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被殺,觸動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薩丁尼亞等的神經,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時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透過「炮兵轟,騎兵衝」(先用炮兵把敵方步兵陣線轟亂,再投入胸甲騎兵衝鋒擊潰敵軍,最後以步兵掃尾)
的作戰模式,奧地利將比利時割讓給法國,意大利亦成為法國的附屬國。
重點發展炮兵始於路易十四,從此貴族的封建騎士失去價值。拿破崙入巴黎軍官學校受訓,學習的就是炮兵。
意大利戰役後,拿破崙威信越來越高。他打算入侵埃及,以開啟向英屬印度進攻的大門
(促使英國退出反法行列),督政府於是任命其為埃及方面軍總司令。拿破崙打了幾場勝仗,1798 年 8 月 2 日在尼羅河河口海戰 (Battle of the
Nile) 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 (Horatio Nelson) 擊敗,部隊被困埃及,補給無法送達,入侵印度的計劃泡湯。
對外戰爭失利,令拿破崙把視線轉移至國內。1799 年 8 月,他返回巴黎。11 月,發動「霧月政變」(Coup of 18
Brumaire),迫使督政官辭職,驅散議會成員,組成執政府 (The Consulate)。他親自擔任法國第一執政,掌握全國最高權力,儼如獨裁者。
歐洲各國趁拿破崙被困埃及,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由神聖羅馬帝國、英國、鄂圖曼帝國、俄國組成)。1800
年,拿破崙親自領兵打敗聯軍,各國與拿破崙議和。
拿破崙推行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改革,並下令起草《拿破崙法典》。1802 年,拿破崙任終身執政。1804
年,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稱帝。
拿破崙仿傚查理曼大帝,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以示不受天主教會控制。
1805 年 9 月,拿破崙離開巴黎,率軍對付第三次反法同盟 (由奧地利、英國、俄國、那不勒斯、瑞典等組成)。12 月 2
日,拿破崙跟奧皇法蘭茲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交戰於奧斯特里茲村 (Austerlitz ,今捷克境內),取得決定性勝利。「三皇會戰」(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 的成功,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乘機在德意志地區組建「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把它置於自己保護之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奧地利遭重挫。1806 年秋,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 月 14 日,法軍在耶拿 (Jena) 和奧爾斯塔特
(Ohlstadt) 大敗普魯士軍,普魯士被迫割讓一部分土地,拿破崙在該土地上成立華沙公國 (Duchy of Warsaw)。1807 年 6 月 14
日,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戰役 (Battle of Friedland) 大敗俄軍,亞歷山大一世求和,雙方簽定和平條約。
拿破崙又在 1806 年 11 月 21 日啟動對英國的經濟封鎖 (史稱「大陸封鎖」Continental
System),利用經濟戰手段迫使英國屈服。法國外部壓力得以消減。
拿破崙分封自己的兄弟到各地 (如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 做國王。1807 年底,他乘西班牙內亂,擁立兄長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竟鑄成大錯。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悼金庸
悼念金庸最好還是看看他的武俠小說。金庸小說有幾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值得提一下。
首先,從《天龍八部》到《鹿鼎記》,幾乎朝代越後,主人公的武學造詣越低。
降龍十八掌、太極拳、乾坤大挪移......皆需要深厚內力作基礎,兵器使用與否屬次要。可是,進入《笑傲江湖》,時代設定是明朝中葉,五嶽劍派諸位掌門失掉劍就已不會做人。至《鹿鼎記》的清初更是輕功都算武學了。
何解金庸認為武學水平會隨時代每下愈況?此涉及他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人就是不喜歡傳承真學問,只知分黨分派,各自拋拋書包充撐一下場面。中國人又愛抱殘守缺。久而久之,文化的精華隱而不彰,只餘下一堆糟粕。金庸表面寫武學,實際是寫文化。中國人是應該有文化自豪感的,近現代中國之所以倒退,乃炎黃子孫不肖造成。
其次,《天龍八部》的游坦之與阿紫、《倚天屠龍記》的張君寶與郭襄、《笑傲江湖》的儀琳與令狐沖,金庸小說常有單戀的一對出現。有傳這跟金庸、夏夢的一段情有關。
夏夢是五十年代影壇大美人,才貌雙全的她,吸引到金庸注意,為了進一步接近伊人,金庸以筆名林歡加盟長城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可惜時機不合,夏夢已名花有主,21 歲嫁給商人林葆誠。
金庸當時心情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游坦之把自己雙眼給了阿紫而阿紫始終不領情、年邁的張君寶仍然懷著郭襄給他的鐵羅漢,那份痛苦、無奈,多少可以感受得出。相傳黃蓉、小龍女、王語嫣等的原型正是夏夢。
其三,《射鵰》的郭靖、楊康扣連著北宋「靖康之難」,《碧血劍》袁承志是被明思宗害死的大將袁崇煥之子,金庸小說的故事人物、情節處處和歷史接合。筆者最有印象是他的《袁崇煥評傳》,以及關於成吉思汗家族和全真教的文章。金庸以 81 歲高齡取得劍橋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背後是有長年累月的積厚工夫。
金庸近年重新修訂他的小說,但新修版的反應似乎好壞參半。「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金庸七、八十年代就封筆不再寫小說和社評。傳奇一早煙消雲散,不始於今日。
筆者在中學階段接觸射鵰三部曲,故事的引人入勝,常令人徹夜難眠。人大了,知道靖蓉為人未免完美得脫離現實,鍾情楊過的小龍女被尹志平強姦時也有一剎「不禁神魂飄盪,身心俱醉」,對射鵰三部曲少了些著迷,反而較欣賞《笑傲》的逍遙灑脫,自由自在,告誡自己切忌當上岳不群或林平之。
有人說金庸投共,但他當年的確撰<寧要褲子,不要核子>,公然與中共唱反調。六七暴動時,他甚至在報章內明確表態反對。相比一味阿諛奉承的馬屁文人,查大俠「算係咁啦」。
首先,從《天龍八部》到《鹿鼎記》,幾乎朝代越後,主人公的武學造詣越低。
