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後,康有為在英國庇護下流亡海外。他開始倡議「虛君共和」的政治構想,獲弟子梁啟超等人加以傳揚、闡發。
關於「虛君共和」的由來,竊以為受英國當時政制啟發,羅久蓉說:「(康) 主張效行英國之君主立憲共和體制,但亦自知不可行。」(<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 可以為證。而「虛君共和」的具體意思,梁啟超在 1911 年 11 月發表的<新中國建設問題>說得最清楚:
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英國是也。英人恆自稱為大不列顛合眾王國 (Great British United Kingdom),或自稱為共和王國 (Public Kingdom)。其名稱與美無異。淺人驟聞之,或且訝為不詞,不知英之有王,不過以為裝飾品,無絲毫實權,號為神聖,等於偶像。故論政體者,恆以英編入共和之一種。其後比利時本此意編為成文憲法,歐洲各小邦多效之。故今日歐洲各國什九皆屬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也。今省名曰虛君共和制。
康有為解釋:
君主既為虛君,政權當歸內閣,實行責任內閣制,對國會負責任。(伍憲子《丁巳復辟真相》,轉引自沈雲龍《康有為評傳》)
扼要言之,「虛君」是指君主並無任何權力,只是為凝聚團結民心而設。行政權歸內閣,由國會多數黨組成,向國會負責。反對黨 (未能執政的政黨) 監察內閣整體施政表現。國會由民選產生。
康有為揚言「吾主張虛君共和,非為滿清,為中國也」(伍憲子《丁巳復辟真相》),事實上,「康某講立憲,講共和,不為大清皇室着想,仍是革命黨口脗耳」(沈雲龍《康有為評傳》)。「虛君共和」更多是康有為所探尋出的一個救中國的可能方案,「保皇」亦非單純地忠心於光緒帝。
按照康氏意見,1911 年的辛亥革命,是「時未至而行民主、平等之治」,變亂勢所難免。由於中國地大人眾,暴力革命必然導致群雄割據,爭鬥不休。外國列強覬覦中國領土,坐收漁人之利。勉強比擬,中國將會出現比法國大革命後更惡劣的政治亂局,後果不堪設想 (康有為<中國以何方救危論>)。此番論調,跟同時期的楊度,可謂如出一轍。
要有良政善治,國家先不能亂。康有為相信,虛君制更能避免國務院與總統府的衝突,也可消弭因爭奪總統之位而起的軍事衝突。
民國六年 (1917 年) 7 月 1 日,張勛率領軍隊入北京,擁立 12 歲的前清皇帝溥儀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因段祺瑞出兵討伐而失敗。《清史稿・康有為傳》:
張勛復闢,以有為為弼德院副院長。勛議行君主立憲,有為仍主虛君共和。事變,有為避美國使館,旋脫歸上海。
值得注意是張勛、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並不相同。張沿襲晚清五大臣、于式枚、楊度、袁世凱 (可稱為「在朝派」) 一脈,主張落實德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完成前清未竟之業。康有為則堅持英國式的「虛君共和」,「虛君」的「君」,不一定是清朝皇族後人,也可以由孔子後代擔任此一「無事無權」的職位。後人每謂康有為提倡孔教是迂腐,豈知此乃其「虛君共和」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