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年,辛丑和約簽訂,清朝聲名掃地,盡失人心。為挽清室於不墮,1905 年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奉命前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載澤等人「歷十五邦,凡八閱月」,歸國後「裒輯 (彙集編輯) 列國政要百三十三卷、歐美政治要義十八章」,同時主張「各國所由富強,在實行憲法」、「時處今日,惟有仿行憲政」。清朝自此進入預備立憲階段 (參《清史稿・德宗本紀二》和《清史稿・戴鴻慈傳》)。
戴鴻慈在甲午戰爭時彈劾過李鴻章和丁汝昌,見《清史稿・戴鴻慈傳》「日韓啟釁,我軍屢挫。鴻慈連疏劾李鴻章調遣乖方,遷延貽誤,始終倚任丁汝昌,請予嚴懲;並責令速解汝昌到部治罪,以肅軍紀:均不報」。不過,他對國事始終熱心,愛之深責之切。端方,《清史稿・端方傳》「顓志興學,資遣出洋學生甚眾」,傾向維新。惟當時革命黨人的活動已發展至恐怖暗殺,這個時候才計劃立憲未免太遲。
在載澤等離國出洋考察當日,「載澤等啟行,甫登車,有人猝擲炸彈」、「將發,黨人挾炸藥登車狙擊,從者或被創,人情惶懼」(參《清史稿・德宗本紀二》和《清史稿・戴鴻慈傳》)。1907 年,安徽巡撫恩銘被革命黨人徐錫麟槍殺,往後清廷官員遭暗殺成為常態。關於恩銘遇刺,《清史稿・恩銘傳》:
恩銘,字新甫,於庫里氏,滿洲鑲白旗人,錦州駐防……
……時經拳亂後,十三廳、州、縣教民洶洶圖報復,宣化華教士且強逼民入教,恩銘患之,與西教士反覆辨論,始允約束,民、教始安……
是時廷議行新政,銳意興警察,於是承上指,整頓巡警學堂。適王之春薦道員徐錫麟才,遂畀以會辦……明年夏,巡警學生卒業,恩銘詣校試驗,錫麟乘間以槍擊之,被重創。知縣陸永頤銳身救護,先殞。錫麟令經歷顧松閉校門,不從,亦斃之。從者負恩銘還署,遂卒……恩銘既死,錫麟亦被獲。
錫麟者,浙江山陰人。就學日本,以貲為道員。志在謀綰軍隊,便起事,倉卒發難,卒被擒僇。閱數年,復有孚琦、鳳山被刺事。
值得留意是恩銘在拳禍後積極擔當穩定局面、調停各方矛盾的角色,是難得的對國家民族有益的滿族官員。奈何理性務實漸進改良不敵革命激情,恩銘被殺,徐鍚麟亦身死,兩敗俱傷,卻無任何益處,此其實已預示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困局。
1894 年,廣東人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政綱。1904 年,湖南長沙人黃興成立華興會,旨在推翻滿清,建立民主自由國家。同年,陶成章、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成立光復會。通過聯合江、浙一帶的會黨,以作為革命主要力量。徐錫麟便是屬於光復會成員。1905 年,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牽線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在日本東京合組成為「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自同盟會成立後,革命發展一日千里。
恩銘被殺後,復有采琦、鳳山遇害。《清史稿・孚琦傳》:
孚琦,字樸孫,西林覺羅氏,隸滿洲正藍旗……有溫生才者,隸革命黨,事暗殺。會日將暮,伏道左,俟其至,轟擊之,遂殞命。生才被執,論棄市。
《清史稿・鳳山傳》:
香港為粵民黨藪,謀攻省城,眾阻其勿往,曰:「吾大臣也,不可不奉詔。」遂毅然去。將至時,總督及布、按以下官皆不敢出迓,或勸宜微服先入城,毋蹈孚將軍覆轍,鳳山不可。日午,輿衛導行,抵南城外,黨人匿市廛簷際擲炸彈,屋瓦摧壓,從者死十餘人,街石寸寸裂。暮得鳳山尸,焦爛無完膚。
1910 年,革命黨人汪兆銘等更以炸藥轟擊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後,在獄中留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傳世詩作。汪兆銘即汪精衛,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和得力助手。
革命浪潮下,立憲已顯得保守,不合時宜,《清史稿・張景良傳》記有以下一段:
張景良,湖北人。將弁學堂畢業生。游學日本歸,充湖北新軍標統。武昌既擁立都督,景良慷慨說之曰:「朝廷已宣布立憲,不宜更言革命。公受知遇久,諸將惟公命是聽,盍三思之?」變軍怒,拘景良署中。
張景良的無奈,恰好反映清末革命潮流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