降龍十八掌、太極拳、乾坤大挪移......皆需要深厚內力作基礎,兵器使用與否屬次要。可是,進入《笑傲江湖》,時代設定是明朝中葉,五嶽劍派諸位掌門失掉劍就已不會做人。至《鹿鼎記》的清初更是輕功都算武學了。
何解金庸認為武學水平會隨時代每下愈況?此涉及他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人就是不喜歡傳承真學問,只知分黨分派,各自拋拋書包充撐一下場面。中國人又愛抱殘守缺。久而久之,文化的精華隱而不彰,只餘下一堆糟粕。金庸表面寫武學,實際是寫文化。中國人是應該有文化自豪感的,近現代中國之所以倒退,乃炎黃子孫不肖造成。
其次,《天龍八部》的游坦之與阿紫、《倚天屠龍記》的張君寶與郭襄、《笑傲江湖》的儀琳與令狐沖,金庸小說常有單戀的一對出現。有傳這跟金庸、夏夢的一段情有關。
夏夢是五十年代影壇大美人,才貌雙全的她,吸引到金庸注意,為了進一步接近伊人,金庸以筆名林歡加盟長城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可惜時機不合,夏夢已名花有主,21 歲嫁給商人林葆誠。
金庸當時心情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游坦之把自己雙眼給了阿紫而阿紫始終不領情、年邁的張君寶仍然懷著郭襄給他的鐵羅漢,那份痛苦、無奈,多少可以感受得出。相傳黃蓉、小龍女、王語嫣等的原型正是夏夢。
其三,《射鵰》的郭靖、楊康扣連著北宋「靖康之難」,《碧血劍》袁承志是被明思宗害死的大將袁崇煥之子,金庸小說的故事人物、情節處處和歷史接合。筆者最有印象是他的《袁崇煥評傳》,以及關於成吉思汗家族和全真教的文章。金庸以 81 歲高齡取得劍橋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背後是有長年累月的積厚工夫。
金庸近年重新修訂他的小說,但新修版的反應似乎好壞參半。「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金庸七、八十年代就封筆不再寫小說和社評。傳奇一早煙消雲散,不始於今日。
筆者在中學階段接觸射鵰三部曲,故事的引人入勝,常令人徹夜難眠。人大了,知道靖蓉為人未免完美得脫離現實,鍾情楊過的小龍女被尹志平強姦時也有一剎「不禁神魂飄盪,身心俱醉」,對射鵰三部曲少了些著迷,反而較欣賞《笑傲》的逍遙灑脫,自由自在,告誡自己切忌當上岳不群或林平之。
有人說金庸投共,但他當年的確撰<寧要褲子,不要核子>,公然與中共唱反調。六七暴動時,他甚至在報章內明確表態反對。相比一味阿諛奉承的馬屁文人,查大俠「算係咁啦」。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熱月政變後的法國政局與拿破崙的崛起
恐怖統治時期,羅伯斯庇爾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共有 16,594 人被送上斷頭台 (僅巴黎一地就有 2,639
人),另外法國各地被就地處決者約 25,000 人。
1794 年 7 月 27 日,「熱月政變」發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熱月政權旋即整肅雅各賓派,被關押的參與過恐怖統治的官員遭殺害者不計其數,儼如九月屠殺的翻版,史稱「第一次白色恐怖」。
1795 年 8 月,熱月黨控制的國民公會頒佈《共和三年憲法》。《憲法》規定:
a. 新立法機構分上下兩院。上院稱元老院,由 250 人組成;下院稱五百人院,由 500 人組成。
b. 成立督政府。5 名督政官由五百人院提名,再經元老院選舉產生。每年改選其中 1 人。督政官以 3 個月為期,每人輪流擔任主席。
讓 - 夏爾.皮什格魯 (Jean-Charles Pichegru) 同情君主制並主張復辟,他獲選為五百人院主席,加上保皇黨逐漸在議會得勢,令督政府深感憂慮 (擔心保皇黨於下次選舉督政官時控制督政府)。1797 年 9 月 4 日,督政府 (以保羅.巴拉斯 Paul Barras 為首) 任命皮埃爾.奧熱羅 (Pierre Augereau,有強烈雅各賓派色彩) 為軍事司令,發動政變,大肆逮捕保皇黨人 (史稱「果月政變」)。奧熱羅隸屬拿破崙 (Napoléon Bonaparte) 麾下。
拿破崙 1769 年生於科西嘉島,「拿破崙」三字,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1768 年科西嘉島被賣給法國後,拿破崙的父親被承認為法國貴族。少年拿破崙「數學 (尤其是幾何學) 很好,歷史和地理也不錯」,但他帶有濃重科西嘉口音的法語,常遭同學們嘲笑。1784 年,拿破崙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受訓成為炮兵軍官。次年 9 月,他通過畢業考,獲授少尉軍銜。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崙返回科西嘉島。
1793 年 12 月的土倫港戰役 (Siege of Toulon,土倫和幾個南方城市反對雅各賓派專政,邀得英國和西班牙艦隊協助死守,法國政府束手無策),令拿破崙聲名大噪。年僅 24 歲的他,擬定奪取土倫港 (海軍基地所在) 的作戰計劃:派遣足夠兵力,攻佔並固守小直布羅陀和克爾海角,然後在埃吉利耶特海角和巴拉去耶海角修築砲壘,集中火力猛擊英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和土倫守軍之間的聯繫,迫使英艦撤出港口。法軍卒之獲勝,期間,拿破崙認識了保羅.巴拉斯。
拿破崙深受盧梭思想影響,支持雅各賓派,土倫港戰役後,他深受法國革命政府器重,獲任命為准將。「熱月政變」時,拿破崙因與羅伯斯庇爾關係密切,受到調查,不久被免去准將軍銜。直到保羅.巴拉斯出任督政官,拿破崙方重新被起用。
拿破崙在「葡月政變」中用武力驅散杜伊勒里宮附近街道的保皇黨和示威群眾 (發生在 1795 年 10 月,由反對《共和三年憲法》引起) ,使他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1796 年 3 月,拿破崙出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他與情人約瑟芬結婚。
1794 年 7 月 27 日,「熱月政變」發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熱月政權旋即整肅雅各賓派,被關押的參與過恐怖統治的官員遭殺害者不計其數,儼如九月屠殺的翻版,史稱「第一次白色恐怖」。
1795 年 8 月,熱月黨控制的國民公會頒佈《共和三年憲法》。《憲法》規定:
a. 新立法機構分上下兩院。上院稱元老院,由 250 人組成;下院稱五百人院,由 500 人組成。
b. 成立督政府。5 名督政官由五百人院提名,再經元老院選舉產生。每年改選其中 1 人。督政官以 3 個月為期,每人輪流擔任主席。
讓 - 夏爾.皮什格魯 (Jean-Charles Pichegru) 同情君主制並主張復辟,他獲選為五百人院主席,加上保皇黨逐漸在議會得勢,令督政府深感憂慮 (擔心保皇黨於下次選舉督政官時控制督政府)。1797 年 9 月 4 日,督政府 (以保羅.巴拉斯 Paul Barras 為首) 任命皮埃爾.奧熱羅 (Pierre Augereau,有強烈雅各賓派色彩) 為軍事司令,發動政變,大肆逮捕保皇黨人 (史稱「果月政變」)。奧熱羅隸屬拿破崙 (Napoléon Bonaparte) 麾下。
