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23-08-2025, 新舊歌合集)

1. 曾樂彤 – 單身不會死

2. JACE 陳凱詠 – 大車 BIG CARS

3. Faithless – Not Going Home 2.0 (Eric Prydz Remix)

4. 戴祖儀 – 分分鐘需要你 (Happy Version)

5. Kaleidoscope – 星光旅程

6. 狂想 SERENADE – Pinocchio

7. Teddy Fan 范梓謙 + Sinnie Ng 吳倩怡 – 898 (「Teddy Fan Still Alive」現場版)

8. Teddy Fan 范梓謙 – 今次動真格 (「Teddy Fan Still Alive」現場版)

9. Teddy Fan 范梓謙 – 告別式

10. 晚安莉莉 – 如果花火可不消散

11. 棉花糖 – 再見王子

12. Cozy Syndrome – 我們之間的花期不是永遠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7175244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從提倡「虛君共和」到擁護民國 – 略論梁啟超的思想轉變

張朋園<梁啟超在民國初年的師友關係>:

梁啟超與康有為在政治上的結合,由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除了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三年,因梁之提倡革命與康氏有所不和外,大體上他們是一致的。尤其是梁棄民主革命而君主立憲以後,師徒唱合,搭配得天衣無縫。甚至於到了武昌革命發生,仍與康互相呼應,要求中國採行英國的立憲政體。故在清季,康梁相提併論,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康、梁到了民國,已非復一個集團。

據此可知梁啟超 1911 年<新中國建設問題>對「虛君共和」的理解,該跟康有為的相差不遠。

惟梁啟超進入民國後逐漸不信這一套,跟康有為亦漸行漸遠。細緻言之,梁啟超已對滿清皇族、官員徹底失望,不想再為實現一抽象的政治理念而不斷與虎謀皮。<新中國建設問題>有以下一段文字:

然則中國亦可行此制乎?曰:嗚呼!吾中國大不幸,乃三百年間戴異族為君主,久施虐政,屢失信於民,逮於今日,而今此事殆成絕望,貽我國民以極難解決之一問題也。吾十餘年來,日夜竭其力所能逮,以與惡政治奮鬥,而皇室實為惡政治所從出。於是皇室乃大憾我,所以僇辱窘逐之者,無所不用其極。雖然,吾之奮鬥,猶專向政府,而不肯以皇室為射鵠,國中一部分人士,或以吾為有所畏,有所媚,訕笑之,辱罵之,而吾不改吾度。蓋吾疇昔確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決不適於中國,欲躋國於治安,宜效英之存虛君,而事勢之最順者,似莫如就現皇統而虛存之。十年來之所以慎於發言,意即在是。吾行吾所信,故知我罪我,俱非所計也。雖然,吾蓋誤矣。今之皇室,乃飲酖以祈速死,甘自取亡,而更貽我中國以難題。使彼數年以來,稍有分毫交讓精神,稍能布誠以待吾民,使所謂 (十九條信條者,能於一年數月前發布其一二,則吾民雖長戴此裝飾品,視之如希臘、那威等國之迎立異族耳,吾知吾民當不屑齦齦與較者。而無如始終不寤,直至人心盡去,舉國皆敵,然後迫於要盟,以冀偷活,而既晚矣。夫國家之建設組織,必以民眾意向為歸。民之所厭,雖與之天下,豈能一朝居。嗚呼,以萬國經驗最良之虛君共和制,吾國民熟知之,而今日殆無道以適用之,誰之罪也?是真可為長太息也!

結合張朋園這段分析,更能見出梁之心境:

清帝遜位前夕,康曾致梁一函……梁氏作答,表示決不再為「虛君共和」這一個緣木求魚的想法去與袁世凱、北方軍人及各省督撫周旋,更不屑與那些羊狠狼貪的滿清親貴相合作。他勸康改變態度,擁護共和……如若不然,「趨舍異路,愴悢何言!」只好各行其是。在這封向未公開的親筆函中,梁氏的表示是十分嚴肅的。

大體梁啟超的性格是史學底,講究現實可能性,因時制宜。康有為卻是哲學底,著重對理念的堅持與信守,排除萬難以圖實現。此一分歧,在梁啟超自著的《清代學術概論》尤其能夠反映:

有為之為人也,萬事純任主觀,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於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其在事業上也有然,其在學問上也亦有然;其所以自成家數崛起一時者以此,其所以不能立健實之基礎者亦以此。

啟超與康有為最相反之一點,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其應事也有然,去治學也亦有然。有為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啟超不然,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

性格、治學方式的差異,令梁啟超放棄虛君共和想法,轉變為積極擁護民國。加上維新派內部有聲音勸梁「各樹一幟,各行其是」,堅決反對民主共和亦可能令梁不能與民國政權接近,無法回國組織政黨,長遠而言不能在國內政治佔有一分勢力,「他日將無吾輩跕足地矣!」師徒二人終於分道揚鑣。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太子楊勇為何被廢?

