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俾斯麥與鐵血政策

威廉一世即位後,起用俾斯麥 (Bismarck) 為首相。

俾斯麥出身傳統容克 (Junker,又譯容格) 階級。所謂容克,是指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他們在經濟上掌握大部分土地,思想比較保守。同時,其又為國家承擔軍費,政府招募他們的子弟任軍官。容克階級集經濟、軍事實力於一身,故長期壟斷普魯士軍政要職。

俾斯麥 1847 年當選柏林州議員。1848 年革命爆發,他打算動員自己領地內的農民參軍勤王。1849 年被選入新的普魯士州議會,當時俾斯麥的立場是反對德意志統一。1851 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委任他為德意志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駐法蘭克福。腓特烈威廉四世中風,弟弟威廉攝政,俾斯麥獲任命為駐俄大使。威廉一世登基,有意起用俾斯麥為首相,礙於議會反對 (俾斯麥力主擴充軍備,與議會發生衝突),威廉一世只好以俾斯麥為內相 (掌管內政),俾斯麥不甘心屈居內相,請求辭職,威廉一世改派他出任駐法大使。

1862 年的下議院選舉,自由派大獲全勝,普魯士政府要求下議院批准軍事改革的撥款,遭到拒絕,行政、立法陷入僵局,爭持不下。威廉一世苦無良策,想到俾斯麥或許有能力化解此危機,於是在 9 月 23 日把他召回,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 26 日在下議院發表著名的「鐵血演說」(Blood and Iron),提到:

「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不取決於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取決於它的力量……普魯士必須集中力量,而且維持力量以待適當時機,這時機來臨了好幾次,也離開好幾次了。自從維也納諸條約以來,我們的邊界劃分得太差了,不利於健全政治。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 (這正是 1848 和 1849 年的重大過失),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鐵血演說」無助緩和政府與議會的矛盾,卻鞏固了威廉一世和俾斯麥之間的君臣關係。

威廉一世對俾斯麥說:

「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朕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

俾斯麥回應道:

「既然遲早要死,為何不死得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刑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兩者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

俾斯麥政治手腕十分靈活,得不到自由派歡心,轉為扶植工人階級抗衡自由派。他更以德國統一大業轉移議員視線,1864 年,普魯士跟丹麥爆發戰爭,掀開以武力統一德意志的序幕。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 (Schleswig-Holstein) 位處普、丹兩國邊境,北部住民普遍為講丹麥語的丹麥人,南部住民則主要是說德語的德國人。1840 年開始,德意志和丹麥民族自由主義者各自試圖在當地爭取支持。俾斯麥決定用武力解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聯合奧地利 (乘機觀察奧國實力) 對丹麥下達最後通牒 (ultimatum),未幾,普、奧對丹麥宣戰,普丹戰爭 (German-Danish War) 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