拿破崙 1769 年生於科西嘉島,「拿破崙」三字,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1768 年科西嘉島被賣給法國後,拿破崙的父親被承認為法國貴族。少年拿破崙「數學 (尤其是幾何學) 很好,歷史和地理也不錯」,但他帶有濃重科西嘉口音的法語,常遭同學們嘲笑。1784 年,拿破崙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受訓成為炮兵軍官。次年 9 月,他通過畢業考,獲授少尉軍銜。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崙返回科西嘉島。
1793 年 12 月的土倫港戰役 (Siege of Toulon,土倫和幾個南方城市反對雅各賓派專政,邀得英國和西班牙艦隊協助死守,法國政府束手無策),令拿破崙聲名大噪。年僅 24 歲的他,擬定奪取土倫港 (海軍基地所在) 的作戰計劃:派遣足夠兵力,攻佔並固守小直布羅陀和克爾海角,然後在埃吉利耶特海角和巴拉去耶海角修築砲壘,集中火力猛擊英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和土倫守軍之間的聯繫,迫使英艦撤出港口。法軍卒之獲勝,期間,拿破崙認識了保羅.巴拉斯。
拿破崙深受盧梭思想影響,支持雅各賓派,土倫港戰役後,他深受法國革命政府器重,獲任命為准將。「熱月政變」時,拿破崙因與羅伯斯庇爾關係密切,受到調查,不久被免去准將軍銜。直到保羅.巴拉斯出任督政官,拿破崙方重新被起用。
拿破崙在「葡月政變」中用武力驅散杜伊勒里宮附近街道的保皇黨和示威群眾 (發生在 1795 年 10 月,由反對《共和三年憲法》引起) ,使他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1796 年 3 月,拿破崙出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他與情人約瑟芬結婚。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恐怖統治
拉法葉 (Marquis de Lafayette)
侯爵曾率領法軍參加美國獨立戰爭。攻佔巴士底監獄一役,他是革命群眾的領袖。事後,他傾向較為溫和的君主立憲,規勸路易十六妥協讓步,路易十六因此多次公開表示支持國民制憲議會,並簽署大部分法令。
然而,路易十六始終不甘心王權被奪。1791 年 6 月 20 日深夜,路易十六一家化裝成平民,乘馬車出逃,途中被攔截,押返巴黎,扣留在杜伊勒里宮。他臨行前留下一份聲明,譴責國民制憲議會從王室手中剝奪外交、軍事、地方行政權力,且宣佈 1789 年 6 月 23 日以後批准的全部法令無效,致使群眾反感。
法國周邊的國家如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等仍實行君主專制,它們不想波旁王朝倒下,有意出兵鎮壓革命。
7 月,國民制憲議會考慮到歐洲各國可能出手干預,宣判路易十六無罪,其出逃是被挾持的。豈知有關判決惹起民粹組織「科德利埃俱樂部」(Cordeliers) 不滿,發動群眾請願抗議。過程中,國民自衛軍 (民兵組織,有別於正規軍的獨立軍事力量,由拉法葉侯爵指揮,支持君主立憲) 對示威群眾採取武力鎮壓,造成約 50 人死亡,史稱「練兵場慘案」(又稱「戰神廣場屠殺」)。巴黎公社 (建立於巴黎市政廳,1789 至 1795 年巴黎的管治機構) 首任長官讓.西爾萬.巴伊 (Jean Sylvain Bailly) 不久被迫下台,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Jérôme Pétion de Villeneuve) 接任。
8 月 27 日,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聯合發表《皮爾尼茨宣言》(Declaration of Pillnitz),警告法國人民切勿傷害路易十六。《宣言》激起法國群眾的民族情緒。
9 月 30 日,國民制憲議會自行解散,代之以國民立法議會。議會內以「雅各賓俱樂部」(Jacobins) 最具影響力,「雅各賓俱樂部」成分複雜,既有激進的山嶽派 (「科德利埃俱樂部」為其內部一小團體),也有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 年 4 月,法國對奧地利 (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普魯士宣戰。8 月,奧普聯軍進逼巴黎,依舊要求法國人民不可動路易十六一根寒毛,盡快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
法國群眾怒火中燒,10 日,「雅各賓俱樂部」(以喬治.雅克.丹敦 Georges Jacques Danton、讓 - 保爾.馬拉 Jean-Paul Marat、羅伯斯庇爾 Maximilien Robespierre 為首,都是山嶽派人物) 武裝分子攻入杜伊勒里宮,路易十六及其家人尋求國民立法議會庇護,卻被懷疑與敵人情報機構往來,剝奪一切特權,關押在聖殿塔,君主立憲制廢除。巴黎公社市長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亦被罷黜 (拉法葉嘗試航行到美國,中途被奧地利逮捕囚禁,至 1799 年才返回法國)。
同時,群眾擔心奧普聯軍進入巴黎後,會把監獄內的囚犯 (教士和貴族) 釋放。讓 - 保爾.馬拉呼籲群眾先發制人,搶先在聯軍入城前把囚犯殺掉。結果,9 月 2 至 7 日,巴黎監獄發生大屠殺,1,200 至 1,400 名囚犯被殺害,身體遭肢解,英國外交急件記載「伴隨野蠻的情況太震撼了,以致無法描述。」未幾,巴黎以外城市相繼仿效。
9 月 20 日,國民公會 (National Convention) 成立,籌組法蘭西新政府 (由「雅各賓俱樂部」的吉倫特派主導)。保衛共和的熱情,竟令法軍在瓦爾密戰役 (Battle of Valmy) 中出人意表地擊敗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不利戰局。
1793 年 1 月 21 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羅伯斯庇爾乃始作俑者,他說:「路易必須死,共和國才能生存」)。此一做法激怒所有歐洲國家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等先後加入反法同盟,共和國再次面臨危機。
吉倫特派與山嶽派矛盾日益加深,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被山嶽派指責為保皇派同情者。5 月底,山嶽派在國民自衛軍支援下,發動政變,推翻吉倫特派。
山嶽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大權獨攬。瑪麗王后 10 月 16 日率先被送上斷頭台。接著,大批吉倫特派人士 (如奧爾良公爵,羅蘭夫人等) 被斬首,連喬治.雅克.丹敦都被指控受賄兼憐憫革命的敵人,判處死刑 (讓 - 保爾.馬拉之前被吉倫特派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刺殺身亡,科黛後來被處決)。
「如果人民政府在和平時期的基礎是美德,人民政府在革命時期的基礎既是美德也是恐怖暴力。美德,沒有這些恐怖暴力會導致毀滅的。恐怖暴力,沒有這些美德是無權力基礎的。」可視為羅伯斯庇爾恐怖統治的理論依據。
從 1793 年 9 月 5 日,一直到 1794 年 7 月 28 日,「熱月政變」(Thermidorian Reaction) 成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 維持將近一年。