太子楊勇早年「總統舊齊之地」,其與舊北齊勳貴該有某種聯繫。事實上,隋文帝欲徙齊地百姓「北實邊塞」,楊勇立刻上書諫止,為齊地百姓講說話,避免其受勞擾,太行山以東似是楊勇勢力所在,而非關中地區。

楊勇在開皇元年 (公元 581 年) 被立為皇太子,隋文帝這麼早冊立他,很大可能是汲取歷朝教訓,意圖避免帝位繼承所引起的骨肉相殘。觀乎「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繼承人一早已定,加上「五子同母」,隋文帝確有自信將來不會出現骨肉相殘。「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參決之」,可知楊勇已獲安排做帝位接班的工作。

不過,楊勇為人處事頗迥異於代北武川鎮一貫胡化及尚武的作風,其「頗好學,解屬詞賦……引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為之賓友」。明克讓,字弘道,父親明山賓,是南方梁朝的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涉書史,所覽將萬卷。《三禮》禮論,尤所研精」,換言之,他是一儒生。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吳太常卿姚信九世孫,「幼有至性,六歲誦書萬餘言。不好戲弄,勵精學業,十二能屬文」,然則他也是讀書人。至於陸開明,北齊滅亡後,隨北周武帝西行入長安,屬北齊舊臣。楊勇愛好文學,且與南朝遺臣之後、北齊前官員過從甚密,其不得關隴武將歡心,可以想像。

尤其甚者,楊勇「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簡單講,就是率性而為,全無機心。他喜歡蜀鎧 (筒袖鎧甲,三國至南北朝初期普遍使用,相傳是諸葛亮發明,故名「蜀鎧」),為之添以紋彩修飾,令其更美觀,卻未有考慮父親「居處服玩,務存節儉」,結果做法惹起文帝不悅,予以告誡。這是太子與皇帝首次出現分歧。值得注意是,史書載有「恐致奢侈之漸」,隋文帝擔心楊勇襲有北魏漢化後貴族奢靡之風,在他看來,貴族習氣必致亡國 (文帝曰:「歷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不得不予以警惕,此一層,楊勇似乎懵然不知。

「今以刀子賜汝,宜識我心」,文帝賜刀給楊勇,正是要提醒兒子對漢化要有底線,勿忘記代北武川鎮,勿忘記「馬上得天下」。奈何太子羽翼漸豐,隱然有僭越文帝的架勢,「百官朝勇,勇張樂受賀。高祖知之,問朝臣曰:『近聞至節,內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太常少卿辛亶對曰:『於東宮是賀,不得言朝。』高祖曰:『改節稱賀,正可三數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徵召,一時普集,太子法服設樂以待之?東宮如此,殊乖禮制。』……自此恩寵始衰,漸生疑阻。」

高熲深得文帝信任,文帝曾稱讚「獨孤公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可是,在楊勇和文帝之間,高熲竟站到楊勇一邊,「時高祖令選宗衛侍官,以入上臺宿衛。高熲奏稱,若盡取強者,恐東宮宿衛太劣。高祖作色曰:『我有時行動,宿衛須得雄毅。太子毓德東宮,左右何須強武?此極敝法,甚非我意。如我商量,恒於交番之日,分向東宮上下,團伍不別,豈非好事?我熟見前代,公不須仍踵舊風。』蓋疑高熲男尚勇女,形於此言,以防之也」。

誠然,高熲與楊勇是姻親,高熲之子是楊勇的女婿,楊勇又是儲君,高熲維護楊勇的利益,在所難免。但是,看在文帝眼裡,高熲所奏,等於自白是楊勇陣營的人,而且設法阻止他削弱「東宮宿衛」的武力。「太子毓德東宮,左右何須強武?此極敝法,甚非我意……我熟見前代,公不須仍踵舊風」,據此,文帝對高熲已甚為不滿,這自然和楊勇「太子黨」勢力過大有關。

