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干涉突厥內政的聖人可汗

公元 552 年,原先在柔然統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連合各游牧部落,建立一帝國,控制漠北、中亞等柔然故地,稱突厥汗國。

公元 581 年,沙缽略可汗成為汗國最高領導人。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出嫁沙缽略可汗為妻。北周滅亡後,千金公主「自傷宗祀絕滅……日夜言之於沙缽略。由是悉眾為寇,控弦之士四十萬」,屢次侵犯隋朝北邊。文帝派兵出塞討伐,突厥不敵,敗走遁去。從「時虜飢甚,不能得食,於是粉骨為糧,又多災疫,死者極眾」,侵隋為突厥帶來的傷害非常大。

有一阿波,因驍悍而被沙缽略忌憚,致使母親被殺,無處容身。他西奔投靠達頭可汗 (沙缽略叔父),與達頭合攻沙缽略。自此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

隋文帝對東、西突厥有什麼樣的取態?由

高祖報書曰:「……既是沙缽略婦翁,今日看沙缽略共兒子不異。即以親舊厚意,常使之外,今特別遣大臣虞慶則往彼看女,復看沙缽略也。」

以及

時沙缽略既為達頭所困,又東畏契丹,遣使告急,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內,有詔許之。詔晉王廣以兵援之,給以衣食,賜以車服鼓吹。沙缽略因西擊阿波,破擒之。而阿拔國部落乘虛掠其妻子。官軍為擊阿拔,敗之,所獲悉與沙缽略。

他大概是支持東突厥,亦認北周千金公主為隋之公主,故自稱是沙缽略之「婦翁」

沙缽略死,其弟處羅侯即位,即葉護可汗。葉護可汗西征,中箭身亡。沙缽略之子阿史那雍虞閭被擁立,是為都藍可汗。千金公主汲汲於為北周復國,惹起隋文帝疑慮。趁染干 (葉護之子) 前來求婚,遂令裴矩對他說:「當殺大義主 (案:即千金公主) 者,方許婚。」染干在都藍面前毀謗、誣諂千金公主,都藍盛怒之下,殺公主於帳。

隋文帝把安義公主嫁給染干,染干變相成為其女婿。文帝又贈予厚禮,史載「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之故,南徙度斤舊鎮,錫賚優厚」。凡此種種,慢慢令都藍可汗有所不滿,覺得染干僭越,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於是朝貢斷絕,邊患代之而起。

文帝派兵擊都藍,都藍與達頭可汗聯手舉兵攻染干,盡殺其兄弟子姪。染干連夜與隋使長孫晟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予以厚待,陪同染干歸朝的,還有都藍之弟都速六。

高熲、楊素擊敗達頭可汗,隋文帝旋即立染干為可汗,稱啟民可汗。安義公主卒,文帝再以宗室女義成公主妻之。東突厥部落前來歸附者甚眾,都藍未幾為部下所殺,達頭屢次欲攻啟民,皆為隋文帝發兵阻止。

啟民可汗從一無所有,到成為天朝女婿、東突厥首領,全賴隋文帝鼎力支持,他因此上表陳謝:

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也,如地無不載也。諸姓蒙威恩,赤心歸服,並將部落歸投聖人可汗來也。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徧滿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用「聖人可汗」稱呼中原王朝皇帝,自古未有,始於隋文帝。往後唐太宗有「天可汗」之稱,該是以「聖人可汗」為濫觴。

隋文帝能夠控制東突厥,長孫晟功不可沒。據史書記載:

(開皇四年,遣晟副虞慶則使於攝圖 (即沙缽略可汗),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攝圖奉詔,不肯起拜,晟進曰:「突厥與隋俱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攝圖乃笑謂其達官曰:「須拜婦公,我從之耳。」

據此可知隋文帝視北周千金公主為隋之公主,自認是沙缽略之「婦翁」,乃長孫晟之計謀。

晟又奏曰:「臣觀雍閭,反覆無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國家。縱與為婚,終當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干者,處羅侯之子也,素有誠款,于今兩代。臣前與相見,亦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閭,以為邊捍。」上曰:「善。」又遣慰喻染干,許尚公主。

此見拉攏染干以對付都藍,亦是出自長孫晟。

長孫晟自北周開始,便長期處理與突厥的外交關係,是很出色的外交家。唐朝太宗長孫皇后,以及高宗朝重臣長孫無忌 (長孫皇后之兄),都是長孫晟的子女。

[主要參考資料]

1. 魏徵等,《隋書.北狄傳》

2. 魏徵等,《隋書.長孫晟傳》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日俄爭奪中國東北是排滿革命的催化劑

庚子義和團之亂,俄國乘機派軍隊侵佔東北。儘管 1902 年 4 月簽署的《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俄國同意分批撤軍,具體執行仍遙遙無期。俄國強佔東北激發留日學生愛國熱忱,其中黃興參加「拒俄義勇隊」,準備前往東北抗擊俄國。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1898 年受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開始認同維新變法主張。1902 年獲選以公費東渡日本留學。黃興對時局非常關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奈何在清政府施壓下,日本政府勒令解散「拒俄義勇隊」。這個時候,黃興意識到,要抵禦外侮,必須先排滿反清,其遂毅然放棄留學,回國展開反清革命活動。1904 年 2 月 15 日,華興會在湖南長沙成立,黃興為主要領導人,成員還有宋教仁等。1905 年 7 月 30 日,華興會與興中會、光復會合組「中國革命同盟會」,華興會主要成員成為了同盟會的骨幹。

同樣來自湖南的陳天華,1903 年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跟黃興結識。黃興、宋教仁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策劃武裝起義,陳天華是成員之一。隨著同盟會成立,陳天華任《民報》編輯,先後撰寫《警世鐘》、《猛回頭》、《中國革命史論》等,宣揚革命思想。

1905 年 1 月,日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陳天華寫下<要求救亡意見書>,其中提到:

一曰勿以土地割讓於外人也,而礦山、鐵路、航權,必竭死力以保之。二曰勿以人民委棄於外人也,而人民之生命產業利權,絲毫不可容外人之侵犯。三曰勿以主權倒授於外人也,而外人之駐兵於內地,以及用人行政之權,尤必力杜其漸。此三者,要求政府對外之條件也。四曰當實行變法。五曰當早定國是。六曰當予地方以自治之權。七曰當許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論集會之權。此四者,要求政府對內之條件也。凡皆吾儕所以要求於政府者也。

