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死後,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
順宗即位後,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他起用東宮舊人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士,韋執誼、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准、程異為宰相,大力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包括: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制度、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奪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諸鎮神策軍兵權、抑制藩鎮,史稱「永貞革新」。
關於「宮市」之為害,詩人白居易《賣炭翁》寫得最傳神: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迴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疋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辛勞伐薪燒出千餘斤炭,最後宦官以「半疋紅紗一丈綾」的低價全數買去。賣炭老翁的淒涼,同時是社會整體普遍現象。廢除宮市,對老百姓來說,多少是一項德政。
「永貞革新」得到新晉士族支持,卻開罪了宦官、藩鎮等既得利益者。趁順宗中風,口不能言,宦官俱文珍、劉光錡、薛盈珍等,擁立其長子廣陵王李淳為皇帝
(即唐憲宗),尊順宗為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
劍南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紛紛與俱文珍聯合反對革新派,王叔文等人被貶斥,所謂「二王八司馬」。
清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曰:「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宦、跋扈之強藩。」算是把握到了革新的本質。明末大儒王船山甚至高度評價王叔文等人「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亦云善矣。」
可惜改革不宜將矛頭直指既得利益集團,這樣只會增添阻力,自造麻煩。
又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以下一段記載:「上疾久不愈,時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親奏對者。中外危懼,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黨欲專大權,惡聞之。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舊人,疾叔文、忠言等朋黨專恣,乃啟上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太子制。時牛昭容輩以廣陵王淳英睿,惡之;絪不復請,書紙為『立嫡以長』字呈上,上頷之。癸巳,立淳為太子,更名純。程,神符五世孫也。」
朋黨專恣,獨斷獨行,排斥異己。儘管此乃勢孤力弱、缺乏家世背景和政治地位的寒族士大夫意圖清除朝廷積弊所必然採取的手段,裴度、杜黃裳選擇觀望未嘗沒有道理。
北宋中葉,王安石推行「熙寧變法」,一味執拗,黨同伐異,卒之惹得同僚厭惡,變法功敗垂成,狀況跟「永貞革新」類似。
