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三十四、邙山兵敗

肅宗上元二年 (公元七六一年) 二月,李光弼於邙山被史思明大敗。有關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宜從「史思明屢被唐軍擊敗」講起。

史思明屢被擊敗

早於肅宗乾元二年 (公元七五九年) 四月,史思明及其部下已屢次為唐軍所敗。

夏,四月,庚子,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破史思明將楊旻於潞城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史思明之所以一直無法取勝,原因有二:(1) 唐室準備充足 (2) 肅宗以「西北軍鎮系統」作為平亂主力。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一月) 發安西、北庭兵屯陝,以備史思明。(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儘管史思明一度派遣將領李歸仁率領鐵騎五千寇掠陝州,其卒被衞伯玉、李忠臣 (原名董秦) 多次擊破。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 史思明遣其將李歸仁將鐵騎五千寇陝州,神策兵馬使衞伯玉以數百騎擊破之於礓子阪,得馬六百疋,歸仁走。以伯玉為鎮西、四鎮行營節度使。李忠臣與歸仁等戰於永寧、莎柵之間,屢破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 十一月,甲子,以殿中監董秦為陝西、神策兩軍兵馬使,賜姓李,名忠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至於史思明親自被李光弼多次擊退,我們於「河陽對峙」一章中已經講過,不贅。

雖然,史思明一度取得東都洛陽。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四月) 是日,史思明入東京。(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其部隊不久於鄭州被平盧兵馬使田神功擊破。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六月) 平盧兵馬使田神功奏破史思明之兵於鄭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上元元年 (公元七六零年) 十一月,史思明派遣部將田承嗣、王同芝、許敬江、薛鄂分別攻打淮西、陳、兗鄆、曹州。

史思明遣其將田承嗣將兵五千徇淮西,王同芝將兵三千人徇陳,許敬江將二千人徇兗鄆,薛鄂將五千人徇曹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兗鄆節度使能元皓卻於十二月撃破史思明派出的軍隊,阻截了安史叛軍對兗鄆的推進。

兗鄆節度使能元皓擊史思明兵,破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直至史思明改年號為「應天」,局面才稍有轉變。

(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 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應天。(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肅宗誤信魚朝恩、僕固懷恩,李光弼被迫進取東京

由於史思明屢為唐軍所敗,肅宗始終未視思明為一勁敵,予以高度的防範。

適逢宦官魚朝恩誤信情報,以為「洛中將士皆燕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建議肅宗派遣李光弼前往收復東都洛陽。

或言:「洛中將士皆燕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急擊之,可破也。」陝州觀軍容使魚朝恩以為信然,屢言於上,上敕李光弼等進取東京。(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僕固懷恩 (曾從郭子儀為前鋒,勇冠三軍,屢立戰功) 又因對李光弼心存怨恨,依附魚朝恩,聲言東都可取。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七月) 辛卯,以朔方節度副使、殿中監僕固懷恩兼太常卿,進爵大寧郡王。懷恩從郭子儀為前鋒,勇冠三軍,前後戰功居多,故賞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勇而愎,麾下皆蕃、漢勁卒,恃功,多不法,郭子儀寬厚曲容之,每用兵臨敵,倚以集事;李光弼性嚴,一裁之以法,無所假貸。懷恩憚光弼而心惡之,乃附朝恩,言東都可取。(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肅宗於是不理會李光弼「賊鋒尚銳,未可輕進」之言,敕令李光弼盡快進取東都,且派中使負責監軍。

光弼奏稱:「賊鋒尚銳,未可輕進。」(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由是中使相繼,督光弼使出師。(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被迫出戰的李光弼,一方面安排李抱玉固守河陽,一方面與僕固懷恩、魚朝恩、衛伯玉等人聯合,發兵攻打洛陽。

光弼不得已,使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與懷恩將兵會朝恩及神策節度使衛伯玉攻洛陽。(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李光弼一行人於洛陽以北的邙山佈陣。期間,僕固懷恩不聽從光弼的指示,反對於地勢險要的地方佈陣,改為置陣於平原。史思明於是乘唐軍佈陣未成,施以突襲,唐軍大敗,「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盡棄之」。

戊寅,陳於邙山。光弼命依險而陳,懷恩陳於平原,光弼曰:「依險則可以進,可以退;若平原,戰而不利則盡矣。思明不可忽也。」命移於險,懷恩復止之。史思明乘其陳未定,進兵薄之,官軍大敗,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盡棄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邙山兵敗」後,李光弼、僕固懷恩退守聞喜,魚朝恩、衛伯玉奔還關中。至於李抱玉,則棄守河陽,河陽、懷州由是失陷。

光弼、懷恩渡河走保聞喜,朝恩、伯玉奔還陝,抱玉亦棄河陽走,河陽、懷州皆沒於賊。(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朝廷驟聞「邙山兵敗」的消息,大為恐懼。可是,事已至此,肅宗只好下令增加關中的兵力,全面採取守勢。

朝廷聞之,大懼,益兵屯陝。(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總結

「邙山兵敗」本來不應該發生。它之所以出現,源於:

A. 肅宗之輕敵

B. 魚朝恩之愚昧 (宦官專權)

C. 僕固懷恩之私心 (朔方軍對李光弼的不滿)

無奈的是,李光弼畢竟戰敗收場,他由是於事後「固求自貶」。

李光弼上表,固求自貶;制以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領河中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從「安史陣營」的角度看,「邙山兵敗」亦未為他們帶來太多的優勢。這由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屢為陝兵所敗一事可知。

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勝西入關,使朝義將兵為前鋒,自北道襲陝城,思明自南道將大軍繼之。三月,甲午,朝義兵至礓子嶺,衛伯玉逆擊,破之。朝義數進兵,皆為陝兵所敗。(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