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德意志關稅同盟與普魯士的君主立憲

要求德國統一的呼聲越來越大,和德意志關稅同盟 (Zollverein,以下簡稱關稅同盟) 的成功有密切關係。

關稅同盟由三十八個德意志邦國組成。1828 年,普魯士與黑森大公國 (Hesse) 達成最初的關稅協定。1831 年,黑森-卡塞爾伯國 (Landgraviate of Hesse-Kassel) 加入 (1567 年,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一個諸侯國 - 黑森伯國一分為四,分出黑森-達姆城伯國,以及黑森-卡塞爾伯國。1806 年,黑森-達姆城伯國被提升為黑森大公國,乃德意志邦國之一)。1834 年,巴伐利亞 (Bavaria) 、符騰堡 (Württemberg)、薩克森 (Saxony)、圖林根 (Thuringia) 等邦國加入。關稅同盟旨在促進邦國間的貿易往來、減少內部競爭。

經濟學家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是關稅同盟的主要倡導者。和亞當.斯密強調「無形的手」(invisible hand) 不同,李氏看重國家對經濟生活所起的作用。他因此主張國家主導的工業化 (保護本國工業,對原材料零關稅,給工業品高關稅以促進本國工業發展,等待那些工業發展壯大之後再對外開放) 和貿易保護主義 (國際貿易中僅開放佔優勢的行業,不開放弱小的,以避免不佔優勢的行業面臨殘酷的國際競爭)。

關稅同盟廢除各邦國關稅,使德意志在經濟上達致統一,經濟統一催生政治統一訴求。它又由普魯士牽頭籌組,不容許奧地利加入,此令腓特烈.威廉四世宣稱希望成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時,不少德意志領袖紛紛響應。

法蘭克福議會失敗告終,普魯士卻有君主立憲的雛型。腓特烈.威廉四世成立了一個新的憲法,設置兩院制的國會,上議院由貴族選出,下議院則由民選產生。下議院由所有納稅人選出,選舉資格基於繳稅額,所以不能實現普選。憲法容許國王擁有任命大臣部長的權力,並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議會與州份議會,也保證國王能操縱軍隊與官僚。儘管這種制度比以前的更自由,它始終偏向保守,讓國王、貴族與軍官階層掌握大權。

日本明治維新時,《明治憲法》便是仿照普魯士憲法起草。清末五大臣出洋 (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 考察歐、美、日各國憲政,將日本憲政推為列國之首,中國的政制改革也間接以普魯士為藍本。

自由主義者海耶克 (F. A. Hayek) 在成名作《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有以下一段評說:

「自十八十九世紀以來,社會制度逐漸從嚴格的階層組織轉化而成各個人至少可以自定其生活方式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個人得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且有機會選擇其生活方式。這種轉變,是與商業發達有密切關聯的。從意大利北部的商業城市開始,新的生活觀隨著商業向西部與北部發展,經過法國和德國西南部向低地國家和英倫三島擴張。這種由商業而引起的新生活觀,在沒有專制的政治力量來阻抑它的地方,便根深蒂固起來。在低地國家和不列顛,這種新的生活觀在一個長時期之內得到充分的發展,並且首次得有機會自由成長,而且變成這些國家的社會與政治生活之基礎。而且,自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以來,這種新的生活觀,又從這些國家以更較充分發展了的形式向西與東擴張,擴張到新大陸,擴張到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區。可是,在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區,時常發生戰亂,並且有強大的政治壓力存在;這使得與英國相似的自由果實不能早早成長。

......二百餘年來,英國的觀念向東方發展。在英國獲致成功的自由法則,似乎注定要向全世界擴張的。約在一八七零年,英國這些觀念的支配力,也許擴張到極東的地方。可是,自從那時開始,英國觀念的支配力便開始逐漸低落;而一種不同的觀念,則開始從東方向外展進。其實,這種觀念並不新鮮,只是極其陳舊的東西。自從這陳舊的觀念擴張以來,英國在政治和社會範圍裡失去了其知識上的頭領地位,而變成別國觀念的輸入者。其後的六十年間,德國成為世界觀念的中心。從這個中心出發,德國觀念向東方和西方擴張。它注定了要統治二十世紀的思想界。無論是黑格爾或馬克斯,無論是李士特 (List) 或施謨勒 (Schmoller),無論是宋巴特 (Sombart) 或曼海門,無論是比較激烈的社會主義或比較溫和的『組織』或『計劃』,德國觀念都受英國歡迎,而且德國的社會建構都受人模仿。

雖然,大多數的新觀念,尤其是社會主義,並非起源於德國,可是這些新觀念是在德國完成的。在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葉,這些新觀念得到最完備的發展......

......德國一再成為歐洲文明的主要份子,甚至於是領導的國家。但是,這種智識上的影響立刻助使德國觀念向外擴張,以至於形成一種轉向,反對歐洲文明的基礎。德國人自己是充分感覺到這種衝突的,至少在德國人中擴張德國觀念的人是充分感覺到這種衝突的:早在納粹勃興以前,大家公認的歐洲文明的共同遺產,德國人看作是『西方』文明。他們所講的『西方』。所指不復是 Occident 的固有意義,而是意指在萊茵河以西的『西方』,在萊茵河以西的『西方』,意即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資本主義和個人主義,自由貿易,以及任何形式的國際主義,或愛好和平。」(譯文取自殷海光)

普魯士形態的政治經濟制度,實際是跟英美憲政 (盡量限制君主權力)、自由市場經濟 (減少國家干預) 相反,乃極權主義的淵藪。觀乎日本終走上軍國主義、中國難逃一黨一人獨裁 (民國時有蔣介石、中共有毛澤東及今天的習近平),海耶克的觀察可謂精準、深刻!

1857 年,腓特烈.威廉四世中風兼患有精神病,弟弟威廉出任攝政王。1861 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威廉繼位,是為威廉一世 (Wilhelm I),史稱「威廉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