柳宗元被貶永州,從此寄情山水,寫下《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成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劉禹錫思想極度苦悶,潛心信佛,與僧人多有往來。他寫有《陋室銘》,自得其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當中「閱金經」指閱覽《金剛經》,可見其鉆研佛學。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小時候看電視劇《西遊記》,經常聽見唐僧 (江華飾演) 喃喃地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原來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早在東漢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華譯經,漢明帝命人興建佛寺供二僧居住,名曰「白馬寺」。後來安世高、支婁迦讖相繼前來,安引進小乘佛學,支則介紹大乘。《心經》屬大乘經典之一。
小乘大乘的主要分別在於:小乘只求自己清淨解苦 (所謂「自了漢」),大乘卻同時強調幫助他人脫離苦海 (所謂「普渡眾生」)。《心經》據說源自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 (釋迦弟子) 講述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
「般若」指成佛的智慧,「波羅蜜多」言「到達彼岸」,令人心看破塵世 (此岸) 種種虛妄,不復執著、痛苦,此乃《心經》的主題。
「色」指色法,即世間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空」有兩義。一義為「空無」。熊十力《新唯識論》解釋:「俗舉空言,便與色異,世間執色為有故;今依真諦道理解析色法,而至極微,更析至鄰虛 (極微更析之便無有物,名曰鄰虛),色法畢竟空無。《經》故說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另一義為「空理」。熊氏說:「由法相空故,即於法相而識空理。如色法實性即是空理故,說色不異空;空理即是色法之實性故,說空不異色。由色與空理互不異故,遂申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宗《大般若經》的精髓,盡蘊含在《心經》這四句內。
上世紀九十年代,林夕填寫《皇后大道東》歌詞,刻意加入此四句,「色」改指 97 主權移交前香港的璀璨繁華,「空」指香港移交中共後變得空無所有,非常有意思,充分突顯港人內心憂懼。
早在東漢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華譯經,漢明帝命人興建佛寺供二僧居住,名曰「白馬寺」。後來安世高、支婁迦讖相繼前來,安引進小乘佛學,支則介紹大乘。《心經》屬大乘經典之一。
小乘大乘的主要分別在於:小乘只求自己清淨解苦 (所謂「自了漢」),大乘卻同時強調幫助他人脫離苦海 (所謂「普渡眾生」)。《心經》據說源自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 (釋迦弟子) 講述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
「般若」指成佛的智慧,「波羅蜜多」言「到達彼岸」,令人心看破塵世 (此岸) 種種虛妄,不復執著、痛苦,此乃《心經》的主題。
「色」指色法,即世間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空」有兩義。一義為「空無」。熊十力《新唯識論》解釋:「俗舉空言,便與色異,世間執色為有故;今依真諦道理解析色法,而至極微,更析至鄰虛 (極微更析之便無有物,名曰鄰虛),色法畢竟空無。《經》故說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另一義為「空理」。熊氏說:「由法相空故,即於法相而識空理。如色法實性即是空理故,說色不異空;空理即是色法之實性故,說空不異色。由色與空理互不異故,遂申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宗《大般若經》的精髓,盡蘊含在《心經》這四句內。
上世紀九十年代,林夕填寫《皇后大道東》歌詞,刻意加入此四句,「色」改指 97 主權移交前香港的璀璨繁華,「空」指香港移交中共後變得空無所有,非常有意思,充分突顯港人內心憂懼。
孫蔣對俄態度迥異,共黨伺機顛覆國府 - 讀蔣介石《蘇俄在中國》
1956 年出版的《蘇俄在中國》,記錄了很多有關「聯俄容共」的資料。
蔣介石談到他 1923 年赴俄考察的觀感。他發現:
(1) 共產國際對國民革命的實際情形及工作無真切認識,且強分階級、講求鬥爭、對付友人的策略比對付敵人的多等,俱不適用於中國;
(2) 蘇共嚴厲鎮壓反對聲音 (彼得格勒的海軍學校和艦隊,因曾發動革命反對蘇共專制獨裁,以及戰時共產主義的殘暴措施,遭受嚴打);
(3) 社會 / 蘇共內部正進行著公開 / 非公開的鬥爭,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根本不能兼容;
(4) 蘇俄黨政負責者絕對沒有放棄侵略外蒙古的野心;
(5) 對孫中山表示敬重及對國民革命表示誠意合作的,僅以托洛斯基為首要的國際派,史太林所領導的國內組織派不包括在內;
(6) 共黨擅長施展分化、隔離、製造鬥爭等手段 (張太雷施展分化工作,杷沈定一誘到他一邊,與其餘眾人對立起來,致使訪俄代表團各種計劃、考察工作、對俄交涉、意見和主張皆不能一致,令共黨有借口抵銷代表團對蘇俄真相考察所得的報告書)。
基於全新認識,蔣不復相信蘇共對國民革命的援助,是出於平等待我之至誠,是絕無私心惡意,斷定「『聯俄容共』的政策,雖可對抗西方殖民地主義於一時,決不能達到國家獨立自由的目的」。
奈何孫中山態度仍然樂觀,深信:
(a) 只有使共黨分子在國民黨領導之下,受國民黨統一指揮,才可防制其製造階級鬥爭,妨礙國民革命進行;
(b) 北伐一旦勝利,「三民主義」就可如期實行。那時候,縱使共黨想破壞國民革命,也勢所不能;
(c) 蘇俄已表態承認國民黨為唯一領導革命的政黨,併力勸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服從領導。其亦不否認中國並無實行共產主義的可能。
蔣不同意孫,一度不願出任黃埔軍校校長,離粵歸鄉 (浙江奉化)。直至孫重責其作為革命黨員,應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且派戴季陶同志前來相邀,蔣才重返廣州,接受黃埔軍校校長的任命。
「聯俄容共」展開後,李大釗在「申明書」裡留有一手:「我所希望於先輩諸同志者,本黨既許我們參加,即不必對於我們發生猜疑,而在在加以防制。倘認我們加入本黨為不合,則盡可詳細磋商。苟有利於本黨,則我們之為發展本黨而來者,亦不難為發展本黨而去。唯有猜疑防制,實為本黨發展前途的障害,斷斷乎不可不於本黨改造之日,明揭而掃除之。」
共黨分子進而控制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組織部 (廖仲愷以為譚平山可靠,豈知譚竟用馬克思主義者楊匏安為秘書)、工人部 (廖仲愷任部長,因兼職太多,部務交秘書馮菊坡辦理。馮屬共黨,各地工會和總工會遂被共黨分子操縱)、農民部 (林祖涵任部長,推薦共黨分子彭湃為秘書。所設農民講習所,由共黨分子包辦,錄取的學生,都是共黨及其外圍分子。各地農民協會和「農團軍」亦為共黨操縱)。
且用唯物論和階級鬥爭思想曲解「三民主義」,稱之為「革命的思想」,指「三民主義」的正確解釋為「不革命」或「反革命」。同時逼走宣傳部長戴季陶、青年部長鄒魯。
中央監察委員張繼、謝持、鄧澤如等,根據共黨陰謀文件,向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譴責跨黨分子的彈劾案,孫中山為「聯俄容共」劃一底線:「如果中共分子借本黨的名義來推行其共產主義,從事階級鬥爭,來破壞國民革命,本黨自易加以制裁。就算是陳獨秀想要破壞本黨的組織,本黨也不難加以制裁,而棄絕他於國民革命陣營之外。」竊謂此乃「聯俄容共」的本旨和精神所在。
可惜孫中山早死,汪精衛甘心為蘇共所利用,逼走胡漢民。北伐在即,俄國軍事顧問團長季山嘉,極力宣傳北伐必敗之謬論。廣州市面散播反對北伐、攻擊蔣介石為新軍閥的傳單。中山艦事變,背後更涉及共黨有心剷除蔣的大陰謀 (強迫蔣離粵,直駛海參威,送往俄國)。
終於,蔣 1927 年 4 月 12 日毅然下令清黨。托洛斯基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以組織蘇維埃,被史太林反對。史太林堅持中共與國民黨「左派」合作,將武漢政權從「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主專政」轉變成「無產階級與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寧漢由是分裂 (我們可說,寧漢分裂源自托洛斯基跟史太林的權力鬥爭。史太林未幾下達「五月指示」。汪精衛輾轉知悉蘇共狼子野心,決定「分共」,寧漢復合。史太林被迫採取托洛斯基原來主張,策動中共進行城市暴動)。
