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趙德昭自刎

對外戰爭往往會引爆內部的政治矛盾。高梁河之戰,宋軍慘敗,太宗負箭傷南逃,豈知此竟激化叔侄之間的矛盾,趙德昭自殺收場。

趙德昭,宋太祖次子,趙德芳兄長。叔叔趙光義即皇帝位,以他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 (趙德芳爲山西南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興元尹)。

然而,表面客氣,內裡二人實互存戒心。

宋太祖死時,德昭已經二十六歲,一度是趙光義繼承皇位的潛在競爭者。太祖駕崩,德昭頓失依靠,汴京盡是太宗的爪牙羽翼,宋皇后連呼「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的惶恐不安,其實也是德昭之心情。

對太宗來說,畢竟是奪位,為了掩人耳目,體面地善待太祖後人是必須的。不過,他會否毫無保留予以信任重用?當然不會。「面和心不和」的尷尬,隨著宋遼戰事展開而被打破。

太平興國四年 (公元 979 年),太宗乘親征北漢大勝的餘威,揮軍攻打幽州。德昭一直伴隨太宗北上。宋軍於高梁河覆沒,太宗在侍衛護送下乘騾車慌忙逃走,與大軍失散。群龍無首的宋軍,見德昭尚在軍中,有人圖謀擁立他為新皇帝,後因得知太宗仍然在世作罷。此事不久為太宗「微聞」,心感不悅。

平情而論,是時宋軍兵敗如山倒,主帥失蹤,要妥善安排撤退,另立主帥作臨時指揮有其必要。況且,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宗生死未卜,擬立德昭繼位亦不算大逆不道。偏偏太宗久懷疑慮,將士們這一舉措恰好觸碰到他的敏感處,他於是不太高興了。

收復幽州以失敗告終,加上謀立德昭的傳聞,令太宗怒火中燒,連帶把將士們攻破太原、消滅北漢的功勞一筆抹殺,遲遲不論功行賞。德昭替將士們發聲爭取,太宗終於按耐不住,徹頭徹尾的爆發:「帝大怒曰:『待汝自爲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返宮,未幾「取割果刀自刎」。

何解太宗會在這時爆發?德昭又為何惶恐得要自殺?

因五代以降,皆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將士擁戴與否乃皇位繼承之關鍵。德昭獲前線將士擁立,且與前線將士站在同一陣線,爭取他們應得的,「槍桿子」明顯落入德昭手上,軍方支持著德昭。

相反,太宗指揮失利,棄前線將士於不顧,還要拖延犒賞,其早已失去軍心。彼竭我盈,再受到不光彩奪位的陰影、存在已久的矛盾影響,太宗卒之怒道:「待汝自爲之,賞未晚也 (等到你當皇帝時,再賞還不遲)。」

而此話等於撕破「面和心不和」,把矛盾浮面。德昭心知肚明,任自己再不想覷覦皇位,他只有被誣陷的份兒 (父親已死,叔叔視他為皇位競爭者,叔叔手握大權,對他滿懷猜疑憤恨,他焉能不死?)。與其被折磨至死,不如自行了斷。

太宗聞知德昭死訊,「驚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癡兒,何至此耶!』追封魏王」,純屬矯情虛偽!《宋史》交代德昭死因用「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數語蓋過,如非作賊心虛,何需竄改歷史?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3. 脫脫等,《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