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王德峰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復旦大學哲學系王德峰教授談馬克思,常言馬克思藉歷史唯物主義發動了一場哲學革命,顛覆了西方近代以來的理性存在論。這場哲學革命發端於《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概括表述在 1845 年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有別於黑格爾把全部現實世界理解為出自意識的知識本性的「物件世界」,馬克思認為,一個真實的世界,比由知識所構造的「物件世界」廣闊得多,也根本得多。它是使「物件世界」、構造「物件世界」的「純粹活動」、以及作為知識的意識 (即「認識主體」) 成為可能的世界。胡塞爾後期予以承認的「生活世界」,庶幾近之。

馬克思讓被「物件世界」遮蔽的「生活世界」得以呈現。「生活世界」具有若干特徵:(1) 非理性的、感性的,因此絕不可能被還原到理性的知識構造中去;(2) 具有歷史性;(3) 一切以理性法則建構的科學 (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皆以它為真正基礎。

人們誤以為理性知識便是全部生活的基礎,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及其表述不能有真知。實情是,人並非作為某種給定的主體 (如理性主體) 而存在,理性是在人的感性活動的異化中產生,而與感性對峙的。理性慢慢建立霸權,對感性的歷史真實內容進行褫奪,結果形成「離開實踐的思維」(純粹理性) 對真理領域的霸佔。

自然科學的物件和目的,即理性知識的物件和目的,是從人的感性生活的歷史運動中產生出來的。人的感性生活領域,可名之為「社會存在」,以物質生產關係為內容。封建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都是物質生產關係的一種形式。近代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離不開資本運動 (工業和商業) 的蓬勃。

物質生產關係不是理性的結果,而是在人改變自然的感性活動中逐漸形成起來的社會生存條件,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歷史方式。一切政治權力和法的權力,都是前理性的東西。對前理性的東西進行理性論證,建立政治哲學和法哲學,並把這種論證本身偷換為被論證的東西的根源,以為有合符理性的天賦人權存在,都是未弄清楚物質生產關係是什麼一回事。

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知識」絕非實證意義上的「直接的經驗知識」,而是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一種把握與描述,姑且稱之為「歷史科學」。

王教授挪用歐陸現象學的理論資源來重新解釋馬克思,可謂創新至極。著重人的感性活動,此也令馬克思和儒家 (孔子講仁情) 有對話空間,有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不過,有幾處地方值得深思:

a. 馬克思對物質生產關係的理解,是否同於胡塞爾的「生活世界」?

b. 物質生產關係是歷史產物,不等於其就是應該存在。畢竟指引權力及資源分配向一更人道、更適切的方向邁進,是有必要的,此正是規範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的價值,不能一筆抹殺。

c. 理性認知活動依賴於物質生產關係,這是從「發生歷程」講。可是,從「內含品質」看,理性認知活動自成一獨立領域,有一超離於封建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共產主義所有制的客觀獨立的標準,足以判別哪種是科學,哪種不是。吾人不能說資本主義科學的標準不適用於封建所有制時代。

[參考資料]

王德峰,<從「生活決定意識」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