孫中山「聯俄容共」果真思慮周密?蔣介石果真過份憂慮?中共果真不是蘇共傀儡、繼承孫中山「三民主義」?經過這麼多年,歷史已經給予答案。
蔣介石談到他 1923 年赴俄考察的觀感。他發現:
(1) 共產國際對國民革命的實際情形及工作無真切認識,且強分階級、講求鬥爭、對付友人的策略比對付敵人的多等,俱不適用於中國;
(2) 蘇共嚴厲鎮壓反對聲音 (彼得格勒的海軍學校和艦隊,因曾發動革命反對蘇共專制獨裁,以及戰時共產主義的殘暴措施,遭受嚴打);
(3) 社會 / 蘇共內部正進行著公開 / 非公開的鬥爭,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根本不能兼容;
(4) 蘇俄黨政負責者絕對沒有放棄侵略外蒙古的野心;
(5) 對孫中山表示敬重及對國民革命表示誠意合作的,僅以托洛斯基為首要的國際派,史太林所領導的國內組織派不包括在內;
(6) 共黨擅長施展分化、隔離、製造鬥爭等手段 (張太雷施展分化工作,杷沈定一誘到他一邊,與其餘眾人對立起來,致使訪俄代表團各種計劃、考察工作、對俄交涉、意見和主張皆不能一致,令共黨有借口抵銷代表團對蘇俄真相考察所得的報告書)。
基於全新認識,蔣不復相信蘇共對國民革命的援助,是出於平等待我之至誠,是絕無私心惡意,斷定「『聯俄容共』的政策,雖可對抗西方殖民地主義於一時,決不能達到國家獨立自由的目的」。
奈何孫中山態度仍然樂觀,深信:
(a) 只有使共黨分子在國民黨領導之下,受國民黨統一指揮,才可防制其製造階級鬥爭,妨礙國民革命進行;
(b) 北伐一旦勝利,「三民主義」就可如期實行。那時候,縱使共黨想破壞國民革命,也勢所不能;
(c) 蘇俄已表態承認國民黨為唯一領導革命的政黨,併力勸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服從領導。其亦不否認中國並無實行共產主義的可能。
蔣不同意孫,一度不願出任黃埔軍校校長,離粵歸鄉 (浙江奉化)。直至孫重責其作為革命黨員,應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且派戴季陶同志前來相邀,蔣才重返廣州,接受黃埔軍校校長的任命。
「聯俄容共」展開後,李大釗在「申明書」裡留有一手:「我所希望於先輩諸同志者,本黨既許我們參加,即不必對於我們發生猜疑,而在在加以防制。倘認我們加入本黨為不合,則盡可詳細磋商。苟有利於本黨,則我們之為發展本黨而來者,亦不難為發展本黨而去。唯有猜疑防制,實為本黨發展前途的障害,斷斷乎不可不於本黨改造之日,明揭而掃除之。」
共黨分子進而控制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組織部 (廖仲愷以為譚平山可靠,豈知譚竟用馬克思主義者楊匏安為秘書)、工人部 (廖仲愷任部長,因兼職太多,部務交秘書馮菊坡辦理。馮屬共黨,各地工會和總工會遂被共黨分子操縱)、農民部 (林祖涵任部長,推薦共黨分子彭湃為秘書。所設農民講習所,由共黨分子包辦,錄取的學生,都是共黨及其外圍分子。各地農民協會和「農團軍」亦為共黨操縱)。
且用唯物論和階級鬥爭思想曲解「三民主義」,稱之為「革命的思想」,指「三民主義」的正確解釋為「不革命」或「反革命」。同時逼走宣傳部長戴季陶、青年部長鄒魯。
中央監察委員張繼、謝持、鄧澤如等,根據共黨陰謀文件,向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譴責跨黨分子的彈劾案,孫中山為「聯俄容共」劃一底線:「如果中共分子借本黨的名義來推行其共產主義,從事階級鬥爭,來破壞國民革命,本黨自易加以制裁。就算是陳獨秀想要破壞本黨的組織,本黨也不難加以制裁,而棄絕他於國民革命陣營之外。」竊謂此乃「聯俄容共」的本旨和精神所在。
可惜孫中山早死,汪精衛甘心為蘇共所利用,逼走胡漢民。北伐在即,俄國軍事顧問團長季山嘉,極力宣傳北伐必敗之謬論。廣州市面散播反對北伐、攻擊蔣介石為新軍閥的傳單。中山艦事變,背後更涉及共黨有心剷除蔣的大陰謀 (強迫蔣離粵,直駛海參威,送往俄國)。
終於,蔣 1927 年 4 月 12 日毅然下令清黨。托洛斯基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以組織蘇維埃,被史太林反對。史太林堅持中共與國民黨「左派」合作,將武漢政權從「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主專政」轉變成「無產階級與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寧漢由是分裂 (我們可說,寧漢分裂源自托洛斯基跟史太林的權力鬥爭。史太林未幾下達「五月指示」。汪精衛輾轉知悉蘇共狼子野心,決定「分共」,寧漢復合。史太林被迫採取托洛斯基原來主張,策動中共進行城市暴動)。