然而,路易十六始終不甘心王權被奪。1791 年 6 月 20 日深夜,路易十六一家化裝成平民,乘馬車出逃,途中被攔截,押返巴黎,扣留在杜伊勒里宮。他臨行前留下一份聲明,譴責國民制憲議會從王室手中剝奪外交、軍事、地方行政權力,且宣佈 1789 年 6 月 23 日以後批准的全部法令無效,致使群眾反感。
法國周邊的國家如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等仍實行君主專制,它們不想波旁王朝倒下,有意出兵鎮壓革命。
7 月,國民制憲議會考慮到歐洲各國可能出手干預,宣判路易十六無罪,其出逃是被挾持的。豈知有關判決惹起民粹組織「科德利埃俱樂部」(Cordeliers) 不滿,發動群眾請願抗議。過程中,國民自衛軍 (民兵組織,有別於正規軍的獨立軍事力量,由拉法葉侯爵指揮,支持君主立憲) 對示威群眾採取武力鎮壓,造成約 50 人死亡,史稱「練兵場慘案」(又稱「戰神廣場屠殺」)。巴黎公社 (建立於巴黎市政廳,1789 至 1795 年巴黎的管治機構) 首任長官讓.西爾萬.巴伊 (Jean Sylvain Bailly) 不久被迫下台,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Jérôme Pétion de Villeneuve) 接任。
8 月 27 日,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聯合發表《皮爾尼茨宣言》(Declaration of Pillnitz),警告法國人民切勿傷害路易十六。《宣言》激起法國群眾的民族情緒。
9 月 30 日,國民制憲議會自行解散,代之以國民立法議會。議會內以「雅各賓俱樂部」(Jacobins) 最具影響力,「雅各賓俱樂部」成分複雜,既有激進的山嶽派 (「科德利埃俱樂部」為其內部一小團體),也有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 年 4 月,法國對奧地利 (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普魯士宣戰。8 月,奧普聯軍進逼巴黎,依舊要求法國人民不可動路易十六一根寒毛,盡快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
法國群眾怒火中燒,10 日,「雅各賓俱樂部」(以喬治.雅克.丹敦 Georges Jacques Danton、讓 - 保爾.馬拉 Jean-Paul Marat、羅伯斯庇爾 Maximilien Robespierre 為首,都是山嶽派人物) 武裝分子攻入杜伊勒里宮,路易十六及其家人尋求國民立法議會庇護,卻被懷疑與敵人情報機構往來,剝奪一切特權,關押在聖殿塔,君主立憲制廢除。巴黎公社市長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亦被罷黜 (拉法葉嘗試航行到美國,中途被奧地利逮捕囚禁,至 1799 年才返回法國)。
同時,群眾擔心奧普聯軍進入巴黎後,會把監獄內的囚犯 (教士和貴族) 釋放。讓 - 保爾.馬拉呼籲群眾先發制人,搶先在聯軍入城前把囚犯殺掉。結果,9 月 2 至 7 日,巴黎監獄發生大屠殺,1,200 至 1,400 名囚犯被殺害,身體遭肢解,英國外交急件記載「伴隨野蠻的情況太震撼了,以致無法描述。」未幾,巴黎以外城市相繼仿效。
9 月 20 日,國民公會 (National Convention) 成立,籌組法蘭西新政府 (由「雅各賓俱樂部」的吉倫特派主導)。保衛共和的熱情,竟令法軍在瓦爾密戰役 (Battle of Valmy) 中出人意表地擊敗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不利戰局。
1793 年 1 月 21 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羅伯斯庇爾乃始作俑者,他說:「路易必須死,共和國才能生存」)。此一做法激怒所有歐洲國家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等先後加入反法同盟,共和國再次面臨危機。
吉倫特派與山嶽派矛盾日益加深,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被山嶽派指責為保皇派同情者。5 月底,山嶽派在國民自衛軍支援下,發動政變,推翻吉倫特派。
山嶽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大權獨攬。瑪麗王后 10 月 16 日率先被送上斷頭台。接著,大批吉倫特派人士 (如奧爾良公爵,羅蘭夫人等) 被斬首,連喬治.雅克.丹敦都被指控受賄兼憐憫革命的敵人,判處死刑 (讓 - 保爾.馬拉之前被吉倫特派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刺殺身亡,科黛後來被處決)。
「如果人民政府在和平時期的基礎是美德,人民政府在革命時期的基礎既是美德也是恐怖暴力。美德,沒有這些恐怖暴力會導致毀滅的。恐怖暴力,沒有這些美德是無權力基礎的。」可視為羅伯斯庇爾恐怖統治的理論依據。
從 1793 年 9 月 5 日,一直到 1794 年 7 月 28 日,「熱月政變」(Thermidorian Reaction) 成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 維持將近一年。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法國大革命爆發
公元 1774 年,路易十六繼任法國國王,他是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孫) 之孫。
路易十六甫上場,法國已因過度參戰 (特別是七年戰爭) 而面臨國庫空虛。1778 年,法國介入美國獨立戰爭,尤其令軍費開支上升,增加財政負擔。當時法國國債總數高達 20 億里拉。1788 年法國更遭遇嚴重旱災,農作物大量失收,導致麵包價格上漲。多個地區出現饑荒,政府竟無力救濟。
路易十六為人優柔寡斷,且具有一定保守傾向。對於舊有制度把社會分為教士、貴族、平民三級,教士最高,貴族次之,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最低,他全盤接受,把稅擔壓在商人、城市工人、農民身上。
他的皇后瑪麗.安東妮 (Marie Antoinette),是奧地利哈斯堡王朝 (Habsburg) 末代君主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的女兒。相傳有大臣告知瑪麗皇后:「及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她回答:「何不食蛋糕?」儘管此事純屬虛構,皇后不體恤民間疾苦的套版印象,明顯存在於法國民眾心中。
經濟困窘,加上皇室遠離群眾、只知斂財,令民憤升溫。1789 年 5 月召開的三級會議,原意是盡快找出解決財政危機的方法,因第三等級對自己代表力有異議而解散 (三級會議最初安排教士、貴族、平民每級都有一票。可是,這樣做可能令其餘兩個等級聯合否決第三等級的決定。第三等級爭取雙倍票權,未能成功)。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另組「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為「人民」而不是為皇室服務的議會。
