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戰國大不同

從春秋進入戰國,有幾個顯著的變化:

1. 大國兼併小國多了,小國數目大幅減少,至戰國初年,最強勢只有七國;

2. 下級篡弒上級時有發生,最著名有「三家分晉」和「田氏篡齊」;

3. 戰爭維時長,動員人數多,所用手段殘忍,發明不同兵器投入作戰;

4. 春秋霸主仍稱「公」,戰國諸國君一律稱「王」。

關於 2,「三家分晉」的「三家」指韓、趙、魏三氏,俱屬卿大夫。晉獻公、晉文公實行軍事改革,大量起用異姓卿大夫,除了韓、趙、魏,還有智、范、中行。智伯消滅范、中行,勢力增加,威逼韓康子、魏桓子割地,又向趙襄子索地,趙襄子拒絕,智伯聯合韓、魏兩家攻趙,期間韓、魏兩家倒戈,智伯被殺,史稱「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乘機瓜分晉國土地,留下絳與曲沃給晉幽公,「三家分晉」就是指這件事,完全是一下尅上。至於「田氏篡齊」,是指權臣田成子殺齊簡公,立齊平公,自掌政權,再待姜齊宗廟絕祀,取而代之。

關於 3,春秋的戰爭多維時一日,以車戰為主,尚存仁義,帶藝術化。戰國則不同,維時數月甚至數年,以步兵、騎兵戰為主,幾乎動員全國兵力。不存仁義,陰謀詭詐盡出,再無藝術化,而盡是殺戮,水淹、坑殺時有發生。弓弩亦被發明以擊殺敵人。

關於 4,齊桓、晉文、宋襄、秦穆仍稱「公」,是因為他們皆認自己是周王室所封。至楚莊王、夫差勾踐,因屬南方蠻族,不尊周室,遂自稱王,與周天子同。戰國初,魏文侯仍稱侯,但魏惠王開始,諸國國君皆稱王,秦孝公以後的秦國國君亦稱王。諸國君稱王,示意周室權威進一步衰落。

這一種情況,再看孟子「仲尼之徒,無道齊桓、晉文之事」,就很有意思。孔子明明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怎會「無道齊桓、晉文之事」?原來孟子眼中的「齊桓、晉文之事」等於戰國時期諸新軍國之惡行,他們開其端。孟子不認同諸新軍國之惡行,所以連帶否定齊桓、晉文。孔子尚看不到戰國的惡劣,他見到的是仍然有禮的影子的霸政,故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予以正面肯定。這兩句話,其實已反映春秋、戰國大有不同。

戰國分三期:齊魏爭雄期、齊秦鼎立期、秦趙對峙期。魏惠王率先憑龐涓崛起,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孫投齊國,殺龐,桂陵、馬陵二戰後,魏國遂衰落。齊雄霸東方,與實行商鞅變法的秦鼎足而立,號東西二帝。不過,隨著聯軍攻齊,齊國一蹶不振。趙國自武靈王行胡服騎射,有一支戰鬥力、機動力極強的騎兵,趙國亦有戰馬產區,與秦國看齊。奈何長平之戰誤信紙上談兵的趙括,四十萬趙軍一夜之間被白起坑殺,趙國從此再無力與秦角逐,秦國統一是勢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