孫中山「聯俄容共」果真思慮周密?蔣介石果真過份憂慮?中共果真不是蘇共傀儡、繼承孫中山「三民主義」?經過這麼多年,歷史已經給予答案。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東漢光武帝劉秀年少時胸懷大志,曾說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世居南陽郡,屬地方豪族。王莽託古改制導致天下大亂,他與兄長劉縯聯合綠林兵 (由旱災、蝗災的受害饑民組成,因起兵於荊州綠林山而得名) 共同擁立劉玄 (和劉秀劉縯同一個高祖父) 稱帝 (史稱「更始帝」)。更始元年 (公元 23 年),劉秀在昆陽以少勝多,用 2 萬兵馬大破王葬軍隊 40 餘萬,新朝大勢已去。戰績彪炳,激起劉玄嫉妒,設計殺死劉縯。劉秀卻不急於為兄報仇,反而經略河北,發展勢力。劉玄被赤眉兵 (起事者將眉毛染紅,謂之「赤眉」) 殺死,劉秀遷都洛陽,建立東漢。
「執金吾」是負責維持京師治安的高級軍官,秦朝時更可指揮中央禁軍,為皇帝的心腹手足。至於「陰麗華」,是劉秀心儀的美貌女子,其祖先為齊桓公的宰相管仲。陰氏 19 歲和劉秀成親,礙於聯合真定王劉楊以擴充軍力,劉秀被迫娶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為妻,並立她為皇后。統一天下後,劉秀對郭再無感情 (因沒有利用價值),遂於建武十七年 (公元 41 年) 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廢其皇后之位,改立陰麗華。
劉秀年紀輕輕發表豪情壯語,遠勝劉邦 50 歲見秦始皇出巡時才說「大丈夫該當如此」。
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有句名言:「醒掌天下權,醉卧美人膝」。權力和美女,永遠是男人的愛好、生存動力之所在,這番道理,原來劉秀早就懂得了。
東漢末祚,曹操脅獻帝以令諸侯,還打算營建銅雀台,將吳國美女大小二喬永遠鎖起,此心態和劉秀當年的,其實並無二致。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世居南陽郡,屬地方豪族。王莽託古改制導致天下大亂,他與兄長劉縯聯合綠林兵 (由旱災、蝗災的受害饑民組成,因起兵於荊州綠林山而得名) 共同擁立劉玄 (和劉秀劉縯同一個高祖父) 稱帝 (史稱「更始帝」)。更始元年 (公元 23 年),劉秀在昆陽以少勝多,用 2 萬兵馬大破王葬軍隊 40 餘萬,新朝大勢已去。戰績彪炳,激起劉玄嫉妒,設計殺死劉縯。劉秀卻不急於為兄報仇,反而經略河北,發展勢力。劉玄被赤眉兵 (起事者將眉毛染紅,謂之「赤眉」) 殺死,劉秀遷都洛陽,建立東漢。
「執金吾」是負責維持京師治安的高級軍官,秦朝時更可指揮中央禁軍,為皇帝的心腹手足。至於「陰麗華」,是劉秀心儀的美貌女子,其祖先為齊桓公的宰相管仲。陰氏 19 歲和劉秀成親,礙於聯合真定王劉楊以擴充軍力,劉秀被迫娶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為妻,並立她為皇后。統一天下後,劉秀對郭再無感情 (因沒有利用價值),遂於建武十七年 (公元 41 年) 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廢其皇后之位,改立陰麗華。
劉秀年紀輕輕發表豪情壯語,遠勝劉邦 50 歲見秦始皇出巡時才說「大丈夫該當如此」。
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有句名言:「醒掌天下權,醉卧美人膝」。權力和美女,永遠是男人的愛好、生存動力之所在,這番道理,原來劉秀早就懂得了。
東漢末祚,曹操脅獻帝以令諸侯,還打算營建銅雀台,將吳國美女大小二喬永遠鎖起,此心態和劉秀當年的,其實並無二致。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愛情與年齡差距
年齡差距真的不會對愛情構成障礙?毫無疑問,彼此相隔十多年而最終能成眷屬者大有人在,但試驗失敗而弄得傷痕累累的,亦非少數。
作為男士,心儀年輕貌美的女性,在所難免。誰喜歡枕邊人是人老珠黃,臉上滿是皺紋,身材走樣得過份的呢?只是,年輕貌美的女性,其心思是不定的,她們有青春,可以揀擇,可以嬉戲。一旦你曾經滄海,希望把全部感情投放在一年輕女子身上以換取可觀回報,很抱歉,你多半會落空,分分鐘還惹來對方嘲諷「你唔係認真嘛?」
