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曾樂彤用電音舞曲宣揚單身不會死

曾幾何時,電音舞曲在香港流行曲佔有一席之地。大約千禧年前後,伴隨 Rave Party 熱潮的興起,黎明、鄭秀文、陳慧琳紛紛發表電音作品。今天仍會聽到的《失憶周末》、《大日子》、《眼睛想旅行》、《煞科》,都是那個年頭的大熱之作。而雷頌德,因為主力創作黎明、陳慧琳的舞曲,慢慢為大眾所認識。

不過,隨著搖頭丸肆虐,有關當局禁絕 fing 頭場,Rave Party 走向式微,連帶電音舞曲亦變得邊緣化。二十多年來,香港出現過不少跳唱歌手,但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舞曲,屈指可數。筆者只知黃伊汶轉型跳唱後,2008 年推出《The Groove In Me》專輯,其中《渴求》、《避忌》兩曲,算是難得的水準之作。作曲人楊振龍又名 Jamaster A,是著名 DJ 好手。惟 Emme 淡出樂壇,曇花僅只一現。

事隔多年,電音舞曲再現,竟是曾樂彤的最新個人作品《單身不會死》。曾向來給人乖乖女的形象,斯文美女,似與電音隔隔不入。事實上,許多女歌手不願唱這類歌,主要是怕自己辛苦經營的健康形象被毀於一旦,擔心聽眾誤會自己是夜場常客。

不過,細味《單身不會死》歌詞,「If he caused you pain, just quit the game」、「來恭喜,新世紀單身不會死」、「你可以洩氣,切記別求其」,鼓勵各位女士告別有毒的情愛關係,擁抱自信幸福的單身狀態。其並無任何不良意識,反而來得相當正面積極。以迷幻電子節拍弘揚單身萬歲,廣東歌中更是絕無僅有。

歌詞中英夾雜,富有特色。音樂上,迷幻電子搭配喃喃自語的說唱,識途老馬必然會想到九十年代英倫電子音樂組合 Faithless。這隊由 Maxi Jazz 領軍的組合,留下《Insomnia》、《Not Going Home》等經典。《單身不會死》具有英式舞曲的氣息,完全值得嘉許。

宣傳方面,找來好友戴祖儀、Lolly Talk 的劉綺婷合跳 dance cover,增加回響,恰到好處。暑天迎來曾樂彤用心製作的舞池精品,一新香港樂壇耳目,份外透心涼。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30-08-2025, 新舊歌合集 / 狂想 Serenade 單曲簽售 live 感想 / Rinka《Tiger》Cover 短評)

1. Kowloon K – 一場春夢

2. 晚安莉莉 – 如果花火可不消散

3. Yui – Good-bye days

4. Soler – 翻天覆地

5. Soler – 失魂

6. Soler – 海嘯

7. 狂想 Serenade – ピノキオ / Pinocchio

8. Kaleidoscope – 星光旅程

9. Kaleidoscope – 星光萬花筒

10. 梁詠琪 – 星夢情真 (Kelly Chen 陳慧琳Season 2 萬人結界演唱會廣州站現場版)

11. Rinka @ 乙女新夢 – Tiger (原唱:HANA)

12. Oasis – Let there be love

13. 張敬軒 + 容祖兒 – Shake and Dip (作曲:Teddy Fan + Sinnie Ng @ Lolly Talk)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7680200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洞悉清末新政弊病的儒臣

對於晚清新政,不是所有官員皆贊成,陸潤庠是其中一位主張改革必須謹慎。據《清史稿.陸潤庠傳》:

陸潤庠,字鳳石,江蘇元和人……同治十三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兩宮西巡,奔赴行在,授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潤庠為陸贄後,嘗奏進文集,參以時事,大意謂:「成規未可墨守,而新法亦須斟酌行之。若不研求國內歷史,以為變通,必至窒礙難行,且有變本加厲之害。」

陸贄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以撰寫政論聞名,著有《陸宣公奏議》。陸潤庠家學淵源,加上深受儒學薰陶 (進士出身),其不能對當時政局全無意見。眼看新政進行得如火如荼,舊時的制度、成規被打破,陸潤庠深感憂慮。

他的立場,跟英國保守主義者伯克 Edmund Burke 相似,不是不改,而是要避免過急與激進,且在符合國情、貼近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下改革。一蹴而就的新嘗試注定令局面越來越壞。

宣統元年,陸潤庠以東閣大學士,充弼德院院長。清末實行憲政,成立弼德院,作為皇帝親臨顧問國務的地方。他同時充毓慶宮授讀,兼顧問大臣。一言以蔽之,他是帝師兼政治顧問,地位舉足輕重。

按照《清史稿.陸潤庠傳》,陸潤庠對當時正在進行的各項新政皆有不滿:

1. 反對新式學堂只學西學,並聘用洋人教授,堅持要保留傳統經學。

    曲阜篤生聖人之地,今新建曲阜學堂,必須闡明經術,提倡正學。若雜聘外人,異言異服,喧賓奪主,將來聖教澌滅,亦朝廷之憂。

    2. 反對取消臺諫只留國會,主張臺諫、國會並存,臺諫補國會不足,排拒異端邪說。

    釐訂官制,宜保存臺諫一職。說者謂既有國會,不須復有言官。豈知議員職在立法,言官職在擊邪。議院開會,不過三月,臺諫則隨時可以陳言。行政裁判,系定斷於事後,言官則舉發於事前。朝廷欲開通耳目,則諫院不可裁;諸臣欲鞏固君權,則亦不可言裁。即使他時國會成立,亦宜使該院獨立,勿為邪說所淆。

    3. 反對盲目重用學生。鼓勵及資助留學未能成就實業專才,只培養出一批抄襲他國法政,妄言改革,不知道德風尚為何物,罔顧本國人情風俗的空談家。更嚴重是催生革命黨人,對朝廷管治構成威脅。

    游學諸生,於實業等事學成而歸者,寥寥可數,而又用非所學。其最多者惟法政一科。法政各國歧異,悉就其本國人情風俗以為制。今諸生根柢未深,於前古聖賢經傳曾未誦習,道德風尚概未聞知,襲人皮毛,妄言改革;甚且包藏禍心,倡民權革命之說,判國家與君主為兩途,布其黨徒,潛為謀主。各部院大臣以為朝廷銳意變法,非重用學生不足以稱上旨,遂乃邪說詖行,遍播中外,久之必致根本動搖,民生塗炭。

    4. 地方新軍無實戰經驗,只知紙上談兵,甚至不願為朝廷鎮壓革命亂黨,反有倒戈相向的意圖。這種貨色的軍隊,不如停辦。

    鎮兵之設也,所用皆未經歷練之學生,韜略則紙上空談,作用則徒取形式,甚至持不擊同胞之謬說。一旦有事,督撫非但不能調遣,甚且反戈相向,其不可用明矣。則莫如停辦鎮兵,仍取巡防隊而整理之。