陳天華提出的訴求,無疑是受到當時東北人民被清政府拋棄、清政府被迫於戰事中保持中立、日俄覬覦中國東北鐵路礦產等刺激。<意見書>最後未有呈上,同盟會會章的起草人卻有陳天華的名字,1905 年 10 月 20 日發表的<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有以下一段:

中國沉淪,奴伏於異種之下者二百數十年。邇來民族主義日昌,苟革彼羶穢殘惡舊政府之命,而求乎最美最宜之政體,亦宜莫共和若……然則言中國變革,而盛誦夫君主立憲之美者,為彼少數異種方握政權者計,而非為我漢族光復於將來者計也。

此跟同盟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並無二致。日俄戰爭激化排滿革命浪潮,趕絕立憲維新,在這裡可見一斑。

蔡元培,浙江紹興人。日俄戰爭爆發,在上海創辦《俄事警聞》日報,擔任主編,《俄事警聞》未幾改稱《警鐘日報》。《俄事警聞》初期集中揭露俄國侵佔中國東北的罪行,作為「警鐘」,以喚起國人注意。1898 年 7 月刊於香港報紙《輔仁文社社刊》的《時局圖》,將當時中國瀕臨被列強瓜分的狀況,以漫畫方式展示出來。蔡元培將《時局圖》轉載至《俄事警聞》,大大催化清末救亡意識。

1904 年 11 月,蔡元培與陶成章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蔡元培為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密謀聯絡江、浙一帶的會黨,策動武裝起義。章太炎也參與了光復會的籌建工作,徐錫麟、秋瑾則為會員。1905 年 3 月 27 日,《警鐘日報》被清政府迫令停刊。同年 7 月,光復會加入同盟會。

《清史稿.張曾敭傳》:

是年秋瑾案起。秋瑾者,浙江女生言革命者也,留學日本,歸為紹興大通學校教師,陰謀亂。曾敭遣兵至校捕之……

秋瑾,浙江紹興人,1904 年東渡日本留學,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愛國革命活動。1905 年回國,在徐錫麟介紹下加入光復會。1907 年 7 月 6 日,徐錫麟刺殺安徽省巡撫恩銘,被捕後處死,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秋瑾被捕處決,年僅 31 歲。

秋瑾有詩作<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因在船上看見《日俄戰爭地圖》,感慨萬分,適值日本人向她要詩,她便寫下短短八句。首四句對日俄兩國爭奪中國東北,怒氣難消。後四句表達她欲投身革命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決心。

從秋瑾的事例亦可看到日俄戰爭催生清末排滿革命。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9-07-2025, 新歌速遞 / 香港日系地下女團原創歌 / 陳慧琳演唱會精華)

1. Tiger @ MIRROR x ROVER – IGNITED

2. Day 許軼 – Hold On

3. COLLAR – 暴走女團

4. BABYMONSTER – HOT SAUCE

5. BLACKPINK – JUMP

6. TWICE – THIS IS FOR

7. KATSEYE – Gabriela

8. 薄明エルフリーデ – 空のエンドライン

9. EMPATHY – PSYCHO JUMP

10. Chotto Crazy – 最強パーティーナイト

11. Yuzu Bubbly – 透明なストーリー

12. 連詩雅 – 人生使用說明

13. 陳慧琳 – Rave Party Medley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4479931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日俄戰爭始末

《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取得遼東半島,卻因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最終妥協,將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俄國旋即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大連,並爭取修築東清鐵路 (鐵路通過黑龍江、吉林至海參崴,南下支線由哈爾濱通過瀋陽到旅順),將勢力延伸至遼東半島。做法令日本感到不安,日本嘗試跟俄國談判,不得要領。

義和拳亂,俄國趁機派大軍入侵東北三省。儘管清政府提出歸地、撤兵等要求,具體時間表仍付之闕如。俄國在中國東北日益坐大,致使英國、日本憂慮自己在華利益受損。為箝制俄國,英國 1902 年與日本結成「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日本外交上的勝利,意味著日俄一旦爆發戰爭,英國也不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理。日本因此有了本錢挑戰俄國。

日本在英國支持下,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出東北,遭俄方拒絕。1903 年,日俄談判破裂。次年 2 月,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未幾,於不宣而戰的情況下,日本海軍攻擊停泊在旅順的俄國艦隊,俄國對日宣戰,日俄戰爭爆發。

俄國一直將軍事重點放在歐洲,所以遠東地區的正規軍數目不如日本。加上欠缺充分作戰準備,其僅能依靠駐紮在旅順的太平洋艦隊作為主力,同時調動波羅的海艦隊前來遠東增援。

日本方面,除了對旅順進行封鎖,孤立太平洋艦隊,亦派遣海軍前往對馬海峽確保制海權。自 1890 年馬漢發表《海權論》系列著作,制海權成為重要概念引起各國注意。其中,「海戰最高原則是削弱乃至毀滅敵人艦隊,並可以由決定性海戰或對港口的封鎖達成」、「海戰的目的必須經常是直接或間接地確實獲致制海權,並阻止對方獲致它」,日本海軍對《海權論》吸收消化,制定精準有效的戰爭部署,這是其最後能夠取勝一大原因。

開戰後,俄國太平洋艦隊留在旅順,避免與日本艦隊主力決戰。日本海軍對旅順施以封鎖,未能成功,卻面對俄國從海參崴調來的艦隊不斷威脅海上運輸。日本陸軍在朝鮮登陸後,先在鴨綠江擊破俄軍,再順勢佔領大連,北上直指遼陽。日本海軍對付俄國旅順艦隊,成效不彰,適逢得知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將前來增援,為避免波羅的海艦隊與旅順太平洋艦隊會合,其卒之接受與陸軍協同作戰,要求陸軍參與對旅順的攻擊。

日本海軍、陸軍長期不和。明治維新建軍,陸軍以長州藩的人為主,海軍則由薩摩藩的人組成,而長州、薩摩兩藩在幕末時期存在嚴重私怨。加上陸軍參照法國、德國體制,海軍以英國為藍本。種種分歧令日本海軍、陸軍各行所是,未能協同合作,即使在日俄戰爭也不例外。

日本海陸軍合流的結果,是俄國旅順太平洋艦隊被重挫,完全喪失戰鬥力。海參崴俄軍艦隊雖仍威脅日本補給線路,但已無助扭轉局面。隨著遼陽、奉天陷落,俄軍往哈爾濱撤退,俄國敗局已定。惟俄方始終期望波羅的海艦隊到達後可以挽回劣勢。對馬海峽一役,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以壓倒性優勢擊潰,全軍覆沒,面對海軍全滅、日本徹底掌握制海權,俄國被迫接受現實,與日本展開停戰談判。1905 年 9 月 5 日,日俄兩國簽定《樸茨茅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

