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彼得大帝親政

阿列克謝死,兒子費奧多爾三世繼位。費奧多爾三世年幼,朝政為納雷什金家族所把持。費奧多爾三世二十歲便死去,納雷什金家族支持十歲的彼得一世 (納雷什金是他的舅舅) 為新沙皇。

米羅斯拉夫斯基家族對此感到不滿,蘇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 (阿列克謝的女兒、彼得的異母姐姐,屬米羅斯拉夫斯基家族) 借射手衛隊 (伊凡四世 1545 - 1550 年間創立,裝備著鉤銃,隊員來自工匠與農民) 的力量,發動政變,將納雷什金殺死 (彼得一世親眼目擊整件事發生) ,擁立同母弟伊凡五世為新沙皇,自己任攝政。未幾,全俄羅斯縉紳會議確認伊凡五世為第一沙皇,彼得一世為第二沙皇。

伊凡五世 (低智體弱) 和彼得一世二人共治,朝政實際上卻由蘇菲亞和她的情夫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里津所把持。1686 年,俄國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簽訂永久和平條約。1689 年,俄國與清廷簽訂《尼布楚條約》,都是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里津的功勞。

不過,隨著彼得一世完婚並準備親政,而蘇菲亞決意不打算還政,射手衛隊的首領沙克洛維蒂更建議她稱帝,彼得一世卒之發動政變推翻蘇菲亞。蘇菲亞最後被軟禁在一所修道院中,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里津被流放,沙克洛維蒂被處決。1696 年,伊凡五世病逝,彼得一世成為唯一的沙皇。

早於伊凡四世時,俄國已想奪取不凍港 (ice-free port),把勢力延伸至歐洲。伊凡四世、戈東諾夫、阿列克謝汲汲於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則為了黑海的出海口向克里米亞汗國開戰。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國是鄂圖曼帝國。彼得一世特意派遣使節團前往西歐,以加強俄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聯盟關係,藉此與鄂圖曼帝國抗衡,並增加俄國在黑海地區的影響力。他更故意隱藏自己身份,假扮成使節團之中的一個成員。

從結果上看,「大出使」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法國與鄂圖曼帝國結盟,奧地利也不願得失鄂圖曼帝國。可是,過程中,彼得一世在荷蘭的造船廠花費大量時間與工匠們一起工作,學習到造船的工藝技術,此為俄國日後組建海軍奠下基礎。另外,彼得一世與使節團到訪英國,參觀過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皇家造幣局、皇家學會、牛津大學等,這些新鮮的見聞刺激俄國現代化 (西化) 改革。

1698 年夏,射手衛隊趁彼得一世不在國內,擁立蘇菲亞為沙皇。彼得一世聞訊,提早結束行程返國,且對射手衛隊施以血腥鎮壓。參加叛亂的人遭到嚴厲處罰,全被吊死,屍體示眾,射手衛隊本身亦被解散。蘇菲亞被迫出家,六年後逝世。

內部矛盾消解,彼得一世把目光轉移向外。1700 - 1721 年的「大北方戰爭」,俄國擊敗瑞典,正式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兩年了

初七快到了,轉眼間,我與曉瑩已兩年沒見面。腦海中鮮活生動的畫面慢慢變得模糊,甚至我根本分不清那次聚會究竟是否真實發生過,抑或只是我過份孤寂下的幻想。或許,自離開大學後,她就沒再與我見過面,一直都沒有了......

自去年聖誕起,我按照往常的電話號碼找她,電話筒另一邊始終傳來冰冷的「嘟、嘟、嘟......」。這幾個星期,我上她的個人網站,temporarily unavailable,這是什麼意思?起初我滿心歡喜,她是要放下她的 perfect match 嗎?可是,我想深一層,不禁沮喪,不是的,她是要歷史重演,數年前她就「潛隱」過了,而那幾年正是她和他感情、關係突飛猛進之時。歷史重演,只是進一步告訴我我和她再沒可能了。

想起曉瑩往昔談他男友時眼神的堅定,我心更灰。兩年,可以發生太多事,可以由不願結婚變成說我願意,可以由不願生小孩到試試無妨。說不定,她已是可愛小朋友的母親了。我還想她幹什麼?為何還要念下去?「念瑩」一開始就是個大錯,為何我不肯承認?