獨孤皇后意見能左右隋文帝,她如何看楊勇?「勇多內寵,昭訓雲氏,尤稱嬖幸,禮匹於嫡。勇妃元氏無寵,嘗遇心疾,二日而薨。獻皇后意有他故,甚責望勇。自是雲昭訓專擅內政,后彌不平,頗遣人伺察,求勇罪過。」首先,獨孤皇后不喜歡看見人納妾,偏偏楊勇「多內寵」,此已是一致命傷。其次,楊勇嫡妻元妃,乃獨孤皇后親自選定,楊勇不加珍惜,反而迷戀雲昭訓。這裡元妃及雲昭訓的出身亦須一提。元妃出身,據次子楊廣取蘭陵蕭氏為妃推斷,其必是名門之後,為鮮卑貴族之女 (魏孝文漢化,拓跋改姓元)。雲昭訓父親雲定興,僅為一巧手工匠,身份卑賤。獨孤后不喜雲昭訓,更多是從家世背景、皇族血裔上考慮。有傳元妃暴斃是楊勇和雲昭訓下的毒手,獨孤皇后知悉,遂加倍痛恨楊勇。

隋朝承北周而來,北周脫胎自西魏,當初隨宇文泰入關中者,普遍厭惡漢化。文帝雖借漢人支持篡周自立,但他仍未有徹底的漢化,朝中也有相當數量不接受漢化的關隴武將。楊勇一面倒向漢文化靠攏,不喜鮮卑貴族之女,行事又雜有漢人的奢侈,一旦為帝,隨時打破當初的平衡,而令新生政權走向分裂。阻止楊勇勢力發展刻不容緩,廢太子勢在必行,剩下的問題是:誰有資格取代楊勇成為太子?楊廣於是被看中。

[主要參考資料]

1. 魏徵等,《隋書.楊勇傳》

2. 魏徵等,《隋書.明克讓傳》

3. 李延壽,《南史.姚察傳》

4. 李延壽,《北史.陽尼傳》

5. 魏徵等,《隋書.高熲傳》

6. 魏徵等,《隋書.雲定興傳》

7. 魏徵等,《隋書.高祖紀下》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康有為「虛君共和」的政治構想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在英國庇護下流亡海外。他開始倡議「虛君共和」的政治構想,獲弟子梁啟超等人加以傳揚、闡發。

關於「虛君共和」的由來,竊以為受英國當時政制啟發,羅久蓉說:「(康) 主張效行英國之君主立憲共和體制,但亦自知不可行。」(<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 可以為證。而「虛君共和」的具體意思,梁啟超在 1911 年 11 月發表的<新中國建設問題>說得最清楚:

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英國是也。英人恆自稱為大不列顛合眾王國 (Great British United Kingdom),或自稱為共和王國 (Public Kingdom)。其名稱與美無異。淺人驟聞之,或且訝為不詞,不知英之有王,不過以為裝飾品,無絲毫實權,號為神聖,等於偶像。故論政體者,恆以英編入共和之一種。其後比利時本此意編為成文憲法,歐洲各小邦多效之。故今日歐洲各國什九皆屬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也。今省名曰虛君共和制。

康有為解釋:

君主既為虛君,政權當歸內閣,實行責任內閣制,對國會負責任。(伍憲子《丁巳復辟真相》,轉引自沈雲龍《康有為評傳》)

扼要言之,「虛君」是指君主並無任何權力,只是為凝聚團結民心而設。行政權歸內閣,由國會多數黨組成,向國會負責。反對黨 (未能執政的政黨) 監察內閣整體施政表現。國會由民選產生。

康有為揚言「吾主張虛君共和,非為滿清,為中國也」(伍憲子《丁巳復辟真相》),事實上,「康某講立憲,講共和,不為大清皇室着想,仍是革命黨口脗耳」(沈雲龍《康有為評傳》)。「虛君共和」更多是康有為所探尋出的一個救中國的可能方案,「保皇」亦非單純地忠心於光緒帝。

按照康氏意見,1911 年的辛亥革命,是「時未至而行民主、平等之治」,變亂勢所難免。由於中國地大人眾,暴力革命必然導致群雄割據,爭鬥不休。外國列強覬覦中國領土,坐收漁人之利。勉強比擬,中國將會出現比法國大革命後更惡劣的政治亂局,後果不堪設想 (康有為<中國以何方救危論>)。此番論調,跟同時期的楊度,可謂如出一轍。