女士比男士好一點,三十過後,對英俊美男子確實少了迷戀。可是,中老年男子的事業心重,始終不解溫柔,有欠浪漫。精挑細選,揀一個細自己五六年,對自己認真的,應該沒錯吧!怎知相處下去,問題越見突出。你聽黎明,他聽謝霆鋒、周杰倫。你看歐陽震華,他看林峯。最要命是,青春流走得差不多,你希望他有所表示,有具體行動,他卻仍然停留在口頭的「我愛你」,嬰兒式的依戀纏擾,像樣些的戒指則欠奉。他不是不愛你,你知道,但就是有些距離,好像姐姐帶著個不成才的弟弟。
世上有多少對錢穆與胡美琦、楊千嬅與丁子高?要幸福的話,別找年紀差距太遠的,「年齡不是差距,身高不是距離」,說得動聽,實踐起來卻不易看開。
作為男士,心儀年輕貌美的女性,在所難免。誰喜歡枕邊人是人老珠黃,臉上滿是皺紋,身材走樣得過份的呢?只是,年輕貌美的女性,其心思是不定的,她們有青春,可以揀擇,可以嬉戲。一旦你曾經滄海,希望把全部感情投放在一年輕女子身上以換取可觀回報,很抱歉,你多半會落空,分分鐘還惹來對方嘲諷「你唔係認真嘛?」
女士比男士好一點,三十過後,對英俊美男子確實少了迷戀。可是,中老年男子的事業心重,始終不解溫柔,有欠浪漫。精挑細選,揀一個細自己五六年,對自己認真的,應該沒錯吧!怎知相處下去,問題越見突出。你聽黎明,他聽謝霆鋒、周杰倫。你看歐陽震華,他看林峯。最要命是,青春流走得差不多,你希望他有所表示,有具體行動,他卻仍然停留在口頭的「我愛你」,嬰兒式的依戀纏擾,像樣些的戒指則欠奉。他不是不愛你,你知道,但就是有些距離,好像姐姐帶著個不成才的弟弟。
世上有多少對錢穆與胡美琦、楊千嬅與丁子高?要幸福的話,別找年紀差距太遠的,「年齡不是差距,身高不是距離」,說得動聽,實踐起來卻不易看開。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上水打虎
1915 年 3 月 8 日,上水發生了一樁「打虎」事件。
香港很早就有老虎出沒。根據 Geoffrey Herklots 指出,這些華南虎從深圳與廣東地區來港過冬,一般會在上水和沙田一帶逗留 2 至 3 天才離開。1911 年,一頭老虎在大嶼山咬死六十多隻家豬,村民用船把剩餘豬隻運到另外一個小島,豈知老虎竟然渡海而至,再咬死十多隻。20 厘米長的虎腳印,令人心驚。當村民決定成立打虎隊,那頭老虎卻不知所蹤。
四年後,上水警署 (一說粉嶺警署) 接獲村民報案,稱在龍躍頭發現有老虎出沒。歐裔警員哥察 (Ernest Goucher)、賀蘭斯 (Hollands),印度裔警員納頓星 (Rutaan Singh) 帶備霰彈槍和手槍到場調查,怎料這是一頭身長 2.6 米、重 131 公斤的雌性孟加拉猛虎,過程中老虎飛身撲出,納頓星當場殉職,哥察遇襲受傷 (年僅 21 歲,被嚴重咬傷,除手臂遭撕破,腰下與大腿之間的身體亦被撕裂),賀蘭斯以手槍擊退牠避過一劫。
時任新界助理警司的寶靈翰 (Donald Burlingham) 聞訊,大為震怒,親自帶隊重組行動,圍捕老虎。老虎敵不過獵殺,卒之被擊斃。可憐哥察四日後傷重不治,於「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西營盤) 逝世,葬在跑馬地公墓。殉職警員增至兩人。
事後寶靈翰與一眾警察、記者跟被吊起的老虎屍體合照留念。照片流傳至今,是一張難能可貴的歷史圖片。
屍體隨即製成標本,放在香港大會堂 (指舊大會堂) 公開展覽。大會堂拆卸 (1933 年),屍體歸還警隊。警方把虎頭砍下,改製成虎頭標本的牆壁掛飾,懸於中央警署 (俗稱「大館」) 警官餐廳的大門門頂上。1980 年代,標本移送至山頂警隊博物館永久收藏。
二戰結束後,香港迅速發展,老虎無處棲身,加上大陸獵殺 / 捕捉華南虎,近三四十年已再無老虎出沒紀錄。
今天的樂富,原名「老虎岩」,相傳戰前時有老虎出沒,因而得名。港府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力發展黃大仙區,嫌「老虎」二字不吉利,遂改用諧音「樂富」稱呼該處。
「上水打虎」反映:(1) 過去有一群歐洲人、印度人,曾經為保護香港人民,獻上自己寶貴的生命;(2) 英國人有將不幸美化的幽默感 (製造虎頭掛飾),且尊重歷史 (未有毀棄虎頭)。
隻字不提歐洲人、印度人對香港的貢獻,拆卸古蹟銷毀檔案以抹去舊日歷史,此非香港常態。
又老虎南下威脅港人日常生活,可視為中國大陸對香港的不良影響。人心惶惶,伸出援手的是外國人。背靠「祖國」就是好?英殖必定是屈辱?讀讀歷史,好好深思吧!