家裡的冰箱依然存放著兩年前曉瑩給我的年糕和笑口棗。她曾叫我別浪費食物,試試煎來吃,我沒有聽她的。笑口棗,她送我是希望我開心,我沒多吃,事實上,這些年來,我亦不開心,我的人生本來就是不開心,本來就是咬緊牙關用蠻勁苦撐下去的,這點我在中小學時就有深刻認識了。

在她看來,心意是白花了,我是冥頑不靈。然而,在我看來,我就是始終願意留一位置給她,哪怕年糕已經不能吃、笑口棗都變壞了。

今年的農曆新年,曉瑩究竟過得怎麼樣?是避年去了,還是享受滿滿的家庭氣氛?

我最近飽受嚴重風濕困擾,已再無法逛維園年宵。呼吸的急促、心跳的加快,時刻提醒我生命隨時終結。如父親所言,連累自己倒好,別連累他人。我下半生注定要獨居,愛情的甜蜜只怕永遠不屬於我。

我曾說,唸大學最有意義是認識到曉瑩,曉瑩離開,大學於我再無意義,以後當沒讀過就是。

這段日子我更發現,沒有曉瑩,我人生做任何事都是無意義和價值的。我曾打算擱筆抱頭大睡好了。始終未有擱下,某程度上是天生的蠻勁和後天的慣性使然,我很清楚,此不會長久,有一天,彈簧用力過度而疲乏起來,就維持不下去,也是我離世之時了。

浪費生命,吊掛生命,我也不想,我也想和心愛的人過些歡樂的時光,奈何她不愛我,我被迫浪費、吊掛,這就是命運,就是人生的無奈。

所以,我真的很羨慕那個他,真的很羨慕......

「尖沙咀距離荃灣那麼遠,你怎會前往?坐船,你的膝蓋有問題,一定是幻象。你連坐船都坐不到,怎會去到長洲呢?作故仔罷了。」

或許這才是真實。我眼中確實發生過的事,在其他人眼中不過是虛構,是我癡情過甚,自我幻想,誰知道這些事真實發生過?誰能證明?唉!

初七適逢不久就是情人節,願遠方的她永遠幸福快樂。

混亂時期

1584 年,伊凡四世中風病逝,兒子費奧多爾一世繼位。費奧多爾一世對朝政毫不關心,唯一的嗜好就是到各地的教堂去「敲鐘」,人稱「敲鐘者」。費奧多爾一世無子,晚年體弱多病,神智失常,朝政為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所把持。費奧多爾一世死後,戈東諾夫獲推舉為第三任沙皇。

戈東諾夫韃靼貴族出身,曾侍奉過伊凡四世。他即位後,向北攻打瑞典,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東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向南跟克里米亞汗國交戰,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又大力推進農奴化進程,規定 (1) 一個自由人為他人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即淪為該人的奴僕 (2) 公佈逃亡農奴的追捕期限為五年,致使後期不斷發生農奴起義。

1604 年,俄國的仇敵波蘭,利用伊凡四世的幼子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 8 歲離奇身亡一事,支持偽德米特里一世 (自稱是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 入侵俄國。戈東諾夫逝世,兒子費奧多爾二世以 16 歲之齡繼任沙皇。1605 年 6 月,偽德米特里一世兵臨城下,一些不願效忠費奧多爾二世的貴族叛變,佔領克林姆林宮並逮捕費奧多爾二世。費奧多爾二世及其母親被殺,在位僅五十八天。

偽德米特里一世在「外國勢力」波蘭軍隊支持下進入莫斯科。可是,他原來是天主教徒,與俄人一直信奉的東正教相抵觸。他縱容天主教徒糟蹋東正教教堂,且無力阻止波蘭軍隊在莫斯科的胡作非為,令莫斯科人民心感忿怒。莫斯科人民卒之發動起義推翻偽德米特里一世。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叔伊斯基有份策劃推翻和謀殺了偽德米特里一世,1606 年 5 月 17 日,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叔伊斯基接任沙皇,史稱瓦西里四世。波蘭派軍隊干涉,軍隊攻入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帶回波蘭囚禁。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的祖父是伊凡四世的中央顧問,亦是其皇后的兄長。戈東諾夫在位時,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的父親被強行送進修道院,當了僧侶。波蘭入侵,他始終拒絕合作,遭長期關押。羅曼諾夫家族的背景和言行,贏得貴族們的讚賞,1613 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推舉年僅 16 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建立。

米哈伊爾一世將波蘭軍隊趕出俄國。波蘭 1618 年整軍動員再度包圍莫斯科,始終無法攻下。至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任沙皇,俄國全面收復西部失土。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時期的經濟政策,有兩大主軸:(a) 維護商人利益,振興工業 (b) 加強對農民剝削、搜刮。有關政策導致起義頻生,危害國家統治。