要有良政善治,國家先不能亂。康有為相信,虛君制更能避免國務院與總統府的衝突,也可消弭因爭奪總統之位而起的軍事衝突。

民國六年 (1917 年) 7 月 1 日,張勛率領軍隊入北京,擁立 12 歲的前清皇帝溥儀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因段祺瑞出兵討伐而失敗。《清史稿・康有為傳》:

張勛復闢,以有為為弼德院副院長。勛議行君主立憲,有為仍主虛君共和。事變,有為避美國使館,旋脫歸上海。

值得注意是張勛、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並不相同。張沿襲晚清五大臣、于式枚、楊度、袁世凱 (可稱為「在朝派」) 一脈,主張落實德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完成前清未竟之業。康有為則堅持英國式的「虛君共和」,「虛君」的「君」,不一定是清朝皇族後人,也可以由孔子後代擔任此一「無事無權」的職位。後人每謂康有為提倡孔教是迂腐,豈知此乃其「虛君共和」的一部份!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6-08-2025, 新舊歌合集 / 陳慧琳《一世風靡》選聽)

1. 陳慧琳 – 花花宇宙 (Glorious 80’s Remix)

2. SUMLING 李芯駖 – POSH

3. COLLAR – Riding High

4. 黃貫中 – 廣東道

5. 黃貫中 – 紅黑紅紅黑

6. 黃貫中 – Can’t Bring Me Down

7. 陳慧琳 – SHAKE SHAKE

8. 陳慧琳 + 汪明荃 – 自由女神

9. 陳慧琳 + 李克勤 – 愛一個人

10. 陳慧琳 – 最愛演唱會

11. Linkin Park – Heavy Is the Crown

12. Culture Wars – Typical Ways

13. Turbulent – Y.OU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6610294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楊度的君憲救國思想 (下)

楊度認為,民國成立以來,全賴袁世凱的威望與影響力,以維繫人心,令國家不至於亂。惟袁氏去後,似無政治人物具有同等威望與影響力。按照總統制,不同利益集團皆可推舉候選人,屆時軍人游士、海外革命黨、清皇室宗社一派互相競爭,「此聯彼抗,紛擾複雜,海內鼎沸,不可終日」。懷有野心的歐美列強乘機介入,縱橫各派之間,挑撥擁戴,以助其亂,結果政局只會越來越紛亂,不可收拾。列強之間各不相讓,兵戎相見,中國隨時淪為戰場。

一旦中國爆發戰亂,要麼被列強瓜分,要麼列強代平內亂。中國領土被瓜分,亡國自屬必然。即使列強代平內亂,亂事平息後,其扶植一傀儡作為統治者,中國一切內政、外交、財政、軍事權力, 掌於外人之手,鐵路、礦產、實業的擁有權,盡屬他人。中國至此,亦名存實亡。要避免中國滅亡、中國人淪為他人之奴隸,共和制必須廢棄,代之以君主立憲。

取消總統,改行君主,可免戰亂,計其原因有四:

(1) 大總統的位置容許不同派別的人競爭,君主之位卻不容競爭,「競爭大總統,不為罪惡,競爭君主,乃為大逆 (即在道德上受譴責)」。故此,共和改選,必生亂象,君主嗣位,決無群起而爭。繼任大總統敵多而嗣位之君主敵少。

(2) 君主即位,開國諸臣,跟皇室利害與共,其精神奮發團結,必較總統制更甚,功臣舊人,分掌內外,勢力遍於朝野,其力足以擁衞新君,繼位之君主敵少而助多,不如繼任之大總統敵多而助少。

(3) 大總統位置獲得與否,以競爭者的資格勢力決定。若無一人資格勢力高出全國之上,彼此皆有比較資格比較勢力之心,很易挑起爭端。比觀之下,君主之位繼承純靠血緣,將相資格雖高,卻不敢生起競爭比較之心。

(4) 大總統只能以專制消弭永久之亂,君主推行憲政可以令民眾歸心,感恩戴德。

清末立憲所以失敗,在於清室只「懸立憲之虛名」。楊度指出,袁世凱被迫歸隱後,以醇親王載灃為首的滿洲皇族,只知「一面懸立憲之假名,為消極之對付,一面與皇族以實柄,為積極之進行」,汲汲於維護滿族利益,最終是招致革命之實禍,激化革命浪潮。他說:

皇族怙權弄法,賄賂公行,凡其所行,無一不與憲政相反,人民請開國會無望也,人民請廢皇族無效也,立憲黨政策不行,失信用於全國,於是革命黨代之而起,滔滔進行,所至無阻……果也武昌一呼,全國響應,軍隊為其主力,而各省諮議局議員和之,議員中以立憲黨為多,至此亦不能不贊成革命矣。清室直至此時始去皇族內閣,頒佈十九信條,亦既晚矣,不可及矣。

又說:

故終清之世,並未成立憲法,更無憲政利弊可言,僅設資政院、諮議局等,以為之基。然以皇族所為,無異命之為革命機關。

至於民國憲政,不過藉立憲之手法,達革命之目的。南京政府時代的約法,尚在情理之中,及至參議院北移,臨時加入內閣制及種種限制政府條文,國會即據此束縛政府一切行動。革命黨人只是借立憲削減政府權力,使之不能統一全國,以為革命作預備。而歸根究底,革命黨能借約法以預備革命,又跟實行共和政體有關。共和講究民權,革命黨人遂挾民意向政府施壓。

按照楊度意見,他朝中國施行君主立憲,必須講究正當、誠實。所謂「正當」,是捨棄英國的「虛君共和」(康有為的主張) 而採取普魯士、日本的君主立憲。他說:

以中國程度而論,決不能取法英國,非僅我國為然,世界君主國,未有敢較英者也。我國改為君主以後,其憲法宜取法普日之間……君主既有大權,又無蔑視民權之弊,施之今日中國,實為至宜。

又說:

採用者,乃普魯士、日本兩憲法,合參而酌取之,以求合於我國程度,而成立憲法之手續,則取法普魯士而略變通之,以求合於我國時勢。

所謂「誠實」,就是不要欺騙人民,要敢於給予人民適宜之權利。人民權利,寧可與少,不可欺民。若人民他日嫌權利太少,大可要求加多,政府因應需要稍作增加,未嘗不可。總勝過白紙黑字寫好,視作具文,卻無實行之意,人民以為政府欺騙他們,生起怨毒,要解決就不容易了。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營建大興城與開鑿廣通渠

開皇二年 (公元 582 年),隋文帝下令興建新都大興城,這亦即是唐代的長安城,《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一》:

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

關於這座新城興建的原因,清人顧祖禹說:

漢之盛時,宮殿臺觀,高下羅列,千有餘區。及王莽更壞,赤眉殘破,西京宮闕,半為禾黍。又變亂迭乘,氐羌竊據,以及西魏後周之際,雖數有增飾,而前規未逮。隋開皇二年,以故都制度狹小,歷年既久,宮宇朽蠹,乃議遷都於故城之東南十三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陜西二》)

簡單講,從新朝王莽至北周,漢長安城飽受戰火摧殘,宮闕用木材建成,或為火所焚毀,或隨時日朽腐而被蟲蝕,加上規模狹小,承受不住大量人口,遂有另建新城的必要。

舊長安城還有一個大問題,即水污染極為嚴重。《隋書.庾季才傳》:

高祖將遷都,夜與高熲、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而奏曰:「……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

司馬光《資治通鑑》注解「水皆鹹鹵」:

京都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則水多鹹鹵。

由於生活垃圾、人畜糞便滲入地下,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令食水帶有苦、澀、鹹的味道,百姓多以水井取水,不能不受影響。隋文帝考慮種種因素,遂決定營建大興城。

命名「大興」,據《太平御覽.州郡部二.敍京都下》引《兩京記》:

隋文初封大興公,及登極,縣門園池多取其名。

新城在龍首原的黃土台地上建築。奉命主持是項工程的大臣為宇文愷。

宇文愷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宇文貴之子,屬鮮卑族。《隋書.宇文愷傳》記

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

換言之,他不是純粹的武人,而是有學問知識,尤其是關於建築工藝方面。隋文帝營建新城,

上以愷有巧思,詔領營新都副監。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同上)

據此,謂宇文愷是大興城的總設計師亦未嘗不可。他後來還參與廣通渠的建造,見

決渭水達河,以通運漕,詔愷總督其事。(同上)

詔宇文愷鑿渠引渭,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廣通渠,漕運通利。(《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

早在西漢武帝時,便曾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挖通漕渠。

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遭,度可令三月罷;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此捐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漢書溝洫志》)

開啟利用漕渠運關東米糧接濟關中的先河。

至隋文帝,因大興城為新城,先在

隋開皇元年,詔郭衍開漕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富人渠。(《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

再因「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安排宇文愷鑿廣通渠。廣通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水到渠成,自此關東糧食源源不絕運到大興城,令「以關隴地域為本位」的政策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