    5. 用沒有經驗的法官代資深官吏審理訴訟案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顛倒。巡警數目有限,只設於省會及通商口岸,州縣捕役被遣散後,鄉間無法被照管,長此下去,會導致盜賊橫行。不如停辦新式審判,將審案緝捕工作還歸州縣。

    審判之立也,所授皆未曾聽訟之法官,黑白混淆,是非倒置。舊時諳練之老吏,督撫不得用之,散遣州縣捕役,以緝盜責之巡警。巡警無能也,且不過省會及通商口岸有巡警,豈能分布鄉閭?將來必至遍地皆盜,人民無可控訴。則莫如停辦審判,仍以聽斷緝捕歸之州縣。

    6. 諮議局 (相當於省級議會準備機構) 議員不識歷史,妄發議論,地方督撫無法禁絕。假借自治之名,樹立黨羽,開會猶如漫罵,對朝廷亦不尊重,應該暫停。

    諮議局之設也,所舉皆不諳掌故之議員,逞臆狂談,箝制當道,督撫莫能禁之。於是借籌款之名,魚肉鄉里,竊自治之號,私樹黨援。上年資政院開議,竟至戟手漫罵,藐視朝廷。以辯給為通才,以橫議為輿論,蜩螗沸羹,莫可究詰。則莫如停辦國會,仍以言事責之諫院。

    7. 學堂應該恢復學習經史,聘用通經史之教員,避免文化斷絕。學堂亦應該對學生予以拘束,並減低膳學費用以有利貧寒聰穎之士進身。

    學堂之設也,所聘皆未通經史之教員,其沿用教科書,僅足啟發顓蒙,廢五經而不讀,禍直等於秦焚。暑假、星期,毫無拘束,彼血氣未定者,豈不結黨為非?又膳學費百倍於前,致使貧寒聰穎之士流,進身無路。則莫如停辦中小學堂,仍用經策取士。

    今且用表列形式整理陸氏見解。

    清末新政問題建議
    學堂只教西學,用洋人為師恢復講授經史,以通經史者為教員
    留學生把所學生搬硬套到中國不一面倒重用學生
    地方新軍無能,被革命黨滲透停辦新軍,改用巡防隊代替
    現代警政、審判系統存有漏洞停辦西式審判,恢復州縣捕役
    議員妄發議論,正邪意見難分保存臺諫以正視聽,迫不得已停辦國會

    儘管存有守舊心理與主觀偏見,陸氏對清末新政弊病的觀察是深刻的。1911 年武昌起義能夠成功,正是新政衍生的問題未獲妥善解決所導致。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楊廣為何被改立為皇太子?

    談到隋煬帝楊廣,大家都會想到他矯情造作,欺騙了父皇及母后,耍手段奪得太子之位。然而,這說法不盡準確。須知道隋文帝及獨孤皇后都是有政治識見及相當閱歷的人,他們決不會因楊廣一時的討好而易儲。事實上,如過去我們所講,楊勇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楊廣在這些方面比他優秀,此方是隋文帝廢長立庶的主因。

    細讀《隋書.煬帝紀上》首兩段,楊廣何以優於楊勇,一目了然。

    上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后於諸子中特所鍾愛……上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

    楊勇率性而為,未有考慮他人想法。楊廣卻不然,善於鑒貌辨色,見機行事 (所謂「敏慧」),城府極深,不隨便表露自己的感情及想法 (所謂「沉深嚴重」)。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妓,善之。

    「無弦琴」有典故,《宋書.隱逸傳》:「(陶)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絃,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楊廣是要在父親面前,塑造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形象。適值文帝好儉樸,見之自然龍顏大悅。

    另《隋書楊勇傳》有「晉王知之,彌自矯飾,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皇后由是薄勇,愈稱晉王德行。其後晉王來朝,車馬侍從,皆為儉素,敬接朝臣,禮極卑屈,聲名籍甚,冠於諸王。」「皆為儉素」呼應「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旨在博得文帝歡心。「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則呼應「不好聲妓」,以爭取獨孤后的稱許。

    和楊勇不寵嫡妻而多妾迥異,楊廣只與蕭妃在一起,蕭妃由隋文帝一手選定。論家世背景,蕭妃出身蘭陵蕭氏,為「梁明帝巋之女」,加上「躬親勞苦」,「性婉順,有智識」,獨孤后見此兒媳,定必想起年輕的自己,由此更添幾分好感,這對楊廣無疑極為有利。

    上尤自矯飾,當時稱為仁孝。

    《隋書》是後來寫成,方知楊廣「矯飾」。在當時來說,楊廣言行體現著仁孝,為活生生的君子。

    楊勇「總統舊齊之地」、跟舊北齊勳舊過從甚密,楊廣卻在平陳、征突厥等戰役擔任行軍元帥,與關隴武將有實質合作。

    八年冬,大舉伐陳,以上為行軍元帥……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

    對前線將士體恤,尤其得到關隴武將支持,這些都是楊勇所欠奉。

    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霑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楊素是楊廣堅實的盟友,觀其生平事跡,差不多都與疆場結緣,《隋書.楊素傳》:

    及平齊之役,素請率父麾下先驅……素與驍將十餘人盡力苦戰,憲僅而獲免。其後每戰有功……

    ……尋從韋孝寬徇淮南,素別下盱眙、鐘離……行至洛陽,會尉遲迥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迥,素不得進。高祖拜素大將軍,發河內兵擊胄,破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

    ……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俄而江南人李稜等聚眾為亂,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殺害長吏。以素為行軍總管,帥眾討之……

    楊廣能結交楊素,亦跟其行軍元帥身份有關。

    二十年,晉王廣為靈朔道行軍元帥,素為長史。王卑躬以交素。

    楊素與高熲本來平起平坐,「代蘇威為尚書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但開皇十九年 (公元 599 年),高熲失勢,被免官,「仁壽初,(楊素) 代高熲為尚書左僕射」。楊廣取代楊勇成為太子,楊素是始作俑者。

    早在監營仁壽宮時,楊素因督役嚴急,致使民伕死者甚眾。隋文帝追究責任,幸得獨孤后為其說項,楊素才避過一劫。往後的日子,楊素成為獨孤后心腹,高熲對文帝說「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獨孤后事後竟能知悉,對高熲懷恨在心,扳倒高熲,楊素在此不可能無角色 (《隋書.后妃傳》)。

    正因為獨孤后和楊素站在同一陣線,當楊素建議廢勇立廣,獨孤后表示贊同。此從下列史料獲得證實:

    由是諷上黜高熲,竟廢太子立晉王廣,皆 (獨孤后之謀也。(《隋書.后妃傳》)

