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文化之兩形態

中國和西方展現出兩種不同型態的文化。

何解中西文化會迥異?此可追溯至地緣因素。

中國多山多陸地,在這裡生活的族群,比較喜歡踏實,不愛冒險。他們安土重遷,形成部落,人與人之間、人與地之間,易生感情,故孔子云:「仁者樂山」。不隨便遷徙、冒險,故好靜;腳踏實地無風無浪,故長壽。孔子因此說:「仁者靜」、「仁者壽」。

西方文化源自希臘。希臘多島嶼而近海,在這裡生活的族群,受制於地形,不得不冒險。冒險而要保得住性命,機靈智巧不得不運用。農業不是主流,商業才是,經商而要捍衛自身利益,故講究口才、講究表述清晰。他們亦要時刻留意天文地理,遂養成好奇的心境、探索的精神。

中西方地緣因素迥異,滋長出不同形態之文化。不同形態之文化又帶來不同之產物。以西方論,自然科學、數理邏輯、思辯哲學,乃其擅長。中國則有綿延不斷的歷史撰述傳統、教人如何待人處事的義理之學。

有一點必須指出,西方文化也有歷史撰述,也有教人待人處事。如希羅多德撰有《歷史》,系統地敍述波希戰爭。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亞里士多德甚至撰《尼各馬可倫理學》,對友誼、幸福、勇敢等作完整闡述。

中國漢代儒者講陰陽二氣開出五行,五行再化生萬物,亦不乏對自然的解釋、概念的推演。

不過,縱使中西方皆有涉足對方擅長之領域,西方明顯是以精準的概念定義、嚴密的邏輯推演建構教人待人處事的學問,此是以知識態度講道德、人生,成就道德哲學、人生哲學。中國人不懂這樣講。

相反,中國是以直覺感悟、粗疏的類比推論解釋自然現象,西方著重的實證 (假設 - 驗證),完全欠奉 (沈括、李時珍等例外),此是以文學態度講科學。

知識的內核是理性,文學的核心是情感。西方過份強調理性,夾雜自利、好奇、愛動等,卒之迎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得出兩次毀滅性大戰。中國過份強調情感,夾雜安土重遷、不願冒險等,終於歷朝歷代皆有老百姓受統治者欺壓,統治者權力不受制度約束,大臣們、知識分子往往要付出性命勸統治者施捨一點同情。系統科學亦無從建立,僅風水命理、宗教迷信大行其道。

湯恩比表示,要解決廿一世紀的世界問題,唯有向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取經。孔子思想重視「仁」,大乘佛法講「眾生無邊誓願度」,二者俱是情感的。以情來去走理性的弊端,這是湯氏救正西方文化的藥方。

上世紀二十年代,胡適打出「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即使汲汲於保存中國傳統的牟宗三,也提出「良知坎陷」(良知自我坎陷而開出理性,接通西方民主與科學)。以理性協助情感更好地彰顯,是民國以來學者救正中國文化的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