[主要參考資料]
1. <百年前上水猛虎噬殺兩警>,《香港商報》(2017 年 3 月 24 日)。
2. <虎年專輯 - 虎年虎謎虎蹤>,《蘋果日報》(2010 年 2 月 13 日)。
3. <香港故事:香港人兩打大老虎>,https://kwantailo.wordpress.com/
4. <香港都有華南虎?>,http://someoneintheearth.blogspot.hk/2008/01/blog-post_21.html
5. Geoffrey Herklots,《Hong Kong Countryside》。
香港很早就有老虎出沒。根據 Geoffrey Herklots 指出,這些華南虎從深圳與廣東地區來港過冬,一般會在上水和沙田一帶逗留 2 至 3 天才離開。1911 年,一頭老虎在大嶼山咬死六十多隻家豬,村民用船把剩餘豬隻運到另外一個小島,豈知老虎竟然渡海而至,再咬死十多隻。20 厘米長的虎腳印,令人心驚。當村民決定成立打虎隊,那頭老虎卻不知所蹤。
四年後,上水警署 (一說粉嶺警署) 接獲村民報案,稱在龍躍頭發現有老虎出沒。歐裔警員哥察 (Ernest Goucher)、賀蘭斯 (Hollands),印度裔警員納頓星 (Rutaan Singh) 帶備霰彈槍和手槍到場調查,怎料這是一頭身長 2.6 米、重 131 公斤的雌性孟加拉猛虎,過程中老虎飛身撲出,納頓星當場殉職,哥察遇襲受傷 (年僅 21 歲,被嚴重咬傷,除手臂遭撕破,腰下與大腿之間的身體亦被撕裂),賀蘭斯以手槍擊退牠避過一劫。
時任新界助理警司的寶靈翰 (Donald Burlingham) 聞訊,大為震怒,親自帶隊重組行動,圍捕老虎。老虎敵不過獵殺,卒之被擊斃。可憐哥察四日後傷重不治,於「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西營盤) 逝世,葬在跑馬地公墓。殉職警員增至兩人。
事後寶靈翰與一眾警察、記者跟被吊起的老虎屍體合照留念。照片流傳至今,是一張難能可貴的歷史圖片。
屍體隨即製成標本,放在香港大會堂 (指舊大會堂) 公開展覽。大會堂拆卸 (1933 年),屍體歸還警隊。警方把虎頭砍下,改製成虎頭標本的牆壁掛飾,懸於中央警署 (俗稱「大館」) 警官餐廳的大門門頂上。1980 年代,標本移送至山頂警隊博物館永久收藏。
二戰結束後,香港迅速發展,老虎無處棲身,加上大陸獵殺 / 捕捉華南虎,近三四十年已再無老虎出沒紀錄。
今天的樂富,原名「老虎岩」,相傳戰前時有老虎出沒,因而得名。港府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力發展黃大仙區,嫌「老虎」二字不吉利,遂改用諧音「樂富」稱呼該處。
「上水打虎」反映:(1) 過去有一群歐洲人、印度人,曾經為保護香港人民,獻上自己寶貴的生命;(2) 英國人有將不幸美化的幽默感 (製造虎頭掛飾),且尊重歷史 (未有毀棄虎頭)。
隻字不提歐洲人、印度人對香港的貢獻,拆卸古蹟銷毀檔案以抹去舊日歷史,此非香港常態。
又老虎南下威脅港人日常生活,可視為中國大陸對香港的不良影響。人心惶惶,伸出援手的是外國人。背靠「祖國」就是好?英殖必定是屈辱?讀讀歷史,好好深思吧!