    (王曰:「臣性識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愛東宮,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讒譖生於投杼,鴆毒遇於杯勺,是用勤憂積念,懼履危亡。」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竟不聞作夫妻,專寵阿雲,使有如許豚犬。前新婦本無病痛,忽爾暴亡,遣人投藥,致此夭逝。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窮治,何因復於汝處發如此意?我在尚爾,我死後,當魚肉汝乎?每思東宮竟無正嫡,至尊千秋萬歲之後,遣汝等兄弟向阿雲兒前再拜問訊,此是幾許大苦痛邪!」晉王又拜,嗚咽不能止,皇后亦悲不自勝。(《隋書.楊勇傳》)

    時皇太子無寵,而晉王廣規欲奪宗,以素幸於上,而雅信約 (楊約是楊素弟弟)。於是用張衡計,遣宇文述大以金寶賂遺於約,因通王意……約然之,因以白素。素本兇險,聞之大喜,乃撫掌而對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賴汝起予。」約知其計行,復謂素曰:「今皇后之言,上無不用,宜因機會,早自結托,則匪唯長保榮祿,傳祚子孫,又晉王傾身禮士,聲名日盛,躬履節儉,有主上之風,以約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遲疑,一旦有變,令太子用事,恐禍至無日矣。」素遂行其策,太子果廢。(《隋書.楊約傳》)

    楊廣收買楊約,說服楊素提出廢長立庶,再而楊素的話得到獨孤后支持,文帝復相信獨孤后及楊素,還有自己對楊勇、楊廣的觀感,於是在開皇二十年 (公元 600 年) 下詔廢太子楊勇為庶人,改立晉王楊廣為皇太子。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宣統朝的黨派鬥爭與皇族內閣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 (1911 年 5 月 8 日),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頒行內閣官制。關於內閣的成分,可參考《清史稿.宣統皇帝本紀》:

    戊寅,詔改立責任內閣。頒內閣官制。授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俱為協理大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善耆為民政大臣,載澤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蔭昌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紹昌為司法大臣,溥倫為農工商大臣,盛宣懷為郵傳大臣,壽耆為理藩大臣。

    據溥儀《我的前半生》憶述,奕劻與袁世凱關係密切。載灃欲殺袁世凱,幸賴奕劻進言,才令袁避過一劫。

    攝政王 (指載灃,光緒帝之弟,溥儀之父要殺袁世凱為兄報仇,雖確有其事,但是被奕劻為首的一班軍機大臣給攔阻住了。詳情無從得知,只知道最讓父親洩氣的是奕劻的一番話:「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結果是隆裕太后聽從了張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凱回家去養「足疾」,把他放走了。

    溥儀又說:

    奕劻的勝利,則意味著洹上垂釣的袁世凱的勝利。

    那桐、徐世昌和袁世凱的關係,馬建標<「洹上漁翁」- 辛亥年間袁世凱的公眾形象與權勢格局>:

    奕劻與那桐早已被袁世凱所收買,他們與袁世凱的賄賂關係在晚清朝野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引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委會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

    而徐氏與袁世凱有莫逆之交。

    1905 年,袁世凱創建新式警政,保舉徐世昌為巡警部尚書,負責京師治安。徐後來出任東三省總督。至於那桐,除了與袁有金錢關係,亦是袁的兒女親家。儘管內閣出台時袁世凱已不在中央朝廷,其影響力絲毫無損,事甚顯然。

    載灃能夠做,是起用滿洲宗室皇族予以抗衡。溥儀提到:

    我父親並非是個完全沒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為了維持皇族的統治,首先把兵權抓過來。這是他那次出使德國從德國皇室學到的一條:軍隊一定要放在皇室手裡,皇族子弟要當軍官。他做得更徹底,不但抓到皇室手裡,而且還必須抓在自己家裡。在我即位後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載濤做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建立皇家軍隊。袁世凱開缺後,他代替皇帝為大元帥,統率全國軍隊,派兄弟載洵為籌辦海軍大臣,另一個兄弟載濤管軍諮處 (等於參謀總部的機構),後來我這兩位叔叔就成了正式的海軍部大臣和軍諮府大臣。(《我的前半生》)

    今人只知譏諷慶親王內閣為皇族內閣,以為載灃難辭其咎,殊不知背後涉及兩派鬥爭與角力,內閣人選乃是彼此互相爭持較量的結果。

    朱文亮<清末皇族內爭與袁世凱復出>留意到一個細節:

    慈禧臨終遺命雖稱「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授權載灃為其兒子幼帝溥儀攝政並監國,但同時補充「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這意味著攝政王並不能乾綱獨斷,遇有重大事件,須向皇太后請示,隆裕皇太后可以對載灃進行牽制。

    慈禧臨終懿旨奠定了宣統朝載灃、隆裕互為牽制的權力格局,卻對二者權力界限仍有模糊之處。何為「重大事件」,其中有著不可捉摸的權力空間,留待載灃、隆裕自行博弈。在新舊權力交替的間隙,隆裕亦迅速採取種種措施,鞏固自身權力。

    雖然他大膽推斷:

    作為滿族皇室,她與載灃都忌憚漢族重臣袁世凱擅權,都有罷袁動機。而且,袁世凱在立帝一事上曾有損她的利益,更是加深了她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縱觀袁世凱復出的整個歷程,最大阻力實際是隆裕。由此可知,隆裕在罷免袁世凱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邊廂,孫昉、劉平<論宣統朝載灃與隆裕太后的交替持權>認為:

    在這一時期,監國攝政王載灃利用自己身為「皇本生父」的有利條件,吸納載洵、載濤、載澤等青年親貴成員,形成高度年輕化的少壯親貴集團。該集團不僅排擠袁世凱、張之洞等漢族重臣,以組建「皇族內閣」回應立憲派的政治訴求,同時變相架空隆裕太后,避免再次出現太后專權的局面。

    奕劻、袁世凱一派有否得到隆裕太后支持以牽制載灃,值得玩味,留待日後更多材料以核實。要之,如蔡東藩《清史演義》所言:

    洵、濤統是攝政王胞弟,翩翩少年,丰姿原是俊美,可惜胸中並沒有軍事知識,只仗著阿兄勢力,占居樞要。一對繡花枕,好看不中用。

    隨著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需要盡快調動北洋陸軍平亂,袁世凱於是被重新起用。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23-08-2025, 新舊歌合集)

    1. 曾樂彤 – 單身不會死

    2. JACE 陳凱詠 – 大車 BIG CARS

    3. Faithless – Not Going Home 2.0 (Eric Prydz Remix)

    4. 戴祖儀 – 分分鐘需要你 (Happy Version)

    5. Kaleidoscope – 星光旅程

    6. 狂想 SERENADE – Pinocchio

    7. Teddy Fan 范梓謙 + Sinnie Ng 吳倩怡 – 898 (「Teddy Fan Still Alive」現場版)

    8. Teddy Fan 范梓謙 – 今次動真格 (「Teddy Fan Still Alive」現場版)

    9. Teddy Fan 范梓謙 – 告別式

    10. 晚安莉莉 – 如果花火可不消散

    11. 棉花糖 – 再見王子

    12. Cozy Syndrome – 我們之間的花期不是永遠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7175244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從提倡「虛君共和」到擁護民國 – 略論梁啟超的思想轉變

