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二十八、河陽對峙:李光弼、史思明的再度交鋒

背景交代

A. 重返安史陣營,史思明稱帝

李光弼於「收復兩京」後,被肅宗加封為「司空」,備受重視。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 加......李光弼司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史思明叛離唐室,重投安史陣營,李光弼乃始作俑者。

初,史思明以列將事平盧軍使烏知義,知義善待之。知義子承恩為信都太守,以郡降思明,思明思舊恩而全之。及安慶緒敗,承恩勸思明降唐。李光弼以思明終當叛亂,而承恩為思明所親信,陰使圖之;又勸上以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賜阿史那承慶鐵券,令共圖思明,上從之。

承恩多以私財募部曲,又數衣婦人服詣諸將營說誘之,諸將以白思明,思明疑未察。會承恩入京師,上使內侍李思敬與之俱至范陽宣慰。承恩既宣旨,思明留承恩館於府中,帷其床,伏二人於床下。承恩少子在范陽,思明使省其父。夜中,承恩密謂其子曰:「吾受命除此逆胡,當以吾為節度使。」二人於床下大呼而出。思明乃執承恩,索其裝囊,得鐵券及光弼牒,牒云:「承慶事成則付鐵券;不然,不可付也。」又得簿書數百紙,皆先從思明反者將士名。思明責之曰:「我何負於汝而為此!」承恩謝曰:「死罪,此皆李光弼之謀也。」思明乃集將佐使民,西向大哭曰:「臣以十三萬眾降朝廷,何負陛下,而欲殺臣!」遂榜殺承恩父子,連坐死者二百餘人。承恩弟承玼走免。思明囚思敬,表上其狀。上遣中使慰諭思明曰:「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皆承恩所為,殺之甚善。」(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史思明派兵援救安慶緒,致使唐軍大敗,安史陣營得以重新整頓。肅宗乾元二年 (公元七五九年) 四月,史思明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

史思明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立其妻辛氏為皇后,子朝義為懷王,以周摯為相,李歸仁為將,改范陽為燕京,諸州為郡。(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隨著史思明的重新歸隊,安史叛軍的元氣再度恢復。

B. 朔方軍不滿李光弼,唐室勤王部隊分裂

李光弼並未因「設計陷害史思明,致使史思明叛離唐室」一事而受到肅宗強烈譴責。相反,光弼先後提拔烏承玼 (烏承恩之弟)、李抱玉,並入朝拜相。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六月) 烏承玼奔太原,李光弼表為昌化郡王,充石嶺軍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八月) 庚戌,李光弼入朝。丙辰,以郭子儀為中書令,光弼為侍中。(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四月) 戊申,以鴻臚卿李抱玉為鄭、陳、穎、亳節度使。抱玉,安興貴之後也,為李光弼裨將,屢有戰功,自陳恥與安祿山同姓,故賜姓李氏。(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郭子儀不久因戰敗而遭受宦官魚朝恩的攻擊,喪失對朔方軍 (此為唐室勤王部隊的主要力量) 的控制權。李光弼遂有機會代領其眾。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 觀軍容使魚朝恩惡郭子儀,因其敗,短之於上。秋,七月,上召子儀還京師,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惟朔方將士多擁戴郭子儀。

士卒涕泣,遮中使請留子儀。子儀紿之曰:「我餞中使耳,未行也。」因躍馬而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李光弼對朔方軍亦不信任 (這由李光弼「乘夜而入」朔方軍於東都的陣地可知),予以嚴厲的對待。

光弼願得親王為之副,辛巳,以趙王係為天下兵馬元帥,光弼副之,仍以光弼知諸節度行營。光弼以河東騎五百馳赴東都,夜,入其軍。光弼治軍嚴整,始至,號令一施,士卒、壁壘、旌旗、精采皆變。是時朔方將士樂子儀之寬,憚光弼之嚴。(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左廂兵馬使張用濟 (朔方軍的一員) 於是決定與諸將密謀,以精銳部隊闖入東京,將李光弼驅逐,復請郭子儀。