路易十六下令關閉國民議會的召開地萬國大廳,國民議會移師到附近一個室內網球場召開,6 月 20 日發表著名的《網球場宣言》(Tennis Court Oath),宣稱:一天法國憲法未制定,國民議會決不解散。路易十六未幾公開讓步,暗地裡卻調動大批軍隊集結在巴黎和凡爾賽。
7 月 9 日,國民議會改稱為國民制憲議會 (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越來越多部隊 (部隊中不少是王室僱用的外國兵團) 進駐,令巴黎民眾深感惶恐。14 日,民眾決定先發制人,盯上巴士底監獄裡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對監獄發動猛攻。經過數小時激戰,巴士底監獄於當天下午被攻佔。監獄管理者被拖出毆打、用刀亂刺斬首而死。法國大革命正式上演。
巴士底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它被攻佔,標誌著法國專制獨裁統治被推翻。
然而,法國未有因巴黎民眾的躁動邁向光明,鄉村暴動接二連三,貴族家庭遭到襲擊,其莊園被焚毀。一些暴民甚至湧入城市搶劫,造成「大恐慌」。
有見及此,國民制憲議會 8 月 4 日通過《八月法令》,從法律層面上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士、貴族們的特權,以疏導民眾不滿情緒,重建社會秩序。
26 日,《人權和公民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頒佈,內容包括:
(a) 強調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
(b) 肯定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
(c) 闡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d) 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
《人權宣言》很大程度受到《美國獨立宣言》啟發,並吸收了天賦人權論、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洛克的主張。
10 月 6 日,若干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所建造的新宮殿,1682 - 1789 年法國皇室及政治中心所在),迫逼路易十六一家遷入巴黎居住,路易十六一家變相被軟禁。
路易十六甫上場,法國已因過度參戰 (特別是七年戰爭) 而面臨國庫空虛。1778 年,法國介入美國獨立戰爭,尤其令軍費開支上升,增加財政負擔。當時法國國債總數高達 20 億里拉。1788 年法國更遭遇嚴重旱災,農作物大量失收,導致麵包價格上漲。多個地區出現饑荒,政府竟無力救濟。
路易十六為人優柔寡斷,且具有一定保守傾向。對於舊有制度把社會分為教士、貴族、平民三級,教士最高,貴族次之,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最低,他全盤接受,把稅擔壓在商人、城市工人、農民身上。
他的皇后瑪麗.安東妮 (Marie Antoinette),是奧地利哈斯堡王朝 (Habsburg) 末代君主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的女兒。相傳有大臣告知瑪麗皇后:「及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她回答:「何不食蛋糕?」儘管此事純屬虛構,皇后不體恤民間疾苦的套版印象,明顯存在於法國民眾心中。
經濟困窘,加上皇室遠離群眾、只知斂財,令民憤升溫。1789 年 5 月召開的三級會議,原意是盡快找出解決財政危機的方法,因第三等級對自己代表力有異議而解散 (三級會議最初安排教士、貴族、平民每級都有一票。可是,這樣做可能令其餘兩個等級聯合否決第三等級的決定。第三等級爭取雙倍票權,未能成功)。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另組「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為「人民」而不是為皇室服務的議會。
路易十六下令關閉國民議會的召開地萬國大廳,國民議會移師到附近一個室內網球場召開,6 月 20 日發表著名的《網球場宣言》(Tennis Court Oath),宣稱:一天法國憲法未制定,國民議會決不解散。路易十六未幾公開讓步,暗地裡卻調動大批軍隊集結在巴黎和凡爾賽。
7 月 9 日,國民議會改稱為國民制憲議會 (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越來越多部隊 (部隊中不少是王室僱用的外國兵團) 進駐,令巴黎民眾深感惶恐。14 日,民眾決定先發制人,盯上巴士底監獄裡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對監獄發動猛攻。經過數小時激戰,巴士底監獄於當天下午被攻佔。監獄管理者被拖出毆打、用刀亂刺斬首而死。法國大革命正式上演。
巴士底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它被攻佔,標誌著法國專制獨裁統治被推翻。
然而,法國未有因巴黎民眾的躁動邁向光明,鄉村暴動接二連三,貴族家庭遭到襲擊,其莊園被焚毀。一些暴民甚至湧入城市搶劫,造成「大恐慌」。
有見及此,國民制憲議會 8 月 4 日通過《八月法令》,從法律層面上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士、貴族們的特權,以疏導民眾不滿情緒,重建社會秩序。
26 日,《人權和公民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頒佈,內容包括:
(a) 強調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
(b) 肯定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
(c) 闡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d) 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
《人權宣言》很大程度受到《美國獨立宣言》啟發,並吸收了天賦人權論、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洛克的主張。
10 月 6 日,若干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所建造的新宮殿,1682 - 1789 年法國皇室及政治中心所在),迫逼路易十六一家遷入巴黎居住,路易十六一家變相被軟禁。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駁黃梨洲「姚江之學,(婁一齋) 先生為發端也」
黃梨洲《明儒學案》介紹婁一齋 (婁諒,字克貞) 時,提到:「文成年十七,親迎過信,從先生問學,相深契也。則姚江之學,先生為發端也。」
文成為王陽明的諡號,姚江之學指陽明的良知教。良知教果真受婁一齋思想啟發?以下我們嘗試作一考察。
婁一齋思想重構
婁一齋是吳康齋 (吳與弼) 的學生,康齋一生恪守朱子學,婁一齋卻有所逾越。
梨洲曰:
「先生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助勿忘為居敬要指。」
由伊川到朱子,雖講「涵養須用敬」,但必同時講「進學則在致知」。讀書窮理與居敬,猶如車兩輪,鳥兩翼,缺一不可。
今婁一齋僅提居敬,且以收放心、勿忘勿助為其內容,此不免令人想到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程明道「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孟子、程明道俱屬心學 (廣義之心學),在義理間架上有別於程朱之理學。
胡敬齋 (胡居仁) 也是吳康齋的學生,他如何評價婁一齋呢?
「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石齋不讀書,他卻勤讀書。但其窮理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耳。」
陸子即南宋心學大師陸象山。象山曾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六經》不過是印證我所知所見之道理,偏偏婁一齋「窮理讀書」有「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的傾向,此彷彿透露其思想有心學成分。
因有心學成分,在朱子門徒眼中,一律視為「異教」、「禪學」。敬齋說:
「克貞見搬木之人得法,便說他是道,此與運水搬柴相似,指知覺運動為性,故如此說。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豈搬木者所能?蓋搬木之人,故不可謂之知道;搬木得法,便是合乎義理,不可謂之非道,但行不著,習不察耳。」
「運水搬柴,無非妙道」出自禪宗,胡氏變相譏婁一齋近禪。羅整菴 (羅欽順) 說:
「克貞雖是禪學,然此言卻不差,乃從而譏之,過矣。」
直指婁一齋之學是禪學。
現在的問題是,縱使婁一齋之學是心學,陽明的良知學有否受其啟發?
王陽明拜謁婁一齋考
王陽明 17 歲在廣信 (今江西上饒市) 見婁一齋,婁一齋當時 67 歲,學問規模應已定型。
馮友蘭說:「過廣信謁婁一齋諒,語格物之學,先生甚喜,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也。」
這說法可能根據《明儒學案》的<姚江學案>,但<姚江學案>原文是:
「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
當中並無「語格物之學」五字。事實上,假如上文分析無誤,婁一齋極其量語收放心、居敬、勿忘勿助一類工夫,決不會語格物之學,因其學非朱學也 (換言之,馮氏之添加不妥)。
《明史》<王守仁傳>: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一齋,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
不是婁一齋主動講,而是王陽明主動打開話題,邀請婁一齋討論格物要旨。這說法有可能發生。
然而,兩前提必須同時存在:
(a) 陽明當時已對朱子格物有一定認識;
(b) 陽明當時已知「聖人可學而至」,並將格物看作成聖的重要工夫。
陽明當時僅為一 17 (一說 18) 歲少年,孔子尚且「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能對朱子格物有多認識,頗成疑問。
另外,如果<姚江學案>「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無誤,婁一齋是啟發陽明藉工夫學做聖人的第一人,前提 (b) 即不成立。陽明尚且不知聖人能否透過後天學習做得到,遑論關心格物工夫關心到與婁一齋討論。
有人可能反駁:「即使陽明不太認識朱子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格物是成聖重要工夫,他也可以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書面意思。」
的確,陽明可在不太認識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下,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字面意思,兩前提未必必須存在 (《明儒學案》:「先生承絕學於詞章訓詁之後」、「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
但即使如此,從「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婁一齋明顯把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
陽明不知婁一齋思想的義理底蘊,夾硬用朱子對敬的解釋消化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卒之成就一副整齊嚴肅的古板模樣。
可能性 1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根本未有與之討論格物。婁一齋講「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令陽明得大啟發。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可能性 2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曾經與他討論格物,婁一齋卻轉移話題講居敬。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王陽明格竹考
根據錢德洪 (陽明學生)《王文成公年譜》,陽明格竹時為 21 歲,應在拜謁婁一齋後。
陽明已知「聖人可學而至」。在此之前,他又「遍讀考亭 (朱子) 之書」(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可以為證),今身體力行嘗試格物,其實是很自然的事。
《傳習錄》記陽明自道格竹經歷: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錢姓友人格了三日就勞神成疾,陽明比他多四日,多得婁一齋教以居敬工夫。
格竹七日徒勞無功,反而大病收場,此令陽明對婁一齋的「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工夫全面質疑 (當然也包括格物窮理乃至整個朱子學)。
直至龍場悟道,明白格物是在事上正念頭,居敬是「存養此心之天理」,陽明才「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恢復對婁一齋所言種種之信心。
結語
黃梨洲指「姚江之學,先生為發端也」是不妥當的。陽明一開始尊朱,即與婁一齋之學不相應,後來更連「聖人可學而至」也一度懷疑。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儘管跟婁一齋的心學傾向「暗合」(恰好相同),卻是陽明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獨見創獲。義理間架的相似不代表彼此有思想之關連,「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在思想史上不時出現,梨洲以為陽明良知教受婁一齋思想啟發,是錯誤判斷!