    張朋園<梁啟超在民國初年的師友關係>:

    梁啟超與康有為在政治上的結合,由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除了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三年,因梁之提倡革命與康氏有所不和外,大體上他們是一致的。尤其是梁棄民主革命而君主立憲以後,師徒唱合,搭配得天衣無縫。甚至於到了武昌革命發生,仍與康互相呼應,要求中國採行英國的立憲政體。故在清季,康梁相提併論,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康、梁到了民國,已非復一個集團。

    據此可知梁啟超 1911 年<新中國建設問題>對「虛君共和」的理解,該跟康有為的相差不遠。

    惟梁啟超進入民國後逐漸不信這一套,跟康有為亦漸行漸遠。細緻言之,梁啟超已對滿清皇族、官員徹底失望,不想再為實現一抽象的政治理念而不斷與虎謀皮。<新中國建設問題>有以下一段文字:

    然則中國亦可行此制乎?曰:嗚呼!吾中國大不幸,乃三百年間戴異族為君主,久施虐政,屢失信於民,逮於今日,而今此事殆成絕望,貽我國民以極難解決之一問題也。吾十餘年來,日夜竭其力所能逮,以與惡政治奮鬥,而皇室實為惡政治所從出。於是皇室乃大憾我,所以僇辱窘逐之者,無所不用其極。雖然,吾之奮鬥,猶專向政府,而不肯以皇室為射鵠,國中一部分人士,或以吾為有所畏,有所媚,訕笑之,辱罵之,而吾不改吾度。蓋吾疇昔確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決不適於中國,欲躋國於治安,宜效英之存虛君,而事勢之最順者,似莫如就現皇統而虛存之。十年來之所以慎於發言,意即在是。吾行吾所信,故知我罪我,俱非所計也。雖然,吾蓋誤矣。今之皇室,乃飲酖以祈速死,甘自取亡,而更貽我中國以難題。使彼數年以來,稍有分毫交讓精神,稍能布誠以待吾民,使所謂 (十九條信條者,能於一年數月前發布其一二,則吾民雖長戴此裝飾品,視之如希臘、那威等國之迎立異族耳,吾知吾民當不屑齦齦與較者。而無如始終不寤,直至人心盡去,舉國皆敵,然後迫於要盟,以冀偷活,而既晚矣。夫國家之建設組織,必以民眾意向為歸。民之所厭,雖與之天下,豈能一朝居。嗚呼,以萬國經驗最良之虛君共和制,吾國民熟知之,而今日殆無道以適用之,誰之罪也?是真可為長太息也!

    結合張朋園這段分析,更能見出梁之心境:

    清帝遜位前夕,康曾致梁一函……梁氏作答,表示決不再為「虛君共和」這一個緣木求魚的想法去與袁世凱、北方軍人及各省督撫周旋,更不屑與那些羊狠狼貪的滿清親貴相合作。他勸康改變態度,擁護共和……如若不然,「趨舍異路,愴悢何言!」只好各行其是。在這封向未公開的親筆函中,梁氏的表示是十分嚴肅的。

    大體梁啟超的性格是史學底,講究現實可能性,因時制宜。康有為卻是哲學底,著重對理念的堅持與信守,排除萬難以圖實現。此一分歧,在梁啟超自著的《清代學術概論》尤其能夠反映:

    有為之為人也,萬事純任主觀,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於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其在事業上也有然,其在學問上也亦有然;其所以自成家數崛起一時者以此,其所以不能立健實之基礎者亦以此。

    啟超與康有為最相反之一點,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其應事也有然,去治學也亦有然。有為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啟超不然,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

    性格、治學方式的差異,令梁啟超放棄虛君共和想法,轉變為積極擁護民國。加上維新派內部有聲音勸梁「各樹一幟,各行其是」,堅決反對民主共和亦可能令梁不能與民國政權接近,無法回國組織政黨,長遠而言不能在國內政治佔有一分勢力,「他日將無吾輩跕足地矣!」師徒二人終於分道揚鑣。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太子楊勇為何被廢?

    太子楊勇早年「總統舊齊之地」,其與舊北齊勳貴該有某種聯繫。事實上,隋文帝欲徙齊地百姓「北實邊塞」,楊勇立刻上書諫止,為齊地百姓講說話,避免其受勞擾,太行山以東似是楊勇勢力所在,而非關中地區。

    楊勇在開皇元年 (公元 581 年) 被立為皇太子,隋文帝這麼早冊立他,很大可能是汲取歷朝教訓,意圖避免帝位繼承所引起的骨肉相殘。觀乎「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繼承人一早已定,加上「五子同母」,隋文帝確有自信將來不會出現骨肉相殘。「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參決之」,可知楊勇已獲安排做帝位接班的工作。

    不過,楊勇為人處事頗迥異於代北武川鎮一貫胡化及尚武的作風,其「頗好學,解屬詞賦……引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為之賓友」。明克讓,字弘道,父親明山賓,是南方梁朝的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涉書史,所覽將萬卷。《三禮》禮論,尤所研精」,換言之,他是一儒生。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吳太常卿姚信九世孫,「幼有至性,六歲誦書萬餘言。不好戲弄,勵精學業,十二能屬文」,然則他也是讀書人。至於陸開明,北齊滅亡後,隨北周武帝西行入長安,屬北齊舊臣。楊勇愛好文學,且與南朝遺臣之後、北齊前官員過從甚密,其不得關隴武將歡心,可以想像。

    尤其甚者,楊勇「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簡單講,就是率性而為,全無機心。他喜歡蜀鎧 (筒袖鎧甲,三國至南北朝初期普遍使用,相傳是諸葛亮發明,故名「蜀鎧」),為之添以紋彩修飾,令其更美觀,卻未有考慮父親「居處服玩,務存節儉」,結果做法惹起文帝不悅,予以告誡。這是太子與皇帝首次出現分歧。值得注意是,史書載有「恐致奢侈之漸」,隋文帝擔心楊勇襲有北魏漢化後貴族奢靡之風,在他看來,貴族習氣必致亡國 (文帝曰:「歷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不得不予以警惕,此一層,楊勇似乎懵然不知。

    「今以刀子賜汝,宜識我心」,文帝賜刀給楊勇,正是要提醒兒子對漢化要有底線,勿忘記代北武川鎮,勿忘記「馬上得天下」。奈何太子羽翼漸豐,隱然有僭越文帝的架勢,「百官朝勇,勇張樂受賀。高祖知之,問朝臣曰:『近聞至節,內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太常少卿辛亶對曰:『於東宮是賀,不得言朝。』高祖曰:『改節稱賀,正可三數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徵召,一時普集,太子法服設樂以待之?東宮如此,殊乖禮制。』……自此恩寵始衰,漸生疑阻。」