左廂兵馬使張用濟屯河陽,光弼以檄召之。用濟曰:「朔方,非叛軍也,乘夜而入,何見疑之甚邪!」與諸將謀以精銳突入東京,逐光弼,請子儀;命其士皆被甲上馬,銜枚以待。(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被僕固懷恩、康元寶勸止。

都知兵馬使僕固懷恩曰:「鄴城之潰,郭公先去,朝廷責帥,故罷其兵柄。今逐李公而強請之,違拒朝命,是反也,其可乎!」右武鋒使康元寶曰:「君以兵請郭公,朝廷必疑郭公諷君為之,是破其家也。郭公百口何負於君乎!」用濟乃止。(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用濟逐光弼不成,但風聲已經洩漏。用濟最後被光弼斬殺。

光弼以數千騎東出汜水,用濟單騎來謁。光弼責用濟召不時至,斬之,命部將辛京杲代領其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僕固懷恩對李光弼亦存有戒心。這由他暗中安排「蕃、渾五百騎」跟隨自己到光弼軍營可見。

僕固懷恩繼至,光弼引坐,與語。須臾,閽者曰:「蕃、渾五百騎至矣。」光弼變色。懷恩走出,召麾下將,陽責之曰:「語汝勿來,何得固違!」光弼曰:「士卒隨將,亦復何罪!」命給牛酒。(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唐室勤王部隊的分裂,反映唐軍力量開始消耗。

經過

A. 暫棄東都,移軍河陽

肅宗乾元二年 (公元七五九年) 九月,史思明一方面留兒子史朝清鎮守范陽,一方面命諸郡太守各自率領兵馬三千,跟隨自己分四路進攻河南。

史思明使其子朝清守范陽,命諸郡太守各將兵三千從己向河南,分為四道,使其將令狐彰將兵五千自黎陽濟河取滑州,思明自濮陽,史朝義自白皋,周摯自胡良濟河,會於汴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安史叛軍將於汴州 (今河南開封) 會師。礙於汴州兵力不足,光弼 (正任職幽州長史、河北節度等使) 於是向汴滑節度使許叔冀曰:「大夫能守汴州十五日,我則將兵來救」,叔冀答允。

李光弼方巡河上諸營,聞之,還入汴州,謂汴滑節度使許叔冀曰:「大夫能守汴州十五日,我則將兵來救。」叔冀許諾。光弼還東京。(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八月) 壬戌,以李光弼為幽州長史、河北節度等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奈何強弱懸殊,叔冀接戰失利,其終於與董秦、梁浦、劉從諫、田神功等人投降叛軍 (田神功後來斬殺史思明之將領南德信,重新歸降唐室。劉從諫則乘機逃出安史陣營)。

思明至汴州,叔冀與戰,不勝,遂與濮州刺史董秦及其將梁浦、劉從諫、田神功等降之。思明以叔冀為中書令,與其將李詳守汴州;厚待董秦,收其妻子,置長蘆為質;使其將南德信與梁浦、劉從諫、田神功等數十人徇江、淮。神功,南宮人也。思明以為平盧兵馬使。頃之,神功襲德信,斬之。從諫脫身走。神功將其眾來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汴州失陷,這對李光弼來說無疑是一壞消息 (光弼當時鎮守東都洛陽),但這無損光弼的戰鬥意志。

李光弼一方面不接納韋陟較為保守的軍事建議 (留兵於陝,退守潼關,據險自保),而主張暫時棄守東都,「移軍河陽,北連澤潞」,以形成「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的「猿臂之勢」。

思明乘勝西攻鄭州。光弼整眾徐行,至洛陽,謂留守韋陟曰:「賊乘勝而來;利在按兵,不利速戰。洛城不可守,於公計何如?」陟請留兵於陝,退守潼關,據險以挫其銳。光弼曰:「兩敵相當,貴進忌退,今無故棄五百里地,則賊勢益張矣。不若移軍河陽,北連澤潞,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裡相應,使賊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勢也。夫辨朝廷之禮,光弼不如公;論軍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無以應。判官韋損曰:「東京帝宅,侍中奈何不守?」光弼曰:「守之,則汜水、崿嶺、龍門皆應置兵,子為兵馬判官,能守之乎?」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一方面連夜將洛陽的將士、物資運至河陽,減少東都陷落的損失。

