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A. J. P. Taylor 的世界史研究

A. J. P. Taylor 是二十世紀著名英國歷史學家之一。他對世界歷史研究的一些觀點,至今仍極具啟發,今不妨跟大家分享。

在 1941 年出版的《The Habsburg Monarchy 1809 – 1918》,Taylor 認為,哈斯堡王朝無法建立真正的民族國家,他們為了鞏固統治,往往對奧地利帝國境內各民族進行分化,並賦予德意志人和馬扎爾人 (即匈牙利人) 對其他民族的支配權。這令人想到元朝蒙古人、色目人對漢人、南人有支配權,以及清初對邊疆民族的分化離間,由此也見奧地利帝國與元朝、清朝一樣,屬於多民族帝國。

關於鐵血首相俾斯麥統一德國,Taylor 指出,整個過程更多是出於偶然,非俾斯麥有意為之。同樣,一次大戰的爆發,根本不是歐洲列強有意識地尋求戰爭,他們反而相信,透過增強自己的實力,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快調動武裝力量的能力,將有效避免戰爭,更好地實現其外交目標。比潛在競爭對手更快地動員,竟催生出一場勢不可擋的戰爭,乃 1914 年的領導人完全意想不到。

1961 年,Taylor 發表《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這本書極具爭議性。Taylor 反對二戰爆發 (特別是  1939  年  9  月在德國、波蘭、英國和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 是希特拉蓄意計劃的結果,批判所謂「紐倫堡論點」(即二戰是希特拉及一眾戰爭罪犯的犯罪陰謀)。按照他的看法,「紐倫堡論點」容易掩蓋其他國家領導人對戰爭的責任,也讓德國人民逃避了對戰爭責任的承擔。

Taylor 反覆論證希特拉只是一位正常的德國領導人,決非大眾所想像的惡魔般的人物。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實與威瑪共和國、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一致。希特拉希望使德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卻不曾計劃發動戰爭。1939 年戰爭爆發,是連串失誤造成的不幸事故,非希特拉原來計劃。

Taylor 還指出,希特拉是一個貪婪的機會主義者,除了追求權力和反猶太主義外,並無其他信仰。希特拉的外交政策既是一種隨波逐流、抓住機會的政策,他自然沒有任何預定計劃。又反猶太思想非希特拉獨有,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和奧地利人也懷有強烈的反猶太情緒,猶太人被殺,德國人也有責任。

兩次大戰相距不過二十年,根本問題在於有缺陷的《凡爾賽條約》,條約激起絕大多數德國人永遠討厭,但又未能徹底摧毀德國成為大國的潛力。《凡爾賽條約》的缺陷,破壞得來不易的歐洲和平與穩定。德國遲早會不可避免地再次反對《凡爾賽條約》。有缺陷的和平解決方案,致使戰爭更有可能發生。

1933 年的國會縱火案,並非希特勒和納粹黨在背後策劃,而是荷蘭共產黨員范德呂伯 (Marinus van der Lubbe) 一人所為。納粹決心摧毀德國民主,遂借縱火案做口實,大肆拘捕、監禁異見人士,鎮壓不與納粹政權合作的報刊,使威瑪共和過渡到納粹一黨專政。納粹是利用一件偶然發生的事件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