條約規定俄國必須將旅順及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換言之,俄國之前在東北一切權益,全部由日本繼承。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後來改稱南滿鐵路,日本為保護南滿鐵路權益,成立「滿鐵守備隊」,另安排一個師團駐留南滿。滿鐵守備隊和駐留師團即是日後關東軍的前身。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借口南滿鐵路一段被毀,炮轟瀋陽,同時進攻吉林、黑龍江,禍根肇始於《樸茨茅斯條約》。

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進行,清朝卻被迫保持中立。魯迅在 1922 年《呐喊.自序》回憶於日本留學時棄醫從文的經歷:

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缺乏國家保護,中國人要麼投靠日俄任一方以自保,不得好死,要麼袖手旁觀,用麻木冷酷逆來順受。這是非常可悲的。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獨孤后與楊堅帶有缺陷的婚姻

獨孤后與楊堅的婚姻,與其說是自由戀愛的結果,不如理解為政治聯姻更為合適。

獨孤信有三女,長女嫁北周明帝宇文毓為皇后,四女嫁李昞為夫人,七女 (即獨孤后) 嫁楊堅為夫人。宇文毓是皇帝,宇文泰之後。李昞父親為李虎,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楊堅父親楊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要之,三人皆來自代郡武川鎮,有鮮卑血統,而且身份顯赫。獨孤信是想借此擴展自己的政治實力。

對女兒們來說,以獨孤后為例,她嫁楊堅時才十四歲,我們委實很難想像如此年少的女子如何與異性自由戀愛至結婚。史書記「高祖與后相得,誓無異生之子」更多是講婚後二人相處得宜,相敬如賓,基於親厚的夫妻情,加上忌憚獨孤后的家世背景,楊堅遂發「無異生之子」之誓言。這不是熱戀男女情到濃時的承諾,因二人本沒經過此一階段也 (漢光武與陰麗華、清光緒與珍妃有,但楊堅與獨孤后則未必)。

關於獨孤后的名字,《周書》、《隋書》未有記載,僅《北史》有「隋文獻皇后獨孤氏,諱伽羅,河南洛陽人,周大司馬、衛公信之女也。」提及「伽羅」二字。「伽羅」語出佛典,多伽羅 (Tagara) 的簡稱,香木名。由這個名字,可窺獨孤家篤信佛教,整個家族該有胡人血統 (佛教當時被視為胡人的宗教)。

又獨孤后之母為崔氏,證據見於:

崔彥穆……隋開皇初,以獻皇后外曾祖,追贈上開府儀同三司、新州刺史。

初,信入關後,復娶二妻。郭氏生子六人,善、穆、藏、順、陀、整;崔氏生隋獻皇后。

崔彥穆出身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乃北方漢人士族大姓之一。換言之,獨孤后是胡漢混血兒。此也令她和楊堅有接合點,楊堅自稱是東漢楊震之後,為站到漢人一邊的代北胡人。

和漢族婦女順從夫君、一心專注家庭事務迥異,獨孤后有政治識見,且親手化解過一些危機,以下是其中例子:

(1) 鼓勵楊堅奪位:周宣帝死,楊堅居禁中,總攬朝政,獨孤后竟使人對高祖說:「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

(2) 體恤將士辛勞:幽州總管陰壽私自勸獨孤后買胡商價值八百萬的明珠,被獨孤后嚴辭拒絕,理由是「非我所須也。當今戎狄屢寇,將士罷勞,未若以八百萬分賞有功者」。

(3) 救出親女麗華:北周宣帝欲賜楊麗華死,獨孤后親自到皇宮為女兒求情,不惜叩頭流血,救出女兒之餘,也令楊家、獨孤家避過一劫。

尤其甚者,楊堅做了皇帝後,每次臨朝,獨孤后必與丈夫「方輦而進,至閣乃止」,兩車並排而入,標誌著獨孤后擁有和楊堅平等的地位,宮中因此有「二聖」之稱。「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據此,獨孤后儼然成為楊堅的政治顧問,楊堅一言一行,皆難逃獨孤后的法眼。儘管史載「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楊堅有感痛失自由,為此忿忿不平,箇中心境,亦不難推想。

欲見楊堅自覺不得自由,可參考:「尉遲迥女孫有美色,先在宮中。上於仁壽宮見而悅之,因此得幸。后伺上聽朝,陰殺之。上由是大怒,單騎從苑中而出,不由徑路,入山谷間二十餘里。高熲、楊素等追及上,扣馬苦諫。上太息曰:『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熲曰:『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上意少解,駐馬良久,中夜方始還宮。」

尉遲迥孫女被獨孤后殺害只是一觸發點,背後是多年來楊堅的委屈,以及對獨孤后的不滿的總爆發。

在這件事上,渤海高氏出身的文官高熲,站到楊堅一邊,「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可以為證。武官楊素未見反應,但由獨孤后後來「聞熲謂己為一婦人,因此銜恨」,誰向獨孤后告密當天的事?必是楊素無疑!楊素選擇站在獨孤后一邊。這個分歧,不久成就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的對立。

請留意,「后俟上於閣內。及上至,后流涕拜謝,熲、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極歡,后自此意頗衰折。」獨孤后清楚知道,經過尉遲迥孫女一事,她和楊堅之間的信任、相敬如賓已不復再,她因此要自保,將隨時危及自己權力地位的人 (如高熲) 剷除,並時刻提醒楊堅妾侍是可惡的 (高熲有妾生子,獨孤后加以譖毀。諸王及朝士有妾懷孕,獨孤后勸楊堅斥責。太子楊勇多內寵,又愛妾侍雲氏,獨孤后叫楊堅廢太子),從而鞏固自己元配的地位。

楊堅愛不愛獨孤后?不愛又怎會言聽計從?但獨孤后呢?她的嫉妒,是出於真愛,抑或對權力地位的迷戀?答案不言而喻。唐朝高宗李治對武后也有深情,但武后更多是看中李治手上的權力,另一對「二聖」,另一段帶缺陷的婚姻,歷史何其相似!