[主要參考資料]
1. <百年前上水猛虎噬殺兩警>,《香港商報》(2017 年 3 月 24 日)。
2. <虎年專輯 - 虎年虎謎虎蹤>,《蘋果日報》(2010 年 2 月 13 日)。
3. <香港故事:香港人兩打大老虎>,https://kwantailo.wordpress.com/
4. <香港都有華南虎?>,http://someoneintheearth.blogspot.hk/2008/01/blog-post_21.html
5. Geoffrey Herklots,《Hong Kong Countryside》。
推動康樂及體育活動
梅含理曾積極推動康樂及體育活動,改善港人生活質素。
早於出任輔政司時,梅已擁有私人魚塘進行垂釣。做了港督之後,他熱心支持高爾夫球在香港的發展,任內粉嶺高爾夫球場 (The Fanling Golf) 落成啟用。
粉嶺高爾夫球場隸屬香港高爾夫球會 (The Hong Kong Golf Club),原名皇家香港高爾夫球會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1889 年 5 月 8 至 9 日,《孖剌西報》連續兩日刊登告示,徵求同道成立高爾夫球會。在船政司林士 (Robert Murray Rumsey R.N.)、定例局議員史釗域 (Gershom Stewart) 爵士響應下,香港高爾夫球會成立。9 月 30 日,港府批准在快活谷興建高球場,比賽在那裡舉行。
1896 年,林士等人建議在深水灣 (Deep Water Bay) 設立高球場,港府兩年後回應訴求,批出一幅地皮。1911 年,高球會再於粉嶺興建 18 個洞的球場。初時球場並無樹木,只有小花數朵。場上也有不少山墳和金塔 (盛載死人骸骨的容器)。幸好得到梅展開大規模植樹 (1915 - 1919),以及慷慨捐出 5 萬元給受影響家庭作補償,環境才獲綠化,金塔亦移除。
梅含理又定期訪問上海板球隊,且出席由馬會舉辦的年度賽馬聚會 (農曆新年舉行)。對於沒有興趣離開辦公室做運動的人,梅說之以理:「做運動、玩遊戲有益身心」。他還開闢掃桿埔運動場,可謂不遺餘力。
儘管梅大力提倡康體文化,改善民生的措施未見減少。旺角颱風避難所落成、大潭篤水塘第二期工程展開,俱有助舒緩颱風帶給人民的傷害、解決食水短缺問題。
毛澤東說:「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梅則比較著重康體活動能夠美化人民生活,陶冶性情,紓解壓力。英國人懂享受生活,中國人只求生存,香港今不如昔,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孟子曰:「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梅含理希望跟老百姓共同分享鍛煉體魄、遊玩的樂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更參考廣東話諧音「唔得㗎」為球場某片地命名,稱「Tommy Tucker」(粉嶺原居民常說「唔得㗎」阻止高爾夫球擊中金塔)。中國先賢心目中的德治,早於懸掛米字旗的香港實現了。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 Waters, T.F.R., "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
早於出任輔政司時,梅已擁有私人魚塘進行垂釣。做了港督之後,他熱心支持高爾夫球在香港的發展,任內粉嶺高爾夫球場 (The Fanling Golf) 落成啟用。
粉嶺高爾夫球場隸屬香港高爾夫球會 (The Hong Kong Golf Club),原名皇家香港高爾夫球會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1889 年 5 月 8 至 9 日,《孖剌西報》連續兩日刊登告示,徵求同道成立高爾夫球會。在船政司林士 (Robert Murray Rumsey R.N.)、定例局議員史釗域 (Gershom Stewart) 爵士響應下,香港高爾夫球會成立。9 月 30 日,港府批准在快活谷興建高球場,比賽在那裡舉行。
1896 年,林士等人建議在深水灣 (Deep Water Bay) 設立高球場,港府兩年後回應訴求,批出一幅地皮。1911 年,高球會再於粉嶺興建 18 個洞的球場。初時球場並無樹木,只有小花數朵。場上也有不少山墳和金塔 (盛載死人骸骨的容器)。幸好得到梅展開大規模植樹 (1915 - 1919),以及慷慨捐出 5 萬元給受影響家庭作補償,環境才獲綠化,金塔亦移除。
梅含理又定期訪問上海板球隊,且出席由馬會舉辦的年度賽馬聚會 (農曆新年舉行)。對於沒有興趣離開辦公室做運動的人,梅說之以理:「做運動、玩遊戲有益身心」。他還開闢掃桿埔運動場,可謂不遺餘力。
儘管梅大力提倡康體文化,改善民生的措施未見減少。旺角颱風避難所落成、大潭篤水塘第二期工程展開,俱有助舒緩颱風帶給人民的傷害、解決食水短缺問題。
毛澤東說:「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梅則比較著重康體活動能夠美化人民生活,陶冶性情,紓解壓力。英國人懂享受生活,中國人只求生存,香港今不如昔,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孟子曰:「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梅含理希望跟老百姓共同分享鍛煉體魄、遊玩的樂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更參考廣東話諧音「唔得㗎」為球場某片地命名,稱「Tommy Tucker」(粉嶺原居民常說「唔得㗎」阻止高爾夫球擊中金塔)。中國先賢心目中的德治,早於懸掛米字旗的香港實現了。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 Waters, T.F.R., "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
訂閱:
文章 (Atom)