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拿破崙戰爭 (上)

路易十六被殺,觸動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薩丁尼亞等的神經,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時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透過「炮兵轟,騎兵衝」(先用炮兵把敵方步兵陣線轟亂,再投入胸甲騎兵衝鋒擊潰敵軍,最後以步兵掃尾) 的作戰模式,奧地利將比利時割讓給法國,意大利亦成為法國的附屬國。

重點發展炮兵始於路易十四,從此貴族的封建騎士失去價值。拿破崙入巴黎軍官學校受訓,學習的就是炮兵。

意大利戰役後,拿破崙威信越來越高。他打算入侵埃及,以開啟向英屬印度進攻的大門 (促使英國退出反法行列),督政府於是任命其為埃及方面軍總司令。拿破崙打了幾場勝仗,1798 年 8 月 2 日在尼羅河河口海戰 (Battle of the Nile) 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 (Horatio Nelson) 擊敗,部隊被困埃及,補給無法送達,入侵印度的計劃泡湯。

對外戰爭失利,令拿破崙把視線轉移至國內。1799 年 8 月,他返回巴黎。11 月,發動「霧月政變」(Coup of 18 Brumaire),迫使督政官辭職,驅散議會成員,組成執政府 (The Consulate)。他親自擔任法國第一執政,掌握全國最高權力,儼如獨裁者。

歐洲各國趁拿破崙被困埃及,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由神聖羅馬帝國、英國、鄂圖曼帝國、俄國組成)。1800 年,拿破崙親自領兵打敗聯軍,各國與拿破崙議和。

拿破崙推行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改革,並下令起草《拿破崙法典》。1802 年,拿破崙任終身執政。1804 年,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稱帝。

拿破崙仿傚查理曼大帝,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以示不受天主教會控制。

1805 年 9 月,拿破崙離開巴黎,率軍對付第三次反法同盟 (由奧地利、英國、俄國、那不勒斯、瑞典等組成)。12 月 2 日,拿破崙跟奧皇法蘭茲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交戰於奧斯特里茲村 (Austerlitz ,今捷克境內),取得決定性勝利。「三皇會戰」(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 的成功,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乘機在德意志地區組建「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把它置於自己保護之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奧地利遭重挫。1806 年秋,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 月 14 日,法軍在耶拿 (Jena) 和奧爾斯塔特 (Ohlstadt) 大敗普魯士軍,普魯士被迫割讓一部分土地,拿破崙在該土地上成立華沙公國 (Duchy of Warsaw)。1807 年 6 月 14 日,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戰役 (Battle of Friedland) 大敗俄軍,亞歷山大一世求和,雙方簽定和平條約。

拿破崙又在 1806 年 11 月 21 日啟動對英國的經濟封鎖 (史稱「大陸封鎖」Continental System),利用經濟戰手段迫使英國屈服。法國外部壓力得以消減。

拿破崙分封自己的兄弟到各地 (如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 做國王。1807 年底,他乘西班牙內亂,擁立兄長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竟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