[主要參考資料]

1. 李延壽,《北史.后妃傳下》

2. 魏徵等,《隋書.后妃傳》

3. 李延壽,《北史.崔彥穆傳》

4. 李延壽,《北史.獨孤信傳》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俄國覬覦中國東北

1894 – 95 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爭以清廷戰敗告終,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約其中一項條款是將台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割讓予日本。對於割讓遼東,俄國反應非常大,《清史稿.邦交志一.俄羅斯》:

明年春,與日本講成,割臺灣及遼河以南地,俄聯法、德勸阻遼南割地,日本不允。俄忽調戰艦赴煙臺,日本允還遼,惟欲於二萬萬外加償費。

俄國主動從外交途徑聯合德國、法國向日本施壓,甚至不惜動用武力恫嚇,其非有意幫助清朝,實為自身在東亞之利益打算。關於這一方面,許景澄看得最清楚,《清史稿.許景澄傳》:

是時俄、德迫日人還遼東,景澄曰:「俄謀自便,德圖償報,事故從此多矣!」

果然,「三國干涉還遼」未幾,德國借兩名傳教士在山東省曹州府鉅野縣被殺 (即曹州教案),出兵佔據膠州灣,旋即向清政府提出租借,為期九十九年。消息傳出,俄國亦強佔旅順、大連,《清史稿.邦交志一.俄羅斯》:

(光緒二十三年 (1897 十一月,俄以德占膠州灣為口實,命西伯利亞艦隊入旅順口,要求租借旅順、大連二港,且求築造自哈爾濱至旅順之鐵道權。

旅順的重要性,可參考王家儉<旅順建港始末 (1880 – 1890)>:

位於遼東半島的南端,東太平洋、西扼渤海灣,是我國華北最重要的國防門戶。清末時期,李鴻章鑒於其處形勝天然,位置險要,決定將之建為北洋海軍的基地 (Naval Station),於是大力展開經營、修築砲臺、營壘、船隖、船池、廠房、倉庫以為海軍停泊修理之所,我國之有近代化軍港,自此始。

俄國主要海岸線位於北冰洋一帶,境內港口在冬季常被冰封,限制了國家的海上活動和經濟交流。故此,擁有一個暖海港 (ice-free port,即全年不結冰的港口) 對俄國全年進行海運和軍事行動至關重要。而旅順恰好是一座不凍港,所以俄國對之虎視眈眈。

至於大連,同樣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經濟中心。干涉還遼,實際是要將自身勢力延伸到遼東半島,俄國野心至此徹底暴露。

不止於此,還想取得修築哈爾濱至旅順的鐵路權。這段鐵路即東清鐵路南下支線。東清鐵路西起赤塔,東到海參崴,以哈爾濱為中心。南下支線經長春、沈陽至旅順 / 大連,可謂貫穿東北三省主要命脈。《清史稿.許景澄傳》:

會俄建西比利亞鐵道,謀自黑龍江達海參崴,朝議拒之,乃更名商辦,許中國投貲五百萬,所謂東清鐵路公司也。詔景澄綜其事,力阻路線南溢,稽察運船毋漏稅。已而俄人索租旅順……

試想一下,南下支線是俄國佔主導地位下修建,旅順、大連亦被俄國強行租借,鐵路除了方便物資運輸,更可以快速運兵往前線。如此下去,東北尚有什麼國防可言?清朝變相默許東北喪失!朝中上下反對東清鐵路,特別是南下支線的修築,是有原因的。奈何國家積弱,無法阻擋。

《清史稿.邦交志一.俄羅斯》:

十二月,俄以兵入金州城徵收錢糧,阻之,不省。鄉民聚眾抗拒,俄人遂於貔口槍斃華民數十……俄皇謂許景澄曰:「俄船借泊,一為膠事,二為度冬,三為助華防護他國占據。」

金州城、貔口隸屬大連市,據此可知俄國入大連期間,曾對當地中國人進行經濟掠奪,並為此開殺戒。

肆意侵占他人領土,犯下血跡斑斑的罪行,仍以「助華防護他國占據」包裝粉飾,只有俄國如此厚顏無恥!

二十年代,蘇聯取俄國而代之,仍以「扶助被壓迫民族對抗帝國主義殖民地侵略」一類漂亮說辭,附以豐厚的經濟援助,扶植中共,滲透顛覆國民黨,以遂其赤化全中國之欲望。可憐中國政客、學者對俄國一知半解,心存善念,終至墮入陷阱而不自知。

義和拳亂導致八國聯軍入北京,俄國藉口防馬賊、保鐵路,乘機出兵侵佔東北三省。《辛丑和約》簽訂後,清廷與俄國商議接收東北三省事。李鴻章手擬四事:一,歸地;二,撤兵;三,俄國在東三省,除指定鐵路公司地段,不再增兵;四,交還鐵路,償以費用。未成事而鴻章逝世 (《清史稿.邦交志一.俄羅斯》)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2-07-2025, 舊歌合集)

1. 古巨基 – 友共情

2. Blue Jeans + 林憶蓮 – 下雨天

3. 黃凱芹 – 雨中的戀人們

4. Beyond – 冷雨夜

5. 譚詠麟 – 雨絲、情愁

6. 張學友 – 藍雨

7. 郭富城 – 聽風的歌

8. 陳慧琳 – 風花雪

9. 張國榮 – 風繼續吹

10. Lolly Talk – 三分甜

11. Lolly Talk + 周國賢 – 七姊妹星團 (Supernova Version)

12. 夜瑠☆エピファニー – 彈珠式戀愛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3971824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遲來的立憲與激進革命浪潮

1901 年,辛丑和約簽訂,清朝聲名掃地,盡失人心。為挽清室於不墮,1905 年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奉命前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載澤等人「歷十五邦,凡八閱月」,歸國後「裒輯 (彙集編輯) 列國政要百三十三卷、歐美政治要義十八章」,同時主張「各國所由富強,在實行憲法」、「時處今日,惟有仿行憲政」。清朝自此進入預備立憲階段 (參《清史稿・德宗本紀二》和《清史稿・戴鴻慈傳》)。

戴鴻慈在甲午戰爭時彈劾過李鴻章和丁汝昌,見《清史稿・戴鴻慈傳》「日韓啟釁,我軍屢挫。鴻慈連疏劾李鴻章調遣乖方,遷延貽誤,始終倚任丁汝昌,請予嚴懲;並責令速解汝昌到部治罪,以肅軍紀:均不報」。不過,他對國事始終熱心,愛之深責之切。端方,《清史稿・端方傳》「顓志興學,資遣出洋學生甚眾」,傾向維新。惟當時革命黨人的活動已發展至恐怖暗殺,這個時候才計劃立憲未免太遲。