    高熲深得文帝信任,文帝曾稱讚「獨孤公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可是,在楊勇和文帝之間,高熲竟站到楊勇一邊,「時高祖令選宗衛侍官,以入上臺宿衛。高熲奏稱,若盡取強者,恐東宮宿衛太劣。高祖作色曰:『我有時行動,宿衛須得雄毅。太子毓德東宮,左右何須強武?此極敝法,甚非我意。如我商量,恒於交番之日,分向東宮上下,團伍不別,豈非好事?我熟見前代,公不須仍踵舊風。』蓋疑高熲男尚勇女,形於此言,以防之也」。

    誠然,高熲與楊勇是姻親,高熲之子是楊勇的女婿,楊勇又是儲君,高熲維護楊勇的利益,在所難免。但是,看在文帝眼裡,高熲所奏,等於自白是楊勇陣營的人,而且設法阻止他削弱「東宮宿衛」的武力。「太子毓德東宮,左右何須強武?此極敝法,甚非我意……我熟見前代,公不須仍踵舊風」,據此,文帝對高熲已甚為不滿,這自然和楊勇「太子黨」勢力過大有關。

    獨孤皇后意見能左右隋文帝,她如何看楊勇?「勇多內寵,昭訓雲氏,尤稱嬖幸,禮匹於嫡。勇妃元氏無寵,嘗遇心疾,二日而薨。獻皇后意有他故,甚責望勇。自是雲昭訓專擅內政,后彌不平,頗遣人伺察,求勇罪過。」首先,獨孤皇后不喜歡看見人納妾,偏偏楊勇「多內寵」,此已是一致命傷。其次,楊勇嫡妻元妃,乃獨孤皇后親自選定,楊勇不加珍惜,反而迷戀雲昭訓。這裡元妃及雲昭訓的出身亦須一提。元妃出身,據次子楊廣取蘭陵蕭氏為妃推斷,其必是名門之後,為鮮卑貴族之女 (魏孝文漢化,拓跋改姓元)。雲昭訓父親雲定興,僅為一巧手工匠,身份卑賤。獨孤后不喜雲昭訓,更多是從家世背景、皇族血裔上考慮。有傳元妃暴斃是楊勇和雲昭訓下的毒手,獨孤皇后知悉,遂加倍痛恨楊勇。

    隋朝承北周而來,北周脫胎自西魏,當初隨宇文泰入關中者,普遍厭惡漢化。文帝雖借漢人支持篡周自立,但他仍未有徹底的漢化,朝中也有相當數量不接受漢化的關隴武將。楊勇一面倒向漢文化靠攏,不喜鮮卑貴族之女,行事又雜有漢人的奢侈,一旦為帝,隨時打破當初的平衡,而令新生政權走向分裂。阻止楊勇勢力發展刻不容緩,廢太子勢在必行,剩下的問題是:誰有資格取代楊勇成為太子?楊廣於是被看中。

    [主要參考資料]

    1. 魏徵等,《隋書.楊勇傳》

    2. 魏徵等,《隋書.明克讓傳》

    3. 李延壽,《南史.姚察傳》

    4. 李延壽,《北史.陽尼傳》

    5. 魏徵等,《隋書.高熲傳》

    6. 魏徵等,《隋書.雲定興傳》

    7. 魏徵等,《隋書.高祖紀下》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康有為「虛君共和」的政治構想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在英國庇護下流亡海外。他開始倡議「虛君共和」的政治構想,獲弟子梁啟超等人加以傳揚、闡發。

    關於「虛君共和」的由來,竊以為受英國當時政制啟發,羅久蓉說:「(康) 主張效行英國之君主立憲共和體制,但亦自知不可行。」(<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 可以為證。而「虛君共和」的具體意思,梁啟超在 1911 年 11 月發表的<新中國建設問題>說得最清楚:

    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英國是也。英人恆自稱為大不列顛合眾王國 (Great British United Kingdom),或自稱為共和王國 (Public Kingdom)。其名稱與美無異。淺人驟聞之,或且訝為不詞,不知英之有王,不過以為裝飾品,無絲毫實權,號為神聖,等於偶像。故論政體者,恆以英編入共和之一種。其後比利時本此意編為成文憲法,歐洲各小邦多效之。故今日歐洲各國什九皆屬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也。今省名曰虛君共和制。

    康有為解釋:

    君主既為虛君,政權當歸內閣,實行責任內閣制,對國會負責任。(伍憲子《丁巳復辟真相》,轉引自沈雲龍《康有為評傳》)

    扼要言之,「虛君」是指君主並無任何權力,只是為凝聚團結民心而設。行政權歸內閣,由國會多數黨組成,向國會負責。反對黨 (未能執政的政黨) 監察內閣整體施政表現。國會由民選產生。

    康有為揚言「吾主張虛君共和,非為滿清,為中國也」(伍憲子《丁巳復辟真相》),事實上,「康某講立憲,講共和,不為大清皇室着想,仍是革命黨口脗耳」(沈雲龍《康有為評傳》)。「虛君共和」更多是康有為所探尋出的一個救中國的可能方案,「保皇」亦非單純地忠心於光緒帝。

    按照康氏意見,1911 年的辛亥革命,是「時未至而行民主、平等之治」,變亂勢所難免。由於中國地大人眾,暴力革命必然導致群雄割據,爭鬥不休。外國列強覬覦中國領土,坐收漁人之利。勉強比擬,中國將會出現比法國大革命後更惡劣的政治亂局,後果不堪設想 (康有為<中國以何方救危論>)。此番論調,跟同時期的楊度,可謂如出一轍。

    要有良政善治,國家先不能亂。康有為相信,虛君制更能避免國務院與總統府的衝突,也可消弭因爭奪總統之位而起的軍事衝突。

    民國六年 (1917 年) 7 月 1 日,張勛率領軍隊入北京,擁立 12 歲的前清皇帝溥儀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因段祺瑞出兵討伐而失敗。《清史稿・康有為傳》:

    張勛復闢,以有為為弼德院副院長。勛議行君主立憲,有為仍主虛君共和。事變,有為避美國使館,旋脫歸上海。

    值得注意是張勛、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並不相同。張沿襲晚清五大臣、于式枚、楊度、袁世凱 (可稱為「在朝派」) 一脈,主張落實德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完成前清未竟之業。康有為則堅持英國式的「虛君共和」,「虛君」的「君」,不一定是清朝皇族後人,也可以由孔子後代擔任此一「無事無權」的職位。後人每謂康有為提倡孔教是迂腐,豈知此乃其「虛君共和」的一部份!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6-08-2025, 新舊歌合集 / 陳慧琳《一世風靡》選聽)

    1. 陳慧琳 – 花花宇宙 (Glorious 80’s Remix)