光弼帥軍士運油、鐵諸物詣河陽為守備,光弼以五百騎殿。時思明遊兵已至石橋,諸將請曰:「今自洛城而北乎,當石橋而進乎?」光弼曰:「當石橋而進。」及日暮,光弼秉炬徐行,部曲堅重,賊引兵躡之,不敢逼。光弼夜至河陽,有兵二萬,糧纔支十日。光弼按閱守備,部分士卒,無不嚴辦。(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東都洛陽終告失陷,附近鄭、滑等州亦相繼落入安史叛軍之手。可是,唐室的損失已被光弼減至最小 (觀乎群臣諫止肅宗親征史思明,唐室當時的力量明顯不足以應付安史叛軍,李光弼的做法更見有理)。

庚寅,思明入洛陽,城空,無所得,畏光弼掎其後,不敢入宮,退屯白馬寺南,築月城於河陽南以拒光弼。於是鄭、滑等州相繼陷沒,韋陟、李若幽皆寓治於陝。(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冬,十月,丁酉,下制親征史思明;羣臣上表諫,乃止。(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B. 起用白孝德,追斬劉龍仙

李光弼移軍河陽後,史思明派驍將劉龍仙到城下挑戰。

史思明引兵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詣城下挑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龍仙自恃勇武,破口大罵,全然不放光弼在眼內。

龍仙恃勇,舉右足加馬鬣上,慢罵光弼。(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李光弼詢問軍中誰人願意接戰,僕固懷恩本來打算前往,被光弼以「此非大將所為」阻止。光弼最後接納左右的建議,起用安西胡人白孝德,並為之「選五十騎出壘門為後繼」,兼請大軍擊打戰鼓以製造聲勢。

光弼顧諸將曰:「誰能取彼者?」僕固懷恩請行。光弼曰:「此非大將所為。」左右言「裨將白孝德可往。」光弼召問之。孝德請行。光弼問:「須幾何兵?」對曰:「請挺身取之。」光弼壯其志,然固問所須。對曰:「願選五十騎出壘門為後繼,兼請大軍助鼓噪以增氣。」光弼撫其背而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孝德,本安西胡人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初時,白孝德神態自若,安閒從容,劉龍仙因而疏於防範。

孝德挾二矛,策馬亂流而進。半涉,懷恩賀曰:「克矣。」光弼曰:「鋒未交,何以知之?」懷恩曰:「觀其攬轡安閒,知其萬全。」龍仙見其獨來,甚易之;稍近,將動,孝德搖手示之,若非來為敵者,龍仙不測而止。去之十步,乃與之言,龍仙慢罵如初。(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突然,白孝德瞪大眼睛,大喝一聲,「運矛躍馬搏之」,配合「城上鼓噪,五十騎繼進」,龍仙終於來不及還擊,「環走隄上」,繼而被殺。

孝德息馬良久,因瞋目謂曰:「賊識我乎?」龍仙曰:「誰也?」曰:「我,白孝德也。」龍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運矛躍馬搏之。城上鼓噪,五十騎繼進。龍仙矢不及發,環走隄上。孝德追及,斬首,攜之以歸。賊眾大駭。(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唐軍因此稍勝一仗。

C. 巧施「美馬計」,火船盡數毀

史思明攻河陽不下,與李光弼展開對峙,功守均無進展。戰事呈現膠著狀態。

史思明有良馬千餘匹。其每天都將馬匹驅至河邊沐浴,以炫耀其擁有馬匹之多。

思明有良馬千餘匹,每日出於河南渚浴之,循環不休以示多。(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李光弼想起戰國時期趙國將領李牧所使用的「美馬計」。其於是下令軍中把所有雌馬集中起來 (共得五百匹),並把雌馬所生的小馬繫於城內。

光弼命索軍中牝馬,得五百匹,縶其駒於城內。(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待得史思明的馬匹到了河邊,五百匹雌馬一齊趕出。由於雌馬思念繫於城內的小馬,其嘶鳴不已。史思明的馬匹,聽見異性的鳴叫,立即飛奔過來,盡數渡河入城。李光弼旋即下令軍士全數接收,史思明的馬匹於是盡為光弼所有。