在載澤等離國出洋考察當日,「載澤等啟行,甫登車,有人猝擲炸彈」、「將發,黨人挾炸藥登車狙擊,從者或被創,人情惶懼」(參《清史稿・德宗本紀二》和《清史稿・戴鴻慈傳》)。1907 年,安徽巡撫恩銘被革命黨人徐錫麟槍殺,往後清廷官員遭暗殺成為常態。關於恩銘遇刺,《清史稿・恩銘傳》:

恩銘,字新甫,於庫里氏,滿洲鑲白旗人,錦州駐防……

……時經拳亂後,十三廳、州、縣教民洶洶圖報復,宣化華教士且強逼民入教,恩銘患之,與西教士反覆辨論,始允約束,民、教始安……

是時廷議行新政,銳意興警察,於是承上指,整頓巡警學堂。適王之春薦道員徐錫麟才,遂畀以會辦……明年夏,巡警學生卒業,恩銘詣校試驗,錫麟乘間以槍擊之,被重創。知縣陸永頤銳身救護,先殞。錫麟令經歷顧松閉校門,不從,亦斃之。從者負恩銘還署,遂卒……恩銘既死,錫麟亦被獲。

錫麟者,浙江山陰人。就學日本,以貲為道員。志在謀綰軍隊,便起事,倉卒發難,卒被擒僇。閱數年,復有孚琦、鳳山被刺事。

值得留意是恩銘在拳禍後積極擔當穩定局面、調停各方矛盾的角色,是難得的對國家民族有益的滿族官員。奈何理性務實漸進改良不敵革命激情,恩銘被殺,徐鍚麟亦身死,兩敗俱傷,卻無任何益處,此其實已預示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困局。

1894 年,廣東人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政綱。1904 年,湖南長沙人黃興成立華興會,旨在推翻滿清,建立民主自由國家。同年,陶成章、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成立光復會。通過聯合江、浙一帶的會黨,以作為革命主要力量。徐錫麟便是屬於光復會成員。1905 年,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牽線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在日本東京合組成為「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自同盟會成立後,革命發展一日千里。

恩銘被殺後,復有采琦、鳳山遇害。《清史稿・孚琦傳》:

孚琦,字樸孫,西林覺羅氏,隸滿洲正藍旗……有溫生才者,隸革命黨,事暗殺。會日將暮,伏道左,俟其至,轟擊之,遂殞命。生才被執,論棄市。

《清史稿・鳳山傳》:

香港為粵民黨藪,謀攻省城,眾阻其勿往,曰:「吾大臣也,不可不奉詔。」遂毅然去。將至時,總督及布、按以下官皆不敢出迓,或勸宜微服先入城,毋蹈孚將軍覆轍,鳳山不可。日午,輿衛導行,抵南城外,黨人匿市廛簷際擲炸彈,屋瓦摧壓,從者死十餘人,街石寸寸裂。暮得鳳山尸,焦爛無完膚。

1910 年,革命黨人汪兆銘等更以炸藥轟擊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後,在獄中留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傳世詩作。汪兆銘即汪精衛,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和得力助手。

革命浪潮下,立憲已顯得保守,不合時宜,《清史稿・張景良傳》記有以下一段:

張景良,湖北人。將弁學堂畢業生。游學日本歸,充湖北新軍標統。武昌既擁立都督,景良慷慨說之曰:「朝廷已宣布立憲,不宜更言革命。公受知遇久,諸將惟公命是聽,盍三思之?」變軍怒,拘景良署中。

張景良的無奈,恰好反映清末革命潮流不可逆轉。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楊堅為何自稱是漢人之後?

隋文帝楊堅,《隋書.高祖紀上》稱他是「弘農郡華陰人」,乃東漢太尉楊震之後。不過,翻查其父楊忠及上幾代的家族資料,早自楊元壽起,已於「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至楊忠,跟從宇文泰入關中,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能在關隴集團內手握軍政實權,楊忠必定是鮮卑人,或至少有鮮卑血統 (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要之,他不可能是純正漢人。可是,何解《隋書》要提到弘農楊氏?要提到楊震?竊以為這和楊堅有意爭取漢人士族大姓支持有關。

有別於一般代北胡人,楊堅對漢文化並不抗拒,一個旁證見於《隋書.鄭譯傳》:

初,高祖與譯有同學之舊……

《周書.鄭孝穆傳》:

譯幼聰敏,涉獵群書,尤善音樂,有名於時。

楊堅能與滎陽鄭氏出身的鄭譯一同讀書,講究音律,此令他顯得不一樣,可充當代北胡人、漢人士族大姓之間的橋樑。又與鄭譯矯詔安排楊堅輔政的劉昉,是「博陵望都人」(《隋書.劉昉傳》),楊堅在漢人士族大姓中有相當份量的地位,可見一斑。

北周武帝是一令主,任內消滅北齊,統一北方。他死後,長子宇文贇繼位,是為宣帝。劉昉於周武帝時,

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見狎,出入宮掖,寵冠一時。(《隋書劉昉傳》)

至於鄭譯,

東宮建,以譯為宮尹下大夫,特被太子親愛……宣帝嗣位,授開府儀同大將軍、內史中大夫,封歸昌縣公,邑千戶。既以恩舊,任遇甚重,朝政機密,並得參詳。(《周書鄭孝穆傳》)

換句話說,劉、鄭皆以東宮僚屬的身份,進入中央權力核心。楊堅方面,一方面承繼父親的「隨國公」,一方面將女兒楊麗華嫁予宣帝,以后父身份攝政。劉昉之所以支持楊堅,就是因為楊堅「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於天下」(《隋書.劉昉傳》)。

不過,楊堅此一外戚身份,並不保其全家安全。據《隋書.高祖紀上》:

高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帝有四幸姬,並為皇后,諸家爭寵,數相毀譖。帝每忿怒,謂后曰:「必族滅爾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

北周宣帝早對楊堅起猜疑,甚至動殺機,而這又有一遠源,即宇文護、宇文憲對楊堅的不放心:

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武帝聘高祖長女為皇太子妃,益加禮重。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同上)

不只北周宗室不信任,連北周武帝最信任的王軌 (父親王光,自稱是東漢司徒王允的後裔,卻有胡姓烏丸氏,曾作為爾朱榮部下參與「河陰之難」屠殺漢人) 都說楊堅「有反相」,楊堅必有一些東西,在根本上與北周立國原則相違背,這極有可能就是與漢人士族大姓過從甚密,乃至把自己看成是漢人的一分子。