    2. SUMLING 李芯駖 – POSH

    3. COLLAR – Riding High

    4. 黃貫中 – 廣東道

    5. 黃貫中 – 紅黑紅紅黑

    6. 黃貫中 – Can’t Bring Me Down

    7. 陳慧琳 – SHAKE SHAKE

    8. 陳慧琳 + 汪明荃 – 自由女神

    9. 陳慧琳 + 李克勤 – 愛一個人

    10. 陳慧琳 – 最愛演唱會

    11. Linkin Park – Heavy Is the Crown

    12. Culture Wars – Typical Ways

    13. Turbulent – Y.OU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6610294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楊度的君憲救國思想 (下)

    楊度認為,民國成立以來,全賴袁世凱的威望與影響力,以維繫人心,令國家不至於亂。惟袁氏去後,似無政治人物具有同等威望與影響力。按照總統制,不同利益集團皆可推舉候選人,屆時軍人游士、海外革命黨、清皇室宗社一派互相競爭,「此聯彼抗,紛擾複雜,海內鼎沸,不可終日」。懷有野心的歐美列強乘機介入,縱橫各派之間,挑撥擁戴,以助其亂,結果政局只會越來越紛亂,不可收拾。列強之間各不相讓,兵戎相見,中國隨時淪為戰場。

    一旦中國爆發戰亂,要麼被列強瓜分,要麼列強代平內亂。中國領土被瓜分,亡國自屬必然。即使列強代平內亂,亂事平息後,其扶植一傀儡作為統治者,中國一切內政、外交、財政、軍事權力, 掌於外人之手,鐵路、礦產、實業的擁有權,盡屬他人。中國至此,亦名存實亡。要避免中國滅亡、中國人淪為他人之奴隸,共和制必須廢棄,代之以君主立憲。

    取消總統,改行君主,可免戰亂,計其原因有四:

    (1) 大總統的位置容許不同派別的人競爭,君主之位卻不容競爭,「競爭大總統,不為罪惡,競爭君主,乃為大逆 (即在道德上受譴責)」。故此,共和改選,必生亂象,君主嗣位,決無群起而爭。繼任大總統敵多而嗣位之君主敵少。

    (2) 君主即位,開國諸臣,跟皇室利害與共,其精神奮發團結,必較總統制更甚,功臣舊人,分掌內外,勢力遍於朝野,其力足以擁衞新君,繼位之君主敵少而助多,不如繼任之大總統敵多而助少。

    (3) 大總統位置獲得與否,以競爭者的資格勢力決定。若無一人資格勢力高出全國之上,彼此皆有比較資格比較勢力之心,很易挑起爭端。比觀之下,君主之位繼承純靠血緣,將相資格雖高,卻不敢生起競爭比較之心。

    (4) 大總統只能以專制消弭永久之亂,君主推行憲政可以令民眾歸心,感恩戴德。

    清末立憲所以失敗,在於清室只「懸立憲之虛名」。楊度指出,袁世凱被迫歸隱後,以醇親王載灃為首的滿洲皇族,只知「一面懸立憲之假名,為消極之對付,一面與皇族以實柄,為積極之進行」,汲汲於維護滿族利益,最終是招致革命之實禍,激化革命浪潮。他說:

    皇族怙權弄法,賄賂公行,凡其所行,無一不與憲政相反,人民請開國會無望也,人民請廢皇族無效也,立憲黨政策不行,失信用於全國,於是革命黨代之而起,滔滔進行,所至無阻……果也武昌一呼,全國響應,軍隊為其主力,而各省諮議局議員和之,議員中以立憲黨為多,至此亦不能不贊成革命矣。清室直至此時始去皇族內閣,頒佈十九信條,亦既晚矣,不可及矣。

    又說:

    故終清之世,並未成立憲法,更無憲政利弊可言,僅設資政院、諮議局等,以為之基。然以皇族所為,無異命之為革命機關。

    至於民國憲政,不過藉立憲之手法,達革命之目的。南京政府時代的約法,尚在情理之中,及至參議院北移,臨時加入內閣制及種種限制政府條文,國會即據此束縛政府一切行動。革命黨人只是借立憲削減政府權力,使之不能統一全國,以為革命作預備。而歸根究底,革命黨能借約法以預備革命,又跟實行共和政體有關。共和講究民權,革命黨人遂挾民意向政府施壓。

    按照楊度意見,他朝中國施行君主立憲,必須講究正當、誠實。所謂「正當」,是捨棄英國的「虛君共和」(康有為的主張) 而採取普魯士、日本的君主立憲。他說:

    以中國程度而論,決不能取法英國,非僅我國為然,世界君主國,未有敢較英者也。我國改為君主以後,其憲法宜取法普日之間……君主既有大權,又無蔑視民權之弊,施之今日中國,實為至宜。

    又說:

    採用者,乃普魯士、日本兩憲法,合參而酌取之,以求合於我國程度,而成立憲法之手續,則取法普魯士而略變通之,以求合於我國時勢。

    所謂「誠實」,就是不要欺騙人民,要敢於給予人民適宜之權利。人民權利,寧可與少,不可欺民。若人民他日嫌權利太少,大可要求加多,政府因應需要稍作增加,未嘗不可。總勝過白紙黑字寫好,視作具文,卻無實行之意,人民以為政府欺騙他們,生起怨毒,要解決就不容易了。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營建大興城與開鑿廣通渠

    開皇二年 (公元 582 年),隋文帝下令興建新都大興城,這亦即是唐代的長安城,《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一》:

    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

    關於這座新城興建的原因,清人顧祖禹說:

    漢之盛時,宮殿臺觀,高下羅列,千有餘區。及王莽更壞,赤眉殘破,西京宮闕,半為禾黍。又變亂迭乘,氐羌竊據,以及西魏後周之際,雖數有增飾,而前規未逮。隋開皇二年,以故都制度狹小,歷年既久,宮宇朽蠹,乃議遷都於故城之東南十三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陜西二》)

    簡單講,從新朝王莽至北周,漢長安城飽受戰火摧殘,宮闕用木材建成,或為火所焚毀,或隨時日朽腐而被蟲蝕,加上規模狹小,承受不住大量人口,遂有另建新城的必要。

    舊長安城還有一個大問題,即水污染極為嚴重。《隋書.庾季才傳》:

    高祖將遷都,夜與高熲、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而奏曰:「……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

    司馬光《資治通鑑》注解「水皆鹹鹵」:

    京都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則水多鹹鹵。

    由於生活垃圾、人畜糞便滲入地下,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令食水帶有苦、澀、鹹的味道,百姓多以水井取水,不能不受影響。隋文帝考慮種種因素,遂決定營建大興城。

    命名「大興」,據《太平御覽.州郡部二.敍京都下》引《兩京記》:

    隋文初封大興公,及登極,縣門園池多取其名。

    新城在龍首原的黃土台地上建築。奉命主持是項工程的大臣為宇文愷。

    宇文愷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宇文貴之子,屬鮮卑族。《隋書.宇文愷傳》記

    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

    換言之,他不是純粹的武人,而是有學問知識,尤其是關於建築工藝方面。隋文帝營建新城,

    上以愷有巧思,詔領營新都副監。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同上)

