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容共」還是「聯共」?

1924 年孫中山究竟「容共」還是「聯共」?一字之差,卻值得細心玩味。

「容共」一詞由吳稚暉 1927 年 (當時孫已逝世) 開始使用,他是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成員,反共立場相當堅決。

至於「聯共」,見廖仲愷夫人、國民黨左派何香凝以下一段話:「越飛到滬,彼此共談革命 (孫越宣言),總理與廖仲愷遂於那時決定聯俄、聯共、聯農工的三大政策。」毛澤東 1940 年進一步闡述:「孫中山於 1924 年 1 月的廣州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區分了三民主義的兩個歷史時代,新時期革命的三民主義,就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

「容共」也者,國共兩黨並非平起平坐,僅因現實政治利益考慮,國民黨包容共產黨。觀乎蘇共在 1921 年中共成立後仍派人和孫中山傾談合作、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乃為了擴大共黨規模,可見國共兩黨政治能量和地位俱有霄壤之別。又孫需借助蘇共替自己改組國民黨、創建黃埔軍校而批准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此更屬「容共」無疑。

復次,孫中山思想雖左傾,但其畢竟不同共產主義。他說:「在中國實業尚未發達的時候,馬克思的階級戰爭和無產專制便用不着」、「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反對「用馬克思之法」,僅「師馬克思之意」。批評馬克思是一位「社會病理家」,非「社會生理家」。「聯共」前提是大家政見相同 (至少相近),「容共」則不然。這樣看來,「容共」比「聯共」合理。

加上文獻證據《孫越宣言》沒有提到「聯共」,「聯共」為國民黨左派及中共所杜撰,可以斷言。

何解國民黨左派及中共要篡改歷史?前者源自對孫中山思想了解不透徹,同情中共。後者旨在 (1) 隱瞞初建黨時之弱勢及困窘;(2) 爭取正當性,損害國民政府管治權威。

事隔數十年,中共未有改易舊說,冥頑不靈,死不悔改,令人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