阿列克謝有兩位妻子:瑪麗亞.米羅斯拉夫斯卡婭、娜塔莉.基里爾洛夫娜.納雷什金娜。前者生費奧多爾三世、伊凡五世和蘇菲亞.阿列克謝耶夫娜.羅曼諾娃。後者是彼得大帝的生母,兄長為權臣納雷什金。

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從基輔羅斯到俄羅斯沙皇國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 (East Slavs)。公元六世紀,東斯拉夫人分佈於第聶伯河中上游,奧卡河、伏爾加河上游,西德維納河一帶。公元七、八世紀,東斯拉夫人在諾夫哥羅德建立政權。由於內部出現權力爭奪,戰爭不休,瓦良格人 (來自北歐的維京人,又稱羅斯人) 首領留里克獲邀擔任大公處理各部落的糾紛。

留里克死,奧列格接任大公。奧列格認為,諾夫哥羅德地勢偏僻,不利發展,覬覦南方的基輔。公元 882 年,他率兵南下,佔領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在弗拉基米爾大帝任內成為強國,奈何未幾陷入大分裂。1240 年,基輔羅斯亡於蒙古遠征軍 (以拔都為首,屬蒙古第二次西征) 之手,金帳汗國 (欽察汗國) 建立。

諾夫哥羅德原為基輔羅斯一部份,十一世紀中葉,諾夫哥羅德逐漸擺脫基輔統治,變為諾夫哥羅德公國。1263 年,諾夫哥羅德大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把莫斯科分給自己最小的兒子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作為領地。從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開始,莫斯科大公國慢慢壯大。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死後,兒子尤里.丹尼洛維奇跟金帳汗國的月即別可汗 (又譯烏茲別克汗) 結成姻親,迎娶大汗的妹妹。在蒙古支持下,他成為諾夫哥羅德大公,得以干涉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事務。

尤里.丹尼洛維奇的繼承人為伊凡一世。因金帳汗國無法維持有效統治,月即別可汗委託伊凡協助管理。伊凡儼如蒙古可汗意志的執行者,莫斯科大公的地位大大提升。1328 年起,伊凡更掌握替金帳汗國收取貢獻和賦稅的權力。他常把部份貢賦據為己有,有「錢袋」之稱。所得財富全用於購買更多的領地上,使莫斯科大公國版圖大幅擴張。蒙古人人數太少,每到一處,皆需要一中介幫助管治,莫斯科大公國正是乘此一機遇崛起。另外,伊凡安排東正教的都主教由基輔遷移至莫斯科,莫斯科自此成為政治、宗教中心。

伊凡三世 1478 年吞併諾夫哥羅德公國。金帳汗國內部分裂,他 1480 年停止對它納貢。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完成統一,兼併了許多土地。至伊凡四世,對政治、軍事等皆進行改革,包括:

(1) 打擊地方貴族割據勢力,建立君主專制政體,實行中央集權;

(2) 完善軍事指揮體系,建立常備軍,整頓地方部隊的勤務,調整邊境的守備與屯紮。

1547 年,莫斯科大公國正式改名俄羅斯沙皇國,伊凡四世加冕為俄羅斯沙皇 (「沙皇」為羅馬帝國「凱撒」的俄語發音)。俄國先後攻滅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 (金帳汗國瓦解後所產生),完成擴張令它成為地區大國。

伊凡四世很有魄力,卻飽受妄想和抑鬱症困擾,常有極端暴力的舉動。

他建立「特轄制度」,將全國土地分成兩部分:北部、西部、中部和南部,氣候較溫和的領域,直接歸沙皇管理,其餘地區歸沙皇的親信 / 貴族們。「特轄制度」施行了七年,導致貴族們的反抗,伊凡四世用大屠殺的方式應付 (共四次)。自此,沙皇得以權傾天下,橫行無忌。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總評德意志及意大利統一

民主、憲政、人權、法治、平等、自由一連串概念,在英國、美國得到實現,傳至法國,大革命更多是催生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拿破崙把勢力延伸至德意志地區及意大利半島,變相把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輸往兩地。

拿破崙固然有把民主、憲政、人權、法治、平等、自由一連串概念輸出。可是,在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籠罩下,民主、憲政等通通被看成手段、工具,失去本身原有的價值和意義。普魯士不是施行君主立憲嗎?憲法容許國王擁有任命大臣部長的權力,可以操縱軍隊與官僚。這樣的憲政已失去制衡君主濫用權力的意義,而純粹為君主服務。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不是經常舉行公投嗎?在軍隊監控下的公投究竟多大程度反映真實民意,值得深思。

