見劉平亦是個寧死不屈的人物。
奈何寡不敵眾,劉平、石元孫卒之被俘。
幸好「是夕大雪」,西夏軍缺少禦寒衣物,被迫撤離,延州之圍得以解除。
黃德和初時誣奏劉平、石元孫投降西夏。經過一番調查,龐籍言:「黃德和退怯當誅。劉平等力戰而歿,子孫宜賞恤。」韓琦亦言:「平以疲兵數千,敵賊十餘萬眾,晝夜力戰,為德和所累,既被執,猶詈賊不已,忠勇不愧於古人。今坐誣言所惑,憫忠恤孤之典未下,邊臣豈不解體乎!」黃德和最後被判腰斬,梟首於延州城下。
「三川口之戰」暴露了宋軍以下毛病:
(1) 輕敵冒進;
(2) 協調組織出現問題;
(3) 部份將士貪生怕死。
回看吳育主張避開戰爭、「順撫而收之」,其建議都算高明,未可視之為怯懦也。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