    據此,謂宇文愷是大興城的總設計師亦未嘗不可。他後來還參與廣通渠的建造,見

    決渭水達河,以通運漕,詔愷總督其事。(同上)

    詔宇文愷鑿渠引渭,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廣通渠,漕運通利。(《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

    早在西漢武帝時,便曾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挖通漕渠。

    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遭,度可令三月罷;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此捐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漢書溝洫志》)

    開啟利用漕渠運關東米糧接濟關中的先河。

    至隋文帝,因大興城為新城,先在

    隋開皇元年,詔郭衍開漕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富人渠。(《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

    再因「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安排宇文愷鑿廣通渠。廣通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水到渠成,自此關東糧食源源不絕運到大興城,令「以關隴地域為本位」的政策更加鞏固。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09-08-2025, EDM Non-Stop Mix)

    1. Kylie Minogue – Slow

    2. Madonna – Vogue

    3. Madonna – Holiday (7″ Version, 2022 Remaster)

    4. Scissor Sisters – Comfortably Numb

    5. Pet Shop Boys – West End Girls

    6. Snoop Dogg ft. Justin Timberlake – Signs

    7. Jennifer Paige – Crush

    8. Kylie Minogue – In Your Eyes

    9. Kylie Minogue – Hold On To Now (Sofomor Remix)

    10. George Michael – Flawless (Go to the City)

    11. 楊千嬅 – 烈女

    12. 薛凱琪 – 小峽谷之 1234

    13. 劉美君 – 最後一夜

    14. 陳慧琳 – 一念天堂,二人結界

    15. MP4 – 女殺手

    16. mahiru & RINZO – フレグランス

    17. 萩原綾舞 Ayamai – 深紅の薔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6060306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楊度的君憲救國思想 (上)

    1915 年 3 月,楊度撰寫<君憲救國論>,細讀全文,竊以為代表清末民初支持君主立憲的知識分子的想法。

    <君憲救國論>上篇回答了五個關鍵問題。

    a. 民主共和政體何以令強兵無望?

    民主共和國民,受平等自由學說薰陶,不能做到絕對服從,階級意識薄弱,偏偏軍事教育最講究絕對服從,而且極重階級。長此下去,中國軍隊必不能如德國、日本般節制謹嚴,稱雄於世,即使像英、法、美等國軍隊內部不發生叛變,只怕亦不可能,因中國並無一套行之有效的國民教育,令將士們對國家有義務心。

    要令中國軍隊團結起來為國效命,不能訴諸抽象的國家觀念,必須有一實在具體的人作為向心,或皇室,或君主。民國初建,全賴袁世凱與北洋陸軍之間的感情與威力,羈制北洋陸軍不反叛。惟袁氏一死,加上自由平等學說浸潤灌輸,中國軍隊必致渙散潰決。中國處於日本、俄國兩大君主制強國之間,若無能戰的軍隊,國家隨時被吞噬。要強兵,只有棄民主共和,改行君主立憲一途。

    b. 民主共和政體何以令富國無望?

    國家能夠致富,全賴實業之建立,而實業建立最怕是遇上軍事之擾亂,金融稍受挫傷,非數年所能恢復。民國草創,軍事衝突連年,握有資本的人,或因戰亂遭受損失,或不敢輕易進行各項投資,怕社會出現混亂。影響所及,實業之繁盛不如清末十分之五。如果繼續實行民主共和,革命黨利用國會牽制大總統,大總統動用軍隊打擊革命黨,戰亂不息,工商愈困,實業不振只怕是最後結局,富國完全談不上。

    c. 民主共和政體何以令立憲無望?

    民主共和得以實行,多數人民必須有普遍常識。奈何中國多數人民不知共和為何物,不知法律以及自由平等學說的確切意義,誤以為自由就是以後無人制裁我,我任意行之可也。當人人以為自己有權利爭奪大總統位置,爭奪不成便以武力脅迫,中央威信又遠不如前,久而久之,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基本上完全不可能。民國草創,實行總統制,有臨時約法及國會,但能夠維持國家安穩,全賴背後之專制精神,「中國之共和,非專制不能治也」。

    民主共和政體規限統治者任期,任期不過數年,久者不過連任,最久不過終身,無法指定將來繼任者。此一安排,令統治者無法為國家訂立百年發展大計,即使有訂立,亦無後繼者執行。退而求其次,遂淪為保持現狀,流風所及,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知貪污中飽私囊,圖為他日避亂租界。文人政客發言亦非有志為國,只知謀取私利,詆毀時流。偏偏施行立憲必然涉及國家百年大計,求教育、實業、軍事各方面之發展,而且不能一蹴而就,無十年二十年不可成事。民主共和養成官民得日過日,苟且偷安的心態,不敢思索將來之事,絕對不利立憲推行。

    d. 立憲何以令國家富強?

    建立憲政可藉著制度化確保富強政策之推行不因統治者更替而轉移,避免「人亡政息」的弊病,而做到人存政舉,人亡政亦舉,有前進無後退。楊度援引德國、日本案例:「今之德皇非威廉第一,德相非畢士麻克也,而德不因人亡而政息,乃反日盛者,憲政為之也。今之日皇非明治天皇,日相非伊藤博文、桂太郎,而日不因人亡而政息,乃反日盛者,憲政為之也」。

    所謂立憲,是讓國家有一定法制,自元首以至於國民,皆不能外法律而行動,人事有變,但法制不變,國家以一定法制為主體,如此政府便永遠有善政而無惡政,國家自然富強。

    惟立憲初期,阻力甚大,因官吏不改故習,士民忌憚變更。

    e. 立憲為何要先有君主?

    因中國人民智未開,個個各懷私心,爭奪大總統之位,令社會陷於戰亂。要防止戰亂,令國家得享安寧,就要除去競爭元首之可能性。只有改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於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方足以止亂,孟子所謂「定於一」。

    君主既立,為保自己地位於不墮,必順應人民要求,將憲政實行,拉攏人心。人民方面,見大局已定,希望各方面施政有改進,必要求立憲。擁立君主與實踐憲政是互相支持。無君主不能發生憲政,無憲政不能維持君主。挾專制之權推行憲政,憲政得以快速確立,國家得以快速進步,中國循此必可與世界各國爭衡。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隋文帝為人吝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

    論者每謂隋文帝為人吝嗇,面對開皇十四年 (公元 594 年) 大旱,寧願讓老百姓餓死,都不肯開倉救濟。這個教科書上的共識,近人官德祥不以為然,在<隋文帝與開皇十四年旱災>(收氏著《中古社會經濟生活史稿》),其條分縷析論證隋文帝非一般人所想,今嘗試簡單介紹其獨到見解。

    官氏首先指出,「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的印象,來自吳兢《貞觀政要》<辯興亡>: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這是唐太宗回憶前朝舊事後對隋文帝的評價,有相當的主觀性。豈料民國以來史家如錢穆、王壽南等皆採此說,儘管也有別的史家如馮柳堂對隋文帝「不開倉」抱持懷疑,前者仍有相當支持者。官氏欲單刀直入,一探究竟,遂跳開近代種種議論,回到史籍原文本身查證。他主要考慮幾個問題:

    1. 開皇十四年是否確有大旱?