朝中大臣對自己疑心,連天子女婿都不相信自己,處處恫嚇威脅,楊堅唯一可以做,就是盡力巴結宣帝兩位寵臣。劉、鄭選擇和楊堅合作,也很簡單,二人在朝堂上本來就無深厚根基,純粹依賴宣帝寵信,火速冒起。但宣帝一死,二人何去何從?在代北武川鎮出身的人主導的朝堂,二人要麼被整肅,要麼靠邊站,既然如此,何不推舉一個與自己為善的代北武將輔政?況且,鄭譯與楊堅曾是同學,推楊堅出來絕對萬無一失。

只有置於這一脈絡,我們才可理解為何楊堅汲汲於要說自己是弘農楊氏「關西孔子」楊震之後,為何他專政後尉遲迥、王謙要起兵發難。尉遲迥正是代北鮮卑人,王謙父親王雄則跟從賀拔岳入關中。「謙以世受國恩,將圖匡復,遂舉兵」(《周書.王謙傳》) 不是為反叛而作的藉口,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周書顏之儀傳》:

顏之儀字子升,琅邪臨沂人也……之儀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及長,博涉群書,好為詞賦……江陵平,之儀隨例遷長安……太子後征吐谷渾,在軍有過行,鄭譯等並以不能匡弼坐譴,唯之儀以累諫獲賞。即拜小宮尹,封平陽縣男,邑二百戶。宣帝即位,遷上儀同大將軍、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帝後刑政乖僻,昏縱日甚,之儀犯顏驟諫,雖不見納,終亦不止。深為帝所忌。然以恩舊,每優容之。及帝殺王軌,之儀固諫。帝怒,欲并致之於法。後以其諒直無私,乃舍之。

宣帝崩,劉昉、鄭譯等矯遺詔,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少主。之儀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記,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於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隋文帝後索符璽,之儀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於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將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顏之儀是南人,後入北周為官,以直言極諫見稱。宣帝死前,以他為輔政大臣之一,匡扶年幼的靜帝,《隋書.劉昉傳》:

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並見親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儀俱入臥內,屬以後事。帝喑不復能言。

顏氏既以北周為歸宿,且看其如何對待劉、鄭矯詔一事,又如何反應楊堅索取符璽,清一色義正辭嚴地反對,不惜冒死直言。由顏之儀的言行,可知楊堅仍爭取不到朝中全部漢人官員支持。他和劉昉、鄭譯亦基本上是北周的背叛者。楊堅後來是篡周自立。

補充一點,為楊堅所用以平定尉遲迥的韋孝寬,乃「京兆杜陵人」,「世為三輔著姓」,「涉獵經史」(《周書.韋孝寬傳》)。另有王誼,

河南洛陽人也……誼少慷慨,有大志,便弓馬,博覽群言……時大塚宰宇文護執政,勢傾王室,帝 (北周孝閔帝拱默無所關預。有朝士於帝側微為不恭,誼勃然而進,將擊之。其人惶懼請罪,乃止。自是朝士無敢不肅……丁父艱,毀瘁過禮,廬於墓側,負土成墳……

也是漢人,有文化素養,本乎忠孝行事。大體為楊堅所吸納的,皆為北方漢人。

楊堅代周後,劉昉被投閒置散,《隋書.劉昉傳》:

昉鬱鬱不得志。時柱國梁士彥、宇文忻俱失職忿望,昉並與之交,數相來往。士彥妻有美色,昉因與私通,士彥不之知也,情好彌協,遂相與謀反,許推士彥為帝。後事泄,上窮治之。昉自知不免,默無所對。

鄭譯方面,《隋書鄭譯傳》:

譯性輕險,不親職務,而臟貨狼籍。高祖陰疏之……譯自以被疏,陰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其婢奏譯厭蠱左道。上謂譯曰:「我不負公,此何意也?」譯無以對。譯又與母別居,為憲司所劾,由是除名。下詔曰:「譯嘉謀良策,寂爾無聞,鬻獄賣官,沸騰盈耳。若留之於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於朝,入地為不孝之鬼。有累幽顯,無以置之,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仍遣與母共居。

《隋書.劉昉傳》有以下一段:

于時尉遲迥起兵,高祖令韋孝寬討之。至武陟,諸將不一。高祖欲遣昉、譯一人往監軍,因謂之曰:「須得心膂以統大軍,公等兩人,誰當行者?」昉自言未嘗為將,譯又以母老為請,高祖不懌。而高熲請行,遂遣之。由是恩禮漸薄。

不敢與代北武川鎮勢力直接正面衝突,決志效忠楊堅,是劉、鄭被疏遠的主因。

韋孝寬死於公元 580 年,公元 581 年楊堅始篡周,故得免。但王誼也難逃楊堅猜疑,而不得善終,《隋書.王誼傳》:

于時上柱國元諧亦頗失意,誼數與相往來,言論醜惡。胡僧告之,公卿奏誼大逆不道,罪當死。上見誼,愴然曰:「朕與公舊為同學,甚相憐湣,將奈國法何?」……于是賜死於家,時年四十六。

楊堅得位不正,故每有風吹草動,必起過度的疑心。劉、鄭方面,當初擁楊純為保存自身權力,豈料事成後竟落得被疏遠,投閒置散,他們自然要「另謀出路」,這也在情理之中。總之,三人的結合本來就是建基於利益 (故為顏之儀所不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此也是理所當然的結局。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晚清務實派官員的下場

中日甲午戰爭,翁同龢與李鴻藻站在主戰的一方,《清史稿.翁同龢傳》:

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進言。上親政久,英爽非復常度,剖決精當。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時日韓起釁,同龢與李鴻藻主戰,孫毓汶、徐用儀主和。

1894 年,光緒廿四歲,年少氣盛,激進而忽略現實局限在所難免,可悲是翁作為帝師,竟完全逢迎光緒心意,不就實際情況予以諫阻,這卒之令他與朝中務實官員發生矛盾,孫毓汶、徐用儀則屬於務實派。

《清史稿.徐用儀傳》:

徐用儀,字筱雲,浙江海鹽人……日朝構釁,舉朝爭議和戰,樞臣孫毓汶被劾罷,翁同龢繼入,主戰益力。用儀論事與同龢忤,遂出樞廷,並解總署事。二十四年,皇太后再訓政,復直總署,乃密薦太常寺卿袁昶。會許景澄奉使還,被命同入署。

