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林村凹之戰

4 月 17 日早上,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率領「香港軍團」士兵實施偵察巡邏,穿越梅樹坑峽道,進駐位於林村谷中心的高地,即鍾屋 / 放馬莆山。抗英鄉民早於 4 月 15 日「梅樹坑之戰」後便撤退到林村凹山頂 (該處是大埔往元朗必經之地),打算伏擊英軍。他們築有堅固的大炮陣地,左右兩側稍前位置則佈置了抬槍和步槍陣地。隨著錦田、廈村、屏山和十八鄉的村民陸續抵達,抗英分子接近 1200 人。

加士居未有發現抗英鄉民據點,也不見他們蹤影。下午 12 時 30 分,加士居領兵返回旗桿山,不料抗英鄉民見英軍撤走,竟悄悄佔領鍾屋 / 放馬莆山。他們向前推進,爬上位於林村谷入口和梅樹坑峽道之間的社山山頂,步步逼近英軍。馬窩山上的通信兵最先發現異動,5 分鐘後報告加士居。不久,抗英鄉民向馬窩山上的通信兵與保護他們的衛兵開火,還遠距離射擊旗桿山上的英軍,時為 12 時 45 分。

加士居下令伯傑 (Ernest Lewis Corbett Berger) 迎戰,同時要求把「亞洲炮兵營」大炮盡快運往鄰近山頭,佈置槍炮陣地,對抗英鄉民予以反擊。為了請示港督卜力准許使用武力鎮壓,加士居下午趕回港島,作戰指揮權由奧戈爾曼中校執掌。

鄉民們一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令英軍驚訝不已,處處受制。幸好伯傑和巴雷特 (Barrett) 用兵如神,兵分兩路 (一路穿越梅樹坑峽道包抄鄉民陣地,一路正面進攻) 攻打社山,炮兵從旁掩護。抗英分子見敗象漸呈,遂在 1 時 45 分撤離社山,退守鍾屋 / 放馬莆山。英軍乘勝追擊,鄉民再度撤退,被逼往林村凹。

伯傑並非愚庸之輩,眼見林村凹陣地堅固,敵眾我寡,只好放手一搏,精銳傾巢而出,以攻為守 (防守大本營人數不過百人)。傍晚時分,戰艦「亨伯號」(Humber)、「孔雀號」(Peacock) 帶同補給物資抵達大埔,防守力量薄弱問題始獲解決。

抗英鄉民雖負隅頑抗,但不是全無弱點,譬如:鄉民使用的大炮俱無迴轉架,仰角很難調整,只能向一個方向射擊。適逢「香港軍團」士兵自小接受山地戰訓練 (他們都是「啹喀兵」),伯傑又故意節省彈藥以俟合適時機猛攻,卒之當三路英軍距離抗英分子大炮陣地約二百碼處 (該位置有小山丘屏蔽,大炮打不到),伯傑突然下令火力全開,上刺刀衝鋒,快速射擊。鄉民兵敗如山倒,英軍大勝。

夏思義歸納奧戈爾曼中校談英軍致勝關鍵:(1) 英軍受過山地戰訓練;(2) 抗英鄉民武器落後;(3) 英軍槍炮先進;(4) 英軍攻勢迅雷不及掩耳;(5) 鄉民無法及時變換大炮方向瞄準敵人。大體允當。

英軍成功攻佔陣地,「林村凹之戰」亦到了尾聲。值得注意是輔政司駱克的反應:「中國人的陣地選得好,如果他們打得準,英軍就要大吃苦頭了。」《商君書‧戰法》曰:「王者之兵,勝而不驕」,英人確實甚有王者風範!

如要進一步細味這場戰役,英人不慌不忙臨危應變的能力、伯傑「以攻為守」戰略的運用、對地形及自己兵種優勢的清晰掌握、「啹喀兵」及山地戰訓練的重要,皆可供今人借鏡。

中國堅持什麼都要周詳規劃,防患於未然,軍隊能戰僅流於口號式宣傳,一面倒靠攏,將固有歷史抹掉,香港必定沉淪!

[主要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