俟思明馬至水際,盡出之,馬嘶不已,思明馬悉浮渡河,一時驅之入城。(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李光弼懂得重彈舊調,巧施妙計,反映其思慮十分周密。

史思明不久施以火船攻勢。幸好李光弼料事如神,預先貯存「百尺長竿數百枚,以巨木承其根,氈裹鐵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同時備有投石機,思明才不能對唐軍構成威脅。

思明怒,列戰船數百艘,泛火船於前而隨之,欲乘流燒浮橋。光弼先貯百尺長竿數百枚,以巨木承其根,氈裹鐵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船不得進,須臾自焚盡。又以叉拒戰船,於橋上發礮石擊之,中者皆沉沒,賊不勝而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D. 料敵機先,善用心理戰,降服李日越、高庭暉 (史思明的將領)

史思明不願戰事持續。他於是出兵扼守河清渡,以斷絕李光弼的糧道。李光弼洞悉思明之陰謀後,親自率領兵馬進駐野水渡,以作戒備。

思明見兵於河清,欲絕光弼糧道,光弼軍於野水渡以備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李光弼又預計史思明必派遣高庭暉、李日越、喻文景生擒自己,其遂叮囑部將雍希顥:「我且去之,汝待於此。若賊至,勿與之戰。降,則與之俱來」。

既夕,還河陽,留兵千人,使部將雍希顥守其柵,曰:「賊將高庭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來劫我。我且去之,汝待於此。若賊至,勿與之戰。降,則與之俱來。」諸將莫諭其意,皆竊笑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果然,李日越被史思明派來生擒李光弼。日越率五百騎兵到達唐軍營寨前,只見雍希顥,不見李光弼。日越自知不得要領,難以交代,其只好請求投降唐室。

既而思明果謂李日越曰:「李光弼長於憑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汝以鐵騎宵濟,為我取之,不得,則勿返。」日越將五百騎晨至柵下,希顥阻壕休卒,吟嘯相視。日越怪之,問曰:「司空在乎?」曰:「夜去矣。」「兵幾何?」曰:「千人。」「將誰?」曰:「雍希顥。」日越默計久之,謂其下曰:「今失李光弼,得希顥而歸,吾死必矣,不如降也。」遂請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日越降唐後,李光弼待日越如心腹。

希顥與之俱見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原來李光弼正在大玩心理戰,目的是促使高庭暉投降唐室。

或問光弼:「降二將何易也?」光弼曰:「此人情耳。思明常恨不得野戰,聞我在外,以為必可取。日越不獲我,勢不敢歸。庭暉才勇過於日越,聞日越被寵任,必思奪之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高庭暉不久降唐。

高庭暉聞之,亦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庭暉時為五臺府果毅。己亥,以庭暉為右武衛大將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高庭暉、李日越兩位「萬人敵」的降唐,對安史叛軍無疑構成重大打擊。

E. 將士奮戰,大敗史思明

史思明生擒李光弼失敗,其再度對河陽發動總進攻。

幸得李抱玉、荔非元禮 (曾與李嗣業討誅王惟良。嗣業死後,元禮代領其眾,任職懷州刺史,權知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奮力作戰,安史叛軍才無法得逞。