二十六年,拳禍起。先是上以行新政為中外所推,而儲嗣久虛。載漪既用事,陰謀廢立,慮外人為梗,聞拳民有神勇,仇西教,欲倚以集事,召入京,遂縱恣不可制。用儀請嚴禁遏,不聽。俄戕德使克林德,用儀駭曰:「禍始此矣!」言於慶親王奕劻,厚斂之。各國兵艦至津沽,詔廷臣集議和戰。用儀、景澄、昶及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並言:「奸民不可縱,外釁不可啟。」而載漪等主戰甚力,在廷大臣率依違不決。用儀以太后命詣使館議緩兵,當事者益目為奸邪。

景澄、昶先被害,用儀知不免,意氣自如。七月既望,遽發拳匪捕之於家,擁至莊王邸。用儀不置辯,第曰:「天降奇禍,死固分耳!」遂與立山、聯元同棄市。越三日,聯軍入京,而兩宮西狩。

由光緒重用翁同龢而徐用儀被迫離開中央權力核心,直至戊戌政變慈禧訓政局面方有改變,可見徐用儀屬「后黨」而非「帝黨」。今人往往以為慈禧敗壞晚清政局,阻礙光緒維新,殊不知慈禧所重用的大臣如李鴻章 (《清史稿.孫毓汶傳》:「毓汶素與鴻章相結納,力言戰不可恃」)、徐用儀等,實為令晚清行穩致遠的務實官員。《清史稿.劉坤一傳》記劉坤一提醒翁同龢:「公調和之責,比餘軍事為重也」,何以要積極擔當皇帝與太后的調和者?因光緒與慈禧在對日問題上意見不合,由此也可知慈禧是傾向主和。就當時形勢論,主和確實是較為理性的選擇。

戊戌政變後,光緒遭軟禁,外國介入追問光緒健康狀況,令慈禧痛恨洋人,給予高舉「扶清滅洋」的義和拳民以可乘之機。據以上引文,縱容利用義和拳民者,包括端王載漪。另《清史稿.聯元傳》:

拳民仇西教,載漪、剛毅助之,勢益橫,日夜圍攻使館,不能下。大臣負清望者徐桐、崇綺,皆謂:「民氣可用。」聯元與崇綺爭論帝前,謂:「民氣可用,匪氣不可用。」聯軍既陷大沽,載漪等猶壹意主戰。聯元謂:「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勝,況八強國乎?儻戰而敗,如宗廟何?」載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斬西市。

剛毅、徐桐、崇綺亦有份包庇拳民。相反,徐用儀及他推薦的官員如袁昶等,極力主張遏止拳禍,反對向八國宣戰。兩派角力以徐用儀等被殺、載漪一派得勢告終,結果是光緒、慈禧棄京避走西安。徐用儀等是晚清的中堅分子,更加清晰,他們被殺,清朝等於自毀長城。

《清史稿.徐桐傳》:

桐崇宋儒說,守舊,惡西學如仇。門人言新政者,屏不令入謁。二十四年政變後,太后以其耆臣碩望,頗優禮,朝請令近侍扶掖以寵之……方太后議廢帝,立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桐主之甚力……各國不慊載漪等所為,漪恚甚,圖報復。二十六年,義和拳起釁仇外,載漪大喜,導之入都。桐謂:「中國當自此強矣!」至且親迓 (親自迎接之。

原來慈禧有意廢光緒另立載漪之子溥儁,難怪她對載漪用拳民排外的意見完全採納!也可以說,戊戌政變的震盪,令慈禧放棄一貫的理性務實,向滿洲親貴 (毓賢、剛毅都是滿洲人) 及守舊派靠攏,終釀成大禍,徐用儀等良臣也不得善終。

為清朝收拾殘局者,是年近八旬的李鴻章。《清史稿.李鴻章傳》:

拳匪肇亂,八國聯軍入京,兩宮西狩。詔鴻章入朝,充議和全權大臣,兼督直隸,有「此行為安危存亡所系,勉為其難」之語。鴻章聞警兼程進……孑身入京,左右前後皆敵軍,日與其使臣將帥爭盟約,卒定和約十二款。二十七年七月,講成,相率退軍……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錫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謚文忠。

盲目躁動不能為國家民族帶來美好前景,理性務實穩健才是正途。李鴻章逝世,清朝距離滅亡不遠矣!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05-07-2025, 新舊歌合集)

1. Alison Goldfrapp – Find Xanadu (Röyksopp Remix)

2. Alison Goldfrapp – Hey Hi Hello

3. Aespa – Dirty Work

4. Denis Kwok 郭嘉駿 – I Just Wanna Dance

5. Denis Kwok 郭嘉駿 – 再次 Puppy Love

6. DAY 許軼 – Wait A Second

7. Sica 何洛瑤 – Chotto 等等

8. VIVA – 不夠浪漫的我們

9. FFx – Sugar Baby

10. Cozy Syndrome – 夜空

11. 江若琳 – 流著淚寫句號

12. 江若琳 – 傷情路

13. 江若琳 – 錯愛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3434269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從《顏氏家訓》看北齊胡化嚴重

《顏氏家訓》紀錄了顏之推對兒子們的教育與訓誡。不過,從研究歷史的角度,這部書亦是一珍貴史料,因它保存了若干對北齊社會風氣、價值觀的記述。今揀選其中兩條,以窺見北齊胡化之嚴重。

<教子>: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北齊書.後主、幼主本紀》有「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數。人間謂之無愁天子」。《北史.恩幸傳》記和士開「傾巧便僻,又能彈胡琵琶,因致親寵」。從天子至公卿權臣,無不以彈琵琶為時尚,深深喜愛。

查琵琶來歷,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有「枇杷,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唐代詩人岑參有詩「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可見彈奏琵琶是胡人風俗,非漢人中原文化。

因為北齊君臣普遍胡化,要在朝廷覓得一官半職,甚至躋身高位,必須適應融入其中,學彈琵琶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學習鮮卑語。據此亦見北齊君臣鮮卑化之深。

熟讀「聖賢之書」的顏之推,「教人誠孝,慎言檢跡」,儒家義利之辨,他豈會不知?為了一己之私利,仕途平坦,不惜摒棄自身固有文化傳統,全面學習一外來風俗,捨己就人,怎能稱有道德,怎配做士大夫?「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既是顏的風骨,也見北齊官場風氣是站到顏的對立面,並不漢化。

<治家>:

江東婦女,略無交遊,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識者,惟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恆、代之遺風乎?