德意志地區和意大利半島同樣受拿破崙入侵刺激,引發空前澎湃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汲汲於謀求民族自主。雙方不同的地方是:

(1) 普魯士比較專制 (見俾斯麥「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相對開明 (加富爾曾留學英國,同情自由主義者。伊曼紐二世始終貫徹真正的憲政,並願意和革命黨人如加里波的會晤);

(2) 曾魯士軍事實力強大,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主要依靠靈活的外交手腕爭取盟友。

三場統一戰爭,普魯士給人的感覺是「以力假人」。「力」能夠摶成一德意志帝國,也能夠推動此新生的國家向四圍擴張,惹事生非 (即滋長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一戰的禍源,其實早已暗藏 (用中國歷史做參照,秦統一六國之後,賴以統一之「力」亦有待消散排解。有別於德意志帝國的做法,嬴政把「力」轉向內部用,卒之導致暴政出現,民不聊生)。

比觀之下,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是有先進成分的。一戰意大利始終站到英法一邊,未必完全關乎利益。

意大利統一,有兩條路線在鬥爭:革命共和、君主立憲。雖然歷史沒如果,但假設由馬志尼、加里波的等革命黨人建立共和國,結局不一定理想。

英國保守主義者伯克 (Edmund Burke) 反省法國大革命的教訓,認為:變革必須透過有系統、有條理的改變達至,而非突然爆發的革命。革命憑藉某種理論或學說,試圖改變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健全穩定的體制,將會造成無法預料的災難。1911 年武昌起義,中國一夜之間取消帝制,創建共和,終致軍閥混戰,共和不成共和,此或許證實了伯克的話。

法國大革命在世界歷史上是件大事。不過,它的不良影響遠大於正面貢獻。

大革命期間,對「無套褲漢」(低下層老百姓) 的讚揚,成就日後「無產階級專政」。為了維護革命果實於不墮,不惜殺盡前朝貴族,手段兇殘血腔,變相給「消滅一切階級敵人」的階級鬥爭提供濫觴。結合基督教傳統對上帝的崇拜、嚴密的組織黨團的方式,卒之孕育共產主義與共產黨。

另外,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激發德國人及意大利人的民族主義。其中,德國人的民族主義,藉威廉大帝於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充分展現。法國人視此為奇恥大辱,加上阿爾薩斯 - 洛林 (重要的煤礦、鐵礦區) 被奪,遂立志報仇,終於導致 1919 年《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重罰。重罰未有壓服德國人,反而令希特拉及其納粹主義得以抬頭。納粹主義是法西斯主義,是極端民族主義。追源溯始,法國大革命脫不了關係。

故此,二十世紀兩大逆流 - 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無不與法國大革命有關。

海耶克說:「在低地國家和不列顛,這種新的生活觀 (指民主、自由、人權等) 在一個長時期之內得到充分的發展,並且首次得有機會自由成長,而且變成這些國家的社會與政治生活之基礎。而且,自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以來,這種新的生活觀,又從這些國家以更較充分發展了的形式向西與東擴張,擴張到新大陸,擴張到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區。可是,在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區,時常發生戰亂,並且有強大的政治壓力存在;這使得與英國相似的自由果實不能早早成長。」(《到奴役之路》) 是很有道理的。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意大利王國成立

公元 1859 年 4 月,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在法國支持下,動員軍隊至邊境挑釁奧地利。奧地利向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宣戰,未幾戰敗,喪失倫巴底。正當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打算乘勝追擊,法國竟私底下和奧地利簽訂《維拉富蘭卡停戰協定》。11 月 10 日,《蘇黎世條約》再次確認《維拉富蘭卡停戰協定》有關停戰之條款,奧地利割讓予法國的倫巴底正式轉讓給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

倫巴底脫離奧地利控制的消息,刺激了帕爾馬、摩德那、都斯加尼三個邦國人民的統一訴求。自 8 月起,三國統治者陸續被當地革命黨人驅逐,親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政權次第建立。12 月,三國聯合組成中意大利聯合省,表態希望併入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之內,英國對此表示支持。1860 年 1 月,加富爾重掌權力。他以容許法國取得薩伏伊和尼斯為條件,爭取拿破崙三世同意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吞併聯合省。公民投票終於在三國舉行,投票結果是伊曼紐二世統一三國。

當時,還有三個政權獨立於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之外,分別是:威尼西亞 (受奧地利控制)、教皇國和雙西西里王國。