順帶一提,婁一齋有兒子婁忱,婁忱長女婁素珍是寧王朱宸濠的正室,寧王謀反事敗,婁王妃投水自殺,婁忱株連入獄,婁一齋著作因此盡數散失殆盡。而平寧王之亂的功臣正是王陽明。
文成為王陽明的諡號,姚江之學指陽明的良知教。良知教果真受婁一齋思想啟發?以下我們嘗試作一考察。
婁一齋思想重構
婁一齋是吳康齋 (吳與弼) 的學生,康齋一生恪守朱子學,婁一齋卻有所逾越。
梨洲曰:
「先生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助勿忘為居敬要指。」
由伊川到朱子,雖講「涵養須用敬」,但必同時講「進學則在致知」。讀書窮理與居敬,猶如車兩輪,鳥兩翼,缺一不可。
今婁一齋僅提居敬,且以收放心、勿忘勿助為其內容,此不免令人想到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程明道「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孟子、程明道俱屬心學 (廣義之心學),在義理間架上有別於程朱之理學。
胡敬齋 (胡居仁) 也是吳康齋的學生,他如何評價婁一齋呢?
「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石齋不讀書,他卻勤讀書。但其窮理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耳。」
陸子即南宋心學大師陸象山。象山曾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六經》不過是印證我所知所見之道理,偏偏婁一齋「窮理讀書」有「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的傾向,此彷彿透露其思想有心學成分。
因有心學成分,在朱子門徒眼中,一律視為「異教」、「禪學」。敬齋說:
「克貞見搬木之人得法,便說他是道,此與運水搬柴相似,指知覺運動為性,故如此說。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豈搬木者所能?蓋搬木之人,故不可謂之知道;搬木得法,便是合乎義理,不可謂之非道,但行不著,習不察耳。」
「運水搬柴,無非妙道」出自禪宗,胡氏變相譏婁一齋近禪。羅整菴 (羅欽順) 說:
「克貞雖是禪學,然此言卻不差,乃從而譏之,過矣。」
直指婁一齋之學是禪學。
現在的問題是,縱使婁一齋之學是心學,陽明的良知學有否受其啟發?
王陽明拜謁婁一齋考
王陽明 17 歲在廣信 (今江西上饒市) 見婁一齋,婁一齋當時 67 歲,學問規模應已定型。
馮友蘭說:「過廣信謁婁一齋諒,語格物之學,先生甚喜,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也。」
這說法可能根據《明儒學案》的<姚江學案>,但<姚江學案>原文是:
「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
當中並無「語格物之學」五字。事實上,假如上文分析無誤,婁一齋極其量語收放心、居敬、勿忘勿助一類工夫,決不會語格物之學,因其學非朱學也 (換言之,馮氏之添加不妥)。
《明史》<王守仁傳>: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一齋,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
不是婁一齋主動講,而是王陽明主動打開話題,邀請婁一齋討論格物要旨。這說法有可能發生。
然而,兩前提必須同時存在:
(a) 陽明當時已對朱子格物有一定認識;
(b) 陽明當時已知「聖人可學而至」,並將格物看作成聖的重要工夫。
陽明當時僅為一 17 (一說 18) 歲少年,孔子尚且「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能對朱子格物有多認識,頗成疑問。
另外,如果<姚江學案>「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無誤,婁一齋是啟發陽明藉工夫學做聖人的第一人,前提 (b) 即不成立。陽明尚且不知聖人能否透過後天學習做得到,遑論關心格物工夫關心到與婁一齋討論。
有人可能反駁:「即使陽明不太認識朱子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格物是成聖重要工夫,他也可以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書面意思。」
的確,陽明可在不太認識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下,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字面意思,兩前提未必必須存在 (《明儒學案》:「先生承絕學於詞章訓詁之後」、「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
但即使如此,從「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婁一齋明顯把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
陽明不知婁一齋思想的義理底蘊,夾硬用朱子對敬的解釋消化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卒之成就一副整齊嚴肅的古板模樣。
可能性 1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根本未有與之討論格物。婁一齋講「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令陽明得大啟發。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可能性 2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曾經與他討論格物,婁一齋卻轉移話題講居敬。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王陽明格竹考
根據錢德洪 (陽明學生)《王文成公年譜》,陽明格竹時為 21 歲,應在拜謁婁一齋後。
陽明已知「聖人可學而至」。在此之前,他又「遍讀考亭 (朱子) 之書」(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可以為證),今身體力行嘗試格物,其實是很自然的事。
《傳習錄》記陽明自道格竹經歷: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錢姓友人格了三日就勞神成疾,陽明比他多四日,多得婁一齋教以居敬工夫。
格竹七日徒勞無功,反而大病收場,此令陽明對婁一齋的「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工夫全面質疑 (當然也包括格物窮理乃至整個朱子學)。
直至龍場悟道,明白格物是在事上正念頭,居敬是「存養此心之天理」,陽明才「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恢復對婁一齋所言種種之信心。
結語
黃梨洲指「姚江之學,先生為發端也」是不妥當的。陽明一開始尊朱,即與婁一齋之學不相應,後來更連「聖人可學而至」也一度懷疑。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儘管跟婁一齋的心學傾向「暗合」(恰好相同),卻是陽明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獨見創獲。義理間架的相似不代表彼此有思想之關連,「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在思想史上不時出現,梨洲以為陽明良知教受婁一齋思想啟發,是錯誤判斷!