「江東」即長江以東地區,指南朝政權。南朝婦女都是中原世家大族受五胡亂華影響被迫衣冠南渡。她們繼承的,是漢末魏晉門閥世族那一套。《世說新語.雅量》記郗鑒為女兒挑選佳婿,被選中的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為王導之姪。整個過程,只講門當戶對,成婚二人亦無見面交流的機會,時為東晉。錢穆《國史大綱》說:「自經侯景之亂,而貴族門第澌滅殆盡……南渡之衣冠全滅,江東之氣運亦絕」。顏之推士族出身,在江陵失陷後北上,他腦海中的「江東婦女」印象,應該就是侯景之亂前世族大族的婦女所經歷。一言以蔽之,「江東婦女」是受盡保護,不得自主。

北齊首都在鄴城,齊地婦女又是如何模樣?首先,婦女被給予很高的地位,家中大小事務,一律由她料理,所謂「專以婦持門戶」。不止於此,內政之餘,對外還要為家族爭是非曲直、接見達官貴人、替兒子求一官半職、代丈夫向官府申訴冤屈。顏之推覺得,這種對女性的高度重視,來自「恆、代之遺風」。清代考證學者閻若璩《潛邱劄記卷二》:「拓跋魏都平城縣,縣在今大同府治東五里,故址猶存。縣屬代郡,郡屬恆州,所云恆代遺風,謂是魏氏之舊俗耳」。簡言之,即是鮮卑化成就北齊婦女特殊的面貌,一種女尊男卑的價值觀念。

劉健明<唐代婦女面面觀 – 唐代婦女史中文專著研究述評>提到「胡化下的社會婦女地位較高,拘束較少」,劉伯驥《唐代政教史》導言:「民間之遊樂及貴族婦女之服飾,染有胡風,或騎或射,或著男裝,或男女同郊遊、同博戲,皆無禁妨」。據此,更見北齊婦女胡化之深。

上至官場,下至民間社會,從音樂娛樂,到女性待遇地位,皆見北齊有濃厚的胡化傾向 (陳寅恪用「鮮卑化」與「西胡化」形容,見《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北齊書.高昂傳》「于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昂。高祖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昂若在列,則為華言」、《北齊書.韓鳳傳》「每朝士諮事,莫敢仰視,動致呵叱,輒詈云:『狗漢大不可耐,唯須殺却。』」胡化始終未有改變。

顏之推親身見證,將所見所聞筆之於書,其記述當較官方正史更貼近真實。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西魏大統改革的旗手 – 蘇綽與盧辯

宇文泰入關中,蘇綽協助他進行改革。《周書・蘇綽傳》:

蘇綽字令綽,武功人,魏侍中則之九世孫也。累世二千石。父協,武功郡守。

綽少好學,博覽群書……

……太祖方欲革易時政,務弘彊國富民之道,故綽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減官員,置二長,并置屯田以資軍國。又為六條詔書,奏施行之。

蘇綽乃一儒臣,出身京兆武功 (位處陝西)。從他說:

凡治民之體,先當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淨,則思慮妄生。思慮妄生,則見理不明。見理不明,則是非謬亂。是非謬亂,則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夫所謂清心者,非不貪貨財之謂也,乃欲使心氣清和,志意端靜。心和志靜,則邪僻之慮,無因而作。邪僻不作,則凡所思念,無不皆得至公之理。率至公之理以臨其民,則彼下民孰不從化。是以稱治民之本,先在治心。

又說:

天地之性,唯人為貴。明其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異于木石,不同禽獸,故貴之耳。然性無常守,隨化而遷。化於敦朴者,則質直;化於澆偽者,則浮薄。浮薄者,則衰弊之風;質直者,則淳和之俗。衰弊則禍亂交興,淳和則天下自治。治亂興亡,無不皆由所化也。

又說:

人受陰陽之氣以生,有情有性。性則為善,情則為惡。善惡既分,而賞罰隨焉。

重視大清明的認知心靈、外在的社會教化和性善情惡,這些都是典型的漢儒思路。漢儒以董仲舒為代表,繼承自荀子,認為性猶如材質,待後天雕琢修飾而後方為善,雕琢修飾即聖王教化,人賴以學習的樞紐則在清明如鏡之心,以心改性。

六條詔書要點分別是: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另外,他又仿《周禮》設府兵制,《文獻通考・兵考三》:

周太祖輔西魏時,用蘇綽言,始仿周典置六軍。籍六等之民,擇魁健材力之士以為之首。

陳寅恪指出,府兵制「明是以一軍事單位為一部落,而以軍將為其部之酋長」,「是禁軍而非地方軍或邊防軍」,認為其原自鮮卑人的武裝組織,具有濃厚的部落化色彩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蘇綽只是以漢族經典文飾而已,惟此說法尚有爭議。如谷霽光說:「過分強調鮮卑部落之制,是不適當的。」(《府兵制度考釋》)

蘇綽又更定官制。綽死,盧辯接續其未竟之業。《周書・文帝紀下》:

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禮,建六官。以太祖為太師、大塚宰,柱國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初,太祖以漢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統中,乃命蘇綽、盧辯依周制改創其事,尋亦置六卿官,然為撰次未成,眾務猶歸臺閣。至是始畢,乃命行之。

誠如陳寅恪所言,大體「凡西魏、北周之創作有異於山東及江左之舊制……若就地域言之,乃關隴區內保存之舊時漢族文化,以適鮮卑六鎮勢力之環境,而產生之混合品,所有舊史中關隴之新創設及依託周官諸制度皆屬此類」(《隋唐制度淵源略稿》)。

從「綽性儉素,不治產業,家無餘財。以海內未平,常以天下為己任。博求賢俊,共弘治道,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無間言」,可見蘇綽道德人格高尚,君臣之間亦無芥蒂。

《周書・盧辯傳》:

盧辯字景宣,范陽涿人。累世儒學。父靖,太常丞。

辯少好學,博通經籍,舉秀才,為太學博士。以《大戴禮》未有解詁,辯乃注之。其兄景裕為當時碩儒,謂辯曰:「昔侍中注《小戴》,今爾注《大戴》,庶纂前修矣。」

……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合軌度。性彊記默契,能斷大事。凡所創制,處之不疑……

初,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幾而綽卒,乃令辯成之。於是依《周禮》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並撰次朝儀,車服器用,多依古禮,革漢、魏之法。事竝施行。

出身范陽盧氏,世代崇儒,而且「性彊記默契,能斷大事」,盧辯也是通經致用一型。

蘇綽與盧辯為西魏奠立穩固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北周 (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西魏自立,建國號周) 終於消滅北齊,統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