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一百一十五、重立李顯

關於繼承人問題,武后一直有所思量。最初,她曾打算立武承嗣為太子。可是,自萬歲通天二年(丁酉,公元六九七年)開始,武后心思漸有改變。其重新起用魏元忠、狄仁傑、婁師德等人,抑制武氏宗族之實權。其似有意不想讓武承嗣繼任太子之位。

對於武后心態之轉變,武承嗣看得很清楚。其於是聯同武三思,於聖曆元年(戊戌,公元六九八年)二月,多次派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目的乃是令武后立自己為太子。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武后心意未定。此時,狄仁傑卻對武后說:「大帝(案:指唐高宗)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姪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姪,則未聞姪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暗示重立李唐之皇子對武后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大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姪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姪,則未聞姪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武后雖以「此朕家事,卿勿預知」阻止仁傑理會,但她內心必有一番盤算,此當無容置疑。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在仁傑心目中,其似乎希望武后重新冊立廬陵王李哲為太子。

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過往我們已經提及,武后甚為相信王及善的說話。現在,王及善竟然支持狄仁傑的主意。武后心中漸有定案。

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后意稍寤。(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仁傑又把武后「大鸚鵡兩翼皆折」之夢解讀成「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結果,武后不復有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之意。

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吉頊慫恿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后之男寵,當時擔任控鶴監供奉)勸武后立廬陵王為太子,以「徒免禍」及「長保富貴」。二人同意吉頊的主張,其於是多次向武后進言。

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流涕問計。頊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復思廬陵王。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勸主上立廬陵王以繫蒼生之望!如此,非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后言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武后知二人之主張出於吉頊,遂召吉頊問之。吉頊為武后具陳利害,武后終於有所決定。

太后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復為太后具陳利害,太后意乃定。(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聖曆元年三月,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被召返洛陽。

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九月,李旦謂求遜位於廬陵王,武后答允。於是,廬陵王李哲被重新立為皇太子,改名李顯。

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復名顯。赦天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

太子之位既落入廬陵王李顯手中,武承嗣恨不得為太子,心中鬱悶不快,不久病逝。

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不得為太子,意怏怏,戊戌,病薨。(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