    開皇十四年大旱確有其事,但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連串天災的頻密發生。《通志》卷十八:

    (開皇)十四年……五月辛酉京師地震,關內諸州旱……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行幸洛陽,並命百姓山東就食。

    據此,可知受災地為隋朝心臟關中地區,而且出現缺糧,五月辛酉旱災已出現,八月辛未再來一次「大旱」,使問題惡化,雪上加霜。

    2.「人多饑乏」是否合乎事實?

    在大旱初期,「人多饑乏」確實存在。但未幾文帝用「令民就食」的救荒策略,困境稍為舒緩。到了開皇十八年 (公元 598 年),文帝再下令開倉賑給,前後用穀五百餘萬石 (《隋書.食貨志》:「十八年……困乏者,開倉賑給,前後用穀五百餘石)。「饑乏」並未持續,「令民就食」亦不是單一方法。

    3.「倉庫盈溢」是否當時真實現象?

    從開皇九年隋滅陳至開皇十四年,國內基本上無大事發生。《北史.隋本紀上》:

    自開皇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可以為證。

    又開皇十四年前後幾年雖有內憂問題 (如平江南「叛亂」),但不難處理。《隋書.食貨志》:

    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

    此語可見直至十七年 (公元 597 年) 為止,隋政府倉庫存量仍十分充足。

    對外邊事上,隋文帝用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之離間政策 (嚴耕望語),成功逼使啟民可汗率領部眾內遷,留下「千萬世與大隋典羊馬」之語。到了開皇十三年 (公元 593 年),突厥基本上不再對隋政權構成威脅,「外患」未有令國內糧食不足。

    4.「不許賑給」是否合乎隋文帝一貫對百姓的態度?

    官氏從不同傳世資料窺探出:隋文帝在開皇十四年前及其後,皆關心民情,對救荒不遺餘力。「遣使巡察」、「開倉賑賜」、「設義倉」、「免租調」等更是他一向採用的救荒措施。「愛民」一面不可能到開皇十四年出現逆轉,他應是「憐百姓」的好君王。

    5. 令百姓逐糧實情如何?

    南宋鄭樵指隋文帝應對開皇十四年大旱的方法是「命百姓山東就食」。此與《隋書.食貨志》、《隋書.五行志下》、《北史.隋本紀上》記載契合。《隋書.食貨志》:

    十四年,關中大旱,人飢。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

    《隋書.五行志下》:

    開皇十四年五月,京師地震……是歲關中饑,帝令百姓就糧於關東。

    《北史.隋本紀上》記載:

    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行幸洛陽,並命百姓山東就食。

    不過,《隋書高祖紀下》:

    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上率戶口就食於洛陽。

    不是「令民」就食,而是「率民」就食 ,有皇帝親自帶領老百姓到洛陽就食的意思。司馬光《資治通鑑》採《隋書.高祖紀下》,改「率」為「帥」。

    官氏覺得,

    若此屬實,開皇十四年大旱災在隋朝歷史上是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儘管在中國歷史時期皇帝「率民就食」非僅見,但對隋一朝來說,並無先例可援。試想像由當今皇帝率民就食,其饑荒災情應是達何等嚴峻程度。要之,在「率民」行動中,皇帝再不是孤家寡人,滿朝文武百官,加上隨從家眷成千上萬。若非情勢岌岌,筆者估計皇室絕不輕易作出如此「大動作」。筆者對「上率戶口就食」是有所置疑。

    加上《隋書》、《北史》成書較《通鑑》早,鄭樵在處理相關記載時,亦未採用《通鑑》等材料和說法,而傾向接受《隋書》及《北史》的說法。官氏於是認為,單憑《隋書.高祖紀下》「上率戶口就食於洛陽」一句便認定其為史實,有欠說服力。

    「命百姓山東就食 (山東指太行山以東,亦即函谷關以東,故又名關東,當時關東最大都城為洛陽,故復有就食洛陽之說)」未必是件壞事,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災情嚴重度、倉儲儲存量、漕運交通暢通等問題。

    觀乎關中倉廩底子薄弱,山東向來是農產富庶地區,確為理想就食地點。況且,自秦統一至隋,解決關中缺糧,都是依靠關東接濟,逾八百年而未改 (史念海語)。效果上,「命百姓山東就食」是移民就粟,建廣通渠將山東米糧引入關中是移粟就民,要之,二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卜風賢語)。吾人實不能因文帝「命百姓山東就食」而說他「不憐百姓」。

    至於不開官倉救災,非「惜倉庫」,而是要藉開皇十四年這場旱災所造成的種種不便,帶出「本置義倉,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絕」(《隋書.食貨志》),從而推動義倉 (社會各界負擔倉穀,災荒時向饑饉者賑給糧食的民營倉窖) 改革。官氏說:

    《隋書食貨志》中的記載便是明證。細心閱讀《隋書食貨志》,可以透視到撰史者的刻意鋪排……引文明言開皇十四年有一場旱災,然後把義倉的衰敗問題歸咎於「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絕」,娓娓道來。繼而撰史者一口氣介紹出隋文帝幾道詔書,內容都是圍繞著義倉的改革……《隋書》作者利用通古今式之志書撰寫筆法,交待出義倉由「私營」變「官營」的一段沿革史。

    ……十四年辛未大旱災的出現,正好讓隋文帝政府利用移民就食洛陽,製造輿論,公告天下,促成義倉順理成章由「私」變「官」。

    如果文帝真的視倉庫比人命更重要,開皇十八年開倉從何說起?文帝又為何下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

    總括而言,官德祥根據史料,判斷隋文帝「不憐百姓」及「惜倉庫」之說有違歷史事實,「命百姓山東就食」也是情有可原,屬移民就粟的救荒手法。這可謂一新耳目,既將教科書上的偏見一掃而空,亦推進香港隋史研究的進展,功不可沒。引一網友的話:「這篇論文算是我查找到的參考價值很高的文章」。

    又連錢穆先生都受唐太宗意見誤導,可見治史建基於客觀可信的史料之不容易。另查《朱子語類》,有「雖會節儉,又須著有愛民之心,終不成自儉嗇而愛不及民,如隋文帝之所為」,可見南宋時《貞觀政要》已起誤導作用,受誤導的包括朱夫子。

    [註] 官氏<隋文帝與開皇十四年旱災>細針密縷,旁徵博引,牽涉的考證甚多,而且皆極具史學價值,上文只勾勒其大概而已,詳細仍可拜讀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