思明復攻河陽,光弼謂鄭陳節度使李抱玉曰:「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過期何如?」光弼曰:「過期救不至,任棄之。」抱玉許諾,勒兵拒守。城且陷,抱玉紿之曰:「吾糧盡,明旦當降。」賊喜,斂軍以待之。抱玉繕完城備,明日,復請戰。賊怒,急攻之。抱玉出奇兵,表裡夾擊,殺傷甚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董秦從思明寇河陽,夜帥其眾五百,拔柵突圍,降於光弼。時光弼自將屯中水單,城外置柵,柵外穿塹,深廣二丈。乙巳,賊將周摯捨南城,並力攻中水單。光弼命荔非元禮出勁卒於羊馬城以拒賊。光弼自於城東北隅建小硃旗以望賊。賊恃其眾,直進逼城,以車載攻具自隨,督眾填塹,三面各八道以過兵,又開柵為門。光弼望賊逼城,使問元禮曰:「中丞視賊填塹開柵過兵,晏然不動,何也?」元禮曰:「司空欲守乎,戰乎?」光弼曰:「欲戰。」元禮曰:「欲戰,則賊為吾填塹,何為禁之?」光弼曰:「善,吾所不及,勉之!」元禮俟柵開,帥敢死士突出擊賊,卻走數百步。元禮度賊陣堅,未易摧陷,乃復引退,須其怠而擊之。光弼望見元禮退,怒,遣左右召,欲斬之。元禮曰:「戰正急,召何為?」乃退入柵中。賊亦不敢逼。良久,鼓噪出柵門,奮擊,破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三月) 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屯河內。癸巳,北庭兵馬使王惟良謀作亂,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誅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正月) 鎮西節度使李嗣業攻鄴城,為流矢所中,丙申,薨;兵馬使荔非元禮代將其眾。初,嗣業表段秀實為懷州長史,知留後事。時諸軍屯戍日久,財竭糧盡,秀實獨運芻粟,募兵市馬以奉鎮西行營,相繼於道。(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二月) 辛卯,以荔非元禮為懷州刺史,權知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元禮復以段秀實為節度判官。(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周摯 (安史叛軍的將領) 不久收拾兵馬,攻取北城。在全體將士上下一心、視死如歸的情況下,李光弼大敗安史叛軍,「斬首千餘級,捕虜五百人,溺死者千餘人」。「周摯以數騎遁去」,大將徐璜玉、李秦授被擒,河南節度使安太清退保懷州。

周摯復收兵趣北城。光弼遽帥眾入北城,登城望賊曰:「賊兵雖多,囂而不整,不足畏也。不過日中,保為諸君破之。」乃命諸將出戰。及期,不決,召諸將問曰:「向來賊陣,何方最堅?」曰:「西北隅。」光弼命其將郝廷玉當之。廷玉請騎兵五百,與之三百。又問其次堅者。曰:「東南隅。光弼命其將論惟貞當之。惟貞請鐵騎三百,與之二百。光弼令諸將曰:「爾輩望吾旗而戰,吾颭旗緩,任爾擇利而戰;吾急颭旗三至地,則萬眾齊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斬!」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戰,危事。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戰不利,諸君前死於敵,我自剄於此,不令諸君獨死也。」諸將出戰,頃之,廷玉奔還。光弼望之,驚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曰:「馬中箭,非敢退也。」使者馳報。光弼令易馬,遣之。僕固懷恩及其子開府儀同三司瑒戰小卻,光弼又命取其首。懷恩父子顧見使者提刀馳來,更前決戰。光弼連颭其旗,諸將齊進致死,呼聲動天地,賊眾大潰,斬首千餘級,捕虜五百人,溺死者千餘人。周摯以數騎遁去,擒其大將徐璜玉、李秦授,其河南節度使安太清走保懷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史思明看見李光弼出示的俘囚,知道周摯已然兵敗,只好退兵。

思明不知摯敗,尚攻南城,光弼驅俘囚臨河示之,乃遁。(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肅宗乾元三年 (公元七六零年) 正月,李光弼升任太尉兼中書令。

春,正月,辛巳,以李光弼為太尉兼中書令,餘如故。(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二月,李光弼攻懷州。史思明予以援救,反招致另一次大敗。

二月,李光弼攻懷州,史思明救之。癸卯,光弼逆戰於沁水之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三月,庚寅,李光弼於懷州城下大破安太清。四月,壬辰,光弼又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斬首一千五百餘級。

庚寅,李光弼破安太清於懷州城下,夏,四月,壬辰,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斬首千五百餘級。(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 十一月,李光弼攻陷懷州,生擒安太清。

李光弼攻懷州,百餘日,乃拔之,生擒安太清。(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總結

史思明雖接連被李光弼擊退,其始終未被完全消滅。

兩年後,肅宗誤信宦官魚朝恩、大將僕固懷恩的建議,命李光弼攻打洛陽。李光弼被迫冒險進攻,終於大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