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陳炯明叛變」新解

粵系軍閥陳炯明曾經是孫中山戰友。「第一次粵桂戰爭」(1920 年) 爆發,陳派兵支持孫討伐陸榮廷,致使舊桂系大敗,無法支配廣東。次年 (1921 年),舊桂系東山再起,陳擔任粵軍總司令迎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攻入廣西。舊桂系土崩瓦解,從此在政壇上銷聲匿跡。代之而起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

陳既和孫友好,何解後來他會發動「六一六事變」(即所謂「陳炯明叛變」)?這主要和他政見迥異於孫有關。

陳炯明贊成「聯省自治」,此一理念最先由梁啟超提出:「......確信國家之組織,全以地方為基礎,故主張中央權限,當減到對外維持統一之必要點為止......確信地方自治,當由自動,故主張各省乃至各縣各市,皆宜自動地制定根本法而自守之,國家須加以承認」,經湖南督軍譚延闓發表「還政於民」、「湘人自治」響應,浙江軍閥盧永祥相繼表示支持。知名學者如章太炎、胡適、張東蓀撰文鼓吹,陳不久深受影響。

孫中山則認為「聯省自治」不可行,堅持先締造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再令中央政府下放權力,實現地方自治。他因此視武力統一為必須,1922 年更在韶關建立大本營,準備北伐。

適值廣東省 1921 年初已開始起草省憲 (陳炯明原本打算先定省憲,以確立民治基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達致和平統一),加上 (a) 支持孫中山北伐的鄧鏗疑似被陳炯明派人暗殺 (b) 兩次粵桂戰爭及主政廣東為陳贏得不少名聲,孫、陳矛盾日趨尖銳。

終於,1922 年 6 月 15 日深夜,陳炯明部下葉舉等召開會議,決定發動軍事行動,迫孫下台。16 日 3 時,粵軍包圍總統府,期間發炮三響以示恫嚇,且拘捕廖仲愷。孫中山登上永豐艦暫避,形勢卻持續惡化,直至蔣介石收到「事緊急,盼速來」電報前來襄助,孫才順利脫離險境,離粵赴上海。

「六一六事變」使蔣介石獲得孫中山信任。孫也開始明白到建立自身革命武裝的重要。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全球出現第一個共產政權。蘇共有意對外輸出革命,成立「第三國際」,1922 年 8 月派越飛來華。越飛謀求與吳佩孚合作,遭拒絕,在上海會見孫,二人一拍即合,促成「聯俄容共」政策出台,國民黨改組,黃埔軍校創建。

在國民黨史觀下,陳炯明永遠是「叛逆者」、「土皇帝」,「聯省自治」只是其一心盤踞廣東之說辭。

陳雲說得好:

華夏在清朝覆亡之後......沒有照顧地域及語言族群差異,更無暇照顧非漢族地區,結果就是天下分裂,軍閥割據。本來可以化成聯省自治,但也被孫中山的北伐破壞了。(2015 年 3 月 29 日面書帖文)

孫中山那群傻瓜,最笨蛋的是沒有學美國的邦聯制度,而採取歐洲那種民族共和國的小國狹窄制度,自尋死路,摧毀了初生期的聯省自治,害死了中國......中國本部要恢復以前王朝郡縣的自治傳統,使地方發揮各自的傳統和特色,進而走向聯邦中國。(2015 年 5 月 23 日面書帖文)

按照上述分析,我們或許真的誤會了陳炯明,孫中山亦不配享有「國父」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