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呂思勉著作豈只抄書

有謂呂思勉的著作只是抄書,近日讀其《隋唐五代史》,不時發現精闢卓見,今嘗試分享一二。

在談到安史之亂時,教科書總會說李林甫為杜絕邊將入相之路,向玄宗建議用胡人為節度使,此讓安祿山有機可乘。呂氏對此不以為然,他說:

平心論之,中國政俗,皆尚和平,承平之時,武備不得不弛……自「五胡亂華」以來,以漢人任耕,而以降附之外族任戰,其策亦迄未嘗變。故唐初雖有府兵,出征實多用蕃兵、蕃將,此實非玄宗一人之咎,歸獄林甫,尤近深文。惟天寶之時,偏重之勢太甚,君相不早為之計,而徒荒淫縱恣,耽寵怙權,則神州陸沉,固不得不任其責耳。

按呂氏意見,用胡人從事軍事行動,非始於玄宗及李林甫,中國亦確有需要使用蕃兵、蕃將。玄宗、李林甫之過失,在兩方面:第一,太過倚重胡人,所謂「偏重之勢太甚」。第二,未有及早商討對策防患未然。

述及開元、天寶年間的對外形勢,呂氏精準看出

唐所視為大敵者,實為突厥與吐蕃也。

唐朝於是把兵力集中在西北兩邊。

然以重之之故,其制馭之亦較嚴;朔方、河、隴,多以宰臣遙領,或將相出入迭為之。而所用胡人,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亦不過貪功生事之徒,故未有他患。

東北方面,

奚、契丹雖桀驁,尚非突厥、吐蕃之比,故唐人視之較輕,所用節將,惟張守珪出於精選,亦僅武夫,不知遠慮,而安祿山遂乘之,盜竊兵柄矣。

這樣看安祿山的崛起,實在一新耳目,從宏觀看出局部。

不過,最精彩當數以下一段:

案陳玄禮,《舊書》附《王毛仲傳》,云: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其為豫謀可知。《楊貴妃傳》云: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韋見素傳》謂玄禮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肅宗張皇后傳》云:百姓遮道請留太子。宦者李靖忠啟太子請留,良娣贊成之。張后時為太子良娣。靖忠者,李輔國本名,《宦官傳》作靜忠,護國則肅宗即位後賜名也。《宦官傳》謂其獻計太子,請分玄宗麾下兵北趨朔方,以圖興復。又《建寧王傳》,謂是謀也,廣平、建寧,廣平王俶,即代宗。建寧王倓,肅宗第三子。亦贊成之。則驛門之圍,遮道之請,東宮皆與其謀可知。《貴妃傳》言: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其說之信否未可知,然太子與諸楊間隙之深,則可見矣。

透過慎密的考證,高度的歸納、綜合,呂思勉得出馬嵬驛兵變及楊妃一族被殺,乃東宮早有預謀,出自太子李亨剷除政敵的意思,非偶然發生的意外。太子留下殿後,輾轉北上靈武稱帝,亦是按照事先安排的劇本進行。今天許多史書論及此節,皆輕輕帶過,遠不如呂氏鞭辟入裡。

何以李亨要去靈武即位?原來靈武就是朔方,呂氏說:

圖恢復者必藉兵力。天寶時,兵力萃於西北,而河西、隴右皆較遠,肅宗西行,必之朔方者,勢也。

朔方節度使是郭子儀,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二人合作平亂。郭、李不是平白無端走出來勤王,而是肅宗有意利用朔方兵力意圖恢復在先。此層只有呂氏看得通透。

書中尚有很多獨到見解藏於字裡行間,誰說呂思勉只知抄書?恐怕是未讀得透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