順帶一提,婁一齋有兒子婁忱,婁忱長女婁素珍是寧王朱宸濠的正室,寧王謀反事敗,婁王妃投水自殺,婁忱株連入獄,婁一齋著作因此盡數散失殆盡。而平寧王之亂的功臣正是王陽明。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法蘭西王國三朝遞嬗
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分為東、西、中三部。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法蘭西王國,東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中法蘭克王國最終被瓜分。
法蘭西王國首任君主是雨果.卡佩 (Hugh Capet,一譯于格.卡佩),他的祖父為西法蘭克國王羅貝爾一世。
雨果創建卡佩王朝,王權卻有欠穩固,貴族們各自為政,儼如獨立王國,僅承認法國國王為宗主而已。
歷羅貝爾二世、于格二世、亨利一世、腓力一世而至路易六世,軟硬兼施:一方面派軍隊進行征伐,弭平地方領主的放縱現象,加強國王在王室領地內的權威;一方面給予城市居民自治權,使他們能夠站到自己一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王室領地內的男爵們普遍視法國國王為實際統治者。中央得以更有效控制地方。
路易七世最為人傳頌的,是他與埃莉諾 (Eleanor) 的一段婚姻。埃莉諾輾轉改嫁英國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二世,致使英法關係日趨複雜。
腓力二世乃路易七世之子,任內積極壓抑地方分裂勢力,加強王權,同時介入英國內政,於亨利二世晚年支持理查等人發動叛亂,於理查繼位後慫恿其弟約翰倒戈。1214 年的布汶戰役,約翰 (已成英王) 聯合佛蘭德伯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等反法勢力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被腓力二世擊敗,英國貴族們的不滿進一步升溫,導致《大憲章》簽署。
腓力二世死後,其子路易八世在位只三年便染病去世,路易九世繼位。路易九世是異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正統天主教以外的一切非正統信仰或異端持排斥乃至絕不容忍的態度。腓力四世雖然長相俊美,但因長期對外征戰,耗費大量金錢。財政危機更令擁有巨額財富的猶太人被驅逐、倫巴底的銀行家被霸佔財產、一直享有各種免稅特權的教士階層需要交稅。
傳至查理四世,無子嗣,腓力四世之弟被推舉繼承王位,是為腓力六世,瓦盧瓦王朝取代卡佩王朝。
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腓力四世的女兒,查理四世的妹妹。法國三級會議援引「女性及母系後裔無權繼承王位」阻止愛德華入主法國國王,令愛德華忿忿不平。英法兩國爆發百年戰爭,法國經濟嚴重衰退。加上黑死病橫行,民生困苦。
百年戰爭以法國獲勝告終。路易十一即位後,法國厲行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甚至出兵意大利以開拓疆土。隨著亨利三世在戰役中被刺殺,瓦盧瓦王朝後繼無人,由波旁家族的亨利繼位,波旁王朝的統治拉開序幕。
亨利四世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改善民生,促進經濟。他又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完善國內運輸、水利等。宗教上,他支持天主教之餘,對新教徒予以寬容。
路易十四任內,法國國力達至鼎峰。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尤其令法國的政治影響力大幅度擴張。
路易十四自號「太陽王」,鼓吹君權神授,強化了君主專制。
不過,連年用兵終於令國家財力枯竭,生產陷於停頓,經濟大幅下滑。至其孫路易十六,法蘭西王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
法蘭西王國首任君主是雨果.卡佩 (Hugh Capet,一譯于格.卡佩),他的祖父為西法蘭克國王羅貝爾一世。
雨果創建卡佩王朝,王權卻有欠穩固,貴族們各自為政,儼如獨立王國,僅承認法國國王為宗主而已。
歷羅貝爾二世、于格二世、亨利一世、腓力一世而至路易六世,軟硬兼施:一方面派軍隊進行征伐,弭平地方領主的放縱現象,加強國王在王室領地內的權威;一方面給予城市居民自治權,使他們能夠站到自己一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王室領地內的男爵們普遍視法國國王為實際統治者。中央得以更有效控制地方。
路易七世最為人傳頌的,是他與埃莉諾 (Eleanor) 的一段婚姻。埃莉諾輾轉改嫁英國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二世,致使英法關係日趨複雜。
腓力二世乃路易七世之子,任內積極壓抑地方分裂勢力,加強王權,同時介入英國內政,於亨利二世晚年支持理查等人發動叛亂,於理查繼位後慫恿其弟約翰倒戈。1214 年的布汶戰役,約翰 (已成英王) 聯合佛蘭德伯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等反法勢力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被腓力二世擊敗,英國貴族們的不滿進一步升溫,導致《大憲章》簽署。
腓力二世死後,其子路易八世在位只三年便染病去世,路易九世繼位。路易九世是異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正統天主教以外的一切非正統信仰或異端持排斥乃至絕不容忍的態度。腓力四世雖然長相俊美,但因長期對外征戰,耗費大量金錢。財政危機更令擁有巨額財富的猶太人被驅逐、倫巴底的銀行家被霸佔財產、一直享有各種免稅特權的教士階層需要交稅。
傳至查理四世,無子嗣,腓力四世之弟被推舉繼承王位,是為腓力六世,瓦盧瓦王朝取代卡佩王朝。
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腓力四世的女兒,查理四世的妹妹。法國三級會議援引「女性及母系後裔無權繼承王位」阻止愛德華入主法國國王,令愛德華忿忿不平。英法兩國爆發百年戰爭,法國經濟嚴重衰退。加上黑死病橫行,民生困苦。
百年戰爭以法國獲勝告終。路易十一即位後,法國厲行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甚至出兵意大利以開拓疆土。隨著亨利三世在戰役中被刺殺,瓦盧瓦王朝後繼無人,由波旁家族的亨利繼位,波旁王朝的統治拉開序幕。
亨利四世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改善民生,促進經濟。他又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完善國內運輸、水利等。宗教上,他支持天主教之餘,對新教徒予以寬容。
路易十四任內,法國國力達至鼎峰。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尤其令法國的政治影響力大幅度擴張。
路易十四自號「太陽王」,鼓吹君權神授,強化了君主專制。
不過,連年用兵終於令國家財力枯竭,生產陷於停頓,經濟大幅下滑。至其孫路易十六,法蘭西王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