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二十七、郭子儀失勢:與宦官魚朝恩的交惡

「收復兩京」後,郭子儀地位益隆。肅宗一度加封他為「司徒」。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 加郭子儀司徒。(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他又被安排經營河北地區。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 郭子儀還東都,經營河北。(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且有入朝拜相、面見聖上的機會。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七月) 乙未,郭子儀入朝。(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丙辰,以郭子儀為中書令,光弼為侍中。丁巳,子儀詣行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乾元元年 (公元七五八年) 九月,肅宗命郭子儀率領朔方軍,聯合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董秦等人,討伐固守鄴城的安慶緒。李光弼、王思禮二人予以協助。

庚寅,命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將步騎二十萬討慶緒;又命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二節度使將所部兵助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期間,宦官魚朝恩被肅宗起用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監軍。郭子儀、魚朝恩之間的恩怨自此展開。

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九節度討安慶緒於相州,不立統帥,以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使名,自朝恩始也。(《舊唐書‧魚朝恩傳》)

魚朝恩,瀘州瀘川人。其精通儒學,能講授《五經》,亦深知佛法、禪學。

據《舊唐書》記載,他於玄宗天寶末年以宦者身份進入內侍省,初為品官,後來給事黃門。

魚朝恩,天寶末以宦者入內侍省,初為品官,給事黃門。(《舊唐書‧魚朝恩傳》)

憑著狡黠的性格、對書計的粗通,肅宗於至德中葉起用他為監軍。魚朝恩由是得寵,官拜「左監門衛大將軍」。

至德中,常令監軍事。(《舊唐書‧魚朝恩傳》)

以功累加左監門衛大將軍。(《舊唐書‧魚朝恩傳》)

不過,魚朝恩對當時頻立戰功的郭子儀早已心存忌恨,屢次離間肅宗與郭子儀的關係。

時郭子儀頻立大功,當代無出其右,朝恩妒其功高,屢行間諜,子儀悉心奉上,殊不介意。肅宗英悟,特察其心,故朝恩之間不行。(《舊唐書‧魚朝恩傳》)

郭子儀後來於圍攻安慶緒的戰役中大敗 (主要為史思明的援軍所敗)。魚朝恩乘機對郭子儀大肆批評、攻擊。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 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思明自將精兵五萬敵之,諸軍望之,以為遊軍,未介意。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郭子儀承其後,未及布陳,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南奔襄、鄧;諸節度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惟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

子儀至河陽,將謀城守,師人相驚,又奔缺門。諸將繼至,眾及數萬,議捐東京,退保蒲陝。都虞候張用濟曰:「蒲、陝荐饑,不如守河陽,賊至,併力拒之。」子儀從之。使都遊奕使靈武韓遊瓌將五百騎前趣河陽,用濟以步卒五千繼之。周摯引兵爭河陽,後至,不得入而去。用濟役所部兵築南、北兩城而守之。段秀實帥將士妻子及公私輜重自野戍渡河,待命於河清之南岸,荔非元禮至而軍焉。諸將各上表謝罪,上皆不問,惟削崔圓階封,貶蘇震為濟王府長史,削銀青階。(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六月) 觀軍容使魚朝恩惡郭子儀,因其敗,短之於上。(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郭子儀由是被解除兵權,返還京師。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三月) 丙申,以郭子儀為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京留守。(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秋,七月,上召子儀還京師。(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子儀雖因魚朝恩之進讒而喪失對朔方軍的控制權,朔方軍中的將士卻依舊心繫郭子儀。這由他們不滿接掌子儀職務的李光弼、一度主張「逐光弼,請子儀」可知。

秋,七月......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士卒涕泣,遮中使請留子儀,子儀紿之日:「我餞中使耳,未行也。」因躍馬而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光弼願得親王為之副,辛巳,以趙王係為天下兵馬元帥,光弼副之,仍以光弼知諸節度行營。光弼以河東騎五百馳赴東都,夜,入其軍。光弼治軍嚴整,始至,號令一施,士卒、壁壘、旌旗、精采皆變。是時朔方將士樂子儀之寬,憚光弼之嚴。(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左廂兵馬使張用濟屯河陽,光弼以檄召之。用濟日:「朔方,非叛軍也,乘夜而入,何見疑之甚邪!」與諸將謀以精以精銳突入東京,逐光弼,請子儀;命其士皆被甲上馬,銜枚以待。都知兵馬使僕固懷恩曰:「鄴城之潰,郭公先去,朝廷責帥,故罷其兵柄。今逐李公而強請之,是反也,其可乎!」右武鋒使康元寶曰:「君以兵請郭公,朝廷必疑郭公諷君為之,是破其家也。郭公百口何負於君乎!」用濟乃止。光弼以數千騎東出汜水,用濟單騎來謁。光弼責用濟召不時至,斬之,命部將辛京杲代領其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這不免令人聯想到清末袁世凱與北洋陸軍的關係。

且說袁世凱於甲午戰後主張編練新軍,促成天津小站練兵,建立北洋陸軍 (袁世凱得以在天津練兵,又和直隸總督榮祿大力支持有關。榮祿乃慈禧太后的親信,「戊戌政變」時站在「后黨」一邊)。北洋諸軍人如段祺瑞、馮國璋等,無不以袁世凱為馬首是瞻。

不過,由於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出賣光緒帝及維新派,光緒帝之弟醇親王載灃擔任攝政王時,即揚言要殺死袁世凱以報兄長之仇。袁世凱迫不得已,只好放棄直接統率北洋陸軍,並退出中央權力核心。

然而,北洋系的軍人始終心繫袁氏,與袁氏互通聲氣。袁世凱日後可重掌北洋陸軍,並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全賴於此。

言歸正傳。郭子儀於乾元三元年 (公元七六零年) 正月領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朝廷此舉,旨在假子儀之威名,以鎮鑷黨項等羌蠻,從而防止京畿受侵擾。

黨項等羌吞噬邊鄙,將逼京畿,乃分邠、寧等州節度為鄜坊、丹延節度,亦謂之渭北節度。以邠州刺史桑如珪領邠寧,鄜州刺史杜冕領鄜坊節度副使,分道招討。戊子,以郭子儀領兩道節度使,留京師,假其威名以鎮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但這對郭子儀來說,無異於投閒置散。

更為可悲的是,郭子儀使黨項族人遁去後,朝廷本來有意進一步重用他。可惜有關制詔發出只有十日,事情即因魚朝恩的誣告、阻撓而告吹。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九月)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儀於散地。」乙未,命子儀出鎮邠州;党項遁去。戊申,制:「子儀統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陽,還定河北,發射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鄜坊、邠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制下旬日,復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我們可以說,郭子儀的失勢,源於魚朝恩的故意針對。此乃唐代宦官專權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