雙西西里王國爆發反抗暴政的起義,加里波的有意介入事件,支持起義者,乘機奪取西西里島 (加里波的不滿家鄉尼斯被法國吞併,打算借西西里島做跳板,向法國發動反攻)。他率領「千人紅衫志願軍」(Thousand Red Shirts) 於西西里島西岸登陸,9 月全面征服西西里島之餘,更輕易奪取那不勒斯城,控制意大利半島南部。

加里波的意圖在羅馬建國。然而,羅馬是教皇國的首都。加富爾擔心加里波的舉動將引起其他天主教國家不滿,遂要求伊曼紐二世與加里波的會晤。加里波的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他卒之願意退隱,把意大利半島南部轉讓給伊曼紐二世 (加里波的不信任加富爾,因為對方曾容許尼斯被法國吞併。不過,他承認伊曼紐二世的領導地位)。

1861 年 6 月,加富爾逝世,意大利統一運動失去一「大腦」。幸好奧普戰爭 1866 年爆發,意大利王國 (1861 年 3 月 17 日,伊曼紐二世成為意大利的國王,意大利王國成立) 藉著與普魯士結盟,順利取得威尼西亞 (威尼西亞經過公民投票才併入意大利王國。有學者指出,是次公投很可能在軍隊監控下進行。對支持威尼西亞獨立的威尼斯人來說,公投無疑是場阻止威尼西亞獨立的騙局)。

1870 年 7 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召回在羅馬的駐軍,令教皇國失去軍事保護。色當會戰後,法蘭西第二帝國瓦解。意大利王國軍隊包圍羅馬,對城牆炮轟。不久,意軍入城,統一宣告完成。

意大利能夠統一,全賴:

(1) 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 (加富爾) 靈活的外交手腕;

(2) 加里波的無私為國奉獻;

(3) 激進的革命共和主義未成主流,循序漸進的君主立憲始終佔主導位置。

另外,舉行公民投票是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實現意大利統一的常用手段,此有別於普魯士實現德意志統一之全靠軍事武力。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意大利統一運動展開

加富爾出任首相,施行一系列新政:

a. 推動新興工業發展;

b. 展開大部份公路和鐵路的基建工程;

c. 架設全國電報網絡;

d. 改革貨幣、稅務、海關、法制等,以刺激貿易;

e. 與英國等歐洲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

短短八年間,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的貿易量急升兩倍,其亦成為意大利半島工業化的領頭國。

在取得工業化成功後,加富爾把目光放在意大利的政治統一上。他明白單靠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的軍事實力,不足以統一意大利。於是,他開始向外尋找盟友,1855 年出兵介入克里米亞戰爭 (Crimean War),以爭取英法兩國的支持。

俄國向來想將勢力延伸至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適逢鄂圖曼帝國內部瓦解,遂出兵爭奪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權。英法兩國不想俄國取得這些戰略要地,傷害它們在東南歐的既得利益,加富爾猜中英法的憂慮,故站到英法一邊對抗俄國。

克里米亞戰爭以俄國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對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來說,參與是次戰爭最大的得益:取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支持。

克里米亞戰爭後,列強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會中拿破崙三世同情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的處境,並和加富爾私底下有過交談。1858 年 1 月 14 日,一名意大利燒炭黨黨員試圖行刺拿破崙三世失敗,被捕入獄,在獄中,這位燒炭黨黨員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幫助。拿破崙三世年輕時曾加入燒炭黨,經過這件事後,他堅信自己該為意大利的民族前途做些事 (一說想平息意大利內部高漲的革命情緒)。終於在同年夏天,拿破崙三世跟加富爾會面,雙方簽訂密約,約定:

(1) 法國將協助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重新統一意大利北部 (倫巴底、威尼西亞);

(2) 當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遭受奧地利侵犯時,法國派兵支援;

(3) 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把薩伏伊 (Savoy) 和尼斯 (Nice) 割讓給法國。

加富爾獲法國支持,旋即動員軍隊至邊境挑釁奧地利。奧地利 1859 年 4 月 23 日發出最後通牒,命令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停止一切軍事動員,但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未予理會。奧地利卒之在 4 月 29 日向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宣戰。

拿破崙三世遵守諾言出兵協助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奧地利戰敗,撤出倫巴底。

不過,這時拿破崙三世突然改變主意,決定中止戰爭 (既擔心強大的意大利於法國邊境崛起,也害怕和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開戰會惹起國內天主教徒不滿)。《維拉富蘭卡停戰協定》的簽署,一方面要求奧地利把整個倫巴底割讓給法國 (法國再將這些土地轉交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一方面規定法國必須撤軍。

由於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並不知道雙方已簽署停戰協定,加富爾知悉被盟友背叛,深感憤怒,一度辭職以示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