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唯識宗 (上)

般若空宗掃蕩一切,卻無所建立,唯識宗的出現,正是要對一切法作根源的說明。

唯識宗由無著、世親兄弟創立 (奉彌勒菩薩為鼻祖)。無著造《攝大乘論》,這是對《阿毘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的詮釋。全篇以阿賴耶識為起點,而後導入三自性說,再藉阿賴耶識與三自性,切入六波羅蜜多、菩薩十地、戒、定、慧、涅槃等觀念。

世親造《攝大乘論釋》,發揮《攝論》義理。另外,他撰有《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等。《唯識三十頌》還未完成注釋,世親就辭世了。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頌》作詮解,建立起自己的學說。玄奘西行求經,在那爛陀寺拜戒賢為師,戒賢的老師為護法,護法即十大論師之一。

《攝大乘論》傳至中國,有三個譯本:北魏佛陀扇多譯、陳真諦譯、唐玄奘譯。學界普遍認為玄奘的最好。另外,世親《攝大乘論釋》也有三個譯本:陳真諦譯、隋笈多共行矩等譯、唐玄奘譯。

三自性說是唯識宗的主要義理之一。所謂「三自性」,分別指: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三自性是一切有情生命 (眾生) 中的三種重要法性。法性,梵語:dharmatā,指法 (現象) 本身內在具有的性質。由於唯識宗將三界萬法俱視為阿賴耶識 (又名一切種子識) 所變現,三性「離第八識皆不得有」。

依他起性脫胎自「緣起」,一切法皆是依因緣條件而起。可是,吾人不明白一切法皆是「緣起」,執之為實有,向外執著人事物 (法執),向內執著自己的身心 (我執)。因執著而產生的種種幻象,帶遍計所執性。人能破除執著,看透諸法實相,便可證圓成實性。圓成實,圓滿成就究竟真實,和「性空」對應。

據此,唯識宗並未違反「緣起性空」、真俗二諦。

相對三自性,唯識宗提出三無性,分別為:生無性、相無性、勝義無性。

生無性是對著依他起來說的,一切法皆託因緣和合而生,並非無因而自然生,也沒有個造物主。剎那生,剎那滅,不過偶然的因緣聚合而已。相無性是對著遍計執來說的,種種因執著而起的法相,根本不是實有。勝義無性是對著圓成實來說的。一旦成就了圓成實,對圓成實產生執著,這還是一種遍計執。必須明白勝義本身了不可得,勝義無,佛法才成為佛法。

識,梵語:Vijñāna,有認知、了別的意思。能起認知、了別作用的心識,必分你我,再而生出比較、矛盾、糾紛,爆發衝突。唯識的識,其實必然是染污識,非清淨識。

將識視為清淨,如真諦言阿摩羅識,概念上屬自相矛盾。故此,唯識宗是染心系統,人要成佛,就要轉識成 (般若) 智。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創建支那內學院,宣揚唯識宗,呂澂便是其門下弟子,二人宗派意識皆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