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呂蒙正與張齊賢

宋初宰相中,趙普、李昉都是五代遺留下來,呂蒙正、張齊賢則是太宗在位時透過科舉入仕。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父親呂龜圖,與妻子劉氏相處不和睦,連帶將兒子趕出家門。二人受盡貧困煎熬,寓居洛陽,「投跡龍門寺僧,鑿山巖為龕以居」(張岱《夜航船》)。

呂蒙正與張齊賢、王隨、錢若水、劉燁一同跟郭延卿學習詩賦。有一日,六人渡水謁見道士王抱一,求看相。王抱一仔細端詳過一回,曰:「吾嘗東至於海,西至流沙,南窮嶺嶠,北抵大漠,四走天下,求所謂貴人,以驗吾術,了不可得,豈意今日貴人盡在座中!」他慢慢解釋:「呂君得解及第,無人可奉壓,不過十年作宰相,十二年出判河南府,自是出將入相三十年,富貴壽考終始。張君後三十年作相,亦皆富貴壽考終始。錢君可作執政,然無百日之久。劉君有執政之名,而無執政之實。」(王銍《默記》) 太平興國二年 (公元 977 年),呂蒙正、張齊賢果然中進士,其中蒙正更是狀元 (進士第一名),授將作監丞,通判 (知州的副手) 昇州 (今南京市)。

蒙正登第,即迎接雙親 (此見他不計前嫌),予以奉養。父親未幾逝世,他「遷都官郎中,入為翰林學士,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副宰相)」。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假裝聽不見,未有理會。同僚為他抱不平,「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立刻阻止,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眾人皆佩服其器量 (司馬光《涑水記聞》)。

端拱元年 (公元 988 年),李昉罷相,呂蒙正官拜戶部尚書、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 (許) 其無隱 (暪)。」就連開國元老趙普,也對蒙正這位「後進」甚為推許。

盧多遜為相時,其兒子獲授員外郎出身,後成為慣例。蒙正上奏:「臣忝甲科及第,釋褐止授九品京官。況天下才能,老於巖穴,不霑寸祿者多矣。今臣男始離襁褓,膺此寵命,恐罹陰譴,乞以臣釋褐時官補之。」從此,宰相的兒子只獲授九品京官。

蒙正又不收受厚禮:

「朝士有藏古鏡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獻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過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聞者歎服。」

且直言極諫:

「論及征伐,上曰:『朕比來征討,蓋為民除暴,苟好功黷武,則天下之人熸亡盡矣。』蒙正對曰:『隋、唐數十年中,四征遼碣,人不堪命。煬帝全軍陷沒,太宗自運土木攻城,如此卒無所濟。且治國之要,在內修政事,則遠人來歸,自致安靜。』上韙之。」

「嘗燈夕設宴,蒙正侍,上語之曰:『五代之際,生靈凋喪,周太祖自鄴南歸,士庶皆罹剽掠,下則火災,上則彗孛,觀者恐懼,當時謂無復太平之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願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上變色不言。蒙正侃然復位,同列多其直諒。」

至道元年 (公元 995 年),呂蒙正獲授尚書右僕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 (洛陽) 留守。「蒙正至洛,多引親舊歡宴,政尚寬靜,委任僚屬,事多總裁而已」。

真宗即位,進左僕射。咸平四年 (公元 1001 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咸平六年 (公元 1003 年),上書求解政事,授太子太師,封萊國公。景德二年 (公元 1005 年) 辭官回鄉,不久離世,享年六十八歲。

仁宗朝宰相呂夷簡,是呂蒙正的侄兒 (呂蒙正:「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奉命出使遼國的富弼,曾受到呂蒙正賞識。

呂蒙正撰有《破窯賦》,最尾兩段: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簡單交代自己從貧賤到富貴的經歷之餘,亦帶出「人應隨遇而安」的道理。

呂蒙正的同學張齊賢,曹州冤句人,三歲時為避戰亂,舉家遷至洛陽,「孤貧力學,有遠志」,因仰慕唐朝李大亮之為人,故字師亮。

宋太祖幸洛陽,齊賢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到馬前獻策 (齊賢以手畫地,條陳十事:曰下并、汾、曰富民、曰封建、曰敦孝、曰舉賢、曰太學、曰籍田、曰選良吏、曰慎刑、曰懲姦),給太祖留下深刻印象 (及還,語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爾。我不欲爵之以官,異時可使輔汝為相也」)。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齊賢中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衡州。六年 (公元 981 年) 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雍熙初年,任左諫議大夫。代州楊業戰死,齊賢獲授給事中,出知代州。端拱元年拜工部侍郎。真宗咸平元年 (公元 998 年) 十月,官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呂蒙正、張齊賢是宋代「布衣卿相」的典型。

和西漢的「布衣卿相」迥異,皇帝不再透過直接策問,而是藉著公正客觀的科舉考試,選拔優秀的民間知識分子入朝為官。民間的意見、聲音因此得以上達,左右朝中決策 (積極言是有利改善民生,消極言是能夠阻擋惡政施行)。

二人俱在佛寺苦學。後來胡瑗 (「宋初三先生」之一) 於泰山苦讀十年,每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范仲淹也在醴泉寺斷虀畫粥苦讀。竊以為這是宋初普遍之學風。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