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升旗儀式

「梅樹坑之戰」結束,抗英鄉民沿梅樹坑峽道後撤,「名譽號」受地形所限,炮艦再無用武之地。港督卜力 4 月 15 日派巴雷特 (Barrett) 中尉率領「香港軍團」三個連 (300 人)、西蒙茲 (Simmonds) 上尉率領「亞洲炮兵營」一連 (48 人) 由陸路趕赴大埔增援。軍艦「迅捷號」(Brisk,運載「亞洲炮兵營」的大炮和彈藥,以及輔政司駱克)、汽船「永富號」亦由海路前往。

等待援軍之際,「名譽號」一支部隊 (由海軍水兵和陸戰隊組成) 於 4 月 16 日凌晨到昨天傍晚被炮轟過的陣地搜索抗英鄉民蹤影,無任何發現。下午 2 時 30 分左右,援軍陸續抵達。國際法規定不能在接管儀式未完成前駐軍,卜力遂安排駱克 2 時 50 分主持升旗。那面「米」字旗用絲製造,據傳是由一群不認同抗英的村民捐贈。

升旗儀式舉行時,大埔有「香港軍團」官兵約 425 人,另有 48 名「亞洲炮兵營」官兵、15 - 20 名警察,抗英鄉民卻有 2000 - 3000 人。《德臣西報》(China Mail) 因此估計:「叛亂者得悉總督原定 1 時在大埔墟升起英國國旗,他們集合起來頑強抵抗,他們若非提前發難逞威,可能會造成不小的麻煩。」

不過,英軍並未盡力防範鄉民破壞升旗,遲至 4 月 17 日早上才展開偵察行動。究其原因,與部份鄉紳父老 (如泰亨約德高望重的文湛泉,泰亨約屬「大埔七約」之一) 為參與抗英道歉,以及宣佈會退出抗英行列,並留下觀看升旗有關。

大埔父老向英人投降,接力支持抗英者,有來自元朗之村民。他們把據點轉移到林村谷谷口,積極進行各項防禦工事,誓要阻止英軍從大埔入元朗。

[主要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