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郝德傑與國民政府的互動

早於 1927 年蔣介石全面清黨後,港督金文泰已決心和國民政府恢復友好。金文泰這樣做,是因為他看到:香港在政治、社會、經濟上皆無法與中國大陸完全割裂。

步入三十年代,日本侵華日亟,郝德傑遂加強與國府的聯繫,以備變故。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關東軍以東北軍炸毀南滿鐵路 (由日本修築) 為藉口,侵佔瀋陽。是時張學良在北平協和醫院養病,有見日軍武備精良,不宜硬碰,下令東北軍不作任何抵抗,結果東北三省失陷,史稱「九一八事變」。

未幾日本成立「(偽) 滿洲國」,且於長城附近地區發動進攻,「一二八事變」更波及上海。郝德傑對大陸局勢日益不穩深表關注,1936 年 9 月 17 日,他出訪廣州,拜會國府軍政大員,18 日,他在沙面英國領事館宴請蔣介石等人。

兩個月後 (即 11 月 4 日),廣東省政府主席黃慕松、廣州市市長曾養甫來港答謝並回訪郝德傑。

黃慕松清末加入同盟會,民國初年曾被孫中山任命為大總統府軍咨府 (後改參謀本部) 第五局局長。黃埔軍校成立,他出任高級班副主任,屬國民黨資深黨員。

至於曾養甫,陳果夫回憶:「那時 (組織) 部裡面有一個幹事,專司民眾組織,廣州市民眾組織完全歸其指導。這位幹事姓譚,在共黨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兼職太多,每次開會常常不能到部請示或報告,再三嘱咐,始終不能履行......改派曾養甫同志繼任。從此廣州市民眾的指導權才轉入本黨同志之手。」陳果夫乃蔣介石親信,則曾養甫亦為國民黨「蔣派」之人物。

11 月 6 日,黃、曾返回廣州。12 月 12 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迫逼他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主張,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蔣最後同意,史稱「西安事變」。1937 年 3 月 20 日,黃慕松病逝,吳鐵城 (經林森介紹加入同盟會,反對容共,清黨時表態擁護蔣介石) 接任廣東省政府主席,4 月官式訪問郝德傑。

大陸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國共合作抗日之勢已成。4 月 16 日,郝德傑卸任,史美 (N. L. Smith,原為輔政司) 署理港督一職。三個月後,「七七事變」(日軍借搜尋一名失蹤士兵,要求進入宛平城,遭拒絕後,即展開炮轟。國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 爆發,中國對日抗戰掀起序幕。

羅富國 1938 年 7 月才代郝德傑回訪吳鐵城,這時上海、南京陷落,日軍南下進犯廣東省,局勢越來越動盪。

二十年代初,司徒拔以北洋政府為外交溝通對象。北伐完成,金文泰、郝德傑以南京國民政府為外交溝通對象。1949 年中共建國,麥理浩七十年代末訪京跟中共商討處理香港前途問題。許寶強解釋何謂「現實政治」(Realpolitik):「所謂『現實政治』,是指政治的考量所依據的是赤裸的利益計算,而資源分配的爭奪和勝負,則完全取決於政治實力,而非建基於道德原則或普世價值。」香港歷屆總督可說是深明此道,也是英人務實作風 (儲安平、鄺健銘皆認為英人較務實) 使然。

不過,司徒拔有意推翻廣州革命政府 (為蘇俄及中共所把持),金文泰、郝德傑跟蔣介石及其派系互動頻繁,戴麟趾「六七暴動」時嚴打左派,俱反映港督一貫持守「反共」(至少是「拒共」) 立場。港府一面倒親共,是 97 後的事,之前從未出現過。

另外,郝德傑見中國大陸不穩,主動溝通廣東政界要人,都算未雨綢繆,值得嘉許。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3. 陳永忠,《儲安平生平與思想研究:國共不容的知識份子》。

4.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5. 陳果夫,《十五年至十七年間從事黨務工作的回憶》。

6. 許寶強,<「現實政治」的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