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取得遼東半島,卻因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最終妥協,將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俄國旋即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大連,並爭取修築東清鐵路 (鐵路通過黑龍江、吉林至海參崴,南下支線由哈爾濱通過瀋陽到旅順),將勢力延伸至遼東半島。做法令日本感到不安,日本嘗試跟俄國談判,不得要領。
義和拳亂,俄國趁機派大軍入侵東北三省。儘管清政府提出歸地、撤兵等要求,具體時間表仍付之闕如。俄國在中國東北日益坐大,致使英國、日本憂慮自己在華利益受損。為箝制俄國,英國 1902 年與日本結成「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日本外交上的勝利,意味著日俄一旦爆發戰爭,英國也不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理。日本因此有了本錢挑戰俄國。
日本在英國支持下,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出東北,遭俄方拒絕。1903 年,日俄談判破裂。次年 2 月,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未幾,於不宣而戰的情況下,日本海軍攻擊停泊在旅順的俄國艦隊,俄國對日宣戰,日俄戰爭爆發。
俄國一直將軍事重點放在歐洲,所以遠東地區的正規軍數目不如日本。加上欠缺充分作戰準備,其僅能依靠駐紮在旅順的太平洋艦隊作為主力,同時調動波羅的海艦隊前來遠東增援。
日本方面,除了對旅順進行封鎖,孤立太平洋艦隊,亦派遣海軍前往對馬海峽確保制海權。自 1890 年馬漢發表《海權論》系列著作,制海權成為重要概念引起各國注意。其中,「海戰最高原則是削弱乃至毀滅敵人艦隊,並可以由決定性海戰或對港口的封鎖達成」、「海戰的目的必須經常是直接或間接地確實獲致制海權,並阻止對方獲致它」,日本海軍對《海權論》吸收消化,制定精準有效的戰爭部署,這是其最後能夠取勝一大原因。
開戰後,俄國太平洋艦隊留在旅順,避免與日本艦隊主力決戰。日本海軍對旅順施以封鎖,未能成功,卻面對俄國從海參崴調來的艦隊不斷威脅海上運輸。日本陸軍在朝鮮登陸後,先在鴨綠江擊破俄軍,再順勢佔領大連,北上直指遼陽。日本海軍對付俄國旅順艦隊,成效不彰,適逢得知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將前來增援,為避免波羅的海艦隊與旅順太平洋艦隊會合,其卒之接受與陸軍協同作戰,要求陸軍參與對旅順的攻擊。
日本海軍、陸軍長期不和。明治維新建軍,陸軍以長州藩的人為主,海軍則由薩摩藩的人組成,而長州、薩摩兩藩在幕末時期存在嚴重私怨。加上陸軍參照法國、德國體制,海軍以英國為藍本。種種分歧令日本海軍、陸軍各行所是,未能協同合作,即使在日俄戰爭也不例外。
日本海陸軍合流的結果,是俄國旅順太平洋艦隊被重挫,完全喪失戰鬥力。海參崴俄軍艦隊雖仍威脅日本補給線路,但已無助扭轉局面。隨著遼陽、奉天陷落,俄軍往哈爾濱撤退,俄國敗局已定。惟俄方始終期望波羅的海艦隊到達後可以挽回劣勢。對馬海峽一役,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以壓倒性優勢擊潰,全軍覆沒,面對海軍全滅、日本徹底掌握制海權,俄國被迫接受現實,與日本展開停戰談判。1905 年 9 月 5 日,日俄兩國簽定《樸茨茅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
條約規定俄國必須將旅順及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換言之,俄國之前在東北一切權益,全部由日本繼承。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後來改稱南滿鐵路,日本為保護南滿鐵路權益,成立「滿鐵守備隊」,另安排一個師團駐留南滿。滿鐵守備隊和駐留師團即是日後關東軍的前身。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借口南滿鐵路一段被毀,炮轟瀋陽,同時進攻吉林、黑龍江,禍根肇始於《樸茨茅斯條約》。
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進行,清朝卻被迫保持中立。魯迅在 1922 年《呐喊.自序》回憶於日本留學時棄醫從文的經歷:
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缺乏國家保護,中國人要麼投靠日俄任一方以自保,不得好死,要麼袖手旁觀,用麻木冷酷逆來順受。這是非常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